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_第1頁
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_第2頁
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_第3頁
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_第4頁
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著名文獻學家人物專題.ppt

張舜徽(1911、8、5—1992、11、27),湖南沅江人,自學成才。早年在長沙雅禮等中學任教,自1941年起,先后在湖南國立師范學院、北平民國大學、蘭州大學等校任教,曾任蘭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951年起,在華中師范大學歷史系任教,并任歷史文獻學研究所所長。1979年創(chuàng)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并任會長。在治學上,博覽群書,走通博之路,于小學、經學、史學、文獻學等均有精深研究,一生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在張舜徽先生近50年的學術生涯中,出版了一系列文獻學著作,比較重要的有《廣校讎略》(1943)、《中國歷史要籍介紹》(1955)、《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1962)、《清人文集別錄》(1963)、《中國文獻學》(1982)、《清人文集條辨》(1986)、《漢書藝文志通釋》(1990)等。這些著作對20世紀后半期中國文獻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古典文獻學領域,他的著作構建了學科思想、方法與研究規(guī)模,構成了古典文獻學研究的基本范式。張舜徽的文獻學成就一、校讎學的總結二、典籍的敘錄與考辨三、注釋的實踐與方法四、文獻學的建立一、校讎學的總結1943年,張先生仿效鄭樵《通志·校讎略》之體例,寫成《廣校讎略》,是張先生執(zhí)教于湖南寧鄉(xiāng)的民國大學中文系時所寫。為“讀書指導”課的教本,1945年有壯議軒自刊本。自刊本流布甚稀,1962年,作者將其交中華書局出版,新版于原書之后增加了三種附錄:《漢書藝文志釋例》《毛詩故訓傳釋例》、《世說新語注釋例》。(一)討論校讎學及相關名稱。狹義的校讎學,即今日所說的校勘學;廣義的校讎學,即今日所說的文獻學。20世紀出版的校讎學著作,幾乎都是廣義的校讎學。張先生在《廣校讎略》一書中,主張的也是廣義的校讎學。他說:”近世學者于審定書籍,約分三途:奉正史藝文、經籍志及私家簿錄數(shù)部,號為目錄之學;強記宋、元行格,斷斷于刻印早晚,號為版本之學;羅致副本,汲汲于考訂文字異同,號為校勘之學。然揆之古初,實不然也。蓋三者俱校讎之事,必相輔為用,其效始著。”張先生本鄭樵、章學誠的觀點,強調目錄、版本、校勘皆校讎之事,校讎學之外,不應另有目錄學的存在。至20世紀三、四十年代,目錄、版本、校勘及相關聯(lián)的辨?zhèn)巍⑤嬝妊芯?逐步形成專門之學。到了二十世紀后期,“校讎學”的名稱也不常用了,被“文獻學”所取代。(二)討論古代書籍流傳問題,主要包括(1)著述體例,強調著作、編述、鈔纂三者之區(qū)別;(2)著述標題;(3)關于作者;(4)稱引體例;(5)序書體例;(6)注書流別。(三)討論古代書籍流傳問題,先闡發(fā)簡紙與書籍的篇卷,再談書籍之散亡。(四)討論校讎學的各種方法,如目錄、分類、校勘、辨?zhèn)巍⑤嬝取?五)討論漢唐宋清學術成就,其重點是放在校讎學方面的,如辨章學術始于太史公、鄭玄注群經、宋代私門校書、群經新疏未必盡善等。《廣校讎略》之后,1946年,張先生將歷年所寫的文獻學論作5種合刊,在蘭州出版排印《積石叢稿》,這5種中的前三種都是關于古籍釋例方面的:《漢書藝文志釋例》、《毛詩故訓傳釋例》、《世說新語釋例》,旨在討論劉歆、班固著錄圖書的原則,以及注經、注史的變化,與《廣校讎略》互為表里。二、典籍的敘錄與考辨20世紀五十年代,張舜徽先生出版《中國歷史要籍介紹》與《中國史論文集》二書。前者是作者在歷史系講授“中國歷史要籍介紹及選讀”一課的講稿,注重對基本史料與重要史籍的介紹;后者重點討論史料運用與處理的方法。《中國歷史要籍介紹》修訂時更名為《中國古代史籍舉要》。修訂本在原書的基礎上,增加了五章:實錄、學術史、史辨書籍、史論書籍、史考書籍,比原來介紹史籍的范圍擴大了。幾年之后,張先生又主編《中國史學名著題解》,這本書有兩個特點:一是從“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角度,辯證地處理史籍歸類問題,對傳統(tǒng)類目有所突破;二是又一次擴大了史籍范圍,除傳統(tǒng)各類外,又收有金石甲骨考證類、筆記類、類書叢書類、文編類等。張舜徽先生在閱讀了一千一百余家清人文集的基礎上撰成《清人文集別錄》一書,于1963年出版。該書錄存六百家,正如作者自己所說:“雖未足以概有清一代文集之全,然而三百年間儒林文苑之選,多在其中矣。”每篇敘錄“輒好考作者行事、記書中要旨,究其論證之得失,核其學識之深淺。”“其有家學、師承或友朋講習之益者,務令比敘,以見授受濡漸之跡。”首先是考作者行事。《清人文集別錄》每篇之前均有作者生平的內容。考辨作者行事是傳統(tǒng)敘錄或提要的常規(guī),張先生在所撰作者行事中,注重其家學、師承或交友,注重反映作者學術成長發(fā)展的脈絡。其次是記書中要旨,摘引了文集中的重要觀點。如方苞《望溪先生文集》:“言及《古文尚書》,則疑其文明暢曉,必秦漢間儒者得古文原本,若其奧澀,而稍以顯易之辭更之,其大體則固經之本文。”第三是評論文集得失,這里既是對文集作者學風、學術水平高下的評論,也有對文集自身的考辨。如惠棟《松崖之鈔》之別錄,在談到惠棟學術的成就時,張先生說:”自其以一門為天地,以漢儒為宗師,篤信謹守,不知其他。耳目局隘已甚。不復廣采兼收,以會通經說之全。則其學之流于膠固,亦勢所必然耳。惠氏學術,所以不及戴氏沾溉之廣,亦即如此”《清人文集別錄》出版后曾多次重印,流傳頗廣,其學術價值也得到學界的高度贊譽。史學家顧頡剛在給作者的信中稱贊說:“先生所作諸書,示學者以途徑。啟牖之功,實在張香濤《鞧軒語》、《書目答問》之上,然彼二書,對我輩之效用已極巨。先生別白是非,指明優(yōu)劣,上紹向、歆之業(yè),下則藐視紀昀之書,其發(fā)生影響之大,固不待言。”

文集別錄出版之后,張舜徽先生就清人筆記計劃寫三本書:《群經匯解》〈群書集校》《清人筆記條辨》(這本書以考辨筆記內容得失為主,間評作者學術水平的高下。〈清人文集別錄》與《清人筆記條辨〉二書是清代文獻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時也是清代學術史研究的基礎性成果。張舜徽先生另一個重要領域是清代學術史研究。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他在蘭州大學執(zhí)教時曾開設這方面的課程、并寫有〈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初稿,其中〈揚州學紀》的敘論部分刊入〈積石叢稿》(1946年)一書。五、六十年代先后出版〈顧亭林學記》與《清代揚州學記》二書,此后《清人文集別錄》與《清人筆記條辨〉相繼問世;在此基礎上。張先生于晚年對清代學術史作了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與總結,出版〈清儒學記〉(1991年),因此可以說,清人文集與筆記的研究是張先生清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三、注釋的實踐與方法文獻學理論研究往往離不開文獻實踐,即文獻整理。文獻版本、校勘、注釋等整理工作為文獻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張舜徽先生在文獻整理方面的主要貢獻是《說文解字約注》與《漢書藝文志通釋》。清人強調讀書以識字為先,即做學問應由小學入經學,由經學入史學,張先生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的,我們可從他早年開列的《初學求書簡目》中看得出。今天我們從張先生的《憶往編》中,可以看到他早年閱讀文字學著作的書目如下:清王筠〈文字蒙求》、《說文解字句讀》、《說文釋例》;漢許慎〈說文解字》;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桂復〈說文解字義證〉;清嚴可均《說文解字校議〉;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清郝懿行〈爾雅義疏〉1948年張先生在王筠〈文字蒙求〉的基礎上寫成〈廣文字蒙求》一書。在這部書的前言里,張先生把這部書的寫作目的作了說明。他說:“二十歲后,又博涉金文、甲骨文,所獲亦多。認為《文字蒙求》有待充實推廣,俾能成為比較適用的古文字學人門之書。頻年任教各大學,兼授文、史兩系課,嘗以文字學設教,即在此書基礎上。補列了許多字,并談到文字源流、六書義例、字書流別。又嘗以為文字可以考史。舉凡遠古人類生活活動圖影,悉保存在文字中,加以近歲涉覽譯本新書,對于有關人類起源、階級分析學說,略有窺悟,用來就古文字證說遠古史跡,頗有貫通之益,因就事物主題,作了淺明概略的敘述,籍以發(fā)凡起例,示初學以從入之途”。這部書后來收在張先生晚年出版的《舊學輯存》之中。

在〈廣文字蒙求〉的基礎上,張舜徽先生從1961年起開始為〈說文解字〉作注。〈說文》問世以來,注家甚多,尤以清人成就為大。其中桂復、段玉裁、王筠、朱駿聲四家可為代表。張先生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近世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新材料,寫成〈說文解字約注》一書。這部書主要特點有三:一是廣泛吸取前人研究成果,前人注文、各種典籍相關者、新出土的文獻等,均廣收博采,存其精義;二是闡明字義,遵循雙聲相衍之理。作者認為:“聲在文之先,意在聲之先,有是意而后有是聲,有是聲而后為文以象之。故凡發(fā)音部位相同之字,其義多相同或相近;三是每字之下都有注者的按語,以抒發(fā)著者的見解,或補申《說文》中的疑義、闕義,或訂正前人的附會和錯誤。先生晚年,在文獻整理上的又一重要工作,是為〈漢書藝文志》所作的通釋。《說文解字〉是讀書的基礎,《漢書藝文志》則為治學的綱領。故張先生自少好讀是書,常置案頭,時加箋記,直到晚年,重溫是書,復有箋記以成〈漢書藝文志通釋》(以下稱〈通釋〉)一書。《漢書·藝文志》為班固《漢書》十志之一,是班固根據(jù)劉歆的《七略》刪拾其要而成的。由于《七略》一書早佚。所以該目更受學者所重。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圖書目錄,也是第一部史志目錄,對后世圖書的分類、目錄的編制及文獻學研究,均具有深遠的影響。

這部目錄將東漢前中國人的知識和學問作了一次系統(tǒng)的總結,為后人辨章學術源流、考鏡圖書嬗變,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因此,自唐代始,學者們就十分重視對《漢書·藝文志》的整理和研究。唐顏師古注《漢書》,于《藝文志》的注釋簡括可靠,為后人研讀提供了基礎。宋王應麟的《漢書藝文志考證》為最早的《漢書·藝文志》研究性專著。其后有王仁俊《漢書藝文志校補〉、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漢書藝文志拾補》,劉光〈前漢藝文志注》,以上為清人的研究成果。近人研究《漢書·藝文志》的成果有瞿潤緡《漢書藝文志疏證》、姚明輝〈漢書藝文志注解》、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李笠《漢書藝文志匯注箋釋》、李賡蕓〈漢書藝文志考誤》、余嘉錫《漢書藝文志索引》、許本裕〈漢書藝文志箋》、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葉長青《漢書藝文志問答》等。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是近年《漢書·藝文志》最新的研究成果。至于在論著中論及《漢書·藝文志》的及報刊上的有關論文,那更是不勝枚舉。

在通釋之前,張先生曾作《漢書藝文志釋例》從五個方面分析《七略〉與《漢書·藝文志》的異同,總結出了《漢書·藝文志》的某些義例。今《通釋〉則是全面疏證《漢書·藝文志》,建樹頗多,是張先生晚年的又一力作。首先,《通釋》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甄采。如〈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儒家類著錄的《周史六韜》一書之下,就采錄了顏師古、沈濤、姚振宗三家之說。這一方法即傳統(tǒng)的“集注”,廣采前人之說,保存并集中了豐富的材料,頗便讀者。其次,《通釋》對句讀有誤者加以訂正。句讀和標點是對原文理解的第一步,不正確的句讀和標點就會造成對原文理解的錯誤。〈通釋》糾正了目前一些通行本《漢書·藝文志》的句讀和標點的錯誤。如《漢書·藝文志》六藝略春秋類“春秋古經十二篇”。有書標點為“《春秋古經》十二篇”。《通釋》標點為“〈春秋》古經十二篇”。后者標點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第三,史證之偶疏者補之。如《國語〉與〈左傳》二書,司馬遷、班固都認為是左丘明所作。張先生認為:“兩書斷限不齊,詳略有異;所載史實,多有不合;甚至同記一事,而互有牴牾。從文體看,復不相類,其非出自一手,昭然易辨。”又,《孫子兵法》十三篇傳世,后人多認為此書為曹操所重編。張先生以新出土的材料證明,曹操重編之說是沒有根據(jù)的。第四,間附論說以評斷之。《通釋》一書評斷的內容非常廣泛,多出作者己見。有對一書作者的確定,如《世本》,張先生認為此書是戰(zhàn)國史官所輯,經秦漢時人整理成編。有對前說的評論,如《漢書·藝文志》孝經類有《爾雅》、《古今字》二書,章學誠認為此二書不當入孝經類。評斷還涉及一書的注本或版本。如《爾雅》,前人注疏有郭璞、邢昺、邵晉涵、郝懿行四家,張先生認為后兩家注本較好。這種評斷對后學有裨益。

四、文獻學的建立作為一個傳統(tǒng)學者,張先生有關文獻學的見解與觀點主要散見于他的文獻學著作中。文革結束后,文獻學教育與研究逐步受到重視,文獻整理工作開展得也較普遍,在這種時代需求之下。張先生將他的文獻學理論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總結,并寫成《中國文獻學》一書。這部書構建了文獻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文獻學理論探討、文獻研究、文獻整理研究、文獻學史的總結。(一)文獻學理論的探討。張先生主要集中在文獻學要承擔如何的時代使命?二十世紀初,梁啟超提出文獻學即廣義的史學,也就是說文獻學是史學研究的基礎。張先生秉承這一學術觀點,進而討論文獻學的任務,他提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文獻整理,他說:“我國古代,無所謂文獻學,而有從事于研究、整理歷史文獻的學者,在過去稱之為校讎學家。所以校讎學無異成了文獻學的別名。凡是有關整理、編輯、注釋古典文獻的工作,都由校讎學家擔負了起來。”在這里,張先生認為,校讎學與文獻學,實同而名異。至于文獻學的任務,張先生說:“我們今天,自然要很好地繼承過去校讎學家們的方法和經驗,對那些保存下來了的和已經發(fā)現(xiàn)了的圖書、資料(包括甲骨、金石、竹簡、書書),進行整理、編纂、注釋工作。使雜亂的資料條理化、系統(tǒng)化;古奧的文字通俗化、明朗化。并且進一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條別源流、甄論得失,替研究工作者們提供方便,節(jié)省時間,在研究、整理歷史文獻方面,作出有益的貢獻,這是文獻學的基本要求和任務。”文獻整理是文獻學基本任務。在張先生看來,文獻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文獻整理的基礎上,“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創(chuàng)立新的體例,運用新的觀點,編述為有系統(tǒng),有剪裁的總結性的較全面的,完整的《中華通史》,以使人們了解中國悠久的文化,油然而生愛國之心。”從現(xiàn)在來看,這個任務已超越了文獻學家的職責,應當由歷史學家來承擔。但是在過去,文獻學與史學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說,這一觀點正是“文獻學是廣義的史學”的一個重要解說。(二)文獻研究。《中國文獻學》詳細討論了古代文獻的材料(甲骨、金石、縑帛和紙),古代文獻的散亡,古代文獻的著述方式與體例,寫作的模仿、偽托、類輯等。在《廣校讎略》中,作者也涉及到這些問題,但《中國文獻學》在這方面更加系統(tǒng)而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