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集煤礦畢業設計資料樣本_第1頁
張集煤礦畢業設計資料樣本_第2頁
張集煤礦畢業設計資料樣本_第3頁
張集煤礦畢業設計資料樣本_第4頁
張集煤礦畢業設計資料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張集煤礦礦井地質概況張集煤礦6月目錄第一章概況 5第一節目任務及原則和報告編制范疇及根據 5第二節位置和交通 5第三節自然地理 5一、地形與水系 5二、氣象 6三、地震 6第四節礦井建設概況 6一、礦權設立狀況 6二、礦井設計、建設、生產概況 7第二章以往地質勘探及本次補勘工作 9第一節歷次勘探工作簡況及成果 9一、鉆探 9二、物探 10三、水文地質 10第二節歷次勘探工作質量評價 錯誤!未定義書簽。一、地形圖及鉆孔測量 錯誤!未定義書簽。二、地震勘探 錯誤!未定義書簽。三、鉆探工程質量評述 錯誤!未定義書簽。四、測井工作 錯誤!未定義書簽。五、水文地質工作質量評述 錯誤!未定義書簽。六、樣品采集測試工作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三節二水平補充勘探 錯誤!未定義書簽。一、補充勘探工程布置原則和根據 錯誤!未定義書簽。二、工程施工狀況 錯誤!未定義書簽。三、補充勘探成果簡述 錯誤!未定義書簽。四、鉆探工程質量和控制限度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三章地質構造 11第一節地層 11一、寒武系(∈) 11二、奧陶系中下統(O1+2) 11三、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 11四、二疊系(P) 11五、三疊系(T) 12六、第三系(R) 13七、第四系(Q) 13第二節構造 13一、褶皺 13二、斷層 13三、巖漿巖 18四、陷落柱 18第四章煤層、煤質及其他有益礦產 19第一節煤層 19一、含煤性 19二、可采煤層 19三、煤層對比 22第二節煤質 22一、煤物理性質及宏觀煤巖特性 22二、煤化學性質 23三、煤工藝性能 24四、張集煤礦薄煤層重要煤質特性 錯誤!未定義書簽。五、張集煤礦二水平與一水平重要煤質特性對比 錯誤!未定義書簽。六、煤可選性 24七、煤類 24八、煤風化和氧化 24九、煤工業用途評價 24第三節其她有益礦產 25一、鋁質泥巖 錯誤!未定義書簽。二、鍺、鎵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五章水文地質 26第一節井田水文地質條件 26一、新生界松散層含、隔水組 26二、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組 26三、太原組灰巖巖溶裂隙含、隔水組 26四、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組 26五、寒武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組 26六、斷層富水、導水性 27七、地下水補給途徑和各含水組之間水力聯系 錯誤!未定義書簽。八、二水平水文地質特性 錯誤!未定義書簽。九、礦井水文地質類型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二節充水因素分析 27一、新生界松散層砂層水 27二、煤系砂巖裂隙水 27三、石灰巖巖溶裂隙水 27四、老空(老硐)水 27五、斷層水 28六、封閉不良鉆孔水 28七、地表水 28第三節礦井涌水量預算 28一、二水平礦井涌水量預算 28二、計算成果評述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四節礦井重要水害防治 28第五節供水水源 29第六節環境地質 錯誤!未定義書簽。一、張集煤礦環境地質現狀 錯誤!未定義書簽。三、環境地質質量評價 錯誤!未定義書簽。四、環保辦法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六章其他開采技術條件 30第一節頂底板條件及巖石工程地質特性 30一、重要可采煤層頂、底板巖石工程地質特性 30二、二水平巖石工程地質特性 錯誤!未定義書簽。三、礦床工程地質類型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二節瓦斯、煤塵爆炸性和煤自燃 30一、瓦斯 30二、煤塵爆炸性 31三、煤自燃傾向 31第三節地溫 31一、恒溫帶深度和溫度 31二、地溫梯度 31三、地溫狀況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七章資源/儲量估算 32第一節資源/儲量估算范疇及指標 32一、估算范疇 32二、工業指標 32第二節估算辦法、資源/儲量類別劃分 32一、儲量估算辦法 32二、儲量類別劃分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三節儲量估算成果及增減因素分析 32一、儲量估算成果 32二、資源儲量增減狀況及因素分析 33第八章結論 錯誤!未定義書簽。一、成果評價 錯誤!未定義書簽。二、存在問題及建議 錯誤!未定義書簽。第一章概況張集煤礦是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當代化主力礦井之一,是國家“九五”重點建設項目,原年設計能力400萬噸。礦井于1996年7月1日破土動工,11月8日正式投產。10月通過高定位技改,張集煤礦中央區年生產能力由年產400萬噸提高到700萬噸,隨著年產300萬噸張集煤礦二期工程建成,10月張集煤礦投產以來,產量逐年增長,投產至今已生產原煤約9000萬噸,大強度開采,水平延深快。第一節目任務及原則和報告編制范疇及根據一、目與任務二、勘探工程布置原則三、編制范疇井田二水平范疇,西至F22斷層,東到F221斷層,北至各煤層露頭,南到礦區邊界,面積約為71.088Km2。四、編制根據第二節位置和交通張集煤礦位于鳳臺縣城西20km處,行政區劃從屬于鳳臺縣張集鄉。地理座標東經116°27′05″~116°35′38″,北緯32°43′47″~32°49′26″。區內交通以便,淮南~阜陽鐵路從礦井南緣通過,礦井中心距張集車站約5km,該車站東到蚌埠141km,西至阜陽69km,分別與京滬、徐阜及京九鐵路相接。潘集~謝橋、鳳臺~張集公路在礦區通過,且與鳳臺~潁上、鳳臺~利辛、鳳臺~蒙城、利辛~潁上等公路相接,可通往各縣市。西淝河在工業廣場以東2km處貫穿全境,常年有水,可通百噸機帆船,鳳臺港是淮河上較大河港之一,內運外輸極為以便。第三節自然地理一、地形與水系張集煤礦地處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部,區內地形平坦,地面標高普通在+21m~+26m,西北高,東南低。西淝河在本區由東北部進入,向東南貫穿全境,于魯臺孜入淮河,是地面水匯集、排泄渠道,歷年最高水位+24.82m,1991年為+24.03m(閘上),為+24.46m,為+24.70m。兩岸有常年積水洼地,河北稱花家湖,積水面積約22km2。兩岸筑有大堤,最大堤距3000~3500m,右堤頂高+26.61m,左堤頂高+27.11m。此外,區內遍及人工開挖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澇。二、氣象本區屬季風溫暖帶半濕潤氣候,季節性明顯,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15.1℃,極端最高氣溫41.2℃(1966年8月8日年平均降雨量926.3mm,最大1723.5mm(1954年),最小471.9mm(1966年),日最大降雨量320.44mm,小時最大降雨量75.3mm。降雨多集中在6、7、8三個月,約占全年40%。年平均蒸發量(水面)1610.14mm,最大.1mm(1958年)最小1261.2mm(1980年)。蒸發量不不大于降雨量,潮濕系數近似0.5。春夏兩季多東南風、東風,秋季多東南、東北風,冬季多東北、西北風。平均風速3.18m/s,最大風速20m/s。年初霜期在11月上旬,終霜期為次年4月中旬,無霜期191~238天。初雪普通在11月上旬,終雪在次年3月中旬,雪期72~127天,最長138天,最短26天,最長持續降雪6天,日最大降雪量16cm。凍結及解凍無定期,普通夜凍日解。凍結深度4~12cm,最大凍結深度30cm。三、地震依照歷史資料,淮南、穎上地區地震活動強度不大,以輕度破壞和有感地震為主,穎上縣志記載有感地震16次,其中1931年在明龍山曾發生6.25級地震,震中最大烈度7度。其他地區地震,如1668年郯城8.5級地震,19霍山6.25級地震,1937年荷澤7級地震,對本區均有波及,但無較大破壞。依照安徽省地震局皖震發地字(84)020號文,淮南地區將來百年內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第四節礦井建設概況一、礦權設立狀況張集煤礦最新2月23日獲得部頒發新采礦允許證,證號C96,面積71.0883km2,開采深度-200~-1000m,為地下開采,有效期自3月31日至圖1-3張集煤礦與周邊相鄰礦區位置關系圖二、礦井設計、建設、生產概況設計生產能力和核定生產能力據1997年3月煤炭工業合肥設計研究院編制完畢《張集礦井優化修改初步設計》,張集煤礦礦井設計生產能力為400萬噸/年,服務年限122.5年。10月張集礦中央區通過高定位技改,生產能力提高到700萬噸/年(皖經煤炭函[]269號)。張集煤礦二期(張北煤礦井型為300萬噸/年礦井)工程建設項目為張集煤礦續建工程,于7月1日開工建設,10月28日張集北礦并入張集煤礦,張集煤礦成為安徽省第一種年產達到一千萬噸特大型當代化礦井。現形成了一礦兩井模式格局。經上級主管部門核定生產能力為中央區760萬噸/年(皖經信煤炭函[]881號),北區480萬噸/年(皖經信煤炭函[]256號3、礦井開拓開采現狀(1)礦井開拓方式張集煤礦當前采用一礦兩井管理模式,劃分為中央區和北區兩對井,設計采用立井、集中大巷和重要石門開拓方式,采用分區開拓、分區通風、分區(中央區和北區)集中出煤開采方式。礦井劃分為兩個水平,一水平標高為-600m,二水平標高為-820m,當前礦井集中于一水平生產,二水平尚未進行開拓延深。中央區設計生產能力為4.0Mt/a,3個井筒,均位于中央區工業廣場內,分別為主井、副井和中央風井,主井、副井進風,中央風井回風,井底車場水平標高-600m。省經信委核定生產能力為7.6Mt/a。當前,礦井東一13-1、11-2采區,西一13-1、11-2采區,西二13-1、11-2上山采區和東一11-2下山采區系統巷道已經形成,為當前生產采區;正在準備東一13-1下山采區、東二11-2采區、西二11-2下山采區、東一13-1上采區及西二9-1~8下山采區,將來五年中將要打開采區為北二11-2采區、二水平東一9-1~8煤采區、西一9-1~8煤采區、東二9-1~8煤采區。北區設計生產能力為3.0Mt/a,3個井筒,均位于北區工業廣場內,分別為主井、副井和回風井,主井、副井進風,回風井回風,井底車場水平標高-492m;此外,在西三淺部布置一種進風井和一種回風井。省經信委核定北區生產能力為4.8Mt/a。當前,礦井北一8煤采區、西二9-1~8煤上山采區、北一6煤采區系統巷道已經形成,是礦井生產采區;正在準備北一11-2采區、西二7-1~6煤上山采區、西三8煤上采區、西三13-1煤上采區和西二1煤采區。將來五年中將要打開采區為西二7-1~6煤下山采區、西三13-1下山采區、西三11-2上山采區、西三8煤下山采區和西三1煤采區。(2)礦井開采現狀第二章以往地質勘探及本次補勘工作第一節歷次勘探工作簡況及成果一、鉆探(涉及采礦權范疇外)共415個,總工程量299788.62m;張集煤礦礦權內共有鉆孔395個,其中水文孔83個,工程量267847.1m,抽水本次報告礦權內歷次地質鉆探工程量登記表表2-1施工時間勘查階段施工單位鉆探工程量提交報告孔數(個)工程量(m)其中水文工程量孔數(個)工程量(m)抽水(次)1960~1961找煤323隊1547.791966~1968普查一隊118408.711971~1973精查一隊8757350.8082894.589《謝橋第二勘探區綜合勘探精查地質報告》1976~1979精查補充共計12077799.5452733.722《張集、王莊井田精查地質報告》1979~1980王莊補鉆一四七66741.31《王莊井田補鉆資料》1982新集勘探一四七1991.24《新集井田第一期工程精查地質報告》1983~198420煤補鉆一隊1710811.403336.003《張集煤礦東一采區20煤層補鉆資料》1985~1986水源勘探水文隊262963.28262963.286供水水文地質勘探(未見基巖)1992井筒檢查鉆探共計52500.742435.189《張集煤礦井筒檢查鉆地質報告》1994~1995井筒檢查鉆探共計41960.14《張集煤礦北區井筒檢查鉆地質報告》北區副井筒檢查鉆探淮南礦業集團勘探工程處1560.16《張集煤礦北區副井井筒檢查鉆地質報告》~北區零星補勘共計97686.5《張集北區電子版地質報告匯編》~井筒檢查鉆探水文隊21157.5《張集煤礦西風井井筒檢查鉆地質報告》灰巖補充勘探共計117499.25117499.2511《張集煤礦灰巖補充勘探報告》~中央區一水平補充勘探共計1614613.34《張集煤礦中央區一水平補充勘探報告》.12~.10新生界及淺部煤系地層水文與工程地質補充勘探共計2814341.992814341.997(簡易抽水8次)《張集煤礦新生界及淺部煤系地層水文與工程地質補充勘探報告》~二水平補充勘探及陷落柱探查東翼東構造探查共計5055395.11總計395271328.8833120455注:表中“一隊”為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二、物探12次地面三維地震勘探三、水文地質先后進行過7次水文地質工作 歷年水文工作狀況表表2-2施工時間施工單位鉆孔(個)取芯狀況專門水文工程備注全取芯孔層段取芯界面取芯無芯專門水文孔工程量(m)抽水次數1960~1982年一隊323隊147隊22681713368135628.311其中未見基巖2個孔1983~1984年一水源勘探(未見基巖)1985~1986年水文隊262222262963.286供水文地質勘探(未見基巖)1992年礦務局隊一隊5412435.189井筒檢查鉆(其中未見基巖2個孔)1993~一隊43111823117499.2511~一隊水文隊2815正式抽水7次,簡易抽水8次~一隊淮南礦業集團公司共計3453822164935516862.0155第三章地質構造第一節地層本井田為新生界松散層覆蓋全隱蔽區。井田地層全系鉆探揭露。經鉆探揭露井田內地層有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第三系、第四系地層,現分述如下。一、寒武系(∈)據本井田補IXLZ4孔揭露,深度為1015.83~1312.80m,控制厚度不不大于296.97m。二、奧陶系中下統(O1+2)據本井西風井O2、六O2、補IXLZ1孔、補IXLZ2孔、補IXLZ3孔、補IXLZ4孔資料,厚69.15~196.91m,平均122.46三、石炭系上統太原組(C3)據井田內揭露地層總厚108.55~129.40m,平均118.99m;含薄層灰巖12~13層,灰巖總厚29.83~69.35依照厚度和巖石組合,本井田太原組灰巖亦劃分為三組13層。C3—Ⅰ組灰巖含C31、C32、C33上、C33下C3—Ⅱ組灰巖,含C34、C35、C36、C37、C38、C39灰巖6層。C3—Ⅲ組灰巖含C310、C311、C312灰巖3層。太原組假整合于奧陶系之上。四、二疊系(P)底部以海相泥巖與太原組分界。二疊系總厚980m,分上統和下統,上統涉及石千峰組、上石盒子組;下統涉及下石盒子組、山西組,均為含煤地層,厚720m,含煤32層,總厚36.09m,含煤系數為5.0%,可分7個含煤段。上部石千峰組為非含煤地層。㈠、二疊系下統山西組(P1sh)第一含煤段(圖3-1):厚65m,含可采煤層一層,含煤系數為10.75%。底部為灰黑色海相泥巖,其上是砂泥巖互層,常用腕足、瓣緦類化石及蟲跡,多含菱鐵結核,中部以中、粗砂巖為主,局部含礫及泥質包體,時而沖刷煤層,上部為粉砂巖、砂質泥巖。㈡、二疊系下統下石盒子組(P1x)第二含煤段(圖3-2):厚128m,含煤8~11層(編號4~9煤),其中可采煤層6層,含煤系數10.22%。底部為中粗砂巖,具沖刷特性,是與下伏山西組分界,其上鮞狀花斑泥巖或鋁質泥巖是全區標志層。5煤層頂底多薄層狀砂泥巖互層,具備渾濁層理和蟲跡。㈢、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P2S)地層厚527m,分五個含煤段:1、第三含煤段:厚103m,含煤系數3.85%。底部砂巖是上、下石盒子組分界;下部以砂巖、石英砂巖為主,夾砂質泥巖,少有花斑,局部見炭質泥巖(10煤層位);中部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常用鮞粒構造;中上部含煤三層,其中11-2煤為主采煤層。2、第四含煤段,厚74m,含煤系數8.22%。底部以灰白色細中砂巖與第三含煤段分界,其上為紫紅~灰綠色含鮞花斑泥巖,普通稱“大花斑”,是全區標志層;中上部以泥巖類為主,夾砂巖,含煤6層(12~15煤),其中13-1煤是重要可采煤層。3、第五含煤段,平均厚度為110m,含煤系數2.12%。本段多呈青灰色、灰綠色,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夾細砂、砂泥巖互層。底部以石英砂巖、細中砂巖與第四含煤段分界,其上有1~4層紫紅~棕黃色花斑泥巖,稱“小花斑”。中部含煤4~5層(16~17煤)4、第六含煤段:平均厚度為110m,含煤系數1.99%。以灰色、青灰色、灰綠色泥巖類為主,夾細中砂巖。中下部含煤4層(18~21煤),18煤底部常用鋁質泥巖或鮞狀花斑泥巖,19~20煤間有1~3層薄層硅質巖,富含海綿骨針。5、第七含煤層(圖3-3):平均厚度為130m,含煤系數1.12%。以灰色巖性為主,少見青灰色。由泥巖、粉砂巖、砂巖構成,含劣質煤5層(22~25煤),并且常相變為炭質泥巖。㈣、二疊系上統石千峰組(P2sh)地層厚度260m。為一套雜色非含煤地層,由灰色、灰綠色,紫紅色泥巖、粉砂巖、中細砂巖、含礫石砂巖構成,多紫紅色花斑泥巖。底部為灰白~淺紅色含礫中粗砂巖與上石盒子組分界。二疊系沉積環境是從陸表海海灣發展而來下三角洲平原沉積,經歷了海灣充填、樹枝狀、網狀河體系,轉入河口灣海灣環境,進而發展到上三角洲平原、陸相沖積平原沉積。五、三疊系(T)是一套紅色碎屑巖,由棕紅、紫紅色砂巖、粉砂巖、泥巖構成。厚度不詳。與下伏石千峰組呈整合接觸。六、第三系(R)1.中新統(N1)厚0~69.55m,平均37m。上段由灰綠色棕紅色粘土構成,局部夾泥灰巖薄層和薄層砂層透鏡體,總體以灰綠、褐黃、赭紅等雜色粘土為主,夾多層砂體,與粘土交互成層,砂體因相變而發育不等,分布不均。底部有0~29.21m碎石層;局部缺失。2.上新統(N2)厚95~180m,平均厚度為130m。以淺灰綠色、灰黃色粗中砂為主,次為細砂、粉砂,夾多層灰綠色粘土,偶爾有細砂巖盤。七、第四系(Q)1.更新統(Qp)平均厚度為97m,以灰黃色、淺灰色細、中砂為主,夾多層粘土、砂質粘土,粘土層厚度變化大,含鐵猛結核;上部夾青灰色淤泥;底部砂層為棕色銹黃色,富含鐵猛結核,與下伏上新統分界明顯。2.全新統(Qh)厚11~44m,平均25第二節構造張集煤礦位于謝橋向斜北翼,地處陳橋背斜東南傾伏端,總體形態呈扇形展布單斜構造,地層走向呈不完整弧形轉折。西段地層走向在北西75°左右,中段急轉東西,北東方向,至北段大體向正北延伸。地層傾角平緩穩定,中央石門以西為10°左右,以東2~5°,工業場地以南至向斜軸普通為15°,局部30°,并有明顯波狀起伏。二水平總體地層走向形態與全井田基本一致。一、褶皺本區次級褶皺不很發育,六線以西原所謂謝橋向斜形態體現不明顯。謝橋向斜:向斜軸部位于本區南部邊界附近,走向由東部近東西向在四西線附近轉為北西向,兩翼不對稱,北翼傾角5~15°,南翼傾角變化較大,普通為20~50°。控制較可靠。二、斷層本礦井南、北邊沿斷裂發育,井田內部斷裂數量較大、但規模較小。截至既有資料,本井田共擬定斷層701條,其中正斷層675條,逆斷層26條;落差≥100m9條,≥50m~<100m1條,≥20m~<50m12條,≥5m~<20m210條,落差<5m469條。按可靠限度分:在701條斷層中,查明有57條;可靠有243條;可靠~較可靠有275條;較可靠有106條;可靠性差有20條。礦井北部邊沿及煤礦主體是一組以北西向為主正斷層,北部邊沿斷層走向大體平行于陳橋背斜軸,呈樹枝狀發育。往南,斷層走向逐漸向南偏轉。總體上,斷層環繞著背斜轉折端,構成了放射狀斷裂系統,顯示出背斜在褶皺隆起過程中張裂性質;在變位特性上,該組正斷層大多向南傾斜,呈現出由北向南逐漸下降階梯式組合。區內重要斷層分述如下:㈠、北西向斷層1、F109正斷層位于本礦西北端,為礦井邊界斷層,切割區內第二水平1~8煤層,使其與太灰奧灰對口接觸,走向北西,向南西傾斜,傾角68~74°,落差90m~270m,由西向東逐漸變小,本礦范疇內長4km。有十南12、十一9、十一17等3孔穿過,并控制在十19與十16及水218孔之間。屬查明斷層。2、F215正斷層位于礦井西北部,切割一水平1~8煤層,導致1煤與太原組下部灰巖對口。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70~78°落差0~110m,由西向東變小,區內長6km。有257孔穿過,并在十一線、十二線和十二北線上控制在鉆孔之間。屬查明斷層。3、F211正斷層為礦井東北邊界,穿越煤礦全境,切割所有煤層。走向北西,向南西傾斜,傾角59~70°,落差5~65m,由淺而深落差加大,長7.1km。有十南3、十一12、十二北6、十三8、十四2、十五6、十六11、十六4、等7個鉆孔穿過斷層,通過三維地震查明該斷層變向為向南延展至十六線。屬查明斷層。4、F216正斷層緊鄰于東北邊界,與F211斷層相距50~400m,-800m水平以淺可采煤層被切斷。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70°,落差0~35m,長2.3km。有六12、十二南1、十六11、十六4、十三1、十四6、十五6、十六4、四1等10個鉆孔穿過,通過三維地震查明該斷層變向為向南延展至十六線。屬查明斷層。4、F216-5正斷層與F226和F216斷層相交,為三維地震查明斷層,走向北西西,傾向南南西,傾角55~65°,最大落差達20m左右,延伸長度1.3Km。切割1~13-1煤層所有可采煤層。北一北翼8煤皮帶機巷和回風大巷已揭露該斷層,實見落差分別為9m和3m,落差變化較快。5、F217正斷層F217斷層,走向北西,并逐漸轉向東西,傾向南,傾角50~65°,落差0~17m,長3km。深部有分枝斷層F217-1斷層,切割13-1、11-2、8、6、1等重要可采煤層。F217斷層有五4、213、十六1、十六2、十六3等5個鉆孔穿過,控制。當前無巷道工程揭露,依照臨近巷道資料推斷,該斷層在西部走向方向向南偏移,五5孔附近向北偏移。屬查明斷層6、F220正斷層位于礦井中深部,切割-600m水平如下煤層。走向北西,傾向南西,傾角40~65°,落差0~35m,切割13-1、11-2、8、6、1等度要可采煤層,延伸長度達2.6km。屬三維地震資料查明斷層,該斷層井巷工程揭露有1311(3)底抽巷、以及1117(3)運順,在1117(3)運順揭露落差為23m。并有四四東23孔穿過,屬查明斷層。7、F213逆斷層地處礦井中深部,影響-600m水平如下重要可采煤層。走向北西,向南傾斜,傾角45~70°,落差0~30m,長約1.4km。由221孔查出。屬查明斷層。㈡、北東向斷層1、F209正斷層F209斷層位于礦井西部,為西二采區和西三采區邊界,切割第一水平各可采煤層,走向北北東,傾向西,傾角60~76°,落差20~100m,各煤層中斷層落差由淺部向延展時逐漸變小至尖滅,長5.6km。南端有F209-1分枝斷層,局部切割一水平內11-2~20煤層,落差0~12m,長0.6km。F209南段有六-七5、247、水209孔穿過,并控制了傾角,北段控制在水217、三7孔之間330m以內,該斷層在247孔附近向東偏移。依照西風井區-483西三軌道大巷、西三回風大巷、西三矸石膠帶機巷、西翼6煤膠帶機巷、西翼6煤回風大巷等巷道工程揭露資料,該斷層落差34~40m2、F226正斷層F226是采區別界斷層,切割第一水平所有可采煤層,走向北東。向東傾斜,傾角55~65°,落差0~30m,長3.2km。由六6、六7、六8、六9、六15、三12等6個孔穿過,13-1、11-2煤層中該斷層落差向深部延伸落差逐漸變小并尖滅,中央區一水平既有西一軌道大巷、西一膠帶機大巷、西一回風大巷等井巷工程揭露,實見斷層落差8~11m。北一采區巷道已多處揭露,北區8煤、6煤現共有20條井巷工程揭露,在走向向稍有偏移,斷層落差大小沿走向也有所變化,在北一采區中部落差27~30m,向南北兩側落差逐漸減少至15m左右,斷層面較粗糙,多數有斷層泥或斷層破碎帶(寬0.5~3.0m),且主斷面附近多發育有伴生小斷層,井巷實際揭露斷層時無大突水現象,局部僅有滴、淋水現象。實際揭露斷層走向擺動變化較大,位置和原勘探稍有偏移,延展長度向北延長。3、F22正斷層井田邊界斷層,正斷層,走向N35°~43°E,傾向S49°~55°E,傾角60°,落差0~23m,錯斷層位1~17-1煤層,區內延展長度2400m。地震控制并有七西4、F27正斷層走向N11°~22°E,傾向S69°~82°E,傾角66°,落差15~25m,錯斷層位1~17-1煤層,延展長度3000m。有 七東東21孔和㈢、東西向斷層東西向斷層所有發育在向斜軸附近,其發生發展當屬南部擠壓推覆機制。1、F202、F206、F210逆沖斷層組地處向斜軸部西段,切割-600m水平以上17、20煤層,與13-1及其如下煤層無關,斷面向南傾斜,平面、剖面上均呈分枝組合。F202、F206長約6km和5km,落差分別為0~275m和10~225m以上,分別有G13、G14、六西6、驗3,六16、G12、六10、Z1、Z6、五-六6、五-六22、五11等12個孔,G13、G14、G24、六西6、六10、Z1、六21、六23、六東21、六東23、六_六西21、六西21、六西23、六西25、六西西23等15個鉆孔穿過。F210長約3.2km,最大落差40m,切割二、三水平重要可采煤層,有六16孔穿過。屬查明斷層。2、F1、F214反沖逆斷層位于向斜軸部東段,兩條斷層向東相交于阜鳳斷層,并繼續延伸,進入推覆體下。走向北西,向北傾斜,是一組反向逆沖斷層。落差分別為0~375m,0~117m,分別長5.5km、2.8km,切割二、三水平重要可采煤層,在第一水平內只限于17、20煤層被錯斷。F1有20補5、0305、101、L4、L44等5個鉆孔穿過,屬查明斷層。F214有二十2、L31孔穿過,屬查明斷層。3、F221正斷層位于向斜軸,在推覆逆沖與反向逆沖斷層之間。長約2km,傾向近南,落差0~115m,錯斷二、三水平重要可采煤層,第一水平只限于17、20煤層被切割,有Z12、253、五東3孔穿過。屬查明斷層。㈣、阜鳳逆沖推覆構造帶大體上西起阜陽,沿淮南坳陷南緣向東,經口孜集、風臺縣、淮南舜耕山延伸至固鎮長豐斷層附近,阜陽以西,因被巨厚中新生界所掩蓋,狀況不明,走向北西西,延展長度130km以上。阜鳳逆沖推覆構造是北淮陽褶皺帶向北仰沖前鋒部位,在淮南坳陷南緣體現為數條南傾逆沖斷層(如本區F202、F206斷層),又因其分叉、合并,構成某些較獨立斷夾塊(或沖斷片)。這些斷夾塊內煤炭資源亦較豐富,如淮南大通礦、謝家集礦、新集三礦等某些煤礦,都是開采斷夾塊內煤層。阜鳳斷層沖斷面沿走向波狀起伏,切入下伏地層,系統層位亦有變化,東段淺部切入石炭二疊系,中段在風臺附近局部切在寒武、奧陶系中,西段到謝橋一帶又切進石炭二疊系。阜舜沖斷裂,屬于前鋒帶之后后緣沖斷裂,規模較大,斷裂帶寬平均數十米㈤、小斷層本井田內≤10m斷層有649條,大某些都是高傾角正斷層,傾角普通在45~78°之間,不大于45°斷層只有34條;區內已揭露逆斷層14條,傾角普通在40~78°之間。落差不大于5m斷層共469條,其中巷道揭露斷層63條,地震探測391條,其她15條;落差在圖3-5張集小斷層走向玫瑰花圖5~10m范疇內斷層180條,其中巷道揭露斷層4條,地震探測176條。據井田內斷層走向方位記錄:斷層走向為北東、北北東向、北西向斷層、東西向斷層、南北向斷層;資料表白,井田內斷層重要走向為北東、北北東向。而按照不同規模斷層分組又存在一定差別:斷層斷距落差大斷層重要走向為北西向、北東向和北北東向;而斷距較小斷層(斷距不大于5m)重要走向為北東、北北東向。總之斷層重要走向為北東、北北東向。張集煤礦位于陳橋背斜南翼、謝橋向斜北翼。張集煤礦內斷層構造也受到了邊區構造影響和控制。因而,礦井構造重要與背斜形成關于南北向構造應力場關于,是以由北向南擠壓擴展趨勢為主。井田內小構造體現形式多余現頂斷底不斷、底斷頂不斷、斷頂斷底、煤層分叉合并、底鼓變薄以及大范疇層滑變薄現象。綜上所述,本井田構造復雜限度屬于中檔。自1979年精查報告提交以來,本井田內外進行了多次補鉆勘探和報告匯編工作,并在全區進行了高辨別率二維、三維地震勘探。井田內大某些斷層傾向以南傾為主。張集煤礦因位于陳橋背斜南翼,礦井構造重要受與背斜形成關于南北向構造應力場控制,是以由北向南擠壓擴展趨勢為主。由于受分區邊界斷裂控制,地層總體走向自西向東由近東西向轉為北東向、再轉為南北向延伸,具備扇形展布特點。地層有明顯波狀起伏。區內斷層以正斷層居多,走向以北東向為主。三、巖漿巖本礦井范疇內未見巖漿巖侵入。四、陷落柱補IXLZ1孔在12灰底部見小溶洞,3~7mm,溶洞內方解石晶體充填,巖層錯動明顯,在此深度鉆孔發生了全漏失,為疑似巖溶陷落影響帶。第四章煤層、煤質及其他有益礦產第一節煤層一、含煤性本區含煤地層中石炭系上統太原組薄煤層不穩定,通過某些鉆孔揭露,含煤2~4層,煤厚0.23~1.02m,不穩定,不具備可采經濟價值,歷次勘探均不作為勘探對象,本次報告也不作為研究對象。本區二疊系含煤段總厚857m。具有名煤層32層,總厚32.48m,含煤系數3.85%。共分七個含煤段,以第一、二、四段含煤最富,含煤系數分別達9.45%、6.14%、6.32%。見表4-1。各煤層段含煤狀況表表4-1系統組含煤段煤段厚度(m)煤層平均總厚(m)含煤系數(%)二疊系上統上石盒子組七1941.420.73六1301.971.52五1052.452.33四935.886.32三733.384.63下統下石盒子組二18311.246.14山西組一656.149.45合計84332.483.85二、可采煤層張集煤礦有可采煤層11層,平均厚度總計26.81m。其中重要可采煤層5層,13-1、11-2、8、6、1煤層,平均總厚為18.60m,占可采總厚69.38%,是全區可采穩定或較穩定煤層。次要煤層10層,其中17-1、13-1下、9-1、7-2、7-1、4-2煤層煤層均為大部可采或局部可采不穩定或極不穩定煤層,平均總厚7.59m,占可采總厚28.31%。見表張集煤礦二水平重要可采煤層狀況登記表表4-2煤層號穿過點正常點非正常點兩極厚度平均厚度(m)煤層構造可采點不可采點尖滅風化斷缺斷薄夾矸層(點)數構造類型1層2層≥3層17-16138131300~4.711.01(61)100簡樸13-11151131110~8.284.78(115)33185簡樸~復雜13-1下11656203910~1.900.60(116)1400簡樸11-21241240000.78~3.952.61(124)64125簡樸~復雜9-11108913620~3.351.47(110)22102簡樸~復雜81131121000.60~6.033.11(113)700簡樸7-211978112910~2.490.82(119)500簡樸7-111865173500~2.400.86(118)2821簡樸~復雜61209861220~6.012.50(120)2350簡樸~復雜4-212978331610~3.781.10(129)2141簡樸~復雜11511431610~10.746.09(151)3996簡樸~復雜針對本區重要可采煤層由上而下分述。㈠、13-1煤層煤層厚度0~8.28m,平均厚度為4.41m。上距16-1煤層101.78m。煤層構造簡樸~復雜,局部含夾矸1~3層。西三采區煤層大某些地段具有1層夾矸,某些含2層及以上夾矸,單層夾矸普通位于煤層底部,夾矸厚度0.34~0.79m,巖性為泥巖和炭質泥巖;四線以東十八線與十九線附近煤層普通含1層夾矸,夾矸位于煤層下部,厚度約0.3m,多為泥巖;東一采區深部大某些地段煤層中上部含1層夾矸,局部地段含2~3層夾矸,巖性多為炭質泥巖。煤層可采性指數97.06%,變異系數31.6㈡、11-2煤層煤層厚度0~4.79m,平均2.57m。上距13-1下煤層77.01m。煤層構造簡樸~復雜,普通含1層夾矸,局部地段含2~6層夾矸,巖性為炭質泥巖、泥巖。煤層可采性指數為96.10%,變異系數為34.55%張集煤礦全區重要可采煤層狀況登記表表4-3煤層號穿過點正常點非正常點兩極厚度平均厚度(m)煤層構造可采指數(%)變異系數(%)可采性穩定性可采點不可采點尖滅不運用夾矸層(點)數構造類型1層2層≥3層20183102423630~4.421.02(183)1922簡樸56.6785.91大部可采極不穩定17-1210114613230~4.710.89(210)500簡樸55.0776.88大部可采極不穩定16-121279666700~3.850.62(212)1440簡樸37.26107.81局部可采極不穩定13-12392311610~8.284.41(239)61225簡樸~復雜97.0631.6全區可采穩定13-1下239116447720~1.900.60(239)3120簡樸48.9584.16大部可采極不穩定11-22402221890~4.792.57(240)115259簡樸~復雜96.1034.55全區可采穩定9-220864608130~3.250.45(208)200簡樸31.22104.8局部可采極不穩定9-1206135402560~3.351.11(206)28122簡樸~復雜67.5068.97局部可采不穩定82101981830~6.032.90(210)2210簡樸95.6529.34全區可采穩定7-2216141224850~2.490.83(216)700簡樸66.8263.98大部可采不穩定7-1215127275830~2.700.91(215)5880簡樸~復雜59.9177.19大部可采不穩定6215170142830~6.012.59(215)39174簡樸~復雜80.1955.68全區可采較穩定521952719510~2.250.41(219)1012簡樸23.85119.95局部可采極不穩定4-2222157362540~4.141.37(222)29177簡樸~復雜72.0269.38大部可采不穩定12202091820~10.746.14(220)45116簡樸~復雜95.8741.99全區可采穩定㈢、8煤層煤層厚度0~6.03m,平均2.90m。上距9-1煤層層間距為18.44m。煤層全區基本可采,煤層可采性指數為95.65=4\*GB4㈣、6煤層煤層厚度0~6.01m,平均厚度為2.59m。上距7-1煤層22.72m。構造簡樸~復雜,夾矸1~4層,其中絕大多數為1~2層,巖性為炭質泥巖,少有泥巖。煤層可采性指數為80.19%,全區大部可采,變異系數為㈤、1煤層煤層厚度0~10.74m,平均為6.14m。上距4-2煤層81.39m。構造簡樸~復雜,夾矸1~3層。夾矸巖性多為炭質泥巖,少有泥巖,厚度為0.08~1.53m,平均為0.35m,全層平均夾矸厚0.20m,含矸率2.85%。煤層可采性指數為95.87%三、煤層對比㈠、煤層對比辦法和根據本區煤層對比重要辦法是運用標志層,并以巖性組合特性、古生物化石分布規律、煤層組合特性、可采煤層構造以及煤層間距和測井曲線等各種特性為根據,進行綜合對比。第二節煤質一、煤物理性質及宏觀煤巖特性㈠、煤物理性質各可采煤層煤顏色均為黑色;暗淡~油脂光澤;構造以粉末狀和塊狀為主,少量片狀;參差狀斷口;內生裂隙發育;各煤層視密度(ARD)測定值在剔除少數異常值后,平均值為1.37~1.45可采煤層視密度一覽表表4-4煤層2017-113-113-1下11-29-18實測視密度值1.30-1.521.32-1.461.26-1.571.36-1.411.27-1.581.31-1.561.30-1.561.38(4)1.37(5)1.40(38)1.38(3)1.40(36)1.42(11)1.41(40)煤層7-27-1654-21實測視密度值1.32-1.551.35-1.541.29-1.591.451.30-1.551.23-1.581.38(7)1.44(14)1.41(33)1.45(1)1.40(13)1.38(31)二、煤化學性質區內各可采煤層重要煤質指標記錄見表4-6。㈠煤工業分析⑴原煤水分(Mad):各可采煤層原煤空氣干燥基水分平均值在1.23-2.16%之間。⑵灰分(Ad)①原煤灰分: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灰分平均值為20.60~33.38%。②浮煤灰分:各可采煤層浮煤灰分平均值在7.75~14.85%之間。⑶浮煤揮發分(Vdaf)各可采煤層浮煤干燥無灰基揮發分平均值在36.72~44.12%之間,11-2、1煤層屬中高揮發分煤,別的煤層屬高揮發分煤。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無灰基揮發分平均值為37.79~43.41%。㈡、元素分析各可采煤層浮煤元素分析成果見各煤層碳含量平均值在83.41~85.84%之間,氫含量平均值在5.43~6.13%之間,氮含量平均值在1.37~1.52%之間,氧含量平均值在6.57~9.05%之間,基本遵循碳高氧低原則,其氧碳和氫碳原子比分別為0.057~0.081和0.759~0.876。㈢、有害元素1.全硫(St.d):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0.30~1.13%之間,除9-2煤層屬于中硫煤,6、5、4-2、1煤層屬低硫煤外,別的可采煤層均屬特低硫煤。通過與各煤層干燥基高位發熱量折算后基準發熱量干燥基全硫平均值在0.29~1.24%之間。3.磷(Pd):各可采煤層原煤磷含量平均值在0.008~0.029%之間,20、17-1、7-1煤層屬特低磷分煤,別的可采煤層屬低磷分煤。4.氯(Cld)、砷(Asd):各可采煤層原煤氯含量平均值在0.017-0.038%之間,均為特低氯煤,不會導致對鍋爐、管道和碳化室壁強烈侵蝕或腐蝕。原煤砷含量平均值在0.78~3.00ppm之間,各可采煤層均屬一級含砷煤,可以作為釀造和食品工業用煤。三、煤工藝性能㈠、發熱量(Qgr.d)區內各可采煤層原煤干燥基彈筒發熱量(Qb.d)平均值在20.40~26.63MJ/Kg之間,各煤層干燥基低位發熱量(Qnet.d)值為21.92~26.47MJ/Kg之間,達到了相應煤類估算資源量發熱量指標。㈡、低溫干餾區內各可采煤層焦油產率(Tar.ad)平均值在8.56~12.66%之間,除20、13-1煤層屬高油煤外,別的可采煤層均屬富油煤。半焦產率平均值在73.47~79.77%之間。㈢、粘結性和結焦性粘結指數(GR.I):各可采煤層粘結指數平均值在30.52~79.59之間,除20煤層屬中粘結煤,別的煤層均屬中強、強粘結煤。膠質層最大厚度(Y):各可采煤層膠質層最大厚度平均值在11.43-13.60mm四、煤可選性張集煤礦重要可采煤層簡易可選性為:13-1、11-2、8、6煤層為很難選,1煤層為易選~很難選。七、煤類本區11-2、4-2、1煤層有氣煤和1/3焦煤兩種煤類。其中1煤層1/3焦煤最多,4-2煤層至少,其她煤層所有屬于氣煤。八、煤風化和氧化張集二水平(-600以深)無風氧化帶,張集煤礦淺部風氧化帶擬定為自基巖界面向下垂深30m。九、煤工業用途評價本區各可采煤層煤類以氣煤和1/3焦煤為主。各可采煤層為中灰(9-2、7-1煤層為中高灰)、高揮發分(11-2、1煤層為中高揮發分煤)、特低~低硫(9-2煤層屬中硫煤)、特低~低磷、特低氯、一級含砷煤;較高軟化溫度灰(17-1煤層為中檔軟化溫度灰)和較高流動溫度灰(17-1煤層為中檔流動溫度灰)、結渣結污指數均為低等;中~中高發熱量煤;中強~強粘結性煤(20煤層屬中粘結性煤),富油煤(20、13-1煤層屬高油煤);基本均為很難選煤(1煤層為易選~很難選)。其洗精煤是較為抱負煉焦配煤,洗中煤或原煤可作為動力用煤。此外,焦油產率不不大于12%13-1煤層和20煤層,可做為煉油用煤。第三節其她有益礦產本次張集二水平補勘沒有采用鋁質泥巖做測試。但在本區范疇其他有益礦產資源有:4-2煤層下部15米左右沉積一層厚度2.00m左右鋁質泥巖和伴生于煤層中鍺、鎵元素。經取樣測試,鋁質泥巖達不到煉鋁工業開采品位規定;鍺、鎵元素含量均低于工業開采品位規定。第五章水文地質第一節井田水文地質條件本礦井含水組由松散層砂層孔隙水、二疊系砂巖裂隙水和石灰巖巖溶裂隙水三某些構成。一、新生界松散層含、隔水組本礦井松散層厚187.50m(六西西23孔)~480.40m(十19孔),其變化隨古地貌形態而定。區內古地形總體向北傾斜,呈現南高北低趨勢,順向斜軸部地勢最高,松散層厚度只有185~257m,并且沿地層走向呈丘谷相間形式。松散層含隔水組可分為:上部第四系(Q)含、隔水組、中部新近系上新統(N2)含水組和底部新近系中新統(N二、二疊系砂巖裂隙含水組以中細砂巖為主,局部粗砂巖和石英砂巖,分布于可采煤層及泥巖之間,巖性厚度變化均較大,裂隙多發育在斷層兩側破碎帶中,依照簡易水文觀測,漏水層段多集中于25~20煤和11~8煤層之間,并常用在F209和F211斷層附近。三、太原組灰巖巖溶裂隙含、隔水組揭露地層總厚108.55~122.95m,平均114.42m;含薄層灰巖12~13層,灰巖總厚62.25~68.40m,平均65.19m,總體上太原組灰巖富水性弱~中檔,具不均一性,重要取決于巖溶發育限度,在疑似巖溶陷落影響帶、斷層帶附近和厚層灰巖發育處富水性較強。四、奧陶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組本次二水平勘探階段共有4個鉆孔揭露奧灰,揭露厚度49.90-65.五、寒武系灰巖巖溶裂隙含水組本次二水平勘探階段共有4個鉆孔揭露寒武系灰巖,揭露厚度39.67-428.03m,由青灰色灰巖、灰質白云巖構成。鉆進過程中發生多次掉鉆,溶洞發育,最大1.80m,最小0.20m。鉆進過程中有2孔泥漿全漏失(補ⅠXLZ1、補ⅠXLZ4),三個補勘鉆孔對其進行了混合(太灰+奧灰+寒武灰巖)抽水實驗,水位標高7.17~7.36m,單位涌水量q=0.054~4.355L/s.m,富水性相差懸殊。六、斷層富水、導水性本區查出斷層701條均未發現嚴重漏水現象。礦井西北部由于斷層影響使灰巖與煤巖層對口,應予足夠注重。第二節充水因素分析張集煤礦實際井巷出水22次,最大51m3/h一、新生界松散層砂層水張集煤礦新生界底部普通均以粘土為主,隔絕了新生界中部砂層和下部弱含水組與基巖聯系。對礦坑充水影響甚微。二、煤系砂巖裂隙水砂巖裂隙水是礦坑直接充水水源,由于裂隙發育極為不均,出水大小差別懸殊,鉆孔抽水q=0.00095~0.039l/s.m,抽水實驗成果和生產礦井實際涌水量,均表白煤系砂巖裂隙水弱,并以儲存量為主,礦床水文地質條件為簡樸類型,但在穿過堅硬砂巖層時,須提防儲存水量突然潰出。三、石灰巖巖溶裂隙水1煤層與石炭系頂部第一層灰巖平均距離17.67m,第一水平-600m灰巖水頭壓力為6.25Mpa,在自然狀態下,無水流補給礦坑。但在開采1煤層,地壓失去平衡后來,1煤底部巖石將會因超過強度極限而破裂,引起底鼓,導致灰巖水突入坑道。特別在斷層由煤系切入灰巖,或者斷層使煤層與灰巖直接對口,突水機率會大為增長。淮南老區礦井1煤底板突水當為前鑒,并且與奧灰水也有密切聯系,補給水源豐富,謝橋礦鉆孔抽水單位涌水量為0.0174~11.673l/s.m,富水性中檔偏強。因此,在開采1四、老空(老硐)水老空(老硐)水是礦井充水一種人為因素,當采掘工作面接觸或接近這些水體時,便會導致突水,輕則增大礦井涌水量,重則使礦井局部或所有沉沒,是礦井生產中重要充水因素。老空(老硐)水有如下特點:短時間內可以有很大水量,來勢猛,猝不及防時具備一定破壞性;水中具有大量SO42-,具腐蝕性,易腐蝕礦井設備;與其他水源無聯系時,易于疏干,若與其他水源有聯系時,則可導致量大而穩定涌水,危害較大。隨著開采面積增長,老空(老硐)逐漸成為礦井充水因素主體,在這些老空(老硐)附近或下方采掘前,應提前調查老空(老硐)積水狀況,及時分析,采用辦法提前探放。五、斷層水普通斷層帶含水所導致水害事故危害較小,礦井西北部由于斷層影響使灰巖與煤巖層對口,應予足夠注重。六、封閉不良鉆孔水封閉不良鉆孔水也是礦井充水一種人為因素,本區共有未封鉆孔3個、封閉不良鉆孔12個七、地表水張集煤礦地處淮河中游,淮北平原南部,區內地形平坦,地面標高普通在+20m~+26m,西北高,東南低。西淝河在本區由東北部進入,向東南貫穿全境,于魯臺孜入淮河,是地面水匯集、排泄渠道,歷年最高洪水位+25.25m(1954年7月淮河決堤是),1991年為+24.03m(閘上),為+24.46m,為+24.70m。兩岸有常年積水洼地,河北稱花家湖,積水面積約22km2。兩岸筑有大堤,最大堤距3000~3500m,右堤頂高+26.61m,左堤頂高+27.11m。此外,區內遍及人工開挖渠道,用以灌溉、防洪、排澇。第三節礦井涌水量預算一、二水平礦井涌水量預算運用礦井實測涌水量預算中央區礦井涌水量名稱水位減少m面積km2正常涌水量m3/h最大涌水量m3/h實測-60018.50180.72304.10預算-82035.0291489㈡、太原組石灰巖巖溶裂隙水涌水量估算開采1煤層時太原組1~4灰涌水量估算B(m)K(m/d)M(m)S(m)R(m)Q(m3/h)50003.30920829.20150841384第四節礦井重要水害防治張集煤礦在生產過程中存在水害類型重要為:頂板砂巖水、老空(老硐)水、開采1煤時底板太灰水、提高上限開采引起新生界砂層水、斷層導水、封閉不良鉆孔導水等。針對不同水害類型,根據淮南礦區礦井水害防治技術管理規定進行治理。第五節供水水源水源勘探查明了松散層各含水組水文地質條件,擬定了上部砂層含水組(Q1—3)為煤礦重要供水水源,頂面埋深24.70~44.00m,底面埋深89.47~126.30m,厚度在68m左右,q=0.313~3.98L/s.m,富水性中檔,張集煤礦設計總需水量為17719m3/d,其中工業場地11033m3/d,居住區4766m3/d,北風井1920m3/d。上段中含單井水量為80m3/h,須布置井群開采方能滿足需要。以直線型井場布置方案較為合理,井經0.30m,井群距3000m,井距500m,供水設備選用8JD深井泵,單井水量按80m3/h計算,工業場地布井6口,可獲水量11520m3/d,居住區布井3口,獲水量5760m3第六章其他開采技術條件第一節頂底板條件及巖石工程地質特性一、重要可采煤層頂、底板巖石工程地質特性重要可采煤層13-1、11-2、8、6、1頂板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另一方面粉砂巖和細砂巖。底板以泥巖、砂質泥巖為主,局部有粉細砂巖、細砂巖。礦井工程地質條件為層狀巖類(三類),中檔型(二型),即三類二型。第二節瓦斯、煤塵爆炸性和煤自燃一、瓦斯張集煤礦二水平各可采煤層瓦斯測試成果匯總表表6-4煤層基巖蓋層厚度(m)瓦斯成分(%)瓦斯含量(m3/t)CH4+C2H6CO2N2CH4+C2H6CO213-1305.40-676.804.10-94.020.47-27.580.00-91.750.25-12.750.05-2.04484.24(36)54.45(36)9.51(36)36.13(36)3.78(36)0.60(36)11-2278.56-750.850.00-95.420.61-51.062.19-95.670.00-6.190.11-2.75520.78(35)40.94(35)1.22(35)47.84(35)2.39(35)0.62(35)9-2449.40-737.684.77-90.812.48-17.243.14-83.400.26-7.790.21-1.54644.81(5)52.71(5)9.72(5)37.57(5)3.82(5)0.74(5)9-1455.18-709.050.00-76.031.64-25.1714.64-92.770.03-7.430.19-1.27589.44(13)45.77(13)10.21(13)44.02(13)3.58(13)0.69(13)8238.44-751.550.00-97.731.34-33.390.00-96.520.04-10.580.07-1.80553.44(34)62.40(34)10.19(34)27.55(34)4.39(34)0.66(34)7-2475.70-740.904.17-86.590.31-35.685.72-73.030.25-7.130.07-1.80603.77(13)46.74(13)10.48(13)42.75(13)3.42(13)0.64(13)7-1525.95-747.700.00-52.142.19-30.5839.28-89.640.08-4.210.21-1.89634.18(8)29.96(8)14.88(8)57.04(8)2.17(8)0.88(8)6275.13-796.654.60-95.082.75-37.460.68-90.480.25-12.990.15-1.94616.10(20)53.93(20)12.42(20)33.66(20)3.89(20)0.71(20)5511.95-687.958.35-88.351.53-22.2910.12-80.380.39-6.560.13-1.45608.58(7)50.40(7)10.06(7)39.54(7)3.74(7)0.60(7)4-2517.35-804.8515.26-83.671.65-39.287.37-70.671.04-7.080.10-2.48637.82(14)51.12(14)13.80(14)35.24(14)3.11(14)0.73(14)1217.60-843.2024.81-98.652.84-50.330.00-68.820.00-12.120.23-3.24508.93(23)70.16(23)9.94(23)20.15(23)5.47(23)0.84(22)3.煤與瓦斯突出張集煤礦從建井至今未發生過煤與瓦斯突出事故,也未浮現過明顯瓦斯動力現象。突出區域劃分:擬定瓦斯含量臨界值擬定為8.0m313-1煤層:-600m以上為無突出危險區,-600m及其如下為突出危險區。11-2煤層:-695m以上為無突出危險區,-695m及其如下為突出危險區。8煤層:北一采區-650m以上區域為非突出危險區。6煤層:-520m以上區域為無突出危險區,-520m及其如下為突出危險區。二、煤塵爆炸性各可采煤層均有煤塵爆炸危險性。三、煤自燃傾向各煤層自燃傾向性為:17-1煤層為易自燃~不自燃,其級別為Ⅱ~Ⅳ;13-1、11-2、9-1、8、7-2、6、4-2、1煤層為很易自燃~不自燃,其級別為Ⅰ~Ⅳ;13-1下煤層為不自燃,其級別為Ⅳ;7-1煤層為很易自燃,其級別為Ⅰ;3煤層為易自燃~很易自燃,其級別為Ⅰ~Ⅱ。第三節地溫一、恒溫帶深度和溫度一種地區年恒溫帶深度大概為該地區氣溫日變化影響深度20倍,年恒溫帶溫度大概比本地年平均氣溫高2~3℃,依照淮南九龍崗礦長期觀測孔資料,恒溫帶深度為30m,溫度為16.8二、地溫梯度本區地溫梯度2.6~3.8℃/百米,平均為3.05℃/百米,其中地溫梯度不不大于等于3.0℃/百米15個,深度每增長32.79m,地溫增長第七章資源/儲量估算第一節資源/儲量估算范疇及指標一、估算范疇本報告儲量估算范疇即為張集煤礦采礦權范疇,西部以F22斷層與F209斷層與謝橋礦為界;東至13-1煤層-1000m水平投影線、南到礦權邊界(西三采區以13-1煤層-720等高線垂直投影線與相鄰礦井謝橋礦為礦界),北起F211和F109斷層與顧橋井田為鄰。資源儲量估算深度為-600~-1000m水平如下。二、工業指標張集煤礦以氣煤為主,某些煤層有少量1/3焦煤,地層傾角普通在10°左右,最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