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樣本_第1頁
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樣本_第2頁
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樣本_第3頁
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樣本_第4頁
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施方案樣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保監資證乙字第259號東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實行方案(6月)水保監資證乙字第259號東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組人員責任姓名上崗證書號專業分工校定技術負責監測監測監測編寫目錄TOC\o"1-3"\h\u8286一、綜合闡明 413857二、項目及項目區概況 6185332.1項目概況 6315822.2項目區概況 1114292三、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 1926223.1Ⅰ區(主體工程防治區) 1991633.2Ⅱ區(料場工程防治區) 19277003.3Ⅲ區(暫時設施防治區) 2215742四、水土保持監測布局 23197144.1監測目與任務 23193214.2監測范疇及其分區 24254654.3監測重點及監測布局 25209884.4監測時段和進度安排 2520699五、監測內容與辦法 26274475.1監測內容 26134815.2監測指標與辦法 2713938六、預期成果及其形式 29244956.1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 29157136.2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 29103676.3數據登記表 30269366.4附圖 35135066.5附件 3511577七、監測工作組織與質量保證體系 35261127.1監測人員構成 35314427.2監測質量控制體系 36綜合闡明洞頭鹿西漁港工程位于洞頭縣鹿西鎮,項目建設目是為增強洞頭縣北部區域防災減災能力,解決鹿西鄉和大門鎮所有船只避風問題,切實保障廣大漁民生命財產安全,使廣大漁民群眾安居樂業,拓展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空間,增進漁業生產發展和新漁村建設。本工程建設內容為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防波堤、漁業碼頭、護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建設規模涉及:防波堤1座(位于鹿西島西南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漁業碼頭4個卸魚泊位、管理房1座、堤根連接護岸道路1條。本工程占地總計22.19,其中,永久占地13.45,暫時占地8.74。主體設計征占地只考慮工程永久用地,暫時占地為水域及新征借地。項目總投資為17247.84萬元,工期為年6月至年5月(3年),建設單位為洞頭縣中心漁港開發有限公司。年1月7日,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浙發改農經[]2號”文對洞頭縣鹿西漁港工程項目建議書進行了批復。年11月,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和杭州諾佳礦業技術征詢有限公司編制完畢《洞頭縣鹿西漁港工程普通建筑石料礦礦產資源開發運用方案》。年11月,洞頭縣漁港工程建設指揮部編制完畢《洞頭縣鹿西鄉鹿西村-鯧魚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巖)礦礦山地質環保與恢復治理方案》。年9月,受建設單位洞頭縣中心漁港開發有限公司委托溫州市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承擔了《洞頭縣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編制工作;年2月編制完畢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送審稿);年3月2日,浙江省水利廳在杭州主持召開了《洞頭縣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送審稿)》審查會議,通過審查,完畢了本報告書(報批稿)。7月,洞頭縣中心漁港開發有限公司委托溫州市海濱水政水保征詢有限公司進行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工作。接受委托后,我公司依照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批稿和工程建設實際特點以及區域自然環境特性,結合我公司監測人員實地踏勘調查,按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等有關技術規范規定于6月編制完畢了《溫州大豐農業中心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實行方案》。項目及項目區概況2.1項目概況工程名稱:洞頭鹿西漁港工程建設單位:葛洲壩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建設地點:洞頭縣建設性質:開發建設建設總投資:1.72億元建設總工期:36個月(6月~5月)2.1.1工程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鹿西島西南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背靠鹿西島,工程西側緊鄰黃大峽水道,南距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約18km,地理位置121°10′27″E,27°58′21″N。2.1.2項目構成及工程規模本工程建設內容為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防波堤、漁業碼頭、護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建設規模涉及:防波堤1座(位于鹿西島西南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漁業碼頭4個卸魚泊位、管理房1座、堤根連接護岸道路1條。鹿西漁港建設需要大量石料滿足工程需求,選取鹿西鄉鯧魚礁岙口至沙澳灘頭一帶進行石料開采,料場礦山采礦面積為130500開采量為655.110萬t(260.861萬)。本工程占地總計22.19,其中,永久占地13.45,暫時占地8.74。主體設計征占地只考慮工程永久用地,暫時占地為水域及新征借地。2.1.3工程布置及重要建設內容本工程建設內容為防波堤、漁業碼頭、護岸道路、后方管理房等。a、防波堤防波堤設一種口門,防波堤軸線由兩段直線構成,堤頭位于漁港西北部鹿西咀頭處,堤根部位于漁港西南部昌華冷庫碼頭內側,總長度1085m,堤頂寬度取3.5m,堤頂標高6.80m,堤頂擋浪墻標高8.20m。防波堤口門寬度為180m。防波堤建成后鹿西漁港有效掩護水域面積達42萬m2,可容納720余艘大小漁船安全避風。b、漁業碼頭漁業碼頭涉及4個卸漁泊位,位于漁港內東北部岸邊。漁業碼頭采用浮碼頭,碼頭長度156m,碼頭寬度9m。通過3座鋼引及斜坡道與后方相接。斜坡道面標高3.40m~5.00m。c、管理房管理房位于碼頭后方漁港發展用地,接近鹿西島山體,管理用房為二層鋼筋混凝土框架構造,建筑面積為587.2m2,建筑總高度9.45m,層高均為3.9m,室內外地面高差0.3m。d、堤根連接護岸道路另防波堤根部修建堤根連接護岸道路與規劃環港道路連接。堤根連接護岸道路長度約180m。2.1.4綠化改造工程做好主體工程區綠化美化,暫時征占地停止征用后要做好綠化工作。一、邊坡綠化植被護坡設計涉及基質層配制、植物種類選取、坡面掛網和噴混植生。其中,結合島上植被調查及氣候條件,選用植物種籽為杜鵑、胡枝子、高羊茅混合,種子配合比1:2:4。坡面掛網采用網孔為4cm×4cm鍍鋅鐵絲網(鐵絲直徑3mm)。基質分兩層噴播,基層厚約10cm,表層厚約3cm,植物種籽與表層基質混合攪拌均勻后進行噴射。植被混凝土護坡面積1724m2,混合種籽36.20kg。礦山復綠本礦山閉坑后,最后在A、B兩個采場留有+6m、+18m、+30m、+42m、+54m、+66m、+78m、+90m等8個邊坡平臺,其中+42m為清掃平臺,長約440m,寬10m,礦山閉坑后將作為島內道路與原有水泥路連通,別的平臺為安全平臺,長約2400m,寬4m。在平臺外側設立擋土墻,平臺進行覆土植樹及種植爬藤植物綠化。三、渣場綠化改造《洞頭鹿西漁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未設立專門棄渣場,方案估算棄渣量是0.1萬,但通過現場巡邏,發現當前實際棄方約3萬,棄渣場位于鹿西島東南部,鹿西水庫工地附近。建議做好渣場攔擋及后來綠化工作。2.1.5給排水工程一、給水本工程用水重要為船舶供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1、給水水源本工程漁業碼頭采用船舶、生活、消防合用供水系統,由后方陸域給水管網供水,接管位置在環港道路交接處。2、給水管網本工程用船舶、生活、消防供水系統給水管道從后方陸域給水管網引入,由引橋敷設至碼頭,供碼頭船舶、消防用水。管理用房生活用水接碼頭船舶、消防用水管。二、排水本工程區域內雨水、污水管道系統,污水排放依托待建環港道路污水管網。排水制度采用雨污水分流制。清潔雨水以重力流形式直接排入水域。污水重要為生活污水。生活污水重要發生在管理用房內,生活污水近期設集糞池,由環衛車定期抽運,遠期排入環港道路污水管網。2.1.6道路交通設計一、陸域形成漁港后方陸域形成區域為本工程采石場范疇,由業主委托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設計開山采石,整平后形成陸域,陸域頂標高為6.0m。本區域規劃為本工程漁港綜合管理區及綜合物資區。二、環港道路防波堤根部修建堤根連接護岸道路與規劃環港道路連接。三、礦山公路(1)道路級別依照行車密度并結合礦山實際狀況、路面設計關于規定,擬定轉彎半徑、縱坡、路面寬度等參數采用Ⅱ級公路參數,路面采用Ⅲ級公路低檔路面。即根據選用車輛車型寬,車道路面寬9m、最小圓曲線半徑R=25m,線路最大縱坡≤8%、泥結碎石路面。(2)公路布置①采場境內和境外結合上山公路布線依照礦區地形,采場A開拓公路自原有水泥公路約+42m標高開始,向西開拓公路約360m降至+6m開采底板平臺。+66m標高以上采用組合臺階開采,如繼續布置重要運送公路到達+66m及以上水平,地形和場地條件均有困難,為減少開拓工程,公路開拓至+66m水平。因礦山年開采規模較大,需要多線多工作面開采,方案設計以+66m水平開避主鏟裝運送平臺,+66m以上采用組合臺階開采(移動臺階開采),即水平采出物由+66m主鏟裝運送平臺集中裝運。采礦設備進入+66m以上通道,由礦區開拓公路標高+66m處開始,按≤30%坡度開拓簡易便道至采場頂部。按照Ⅱ級道路規定和上述布線方式,采點A開拓公路自J5拐點附近開始上升至+66m首采平臺,布線全長1183m,道路K0+000~K0+750段路面寬6m,K0+750~K1+183段路面寬10m,泥結碎石路面;采點B開拓公路自礦區內原水泥公路上升至+66m平臺,線路長210m,道路寬9m。②排土場公路礦區總剝離量19.036萬,可用于工程起步區填方,但礦區閉坑治理需腐植土約2.08萬,因而需設立暫時排土場。暫時腐植土需用量少,且平臺治理覆土可實行邊開采邊治理,因而暫時排土場設立最大容土量約2.08萬。依照礦區地形和開拓公路,暫時排土場設在礦區東南部,原水泥公路直接進入暫時排土場不需重新修筑道路。2.1.7工程征占地及土石方平衡本工程占地均為永久占地,面積為134480,涉及耕地4983、林地113318、城鄉村及工礦用地442、其她土地15737。重要為礦山主體采礦、上山道路等占地。水保方案設計本工程挖方共計280.16萬,涉及表土2.08萬、土方16.98萬、石方261.00萬、建筑垃圾0.10萬;回填方共計279.97萬,涉及表土1.99萬、土方16.98萬、石方261.00萬;綜合運用方共計279.97萬,涉及表土1.99萬、土方16.98萬、石方261.00萬;工程棄方0.19萬,涉及表土0.09萬、建筑垃圾0.10萬,棄方中表土用于道路填方邊坡綠化覆土,建筑垃圾外運至鹿西鄉鯧魚礁村附近凹地整平運用,采用車運,運距不大于3km。當前為止實際棄方約3萬遠不不大于方案預計棄方0.1萬,方案存在設計變更,建設單位應就此作出闡明,到本地水行政主管單位報備。2.2項目區概況2.2.1自然條件(1)地理位置鹿西鄉位于洞頭本島東北部距縣城16.4km鹿西島上,陸域面積10.06,下轄6個行政村,全鄉常住總人口7961人。鹿西鄉以島建鄉,東、南與東海相鄰,西隔黃大峽水道與大門島相對,北與玉環縣隔海相望。鹿西島為鹿西鄉政府駐地島,在洞頭本島東北部、大門島東部,北緯27°59′01″,東經121°10′56″;島嶼面積8.71,岸線總長28.86Km。鹿西漁港工程位于鹿西島西南鹿西咀頭與鯧魚礁間水域,背靠鹿西島,工程西側緊鄰黃大峽水道,南距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約18km,地理位置121°10′27″E,27°58′21″N。本工程場地交通條件便利,水路交通航線發達,工程西側緊鄰黃大峽水道,南距溫州(洞頭)中心漁港約18km,料場東南部有一條水泥公路。(2)地形地貌洞頭列島諸島地質構造上屬浙東地質構造構成某些,境內山體為雁蕩山脈分支,沿岸多為沉降地形,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流水侵切以及海水動力作用,形成當前地丘流水地貌和海岸地貌構成地貌類型。洞頭列島山體走向大都為東西走向,海島主峰多在300m如下。場地位于洞頭鹿西島西南側海岸及沿岸西側近岸水域,位于鹿西鄉行政區域,屬浙東南沿海丘陵平原及島嶼區。鹿西鄉地形以剝蝕低丘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體走向不規則,起伏較大,多深谷,臨海一側山坡較險陡;中部地勢起伏小。全島有9座小山峰,主峰煙墩崗海拔233m。沿岸曲折多岙,岸壁大多陡直,水際多延伸礁石,共有港灣、岙口28個,水位較深。料場礦區為剝蝕丘陵地貌,地形較起伏,區內海拔標高+6~+105m,地形坡度普通在35°~45°之間。(3)氣象水文洞頭縣屬于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受大氣和海洋環流深刻影響,具備冬、夏季風交替,氣溫適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空氣濕潤良好氣候條件。依照洞頭氣象資料登記表白,洞頭區域氣溫適中,近年平均氣溫為17.4℃,月平均氣溫最冷月出當前2月(7.2℃);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7.5℃(出當前8月);春季平均氣溫為14.6℃;秋季20.7℃。年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35.7℃(1978年8月1日),最低氣溫為-4.1℃(1969年2月6日)。年際平均氣溫變化不大,在16.7~18.0℃間,變化幅度僅1℃多。海島氣溫適中,四季宜人,呈現冬暖夏冷良好氣候。海島降水相對比較少,洞頭站近年平均降水量為1191.7mm。降水量年分布很不均勻,呈現季節性變化,全年降水重要集中在雨季里,中春雨期(3~5月)為430.7mm,占全年36%;梅雨期(6~7月上旬)為202.0mm,占全年17%;季雨期(9月)為117.8mm,占全年10%,這時期降水重要由熱帶旋和鋒面雨所致,往往降水強度大,容易導致災害;10月~翌年2月為枯水期,平均降水量為291.7mm,占全年24%;7月中旬至8月,為干旱期,以晴熱少雨天氣為主,降水重要由局部雷陣雨和熱帶所旋引起,往往伴有狂風暴雨浮現,產生年日最大降水量,平均降水量149.6mm,占全年13%。洞頭境內無較大河流,以間歇性溪溝為主,多發源于山體中部,向四周呈輻射狀流入海。其流域面積大多在2如下,河流長度較短,主流長度普通在4Km如下,同步由于溝谷坡降較大,洪水暴漲暴落,枯水期基本干枯。全縣較大河流為大門島后岙溪坑,流域面積2.07,主流長3.98Km。近年平均徑流深為490mm,徑流系數在0.39~0.41之間。水質多為三級,極端狀況下為四、五級。土壤、植被洞頭縣土壤母巖以花崗巖為主,在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成土條件,形成了具備明顯海島特性土壤?據土壤普查表白,境內土壤有紅壤、潮土、濱海鹽土、水稻土等五個土類,十一種亞類,十七個土屬,三十個土種?全縣以紅壤為主,占土壤總面積60%?海島土壤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層較薄,土壤有機質含量少,各種肥力因素水平低,基本不存在腐殖層,給林木生長導致諸多限制?洞頭縣植被在浙江省植被分區中屬中亞熱帶植被帶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部亞地帶,由于長期采伐運用和樵伐薪柴,自然植被破壞嚴重,當前為多以黑松、馬尾松為主栽培植被或次生演替植被?礦區植被發育,為雜草、小灌木、馬尾松林和闊葉林,植被覆蓋率約占80-90%。2.2.2社會經濟概況改革開放以來,洞頭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獲得了巨大成就,經濟增長迅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構造明顯變化,城鄉面貌有很大變化,社會發展事業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洞頭縣全縣總面積892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0.3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790.0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2.74萬?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4.35億元,較上年增長9.1%。其中第一產業增長值3.34億元,下降9.7%;第二產業增長值13.03億元,增長7.6%,第三產業增長值17.98億元,增長13.7%。人均生產總值26889元(戶籍口徑),較上年增長8.3%。依照洞頭縣國土資源局年第二次土地調查,洞頭縣面積為173.33,其中耕地17.17、園地0.04、林地47.18、草地4.61、城鄉村及工礦用地16.90、交通運送用地1.94、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76.42、其她土地9.08。2.2.3水土流失防治辦法體系防治責任范疇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疇分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兩大某些,總計43.59。項目建設區涉及:工程永久占地(礦區、施工道路等占地)和施工暫時占地(防波堤、碼頭、斜坡道、礦山用房及暫時工業場地、暫時堆土場等),共計22.19。直接影響區涉及:工程區陸域周邊和邊坡上邊坡5m及海域側50m受影響區域,共計21.40。防治分區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共分3個區:Ⅰ區為主體工程防治區,涉及防波堤工程、漁業碼頭、堤根護岸道路等建設區域及其周邊影響范疇,面積為20.30。Ⅱ區為料場工程防治區,涉及礦山采礦、施工道路等建設區域及其周邊受影響區域,面積為20.53。Ⅲ區為暫時設施防治區,涉及暫時施工場地、暫時堆土場及其周邊受影響范疇,面積為2.76。本工程棄渣量較大,應增設棄渣場,并劃分為防治分區,并到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產生水土流失重點區域重要為料場開采面、暫時堆土場、棄渣場,在方案設計中,將重點針對施工期以上區域進行水土流失防治設計。工程征占地本工程占地均為永久占地,面積為134480,涉及耕地4983、林地113318、城鄉村及工礦用地442、其她土地15737。重要為礦山主體采礦、上山道路等占地。防治目的按開發建設項目所在區域水土保持生態功能重要性劃分,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執行二級原則。依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原則》(GB50434-),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原則執行建設類項目二級原則。水土流失防治目的涉及擾動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總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攔渣率、林草植被恢復率、林草覆蓋率6項指標,詳細水土流失防治目的如表2-1:表2-1分區水土流失防治目的防治目的設計水平年主體工程防治區料場工程防治區暫時設施防治區綜合目的擾動土地整治率(%)9595959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87878787土壤流失控制比1.251.251.251.25攔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復率(%)97979797林草覆蓋率(%)22222222防治辦法布局按照“防止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水土流失治理方針,防治方案堅持工程辦法與植物辦法相結合,暫時辦法先行防治體系和總體布局如表2-2。表2-2防治辦法體系布設防治分區面積(hm2)辦法類型設計辦法Ⅱ區(料場工程防治區)20.53料場開采前工程辦法1、表土剝離2、坡頂截水溝3、道路截排水工程暫時防護辦法暫時排水沉砂料場開采及閉坑后工程辦法1、料場截排水工程2、種植槽擋墻3.料場截水溝植物辦法1、平臺及宕底綠化2、采場邊坡綠化3.道路邊坡綠化III區(暫時設施防治區)2.76植物辦法林地恢復暫時防護辦法暫時堆土場(6)實行工程量及進度安排各分區防治辦法及工程量匯總表見表2-3,2-4,2-5;表2-3工程辦法工程量匯總表防治分區辦法名稱工程量表土剝離及回填(萬m3)C20砼(m3)漿砌石(m3)Ⅱ區(料場工程防治區)料場開采前表土剝離2.08坡頂截水溝(750m)240道路截排水工程道路截水溝(556m)234道路排水溝(905m)244料場開采及閉坑后道路截排水工程平臺截水溝142坡腳截水溝195沉砂池39種植槽擋墻C20砼擋墻(2400m)288新增料場截水溝(1300m)410共計2.081314478防治分區辦法名稱土方開挖(m3)填土草袋擋墻(m3)土工布(m3)Ⅱ區(料場工程防治區)暫時排水溝(875m)175沉砂池(4座)3236小計20736暫時排水溝(265m)53沉砂池(1座)8填土草袋擋墻(445m)2679500小計612679509共計2682679545表2-4各防治區水土保持暫時辦法工程量匯總表表2-5各防治區水土保持植物辦法工程量匯總表防治分區辦法名稱工程量道路填方邊坡綠化框格填草框格植草(m2)林地恢復(m2)黃馨(株)爬山虎(株)夾竹桃(株)黃山欒樹(株)噴播植草(m2)Ⅰ區(主體工程防治區道路填方邊坡綠化框格植草1155平臺及宕底綠化平臺綠化480048001200宕底綠化1300218采場邊坡綠化34630道路填方邊坡綠化框格植草1935小計193548006100120021834630III區(暫時設施防治區)暫時設施林地恢復10000共計30901000048006100120021834630依照水土保持“三同步”制度規定,參照主體工程施工進度,各項水土保持辦法實行進度與相應工程進度銜接。各防治區內水土保持辦法配合主體工程同步實行,互相協調,有序進行。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原則,一方面安排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防治辦法,在辦法安排上,工程辦法、植物辦法、暫時辦法應依照輕重緩急、統籌考慮,施工管理辦法貫穿整個施工期。原則上應對工程辦法優先安排,植物辦法可略為滯后,但必要依照植物生物學特性,合理安排季節實行,并抓住春季植樹時機,在總工期內完畢所有水土保持辦法。實行進度見表2-6:表2-6水土保持辦法實行進度表分區防治辦法分區項目辦法ⅡⅢⅣⅠⅡⅢⅣⅠⅡⅢⅣⅠⅡ主體工程防治區主體工程植物辦法護岸道路邊坡綠化料場工程防治區主體工程料場開采前工程辦法表土剝離坡頂截水溝道路截排水工程暫時辦法暫時排水沉砂料場開采及閉坑后工程辦法料場截排水工程種植槽擋墻新增截水溝植物辦法平臺及宕底綠化采場邊綠化道路填方邊坡綠化暫時設施防治區植物辦法林地恢復暫時辦法暫時堆土場注:主體工程 水保工程項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水保方案共設立三個防治分區,實際方案存在較大設計變更,應補充設計棄渣場水土保持設計,并到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3.1Ⅰ區(主體工程防治區)本工程護岸道路填方邊坡綠化面積為1155(投影面積為640),采用框格植草防護。3.2Ⅱ區(料場工程防治區)3.2.1料場開采前工程辦法1、表土剝離本工程耕地和林地面積共計11.83,表土剝離厚度為10~20cm,則剝離表土共計2.08萬。剝離表土暫時堆置于暫時堆土場。2、坡頂截水溝依照《洞頭縣鹿西鄉鹿西村-鯧魚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巖)礦礦山地質環保與恢復治理方案》,在采場坡頂外約5m位置設立C20砼澆筑截水溝,總長約750m,寬0.6m,深0.6m,厚0.15m,需混凝土240。道路截排水工程①道路截水溝本工程道路工程挖方段布設截水溝556m,截水溝沿山體開挖線布設。截水溝斷面為梯形,底寬50cm,截水溝邊坡比1:0.5,詳細斷面見附圖。截水溝采用漿砌石砌筑,挖方直接計入道路開挖工程,需要漿砌石234。②道路排水溝道路挖方段布設排水溝905m,排水溝采用漿砌石砌筑,需要漿砌石244。二、暫時防護辦法1、暫時排水溝按浙江省短歷時降雨量計算辦法,項目所在地5年一遇1小時降雨強度i=59.67mm/h,徑流系數取k=0.7,匯水面積取周邊山體最大匯水面積,計算匯水面積為0.39,排水溝最大洪峰流量為0.04/s。依照計算,暫時排水溝斷面為梯形,排水溝底寬30cm,溝深40cm,內坡1:0.5,上口寬70cm,排水溝底及邊坡需拍實。排水溝總長度約875m,開挖方量為175。沉砂池在路基暫時排水溝恰當位置設立沉砂池,總計4座。沉砂池為暫時性建筑,按水流在沉砂池內停留時間3min計算,采用梯形斷面,邊坡1:0.5,尺寸(長×寬×深)為1m×1m×1m,沉砂池池底、池壁鋪設土工布。經計算,沉砂池開挖土方總計32,鋪設土工布36。3.2.2料場開采及閉坑后1、料場截排水工程依照《洞頭縣鹿西鄉鹿西村-鯧魚礁村建筑用石料(凝灰巖)礦礦山地質環保與恢復治理方案》,本工程料場截排水工程布設如下:①平臺截水溝:在+42m和+78m平臺設立C20混凝土截水溝,高0.5m,寬0.4m,厚0.15m,接近邊坡溝面坡率與邊坡坡率一致。截水溝長約450m,需混凝土142。②坡腳排水溝:采用C20混凝土澆筑,長650m,深0.3m,寬0.5m,厚0.2m,需混凝土195。③沉淀池:在坡腳排水溝兩側設立規格5m(長)×5m(寬)×2m(深)沉淀池,壁厚0.3m,共設立2個,C20混凝土39。種植槽擋墻本礦山閉坑后,最后在A、B兩個采場留有+6m、+18m、+30m、+42m、+54m、+66m、+78m、+90m等8個邊坡平臺,其中+42m為清掃平臺,長約440m,寬10m,礦山閉坑后將作為島內道路與原有水泥路連通,別的平臺為安全平臺,長約2400m,寬4m。在平臺外側設立擋土墻,平臺進行覆土植樹及種植爬藤植物綠化。在治理工程區邊坡臺階上因綠化需要鋪墊客土,為保證邊坡臺階綠化植生客土不坍塌流失,在臺階外側采用C20砼擋土墻對植生客土進行支護,墻體與地面連接方式為入巖0.2m,擋土墻隨邊坡臺階展布而設,距離臺階邊沿1.0m,墻高0.6m,厚0.25m。擋墻底部每隔3m布置泄水孔一排,每隔20m布置伸縮縫一條。擋墻長2400m,需要混凝土288。新增料場截水溝在+6m、+18m、+30m、+54m、+66m、+90m平臺設立C20混凝土截水溝,高0.5m,寬0.4m,厚0.15m,接近邊坡溝面坡率與邊坡坡率一致。截水溝長約1300m,需混凝土410。植物辦法平臺及宕底綠化①平臺綠化平臺綠化面積14000。安全平臺前沿間距0.5m種植一排黃馨(L0.8~1.0m),后側坡腳處間距0.5m種植一排爬山虎(一年生,L≥40cm),中間種植一排夾竹桃(H1.5-2.0m,P1.5m,D≮4㎝),樹間間隔2m。共需黃馨和爬山虎各4800株,夾竹桃1200株,需覆土7000。②宕底綠化宕底綠化面積5000。坡腳間距0.5m種植一排爬山虎共1300株;別的按間距3m種植一排黃山欒樹(H3.5-4.0m,P2.5m,D≮8㎝),共需黃山欒樹218株,需覆土2500。2、采場邊坡綠化采場邊坡綠化面積為34630,采用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植草防護。3、道路填方邊坡綠化本工程道路填方邊坡綠化面積為1935(投影面積為1610),采用框格植草防護。3.3Ⅲ區(暫時設施防治區)一、植物辦法本工程暫時工業場地和暫時堆土場暫時占地10000。暫時場地表土不剝離,直接壓實。工程竣工后,刨松壓實表土,恢復林地,面積為10000。二、暫時防護辦法本工程暫時堆場布設于礦區東南部暫時工業場地旁邊,用于堆放剝離尚未運用表土,占地面積9000。堆場現狀為林地,施工結束后需恢復林地。1、暫時排水溝堆場四周布設暫時排水溝。暫時排水溝斷面為梯形,排水溝底寬30cm,溝深40cm,內坡1:0.5,上口寬70cm,排水溝底及邊坡需拍實。排水溝總長度約265m,開挖方量為53。2、沉砂池在路基暫時排水溝恰當位置設立沉砂池1座。沉砂池為暫時性建筑,按水流在沉砂池內停留時間3min計算,采用梯形斷面,邊坡1:0.5,尺寸(長×寬×深)為1m×1m×1m,沉砂池池底、池壁鋪設土工布。經計算,沉砂池開挖土方總計8,鋪設土工布9。3、暫時攔擋堆場坡腳四周需設立暫時擋墻進行攔擋,填土草袋擋墻高0.8m,梯形斷面,頂寬0.5m,底寬1.0m,草袋填土運用工程開挖土方。填土草袋擋墻長約445m,需填土草袋約267。堆場采用土工布遮蓋,需要土工布9500。水土保持監測布局4.1監測目與任務(1)工程水土保持監測目是通過監測,及時分析、解決監測資料,評價工程建設對水土流失產生實際影響,掌握水土保持辦法在控制新增水土流失過程中所起作用,以及水土流失危害狀況。(2)工程建設過程中,水土流失發生、發展和控制是一種變化過程,且在預測和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不擬定因素,隨著工程進行,各個水土流失影響因素也處在動態變化過程中。因而,通過對施工不同階段和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狀況進行監測,及時理解各項水土保持設施運營狀況,分析和掌握水土保持工程實行進度合理性,控制水土流失過程中防治效果,及時發現和糾正導致水土流失不規范施工行為,保證水土保持設施正常有效運營,為水土保持設施進一步完善和發揮作用提供根據。(3)自然恢復期水土保持監測目是驗證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后蓄水保土、防蝕減災等效益,檢查水土保持效益分析合理性。水土保持監測成果是水土保持設施竣工驗收重要根據。(4)為同類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編制積累經驗水土保持監測目的值見下表4-7:表4-7水土保持監測目的值序號指標名稱計算公式監測目的1擾動土地整治率合計治理面積/實際擾動面積95%2水土流失總治理度水土保持辦法面積/導致水土流失面積87%3攔渣率實際攔渣/棄渣總量95%4土壤流失控制比容許土壤侵蝕模數/治理后土壤侵蝕模數1.255植被恢復系數實際恢復植被面積/可綠化面積97%6林草覆蓋率植物辦法面積/實際擾動面積22%4.2監測范疇及其分區本工程監測范疇涉及項目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兩大某些,總計43.59。項目建設區涉及:工程永久占地(礦區、施工道路等占地)和施工暫時占地(防波堤、碼頭、斜坡道、礦山用房及暫時工業場地、暫時堆土場等),共計22.19。直接影響區涉及:工程區陸域周邊和邊坡上邊坡5m及海域側50m受影響區域,共計21.40。監測分區涉及:Ⅰ區為主體工程防治區,涉及防波堤工程、漁業碼頭、堤根護岸道路等建設區域及其周邊影響范疇,面積為20.30。Ⅱ區為料場工程防治區,涉及礦山采礦、施工道路等建設區域及其周邊受影響區域,面積為20.53。Ⅲ區為暫時設施防治區,涉及暫時施工場地、暫時堆土場及其周邊受影響范疇,面積為2.76。Ⅳ區棄渣場,方案未設立棄渣場,但實際棄渣量很大,存在設計變更,水保方案需要補充渣場水保設計。產生水土流失重點區域重要為料場開采面、暫時堆土場、棄渣場,在方案設計中,將重點針對施工期以上區域進行重點監測。4.3監測重點及監測布局依照《水土保持監測技術規程》(SL277-)規定,結合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疇,本次水土保持監測范疇涉及工程項目建設區及其也許直接影響區。水土保持監測重點地段重要有:(1)防波堤施工區:在防波堤拋石填方處設立1個點;(2)碼頭施工區:在碼頭樁基及鉆渣外運區域設立1個點;(3)料場開挖區:在料場開挖區域設立2個點;(4)暫時堆土場:在暫時堆土場處設立1個點;(5)棄渣場:水土保持方案應增長棄渣場設計,在棄渣場設立1個點。本工程共設立水土保持監測點位9個,其布置見附圖結合本工程各個施工監測區,在不同施工階段也許導致水土流失及其特點,為充分掌握各個施工監測區、不同步段水土流失狀況,理解水土保持設施防治效果,按照“典型監測、便于監測、避免干擾”原則,進行監測點布設。4.4監測時段和進度安排本工程監測從工程施工準備期開始至設計水平年結束,共計4年,即年6月~年5月。監測工作在整個建設期(含施工準備期)內全程開展。監測工作在整個建設期(含施工準備期)內全程開展,正在實行水土保持辦法建設狀況等每10天監測記錄1次;擾動地表面積、水土保持工程辦法攔擋效果等每一種月監測記錄1次;主體工程建設進度、水土流失影響因子、水土保持植物辦法生長狀況等每3個月監測記錄1次。水土流失災害事件發生后一周內完畢監測。地面監測頻次:4月~10月每月測一次,其他月份隔月1次,遇暴雨(24小時降雨量不不大于50mm)、大風等狀況應及時加測。雨量等監測工作需常年進行,同步加強對整個建設區不定期水土保持調查、巡邏。五、監測內容與辦法5.1監測內容環繞貫徹“擾動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總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攔渣率、林草植被恢復率、林草覆蓋率”等6項指標需要,依照本工程項目區地形條件、施工工藝等特點,擬定水土保持監測重要內容如下:5.1.1施工準備期前在施工準備期之前,重要是對監測范疇地形地貌、地面構成物質、植被、水文氣象、土地運用現狀、水土保持辦法與質量、水土流失狀況等基本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掌握項目建設前項目區水土流失背景狀況。5.1.2施工期(含施工準備期)在施工期(含施工準備期),重要是對水土流失及其影響因子進行監測,涉及工程擾動土地面積、降水、大風、水土流失(類型、形式、流失量)、水土保持辦法(數量、質量)以及水土流失災害等,監測評估項目建設期間水土流失動態。a.影響水土流失重要因子重要涉及降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土保持設施數量和質量。b.水土流失量,重要為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引起面蝕、溝蝕、坍塌等。c.擾動地表狀況,林草植被覆蓋、成活率狀況,土石方挖、填狀況,棄渣狀況,土石方暫時堆放以及灌注樁基本鉆渣去向狀況等。d.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當發生重大水土流失事件,應及時監測調查流失物數量、構成、流失類型與成因、危害對象及影響范疇和限度等。e.攔擋設施完好率,對實行攔擋辦法效果、控制水土流失、設施完好率等進行監測。f.水土保持設施效益,對實行各類工程、植物、暫時防護辦法控制水土流失效果進行監測。g.水保工程建設狀況,對主體工程已列和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工程辦法、植物辦法和暫時辦法實行狀況進行監測,涉及辦法數量、質量等。h.水土流失災害隱患,重要監測工程水土流失對周邊及工程建設自身產生危害及影響。5.1.3自然恢復期水土保持辦法運營期(或林草植被恢復期)重要是對水土保持辦法數量、質量及其效益等進行監測,重要涉及攔渣工程、護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降水蓄滲工程、暫時防護工程、植被建設、等辦法數量、質量。同步,依照監測數據分析擬定工程項目與否達到水土保持方案提出防治目的。5.2監測指標與辦法(1)雨量觀測直接運用附近水文站降雨量數據。(2)簡易沉砂池觀測可采用沉砂池法,區內流失物沉積于池內,定期量測沉積物數量,從而推算各區域流失狀況。簡易坡面量測法①侵蝕鋼釬監測法對暫時表土堆放場、路基填方邊坡等土壤侵蝕量采用插釬法監測,將直徑0.6cm、長20~60cm鋼釬,依照面積,按一定距離分上中下、左中右縱橫各3排、共9根布設。鋼釬應沿坡面垂直方向打入地面,釘面與地面齊平,并在釘帽上涂上紅漆。每次大暴雨之后和汛期終了,觀測釘帽距地面高度,計算土壤侵蝕厚度和總土壤侵蝕量。②侵蝕溝容積法測量寬2米樣方內所有侵蝕溝長度和寬度,為保證精度,可分段測量每條侵蝕溝長寬,計算流失土壤體積。(4)重力侵蝕調查在臺汛期開始和每次暴雨過后對基坑及挖方邊坡重力侵蝕狀況進行一次巡邏,查清發生重力侵蝕地點、類型、因素、面積。(5)暫時堆土場攔擋設施完好率調查施工期間,對定位測點暫時堆土場攔擋、防護工程質量和運營狀況進行巡邏監測,若有損壞狀況,應及時修補或重建。(6)植被生長發育狀況調查抽樣調查林草成活率,未滿足成活率原則應補植。植被生長發育狀況調查于每年春、秋季進行,重要調查樹高、胸徑、地徑,林草郁閉度等。(7)調查巡視監測在觀測同步,特別重要是要加強巡邏,對暫時堆土場要不定期進行巡邏,以便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用相應辦法,從而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治也許產生水土流失。預期成果及其形式6.1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工程建設期間,應于每季度第一種月報送上季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表》。因降雨或人為因素發生嚴重水土流失及危害事件,應于事件發生后一周內報告有關狀況。6.2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水土保持監測任務完畢后,應于3個月內報送《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以上報告及報告表由本工程建設單位向批復本方案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報送時候要加蓋建設單位公章,并由水土保持監測項目負責人簽字。監測成果見下表6-8:表6-8監測成果一覽表序號名稱數量報送時間備注1水土保持監測實行方案1份7月2水土保持監測季度報告12份下一季度第一種月3水土保持監測年度報告3份竣工工程總工期為3年4水土保持監測總結報告1份竣工6.3數據登記表如果數據較多,又不能在監測報告中所有列出時,可以單獨成冊,作為報告附件。對于水土流失危害,應附專項調查報告。附表1:季度降雨狀況登記表監測項目名稱:指標項描述性闡明月份:季度降雨量(mm)季度雨量最大日降雨量(月日)最大月降雨量(月)降雨月份比例()月()月()月暴雨暴雨次數次暴雨最大雨量(月日)填表闡明1、“描述性闡明”簡要闡明指標項特點,但不要與前一列內容重復。2、在填寫“最大月降雨量”與“最大日降雨量”雨量數值時,必要同步填寫發生日期。3、在填寫“次暴雨最大雨量”數值時,必要同步填寫發生日期。填表人填表時間年月日附表2:植被樣地監測登記表項目名稱工程實行時間起:年月日訖:年月日植物辦法狀況辦法片區重要植物名稱成活率(%)面積(hm2)覆蓋度(%)郁閉度(%)生長狀況E:N:E:N:E:N:E:N:E:N:E:N:運營狀況水土流失狀況與否發生明顯水土流失是否流失強度級別填表闡明1、“生長狀況”可填“茂盛”、“良好”、“普通”或“較差”等字眼。2、運營狀況涉及植物辦法總體實行狀況及其生長發育狀況、發展趨勢、與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等。填表人核查人填表時間:年月日附表5:土地整治工程監測登記表工程位置地理坐標東經:E北緯: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