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選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_第1頁
高中歷史選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_第2頁
高中歷史選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_第3頁
高中歷史選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_第4頁
高中歷史選修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敕勒歌北魏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李波小妹歌北魏民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

褰裙逐馬如卷蓬,

左射右射必疊霜,

婦女尚如此,

男兒安可逢。木蘭辭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后。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畜牧迂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魏書·序記》根據材料和圖片,你能分別描繪長城南北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嗎?分屬何種類型文明?“秦長城長度超過萬里,標志著萬里長城的開始;同時也代表著中華大地上兩種不同文化形態共存的開始?!保醒朊褡宕髮W歷史系教授李鴻賓北方民族南方民族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文明類型游牧為主農耕為主逐水草而居定居游牧文明農耕文明落后先進文明沖突是文明開展演進的動力。歷史上每一次文明沖突的結果往往是形成文明共存與進一步的融合,……文明共存是融合各種文明不同的特質,棄不合時宜的文明,形成多元化的新的文明體系?!ごǖ谌龁卧蔽盒⑽牡鄹母锏?課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第2課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革的內容第3課促進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影響文明沖突.智者選擇.民族融合25東漢220220魏蜀吳280265西晉317十六國前秦一度統一317東晉420386北魏→分裂581420宋齊梁陳589581隋朝618北朝北魏386-534孝文帝改革東魏534-550西魏535-557北齊550-577北周557-581宋[劉裕]420-479齊[蕭道成]479-502梁[蕭衍]502-557陳[陳霸先]557-589南朝南北對峙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變遷〔220—589〕社會開展趨勢及階段特征:分裂→統一民族融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變遷北周北方南方魏蜀吳西晉東晉十六國北魏東漢隋朝東魏北齊宋梁齊陳南朝北朝西魏考古證實,位于內蒙大興安嶺嘎仙洞內的石刻寫的是鮮卑族拓跋部的祭祖文字,該地區是拓跋部的發源地。北魏騎馬武士陶俑從圖片中你得到哪些信息?這和北魏的崛起有什么關系?一、背景1、前提:2、基礎:3、必要性:4、可能性:北魏崛起→統一黃河流域→社會安定拓拔珪改革→北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危機國家×地主階級地主×農民各民族×鮮卑族宗主督護制重賦稅民

迫人民起義馮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動作用目的:緩和矛盾,改變落后馮太后(公元441-490年)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成帝死后,獻文帝拓跋弘即位時,年僅12歲,尊馮皇后為皇太后,朝政由馮太后一人裁決。

隨著獻文帝慢慢長大,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被迫禪位于5歲兒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統兵南征北伐,這就使馮太后感到威脅,而且他還殺了太后的男寵李奕,于是馮太后于公元476年,將年僅23歲的獻文帝毒死。

獻文帝死,馮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臨朝聽政。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進行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統一度量衡,推行"三長制",實行均田制。改變了鮮卑族的落后局面,為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的繁榮打下根底。

馮太后的生活儉樸,不好華飾。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馮太后“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評價如此之高,北魏馮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聽政20年,主持前期改革,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根底。培養孝文帝,使他對漢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為他推行全面漢化政策奠定了根底。二、內容

1、484起:創立新制,卓有成效國家吏治有所好轉保證國家控制人民推動北方經濟開展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租調制國家租調收入增加卓有成效土地制度改革BC356商鞅VS孝文帝AD484土地國有制背景內容實質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水平提高↓土地私有確立中原戰亂百姓流亡↓大量荒地農耕生活↑少數民族內遷廢井田開阡陌均田制土地私有制材料一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與心腹大臣拓跋澄討論遷都洛陽的問題。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誠知不易,但國家興自北土,徙自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拓跋澄的答復是:“依洛中區,均天下所據,陛下制御華夏,輯平九服,蒼生聞此,應當大慶?!逼匠牵航洕幕浜笃匠牵罕J貏萘Υ笃匠牵菏苋崛煌{洛陽:經濟文化興旺,交通方便,方便統治中原地區平城:位置偏北,難于控制中原地區目的:推進改革,加強對中原的統治南伐北魏孝文帝不行!興師動眾,半途而廢豈不被人笑話!

陛下,雨太大了,還是在洛陽休整一下,準備撤兵吧。不南伐也可以,必須遷都洛陽

那……那?那好吧……平城洛陽495年遷都二、內容

1、創立新制484起2、遷都洛陽495年3、全面漢化移風易俗①易服裝②講漢話③改漢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貫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①尊儒崇經興辦學校②恢復漢族禮樂制度③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這是一條永恒的歷史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70頁生產方式農耕化社會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漢族化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

——陳寅恪《李唐氏族推測之后記》促進了北方經濟復蘇、繁榮加速北魏政權封建化進程緩和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三、影響材料一有學術觀點認為:孝文帝的漢化是“迂腐的儒化”,“消極的漢化”,“學來的是漢人的繁縟腐朽,丟掉的卻是拓跋的長處——勇武質樸”。

思考:你認為材料一的觀點是否正確?1、無視了北部邊境2、忽略了軍事上的改革4、后繼乏人3、全盤吸收漢文化改革的缺乏之處材料二2006年12月4日《新聞晨報》中國形象標志將來可能不再是“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系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重新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吳友富認為龍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會讓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中國應改換新的形象標志。思考:你同意吳友富的觀點嗎?為什么?以上材料給我國今天的改革以哪些啟示?啟示:1、改革要注意選擇,吸取他人長處2、不能割裂本民族的文化【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是民族之間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

由于中國古代歷史上漢族的經濟文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少數民族,因此歷次民族融合均以漢族為核心發生。商鞅變法VS北魏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