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閱讀筆記】-《孔子-人能弘道》_第1頁
【拆書閱讀筆記】-《孔子-人能弘道》_第2頁
【拆書閱讀筆記】-《孔子-人能弘道》_第3頁
【拆書閱讀筆記】-《孔子-人能弘道》_第4頁
【拆書閱讀筆記】-《孔子-人能弘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孔子——人能弘道這是一本讓你全面了解孔子的書山有木兮關于本書的評論此書是對儒家這一人類歷史上也許影響最廣、流傳歷史最為悠久的倫理和精神傳統的深思和啟發式的闡述。它具有高度的可讀性,并包含了許多有洞察的觀點。——杜維明(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前社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此書是有關孔子的最佳論著之一。無論是對學者還是普通讀者,此書都應當作為介紹這位圣人的一本最佳書籍來推薦。——弗萊德.德爾梅亞(美國諾特丹大學哲學與政治學講座教授)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周朝晚期的春秋時代。當時的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文明史了。周王已經成為木偶,被強勢的諸侯任意擺布。同樣,諸侯國內部的一些大臣的家族勢力也威脅著諸侯國君。孔子的家鄉魯國就掌握在孟、叔、季三家手里。這三家是魯桓公三個兒子的后裔,所以被稱作“三桓”。上行下效,這三家之主也經常受到家臣的背叛和暗殺。所以孔子一輩子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讓這個紛亂的禮崩樂壞的世界恢復秩序。作為歷史人物的孔子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在魯國的陬(zou)地。祖上本是宋國的一個貴族,因受政治牽連逃到魯國。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he),其實叫孔紇,字叔梁。他的第一個妻子生了8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納了一個妾,生了一個瘸腿的兒子叫孟皮(這個哥哥對孔子很好)。60歲的時候,他又娶了顏家的三女兒顏征在,他們在尼山許愿求子后生下一個前額凸成小山丘一樣的兒子。于是取名孔丘,仲是老二的意思,尼是指尼山。孔子3歲喪父,17歲時母親也去世了。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小時候窮,所以啥破事兒都會一點。)孔子的出身孔子15歲有志于學,三人行必有我師。走進太廟,每件事都詳細詢問。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30歲的時候,已經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他學習了。一生弟子3000,身通六藝者72人。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論語中提及的弟子有22人,至少9人擔任重要官職。3人擔任過季氏宰(季氏家族里的主管),這是當時魯國不靠世襲而能獲得的最高官職了。孔子像蘇格拉底一樣,并不親自著書立說,他的言論被記載在《論語》當中。孔子的生平孔子很喜歡當官,一直想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為中都令,據說只花了一年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隨后被提拔為司寇(司法部長)。55歲時,孔子因為沒有收到祭祀后的胙肉,離開魯國開始周游列國,包括齊、衛、宋、陳、蔡,拜見了很多國君和大臣。一直沒有被任用,而且還要經歷大量的危險和困苦。孔子的生平68歲時,孔子回到魯國,此時他的學生已經在政治舞臺上嶄露頭角。69歲,兒子孔鯉去世,70歲最欣賞的學生顏回去世,72歲最愛他的學生子路被殺,73歲孔子去世。孟子84歲去世,所以中國人說73、84,閻王不請自己去。可見人們是多么崇拜孔孟。孔子的生平作為開宗立教者的孔子孔子和弟子游歷到儀這個邊關小鎮時,儀封人(地方長官)求見。他見完孔子后出來對孔子的學生說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天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木鐸是以木為舌的銅鈴,專門用來教文的。古人說“文事備木鐸,武事備金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夫子是上天派來教育大家的。”孔夫子自己也深信肩負使命,曾不止一次的表示過天下的斯文,周禮的復興都是上天安排給他的宿命,所以遇到任何危險他也不怕。孔子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作為開宗立教者的孔子孔子對神和來世的問題,持既懷疑又務實的態度。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說“未知生,焉知死?”但他又要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所以孔夫子對鬼神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不知道,就不亂講。孔子對子貢說過“如果我說死了的人還有意識,就怕喪禮太過鋪張,還要活人殉葬;如果我說死了的人沒有意識,恐怕不肖者會把死者隨便丟棄。你想知道人死后有沒有意識,當你死了你自然就知道了。”人與天但孔子很重視祭祀,他對祭祀的支持,與其說是為了討好祖宗的神靈,不如說是為了活著的人更有凝聚力。儒家并不肯定祖宗的神靈是否存在,但儒家確知,這樣的禮儀可以使人們由于共同的祖先而產生相互的認同感。人與天天命指的是天賦予人的某種使命或權力,而命則指無法擺脫的命運或客觀的規律。非人力所掌控的便被看作是命。孔子韋編三絕,把周易都讀爛了。所以很多人認為孔子愛算命。其實孔子說:“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君子德行焉求福?……仁義焉求吉?”天命與命孔子以仁德為本,堅信盡人事而聽天命,堅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在孔子這里,人不再只是被動地接受來自上面和外面的命令。天從人自身內部顯示出他的力量。儒家的天人合一,是指通過人的積極參與來創造萬物的和諧,它伴隨著一種很強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天命與命在談到為什么要為父母服喪三年時,孔子說: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孔子所認為的人生意義首先是從家庭倫理的角度出發的。父慈子孝,“慈”不用教,“孝”需要不斷強調。“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人生的意義和創造不朽的現實都始于孝道,但不止于孝道。孔子5歲的時候,魯國的一位智者叫做穆叔的,就說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孔子講:“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人只有首先實現在家中的意義和不朽,才能夠追求在歷史上的意義和不朽。不朽與人生的意義作為哲學家的孔子孔子并不想成為一個哲學家,他只是在研究如何成為一個更完善的人。所以儒家傳統應當被理解為更廣泛意義上的一種哲學:追求智慧,而不僅僅是理性智慧。作為哲學家的孔子首先是“仁”的概念。在論語中出現了105次,是論語中最重要的概念。仁者愛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就孔子而言,“仁”就是意味著一種使生物意義上的人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人的品質,這種品質是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具備的。人的字形表明“儒家強調這樣一個預設,即一個人不能獨自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從一開始就是社會的存在。”作為哲學家的孔子德,是修煉仁的過程。以德來修煉,才能有所得。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被認為是道德金律的否定式表達。西方人說“己所欲,施予人”。其實孔子也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是一個通權達變的人,他曾經清楚的表述“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沒有一定要怎么去做的,也沒有一定不要怎么去做。只要怎樣做是合理恰當的,就怎么做。”德者得也禮是仁的載體。哪怕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行為也可以帶有禮儀的性質,而這正是人類行為與動物行為的區別之所在。禮者理也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如果仁是成為一個具有關愛之心的人,那么,學習禮儀就是學習關愛的行為方式。仁是電,禮就是電線。“恭而無禮則勞(勞倦),慎而無禮則思(懦弱),勇而無禮則亂(闖禍),直而無禮則絞(刻薄)。”禮,是讓我們做到中庸之道的最佳修煉途徑。禮者理也禮的運用是建立在明確身份角色的基礎之上的,孔子將“正名”看得特別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是由“口”和“夕”組成的,夕是黃昏,天暗了,對方看不清自己,所以用口來介紹自己。這就是名。所以說名者明也。名者明也中國的人際關系界定非常復雜,父親家的,母親家的都有各自的稱呼。西方就叫做uncle,或者grandpa。稱呼的變化意味著關系的變化,我們把陌生人也會叫做“阿姨”或者“大伯”,這就是用名分來拉近距離。所以孔夫子到一個地方去上任,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必也正名乎”。先要把各個崗位的定義和職責理清楚。名者明也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是居中,不偏向,不過頭也不太少;庸有三種意思,“平常”“用”和“經常”。當中庸連起來用的時候,可以被理解為“持之以恒地在日常生活中練習,以獲得能夠總是擊中目標的能力,就像一個優秀射手一樣。”孔子說子張和子夏兩個人“過猶不及”,過分和不足同樣不好。中庸之道中庸之道不能被理解為不偏不倚,沒有任何立場或者甘居平庸。中庸要求避免過和不及這兩種惡,而不是居于善惡中間。相反,中庸是為了達到最高的善的目標。“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用通俗的話講叫做“合適到了最好。”中庸的難度在于,它不是憑運氣偶爾擊中一次即可,而是要所有的條件下都達到合適的尺度。所以要不斷踐行。一般人都可以偶爾做到中庸,與他人和諧。但難的是一直做到。所謂圣人,就是那種能夠看到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并能在庸常的生活中體現出至善的人。中庸之道中庸被人誤讀,才會導致很多錯誤。這是孔子的高明,也是孔子的漏洞。但倫理學的問題就像射箭,如果沒有射中目標,沒有一個射手會埋怨為什么沒有一條簡單的規則可以使他百發百中。這難度就是射箭的樂趣,也是生活的樂趣。中庸之道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孔子不算一個成功的政治改革家。他一生都在反對“僭越”,主張禮樂治國。孔子治理的思路是“人口多起來,然后讓他們富裕,之后教他們。”孔子說領導一個國家要“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主張減稅,“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和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就好像用水來調水,和就是用各種作料和水來調成湯羹。保持差異是和諧的必要前提。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孔子也講究無為。他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舜只需要莊嚴端正地坐在那朝南的位置上罷了。所謂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它主要是指在做事的時候能夠無需勉強和費力。道家的無為是指順其自然,達到物我無分的境界。而孔子的無為則主要是以德帶動禮儀來實現預期的目的。內圣外王孔子認為禮樂比法律更重要,官員的品德和才干比既定的程序更重要。孔子相信正直和公正的力量,“舉直措諸枉,則民服;舉枉措諸直,則民不服。”孔子70歲以后“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無需選擇的自由。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能達到這種不憂不懼的狀態,是因為不惑。不被外在所決定的。內在達到這樣的境界,外在才能各安其位。內圣外王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師”,他的生日9月28日在民國時期被定為中國的教師節。但他的基本教育理念卻被忽視,學說被斷章取義。在20世紀初期,“儒學”變成了“書呆子”的同義詞。這源于科舉制度和宋明理學家對孔子不遺余力地解讀和夸張。死記硬背和墨守成規的教育方法與孔子所倡導的活潑生動的教育理念相去甚遠。作為教育家的孔子孔子去世后,有一次有個叫做叔孫武叔的人在朝庭上對人說:子貢其實比孔子還要優秀。子貢一聽,立刻回應道:拿房屋的圍墻來比喻吧,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高,誰都可以看到房屋的美好。我老師孔夫子的門墻卻有幾丈高,那些找不到大門進去的人就看不到他那宗廟的雄偉、房舍的多種多樣。能找到大門的人可能不多吧。像叔孫武叔這樣的人就屬于找不到大門的。他這樣說也就不奇怪了。子貢談孔子孔子死后,弟子普遍結廬服喪三年,三年期滿,灑淚而別。子貢一個人留在墓前,又服喪三年。這簡直難以置信,一群風華正茂的男子,放棄事業,為了一個不是雙親、不是神,甚至不是一個很有社會地位的人守墓。的確,在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們就突然消失在了歷史的記載中。子貢談孔子孔子所提供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培訓各種手藝的學校。他的學生來自社會各個階層,而不只是貴族家庭。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幫助一個人轉化成一個有文化教養的人,從而可以有美好的人生,并能成為改善社會的有用之才。孔子的人文教育孔子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有教無類”。通過提供公平的教育,消除人和人的鴻溝。有教無類這和今天我們這個社會的所謂985院校形成了鮮明對比。農村的孩子今天想進入著名大學基本是不可能的,比20年前更渺茫。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成員孟懿子、司馬牛;也有最底層的賤民冉雍和子張;有成功的商人子貢,也有貧困的顏回;有來自北方的子夏,也有南方的子游;有比孔子小50歲的叔仲會和公孫龍,也有僅比孔子小四歲的秦商和小九歲的子路。有教無類孔子的目的是把他們都培養成君子。子貢說:夫子正自身以待來者。要來的他不拒絕,要走的他也不阻止。而且猶如好的醫生門前多病人、整形器旁邊多彎木一樣,這就是孔子門徒形形色色的原因。有教無類對孔子而言,“士”不僅是一種社會身份,而且更重要的是具備文明素質的人。一個士應該追求道而不是追求物質享受,為人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完成君主的使命,宗族中的人稱贊他孝順父母,鄉里的人稱贊他尊敬長者。他們互相切磋勉勵而又能和睦相處。能做到這些算是個“士”了。什么是“士”士是初級目標,更高一級是成為君子。“君子不器”,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定的用途。你可以是農夫、商人、工匠、政客、教授,在你的領域里有一技之長,但你首先應該成為君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君子如果背棄了仁德,又怎能叫做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可以背離仁德,就是在倉猝匆忙的時候或者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與仁德同在。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從“士”到“君子”同時,君子還要用禮來打磨自己。仁是內在的質,禮是外在的文。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了這些品質,君子便能坦蕩蕩了,所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從“士”到“君子”君子內省,問心無愧,所以無憂無懼。君子追求不同意見的協調而不是完全的統一,小人追求完全的統一而不是協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莊矜而不爭執,合群而不鬧宗派。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真正的君子什么樣君子寬以待人,嚴于律己,對別人不求全責備。不因為人家一句話說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為他是壞人就鄙棄他正確的言論。君子犯了錯誤,不懼怕承認并自我改正。君子好學,愛惜名聲,重視實際行動而輕空洞的言論。君子即便不為人家所了解,也不怨恨。同時,君子也有厭惡和痛恨的事情:厭惡傳播別人壞處的人,厭惡身居下位而毀謗在上者的人,厭惡勇敢卻不懂禮節的人,厭惡果敢而不通事理的人。這段要仔細讀讀,每一句都相當有信息量。在我們身邊有著大量的范例啊!真正的君子什么樣?有一次顏回問:什么是小人?孔子答道:小人“詆毀別人的優點而以為自己能言善辯,狡詐欺騙而以為自己足智多謀,別人犯了錯誤就幸災樂禍,自己不屑于用功學習卻喜歡取笑別人不行。”毀人之善以為辯,狡吁懷詐以為智,幸人之有過,恥學而羞不能。什么是小人君子因自己的不足而看到別人值得敬畏;小人因自己的不足而對別人不信任。所以君子使別人的長處得到發揮,而小人卻靠壓制別人的長處來取勝。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長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勝焉。什么是小人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成為圣人。孔子說自己不是圣人,并遺憾他沒有親自見到過一個圣人。孔子眼中的圣人是:堯、舜、禹、文、武、周公。后人把孔子尊為圣人,認為他是“圣集大成”者。究竟什么是圣人呢?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圣”。能夠光大仁德,能夠感化世人世風,能夠弘道,這才是圣。圣人能知道平凡生活的意義,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重大事件,都能始終從容而恰當地應對。雖然成為圣人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孟子和荀子都說:人皆可為堯舜。從“君子”到“圣人”由于一切自我轉化都始于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不夠完善,因此孔子再三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說自己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入太廟,每事問。就有人說:誰說鄹人之子知禮?入太廟,每事問。孔子聽到這話,說:“是禮也!”(這正是禮啊!)人為什么要學習孔子另一個好學的重要特征,就是從不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并自我改正。當有人指出孔子的錯誤時,孔子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地去思索,結果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為好。”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人為什么要學習?孔子授課的地方叫杏壇,孔子坐在杏壇之上,無拘無束,弟子們讀書學習,他在一旁彈琴唱歌。孔子的授課更像學術座談,沒有正規的課程,沒有既定的大綱,沒有嚴格的學分制度。大部分時間,孔子只是和學生交談。比如孔子和顏回、子路談各自的志向,最后說自己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因材施教,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問,答案完全不同。一次,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孔子說:“父兄在,怎能聞斯行諸?”后來另一個學生冉有問同一個問題,夫子說:“聽了當然要去做。另一個弟子公西華迷惑了,夫子解釋道:“冉有平日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子路膽量太大,所以我壓壓他。”孔子所從事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教育,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自己把握該學什么,而是作為教師,從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