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高考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文言文專題訓練柳宗元作品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得楊八書,知足下遇火災,家無余儲。仆始問而駭,中而疑,終乃大喜。蓋將吊而更以賀也。道遠言略,猶未能究知其狀,若果蕩焉泯焉而悉無有,乃吾所以尤賀者也。足下勤奉養,樂朝夕,惟恬安無事是望也。今乃有焚場赫烈之虞,以震駭左右,而脂膏潃瀡之具【注】,或以不給,吾是以始而駭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虛倚伏,去來之不可常。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遼闊誕漫,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讀古人書,為文章,善小學,其為多能若是,而進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顯貴者,蓋無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積貨,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獨自得之心,蓄之銜忍,而不出諸口。以公道之難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則嗤嗤者以為得重賂。仆自貞元十五年,見足下之文章,蓄之者蓋六七年未嘗言。是仆私一身而負公道久矣,非特負足下也。及為御史尚書郎,自以幸為天子近臣,得奮其舌,思以發明足下之郁塞。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窮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常與孟幾道言而痛之。乃今奉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是祝融之相吾子也。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開其喙;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雖欲如向之蓄縮受侮,其可得乎?于茲吾有望于子,是以終乃大喜也。。古者列國有災,同位者皆相吊。許不吊災,君子惡之。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顏、曾之養,其為樂也大矣,又何闕焉?足下前章要仆文章古書,極不忘,候得數十篇乃并往耳。吳二十一武陵來,言足下為《醉賦》及《對問》,大善,可寄一本。宗元白。(選自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有刪改)[注]

脂膏潃隨之具:調和飲食的工具。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B.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C.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D.或將大有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慍/勞苦變動/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足下,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群,舊時交際用語,多用于書信。B.“雖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與“信可樂也”(《蘭亭集序》)兩句中“信”字的含義不同。C.“其為多能若是”與“久不見若影”(《項脊軒志》)兩句中“若”字的含義不同。D.顧,意思是回頭看,與“去不復顧”(《種樹郭橐駝傳》)中“顧”字的含義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柳宗元在得知王參元家里失火的消息后內心波瀾起伏,剛開始很吃驚,接著感到懷疑,最后才非常高興。B.因為京城的很多人都說王參元有很多錢,所以當時之士不敢稱贊王參元,抯心說出稱贊王參元的話會被認為得了王參元的厚禮。C.文中作者對不敢在同事面前稱贊王參元感到自責,并對自己為了名譽仕途而沒有向皇帝推薦王參元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反省。D.王參元讀了很多古人的書,能寫文章,對“小學”很有研究,寫有《醉賦》及《對問》,還曾向柳宗元索要文章。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乃今幸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2)今吾之所陳若是,有以異乎古,故將吊而更以賀也。5.請簡要概括作者“大喜”的原因。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太尉①始為涇州刺史時,汾陽王②以副元帥居蒲。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邠州,縱士卒無賴。邠人偷嗜暴惡者,卒以貨竄名軍伍中,則肆志,吏不得問。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輒奮擊折人手足,椎釜鬲甕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殺孕婦人。邠寧節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太尉自州以狀白府,愿計事。至則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亂,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為涇州,甚適,少事;今不忍人無寇暴死,以亂天子邊事。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既署一月,晞軍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壞釀器,酒流溝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晞一營大噪,盡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將奈何?”太尉曰:“無傷也!請辭于軍。”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因諭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晞出見太尉。太尉曰:“副元帥勛塞天地,當務始終。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今邠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殺害人,如是不止,幾日不大亂?大亂由尚書出,人皆曰尚書倚副元帥,不戢士。然則郭氏功名,其與存者幾何?”言未畢,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軍以從。”顧叱左右曰:“皆解甲散還火伍中,敢嘩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門下。”命持馬者去,旦日來。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節選自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注】①太尉:指段太尉(719—783),名秀實,字成公。唐汧陽(今陜西省千陽縣)人。官至涇州刺史兼涇原鄭潁節度使。這里以段秀實死后追贈的官名稱呼他,以示尊敬。②汾陽王:即郭子儀。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有功,于唐肅宗寶應元年(762年)進封汾陽王。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B.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C.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D.遂臥/軍中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謝不能/請改過/邠州由是無禍/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賴”,與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無賴”含義不同。B.“戚不敢言”的“戚”指心中憂傷,與《聲聲慢》中的“凄凄慘慘戚戚”的“戚”含義相同。C.生人,今義是“不熟悉的人”,文中指生民,百姓。理,治。唐代為避李世民、李治諱而改。D.晡食:晡,申時,下午三至五時。晡食,與《種樹郭橐駝傳》中的“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的“飧”含義不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汾陽王的兒子郭晞擔任尚書之職,兼任行營節度使,以客軍名義駐于邠州,縱容士兵違紀枉法。B.郭晞士卒肆志,段秀實自薦擔任都虞候前去平亂。不久,在士卒十七人再度橫行時,段秀實果斷地派士兵捕捉了他們,并一一斬首。C.段秀實知道要治服郭晞,不可能憑借武力,只能曉之以理,因此,辭衛士,解佩刀,選年老腿跛的人持馬,這是從行動上消除對方的戒備。D.段秀實用大義和利害曉喻郭晞,使郭晞心悅誠服,再拜謝罪,顧叱士卒。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2)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亂天子邊,欲誰歸罪?罪且及副元帥。10.文段寫段秀實勇服郭晞,請結合材料概括其“勇”的表現。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也。(節選自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乙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①款其門,愿傭隙宇而處焉。所職尋引②、規矩、繩墨,家不居礱③斫之器。問其能,曰:“吾善度材,視棟宇之制,高深、圓方、短長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眾莫能就一宇。”其后京兆尹將飾官署,余往過焉。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量棟宇之任,視木之能,舉揮其杖曰:“斧!”彼執斧者奔而右;顧而指曰:“鋸!”彼執鋸者趨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視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斷者。其不勝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慍焉。畫宮于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于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視大駭,然后知其術之工大矣。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為天下者本于人。其執役者,為徒隸,為鄉師、里胥;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猶梓人之有規矩、繩墨以定制也。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居天下之人,使其安業。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猶梓人畫宮于堵而績于成也。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不衒能,不矜名,不親小勞,不侵眾官,日與天下之英才討論其大經,猶梓人之善運眾工而不伐藝也。夫然后相道得而萬國理矣。相道既得,萬國既理。士或談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執事之勤勞而不得紀焉;猶梓人自名其功,而執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謂相而已矣。余謂梓人之道類于相,故書而藏之。(節選自柳宗元《梓人傳》)【注】①梓人:木匠。②尋引:此指量尺。尋:八尺。引:十丈。③礱:磨刀石。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B.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C.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D.委群材/會眾工/或執斧斤/或執刀鋸/皆環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執杖/而中處焉1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移之官理”的“理”和乙文“萬國既理”的“理”,都是治、治理的意思。唐人避唐高宗李治諱改“治”為“理”。B.乙文中的“繩墨”指用繩染墨在木上彈印直線,是木工用來取直的工具。在《離騷》“背繩墨以追曲兮”中,“繩墨”喻指準繩、準則。C.乙文中的“守”,又稱郡守,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宰”,又稱太宰,一鄉的最高行政長官。D.乙文中“伊、傅、周、召”中“周”,就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周公,姓姬,名旦,曾輔佐武王滅商,又輔佐成王平定管、蔡之亂。1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文題目雖稱為“傳”,卻不是一般的人物傳記,都兼有寓言性質,它從形式上看是一篇人物傳記,從內容上看是一篇寓言。兩文都是以奇人奇事來諷喻時政的傳。B.《種樹郭橐駝傳》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寫法,有郭橐駝和“他植者”的對比,種植的當與不當、管理的善與不善的對比。對比有敘事性也有論述性的。C.兩文的行文格局相似,前幅敘事,后幅議論,前幅敘郭橐駝、梓人,后幅議吏治、相道,前后兩者是類比、對應的關系。敘事是主,議論是賓。D.《種樹郭橐駝傳》最后點明中心“養人術”,要使天下長治久安,不僅要“治民”,更重要的還要“養民”。《梓人傳》特別點出的“體要”二字,是全篇之綱繩,“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14.把文中畫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2)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15.根據乙文,請分條概括“相道”的具體做法。參考答案:1.A2.D3.C4.(1)可現在(您的財物)幸好被天火燒光了,所有人們的猜忌疑慮,完全變為灰塵。(2)現在我陳述的事理是這樣的,和古代的有不同,所以本來準備慰問您,卻變成向您道喜。5.①王參元才能不再被謠言污染。②可以公開宣揚王參元的才能。③主持考試的,可以大膽錄取王參元,不再怕別人說閑話。【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也許一個人將要大有作為,就開始受到種種妨礙,種種驚嚇,因此有水或火的災害,有小人們的怨恨,心身受盡磨煉,不斷發生變故,然后能夠過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這樣。“乃始厄困震悸”中“厄困震悸”表并列關系,意思是“受到種種妨礙和驚嚇”,句意完整,中間不宜斷開,排除BC;“古之人皆然”是主謂賓結構,意思是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這樣,中間不宜斷開,排除D。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以及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信,相信/實在。句意: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根據這種(斷定)一定會這樣/實在很快樂。C.若,像/你的。句意:您這樣具備多種才能/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D.“含義相同”錯。顧,回頭看/照看。句意:還有回頭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離去不再照看。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對不敢在同事面前稱贊王參元感到自責”錯誤。根據原文“然時稱道于行列,猶有顧視而竊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譽之不立,而為世嫌之所加”可知,柳宗元敢于在同事面前稱贊王參元,自責的是人微言輕。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為……所”,表被動;“滌蕩”,燒光;“舉”,完全。(2)“陳”,陳述;“吊”,慰問;“更”,變。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原文“乃今奉為天火之所滌蕩,凡眾之疑慮,舉為灰埃。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據此看出,王參元才能不再被謠言污染。②原文“則仆與幾道十年之相知,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宥而彰之,使夫蓄手心者,咸得開其喙”。據此看出,可以公開宣揚王參元的才能。③原文“發策決科者,授子而不栗”。據此看出,主持考試的,可以大膽錄取王參元,不再怕別人說閑話。參考譯文:得到楊八的信,知道您遭遇火災,家里沒有一點積蓄了。我開始聽到很吃驚,接著感到懷疑,最后才非常高興。本來我準備慰問您,現在卻改變了,要向您道喜。由于相隔很遠,信里的話又很簡單,我不能徹底了解您家的情形,如果真是像大水沖過一樣,干干凈凈的,完全沒有了,我就更要因此向您道喜。您殷勤地奉養父母,終日安樂,只希望恬靜安閑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遇到意外的大火災,使您震動驚懼,甚至連普通飯食的供給,也許都已經很困難了。因此我剛聽說時吃了一驚。一般人都說:圓滿和缺陷互為因果,得和失不會一成不變。也許一個人將要大有作為,就開始受到種種妨礙,種種驚嚇,因此有水或火的災害,有小人們的怨恨,心身受盡磨煉,不斷發生變故,然后能夠過上幸福的日子,古代的仁人志士都是這樣。但是,這種理論非常抽象、奇怪,即使是最聰明的圣人也不能根據這種(理論來斷定事實)一定會這樣,所以(我)接著就感到懷疑。像您這樣讀了很多古人的書,能寫文章,對文字學很有研究,您這樣具備多種才能,可是不能超過一般讀書人而取得高官厚祿,沒有別的緣故。只因為京城的人大多數說您有很多錢,所以讀書人中間那些愛惜自己清白名聲的,都害怕、顧慮,不敢稱贊您的優點,只是一個人自己知道。放在心里,長期含忍,不能把它說出口。加之公道不容易說清,世上的人很多是喜歡懷疑和妒忌的。一說出稱贊您的話,那般(喜歡)嘲笑的人就認為得了您的厚禮。我從貞元十五年看見您寫的文章,放在心里有六七年,從來沒說過。這是我只顧自己而對不起公道很久了,不但對不起您呀!等到我做了御史尚書郎,自己認為慶幸而做了皇上身邊的臣子,能夠盡量說話,想利用這個機會來疏通足下不能上達的情況。但是,我時常在同事面前稱贊您時,還有回頭去互相使眼色偷偷笑的。我實在恨自己的品德修養不能使人信任,平時的好名譽沒有樹立,竟被世人把這種猜疑加到我身上,我常常和孟幾道談這些事情,非常痛心。可現在(您的財物)幸好被天火燒光了,所有人們的猜忌疑慮,完全變為灰塵。燒黑了您的屋宇,燒紅了您的斷垣殘壁,從而表示您一無所有。而您的才能,才可以表白清楚,再不被謠言污染,您的真相顯露了。這是火神祝融扶助您啦!這樣看來,我和幾道十年來對您的了解,還比不上這次火災一個晚上給您造成的好名譽。(以后大家)都會原諒你,可以公開宣揚你的才能了,使得那些有話藏在心里的人,都能毫無顧忌地為您說話了;主持考試時,可以大膽錄收您,不再怕別人說話。現住,我就是想要像過去那樣避免嫌疑,被人嘲笑,可能嗎?從此我對您寄予了很大希望。因此我非常高興。在古代,哪一個諸侯國有災禍,其他諸侯國都來慰問。(有一次)許國不慰問宋、衛、陳、鄭的災禍,君子都憎惡之。現在我陳述的事理是這樣的,和古代的有不同,所以本來準備慰問您,卻變成向您道喜。顏淵和曾參供養父母,使父母感到愉快的方面遠遠超過一般人,物質上的一點欠缺又有什么值得不滿意的呢?您先前要我的文章古書,我始終沒有忘記,只是想等到有幾十篇后再一起帶給您而已。吳二十一來我這里,說您寫有《醉賦》及《對問》,非常好,可要寄給我一本。宗元向您問好。6.B7.D8.C9.(1)副元帥難道對不起你們嗎?為什么要用暴亂來敗壞郭家的名聲?替我告訴郭尚書,請他出來聽我說話。(2)現在您放縱士兵為非作歹,這樣將造成變亂,擾亂天子邊地,應該歸罪于誰?罪將連累到副元帥身上。10.①自薦平亂;②詣營陳辭;③請留宿營。【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就睡在營中。郭晞連衣服也不脫,命警衛敲打著梆子保衛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來到白孝德那兒,道歉說自己實在無能,請求允許改正錯誤。邠州從此沒有了禍亂。“軍中”是“遂臥”的后置狀語,原句應為“遂(于)軍中臥”;而“晞”則是后一句的主語,故應在“中”后斷開,排除CD;“戒”是“候”的修飾副詞,“太尉”是動詞“衛”的賓語,故中間不能斷開;“邠州”是后文“由是無禍”的主語,應在“邠州”前斷開,排除A。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無賴”:違紀枉法/指小孩頑皮、淘氣。句意:縱容士兵違紀枉法/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B.“戚”:心中憂傷。句意:心中憂傷卻不敢明說/怎不讓人凄慘悲戚。C.說法正確。D.“晡食”“飧”,都是晚餐、晚飯的意思。句意:我還未吃晚飯/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從行動上消除對方的戒備”錯,這一做法應該是“從心理上”。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固……耶”,難道……嗎;“若屬”,你們;“奈何”,為什么;“白”,告訴。(2)“恣”,放縱;“且”,將;“亂”,擾亂;“欲誰歸罪”,欲歸罪于誰,賓語前置。10.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根據原文“邠寧節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而段秀實說“公誠以都虞候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主動請纓可看出其自薦平亂之“勇”。根據原文“孝德使數十人從太尉,太尉盡辭去。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至晞門下。甲者出,因諭曰:‘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為白尚書,出聽我言。’”可看出其詣營陳辭之“勇”。根據原文“太尉曰:‘吾未晡食,請假設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門下。’”而后面“晞不解衣,戒候卒擊柝衛太尉”可看出其請留宿營之“勇”。參考譯文:段太尉剛任涇州刺史的時候,汾陽王郭子儀以副元帥的身份駐扎在蒲州。汾陽王的兒子郭晞擔任尚書之職,兼任行營節度使,以客軍名義駐于邠州,縱容士兵違紀枉法。邠州人中那些慣偷以及狡黠貪婪、強暴兇惡的家伙,紛紛用賄賂手段使自己有軍隊的名號,恣意妄為,官吏都不能干涉。他們天天成群結伙地在街市上強索財物,一不滿意,就用暴力打斷他人的手腳,用棍棒把各種瓦器砸得滿街都是,然后裸露著臂膀揚長而去,甚至還撞死懷孕的婦女。邠寧節度使白孝德因為汾陽王的緣故,心中憂傷卻不敢明說。段太尉從涇州用文書報告節度使府,表示愿意商量此事。到了白孝德府中,他就說:“天子把百姓交給您治理,您看到百姓受到殘暴的傷害,卻無動于衷。大亂將要發生,您怎么辦?”白孝德說:“我愿意聽您的指教。”段太尉說:“我擔任涇州刺史,很空閑,事務不多;現在不忍心百姓沒有外敵卻慘遭殺害,使得天子的邊防被擾亂。假如你任命我為都虞候,我就能替您制止暴亂,使您的百姓不再遭到傷害。”白孝德說:“太好了!”聽從了段太尉的請求。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職務一個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進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釀酒的技工,砸壞酒器,使酒流進河溝中。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獲這十七人,全都砍頭,把頭掛在長矛上,豎立在市門外。郭晞全軍營都騷動起來,紛紛披上了盔甲。白孝德驚慌失措,把段太尉叫來問道:“怎么辦呢?”段太尉說:“沒有關系!讓我到郭晞軍營中去說理。”白孝德派幾十名士兵跟隨太尉,太尉全都辭掉了。他解下佩刀,挑選了一個又老又跛的士兵牽馬,來到郭晞門下。全副武裝的士兵涌了出來,段太尉乘機述說道:“郭尚書難道對不起你們嗎?副元帥難道對不起你們嗎?為什么要用暴亂來敗壞郭家的名聲?替我告訴郭尚書,請他出來聽我說話。”郭晞出來會見太尉。段太尉說:“副元帥的功勛充塞于天地之間,應該使其流傳。現在您放縱士兵為非作歹,這樣將造成變亂,擾亂天子邊地,應該歸罪于誰?罪將連累到副元帥身上。現在邠州那些壞家伙用賄賂手段使自己有軍隊的名號,殺害百姓,像這樣再不制止,還能有多少天不發生大亂?大亂從您這兒發生,人們都會說您是倚仗了副元帥的勢力,不管束部下。那么郭家的功名,將還能保存多少呢?”話沒有說完,郭晞再拜道:“承蒙您用大道理開導我,恩情真大,我愿意率領部下聽從您。”回頭呵斥手下士兵說:“全都卸去武裝,解散回到自己的隊伍里去,誰敢鬧事,格殺勿論!”段太尉說:“我還未吃晚飯,請為我代辦點簡單的食物。”吃完后,又說:“我的毛病又犯了,想留宿在您營中。”命令牽馬的人回去,次日清早再來。于是就睡在營中。郭晞連衣服也不脫,命警衛敲打著梆子保衛段太尉。第二天一早,郭晞和段太尉一起來到白孝德那兒,道歉說自己實在無能,請求允許改正錯誤。邠州從此沒有了禍亂。11.D12.C13.C14.(1)我們小民停止吃飯來慰勞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2)我聽說做腦力勞動的人役使別人,做體力勞動的人被人驅使,他大概就是做腦力勞動的人吧?15.①目光長遠,知人善任;②綱紀嚴明,賞罰清楚;③運用智慧,掌握全局;④不自尊自大,不虛圖功名;⑤信任下屬,各司其職。【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看到積聚了許多建筑材料,匯聚了許多工人。他們有的拿著斧頭,有的拿著刀鋸,都圍成圈子面對那個木匠師傅站著。木匠師傅左手拿著度量工具,右手拿著一根棒,就站在中間。“委群材”“會眾工”為并列結構,應在“會”之前斷開,排除AB;“左持引”“右執杖”為并列結構,應在“右”之前斷開,排除C;故選D。12.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句意: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全國各地真正治理好了。B.句意:他的職業讓他隨身帶有量尺(度量長短的工具)、圓規、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線和墨斗等東西。/違背是非標準追求邪曲。C.“一鄉的最高行政長官”錯誤,“宰”,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D.句意:伊尹、傅說、周公、召公。/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敘事是主,議論是賓”錯誤,兩文敘事是賓,議論是主,前賓后主。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小人”,小民,百姓;“飧饔”,吃飯;“勞”,慰勞;“蕃”,使……增多。(2)“役”,役使,驅使;“役于人”,被動句,被人驅使;“彼”,他;“其”,表揣測,大概。15.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依據“彼佐天子相天下者,舉而加焉,指而使焉”“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能者進而由之,使無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慍”可概括出:目光長遠,知人善任;②依據“條其綱紀而盈縮焉,齊其法制而整頓焉”可概括出:綱紀嚴明,賞罰清楚;③依據“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視都知野,視野知國,視國知天下,其遠邇細大,可手據其圖而究焉”可概括出:運用智慧,掌握全局;④依據“不衒能,不矜名”可概括出:不自尊自大,不虛圖功名;⑤依據“不親小勞,不侵眾官”可概括出:信任下屬,各司其職。參考譯文:甲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為這件事作傳把它作為官吏們的鑒戒。乙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個木匠師傅敲響了他的大門,想在他那里租間空屋居住。他的職業讓他隨身帶有量尺(度量長短的工具)、圓規、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線和墨斗等東西,家里沒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這些工具。問他的技能,他說:“我善于計算建筑材料。看房屋建筑的規模,(考慮怎樣用料)適合高低、深淺、方圓和長短的需要,(隨后)我就指揮工匠們具體操作。若是沒有我,工匠們就無法建成一座房屋。”后來,京兆尹要修建衙門,我經過那里。看到積聚了許多建筑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