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1頁
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2頁
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3頁
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4頁
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湖南省十四校聯考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考生要認真填寫考場號和座位序號。2.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一部分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二部分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3.考試結束后,考生須將試卷和答題卡放在桌面上,待監考員收回。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漢武帝初,中央政府特別發行了一種區別于地方的銀錫合鑄的大額貨幣,稱為“白金幣”,形狀為圓形龍幣,方形馬幣,橢形龜幣,分別等值于在市面上流通的三千、五百、三百銅錢,面值遠遠高于當時普遍流通的銀、銅的自然比價。朝廷這種做法A.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C.使中央壟斷了鑄幣權 D.保障了商品市場穩定2.朱鳳瀚曾說:“周人克商成功后,不僅占據了殷商舊地,且更擴展了勢力范圍,領土廣袤,僅靠中央王朝難能控制,邊陲之地更是鞭長莫及,然當時危及王朝生存者不僅有中原地區之殷遺民,更有四方所謂戎狄蠻夷。”材料體現西周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 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C.加速大一統的合理性 D.疆域擴大的迫切性3.20世紀60年代,美蘇雙方商定在對方首都舉辦展覽。蘇聯人辦了炫耀其宇航技術的展覽,美國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國人在莫斯科舉辦了美國家庭廚房展,蘇聯人大為震驚;原來生活可以這樣!覺得美國人很幸福。這從側面反映出A.美蘇關系緩和,平等互利B.蘇聯經濟結構的失衡C.美蘇競爭重點在科技領域D.美蘇冷戰表現出新形式4.有學者說,作為清政府對外交往體制的“廣州體制”,其內容至少包括這幾個方面:一口通商;“公行”壟斷貿易;拒絕與外人平等交往;限制外人自由。這一體制被打破始于()A.乾隆年間 B.道光年間C.咸豐年間 D.同治年間5.雷頤的《走向革命細說晚清七十年》說,太平天國的理想,起碼前期,不能說不真誠,但實踐的結果卻與自己的理想恰相對。……在人類歷史上,如此大規模的烏托邦實驗確實罕見,或許,這便是太平天國更深遠的意義所在。材料中的“烏托邦”是A.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踐B.資本主義的美妙設想C.農民不切實際的空想D.公平公正的社會模式6.1759年,一位官員說:“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白銀)七八十萬兩,或百余萬兩”;“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這些言辭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①清朝江南地區的絲織業十分發達②絲綢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品③中國已經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④國內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已經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一國經濟的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會不可免地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逆機制影響、波及其他國家。對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經濟全球化使全球經濟運行的風險上升B.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面臨嚴峻的換戰C.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D.經濟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國維護主權8.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話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A.政治權利的下移 B.禮樂制度遭到破壞C.社會動蕩紛爭 D.經濟領域的變革9.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其基本職能包括:為成員方提供開展多邊貿易談判的場所和論壇;解決成員方之間的貿易爭端,避免貿易戰;強調成員方貿易政策的透明度,促進貿易管理體制的一體化。由此可知,世界貿易組織的成立A.開啟了經濟全球化時代 B.意在保持成員國經濟同步繁榮C.實現了國際貿易平等化 D.旨在追求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10.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A.夏人的活動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 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11.當今世界一些頂尖科學家預測,由于全球變暖,大約100年后,世界很多地方將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為此,人們所做的努力有A.組織“七十七國集團”B.簽訂《京都議定書》C.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D.組建世界貿易組織12.梁啟超說:“我國蚩蚩四億之眾,數千年受制于民賊政體之下,如盲魚生長黑壑,不知天地間有□□二字。”省略的兩字最可能是()A.君主 B.民權 C.西學 D.科學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32分)西學東漸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近代中國社會各層面都發生了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在通事(注:翻譯)、買辦、商人中逐漸形成了以漢字注音為特點的洋涇浜英語。下列表格是洋涇浜英語示例:英語SandwichBeerTelephoneEngineDollarsommission洋涇浜英語三明治啤酒德律風引擎大拉斯康密興詞義肉加面包麥制酒電話發動機外幣傭金材料二“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對西方挑戰的反應從軍事和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和文化領域。這種大反映在中國人選擇翻譯的西方書籍的類別有了改變。在1850年到1899年這段時期中,中國人所翻譯的自然科學著作在數量上超過了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比例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兩年中,后者卻以二比一的比例超過了前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問題:(1)從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獲取這一時期中國社會變化的哪些信息?(2)依據材料二,指出1902年前后兩個時期中國學習西方的側重點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一變化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現的特點是什么?14.(20分)在進入社會之后,李靚與當時的社會改革派、慶歷新政的主持者范仲淹建立密切關系,在思想上政治上受到改革派的深刻影響。此外,古代的傳統文化,又作為思想資料,供李靚吸收汲取。李靚的經濟思想便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形成的。李靚以及比他稍晚的王安石,對古代典籍之一的周禮都是推崇備至的,他們認為,只要按照周禮所制訂的某些原則,便能夠解決當代的社會問題。在題為《周禮致太平論》的一組文章中,李靚反復強調了這一點。他指出,在生產過程中,土地本身具有的重要作用……從民食和國稅兩個方面強調了土地的作用。土地的作用雖然如此之大,可是在宋代土地自由占有的政策下,到宋真宗、仁宗年間暴露出來了土地占有不均的問題……因此,李靚從這一社會現實出發,強調指出“平土之法”是自古以來的“王政”之始,成周時代的井田制是解決土地問題的基本方案,即使不能實行井田制,對土地的占有也要給以適當的限制。——摘編自漆俠《宋代經濟史》(上冊)(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靚倡導土地制度改革的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李靚的土地改革思想的看法。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2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A【解析】

材料中銀錫合鑄“白金幣”的面值遠遠高于當時普遍流通的銀、銅的自然比價,這是通過變相的通貨膨脹掠奪財富,但有利于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故A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通過貨幣手段實現對地方的控制,故B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是否只有中央才能鑄造貨幣,故C不符合題意;材料的做法不利于商品市場穩定,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2、A【解析】

根據材料中“領土廣袤”“僅靠中央王朝難能控制,邊陲之地更是鞭長莫及”可知當時國土廣闊,僅靠中央政府不能實現對全國的統治,因此周采用了分封制,故選A;材料講是周取代商朝以后實行什么樣的統治政策,BD錯誤;西周時期尚未實現大一統,C錯誤。3、B【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蘇聯在宇航等重工業領域取得了較高的發展成就,但是在民生等輕工業領域發展較落后,這從側面體現了蘇聯經濟結構失衡,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此時期美蘇冷戰加劇,并非關系緩和,平等互利;C選項錯誤,依據材料可知,兩者發展的側重點不同,不能說明他們的競爭重點在科技領域;D選項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內容,不符合題意。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4、B【解析】

“廣州體制”是指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廣州一地對外通商的對外交往體制。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廣州體制”被打破。鴉片戰爭發生在道光年間,故選B項。乾隆年間廣州體制尚未打破,A錯誤;咸豐年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不是最早,C錯誤;同治年間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不符合題意,D錯誤。5、C【解析】

從材料中的“太平天國的理想……但實踐的結果卻與自己的理想恰相對”可以看出,論者是在農民不切實際的空想這一點上認為太平天國是大規模的烏托邦實驗,故C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的指導思想不是空想社會主義,這種做法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實踐,排除A;太平天國的“烏托邦”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不是指關于資本主義的設想,排除B;“烏托邦”是“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并非公平公正的社會模式,排除D。【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太平天國的理想……但實踐的結果卻與自己的理想恰相對”,聯系所學太平天國的《天朝田畝制度》的內容和評價分析解答。6、C【解析】

依據材料“外洋各國夷船到粵,販運出口貨物,均以絲貨為重”、“統計所買絲貨,一歲之中,價值(白銀)七八十萬兩,或百余萬兩”可以得出①②;依據材料“其貨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販運來粵,轉售外夷,載運回國。”可以得出④;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是在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以后,③與題干中時間不符,因此①②④項符合題意,C選項正確。其他選項不符合上述分析,錯誤。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7、A【解析】

據材料“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一國經濟的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會不可免地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逆機制影響、波及其他國家”可知,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一國經濟的波動,會不可避免地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逆機制影響、波及其他國家,這說明各國經濟運行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加,故A正確;材料只是強調“一國經濟的波動如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會不可免地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逆機制影響、波及其他國家”,沒有體現“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面臨嚴峻的挑戰”,B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全球化不利于世界各國維護主權”的說法,CD與材料無關。【點睛】通貨緊縮:指縮減流通中的紙幣數量以提高貨幣的購買力8、A【解析】

孔子的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就出自天子,世道混亂,那么制作禮樂和發令征伐的權力就出自諸侯,表明西周時期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諸侯割據爭霸,周王室衰微,政治權力下移,故A正確;BC是材料造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點睛】本題主要考查對分封制影響的理解。隨著諸侯國勢力的日益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9、D【解析】

世界貿易組織旨在促進“貿易談判”,解決“貿易爭端”,統一“貿易管理體制”,這體現了對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追求,故選D項;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前既已出現,排除A項;“同步繁榮”不符合世界經濟的現實狀況,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中期,公正合理的國際貿易新秩序尚未完全確立,不可能實現國際貿易平等化,排除C項。10、B【解析】從青銅銘文內容“諸侯戰爭、土地交換”判斷出該地應該是東周時期的重要城市。11、B【解析】

依據題信息“全球變暖”“人類生存面臨危機”等說明是與全球氣候有關的國際會議是,此次會議簽訂了《京都議定書》,故本題選擇B項;A屬于經濟組織;C屬于知識經濟;D屬于全球貿易組織機構。ACD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12、B【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近代民主改革相關知識的把握。根據題干材料“民賊政體”,可知省略的應是與君主專制相對立的政體,那便是民主,且這正是梁啟超作為資產階級維新派所倡導的,所以B符合題意。而A明顯不符合題意。西學不屬于政體,科學也與政體無關。綜上,本題選B.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維新變法·改革內容二、非選擇題(2小題,共52分)13、(1)信息: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響;中外交往加強;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外商貿活動發展。(2)由注重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到注重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原因:甲午戰爭、洋務運動的失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隊伍的壯大;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3)中國學習西方文明呈現出由淺入深過程;西方文明對中國的影響層次多,范圍廣。【解析】

(1)信息:根據洋涇浜英語與詞義對應可以看出,三明治、啤酒等出現,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響;根據“引擎”可以看出,當時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根據外幣、傭金可以看出,當時中外商貿活動發展;整體上看,當時中外交往加強。(2)變化:根據材料“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對西方挑戰的反應從軍事和經濟領域擴大到社會和文化領域”可知,這一時期中國向西方學習由注重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到注重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原因:根據題干涉及的時間“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可知,這一時期在政治上甲午戰爭中國失敗、洋務運動的失敗使得中國人改變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