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信息系統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地理信息系統課程代碼X1330031
歸屬學科
英文名稱GeographyInformationSystem森林經理學科
(系、部)
學分1.5學時24學時開課學期6
預修課程測量學,地圖學
面向專業生態學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與空間數據分析原理
及方法,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主要應用領域和發展方向;并能夠熟練使用一種
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基本功能,學會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完成采集、編輯、處理、
存儲空間數據及空間數據的分析及制圖工作,為今后在生態、資源、環境管理
與決策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系統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奠定理
論與技術基礎。
三、教學章節與學時安排
類別教學內容與章節學時數
第1章概論2
第2章空間數據模型與結構4
理論教學
第3章空間數據采集與質量控制4
第4章空間數據處理2
部分
第5章空間數據的查詢與分析10
第6章地理信息可視化2
合計24
四、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第1章概論
(一)主要內容
1.地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
2.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構成
3.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簡介
4.地理信息系統的發展透視
(二)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實物演示與講解,學生自主閱讀相關材料并完成作業。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地理信息系統基本概念、基本構成及功能
難點:地理信息系統的功能
第2章空間數據模型與結構
(-)主要內容
1.空間實體及其抽象特征
2.空間數據類型及空間關系
3.矢量數據結構
4.柵格數據結構
5.矢、柵一體化數據結構
6.TIN數據結構
7.三維數據結構
(-)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多媒體演示與講解,結合實例與軟件操作演示。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空間實體的抽象、空間數據的空間關系、矢量和柵格數據結構、TIN
數據結構
難點:空間數據的空間關系、矢量和柵格數據結構、TIN數據結構
第3章空間數據采集與質量控制
(一)主要內容
1.地球空間參考坐標
2.空間數據投影
3.數據庫設計
4.空間數據的輸入與編輯
5.空間數據質量評價與控制
(-)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多媒體演示與講解,課堂提問與解答,,學生自主設計數據庫。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地球空間坐標與地圖投影、數據庫設計、數據采集與錄入。
難點:空間坐標投影、數據庫設計
第4章空間數據處理
(―)主要內容
1.空間數據坐標轉換
2.空間數據結構轉換
3.空間數據壓縮
4.空間數據內插方法
(-)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多媒體演示與講解,實例講解與演示,并布置相關內容作業。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空間數據采集、編輯、入庫,空間數據的坐標轉換
難點:空間數據的坐標轉換、空間數據內插
第5章空間數據的查詢與分析
(―)主要內容
1.空間數據的查詢
2.空間數據統計分析
3.空間數據的疊加分析
4.數字高程模型分析
5.空間數據的緩沖區分析
6.空間距離量算
(-)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多媒體演示與講解,實例講解與演示,并布置相關內容作業。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空間數據的查詢方法,柵格與矢量數據的基本空間分析方法
難點:空間數據的基本空間分析方法
第6章地理信息可視化
(一)主要內容
1.地理信息可視化概述
2.GIS制圖
3.GIS數據三維顯示
(-)主要教學方法
課堂多媒體演示與講解,實例講解與演示,并布置相關內容作業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地理信息可視化的的概念及其形式、GIS制圖方法
難點:GIS制圖
五、主要教材及參考用書
教材:
《地理信息系統教程》,湯國安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標準書
號:9787040207521
教學參考書:
1.《地理信息系統概論》(第三版),黃杏元等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標準書號:9787040228779
2.《地理信息系統》(第二版),湯國安等編著,科學出版社,2010年,標
準書號:9787030278180
3.《精通ArcGIS地理信息系統》,池建等編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
標準書號:9787302243663
4.《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第5版)》,(美)張康聰著,陳健飛、張筱林
譯,科學出版社,2010年,標準書號:9787030280152
5.《ArcGIS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與實訓》(第2版),(美)肯尼辿著,清
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標準書號:9787302252856
6.《地理信息系統中的不確定性問題》,郭倫等著,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年,標準書號:9787121118852
7.《ArcGIS10地理信息系統教程一從初學到精通》,牟乃夏等主編,2012
年,標準書號:9787503025020
8.《基于Matlab的地理數據分析》,陳彥光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年,標準書號:9787040341720
9.《ArcGIS地理信息系統教程》(第五版),(美)普賴斯著,李玉龍等
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年,標準書號:9787121158582
10.《空間數據庫管理系統概論》,程昌秀編著,科學出版社,2012年,標
準書號:9787030321770
六、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為生態學專業的限選課程,采用期平時成績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查。
成績評定根據學生平時作業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
新能力,計分方法如下即:
學生該門課程最后成績=平時作業成績總和/作業次數。
計量地理學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計量地理學課程代碼B1303015
歸屬學科
英文名稱Quantitativegeography森林經理
(系、部)
學分2學時44學時,其中實踐12學時開課學期5
預修課程線性代多3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面向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地理信息科學核心課程。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需要了解計量
地理學的發展現狀,諸多數學模型構建的基本原理,了解數學模型的的作用與功
能,掌握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能很好的解決實際問題。
三、教學章節與學時安排
類別教學內容與章節學時數
1.第一章緒論4
2.第二章線性回歸模型,最小二乘法1
理論教學3.第三章非線性回歸模型4
4.第四章空間插值方法6
部分5.第五章線性規劃6
6.第六章決策論4
7.第七章圖論,最短距離4
合計-10
1.實驗名稱洛倫茨曲線2
實驗教學
2.實驗名稱線性回歸2
3.實驗名稱空間插值,包括克里金插值與趨勢面插值4
部分
4.實驗名稱線性規劃4
合計12
四、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理論教學內容
第1章緒論
1計量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2計量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
3對計量地理學的評價
4計量地理學的應用
重點:計量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和計量地理學的應用。
難點:對計量地理學的評價與認識
2.第二章地理學中的經典統計分析方法
1相關分析
2回歸分析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課程實驗,課后練習
重點:回歸模型的建立,多元線性回歸的模型的顯著性檢驗,非線性回歸模型的
建立方法。
難點:非線性回歸模型的建立方法。
課后練習:教材中表3.1.2中,將降水量(P)看做因變量,將緯度(Y)看做自
變量,試用SPSS軟件對其進行分析,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近似的描述它們之
間的數量關系。
3.第三章非線性回歸模型
1概述
2非線性模型線性化的含義,變量替換
3模型構建
4變量恢復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
重點:)非線性模型線性化
難點:變量替換
作業:根據某地區1971-2000年的人口數據(數據表略),試用SPSS軟件對該
地區的人口變化進行曲線擬合,并對今后10年的人口發展情況進行預測。
4.第四章空間插值
1趨勢分析的基本原理
2趨勢面模型的適度檢驗
3掌握變異函數的計算方法,克里金插值預測的計算方法。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課后練習
重點:趨勢面分析的基本原理
難點:趨勢面模型的適度檢驗一維、二維區域化變量變異函數的計算方法以及克
里金插值預測未采樣點屬性值的計算方法。一維、二維區域化變量變異函數的計
算方法以及克里金插值預測未采樣點屬性值的計算方法。
5.第五章線性規劃
1模型構建
2單純型法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課程實驗
重點:單純型法
作業:
某煉油廠煉油需要三種類型的原油,即C“G和C3型。G型原油成本為0.40元/
加侖,每天從市場最多可獲得10000加侖;G型原油成本為0.20元/加侖,每天
從市場最多可獲得12000加侖;C3型原油成本為0.10元/加侖,每天從市場最多
可獲得15000加侖。煉油廠將上述三種類型的原油加工成汽油,生產的汽油有三
種類型:常規汽油、附加油和高級汽油。三種類型汽油的市場最大需求量分別為,
常規汽油9000加侖/天,附加油8000加侖/天,高級汽油7000加侖/天。煉油廠
賣給銷售商的汽油價格為,常規汽油0.70元/加侖,附加油0.80元/加侖,高
級汽油0.90元/加侖。假定,1加侖G型原油能生產0.2加侖的常規汽油,0.3
加侖的附加油和0.5加侖的高級汽油;1加侖G型原油能生產0.5加侖的常規汽
油,0.3加侖的附加油和0.2加侖的高級汽油;1加侖C3型原油能生產0.7加侖
的常規汽油,0.3加侖的附加油,不能生產高級汽油。
試求:煉油廠需要分別購買G、C?和C,各多少加侖時才能使其每天的利潤達到最
大?
第六章決策論
1隨機性決策問題
2風險型決策方法
2非確定型決策方法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
重點與難點:隨機性決策問題,風險型決策方法,非確定型決策方法
第七章地理網絡分析
1地理網絡的圖論描述
2最短路徑計算方法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PPT課件,
重點與難點:最短路徑Dijkstra算法
(二)實驗教學內容
1.實驗名稱洛倫茨曲線:繪制洛倫茨曲線用excel做
2.實驗名稱線性回歸:包括一元線性回歸和多元線性回歸。用matlab做
3.實驗名稱空間插值:包括克里金插值與趨勢面插值,用arcgis做
4.實驗名稱線性規劃:單純型法求解線性規劃問題,并有matlab做實際問題
五、主要教材及參考用書
教材:
徐建華,計量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采取平時實驗作業及閉卷考試二種方式結合進行考核。
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構成。平時成績由出勤、平時實驗作業等部
分組成,占總成績40%。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60%。
《地理信息系統原理》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課程代碼B1303011
PrincipleofGeographicInformation歸屬學科
英文名稱森林經理學
System(系、部)
68學時,其中實踐36學
學分3.5學時開課學期3
時
預修課程測量學、地圖學
面向專業地理信息科學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含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
本課程為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全書共十七章,包括緒論、坐標
系統、矢量數據模型、柵格數據模型、GIS數據獲取、幾何變換、空間數據編輯、
屬性數據編輯、數據顯示與地圖編制、數據探查、矢量數據分析、柵格數據分析、
地形制圖與分析、視域和流域、空間插值、路徑分析和網絡應用、GIS模型與建
模。該課程介紹了地理信息系統的原理、方法和應用等知識。通過本課程學習,
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產生背景、功能、應用領域及發展方向;掌握GIS的基本概
念、GIS的數據結構、GIS數據輸入存儲編輯方法、GIS空間分析方法、GIS產品
等知識點;懂得如何利用GIS去解決實際問題的思路。
三、教學章節與學時安排
類別教學內容與章節學時數
1.第一章緒論2
2.第二章坐標系統2
3.第三章矢量數據模型2
4.第四章柵格數據模型2
理論教學5.第五章GIS數據獲取2
6.第六章幾何變換2
部分7.第七章空間數據編輯2
8.第八章屬性數據編輯2
9.第九章數據顯示與地圖編制2
10.第十章數據探查2
11.第十一章矢量數據分析2
12.第十二章柵格數據分析2
13.第十三章地形制圖與分析2
14.第十四章視域和流域2
15.第十五章空間插值2
16.第十六章GIS模型與建模2
合計32
1.實驗名稱:GIS軟件認識與坐標系統4
2.實驗名稱:矢量數據模型與柵格數據模型4
3.實驗名稱:GIS數據獲取與幾何變換4
實驗教學4.實驗名稱:空間數據編輯與屬性數據編輯4
5.實驗名稱:數據顯示與地圖編制與數據探查4
部分6.實驗名稱:矢量數據分析與柵格數據分析4
7.實驗名稱:地形制圖與分析與視域流域分析4
8.實驗名稱:空間插值4
9.實驗名稱:GIS建模4
合計36
四、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一)理論教學內容
1.第一章緒論
介紹了數據與信息的關系,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統
的基本組成、基本功能和應用領域。要求學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內容、特
點及發展概況。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地理信息與地理信息系統的概念,地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組成、
基本功能和應用領域。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內容、特點及發展概況。
2.第二章坐標系統
介紹了地理空間數據的必要基礎:坐標系統。要求學生掌握常用的坐標系統,
如橫軸墨卡托投影,蘭伯特等角圓錐投影、國家平面坐標系統等。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掌握常用的坐標系統。高斯-克呂格坐標系、橫軸墨卡托投影,蘭
伯特等角圓錐投影、國家平面坐標系統。
3.第三章矢量數據模型
介紹了矢量數據模型、地理相關數據模型和基于對象數據模型,并闡述了拓
撲和復合要素的表達。要求學生掌握地理關系數據模型——Coverage和
Shapefile,掌握基于對象數據模型Geodatabase、拓撲規則和Geodatabase的
優勢。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矢量數據模型、地理相關數據模型和基于對象數據模型,并闡述了
拓撲和復合要素的表達。地理關系數據模型Coverage和Shapefile,掌握基
于對象數據模型Geodatabase、拓撲規則和Geodatabase0
4.第四章柵格數據模型
介紹了柵格數據模型,討論了不同類型的柵格數據、柵格數據結構、數據壓
縮和柵格與矢量數據之間的轉換。要求學生掌握柵格數據的基本要素,三種不同
類型柵格數據以及矢量數據與柵格數據之間的數據轉換與綜合。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不同類型的柵格數據、柵格數據結構、數據壓縮和柵格與矢量數據
之間的轉換;三種不同類型柵格數據以及矢量數據與柵格數據之間的數據轉換與
綜合。
5.第五章GIS數據獲取
介紹了在線數字化數據、元數據、數據轉化以及從衛星影像、野外考察數據
和紙質地圖創建新的數據。要求學生了解互聯網上現有的GIS數據和數據轉化方
法,了解由不同數據源和采用不同方法來創建新的GIS數據。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數字化數據、元數據、數據轉化。由不同數據源和采用不同方法來
創建新的GIS數據。
6.第六章兒何變換
介紹了新建數字化地圖和衛星影像的兒何轉換,以及對轉換結果的解釋。要
求學生掌握幾種幾何變換的方法,特別是仿射變換。了解遙感數據變換后如何進
行像元重采樣。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數字化地圖和衛星影像的兒何轉換。仿射變換、像元重采樣。
7.第七章空間數據編輯
介紹了空間數據編輯的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邊界匹配、線條簡化和線條平
滑等問題。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檢測單一要素和圖層之間的
拓撲錯誤。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邊界匹配、線條簡化和線條平滑。檢測單一
要素和圖層之間的拓撲錯誤。
8.第八章屬性數據編輯
介紹了屬性數據的輸入和管理,包括關系數據庫模型及其設計、關系數據庫
實例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和處理。要求學生掌握關系模型、數據規范化、數據關系
類型,掌握字段處理和從現有屬性生成新的屬性數據。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屬性數據的輸入和管理,包括關系數據庫模型及其設計、關系數據
庫實例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和處理。關系模型、數據規范化、數據關系類型,掌握
字段處理和從現有屬性生成新的屬性數據。
9.第九章數據顯示與地圖編制
介紹了數據顯示和制圖問題,以制圖符號的基本操作開始,討論地圖類型、
文本以及文本放置的位置、地圖設計和地圖生產。要求學生了解地圖的符號化,
劃分定量地圖的不同類型,以及地圖生產的相關問題。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數據顯示和制圖問題。地圖的符號化,劃分定量地圖的不同類型,
地圖生產的相關問題。
10.第十章數據探查
介紹了數據探查的幾個主題,包括探查性數據分析、基于地圖的數據操作、
屬性數據查詢、空間數據查詢和柵格數據查詢。要求學生了解數據探查的基本要
素,矢量數據探查和屬性數據查詢。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探查性數據分析、基于地圖的數據操作、屬性數據查詢、空間數據
查詢和柵格數據查詢。數據探查的基本要素,矢量數據探查和屬性數據查詢。
11.第十一章矢量數據分析
介紹了基于矢量的工具:緩沖區建立、地圖疊置、距離量算、模式分析統計
和地圖操作與使用。要求學生掌握地圖疊置的類型和應用,掌握點與點和點與線
之間距離測量的工具和要素操作工具。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地圖疊置的類型和應用,掌握點與點和點與線之間距離測量的工具
和要素操作工具。緩沖區建立、地圖疊置、距離量算、模式分析統計和地圖操作
與使用。
12.第十二章柵格數據分析
介紹了分析柵格數據的局域、領域、分區、整體和其他的柵格數據操作,并
對比了基于矢量和柵格的數據分析。要求學生了解柵格數據分析的環境,掌握柵
格數據分析中的四種常見類型。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柵格數據分析的環境,掌握柵格數據分析中的四種常見類型。柵格
數據的局域、領域、分區、整體和其他的柵格數據操作,并對比了基于矢量和柵
格的數據分析。
13.第十三章地形制圖與分析
介紹了地形制圖與分析。地形制圖包括繪制等高線、繪制剖面、地貌暈眩、
分層設色等,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和表面曲率的分析計算。要求學生了解地
形制圖的不同方法,利用DEM和TIN進行地形制圖與分析。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制等高線、繪制剖而、地貌暈眩、分層設色等,地形分析包括坡度、
坡向和表面曲率的分析計算。利用DEM和TIN進行地形制圖與分析。
14.第十四章視域和流域
介紹了視域分析、流域分析及其應用,并闡述了兩種方法的可選項和參數。
要求學生掌握視域分析及其參數和應用,掌握流域分析及其分析步驟。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視域分析、流域分析及其應用。視域分析及其參數和應用,掌握流
域分析及其分析步驟。
15.第十五章空間插值
介紹了空間插值的整體元素、整體和局部方法、克里金法和交叉驗證法。并
說明了其是如何運作的。要求學生掌握空間插值的元素,幾種基本的空間插值方
法。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空間插值的元素,兒種基本的空間插值方法。空間插值的整體元素、
整體和局部方法、克里金法和交叉驗證法。
16.第十七章GIS模型與建模
介紹了GIS模型與建模,介紹了模型的分類、建模過程以及在建模過程中GIS
所起的作用,描述了建立二值、指數、回歸和過程模型的基本概念。要求學生掌
握GIS建模的基本元素,掌握二值模型和指數模型,掌握回歸模型中的線性回歸
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并對其進行分析。
主要教學方法:版書和現場展示、討論、問答
重點與難點:模型的分類、建模過程以及在建模過程中GIS所起的作用,描述了
建立二值、指數、回歸和過程模型的基本概念。二值模型和指數模型,掌握回歸
模型中的線性回歸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
(二)實驗教學內容
1.實驗一:GIS軟件認識與坐標系統
(1)學習ARCGIS軟件的初步使用,可以正確的打開柵格和矢量數據;
(2)學習坐標系的投影與處理。
2.實驗二:矢量數據模型與柵格數據模型
(1)實驗并學習矢量數據模型、地理相關數據模型和基于對象數據模型。
(2)掌握地理關系數據模型——Coverage和Shapefile,掌握基于對象數據
模型Geodatabase、拓撲規則。
(3)實驗并學習柵格數據,要求學生掌握柵格數據的基本要素,三種不同類
型柵格數據以及矢量數據與柵格數據之間的數據轉換與綜合。
3.實驗三:GIS數據獲取與幾何變換
(1)實驗并學習由不同數據源和采用不同方法來創建新的GIS數據和數據轉
化方法。
(2)實驗并學習新建數字化地圖和衛星影像的幾何轉換,以及對轉換結果的
解釋。
4.實驗四:空間數據編輯與屬性數據編輯
(1)實驗并學習空間數據編輯的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邊界匹配、線條簡化
和線條平滑。
(2)學習空間數據準確度標準,檢測單一要素和圖層之間的拓撲錯誤。
(3)實驗并學習屬性數據的輸入和管理,包括關系數據庫模型及其設計、關
系數據庫實例和屬性數據的輸入和處理。
5.實驗五:數據顯示與地圖編制與數據探查
(1)實驗并學習數據顯示和制圖問題,以制圖符號的基本操作,學習地圖的
符號化,劃分定量地圖的不同類型,以及地圖生產的相關問題;
(2)實驗并學習數據探查問題,包括探查性數據分析、基于地圖的數據操作、
屬性數據查詢、空間數據查詢和柵格數據查詢。
6.實驗六:矢量數據分析與柵格數據分析
(1)實驗并學習基于矢量的工具:緩沖區建立、地圖疊置、距離量算、模
式分析統計和地圖操作與使用。
(2)實驗并學習分析柵格數據的局域、領域、分區、整體和其他的柵格數據
操作,并對比了基于矢量和柵格的數據分析。
7.實驗七:地形制圖與分析與視域流域分析
(1)實驗并學習地形制圖與分析。包括繪制等高線、繪制剖面、地貌暈眩、
分層設色等,地形分析包括坡度、坡向和表面曲率的分析計算。
(2)實驗并學習視域分析、流域分析及其應用,并闡述了兩種方法的可選項
和參數。
8.實驗八:空間插值
(1)實驗并學習空間插值的整體元素、整體和局部方法、克里金法和交叉驗
證法;
(2)掌握空間插值的元素,幾種基本的空間插值方法。
9.實驗八:GIS建模
(1)實驗并學習GIS模型與建模,實驗并學習模型的分類、建模過程以及在
建模過程中GIS所起的作用。
(2)掌握GIS建模的基本元素,掌握二值模型和指數模型,掌握回歸模型中
的線性回歸模型和邏輯回歸模型,并對其進行分析。
五、主要教材及參考用書
《地理信息系統導論》.張康聰編著,科學出版社,2010,標準書號:
7121235773
六、考核與評價
本課程采取平時實驗作業及閉卷考試二種方式結合進行考核。
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構成。平時成績由出勤、平時實驗作業等部
分組成,占總成績40%。閉卷考試成績占總成績60%。
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中文):計算機輔助設計
課程名稱(英文):ComputerAidedDesign
課程編碼:18041016開課學期:5
學時數、學分數:2.5
適用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天目城規
先修課程、后續課程:先修課程:建筑制圖
一、教學目的與任務
本課程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和天目城規專業必修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理論和實
際緊密結合的課程,為考試科目。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二維繪畫、二維編輯,學會
制作建筑圖、規劃圖和渲染簡單效果圖,培養學生解決工程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操作
水平。
二、教學內容與基本要求
第一章AutoCAD2005概述,參考學時3
1.1AutoCAD2005功能概述,理解autocad2005主要特點、新增功能。
1.2認識AutoCAD2005的工作界面,了解autocad2005的工作界面。
1.3設置AutoCAD2005的繪圖環境,了解autocad2005繪圖環境。
1.4AutoCAD基本操作,掌握autocad2005的圖形創建、文件的打開與維護、文件的保
存、單位和角度等的設置、線型的設置、圖層的建立與管理。
1.5用戶坐標,了解autocad2005的坐標系
第二章繪制二維圖形,參考學時18
2.1基本繪圖命令,掌握點的繪制、直線的繪制、多段線的繪制、圓的繪制、圓弧的繪
制、橢圓和橢圓弧的繪制、矩形的繪制、多線的繪制、規則多邊形的繪制、圓環的繪制、樣
條曲線的繪制、修訂云線。
2.2輔助繪圖命令,掌握刪除、移動、復制、鏡像、偏移、陣列、旋轉、修改等輔助繪
圖命令
2.3輔助命令,掌握autocad2005輔助命令。
2.4查詢命令,掌握autocad2005輔助命令
2.5文本輸入與標注,掌握文字輸入和尺寸標注命令
第三章圖紙設置、管理與輸出,參考學時3
4.1圖紙空間與布局,理解圖紙空間和布局。
4.2圖紙集管理,了解圖紙集管理。
4.3設計中心,掌握設計中心。
4.4打印和發布,了解打印和發布。
三、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程主要山autocad概述、二維繪圖命令和圖紙設置、管理與輸出三大部分組成,重點
內容是二維繪圖命令。三維繪圖和平面渲染可依據實際情況作為本課程的選修內容。
第一章AutoCAI)2005概述的重點和難點
單位和角度等的設置、線型的設置、圖層的建立與管理。
第二章繪制二維圖形的重點和難點
本章節所有內容
四、實踐教學環節
上機實驗,具體內容參照實驗教學大綱
五、課程考核及成績評定
上機考試
六、教材與教學參考書。
教材:AutoCAD2005中文版城市規劃與設計,周學紅,聶康才編著,科學出版社,2005
年7月第一版
教學參考書:autocad2005中文版建筑制圖基礎教程,徐敬謙等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課程教學進度與學時分配表
教學內容學時備注
第一章AutoCAD2005概述3
第二章繪制二維圖形2.1基本繪圖命令5
2.2輔助繪圖命令5
2.3輔助命令、2.4查詢命令、2.5文本輸入與標注5
第三章圖紙設置、管理與輸出3
第四章例題演示3
實驗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中文):計算機輔助設計開課學期:5
課程名稱(英文):ComputerAidedDesign適用專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天
目城規
課程編號:0107310實驗室名稱:
(承擔實驗任務的實驗室)
實驗學時:32(不同實驗學時分別標出)撰寫人:
實驗學分:1(不同實驗學分分別標出)審定人:
一、課程簡介
本課程是計算機輔助設計課程的實驗課程。AUTOCAD軟件作為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是
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應用軟件,通過學習本課程,熟練掌握AUTOCAD掌握它的應用技巧和制作
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二、實驗目的
本課程實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教師在講解AutoCAD的操作步驟與方法以后,
必須及時通過上機實訓加以訓練與鞏固和提高,力求掌握軟件的使用,使學生能熟練繪制建
筑圖,規劃圖等。
三、實驗基本要求
能熟練掌握autocad基本命令的操作與使用;能綜合運用autocad軟件功能,完成圖
紙繪制;每位學生上機操作不得少于32學時,主要完成教材中的操作命令和例題,達到熟
悉各操作命令,掌握作圖步驟的目的;沒有按時完成實驗內容的無平時成績(30%)。
四、實驗報告
按實驗任務要求完成各操作命令和例題,要求命令熟練,上機操作快速準確,按時提
交完成的例題。
五、實驗考核與成績評定
1、autocad命令操作情況,40%
2、例題完成情況,60%
六、儀器設備及實驗材料配置
autocad軟件、電腦
七、實驗指導書及主要參考書(書名,編著者,出版社,出版時間)
1、《AutoCAD2005中文版城市規劃與設計》,周學紅,聶康才編著,科學出版社,2005
年7月第一版
2、《autocad2005中文版建筑制圖基礎教程》,徐敬謙等編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年1月第一版
八、實驗項目設置與要求
實
實驗每組驗實驗必做
所在實
序號實驗項目名稱內容提要
驗分室
時數人數類類別選做
型
驗
Autocad2005新增功能、圖層專業
1Autocad2005概述21證必做
等的練習基礎
性
驗
點、直線、多段線、圓、圓專業
2基本繪圖命令操作41證必做
弧等的繪制基礎
性
驗
刪除、移動、復制、鏡像、專業
3輔助繪圖命令操作4證必做
偏移等輔助繪圖命令基礎
性
輔助命令、查詢命令、文驗
專業
1其它命令操作本輸入與標注操作、圖紙設41證必做
基礎
置、管理與輸出等命令性
城市總體規劃圖、小區規劃綜
專業
5綜合練習設計工程圖、多層單元住宅圖181合必做
基礎
等的繪制練習性
遙感圖像處理(A)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遙感圖像處理(A)課程代碼B1303029
歸屬學科
英文名稱RemoteSensingimageProcessing森林經理
(系、部)
2學時,其中實踐48學
學分4學時開課學期5
時
預修課程遙感導論、線性代數、高等數學等相關基礎課程
面向專業地理信息系統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遙感圖像處理》課是地信信息系統專業后續專業特色課程之一。需要學生
更加深入掌握遙感圖像處理的原理、方法及初步程序設計。
圖像處理的方法很多,而且新的方法、技術不斷出現。本課程基本內容包括:
遙感圖像轉換;數字圖像校正(輻射校正、兒何校正);數字圖像增強(對比
度增強、空間濾波、色彩變換、圖像運算和多光譜變換);多源信息復合(遙感
信息復合、遙感與非遙感信息復合);遙感數字圖像計算機解譯處理分析等。
另外,向學生介紹遙感圖像處理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啟發學生進行相關的科
學探索。
通過理論課程的學習和實驗實習,使學生學會遙感數據圖像處理基本理論、
方法,掌握利用遙感圖像進行具體問題數據分析、處理和應用的基本技能。
三、教學章節與學時安排
類別教學內容與章節學時數
1.第一章概論2
2.第二章遙感數字圖像的獲取和存儲
3.第三章遙感數字圖像的表示和統計描述
理論教學
4.第四章圖像顯示和拉仰
部分5.第五章圖像校正
6.第六章圖像變換
7.第七章圖像濾波
8.第八章遙感圖像分類
9.第九章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簡介及程序設計初步
合計32
1.圖像基本操作及圖像合成
2.輻射校正
實驗教學
3.幾何處理
.圖像變換
部分4
5.圖像濾波
6.圖像分類
合計24
實習教學遙感分類及外業精度驗證24
部分
合計80
四、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理論教學內容
1.第一章概論
(1)遙感數字圖像的基本概念
(2)遙感數字圖像處理系統
(3)數據處理的應用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
重點與難點:遙感數字圖像的概念。
2.第二章遙感數字圖像的獲取和存儲
(1)圖像的獲取和數字化
(2)遙感平臺及其傳感器特征
(3)遙感圖像類型
(4)圖像的級別和數據格式
(5)圖像的分辨率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與難點:圖像格式,圖像采樣和量化,圖像分辨率。
3.第三章遙感數字圖像的表示和統計描述
(1)遙感圖像模型
(2)遙感圖像的數字表示
(3)單波段遙感圖像的統計特征
(4)多波段遙感圖像的統計特征
(5)窗口、鄰域和卷積
(6)紋理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與難點:遙感圖像模型、卷積和紋理。
4.第四章圖像顯示和拉伸
(1)數字圖像的顯示
(2)圖像的彩色合成
(3)圖像拉仰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難點:圖像顯示和變換的方法。
5.第五章圖像校正
(1)輻射傳輸
(2)輻射誤差
(3)輻射校正
(4)大氣校正
(5)兒何精糾正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
重點難點:幾何校正和大氣校正。
6.第六章圖像變換
(1)概述
(2)傅里葉變換
(3)主成份變換
(4)纓帽變換
(5)代數變換
(6)彩色變換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
重點難點:傅里葉變換和逆變換的應用,纓帽變換的基本原理。
7.第七章圖像濾波
(1)概述
(2)圖像平滑
(3)圖像銳化
(4)頻率域濾波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難點:掌握空間域圖像濾波方法的應用。
8.第八章遙感圖像分類
(1)概述
(2)工作流程
(3)非監督分類
(4)監督分類
(5)其他分類方法
(6)分類后處理
(7)分類精度分析
(8)分類專題制圖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難點:監督分類中訓練區的選擇和分類的后處理。
9.第九章遙感數字圖像處理軟件簡介及程序設計初步
(1)ENVI遙感圖像處理軟件概述
(2)ENVI遙感圖像處理軟件主要功能簡介
(3)IDL圖像處理程序設計初步
主要教學方法:多媒體講授與課堂練習結合
重點難點:IDL語法及程序設計。
(-)實驗教學內容
1.實驗一:圖像基本操作及圖像合成
(1)ENVI軟件界面基本功能介紹
(2)多種圖像格式數據的打開、存儲
(3)遙感圖像的彩色合成顯示
2.實驗二:輻射校正
(1)Landsat數據的輻射定標
(2)FLAASH大氣校正
(3)暗像元法大氣校正
3.實驗三:幾何處理
(1)圖像規則、不規則裁剪
(2)圖像拼接
(3)圖像幾何精校正
4.實驗四:圖像變換
(1)快速傅里葉變換
(2)主成分變換
(3)纓帽變換
(4)波段運算
5.實驗五:圖像濾波
(1)空間域濾波
(2)頻率域濾波
6.實驗六:圖像分類
(1)非監督分類
(2)監督分類
(3)精度驗證
五、主要教材及參考用書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教程》,韋玉春,湯國安等編著,科學出版社,2007
年,標準書號:9787030201300
《遙感數字圖像處理》,湯國安編著,科學出版社,2004年,標準書號:
9787030126313
《遙感應用分析原理與方法》,趙英時等編著,科學出版社,2013年,標準
書號:9787030369086
《IntroductoryDigitalImageProcessing-aremotesensing
perspective》,JohnR.Jensen著,陳曉玲等中文導讀,科學出版社,2007年,
標準書號:9787030188199
六、考核與評價
以筆試為主,結合平時練習、作業和實驗等環節綜合考核。
筆試成績占總成績55%o
實驗、實習、綜合練習、課堂提問和作業占總成績45虬
環境工程制圖與CAD(B)
一、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環境工程制圖與CAD(B)課程代碼R1550007
歸屬學科
環境科學與工
英文名稱EnvironmentalEngineeringDrawing&CAD(B)
程
(系、部)
學分2.5學時|48學時,其中實踐24學時開課學期3
預修課程計算機與信息應用基礎、高級語言程序設計(C語言)
面向專業環境科學
二、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本課程為環境科學專業的專業任選課。工程圖樣不僅是工程界的重要技術語
言,也是工程信息的有效載體。工程制圖課程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是當前發展
的方向。計算機繪圖是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的基礎之一,設計人員同過創意
構思設計出新產品、新工程,需形成加工圖或工程圖才能付諸生產和施工。因此,
計算機繪圖是工程師和設計師從事CAD工作的必備技能,也是環境類學生在實際
工作中必備的技術之一。CAD技術現在已經成為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提高產品開
發能力、增強企業適應市場需求的競爭力的一項關鍵技術。
通過本課程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繪圖能力,以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
為核心,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繪制工程圖的能力,使其具備工程師所應有的基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