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5775課件_第1頁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5775課件_第2頁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5775課件_第3頁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5775課件_第4頁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5775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醫學微生物學-立克次體_5775立克次體

rickettsia嚴格細胞內寄生 與節肢動物關系密切 引起人畜共患病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HowardTaylorRicketts魏曦共同特點專性寄生、二分裂繁殖DNA、RNA與節肢動物關系密切,寄生在吸血節肢動物體內,或為寄生宿主、或為儲存宿主、或同時為傳播媒介多形態,革蘭染色陰性,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大多是人獸共患病的病原體對多種抗生素敏感分類立克次體屬:斑疹傷寒群斑點熱群柯克斯體屬東方體屬:恙蟲病群埃立克體屬巴通體屬斑疹傷寒,Q熱,恙蟲病普氏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貝納柯克斯體恙蟲病立克次體一、生物學性狀

形態與染色

多形態性,球桿狀或桿狀柯克斯體更小,多形性更明顯革蘭染色陰性姬姆薩染色(紫色)第一節概述結構與組成細胞壁:外膜、肽聚糖、蛋白脂質多糖粘液層、微莢膜宿主細胞內排列不規則

貝納柯克斯體在小鼠脾細胞空泡內繁殖培養特性

活細胞,五日熱巴通體除外動物接種、雞胚接種、細胞培養抗原結構群特異性抗原脂多糖可溶性耐熱脂多糖與變形桿菌某些菌株有共同抗原(外斐反應)種特異性抗原外膜蛋白不耐熱外斐反應(Weil-Felixreaction)立克次體變形桿菌菌株OX19OX2OXK普氏立克次體++++-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貝納柯克斯體---五日熱巴通體---外斐反應變形桿菌代替相應的立克次體抗原進行非特異性凝集反應,檢測人類或動物血清中有無相應的抗體本質:交叉凝集試驗立克次體病的輔助診斷二、致病性與免疫性

感染途徑節肢動物如人虱、鼠蚤、蜱或螨的叮咬而傳播。貝納柯克斯體的傳播可經接觸、呼吸道或消化道途徑感染人類。致病機制

致病物質:致病機制:局部(淋巴組織、小血管)全身小血管內皮細胞高熱、頭痛、皮疹(第一次菌血癥)(第二次菌血癥)血管內毒素、磷脂酶A節肢動物叮咬或糞便病理部位:所致疾病立克次體病斑疹傷寒

Q熱埃立克次體病巴通體病貓抓病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

種類 傳染源媒介昆蟲主要臨床表現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體

人人體虱發熱、頭痛、皮疹持久(流行性斑疹傷寒)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損傷斑疹傷寒立克次體鼠等鼠蚤發熱、頭痛、皮疹持久(地方性斑疹傷寒)

鼠虱

恙蟲病立克次體鼠等恙螨局部黑色焦痂持久(恙蟲熱)發熱、頭痛、皮疹內臟損害貝納柯克斯體家畜蜱發熱、頭痛一定程度(動物間)心內膜炎

普氏立克次體(R.prowazekii)

傳染源:病人

傳播媒介:體虱人虱

人人

人虱流行性斑疹傷寒傳播方式斑疹傷寒立克次體(R.typhi)

地方性斑疹傷寒(鼠型斑疹傷寒)傳播方式鼠

鼠蚤鼠虱鼠蚤人

鼠恙蟲病立克次體(R.tsutsugamushi)

卵成蟲稚蟲稚蟲成蟲卵鼠等幼蟲

幼蟲(第二代)人等恙蟲病的傳播方式傳播媒介,儲存宿主:恙螨貝納柯克斯體(C.burnetii)

Q熱(queryfever)的病原體Q熱的臨床癥狀主要有發熱、頭痛、腰痛等,部分重癥病例可并發心內膜炎變異現象:抗原相Ⅰ相、Ⅱ相抵抗力:較強,耐熱100℃10分鐘,耐干燥預防:防止家畜感染,對乳制品嚴格消毒滅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

漢賽巴通體貓抓病(catscratchdisease,CSD)傳染源:貓從抓傷處進入體內,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或膿皰,繼而發展為以局部引流淋巴結腫大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出現發熱、厭食、肌痛、脾腫大等。常見的臨床并發癥是結膜炎伴耳前淋巴結腫大(Parinaud眼淋巴腺綜合征),系貓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免疫性(Immunity)以細胞免疫為主,體液免疫為輔病后可獲得較強免疫力三、診斷與預防1、標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雙份血清2、分離培養:首先接種豚鼠3、血清學試驗:外斐反應微生物學檢查法預防和治療預防治療1、控制和消滅中間宿主及儲存宿主2、特異性:鼠肺疫苗(全細胞滅活疫苗)斑疹傷寒氯霉素、四環素,禁用磺胺類藥1、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種類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臟細胞腫脹,是世界上流傳廣泛,危害很大的傳染病之一。

1908年,才發現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將原來的傳染性肝炎(infectioushepatitis)稱為甲型肝炎(HepatitisA,HA);血清性肝炎(serumhepatitis)稱為乙型肝炎(HepatitisB,HB)。1965年人類首次檢測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我國經濟和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學術文化領域百家爭鳴,(df高血壓958心臟病983u6糖尿病87fr)特別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為中醫學理論的創新和突破性進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陳無擇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書,(45傳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提出三因學說;并產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學派,劉完素倡導火熱論;張從正力倡“攻邪論”;李杲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朱震亨創造性地闡明了相火的演變規律。編輯本段明清時期(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紅血球gdf55m白血球fd2)是中醫學理論綜合匯編、深化發展,臨床各科辨證體系豐富、提高階段。如明代樓英的《醫學綱目》和王肯堂的《證治準繩》,清代吳謙等編著的《醫宗金鑒》和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等。王清任著《醫林改錯》,注重實證研究,(df高血壓958心臟病983u6糖尿病87fr)糾正了古醫籍中關于解剖知識的某些錯誤,肯定了“腦主思維”,發展了瘀血理論。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中醫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吳有性著《溫疫論》,葉天士著《溫熱病篇》,吳鞠通著《溫病條辨》等,在藥物學研究方面,(45傳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我國藥物學研究的成就。醫的診察疾病能參考現代醫學的微觀分析,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實現宏觀與微觀的統一,使中醫診斷客觀化,即把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引入中醫理、法、方、藥的研究,使二者有機結合,互相借鑒、補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這將有利于中西醫學的優勢互補,“和而不同”,多元發展。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發揮的獨特作用也證實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具有肯定的臨床療效。編輯本段東西方醫學交融不管是中醫學還是西醫學,從二者現有的思維方式的發展趨勢來看,均是走向現代系統論思維,中醫藥學理論與現代科學體系之間具有系統同型性,屬于本質相同而描述表達方式不同的兩種科學形式。可望在現代系統論思維上實現交融或統一,成為中西醫在新的發展水平上實現交融或統一的支撐點,希冀籍此能給中醫學以至生命科學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進而對醫學理論帶來新的革命。編輯本段現代中醫史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還包括近代針灸經絡的發展史,近代中醫氣的進展簡史,中西醫結合史,中醫中藥史等.六種類型的病毒性肝炎遺傳因子不同,除乙型肝炎遺傳因子是DNA外,其余幾型肝炎遺傳因子均為RNA。其中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是糞口傳播,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疫苗。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早期可無明顯癥狀,但肝臟已有病理改變,發病前往往有短期內大量飲酒史,有明顯體重減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全身倦怠乏力,發熱,腹痛及腹瀉,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癥狀。體征有黃疸,肝腫大和壓痛,同時有脾腫大,面色發灰,腹水浮腫及蜘蛛痣,食管靜脈曲張。從實驗室檢查看,有貧血和中性白細胞增多,紅細胞容積測定(MCV)大于95FL,血清膽紅素增高,可達17.1μmoL/L或以上,轉氨酶中度升高,常大于2.0,測定線粒體AST(mAST)及其與總AS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