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廣東省佛山市2023屆高三二模歷史試題本試卷共7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將條形碼橫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對應題目后面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城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典籍記載,下表是先秦時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擔義務的變化過程。這反映了()A.國家組織形式日漸緊密 B.鐵器牛耕逐漸推廣C.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完善 D.宗法觀念日益增強【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古代夏商周時期。根據材料“先秦時期被征服者向征服者承擔義務的變化過程。”可知,商代以前進貢方物,商代強制代耕公田,而周朝時期繳納什一稅,通過這一系列的變化,說明商周時期,國家組織形式日漸緊密,A項正確;鐵器牛耕逐漸推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中央集權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項;宗法觀念日益增強,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南越王趙瞇(公元前137年至公元前122年在位)墓中出土了豐富的考古材料。下表各項,材料與結論之間邏關系正確的是()材料結論A出土器物上出現了“少內”“樂府”“長樂宮”等漢朝使用的官職、機構、建筑名稱。南越國處于漢中央直接管轄之內。B出土的圓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C出土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素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廣州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唯一中心。D出土漢代針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針刻線畫精品。漢代的牙雕工藝發展成熟。A.A B.B C.C D.D【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與南越的文化交流交融。根據材料“出土的圓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可知,古代的南越國只是一個存在于秦漢之間的中原屬國勢力,與中原地區保持著聯系,根據出土的圓睢玉舞人,展示了越族女子身穿漢服跳舞的形象,說明漢族文化對南越的影響,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B項正確;出土的漢朝使用的官職、機構、建筑名稱,無法判定南越國是否處于漢中央直接管轄之內,排除A項;廣州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唯一中心。,“唯一”一詞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出土漢代針刻填色的象牙卮,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針刻線畫精品,首次發現并不能代表工藝發展成熟,排除D項。故選B項。3.根據《唐律疏議·名例律》,外國僑民犯法有兩種不同處理方式:同類相犯,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則“以法律(唐律)論”。這表明唐朝()A.堅持德主刑輔的管轄原則 B.引發司法的混亂C.外國僑民得到了特殊照顧 D.兼顧主權與外俗【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同類相犯,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則‘以法律(唐律)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時當時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量外國人來華學習、經商,產生了處理糾紛的需要,同國際的僑民間發生糾紛,按其本國習俗處理,不同國籍的僑民間發生糾紛,按唐律處理,這表明唐朝在解決外國僑民在華糾紛時,兼顧了主權與外俗,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關于“德主刑輔管轄原則”的相關論述,排除A項;唐朝在執行司法權的過程中兼顧主權與外俗,并沒有引發司法混亂,排除B項;外國僑民在唐朝并未得到特殊照顧,排除C項。故選D項。4.據史料記載:“殿廬幕次(宋代政治活動中的等待場所),三司官為一幕,樞密院為一幕,兩省官為一幕……御史中丞則獨設椅子坐于隔門之內”。這表明()A.御史臺是最高行政機構 B.武將參政權力被徹底剝奪C.空間分割體現事權分化 D.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濃厚【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宋朝政治活動的等待場所,三司官、樞密院、中書門下長官、御史中丞分別坐在不同地方,體現了財權、軍權、行政權和監察權的分立,這種座次的空間分割體現出事權分化,C項正確;御史臺為監察機構,并非行政機構,排除A項;材料并沒有體現這些官員是文官還是武將,排除B項;材料三司、樞密院、中書門下長官和御史中丞分座體現事權分化,與保守的政治風氣無關,且三司、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財權和君權是宋朝政治制度特點,并非因循前代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5.據史料記載,清初的廣州“凡磯圍堤岸,皆種荔枝、龍眼,或有棄稻田以種者。田每畝,荔枝可二十本,龍眼倍之”……與其他珍奇特產,大量輸往外地。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小農經濟已經瓦解 B.農業技術取得突破C.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D.商品經濟日益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皆種荔枝、龍眼,或有棄稻田以種者。田每畝,荔枝可二十本,龍眼倍之”“大量輸往外地”可知,清朝初期廣州地區經濟作物種植比較廣泛,而且大量輸往外地,說明商品經濟日益發展,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小農經濟才逐漸解體,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農業種植的種類,并未提到農業技術,排除B項;清代重農抑商政策并未松動,排除C項。故選D項。6.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收復新疆的經費主要由朝廷向各省攤派,稱為“協餉”。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的東南省份是攤派重點,拖欠協餉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償還左宗案的國內外貸款。這說明()A.財政支持決定了西征成敗 B.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同時并存C.清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 D.東南省份與中央的矛盾被激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70年代(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晚清時期的國家財政中,地方省份有權自行征收和管理厘金,體現了地方分權,同時中央可以將軍費向各省攤派,并會對“拖欠協餉的省份事后被朝廷勒令償還”,體現了中央集權,材料整體說明了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同時并存,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收復新疆,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清政府整體的財政收入情況,不能說明清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減少,排除C項;此時雖然出現地方權力增大的趨勢,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并沒有激化,排除D項。故選B項。7.1921年2月,蔡和森在寫給陳獨秀的信中稱:“有人說中國沒有大中產階級,階級戰爭用不著的,固然是忘記了外國資本家早已成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主人。”他意在強調中國()A.在經濟上依附于帝國主義 B.無產階級深受外國壓迫C.無產階級革命具有必然性 D.革命目標是反帝反封建【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根據材料“有人說中國沒有大中產階級,階級戰爭用不著的,固然是忘記了外國資本家早已成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主人。”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蔡和森給陳獨秀的信中,稱中國擁有大中產階級,而且已經成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主人,要將其推翻,說明了在中國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與必然性,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經濟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無產階級深受外國壓迫是現象,而非本質,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其革命目標是推翻大中產階級,排除D項。故選C項。8.1937年,中外冰箱品牌大打商戰,面對德國的奇異、美國的惟是頂好等品牌,國產的北極牌電冰箱在報刊社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的廣告語,熱銷一時。這反映了()A.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 B.中國民眾的生活水平總體提升C.社會傳媒與近代生活方式相促進 D.近代科技革命促進制造業轉型【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7年(中國)。根據材料“在中國制造、用中國人工、用外國技師、她關前來品、定價極低廉”可知,中國民族企業面對外國商品的沖擊,通過在報刊刊登廣告進行反擊,反映了列強經濟侵略下國貨的積極應對,A項正確;1937年處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社會傳媒與近代生產相互促進,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中國企業刊發廣告,并未提到制造業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9.如表,新中國成立初期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據此可知()A.新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求同存異外交方針得到初步實踐C.美國孤立中國的政策已宣告失敗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強調平等互利【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在新中國初期建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中既有社會主義國家,也有資本主義國家,在美蘇兩級對峙的世界格局下,并沒有完全以意識形態作為外交的標準,可知此時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A項正確;中國在1950年就與材料中的國家建交,求同存異提出的時間是1955年萬隆會議上,排除B項;美國孤立中國政策最終失敗的標志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排除C項;中國在1950年就與材料中的國家建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時間是1953年,排除D項。故選A項。10.1978年底,廣州市政府針對市民吃魚難的問題,率先放開了部分水產品市場,實行自由購銷,價格隨行就市。據此可知廣州()A.城市體制改革全面推行 B.政府徹底打破了指令性定價格局C.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從流通領域打開傳統體制的缺口【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改革開放(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1978年底,廣州市政府在部分水產品市場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實行自由購銷,價格隨行就市,可得知廣州從流通領域打開傳統體制的缺口,D項正確;城市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部分水產品市場,并非徹底打破指令性定價格局,排除B項;21世紀初,中國初步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故選D項。11.位于地中海南岸尼羅河三角洲氣候炎熱,服飾以亞麻為主;而居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臘氣候較冷,羊毛服飾占據主流。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臘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也較為普遍。這說明()A.地中海陽隔導致南北兩岸文化差異 B.碰撞促進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C.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埃及文明的進步 D.亞歷山大推行希臘化成效突出【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馬其頓國王)。根據材料“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婦女也穿羊毛披肩,希臘人的穿戴中波斯、埃及的服飾元素也較為普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和希臘的文化開始相互借鑒、融合,戰爭沖突與文明傳播并行,這說明戰爭帶來的碰撞客觀上促進了區域間文化的交流,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戰爭帶來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文化差異,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亞歷山大東征促進埃及文明進步的相關論述,排除C項;僅憑材料無法斷定亞歷山大推行希臘化成效突出,排除D項。故選B項。12.16世紀,法國思想家博丹主張國家內部必須存在某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即“主權”,并指出只有當主權得到普遍承認時,一個國家才算是真正建立起來。這主張()A.強化了絕對君主制 B.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C.體現了人民主權論 D.要求突破中世紀的政治結構框架【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世紀(法國)。據本題材料信息“法國思家博丹主張國家內部必須存在某種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是教權高于王權,法國思家博丹主張國家主權是民族利益的集合體,代表國家主權的君主或者一個集團,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不受法律限制,是一種永久性的絕對權力,這一主張要求突破中世紀的政治結構框架,體現了反對教權主義的特點,D項正確;因“強化絕對君主制”與本題主要結論“要求突破中世紀的政治結構框架”不一致,排除A項;英國的1832年議會改革反映了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訴求,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關于“人民主權論”的相關表述,排除C項。故選D項。13.18世紀,英國涌現出許多休閑城鎮。下表為不同時期舒茲伯利居民的就業結構表。這說明當時()1700-1775年舒茲伯利鎮居民的就業結構1700-1725(%)1750-1775(%)皮革業18.19.9紡織業9.55.7服務、專業人員4.58.5休閑部門人員19.935.7有閑階層718.4A.重商主義影響深遠 B.民眾就業觀念突變C.中間階層日益壯大 D.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世紀英國。據題干數據可知,皮革業、紡織業所占比重在下降,而服務、專業人員特別是休閑部門人員所占比重大幅上升,有閑階層比重也大幅提升,這說明中間階層日益壯大,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C項正確;材料反映就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思想無關,排除A項;選項中“突變”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就業結構的變化,不能體現貧富差距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14.有學者就一戰期間各國媒體的宣傳指出:整個戰爭中一個最驚人的事情就是一個政府很容易用近代技術使人民相信謊話,盡管這個民族是有理智的,是有自由主義和民主化背景的。對此理解最恰當的是()A.戰爭摧毀了民主和自由主義 B.近代技術助推了歪曲的宣傳C.群眾意志決定了戰爭的進程 D.媒體宣傳促進民族主義興起【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一戰期間(世界)。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一戰期間,政府通過近代技術手段,讓人們相信歪曲事實的謊言,所以理解最恰當的是近代技術推動了歪曲的宣傳,B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并沒有摧毀了民主和自由主義,排除A項;決定戰爭進程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并非群眾意志,排除C項;材料中只強調了科學技術助推歪曲的宣傳,但沒有涉及具體宣傳的內容,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主義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就已經興起,并非在一戰期間,排除D項。故選B項。15.下圖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的宣傳畫《玉米是糧食的來源》,該漫畫表明()A.農業集體化成果顯著 B.蘇聯模式已被徹底打破C.蘇聯食品物資的緊缺 D.衛國戰爭具備物質基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蘇聯)。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漫畫重體現了赫魯曉夫時期大規模擴種玉米的運動,赫魯曉夫時期之所以大規模擴種玉米,最重要的目的是提高糧食產量,赫魯曉夫迫切提高糧食產量的愿望體現了蘇聯食品物資的緊缺,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大規模擴種玉米的運動,與農業集體化沒有關系,且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時期進行的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完成了農業集體化,排除A項;赫魯曉夫改革并沒有徹底打破斯大林體制,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時期,衛國戰爭早已結束,排除D項。故選C項。16.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一些國家的高科技企業進行所謂的審查并施加遏制,大批外國高新技術企業被外人“實體清單”。由圖可知,近年來()A.經濟問題深陷政治困境 B.逆全球化成為國際經濟主流C.高新科技企業失去活力 D.美國外交以對外擴張為核心【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9-2020年(世界)。根據材料“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一些國家的高科技企業進行所謂的審查并施加遏制”可知,美國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對別國高新科技企業進行政治遏制,說明經濟問題深陷政治困境,A項正確;逆全球化并未成為國際經濟主流,排除B項;高新企業依然活力四射,排除C項;材料強調美國遏制別國高新企業,不屬于其對外擴張,排除D項。故選A項。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0世紀末,在印尼附近水下考古發現一艘公元9世紀的沉船——“黑石號”,出土了大量來自唐朝揚州、明州和廣州的貨物。其中兩件瓷器“盈”字款綠釉碗和“進奉”款白釉彩盤是出自宮廷還是民間的問題一直存在爭論。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玄宗時,多貫賜妃嬪和大臣。負責管理賦稅的王供“歲進錢寶百億,便入內庫(又稱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開啟官吏向皇帝進貢之風。……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出(售賣)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具”,用以補充軍費開支。——據《舊唐書》材料二唐朝“盈”字款的瓷器多為白瓷。“盈”、“進奉”、“翰林”款等宮廷屬性明顯的瓷器多見于唐長安大明宮等宮廷遺址之中,但在西明寺、長安新昌坊及河北易縣等非高級貴族的唐墓中也有發現。——摘編自齊東方《“黑石號”沉船出水器物雜考》材料三大歷元年(766年),代宗生日,“諸節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為壽,共直緡錢二十四萬。”肅宗、代宗以后,進奉者多以節度使為主,德、憲二朝進奉的區域集中于東南江淮諸道。——項坤鵬《“黑石號”沉船中“盈”、“進奉”款瓷器來源途徑考》(1)根據材料一、二判斷“盈”字款綠釉碗和“進奉”款白釉彩盤這兩件瓷器的出處并說明理由。(2)綜合以上材料,分析“探究瓷器的出處”這一問題對于研究唐朝歷史有何具體價值。【答案】(1)出自宮廷:①據文獻記載可知“白寶大盈庫”為皇家內庫,與瓷器上的文字相對應、②“盈”“進奉”字款瓷器多出土于唐長安大明宮等宮廷遺址之中,考古實物與文獻記載相印證。③宮廷因賞賜妃嬪、大臣,由國庫流向民間。④朝廷為補充軍用而售賣內庫藏品,致使宮廷物品散落民間。

出自民間:①在西明寺、西安唐新昌坊及河北易縣等非高級貴族的唐墓中也有發現,可見并不一定來自宮廷。②可能是地方節度使供奉外的剩余產品被售賣。③雖然有唐代有出售宮廷物品的做法,但出貨買賣清單中沒有瓷器。④此前“盈”字款多為白瓷,“黑石號”的為綠釉碗,不一定出自宮廷,可能是民間仿造。(2)價值:①有助于研究唐朝中后期政治、經濟、軍事和財政多方面的情況。②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東南地區比較富裕。③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揚州、明州和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④官僚統治腐敗,大臣以財寶獻媚皇帝,加重民眾負擔,激化社會矛盾。⑤唐玄宗之后進奉主體為節度使,進奉區域集中于東南江淮諸道,說明朝廷在安史之亂后對東南節度使保有較大的控制權。⑥唐中后期軍情緊張導致財政危機,皇帝不得不售賣私庫藏品以供軍用。【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唐朝的考古研究。出處:出自宮廷。理由:根據材料“唐玄宗時,多貫賜妃嬪和大臣。負責管理賦稅的王供‘歲進錢寶百億,便入內庫(又稱百寶大盈庫)’”可知,“白寶大盈庫”為皇家內庫,與瓷器上的文字相對應;根據材料“‘盈’、‘進奉’、‘翰林’款等宮廷屬性明顯的瓷器多見于唐長安大明宮等宮廷遺址之中”可知,“盈”“進奉”字款瓷器多出土于唐長安大明宮等宮廷遺址之中,考古實物與文獻記載相印證;根據材料“唐玄宗時,多貫賜妃嬪和大臣。”可知,宮廷因賞賜妃嬪、大臣,由國庫流向民間;根據材料“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出(售賣)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具,用以補充軍費開支。”可知,朝廷為補充軍用而售賣內庫藏品,致使宮廷物品散落民間。出處:出自民間。理由:根據材料“在西明寺、長安新昌坊及河北易縣等非高級貴族的唐墓中也有發現。”可知,在西明寺、西安唐新昌坊及河北易縣等非高級貴族的唐墓中也有發現,可見并不一定來自宮廷;根據材料“出(售賣)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具,用以補充軍費開支。”可知,可能是地方節度使供奉外的剩余產品被售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雖然有唐代有出售宮廷物品的做法,但出貨買賣清單中沒有瓷器,另外,此前“盈”字款多為白瓷,“黑石號”的為綠釉碗,不一定出自宮廷,可能是民間仿造。【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古代唐朝的考古研究。價值:根據材料“唐玄宗時,多貫賜妃嬪和大臣。負責管理賦稅的王供‘歲進錢寶百億,便入內庫(又稱百寶大盈庫),以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開啟官吏向皇帝進貢之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析“探究瓷器的出處”有助于研究唐朝中后期政治、經濟、軍事和財政多方面的情況,以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東南地區比較富裕;根據材料“20世紀末,在印尼附近水下考古發現一艘公元9世紀的沉船——‘黑石號’,出土了大量來自唐朝揚州、明州和廣州的貨物。”可知,海上絲綢之路興盛,揚州、明州和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根據材料“開啟官吏向皇帝進貢之風。”可知,官僚統治腐敗,大臣以財寶獻媚皇帝,加重民眾負擔,激化社會矛盾;根據材料“肅宗、代宗以后,進奉者多以節度使為主,德、憲二朝進奉的區域集中于東南江淮諸道。”可知,唐玄宗之后進奉主體為節度使,進奉區域集中于東南江淮諸道,說明朝廷在安史之亂后對東南節度使保有較大的控制權;根據材料“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九月,出(售賣)內庫羅綺、犀玉、金帶之具’,用以補充軍費開支。”可知,唐中后期軍情緊張導致財政危機,皇帝不得不售賣私庫藏品以供軍用。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今天開會,就是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摘自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2日)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簡析《講話》在人民解放斗爭中發揮的作用。(2)材料二為兩種不同類型的史料,提取其中一條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時代背景,分析“革命年畫”出現的原因。(3)你要創作一幅20世紀40年代延安地區的“革命年畫”,簡述你的設計并說明理由。(要求:設計符合時代特征,結合具體史實)【答案】(1)①團結文藝工作者,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政治宣傳工作。③促進根據地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其政治覺悟。④配合軍事斗爭。(2)①圖三年畫兒童的服裝,形象具有民間傳統色彩,與文字材料中年畫“尊重民間風習道德”相印證。②圖四木刻面內容是青年為群眾修紡車,取材于日常事件,與文字材料中年畫“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相印證。③圖三年畫中福娃是基層人民習慣的形象,圖四的木刻畫選取日常生活小事,與文字材料中“年畫適合于廣大人民群眾”相印證。原因:①文藝工作者受毛主席文藝座談會的啟發。②延安根據地以工農群眾為主要群體,藝術創作需貼合階級特征。③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走群眾路線,以文藝團結民眾,壯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或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④便于向根據地民眾宣傳中共的革命思想、革命路線。(3)示例一:設計:以延安的民主選舉為場景,刻畫根據地內民眾投票選舉的熱情高漲;理由:“革命年畫”的創作要求為選材真實、具有生活氣息,而1941年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民眾選舉的積極性高漲。示例二:設計:以邊區人民耕作、生產為場景,刻畫根據地民眾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新的精神。理由:革命年畫題材源于生活,1941年,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號召軍民進行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示例三:設計:以根據地人民給邊區政府送糧食為場景,刻畫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支持抗日,為緩解根據地財政困難的奉獻精神。理由:革命年畫題材源于生活,1941年,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號召軍民進行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全面抗戰時期(中國)。據材料一“就是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可知團結文藝工作者,壯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據材料一“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可知配合軍事斗爭;據材料一“教育人民”可知有利于促進根據地人民的思想解放,提高其政治覺悟;據材料一“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可知推動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政治宣傳工作。小問2詳解】本題是背景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全面抗戰時期(中國)。第一小問歷史信息,通過觀察材料二中年畫和木刻畫所包含的信息,然后與材料二文字材料印證。如,據材料二第一幅年畫可知年畫中兒童的服裝,形象具有民間傳統色彩,可以與材料二文字材料中年畫“尊重民間風習道德”相印證;據材料二第二幅木刻面內容是青年為群眾修紡車,取材于日常事件,可以與材料二文字材料中年畫“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相印證;材料二第一幅年畫中福娃是基層人民習慣的形象,第二幅木刻畫選取日常生活小事,與材料二文字材料中“年畫適合于廣大人民群眾”相印證。第二小問原因,據材料二“聽了毛主席‘文藝座談會’的報告后”可知,文藝工作者受毛主席文藝座談會的啟發;據“革命年畫”的創作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可知,延安根據地以工農群眾為主要群體,藝術創作需貼合階級特征。據材料一“就是要使文藝很好地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的武器”可知,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走群眾路線,以文藝團結民眾,壯大抗日民主根據地或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便于向根據地民眾宣傳中共的革命思想、革命路線。【小問3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在設計20世紀40年代沿岸地區的“革命年畫”時要遵循材料二中毛澤東“尊重民間風習道德”、“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年畫適合于廣大人民群眾”三個原則,可設計如下:以延安的民主選舉為場景進行設計,在年畫中刻畫根據地內民眾投票選舉的熱情高漲;理由:“革命年畫”的創作要求為選材真實、具有生活氣息,而1941年根據地實行“三三制”,民眾選舉的積極性高漲。以邊區人民耕作、生產為場景,刻畫根據地民眾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新的精神。理由:革命年畫題材源于生活,1941年,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號召軍民進行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以根據地人民給邊區政府送糧食為場景,刻畫根據地大生產運動中,人民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支持抗日,為緩解根據地財政困難的奉獻精神。理由:革命年畫題材源于生活,1941年,為克服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困難,中共中央號召軍民進行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19.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格,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漸推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統購統銷制度,提高糧食和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至1985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對減貧扶貧做出巨大貢獻。1986年,中央組建了專門的貧困治理機構,各級地方政府也隨之成立扶貧機構。1994年通過劃定貧困縣縮小扶貧瞄準目標,使扶貧資源能夠向貧困地區傾斜。1986—2000年,中央對貧困縣投入專項資金累計達144.25億元。到200年,貧困人口下降為46224萬,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方略,到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據劉偉,韓喜艷《建黨百年來的中國扶貧:歷程、機制與成效》等(1)根據材料概括1978年以來我國扶貧工作的特點。(2)根據材料說明1978年以來我國扶貧工作的意義。【答案】(1)特點:①改革經濟體制促增長。②以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驅動減貧。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④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⑤注重效率針對性強。⑥經濟和行政手段相結合。⑦具有階段性與漸進性。⑧扶貧工作進程快,成效顯著。(2)意義:①大量減少貧困人口,改善民生。②為消滅貧困,促進共同富裕奠定基礎。③完善國家治理體系。④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扶貧。特點:根據材料“推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統購統銷制度,提高糧食和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可知,改革經濟體制促增長;根據材料“至1985年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對減貧扶貧做出巨大貢獻。”可知,以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驅動減貧;根據材料“1986年,中央組建了專門的貧困治理機構,各級地方政府也隨之成立扶貧機構。”可知,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建立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根據材料“1994年通過劃定貧困縣縮小扶貧瞄準目標,使扶貧資源能夠向貧困地區傾斜。”可知,注重效率針對性強;根據材料“1986—2000年,中央對貧困縣投入專項資金累計達144.25億元。”可知,經濟和行政手段相結合;根據材料“到200年,貧困人口下降為46224萬,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方略,到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可知,具有階段性與漸進性;根據材料“2013年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方略,到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可知,扶貧工作進程快,成效顯著。【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扶貧。意義:根據材料“到200年,貧困人口下降為46224萬,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到2253.4元。2013年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的方略,到2021年中國宣布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農村989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大量減少貧困人口,改善民生,為消滅貧困,促進共同富裕奠定基礎,同時有利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20.解讀史料,獲得歷史認識,探尋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蘊,是歷史學的魅力所在。下表為不同時期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時期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古希臘時期荷馬史詩記敘的特洛伊戰爭預示了東西方的分野。希波戰爭后,希臘人逐漸把以波斯為象征的東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蠻族”。埃斯庫羅斯在悲劇《波斯人》中把希臘的自由、民主、勝利和波斯的專制、奴性、失敗對立起來。14-16世紀歐洲人的東方認識延伸到了中國和日本。馬可·波羅向歐洲描繪了一個金碧輝煌的東方,金銀滿地、富庶無比的中國。17-18世紀歐洲刮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的園林建筑、茶葉瓷器、書籍戲曲、儒教哲學風靡歐洲。啟蒙思想家普遍認為,用道德治理國家是中國的一大特征。道德與宗教、法律、禮儀、風俗融為一體,成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國家因而長治久安。中國社會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會。18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上半葉在歐洲人的認識中,西方與東方不再僅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種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學、進步,一片光明,東方非理性、愚昧、停滯,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來照耀。從此歷史有了標準,世界有了隔斷。——據黃洋《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東方”想像》和許平《歐洲人東方認識的拐點》注:希波戰爭是對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國入侵希臘城邦所引發的一系列戰爭的統稱,結果希臘聯軍獲勝。戰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榮,波斯帝國從此一蹶不振。闡述從上述材料中發現的歷史現象,并得出一個結論。(要求:現象至少源自兩段材料,結論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1:現象:歐洲人對東方認識存在偏差闡述:在不同時期,西方對東方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新航路開辟前后,歐洲人的東方認識延伸到了中國。馬可·波羅向歐洲描繪了一個金碧輝煌的東方,富庶無比的中國。這些描述存在夸大的成分。但這種夸大迎合了歐洲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強烈追求黃金財富的需求,從而推動了新航路的開辟。到了17-18世紀,隨著中學西傳,歐洲刮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的政教文明被許多啟蒙思想家贊頌。這些贊頌又存在不少美化的成分。這本質上是啟蒙思想家借助中國這一理想化的對象反襯歐洲的封建專制,從而促進啟蒙運動的開展。結論:綜上,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之所以出現偏差是源于自身不同時期的發展需求。我們認識歷史要通過現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