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高考備考文言文雙文本閱讀匯編全套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燕昭王使樂毅為上將軍。樂毅于是并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燕昭王大說,封樂毅于昌國,號為昌國君。于是收齊鹵獲以歸,而使樂毅復以兵平齊城之不下者。樂毅下齊七十余城,皆為郡縣以屬燕,獨莒、即墨未服。會燕昭王死,子立為燕惠王。惠王自為太子時嘗丕快于樂毅,及即位,齊之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曰:“齊城不下者兩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聞樂毅與燕新王有隙,欲連兵且留齊,南面而王齊。齊之所患,唯恐他將之來。”于是燕惠王固已疑樂毅,得齊反間,乃使騎劫代將,而召樂毅。樂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誅,遂西降趙。齊田單后與騎劫戰果設詐誑燕軍遂破騎劫于即墨下而轉戰逐燕,盡復得齊城。燕惠王后悔使騎劫代樂毅,又怨樂毅之降趙,恐趙用樂毅而乘燕之弊以伐燕。乃使人讓樂毅,且謝之曰:“將軍過聽,以與寡人有隙,遂捐燕歸趙。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樂毅報遺燕惠王書曰: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跡,臣之上計也;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臨不測之罪,以幸為利者,義之所不敢出也。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臣雖不佞,數奉教于君子矣。(節選自《史記·樂毅列傳》)材料二:嗟夫!樂毅戰國之雄,未知大道,而竊嘗聞之,則足以亡其身而已矣。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然當時使昭王尚在,反間不得行,樂毅終亦必敗。何也?燕之并齊,非秦、楚、三晉之利。樂毅以百倍之眾,數歲而不能下兩城者,非其智力不足,蓋欲以仁義服齊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齊人苦潛王之暴,樂毅茍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寬其賦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齊人無復斗志,則田單者獨誰與戰哉!當戰國時,兵強相吞者,豈獨在我?以燕、齊之眾壓其城,而急攻之,可滅此而后食,其誰曰不可。嗚呼!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為天下笑也。(節選自蘇軾《樂毅論》)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齊田單后A與騎劫戰B果設詐C誑燕軍D遂破騎劫E于即墨下F而轉戰G逐燕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南面,古代多以朝南為尊位,君主坐北向南,此句謂樂毅想在齊國稱王。B.讓,責備,與《侍坐》中“為國以禮,其言不讓”的“讓”詞義不同。C.幸,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災害,與《阿房宮賦》所說的“而望幸焉”的“幸”意思相同。D.安,使……安定,與《諫逐客書》中“而歌嗚嗚快耳者”的“快”用法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燕昭王把在齊國繳獲的戰利品帶回燕國,讓樂毅帶兵進攻尚未攻克的齊國城邑,后來只有莒和即墨沒有被收服。B.燕惠王后悔用騎劫取代樂毅,又埋怨樂毅投降趙國,害怕趙國趁著燕國疲弊之際任用樂毅攻打燕國。C.樂毅用書信回應燕惠王,表明自己恪守道義,不敢把幸免于殺身之禍作為漁利的機會,不會做有損燕國之事。D.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離毀辱之誹謗,墮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4分)(2)欲王則王,不王則審所處,無使兩失焉而為天下笑也。(4分)14.蘇軾認為樂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3分)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①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②,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③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無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合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③訟,通“容”,包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B.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C.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D.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理,“治”與《諫逐客書》中“至今治強”的“治”含義不同。B.幾杖,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來借指老人。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義不同。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的刑罰,也指漸趨衰敗,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復遣喪之長安葬冀幸君之一悟B.如此者四十余年縱一葦之所如C.京師知其以子故以弱天下之民D.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因人之力而敝之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生了爭執,態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謀反的誘因之一。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動叛亂。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2)武帝嘉其義,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蘇武傳》)15.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作目的。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言極則怒,怒則說者危。非賢者孰肯犯危?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無賢者。無賢則不聞極言,不聞極言,則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則無以存矣。凡國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齊桓公、管仲、鮑叔、富戚相與飲。酒酣,桓公謂鮑叔曰:“何不起為壽?”鮑叔奉杯而進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縛而在于魯也,使窗戚毋忘其飯牛而居于車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與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則齊國之社稷幸于不殆矣!”當此時也,桓公可與言極言矣。可與言極言,故可與為霸。(節選自《呂氏春秋·論·貴直論》)材料二: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眾莫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輪困離奇,而為萬乘器者,以左右先為之容也。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有人先游,則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羸,雖蒙堯舜之術,挾伊、管之辯,懷龍逢、比干之意,而素無根柢之容,雖極精神,欲開忠于當世之君,則人主必襲按劍相眄之跡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獨化于陶鈞之上,而不牽乎卑亂之語,不奪乎眾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荊軻,而匕首竊發;周文王獵涇渭,載呂尚歸,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乎昭曠之道也。今人主沉諂諛之辭,牽帷墻之制,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皂。此鮑焦所以憤于世也。(節選自鄒陽《獄中上梁王書》)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斷句,請將對應字母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比周,結黨營私。出自《論語》:“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B.避席,讓座。這里是讓鮑叔坐主位。古人席地而坐,離席讓座,以示敬意。C.陶鈞,陶工使用的轉輪。這里比喻政權,后也用以借指圣明的君主。D.烏集,同“烏合”,烏鴉聚集在一起。這里指偶然相識的人,即呂尚。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臣下敢于進直言是國家安定的重要條件,但是如果君主德才不夠,不能悅納直諫,朝堂上也就不會有犯顏直諫之臣。B.鮑叔牙在宴席之上分別直言提醒齊桓公、管仲、審戚不要忘了曾經的危難,桓公對此虛心接受,并由衷地表達感謝。C.鄒陽認為,處于困窘境地的有才德的士人,要想為人主所用并建功立業,需要有關鍵人物的舉薦,否則難免受到懷疑。D.秦始皇因輕信近臣之言而死,周文王起用呂尚而奠定周朝立國的基礎,可見君主應有獨立判斷,不受妻妾寵臣的干擾。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而非賢者也,將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2)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只怨結而不見德。14.在接受臣下諫言問題上,后世君主可以從這兩則材料中得到什么啟發。(3分)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是時漢方數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愿輸家之半縣官①助邊。天子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習仕宦,不愿也。”使者曰:“茍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使者具其言入以聞。天子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于是上久不報式。數歲,乃罷式。式歸,復田牧。歲余,會軍數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也。”是時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節選自《史記·平準書》)材料二: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②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于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節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注】①縣官:朝廷,官府。②乘韋:四張熟牛皮。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其A明年B貧民C大徙D皆E仰給F縣官G無以H盡贍。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茍,指假設,如果,與《陳情表》“欲茍順私情”中的“茍”詞義不相同。B.然,是代詞,指這樣,與現代漢語中“不以為然”中的“然”詞義不相同。C.者,結構助詞,在句子中將賓語“貧人”提到動詞前面,使句子成為賓語前置句。D.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與《過秦論》“致萬乘之勢”中的“乘”含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時對弟弟照顧有加;之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經過十多年,擁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B.丞相公孫弘認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應卜式捐獻家財的請求,皇帝采納了公孫弘的建議,立即打發卜式離開京城。C.秦軍經過周都城北門時,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剛下車又一躍而上,看到這種情形,王孫滿認為秦軍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敗。D.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明情況后,讓皇武子驅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鄭國;偷襲鄭國計劃敗露后,孟明撤軍。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百姓。(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14.請簡要說明“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別是如何體現的。(3分)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文本一: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讀《孟嘗君傳》)文本二:齊王封田嬰于薛,號曰靖郭君,得專齊之權。靖郭君欲城薛,客曰:“君不聞海大魚乎?網不能止,鉤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制焉。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奚以薛為!茍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于天,庸足恃乎?”乃不果城。靖郭君有子四十余人,其妾之子曰文,通儻僥智略。靖郭君使文主家待賓客,賓客爭譽其美,皆請以文為嗣。靖郭君卒,文嗣為薛公,號曰孟嘗君。孟嘗君招致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食客常數千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由是孟嘗君之名重天下。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夫賢者,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孟嘗君聘于楚,楚王遺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謂孟嘗君門人公孫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茍傷之毫發,則賣妻子不足償也。足下能使仆無行者,有先人之寶劍,愿獻之。”戌許諾,入見孟嘗君曰:“小國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達貧窮,存亡繼絕,故莫不悅君之義,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則未至之國將何以待君哉!”孟嘗君曰:“善。”遂不受。戌趨去未至中閨孟嘗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戌以實對。孟嘗君乃書門版曰:“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臣光曰: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茍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孟嘗君有焉。(節選自《資治通鑒·周紀》,有刪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戌趨A去B未至C中閨D孟嘗君召E而反之F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揚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齊王封田嬰于薛”的“封”,指君王以土地、爵位或名號賜人。B.“所以”指原因,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中“所以”含義相同。C.“趨”,禮貌性的小步快走,常用作子對父、臣對君時,表示恭敬。D.“雖”,指即使,與《論語》“回雖不做,請事斯語矣”中的“雖”含義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正確的一項是()A.司馬光認為,孟嘗君只不過是一群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不然就應該可以依靠國力制服秦國。B.田文性格灑脫,富裕多金,才智出眾,在四十幾個兄弟中脫穎而出,被父親委以重任,獲得了賓客們的贊譽。C.孟嘗君代表齊國前往楚國訪問,接受了楚王的象床之禮,準備護送回國時,聽從進諫,最終謝絕了象床。D.公孫戌勸諫成功后,孟嘗君因其神態生疑,得知真相后宣稱厭惡這樣有利益私心而進諫的人。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2)茍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14.靖郭君欲城薛時,客是如何成功地勸他放棄打算的?答案解析一、10.BDF句意:齊國田單后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斗追逐燕軍。11.C《阿房宮賦》中“幸”為皇帝的寵幸。12.D“蘇軾認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而樂毅未能成功伐齊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理解有誤,原文表述為“論者以為燕惠王不肖,用反間,以騎劫代將,卒走樂生。此其所以無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是“論者”認為而不是蘇軾,蘇軾的觀點在后面。13.(1)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離”“墮”“所大恐”各1分,句意1分。“離”,遭受;“墮”通“隳”,毀壞/損害;“所大恐”,最害怕的事情。)(2)想稱王就稱王,不想稱王就要明白所處的位置,不能使兩頭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譏笑。(“王”“審”“為”各1分,句意1分。“王”,稱王/推行王道;“審”,明白/深知;“為”,表被動。)14.①燕國兼并齊國,不符合他國利益。②未能急攻,錯失良機。③未能休兵安民,消磨齊人斗志。(一點1分,答對三點得滿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燕昭王派樂毅擔任上將軍。樂毅于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在濟水西邊大敗齊國軍隊。燕昭王大喜,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樂毅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這時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兒子立為燕惠王。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朝著南面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并召回樂毅。樂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后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齊國田單后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斗追逐燕軍,收復了齊國的全部城邑。燕惠王很后悔派騎劫代替樂毅,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嫌隙,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么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樂毅寫了一封回信給惠王,信中說:免遭殺身之禍而建功立業,彰明發揚先王的事跡,這是我的上策;遭到侮辱以至誹謗,毀壞先王的名聲,這是我所最害怕的事情;面臨難以預測的罪過,把幸免于殺身之禍作為個人漁利的機會,這是恪守道義的人所不敢作出的事情。古代的君子,絕交時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良的臣子離開原來的國家,不洗雪自己的罪過和冤屈。我雖然無能,但多次聆聽君子的教導了。材料二:唉!樂毅本是戰國時期的英雄,不知道真正的王道,只是私下曾經聽聞過王道,這就足以使他滅亡了。議論的人認為,是因為燕惠王不夠賢明,才會被敵人用了反間計,用騎劫頂替樂毅為將,才最終使樂毅逃離燕國。他們認為樂毅之所以不能取得伐齊的成功,完全是命運的不幸,而不是他用兵指揮的過錯。然而,假設當時燕昭王還在位,即使齊國的反間計不能得逞,樂毅也終究會失敗。為什么呢?因為燕國想吞并齊國,但是這卻并不符合秦國、楚國和三晉之國(趙、魏、韓)的利益。樂毅用百倍于敵人的兵力,連續幾年都攻不下兩座城池,并不是他的智謀和力量不夠,而是因為他打算用仁義來使齊國的百姓順服,所以不能夠狠心猛攻城池而導致這樣的結果。因為齊國人苦于滑王的暴政,樂毅如果這時候撤退而停止戰爭,治理政務,放寬賦稅勞役,使農民能夠到回到家鄉,使老人小孩生活安定,使得齊國人不再有斗志,那么田單之輩又利用誰跟他去作戰呢!在戰國時,兵力強盛的國家吞并國力弱小的國家,難道僅僅是我燕國么?拿燕國和齊國的軍隊圍攻兩座城池,并且加緊攻擊,要有消滅敵人后再吃飯的決心,難道誰會說不行嗎?哎呀!想稱王就稱王,不想稱王就要明白所處的位置,不能使兩頭都失去而被天下人譏笑。二、10.A句意: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天下亡人”是偏正結構,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D;“反遲”和“反亟”結構一致,故“反遲”中間不能斷開,排除B。11.CA.正確。審罪;太平。句意:便囚禁、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到今天奏國仍太平、強大。B.正確。C.錯誤。含義相同,都是“慰問、問候”。句意:每年按時慰問茂才。/委屈你們來慰問我。D.正確。句意: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12.DA.動詞,往、到;助詞,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句意: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到長安。/希望國君徹底醒悟。B.副詞,像;動詞,往,到。句意:像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C.介詞,因為;連詞,表目的,來。句意:京師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緣故。/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D.“而”都表轉折,卻。句意: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卻沒有反叛的郡縣。/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又反過來損害他。13.D“削藩已成朝臣共識”錯誤,由原文“莫敢難,獨竇嬰爭之”可知,成朝臣并未達成共識。14.(1)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2)漢武帝贊許單于的義舉,于是派遣蘇武憑中郎將的身份出使,持旄節護送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1)“稍”,漸漸;“失”,違背;“朝”,朝見。(2)“嘉”,贊許;“以”,憑……身份;“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扣留在漢的匈奴使者。15.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越性,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說“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說明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結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而由盛轉衰的史實可知,柳宗元運用西漢削藩的史實,是為了充分論證郡縣制的優越性,從而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參考譯文:文本一:當初,在漢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朝見皇上,侍候皇太子飲酒、下棋。吳太子走棋時與皇太子發生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猛打吳太子,吳太子被打死,靈柩送回安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恨地說:“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為什么要送回來呢!”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到長安。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京師知道吳王是因為兒子的緣故,便囚禁、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吳王害怕,開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來,在長安行秋季朝見禮時,吳王派人參加,文帝再次問起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者說:“吳王其實沒病,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說‘查看深淵中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釋放了使者,讓他們回國,并特意賞給吳王坐幾和手杖,表示照顧他年老多病,特許不必進京朝見。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可是因吳國內能冶銅、制鹽,百姓不繳納賦稅,服兵役時,吳王發給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賞賜百姓:其它封國的官吏來吳國搜捕逃犯,吳王都阻止保護。像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晁錯多次上奏陳述吳王的過失,認為應削減他的封地。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他,所以吳王更加驕縱。到景帝即位,晁錯對景帝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諸子年幼,大封同姓諸侯王,封給齊國七十多個城、楚國四十多個城、吳國五十多個城。這三個非嫡親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現在,吳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謊稱有病不來朝見,依古法應處死。文帝不忍心,賞賜他幾案和手杖,對他的恩德深厚,本該悔改自新才對,但他卻更加驕橫放肆。利用礦山采銅鑄錢,煮海水制鹽,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候、宗室共同討論這件事,沒人敢和晁錯爭辯,唯獨竇嬰有爭議,從此竇嬰與晁錯有了矛盾。文本二: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后,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后來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卻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即使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三、10.BDF(斷句:不知所以,雖存必亡,雖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論也。翻譯:不了解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險。國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11.B(“避席”在這里的意思是“離開席位說話,以示尊敬”。)12.D(“秦始皇因輕信近臣之言而死”理解錯誤。文中的“秦信左右而亡”是將秦朝滅亡歸因于君主偏信近臣的話,“秦”不是具體指秦始皇,亡,即“亡國”而非“死”。)13.(1)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要憑著進言謀求私利了,對于謀求私利的人來說,冒著這危險有什么好處?【評分標準】假設語氣1分,“要”“犯”各1分,大意1分。【解析】“要”翻譯為“謀求”“求取”,“犯”翻譯為“冒著”。(2)所以沒有緣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隨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怨仇而無人感恩。【評分標準】“因”“雖”“德”各1分,大意1分。【解析】“因”翻譯為“緣故”,“雖”翻譯為“即使”,“德”翻譯為“感激”“感恩”。14.①提升自身修養,虛心接受臣下規勸。②廣泛聽取意見,不偏聽偏信。③不受干擾,保持獨立判斷。【評分標準】一點1分,兩點3分,任答兩點。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解析】材料一側重于從君主角度分析沒有直言進諫者的原因,結合后面齊桓公的表現可知君主應該虛心納諫。材料二側重于分析君主偏聽偏信的危害,“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強調的是廣泛聽取意見。另外,材料二還強調了保持獨立判斷,不受外在言論干擾的重要性。【參考譯文】材料一:臣下進言激切,君主就會發怒,君主發怒,勸諫的人就危險。除了賢明的人,誰肯去冒這危險?如果是不賢明的人,就要憑著進言謀求私利了,對于謀求私利的人來說,冒這危險有什么好處?所以不賢的君主身邊沒有賢人。沒有賢人就聽不到言辭激切的進言,聽不到言辭激切的進言,奸人就會結黨營私,各種邪說惡行就會產生。像這樣國家就無法生存了。凡是國家的生存,君主的平安,肯定是有原因的。不了解這個原因,即使目前生存著也必定要滅亡,即使目前平安也必定遭遇危險。國存主安的原因是不可不察知的。齊桓公、管仲、鮑叔、甯戚在一起喝酒。喝得正高興,桓公對鮑叔說:“何不起身敬酒祝健康?”鮑叔捧起酒杯敬酒,說:“讓您不要忘記逃亡在莒國的情景,希望管仲不要忘記被囚禁在魯國的情景,希望甯戚不要忘記自己喂牛住在車下的情景。”齊桓公離開席位對鮑叔拜了兩次,說:“如果我和各位大夫都能不忘記您說的話,那么齊國的江山就有幸沒有危險了!”在這個時候,是可以和桓公說盡情之言的。正因為可以盡情進言,所以可以跟他一起成就霸業。材料二:我聽說,拿明月珠、夜光璧在夜里向路人投去,人們沒有不握劍怒目斜視的。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由于沒有緣故落到面前。彎曲的樹,盤繞離奇,卻變成了天子的貴重器物,這是因為左右的人已經事先對它加以雕飾。所以無故落到面前,即使投出的是隨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結下怨仇而無人感恩。假如有人事先替他宣揚一番,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勛而不為人所遺忘。現在天下處于困窘境地的士人,貧困病弱,雖然學到了堯舜的治國之術,掌握了伊尹、管仲的學說,懷著龍逄、比干的忠心,可是他們平素沒有像樹根那樣經過雕飾,盡管用盡精力,愿意向當世君主表達忠心,但人主必定要照著握劍怒目斜視的老辦法對待他們的。這就使普通士人連枯木朽株的資質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像陶工轉鈞一樣,要獨自掌握不受愚昧混亂的話所牽制,不為紛紜眾說所動搖。過去秦始皇聽了中庶子蒙嘉的話,信任荊軻,就發生了用匕首暗殺的事件;周文王在涇渭打獵,載呂尚歸國重用,因而稱王于天下。秦王輕信左右的人而使秦國滅亡,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識的人,稱王于天下。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周文王能擺脫左右有偏見的話,聽取朝廷以外的議論,獨自看到了光明寬廣的大道!假如人主沉湎于阿諛奉承的贊揚聲中,受左右寵臣的牽制,讓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馬同槽,這就是鮑焦之所以憤世嫉俗的緣故啊。四、10.BDG(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解析]原句標點是: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11.C【解析]該項“者”為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整個句子是定語后置句。A.《陳情表》“欲茍順私情”中的“茍”詞義是暫且,姑且。B.“不以為然”中的“然”詞義是對。D.正確。12.B【解析]“立即打發卜式離開京城”錯。文中是“數歲,乃罷式”,即幾年后,打發卜式離開京城。13.(1)天子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卜式的確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給他顯官尊榮來教化百姓。(“以”“尊顯”“風”各1分,句意1分)(2)進攻鄭國不能取勝,包圍鄭國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克”“繼”“其”各1分,句意1分)14.①卜式作為普通百姓,在漢朝廷對匈奴作戰時,愿意捐出一半家產資助邊防事業;在朝廷沒有力量全部滿足國內需求時,他給河南太守二十萬錢,作為移民的花費。(2分)②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在面對秦軍侵略自己國家時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財產幫助鄭國,提前使人去鄭國通風報信,使得秦軍撤退,保住了鄭國。(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參考譯文]材料一:卜式,是河南人,以種田養畜為業。父母去世后,卜式有一個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長大成人,卜式就與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田地、房屋、財物全都留給了弟弟。卜式進入山中牧羊,經過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他買了田地、宅舍。這時候漢朝廷正多次遣將出兵攻打匈奴,卜式上書說,愿意拿出一半家產給官府作為邊境作戰費用。天子派使者問卜式:“你是想做官嗎?”卜式說:“我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場的事,不愿做官。”使者說:“如果是這樣,你希望得到什么才這樣做?”卜式道:“天子討伐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應為了節操在邊疆拼死作戰,有錢的人應該拿出錢財來資助,這樣才能滅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話詳細地回報給了天子。天子又把他的話轉告公孫弘丞相。公孫弘說:“這不合人之常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擾亂法紀,希望陛下不要答應他。”于是天子很久沒給卜式答復。幾年后,打發他離開京城。卜式回家后,依舊種田、放牧。過了一年多,正趕上漢軍屢次出征,渾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費很大,倉庫空虛。第二年,貧民大遷徙,用度都靠官府供給,朝廷沒有力量全部供給。卜式拿出二十萬錢交給河南太守,來供給移民的花費。河南呈上資助貧民的富人花名冊,天子見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記得,說道:“這是之前想要捐獻一半家產助邊的那個人。”那時富豪人家都爭著隱匿家產,只有卜式愿意輸資幫助官府。天子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卜式的確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給他顯官尊榮來教化百姓。材料二:(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過周都城的北門,兵車上左右兩邊的戰士都摘下戰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士剛下車又一躍而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對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紀律不嚴。進入險境而紀律不嚴,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經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備好那一夜的保衛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準備好做秦軍的內應。鄭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于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國。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指望什么了。進攻鄭國不能取勝,包圍鄭國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滅掉滑國就回秦國去了。五、10.句意:公孫戌告辭快步離開,還沒出小官門,孟嘗君就把他叫了回來,問道:“你為什么那么趾高氣昂、神采飛揚呢?”“戌”作主語,“趨去”作謂語,故應在B處停頓;“至”作謂語,“中閨”作賓語,故應在D處停頓;“孟嘗君”作主語,“召而反”作謂語,“之”作賓語,故應在F處停頓。11.A.正確。句意:齊王把薛城封給田嬰。B.正確。“所以”均表原因。句意:各個小國家之所以都延請您擔任國相。/因為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C.正確。句意:公孫戌告辭快步離開。D.“含義相同”錯誤。即使;/雖然。句意:即使有欺詐之心。/我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12.A.“司馬光認為”錯,原文“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出自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可見,應該是王安石這樣認為的。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商城店面租賃合同協議
- 品牌保潔合同協議
- 悉尼租房中介合同協議
- 2025試用期內勞動合同書模板
- 櫥柜廢料處理合同協議
- 正規底商租賃合同協議
- 和睦攤位轉讓協議書模板
- 《醫療衛生管理教學》課件
- 2025年新版事業單位勞動合同
- 2025眼鏡加盟合同模板
- 一年級語文下冊課件-21 小壁虎借尾巴24-部編版(15張PPT)
- 第四課:印巴戰爭
- 患者隨訪率低原因分析以及對策
- 油田相關業務的稅制及稅率
- 北師大版物理八年級下冊課課練:專題訓練 透鏡的相關作圖(含答案)
- 《國際經濟法》案例思考題
- 乘法分配律練習題四年級
- 計量認證實驗室程序文件(全套)
- DGC型瓦斯含量直接測定裝置使用說明書
- 普通座式焊接變位機工裝設計全套圖紙
- 銀證合作產品營銷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