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常見問題分析_第1頁
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常見問題分析_第2頁
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常見問題分析_第3頁
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常見問題分析_第4頁
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常見問題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施工圖設計文件

常見問題分析武漢市建立工程設計審查辦公室武漢市抗震辦公室劉衛國一、地基根底〔一〕抗浮設計〔二〕檢驗與檢測〔三〕案例二、混凝土構造〔一〕普通問題〔二〕多層混凝土構造〔三〕高層混凝土構造〔四〕案例三、砌體構造〔一〕多層砌體房屋〔二〕底框-抗震墻砌體房屋〔三〕案例四、鋼構造〔一〕普通問題〔二〕網架構造主要內容〔結構〕〔一〕抗浮設計

1.抗浮設計應進展哪些驗算

(l)施工階段、運用階段及特殊情況下,地下建筑物的整體及部分抗浮穩定驗算。

整體及部分抗浮穩定均應得到保證,設計中往往忽略了部分穩定的驗算。

特殊情況下的整體及部分抗浮穩定驗算,指的是位于地下的水池、游泳池及其他儲倉等,當換水、檢修需減小穩定荷載時,也應思索此工況的抗浮穩定性。一、地基根底

高層塔樓高層部分樁基裙房地下水位抗拔樁(2)抗拔構件的抗力及強度驗算。

當建筑物分量不能平衡水的浮力時,需設置抗拔構件,如抗拔樁及錨桿等。抗拔構件的抗力(抗拔力)應經過抗拔靜載荷實驗確定,不能以估算值為根據。

(3)地下建筑的外墻、底板等構件的強度及抗裂驗算。

在抗浮整體及部分穩定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才干進展地下建筑構造的驗算。2.什么情況下可不思索水浮力作用?

對于這個問題,國家規范及行業規范未作明確規定。<建筑地基根底技術規范>(DB42/242-2003)第11.4.11-1條、第11.4.11-2條中作了規定。

即,地下建筑物周邊的水不能滲入基底,地面的水也不能滲入基底,地下建筑物還要埋于不透水層,即做到地下建筑物完全埋置于無水的土層內,方可不思索水的浮力作用。3.抗浮水位確實定

抗浮水位確實定是一個復雜問題,抗浮水位的高低與地形、地下水類型、土質等多種要素相關,應綜合多種要素分析確定,不能簡單地取用勘察報告提供的勘察時的水位。

(1)地下室基底位于含水層內,含水層有承壓水存在時,抗浮水位應按歷史最高或豐水期最高承壓水頭計算。當承壓水與潛水或上層滯水有水力聯絡時,應按二者的混合最高水位計算。

(2)當地下建筑物所處場地地勢低洼,場地有能夠積水時,應按能夠發生的積水標高計算。(3)普通情況下,出于平安思索,在場地無積水的情況下,可取地面標高為抗浮水位標高。當場地地勢高于周邊地面時,可按設計年限內能夠產生的最高地下水位或豐水期穩定水位計算。

(4)對處于斜坡上的地下室或其他能夠產生明顯水頭差的場地上的地下室進展抗浮設計時,應思索地下水滲流在地下室底板產生的非均布荷載對地下室底板的影響。γwH1γwH24.抗浮設計時,抗浮平安系數的取用

對水位穩定的地下水壓力可按永久荷載思索,其抗浮穩定平安系數:

①對于明挖法施工階段,應大于1.05~1.1;

②運用階段,應不小于1.2/0.9=1.33。

對于水位急劇變化的地下水壓力應按可變荷載思索,抗浮穩定系數應不小于1.4/0.9=1.56。5.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抗拔問題

當抗拔樁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時,截樁應將管樁內預應力鋼筋保管,與管樁孔內填埋混凝土內接長錨固鋼筋共同錨入承臺混凝土。

對抗拔管樁,應驗算樁身受拉承載力。對于受長期或經常出現程度力或拔力的建筑樁基,其最大裂痕寬度不得大于0.2mm。當樁身處于腐蝕介質中時,不允許樁身開裂,并應驗算其抗裂度。

特別留意,截樁后留下的預應力鋼筋存在一個預應力傳送長度Ltr,此段管樁的有效預應力將減小,抗裂才干減弱。1.基樁高應變檢測運用不當

對大直徑擴底樁、人工挖孔嵌巖樁、夯擴樁、后壓漿鉆孔灌注樁、素混凝土樁及Q~S曲線具有緩變形特征的大直徑灌注樁等特殊類型樁,不宜采用高應變檢測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此類型樁應采用靜載實驗的方法確定單樁承載力。對人工挖孔樁亦可采用深層平板靜載荷實驗。

緣由:混凝土勻質性較差且樁截面變化較大的樁,在進展高應變承載力分析時所采用的樁單元模型或作出的假定與實踐往往出入較大,測試結果不可信。〔二〕檢驗與檢測2.水泥土攪拌樁樁身完好性的檢測方法不當

水泥土攪拌樁包括粉噴樁及漿噴樁,對于如何檢測此類樁樁身完好性,國內外尚未找到有效的途徑。極少數設計人員要求采用低應變方法檢測樁身完好性,顯然是沒有根據的。

復合地基樁身質量或完好性的驗收檢測方法及數量序號類型檢測方法檢測數量1混凝土樁(CFG樁等)應采用低應變法不應少于總樁數的10%且不應小于20根2水泥土樁宜采用單樁靜載荷試驗或連續鉆芯法、坑探法不應少于3根3石灰樁應采用靜力觸探法不應少于3根4砂石樁(碴土樁)應采用動力觸探法不應少于3根案例l錯選根底設計等級1、工程概略某工程為地上4棟18層塔樓,地下l層的住宅樓,4棟塔樓有2層裙房相連,框架一剪力墻構造,6度抗震設防,剖面如圖,建筑構造高度60.2m,A級高度高層建筑框架及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三級。塔樓地下一層裙房16層602002層2問題

構造設計人員在選擇地基根底設計等級時取為乙級,忽視了連為一體的高低層建筑的層數差較大的問題,該工程4棟18層塔樓與2層裙房之間的層數相差達16層,其選取的地基根底設計等級不滿足<建筑地基根底設計規范>(GB50007,2002)第3.0.1條的要求。對體型復雜,層數相差超越10層的高低層連成一體建筑物,其地基根底的設計等級應為甲級。

<建筑地基根底設計規范>(GB50007-2002)第3.0.3條規定:“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應提供載荷實驗目的,抗剪強度目的,變形參數目的和觸探資料。〞

第10.2.9條規定:“地基根底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筑物,應在施工期間及運用期間進展變形觀測。〞此條為強迫性條文。案例2當存在地下室時,

忽視地下室抗浮計算1、工程概略某工程地上由l棟26層、1棟30層的塔樓及相連的4層裙房組成,地下2層,其中地下室部分超出上部構造范圍,見以下圖。穩定地下混合水位位于地表下0.6~12m,地下水來源較豐富,上部構造為框剪及部分框支剪力墻構造,鉆孔灌注樁根底。264裙房地下室塔樓塔樓30地下室界限2問題

2.1該工程上部構造比較高、比較重,而且有面積較大的地下室,根底埋置深度較大,建筑構造的整體穩定滿足規范要求。然而,由于地下水水位較高,地下水對地下室構造部分的浮力較大,超出上部構造部分的地下室部分的部分自重不能平衡地下水浮力,存在抗浮穩定問題。

2.2該工程根底采用的是鉆孔灌注混凝土樁,當地下室構造自重缺乏以平衡地下水浮力時,工程樁將接受部分上拔力,使通常受壓的基樁變成了受拉的抗拔樁。3點評

3.1由于地下水較豐富,地下水水位較高,地下室埋置較深,僅僅采取加大地下室構造自重的方法無法滿足抗浮穩定,因此可采用鉆孔灌注混凝土樁(或其他適宜的樁)作為其抗浮穩定樁,以保證地下室構造不上浮,樁的抗拔承載力應由抗拔實驗獲得。

3.2留意樁身強度及抗裂驗算,配置足夠的鋼筋。同時,對與之相關的地下構造構件亦應進展相應的強度、裂痕計算,并留意地下水浮力的作用與上部荷載的作用正好相反,其受力及配筋與上部構造不同。案例3石灰巖地域勘察深度不夠,

根底選型不妥1、工程概略某教學實驗樓,5層框架構造,房屋高度20.6m,6度抗震設防,原設計西部為柱下獨立根底,持力層為③層粘土(fk=370kPa,Es=13.OMPa),東部為墩式根底,持力層設計仍為③層。施工墩基時,超挖發現墩下部有脆弱土層,經補充勘察,發現③層以下有殘破積土層④(fk=230kPa)及④a層(fk=170kpa),然后為石灰巖層⑤,且有有脆弱填充物的巖溶洞,見圖。2問題

2.1原勘察報告深度不夠、勘察任務不細致,不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第4.9.4條關于樁根底勘探孔的深度的規定。

2.2勘察報告中,老粘土層③厚薄不均,最薄處僅lm左右。對有溶洞地域,基巖上厚度小于6倍根底寬度的土層穩定性未進展分析評價,不符合<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第5.1.10條、第5.1.11條的規定。3點評

3.1石灰巖地域,往往存在大小不等,填充物不同的溶洞,選用樁基(或墩基)應慎重,往往要穿過溶洞進入穩定基巖,而石灰巖的硬度很大,強度亦很高,施工難度很大,特別是對采用人工挖孔的樁基或墩基。因此,在石灰巖地域,當上部存在可以利用的適宜持力層時,應盡量采用淺根底,如剛度較好的條形根底和格筏根底。這樣,既可以滿足地基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也可以起跨越作用,防止對溶洞頂產生不穩定性影響。3.2本工程墩基施工時,發現墩底土層越往下挖越軟,經與設計單位聯絡及專家論證后,廢棄挖孔墩,采用素混凝土填實,并改墩基為條形根底。

3.3對這類工程,應加強施工及運用期間沉降觀測,特別是不均勻沉降的觀測。案例4大直徑人王挖孔擴底樁

承載力計算有誤

1、工程概略

某框架構造工程,根底采用人工挖孔樁根底,一柱一樁。場地上層為素填土層,厚約4.2~6m,第②層為粉質粘土層,厚約0.6~1.7m,第③層為含礫粘土,頂板埋深為5.l~7.5m,該層為樁端持力qpa=500kPa。2問題

該工程采用一柱一樁,其樁基承載力尤顯重要,然而施工圖設計樁承載力表中提供的單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Ra,思索大直徑灌注樁端阻力尺寸效應系數后,普遍偏高。以其中的ZH5a樁為例,該樁樁身直徑1.5m,樁長7.5~10m,樁端擴底直徑為3.2m,Ra=4596KN,經審查人員復核,該樁句承載力特征值為3666KN,兩者相差達20%。究其緣由,在于設計時,樁端阻力尺寸效應系數計算中的D值錯用了樁身直徑,實踐應選用樁端擴底直徑,從而過高地估算了樁的豎向承載力。3點評

以各類土層為持力層的大直徑灌注樁,樁端普通置于較好土層,此類樁的靜載荷實驗Q~S曲線呈緩變型,故單樁豎向承載力的取值應按沉降控制,并結合上部構造對沉降的敏感性確定,即在一定沉降值為控制的條件下,端阻力值隨著樁端直徑D的增大而降低,其中粘性士和粉土降幅較小,粉細砂次之,礫石降幅最大,其總的變化關系是極限端阻力隨樁端直徑的增大呈雙曲線減小。假設對其端阻力不按規定的尺寸效應系數進展調整,那么能夠產生不均勻沉降而影響建筑物的平安和正常運用。案例5混凝土樁復合地基布置不當

1、工程概略

某7層框架構造工程,場地上層為厚約2m的雜填土,第②層為可塑粘性土層厚約3~4m,fak=110kPa,第③層為硬塑狀粘土fak=300kpa。根底為柱下擴展根底,持力層為第②層,因其承載力不滿足要求,設計采用混凝土短樁為加強體的復合地基,混凝土樁身直徑d=450mm,Ra=150kN,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為220kPa。

2問題

2.1根底設計施工圖中將復合地基布樁與根底平面圖分開繪制,樁的布置沿縱向軸線在寬約4~5m范圍內均勻分布,中心間距為3~3.5d,審查時將布樁圖與根底平面圖對照,發現大部分樁布置在根底以外,有的根底底面內僅有一根樁,有的樁的合力點與根底形心嚴重偏離。(a)正確布樁(b)不正確布樁

2.2因布樁中心與根底形心偏離,根底實踐承載力嚴重缺乏,存在平安隱患。以其中的J15根底為例進展復核,根底面積為2.3m×2.3m,按fspk為220kPa計算,該根底的復合地基抗力為1164kN,可是該根底中間僅有一根樁,其面積置換率僅為0.3,按<建筑地基處置技術規范>(JGJ79-2003)第9.2.4條公式9.2.5計算,其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僅為129.6kPa,那么該根底復合地基的實踐抗力僅為685.9kN,缺乏前述承載力的60%,存在極大的平安隱患。正確布樁圖與錯誤布樁圖見以下圖。3點評

3.1在置換率過小的情況下,樁體分擔的部分將過小,這樣將使得混凝土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過低,不能很好地提供較高的地基承載力,達不到設計預期要求的承載力程度。

3.2對于由混凝土樁體和樁間土共同提供承載力的復合地基,樁體產生一定沉降或向褥墊層刺入是保證樁土共同承當荷載的必要條件,因此,其布樁普通宜將混凝土樁體布置在根底底面以內,以充合發揚混凝土樁體的作用。在布樁時,應盡量使根底底面形心與樁群合力中心重合,防止其下樁體受力不均,因受力不均,將使得其下樁的沉降或刺入褥墊層的變形不均勻,這樣勢必呵斥根底的傾斜變形。

3.3相對而言,混凝土短樁為加強體的復合地基,樁體對土的加固作用相當有限,因此根底下持力層承載力特征值普通應大于80kpa,當其承載力校低時,可采用其他加固土層的措施,以提高土的承載力。〔一〕普通問題

1.容易忽略的消防運用活荷載

普通來講,對于設有防火門的封鎖樓梯及明確作為消防疏散用的室外樓梯均為消防疏散樓梯,其均布活荷載應按3.5KN/m2來思索。

伸出地面建筑外圍的地下室頂板的均布活荷應按消防車的荷載來思索。二、混凝土構造2.如何確定混凝土構造的環境類別?

〔1〕以室內底層地坪面為界,在其下定為二a類,其上定為一類。

〔2〕假設屋面板上有良好的防水層和保溫層,不會與水長期接觸,處于室內環境,應屬一類;反之那么應屬二a類。

〔3〕衛生間的樓板,當有良好防水層和面層時應屬一類。

〔4〕挑檐雨蓬,應屬于二a類環境。

〔5〕鋼筋混凝土室外樓梯或臺階,屬于二a類環境。3.十字交叉梁的合理配筋

十字交叉梁的配筋,按梁斷面高度的大小或人為采取主次梁的方式來配置縱向受力筋,不一定符合計算結果,尤其當交叉梁等高時。

正確方法:核對計算結果,假設在交叉點處全為正彎矩,那么該點交叉梁是共同受力,不存在主、次梁之分;假設一個方向的梁上在該點出現負彎矩,那么闡明有主、次梁之分。

在等高交叉梁處,無法配置抗剪吊筋,應在交叉點4個方向配置足夠的抗剪箍筋。在交叉點上立有柱時,無需設吊筋。4.坡屋面與老虎窗的構造

坡屋面的構造計算構造與普通平板是不同的,嚴厲來說它屬空間殼體構造。

有些設計人采用簡化方法設計,往往忽略了細部構造措施。對于交接處不論是陽角還是陰角都一視同仁,按普通平板處置,這極易在交接處開裂,應設附加鋼筋,可參照折板的構造做法或設屋面梁。

建議:采用梁板式構造,在各板相交、相貫處設置梁,這樣在計算上較明確、簡單,也平安可靠。5.電梯機房頂吊鉤設計

電梯機房頂的吊鉤,因要吊掛動載,因此預制構件的吊環應采用HPB235級鋼筋制造,嚴禁運用冷加工鋼筋。吊環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應小于3Od,并應焊接或綁孔在鋼筋骨架上。在構件的自重規范值作用下,每個吊環按2個截面計算的吊環應力不應大于50N/mm2;當在一個構件上設有4個吊環時,設計時應僅取3個吊環進展計算。吊鉤內徑不應小于80mm,伸出梁底長不小于150mm。8.當梁與圓柱相切或與矩形桂斜交時,梁內受力縱筋在柱內的錨固長度缺乏

因建筑造形的需求,工程中經常會發生梁與圓柱相切或與矩形柱斜交的景象,這時梁內受力縱筋在柱內的錨固長度得不到保證,而設計人員在采用平法表示配筋時,往往不繪制節點大樣,也不另作文字闡明,使此處銜接存在問題。對于這種情況,普通應在梁、柱交接處,梁高范圍內設置暗牛腿,保證梁內縱筋在柱內的錯固長度。9.小柱子混凝土強度設計值不作折減

截面尺寸小于300mm的柱子〔如用于屋頂、樓梯平臺、別墅中的小柱子〕,在構件質量無明確保證時,混凝土強度設計值應乘以系數0.8。緣由:思索到由于資料不均勻或施工誤差等能夠導致構件承載力的降低〔<混凝土規范>GB50010表4.1.4注1規定〕。〔一〕多層混凝土構造

1.在住宅設計中適宜砌體構造方式的建筑平面湊合成框架構造方式

設計人員按武抗辦字[2003]1號文在橫向湊單跨框架與半框架的數量,在縱向形不成一榻完好的框架,能否構成縱向抗側力體系就根本不思索了。

處理方案:適當地采用異形柱或短肢墻使梁銜接能傳送側向力,使構造具有明確的計算簡圖和合理的地震作用傳送途徑。2.對框架構造中梁、柱的詳細構造不作交待

對鋼筋險構造的構造方式普通都采用平面表示法交待配筋,不繪制構件詳圖。但應按照<混凝土構造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制圖規那么和構造詳圖(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框架—剪力墻、框支剪力墻構造)>(03G101-l)的有關詳圖用文字交待清楚。各構件代號也必需嚴厲按照該圖集的規定寫法,對特殊構件,如折梁、弧梁等應另繪制詳圖交待。3.某些框架構造的住宅,利用樓梯間構成兩邊的錯層構造,不作加強處置

某些框架構造的住宅,利用樓梯間構成兩邊的錯層構造,這類構造應按<高規>(JGJ3-2002)中第10.4節及武抗辦字[2003]1號中第7.10條執行。當房屋錯層的層數≥10或房屋總高度超越28m時,應按高層建筑設計。錯層處框架柱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采用,箍筋應全柱段加密。4.框架構造中,多邊形角窗柱間靠折梁結合,沒有構成兩個方向的整榀框架

在框架住宅構造中,有的因建筑外型需求,角部設置正六邊形、八邊形角窗,柱間靠折梁結合,無法構成完好框架,平面角部,為地震作用較大、較復雜部位,處置不好,對構造抗震不利。

處理方案:在縱橫兩個方向能構成整榀框架的位置上布置2根柱,用高度不小于150(或1/16~l/22跨度)的雙向寬扁梁(梁寬為25~3倍高度)交叉銜接,構成整榀框架。為防止露梁,可加厚房間樓板構成暗梁。4.框架構造中,多邊形角窗柱間靠折梁結合,沒有構成兩個方向的整榀框架

在框架住宅構造中,有的因建筑外型需求,角部設置正六邊形、八邊形角窗,柱間靠折梁結合,無法構成完好框架,平面角部,為地震作用較大、較復雜部位,處置不好,對構造抗震不利。

處理方案:在縱橫兩個方向能構成整榀框架的位置上布置2根柱,用高度不小于150(或1/16~l/22跨度)的雙向寬扁梁(梁寬為25~3倍高度)交叉銜接,構成整榀框架。為防止露梁,可加厚房間樓板構成暗梁。5.底層多跨混凝土框架,二層單跨鋼構造

此類構造采用上下兩種不同的資料,上下層的剛度發生突變,兩種構造的阻尼比又不同,在<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中未包含此種構造方式,屬超規范設計,應由省超限構造專家委員會來審查。當二層采用門式剛架時,其設計、制造和安裝可參照、<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構造技術規程>(CECS102:2002)。假設第二層采用混凝土柱,屋蓋系統采用鋼構造方式與柱頂餃接,那么屬于規范內設計。(a)超規范設計(b)規范內設計6.不適當的異形柱框架構造

某工程構造采用56根異形柱,其中“一字形〞柱達35根,占總柱數的63%,且“一字形〞柱絕大多數用于跨度為7.5m的橫向單跨框架,柱斷面為b×h=600(700)×250,梁柱剛度比達6:2.1(2.5),框架橫向剛度很弱。不符合抗震構造“強柱弱梁〞的設計原那么。由于框架梁端支承柱高僅有250mm,梁縱筋在柱內程度錨固長度無法滿足≥0.4LaE的要求,故不能滿足抗震錨固端的承載力和剛度的要求。處理方案:該工程應將“一字形〞柱改成符合抗震要求的矩形柱。7.短肢墻與異形柱之長寬比混淆不清

據<高規>(JGJ3-2002)中第7.1.2條注的規定,短肢墻的長寬比應在5~8之間,而普通的異形柱的長寬比應≤4。當長寬比在4~5間時,難以確定其是墻還是柱。這方面的判別,應從其受側力作用下的變外形狀來區分,當其變形時產生反彎點的那么為柱,無反彎點時那么為墻。因此,在設計時最好嚴厲控制其長寬比的比值,普通不要采用長寬比在4~5之間的斷面方式。〔二〕高層混凝土構造

1.短肢剪力墻構造在錯層處墻的抗震等級應提高幾級

短肢剪力輯構造在錯層處的墻,按<高規>(JGJ3-2002)的第7.1.2-4條第10.4.5條要求執行時,它的抗震等級僅需提高一級即可。2.剪力墻構造中的框架梁抗震等級確實定

在剪力墻構造中,尤其是短肢剪力墻構造中墻與墻之間的連梁,<高規>(JGJ3-2002)第7.1.8條規定,當其跨高比>5時,宜按框架梁進展設計。此時如何確定其抗震等級?

從<高規>(JGJ3-2002)第4.8.2條中規定,不論設防烈度多少,在一樣高度時,框架的抗震等級總比剪力墻的抗震等級低一級或一樣,而剪力墻構造中的框架梁與框架中的梁類似又不類似,在這種情況下它的抗震等級建議與剪力墻的抗震等級定為同一等級。3.框剪構造中跨高比小于5的梁的構造要求

在框剪構造中,一端與框架柱、另一端與剪力墻平面內相連,且跨高比小于5的梁,在豎向荷載下的彎矩所占比例很小,程度荷載作用下產生的反彎使它對剪切變形非常敏感,容易出現剪切裂痕。假設設計不滿足<高規>(JGJ3-2002)第7.2.26條規定的在構造上的一些特殊要求,如鋼筋錨固、箍筋加密區范圍、腰筋配置等,將不能防止連梁斜裂痕出現后的脆性破壞。因此,該類梁應按連梁設計,并取與剪力墻一樣的抗震等級。4.多塔樓、超長構造不設伸縮縫

對超長構造,為減少凝固過程混凝土收縮的不利影響,經常設置1~2道施工后澆帶,而未采用其他有效防裂措施,此時伸縮縫的問距可適當加大。但必需留意到,后澆帶不能替代伸縮縫,更不能處理溫度應力或不均勻沉降引起混凝土產生拉應力而呵斥的開裂。

處理方案:除了適當設置后澆帶外,尚應經過溫度應力計算結果加大配筋,防止混凝土的開裂。還可采取施加部分預應力的方法,提高構造的抗裂才干。4.多塔樓、超長構造不設伸縮縫

對超長構造,為減少凝固過程混凝土收縮的不利影響,經常設置1~2道施工后澆帶,而未采用其他有效防裂措施,此時伸縮縫的問距可適當加大。但必需留意到,后澆帶不能替代伸縮縫,更不能處理溫度應力或不均勻沉降引起混凝土產生拉應力而呵斥的開裂。

處理方案:除了適當設置后澆帶外,尚應經過溫度應力計算結果加大配筋,防止混凝土的開裂。還可采取施加部分預應力的方法,提高構造的抗裂才干。8.剪刀梯中間分隔墻的合理做法

高層建筑的中心筒內普通都設有剪刀梯(左右交叉上下的疏散樓梯)。二樓梯間的隔墻,在構造設計上的做法,大致有:①自承重現澆砼墻;②支承梯板的現澆砼墻;③每層設梁來托輕質隔墻。

自承重現澆砼墻:墻的計算高度難以確定,高厚比不好定,且構成一道孤墻。

支承梯板的現澆砼墻:由于墻兩側樓梯在立面上是交叉的,施工極為困難,另外墻體在平面外產生彎矩也是不利的。由此,建議在設計時采用每層設梁來托輕質隔墻,樓梯兩頭的平臺板正好是每層樓板面,并設有平臺梁,在此設托墻梁較方便;同時要留意的是,在隔墻的兩端要設構造柱,梯板最好采用梁式構造效果較好。9.轉換梁支撐在與之垂直的剪力墻上而不采取措施

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構造中,轉換大梁〔框支梁或托柱梁〕一端擱置在框支柱上,另一端擱置在薄的剪力墻上,設計中不采取任何措施,存在下述問題:①轉換梁支座處部分承壓不滿足要求;②轉換梁中鋼筋錨固不滿足0.4laE要求〔多排鋼筋時更是不滿足〕。

處理方案:①在梁墻相交處設置端柱或扶壁柱;②在其下相鄰一層及本層添加墻厚。10.高層建筑角部剪力墻開角窗,不采取有效加強措施

高層建筑剪力墻的角部是構造的關鍵部位,在角部開窗,減弱了構造的整體抗扭剛度和抗側力剛度,臨近洞口的墻肢、連梁內力增大,改動效應明顯,設計時不采取任何有效的加強措施。

處理方案:①適當添加連梁高度,加強角部折梁的配筋和構造;②洞口兩邊防止采用短肢墻和“一〞字形墻,采用“T〞、“L〞、“[〞等形墻體,沿墻肢全高設置約束邊緣構件;③提高洞口兩側墻肢抗震等級;④加厚轉角處樓板厚度,設置直線暗梁。案例l荷載選取不當1、工程概略某城市花園小區,是集居住、文娛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城市花園小區,由公寓式寫字樓和3棟高層商住樓組成,總平面呈環狀,中部配置中心花園,地面建筑和中心花園之間設置連成整體的二層地下室,構成超大面積的理想停車庫。設計平面見圖。2問題

施工圖審查時,發現位于花園小區地面建筑之外的車行道上的地下室頂板,設計人員選取的等效活荷載規范值僅為5kN/m2,只能滿足小區內普通車輛行駛時的承載力要求。按消防要求,火災時,消防車將進入該車道,而消防車滿載時的等效荷載及部分輪壓將遠遠超越5kN/m2,因此,該地室頂板承載力不滿足規范要求,存在極大平安隱患。3點評

<荷載規范>(GB50009-2001)表4.1.1中注1規定:“本表所給各項荷載適用于普通運用條件,當運用荷載較大或情況特殊時,應按實踐情況采用。〞注3規定:“第8項中的客車活荷載道用于停放載人少于9人的客車;消防車活荷載是適用于滿載總重為300KN的大型車輛;當不符本表的要求時,應將車輪的部分荷載按構造效應的等效原那么,換算為等效均布荷載。〞本工程車道荷載顯然不滿足規范要求。因此,必需按規范中消防車荷載對地下室頂板的板、梁等構造構件進展復核,以確保工程平安。案例2構造布置不合理1、工程概略某住宅樓,地上18層,地下1層,框架—剪力墻構造,6度抗震設防,平面如圖,底層層高6.6m,架空(設備)層2.lm,上部均為3m,建筑構造高度60m,A級高度高層建筑,框架及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三級。〔a)原設計平面〔b)建議修正平面2問題

2.1該工程平面上比較規那么,然而,構造布置不合理或者說不當,剪力墻布置大部分偏后,不均勻,使得建筑構造的質心與剛度中心偏向過大,產生了較大的改動效應,其構造改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大于0.9,不符合<高規>第4.3.5條的要求。2.2底層層高過高,使得該底部樓層的側向剛度與其上部的樓層側向剛度相差過大。而且,該設計還隱含有底層加設夾層的設計想法,一旦按此實施,那么底層的框架柱配筋構造那么不能滿足底部框架柱箍筋加密的要求,出現新的抗震平安性隱患。3點評

3.1均勻布置剪力墻,使得樓層剛度中心與質心盡量重合,減小構造的改動效應。

3.2降低底部層高,并在構造闡明中特別注明:“未經技術鑒定或設計答應,不得改動構造的用途和運用環境。〞或者預先設計底部夾層構造,防止日后的設計修正和加固。案例3構造布置不合理1、工程概略某工程地上9層,地下1層,二層設有中庭,框架構造,6度抗震設防,平面表示如圖3-2-16,二層中庭邊設置防震縫,建筑構造高39.75m,A級高層建筑構造,框架抗震等級為三級。2問題

該工程平面比較長,設計時,在二層中庭的邊緣設置了防震及溫度縫,中庭貫穿首、二層,使得左邊平面成為角部大開洞的不規那么平面,二層左邊平面質量中心偏離剛度中心較大,且與上層構造剛度中心也產生了較大偏向,計算時,發現改動影響很大,不得不加大了梁柱截面及配筋。3點評

3.1該工程平面原比較規那么,平面長寬比約3.1,僅僅長度較長,其溫度作用的影響可以經過采取其他構造措施予以處理,而不用設置伸縮〔防震〕縫,構造受力將更合理。

3.2假設平面確實太長,可以設置幾條伸縮〔防震〕縫,將構造分成幾個規那么的平面,將開洞中庭置于其中一個規那么平面的中部,這樣亦可防止改動影響。案例5樓面外伸凹槽較大,

不采取可靠措施1、工程概略某住宅樓,地上26層,地下1層,4層設構造轉換層,框支剪力墻構造,6度抗震設防,平面如圖,建筑構造高度82.2m,A級高度高層建筑,框支框架抗震等級為一級,5層以下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其他框架及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三級,短肢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二級。2問題

該工程樓層平面開有較深凹槽,中間中心筒的樓梯、電梯間使樓板減弱很多,而周邊與中心筒相連的樓板也未作加強處置,不符合<高規>〔JGJ3-2002〕第4.3.8條的規定:“艸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長度較大的建筑,當中央部分樓、電梯間使樓板有較大減弱時,應加強樓板以及銜接部位墻體的構造措施,必要時還可在外伸段凹槽處設置銜接梁或銜接板。〞3點評

〔1〕加厚中心筒周邊樓板,并加強配筋。

〔2〕在樓板平面開口處設置程度剛度較大的寬扁銜接梁。

〔3〕構造計算時,思索樓板變形,可采用彈性樓板進展計算。案例6剪力墻厚度過薄,出平面剛度

及穩定性存在問題1、工程概略某工程地上16層、地下1層,框架─剪力墻構造,6度抗震設防,建筑構造高60.15m,部分設置一字型剪力墻,墻長6.9m,剪力墻厚250mm,墻下無地下室,C30混凝土,底部層高4.5m,根底頂面埋深2.7m,框架及剪力墻抗震等級均為三級。2問題

該工程部分一字型剪力墻無支長度達6.9m,而底部墻體計算高度達4.5+2.7=7.2m,層高或無支長度與墻厚比值的較小值為27.6,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構造技術規程>〔JGJ3-2002〕第7.2.2條的規定:“按三、四級抗震等級設計的剪力墻的截面厚度,底部加強部位不應小于層高或剪力墻無支長度的1/20,且不應小于160mm;其他部位不應小于層高或剪力墻無支長度的1/25,且不應小于160mm;〞3點評

〔1〕在一字型墻的兩端加設端柱,減小墻體的無支長度,并在±0.000處增設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添加側向約束,減小墻體計算高度,以保證剪力墻出平面剛度及穩定。

〔2〕假設因其他運用要求不能設置端柱,也可以添加墻體厚度,在±0.000處不設現澆板時,墻厚應不小于350mm;在±0.000處設置現澆板時,可以不添加墻體厚度。案例7圓弧形樓板配筋布置表達有誤1、工程概略某工程地上3~6層,圓弧形平面,框架構造,6度抗震設防,建筑構造高13.3~25.95m,框架等級為四級。φ10@200φ10@150φ10@2002問題

該工程樓板平面呈圓弧形,設計人在繪制構造平面布置圖時,樓板配筋按徑向和圓弧形方向雙向配置,但徑向鋼筋僅僅標注了鋼筋直徑和間距,確未闡明此間距為何處間距。此表達使施工人員無所適從,容易引起誤解,能夠導致不平安的樓板配筋。3點評

〔1〕對放射形〔徑向〕配置的鋼筋間距予以闡明,指明此間距是哪個半徑位置的間距。

〔2〕對內、外弧半徑相差較大的圓弧形平面,其樓板徑向配筋應分段配置,防止內圓弧半徑處鋼筋過密放置不下,或是外圓弧半徑處鋼筋過稀從而不滿足強度計算要求。案例8混凝土擋土墻配筋不當1、工程概略某小區住宅,其下為半地下室車庫,室外標高-3.00m,地下室底標高-4.80m,擋土墻頂標高-2.80m,其上為地下室采光窗。擋土墻厚250mm,C30混凝土,程度分布筋為φ10@200〔RHP235鋼〕,豎向配筋為φ14@200〔RHB335鋼〕,設計按懸臂板計算,擋土墻從根底梁至窗臺底高2000mm,框架柱間距分別為1500mm、1850mm、3900mm、7500mm。2問題

忽視框架柱對擋土墻的支撐和約束作用,將全部擋土墻均按豎向懸臂板計算和設計。當框架柱間距較小時,由于柱的支撐和約束作用,使得部分擋土墻的受力和傳力方向發生改動,本來豎向懸臂板構件變為了三邊支撐的板,單向板變成雙向板,程度構造鋼筋變成了程度受力鋼筋。3點評

有的設計人員通常將地下室外墻按單向受力的豎向延續板進展計算和設計,忽視了由于混凝土墻體、大的框架柱的支撐作用,使得計算和配筋不符合實踐受力情況。當地下室埋置較深,因支撐作用,部分墻體為程度向受力單向延續板,其程度向鋼筋為受力縱向鋼筋,那么,按豎向配置縱向受力鋼筋,程度配置構造鋼筋的墻體將出現強度和裂痕均不滿足規范要求的情況,存在極大的平安問題。案例9殼體配筋不當1、工程概略某高層住宅,因外型需求,在屋頂設置圓形拱殼,構造設計人員繪制的配筋簡圖表示如圖。〔a〕錯誤平面〔b〕錯誤剖面〔c〕正確平面〔d〕正確剖面2問題

因圓形拱殼的計算比較復雜,設計人員按常規做法,將圓形拱殼配筋,平面表示為徑向及環向,剖面按平板繪制配筋,而且為平安起見,均按雙層雙向配置。然而,設計人員確忽視了圓形拱殼的受力特點,忽視了徑向配筋在圓心處的聚集堆積問題,使得施工無法按圖紙設計進展配置。3點評

薄殼構造不同于普通平板構造,其受力與主要為彎曲受力、抗剪受力的平板有極大的不同,圓形殼體除上述應力外,還接受有徑向壓力和環向張拉力,其應力分布較平板要復雜得多。對于薄殼構造,應按<鋼筋混凝土薄殼構造設計規程>〔JGJ/T22-98〕的有關規定進展計算和配置鋼筋,不能不顧薄殼構造的受力特點和應力分布情況想當然地進展設計和配筋。〔一〕多層砌體房屋

1.如何處置砌體構造與框架構造混用問題

某些多層房屋構造中個別部位〔如門廳、會議室等〕采用單跨框架,從而構成與框架混用的構造方式。這種構造在非抗震設防區,可以混用:但在抗震設防區,混用就不適宜。

處置方法:①部分加厚墻體或設壁柱。②采用鋼筋混凝土柱,但不應構成框架。③部分做成底部框架—抗震墻構造。三、砌體構造

2.砌體構造無抗震等級的提法

在砌體構造的設計總闡明中,標注房屋的抗震等級是不用要的。由于對砌體構造房屋,只確定它的抗震設防烈度,滿足層數、高度以及設置構造柱等要求,沒有抗震等級的提法。

“抗震等級〞僅指鋼筋混凝土構造,配筋砌塊砌體剪力墻房屋以及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墻,多排柱內框架房屋的內框架要規定抗震等級。配筋砌體房屋抗震等級按<砌體規范>(GB50003-2001)第10.1.3條選取。

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及多排柱內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級按<抗震規范>(GB50011-2001)第7.1.10條規定:“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墻抗震等級,6度、7度、8度可分別按三、二、一級采用;多排柱內框架的抗震等級,6度、7度、8度可分別按四、三、二級采用。〞3.6度設防區3層及3層以下的砌體房屋構造柱的設置

有些設計在3層及3層以下的砌體房屋中,滿設構造柱。<抗震規范>(GB50011-2001)對6度設防區3層及3層以下構造柱的設置沒有提出明確規定,設計人員可根據房屋的高度、開間尺寸等實踐情況掌握。留意:教育建筑中,人數較多的幼兒園、小學的低層教學樓,抗震設防類別應劃為乙類,應按7度采取抗震措施〔包括構造柱設置〕。4.蒸壓灰砂磚與蒸壓粉煤灰磚的砌體房屋的層數、高度的控制及其構造柱設置

武漢市制止運用粘土磚,因此,有些砌體房屋采用蒸壓粉煤灰磚和蒸壓灰砂磚。設計時,房屋的層數應比粘土磚房屋減少一層,高度應減少3m,武漢地域采用蒸壓灰砂磚或蒸壓粉煤灰磚其最高層數為7層,高度限制為21m,且鋼筋混凝土構造應按添加一層所對應粘土磚房屋設置,即按8層粘土磚房設置構造柱。5.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構造砌筑砂磚的最低強度等級

<抗震規范>(GB50011-2001)第3.9.2條規定,燒結普通粘土磚和燒結多孔粘土磚的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0,其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但對蒸壓灰砂磚和蒸壓粉煤灰磚及其砌筑砂漿未作出最低要求的限值,砌體抗剪強度表中砂漿強度等級M5的粘土磚砌體抗剪強度為0.11MPa,與其抗剪強度相當的蒸壓灰砂磚和蒸壓粉煤灰磚砌體,應采用M10砂漿砌筑,即砌筑砂漿的最低強度等級應為M10,而非M5。強度類別破壞特征及砌體種類砂漿強度等級≥M10M7.5M5M2.5抗剪燒結普通磚、燒結多孔磚0.170.140.110.08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0.120.100.080.06砌體抗剪強度6.多層砌體住宅構造設計應留意的問題

(1)底層做商店、車庫,外縱墻開設大洞口,諸多橫墻也開設大洞口,并且一些部位的墻體豎向上下不延續、上下墻錯位設置。躍層平面也常出現上下層墻體錯位,上層有墻、下層無墻。對底部開大洞,無法構成有效抗側力體系的房屋,應改為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或鋼筋混凝土房屋。而對于上、下層墻體錯位的,那么應盡量防止,或對部分墻體采用加強措施,并應進展地震作用計算、分析。(2)底層做商店,層高超越3.6m。不符合<抗震規范>(GB50011-2001)第7.1.3條不應超越3.6m的規定。假設需求提高底層層高,可以改為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但應留意對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其層高不應超越4.5m。

(3)住宅平面由于要使客廳與餐廳合一,廚房與餐廳合一,從而產生大開間、大進深,出現3開間(最大超越10m)或進深超越12m無縱墻的客(餐)廳,構成一個單元只需一道橫墻貫穿和只需一道縱外墻貫穿的平面。對這種缺乏必要的縱、橫抗震墻的房屋應改為框架構造。(4)由于時興大窗和封鎖陽臺,外縱墻的洞口越做越大,窗間墻體越來越小,大大小于規范對砌體的部分尺寸的眼值。對于部分只寸不滿足<抗震規范>要求的,應按規范的要求采用部分加強措施。

(5)房屋兩端開角窗,做成外飄窗或是轉角陽臺,房屋四角本應予以加強的部位,不但未加強反而減弱了。因此,砌體房屋不應設角窗,如確需設置,應改為鋼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墻等構造方式。1.底框構造的框架部分能否設計成全框架而不設鋼筋混凝土剪力墻

底層(或二層)采用全框架方式,而不設抗震墻的做法是不符合規范要求的。由于只設框架不設剪力墻使上、下層的剛度比相差懸殊,難以滿足剛度的要求。對6度、7度地域且層數不超越5層的底層框架—抗震墻房屋,允許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間的砌體抗震墻,但應計入砌體墻對框架的附加軸力和附加剪力,其他情況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抗震墻。〔二〕底框抗震墻砌體房屋2.底層框架一抗震墻砌體房屋設計應留意的問題

(1)過渡層樓板應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板厚不應小于120mm,配筋率不應小于45ft/fy的要求。

(2)邊框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墻板厚度的1.5倍,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墻板厚度的2.5倍,邊框柱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墻板厚度的2倍。

(3)過渡層須在底部框架柱對應處設置構造柱。案例1砌體構造設計概念不清1、工程概略某磚混構造住宅6層,240厚空心粘土磚,6度抗震設防,平面表示如圖,該建筑物場地土質很好,根底持力層為粘土層,其fak=360kPa,Es(1-2)=14.OMPa。B①②1-1500φ10@200φ8@2002-2700φ10@200φ8@3003-3900φ10@180φ8@300根底鋼筋配筋表2問題

2.1根本概念不清,構造柱隨意布置,2棟住宅,其中1棟滿堂布置構造樁,而恰恰應布置構造柱之處,不予設構造柱,如山墻與外縱墻交接處。

2.2根底本來完全可以采用無筋擴展根底,卻過于浪費地選擇了配筋擴展根底,配置φ10@200的受力鋼筋,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

2.3現澆板厚8Omn,混凝土強度等級C25,縱向受拉鋼筋φ6@150,不滿足縱向受力鋼筋最小配筋率要求。3點評

3.1對于6度抗震設防的6層砌體建筑,構造柱的設置位置:(a)外墻四角;(b)隔開間橫墻與外墻交接處;(c)山墻與內縱墻交接處;(d)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e)較大洞口兩側。

3.2對地基承載力較高,根底寬度不大的根底,完全可以采用無筋擴展根底,如毛石根底等。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