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河南省南陽市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1頁
2023-2024學年河南省南陽市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2頁
2023-2024學年河南省南陽市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3頁
2023-2024學年河南省南陽市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4頁
2023-2024學年河南省南陽市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級期中質量評估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在仰韶文化早期遺址中,住所和貯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東西的灰坑處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貯藏室往往置于臥室的內側或下方,得到嚴密的保護。這一變化體現了A.天下為公B.父權至上C.貨力為己D.宗法形成2.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國維意在說明,西周通過“新建”諸國(A.落實了宗法制的原則)B.強化了統治者的權威D.擴大了國家疆域范圍C.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3.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期間,曾有一對父子因為訟爭請他裁判??鬃訉⒏缸雨P在同一個監獄里,但三個月未做任何判決。最后,父親主動提出終止訴訟,孔子于是將父子一并釋放??鬃訉Υ私忉屨f:“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思想是(A德主刑輔B.民貴君輕)C.敬天保民D.隆禮重法4.某學者認為,“中國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變,有其趨勢,亦有其法則?!▌t維何?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是也?!蹦苡∽C這一觀點的是()A.秦朝設監御史糾察朝廷百官B.東漢初年三公權力日益強化C.漢武帝時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D.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走向成熟5.《禮記正義》中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如圖所示為南陽漢畫像石中的《投“雅歌投壺”的記載。由此可知,漢代《投壺圖》體現出()A.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C.儒學追求與世俗享樂的交匯B.國家禮儀與地方特色的融合D.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雜糅6.漢末名士的清議之風,評論時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間輿論和仕途進退?!叭∈坎挥捎诘?頁/共8頁鄉黨,考行不本于閥閱;多助者為賢才,寡助者為不肖;序爵聽無證之論,班祿采方國之謠。據此可知漢末()A.清議之風改善了政治環境C.輿論擴張引發了察舉危機B.仕途進退取決于門第族望D.評論時政體現了民主色彩7.史書中會有散見于不同篇目但現象類似的記載,研究這些類似的現象并得出歷史結論,是歷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觀察下表,據此得出對應的歷史結論,最吻合的一項是()記載內容出處“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三國志·魏志·任峻傳》“宗族,部曲三千余家……萬三千余口”《三國志·魏志·李典傳》“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御寇”《三國志·魏志·許楮傳》A.戰爭頻繁導致兵屯發達C.人身依附情形較為普遍B.豪族擁兵威脅中央集權D.封建生產關系急劇發展8.曹魏將東漢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為管轄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開始,州刺史多帶將軍號,“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不帶將軍號的刺史稱為“單車刺史。曹魏的這一做法()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監察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B.助長了地方割據的趨勢D.推動了短暫統一的出現9.北魏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大量“相牛”技法,時人通過觀察牛的眼、角、鼻、毛、耳、頭、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狀,來判斷一頭牛適合耕作還是運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耕作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運輸的動力以牛力為主B.精耕細作農業不斷發展D.少數民族養牛業很發達10.《唐律疏議·名律例》中對于涉外的法律有如下規定:“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本國)法律論?!边@一規定反映唐朝()A.司法管理制度混亂C.治權和外俗的兼顧B.法律禮法色彩濃厚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11.北宋時期,可考的87位參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個月,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為9年5個月,任職時間最短的只有1個月。這一現象表明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B.官僚機構行政效率顯著提升第2頁/共8頁C.中樞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缺陷D.通過人事任免皇權得到加強12.晚明時期,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民間社團在江南地區競相興起,成為反映當時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見當時名稱地點蘇州吳江蘇州無錫描述匡社王夫之與友人立志匡時救世黃宗羲等人訾毀時政,裁量公卿廣州商人聯鄉誼,保商務,謀公益東椿書院組織學面向大眾,講求實學復社嶺南會館講學會A.文化政策開明B.經世致用思潮興起C.君主專制放松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13.有學者指出,明清時期,農具較少改進,有所創新的多是適應個體農戶小規模經營的細小農具。元代,王禎在《農書》中早有記載的一些大型高效農具十分罕見,失去兩漢或唐宋那種新器迭出的蓬勃發展氣象。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業發展的沖擊B.精耕細作不被重視D.勞動力的密集投入C.自耕農經濟占主導地位14.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內外洋面海匪活動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種措施,但收效甚微?;谑璺镭熑魏捅粦娃k的各種壓力,福建和廣東的一些文武官員開始與英軍嘗試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C.清水師嘗試國際化合作B.部分官員的海洋主權意識淡薄D.政府權力下移與地方勢力崛起15.1864年,清政府在浙江湖州府實行墾戶繳納官租三年,墾熟后的土地八成歸墾戶所有,兩成歸政府的辦法。在安徽廣德州,地方當局曾派人清丈土地,將無主認領的荒地以每畝制錢600文的價格賣給“客民”為業。這些做法A.旨在恢復戰后統治秩序C.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B.說明清廷維護農民的利益D.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的水平16.有學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時指出:國際形勢演變,甲午戰爭失敗,清廷內部派系之爭,但根本點則是因為中國此前三十年所謂“自強運動”實際上并沒有獲得預期效果。該學者意在表明第3頁/共8頁A.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C.國家出路探索的復雜性B.晚清政局變化的突發性D.西方列強侵略的破壞性17.中國人的“邊疆”概念原來泛指“蠻荒之地。近代以來,“邊疆”的語境發生了質的變化,轉換成了另一種價值預設,即指的是有明確邊界的、在國家領土之內的邊疆。“邊疆”概念的變化折射出()A.中國疆域范圍的擴大C.邊疆民族政策的調整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D.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18.“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御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及創辦大工業()A.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B.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D.各階層紛紛救亡圖存19.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大腦,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們的使命?!肮囍松⒍鴼w鄉里者,亦漸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啟辟,實起點于斯舉。”據此可知此舉()A.拉開了改革變法的序幕C.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覺醒B.擴大了維新派階級基礎D.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20.義和團運動時期,御史趙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寫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殲其公時,敗其戰兵,勢得而氣銳自道(光)咸(豐)數十年來,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這表明義和團運動A.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B.迎合了多數民眾的社會心理C.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D.繼承了太平天國的反封建精神21.孫中山早年借助湯武革命宣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反清起義中同盟會發布的《招降滿洲將士布告》中呼吁漢族官僚,“我輩皆中國人也”“論情誼則為兄弟,論地位則為仇讎,論心事則同是受滿洲政府之壓制。此舉A.混淆了民權革命與王朝更迭C.凸顯了中國主要矛盾的變化B.潛伏著民主革命失敗的危機D.有利于民族國家意識的發展22.從大形勢講,武人登上歷史舞臺,一方面是亂治交替的中國政治周期中,亂世的難免之局,另一方面,也是自晚清以來,學習西方,尤其是學習日本和德國,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軍事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該時期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種因素不斷成長B.抗日救亡運動在民間的蓬勃開展第4頁/共8頁C.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中共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23.民國初年,國內各地度量衡各異,北洋政府完全照搬萬國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終未能實施。1914年,在農商總長張謇主持下,提出改革過渡期“舊制與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試點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這一時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A.調和新舊經濟體制的沖突C.消除軍閥割據的經濟基礎B.建立全國統一的經濟秩序D.促進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24.1919年3月,李大釗、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讀互助團,幫助北京的青年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諸多知識青年通過學校、工廠、報刊、社團等多種平臺聚集在一起,傳播信息,交流思想。這些現象(A.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發展C.直接促成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B.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實踐基礎D.說明民主和科學思想蔚然成風25.1922年5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宣言說:“我們目前的敵人是很多的,國際帝國主義和本國的軍閥也是我們的敵人,并把“鏟除武人政治和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列為綱領的第一條。大會的這一宣言A.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C.嘗試探索中國革命性質任務B.強調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D.貫徹了中共一大的革命綱領26.如圖是1933年和1938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成分比例情況。這一變化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D.表明了中共從幼稚到成熟27.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講:“自第二期抗戰后,游擊戰重于正規戰,但擔負游擊戰之主要部隊,仍為開入淪陷區之正規軍,并非依賴民眾組合之游擊隊?!痹撗哉摫砻鬟@時期國民黨A.承認了共產黨敵后抗戰的作用C.意欲分化瓦解共產黨軍事力最B.已經意識到游擊戰地位的重要性D.在傳統軍事思想下做出局部調整28.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上海自由市場的開放,河南新鄭的紅棗、寧波的黃橙等斷檔多時的商品,又在上海市場和顧客見面了,由于貨暢其流,收購價格合理,農民的生產勁頭愈來愈大。據材料可知,當時第5頁/共8頁A.市場經濟調動了農民積極性C.人民公社不利于農業的發展B.試圖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D.國家對市場作用的初步探索29.中共中央經過一年多的研討提出了憲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提交憲法委員后討論通過。之后在全國組織各方面代表進行2個多月的討論,根據討論意見修改并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然后憲法委員會原草案再次進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由此可見1954年憲法A.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C.規定了國家性質和基本政治制度B.制定過程具有嚴肅性和人民性D.規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30.可口可樂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外合資企業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樂在北京投產,從外銷逐漸轉為內銷。1986年,可口可樂想在上海獨資建設濃縮汁廠,但中國尚不允許外資獨資,后經過中美雙方協商,中美各控股50%,組成第一個中美合資企業。這主要反映當時()A.中國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二、非選擇題B.對外開放擴大離不開對內體制改革D.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縱觀歷史,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秦朝建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在縣以下設若干鄉、亭。鄉、亭以下設里,“鄉”和“里”成為中國鄉村制度里最為重要的兩級組織。鄉官主要由官派產生,附以民間推選,并享有俸祿品秩。由此,中央王朝體系幾乎將權力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的鄉村。隋唐以來,“鄉”的功能逐漸弱化,但鄉村的治理依然受地方政府控制,同時依賴鄉紳。士紳受官府委托,是國家權力在鄉村地區的延伸,同時又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作為老百姓的代言人。官僚與紳士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精英人物,在古代鄉村治理過程中,既有協作又有沖突,分別擔當了不同的角色。北宋至清末,這一時期,為鞏固皇權在鄉村的統治基礎,“縣”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基于族權龐大的宗族組織,建立以士紳為紐帶的鄉村自治體系,這一階段的鄉村治理基本以鄉紳為主。——摘編自朱亮《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模式演變及其特點》材料二西方的自治是相對于他治而言的,即自己治理自己。這一自治觀念傳入中國,本土化為中國的鄉紳治理。鄉紳治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自治,因為治理的主體是鄉紳,而治理的對象則是包括鄉紳在內的基層群眾。這種自治觀念不僅忽略了民主權利的內核,而且突出了其工具性的價值。清政府利用自治作為防止民眾進一步“滋事”的幌子。在工具性“自治”觀念大行其道的同時,強調民主權利的自治呼聲也不乏少數……但被予以貫徹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從實踐層面推動了“自治”觀念的中國化,即在外部力量的引導下,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性作用,以實現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幾詣ⅧP雪《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變遷與“自治”觀念的中國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發展演變,并分析鄉紳治理的意義。第6頁/共8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近代中國的基層自治。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晚晴的改革變法從淺層次到深層次、低層次到高層次,再到全面系統的展開,沿著“更法”(整頓舊法,革除弊政)到“借法“變成法“改中法為西法(改弦更張,建立新制度、新國家)的軌跡向前推進。封建專制制度的堤壩逐漸動搖潰決,洋務運動動搖了根基,戊戌變法打開了缺口,清末新政和立憲運動與民主革命匯合,這個堤壩也就徹底崩潰?!幾孕焖蓸s《晚晴改革:從“借法”到“變法》材料二原始工業化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主要扎根于廣大農村。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中國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民國時期的工業化實踐始終遵循著自上而下的改革,缺少原始工業化階段。只有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開始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尤其是毛澤東提出了鄉村工業化的戰略思想,成為中國原始工業化的火種。1978年以后,政府對商品經濟的重視和市場化改革導向激發了國內市場活力,成功實現了以鄉鎮企業浪潮為標志的原始工業化階段?!@些鄉鎮企業由未受教育的農民構成、組織、管理,也正是這樣一些農民在20世紀末親手點燃了中國的工業革命?!幾晕囊弧秱ゴ蟮闹袊I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晴近代化探索的總體特點。(2)根據材料二、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因素。3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文化從廣義而言,是指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但以狹義言之,這主要指社會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有其延續性,任何時代任何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不會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必有其淵源和流衍;因此必有其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同時,任何時期任何一種文化現象又是特定的自然、民族、政治、經濟環境的產物,又隨著自然、民族、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摘自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從上述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觀點,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的知識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嚴密)第7頁/共8頁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級期中質量評估歷史試題一、選擇題的1.在仰韶文化早期遺址中,住所和貯藏坑大多是分立,用于存放東西的灰坑處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貯藏室往往置于臥室的內側或下方,得到嚴密的保護。這一變化體現了A.天下為公【答案】C【解析】B.父權至上C.貨力為己D.宗法形成【詳解】由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時期,貯藏物品之地由住所之外變為臥室內側或下方,得到相對嚴密的保護,這一變化說明私有財產出現?!柏浟榧骸睆娬{“私有,與材料相符,C項正確;選項中,A項強調“為公,排除;材料未涉及“父權”與“宗法,排除B、D項。故選C項。2.滅國數十,而新建之國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親為東方大藩……天子、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國維意在說明,西周通過“新建”諸國(A.落實了宗法制的原則C.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答案】B)B.強化了統治者的權威D.擴大了國家疆域范圍【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西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在盟主與盟員的關系基礎上,增加了一項君臣關系,這體現了統治者權威的強化,B項正確;宗法制原則和疆域變化并非王國維本段敘述的主旨,排除A、D項;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排除C項。故選B項。3.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期間,曾有一對父子因為訟爭請他裁判??鬃訉⒏缸雨P在同一個監獄里,但三個月未做任何判決。最后,父親主動提出終止訴訟,孔子于是將父子一并釋放。孔子對此解釋說:“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鄙鲜鲇涊d所體現的思想是()A.德主刑輔【答案】A【解析】B.民貴君輕C.敬天保民D.隆禮重法【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不教以孝而聽其獄,是殺不辜”可知,孔子認為在處理父子訴訟時,應該先教導他們孝道,而不是直接審判,這體現了孔子德主刑輔的思想,A項正確;民貴君輕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項;敬天保民思想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第1頁/共18頁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材料沒有體現敬天保民,排除C項;隆禮重法是荀子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4.某學者認為,“中國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變,有其趨勢,亦有其法則?!▌t維何?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是也?!蹦苡∽C這一觀點的是()A.秦朝設監御史糾察朝廷百官C.漢武帝時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答案】CB.東漢初年三公權力日益強化D.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走向成熟【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君主近臣,代起執政,品位既高,退居閑曹是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的大意是中國古代的宰相制度,雖然各個朝代不同,但是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失。漢武帝時期,尚書令的作用開始提升,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與材料所述相權削弱趨勢相符,可以印證材料觀點,C項正確;秦朝設監御史糾察朝廷百官,是為了加強對朝廷百官的監督與控制,與宰相制度無關,排除A項;東漢初年三公權力日益強化,與材料中“相權不斷削弱”的觀點不符,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三省制走向成熟,是相權不斷削弱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5.《禮記正義》中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比鐖D所示為南陽漢畫像石中的《投“雅歌投壺”的記載。由此可知,漢代《投壺圖》體現出()A.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C.儒學追求與世俗享樂的交匯【答案】AB.國家禮儀與地方特色的融合D.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雜糅【解析】【詳解】材料展示的《投壺圖》中,人物形象生動,具有象征色彩,而且其內容與文獻資料可以相互印證,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地方特色和浪漫主義特征,排除B、D項;“世俗享樂”與材料信息明顯不符,排除C項。故選A項。第2頁/共18頁6.漢末名士的清議之風,評論時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間輿論和仕途進退?!叭∈坎挥捎卩l黨,考行不本于閥閱;多助者為賢才,寡助者為不肖;序爵聽無證之論,班祿采方國之謠。據此可知漢末()A.清議之風改善了政治環境C.輿論擴張引發了察舉危機【答案】CB.仕途進退取決于門第族望D.評論時政體現了民主色彩【解析】【詳解】根據“漢末名士的清議之風,評論時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間輿論和仕途進退?!笨傻贸錾鐣浾搰乐赜绊懙搅瞬炫e的評判標準,因此使察舉出現危機,C項正確;清議之風不利于改善政治環境,排除A項;“取決”的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古代并沒有民主色彩,排除D項。故選C項。7.史書中會有散見于不同篇目但現象類似的記載,研究這些類似的現象并得出歷史結論,是歷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觀察下表,據此得出對應的歷史結論,最吻合的一項是()記載內容出處“收宗族及賓客、家兵數百人”《三國志·魏志·任峻傳》“宗族,部曲三千余家……萬三千余口”《三國志·魏志·李典傳》“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御寇”《三國志·魏志·許楮傳》A.戰爭頻繁導致兵屯發達C.人身依附情形較為普遍【答案】CB.豪族擁兵威脅中央集權D.封建生產關系急劇發展【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擁有很多的依附農民及一定的武裝力量,體現了當時人身依附情形較為普遍,C項正確;材料內容并不涉及兵屯,排除A項;材料強調當時人身依附情形較為普遍,未體現豪族擁兵威脅中央集權,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8.曹魏將東漢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為管轄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開始,州刺史多帶將軍號,“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不帶將軍號的刺史稱為“單車刺史。曹魏的這一做法()A.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監察B.助長了地方割據的趨勢第3頁/共18頁C.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答案】BD.推動了短暫統一的出現【解析】【詳解】依據材料“并且自曹魏開始,州刺史多帶將軍號”,“任重者為使持節都督,輕者為持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刺史成為地方的行政官,同時掌控著地方的軍事大權,權力更大,助長了地方割據的趨勢,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權力的增大,“加強”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曹魏政權的做法,未涉及吳蜀,排除C項;曹魏的做法會加劇分裂動蕩,排除D項。故選B項。9.北魏農書《齊民要術》中記載了大量“相牛”技法,時人通過觀察牛的眼、角、鼻、毛、耳、頭、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狀,來判斷一頭牛適合耕作還是運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耕作方式發生重大變革C.運輸的動力以牛力為主【答案】BB.精耕細作農業不斷發展D.少數民族養牛業很發達【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時人通過觀察牛的眼、角、鼻、毛、耳、頭、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狀,來判斷一頭牛適合耕作還是運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農業占據主導地位,為了提升農業產量,在當時科技發展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農民的精耕細作來提升糧食產量,因此才重視耕牛的選擇,材料說明這時期我國精耕細作農業不斷發展,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從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都是鐵犁牛耕,耕作方式沒有發生重大變革,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一時期人們重視對耕牛的選擇,不代表運輸的動力以牛為主,排除C項;材料內容沒有涉及少數民族養牛業的信息,無法得出少數民族養牛業是否發達相關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10.《唐律疏議·名律例》中對于涉外的法律有如下規定:“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本國)法律論?!边@一規定反映唐朝()A.司法管理制度混亂C.治權和外俗的兼顧【答案】CB.法律禮法色彩濃厚D.社會風氣開放包容【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相犯,按照唐朝法律處理,這一規定反映了治權和外俗的兼顧,C項正確;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的開放性和原則性,并非司法管理制度混亂,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治權和外俗的兼顧,未體現禮法色彩,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唐朝法律治權和外俗的兼顧,無法體現開放包容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故選第4頁/共18頁C項。11.北宋時期,可考的87位參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個月,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為9年5個月,任職時間最短的只有1個月。這一現象表明A.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C.中樞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缺陷【答案】DB.官僚機構行政效率顯著提升D.通過人事任免皇權得到加強【解析】【詳解】北宋時期,參知政事是為了限制宰相行政權而設,但是參知政事任職時間普遍較短,這種狀況說明當時參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強皇權的需要而設,D正確;參知政事任期較短不能證明皇權和相權的矛盾不斷加劇,因為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之后,宰相權力就大大削弱,排除A;宋代通過增加官職來分化事權,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參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證明當時中樞運行機制存在缺陷,排除C。12.晚明時期,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民間社團在江南地區競相興起,成為反映當時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見當時名稱地點蘇州吳江蘇州無錫描述匡社王夫之與友人立志匡時救世黃宗羲等人訾毀時政,裁量公卿廣州商人聯鄉誼,保商務,謀公益東椿書院組織學面向大眾,講求實學復社嶺南會館講學會A.文化政策開明B.經世致用思潮興起C.君主專制放松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的時間和地點信息,以及簡表中的“匡時救世”“訾毀時政,裁量公卿”“保商務,謀公益”和“講求實學”來看,隨著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一股經世致用的思潮,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出當時的文化政策,故A項排除;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到商人的地位,故D項排除。第5頁/共18頁13.有學者指出,明清時期,農具較少改進,有所創新的多是適應個體農戶小規模經營的細小農具。元代,王禎在《農書》中早有記載的一些大型高效農具十分罕見,失去兩漢或唐宋那種新器迭出的蓬勃發展氣象。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業發展的沖擊C.自耕農經濟占主導地位【答案】DB.精耕細作不被重視D.勞動力的密集投入【解析】【詳解】明清時期出現的農具多是為了適應個體農戶小規模經營的細小農具,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當時人口眾多,在農業上投入了密集的人力,由此導致農具創新的不足,故選D項;工商業沖擊的說法與明清時期史實不符,排除AB位沒有必然聯系,主要是人力的大量投入影響了農具的創新,排除C。故選D。14.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內外洋面海匪活動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種措施,但收效甚微?;谑璺镭熑魏捅粦娃k的各種壓力,福建和廣東的一些文武官員開始與英軍嘗試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C.清水師嘗試國際化合作【答案】BB.部分官員的海洋主權意識淡薄D.政府權力下移與地方勢力崛起【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內外洋面海匪活動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種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責任和被懲辦的各種壓力,福建和廣東的一些文武官員開始與英軍嘗試合作?!辈⒔Y合所學可知,中英海軍聯合鎮壓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國海軍在中國洋面參與的緝匪行動和護商活動,不僅破壞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時也損害了中國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轄主權,而且導致中國內洋與外洋的管轄觀念日漸模糊,B項正確;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排除A項;基于疏防責任和被懲辦的各種壓力,官員開始與英軍嘗試合作,并非國際化合作,排除C項;政府權力下移與地方勢力崛起是在太平天國運動后,排除D項。故選B項。15.1864年,清政府在浙江湖州府實行墾戶繳納官租三年,墾熟后的土地八成歸墾戶所有,兩成歸政府的辦法。在安徽廣德州,地方當局曾派人清丈土地,將無主認領的荒地以每畝制錢600文的價格賣給“客民”為業。這些做法A.旨在恢復戰后統治秩序C.加速了自然經濟的瓦解【答案】AB.說明清廷維護農民的利益D.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的水平【解析】第6頁/共18頁【詳解】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給浙江、安徽等地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在太平天國失敗后,由于人口銳減、土地荒蕪,清政府在這些地區采取了招撫流亡者.開墾荒地的措施,以增加田賦收入從而穩定封建統治秩序,A項正確;清政府此舉的目的并不是要維護農民利益.而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這些措施是要恢復小農經濟,而不是要瓦解自然經濟,排除C項;這些做法主要是為了恢復經濟發展,并不能提高農業生產力的水平,排除D項。故選A項。16.有學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時指出:國際形勢演變,甲午戰爭失敗,清廷內部派系之爭,但根本點則是因為中國此前三十年所謂“自強運動”實際上并沒有獲得預期效果。該學者意在表明A.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性C.國家出路探索的復雜性【答案】CB.晚清政局變化的突發性D.西方列強侵略的破壞性【解析】【詳解】學者對于晚清困局的原因分析時提出國際形勢演變、甲午戰爭失敗、派系斗爭、洋務運動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說明晚清時期國家出路探索具有復雜性,C項正確;材料不是分析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排除A項;材料旨在分析晚清面臨諸多困難,而非政局變化的突發性,排除B項;D項在材料中沒有提及,排除D項。故選C項。17.中國人的“邊疆”概念原來泛指“蠻荒之地。近代以來,“邊疆”的語境發生了質的變化,轉換成了另一種價值預設,即指的是有明確邊界的、在國家領土之內的邊疆?!斑吔备拍畹淖兓凵涑觯ǎ〢.中國疆域范圍的擴大C.邊疆民族政策的調整【答案】D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D.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古代“邊疆”泛指“蠻荒之地”,近代“邊疆”指的是有明確邊界的、在國家領土之內的邊疆,說明近代中國對主權的理解逐漸加深,主要與西方列強侵略的加劇有關,D項正確;對邊疆概念認識的變化不能反映出中國疆域范圍的擴大,排除A項;近代外交理念一直在進步,不能說成熟,且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國家對邊疆民族的政策,得不出邊疆民族政策的調整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8.“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御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及創辦大工業()A.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B.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D.各階層紛紛救亡圖存第7頁/共18頁【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在中國進行的戰爭給古老的中國以致命的打擊。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了,即使是為了軍事防御目的,也必須鋪設鐵路,使用蒸汽機和電力及創辦大工業?!辈⒔Y合所學可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洋務運動破產,給中國帶來致命打擊,使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學習西方的必要性,各階層掀起不同的救亡斗爭,D項正確;鴉片戰爭后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排除A項;19世紀60年代興辦洋務運動,中國近代化開始起步,排除B項;一戰期間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排除C項。故選D項。19.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大腦,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們的使命。“公車之人散而歸鄉里者,亦漸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啟辟,實起點于斯舉?!睋丝芍伺e()A.拉開了改革變法的序幕C.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CB.擴大了維新派階級基礎D.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公車之人散而歸鄉里者,亦漸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啟辟,實起點于斯舉?!笨芍@反映的是公車上書后返回各省的舉子開始關心時局,推動了民族意識的覺醒,C項正確;A、B兩項對應的是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拉開了改革變法的序幕,擴大了維新派的階級基礎,排除ABD項對應的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20.義和團運動時期,御史趙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寫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殲其公時,敗其戰兵,勢得而氣銳自道(光)咸(豐)數十年來,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边@表明義和團運動A.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B.迎合了多數民眾的社會心理C.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巨大進步D.繼承了太平天國的反封建精神【答案】B【解析】“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時人們對義和團運動反帝斗爭的認同,即義和團運動迎合了多數民眾的社會心理。故答案為B項。材料僅強調抗擊外來侵略,A“扶清滅洋”的口號,盲目排外,對中國的近代化并未起到推動作用,排除C項;義和團運動是反帝愛國運動,并未繼承太平天國的反封建精神,第8頁/共18頁排除D項。21.孫中山早年借助湯武革命宣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反清起義中同盟會發布的《招降滿洲將士布告》中呼吁漢族官僚,“我輩皆中國人也”“論情誼則為兄弟,論地位則為仇讎,論心事則同是受滿洲政府之壓制。此舉A.混淆了民權革命與王朝更迭C.凸顯了中國主要矛盾的變化【答案】BB.潛伏著民主革命失敗的危機D.有利于民族國家意識的發展【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孫中山把漢族官僚當成兄弟,但是又從地位上把他們視為仇敵人,因此容易導致內部出現矛盾,同時也使一些舊官僚混入革命隊伍,因此這一舉措潛伏著民主革命失敗的危機,B正確;孫中山并沒有混淆民權革命與王朝更迭,排除A;材料與矛盾變化無關,排除C;D項與主旨無關,排除D。22.從大形勢講,武人登上歷史舞臺,一方面是亂治交替的中國政治周期中,亂世的難免之局,另一方面,也是自晚清以來,學習西方,尤其是學習日本和德國,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軍事現代化的必然結果。該時期A.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種因素不斷成長C.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答案】AB.抗日救亡運動在民間的蓬勃開展D.中共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解析】【詳解】根據“晚清以來”、“武人登上歷史舞臺”等信息可知這一時期應該是中國近代軍閥割據時期,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無產階級發展壯大,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各種因素不斷成長,故選A;抗日救亡運動在民間蓬勃開展的時期是在九一八事變以后,此時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排除B;軍閥割據時期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C;中共主張走農村包圍城市是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排除D。23.民國初年,國內各地度量衡各異,北洋政府完全照搬萬國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終未能實施。1914年,在農商總長張謇主持下,提出改革過渡期“舊制與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試點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這一時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A.調和新舊經濟體制的沖突C.消除軍閥割據的經濟基礎【答案】BB.建立全國統一的經濟秩序D.促進民族工業的快速發展【解析】【詳解】根據“1914年,在農商總長張謇主持下,提出改革過渡期‘舊制與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第9頁/共18頁先試點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笨傻贸鼋y一度量衡是為了統一全國的市場,統一經濟秩序,B項正確;ACD項并不是主觀目的,排除ACD項。故選B項。24.1919年3月,李大釗、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讀互助團,幫助北京的青年通過半工半讀的方式達到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諸多知識青年通過學校、工廠、報刊、社團等多種平臺聚集在一起,傳播信息,交流思想。這些現象(A.反映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發展C.直接促成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答案】A)B.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實踐基礎D.說明民主和科學思想蔚然成風【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9的領袖成立北京工讀互助團,幫助青年學生實現教育和職業合一的理想,而廣大知識青年則積極傳播和交流新思想,這都是新文化運動發展的表現,A項正確;中共成立的實踐基礎是工人運動的發展,排除B項;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排除C項;國人探索國家發展道路的涵蓋范圍比較廣泛,而材料主旨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與發展,材料主旨更為具體,所以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25.1922年5月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宣言說:“我們目前的敵人是很多的,國際帝國主義和本國的軍閥也是我們的敵人,并把“鏟除武人政治和國際資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列為綱領的第一條。大會的這一宣言A.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目標C.嘗試探索中國革命性質任務【答案】CB.強調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D.貫徹了中共一大的革命綱領【解析】【詳解】從材料信息看,大會宣言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這一綱領與中共二大的革命綱領一脈相承,表明這次大會嘗試探索中國革命的性質和任務,故選C項;宣言主張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非社會主義革命,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問題,排除B項;中共一大沒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排除D項。26.如圖是1933年和1938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成分比例情況。這一變化第10頁/共18頁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開展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答案】CB.促成了國共兩黨的合作D.表明了中共從幼稚到成熟【解析】【詳解】從1933年和1938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主要成分比例情況可以看出,在全面抗戰時期,中共黨員的成分更為廣泛,吸納了更多不同階級的成員,這有利于團結抗戰,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正確;此時抗戰是主要任務,而不是土地革命,排除A;1937年國共兩黨已經合作,排除B;D項是遵義會議的召開,排除D。27.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政部長何應欽曾講:“自第二期抗戰后,游擊戰重于正規戰,但擔負游擊戰之主要部隊,仍為開入淪陷區之正規軍,并非依賴民眾組合之游擊隊?!痹撗哉摫砻鬟@時期國民黨A.承認了共產黨敵后抗戰的作用C.意欲分化瓦解共產黨軍事力最【答案】DB.已經意識到游擊戰地位的重要性D.在傳統軍事思想下做出局部調整【解析】【詳解】縱觀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軍隊始終以陣地戰為主,即便是開展游擊戰的不對也是以正規軍為主,說明在實踐中其游擊戰也僅僅起到配合作用,D正確;“正規軍”“并非依賴民眾組合,表明進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的仍然是國民黨軍隊,A排除;B說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在材料中缺少能相印證的信息,排除。故選D。28.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上海自由市場的開放,河南新鄭的紅棗、寧波的黃橙等斷檔多時的商品,又在上海市場和顧客見面了,由于貨暢其流,收購價格合理,農民的生產勁頭愈來愈大。據材料可知,當時A.市場經濟調動了農民積極性C.人民公社不利于農業的發展【答案】DB.試圖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D.國家對市場作用的初步探索【解析】【詳解】上海市場開放后,不同地區的農產品再次在市場上出現,而且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說明第11頁/共18頁國家當時在探索市場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D項正確;當時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排除A項;上海自由市場的開放并不是為了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排除B項;人民公社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9.中共中央經過一年多的研討提出了憲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提交憲法委員后討論通過。之后在全國組織各方面代表進行2個多月的討論,根據討論意見修改并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國人民討論。然后憲法委員會原草案再次進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由此可見1954年憲法A.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C.規定了國家性質和基本政治制度【答案】BB.制定過程具有嚴肅性和人民性D.規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向【解析】【詳解】材料反映了1954年憲法的制定過程聽取了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說明1954年憲法的制定,具有嚴肅性和群眾性的特征,故選B項;材料只涉及1954年憲法的制定過程,沒有涉及其內容和性質、影響,排除A、C、D項。故選B項。30.可口可樂是改革開放之初中外合資企業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樂在北京投產,從外銷逐漸轉為內銷。1986年,可口可樂想在上海獨資建設濃縮汁廠,但中國尚不允許外資獨資,后經過中美雙方協商,中美各控股50%,組成第一個中美合資企業。這主要反映當時()A.中國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C.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答案】BB.對外開放擴大離不開對內體制改革D.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解析】【詳解】考點:對外開放——中國第一個中美合資企業。材料“中國尚不允許外資獨資,后經過中美雙方協商,中美各控股50%,組成第一個中美合資企業,說明政府改變了對外貿易的壟斷經營體制,下放一點經營權,在當時難能可貴,故選B項;“可口可樂在北京投產,從外銷逐漸轉為內銷”不能說明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故A項不符合史實,錯誤。1992年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不符合材料時間限制,排除C項;材料無法說明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3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縱觀歷史,中國古代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秦朝建立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在縣以下設若干鄉、亭。鄉、亭以下設里,“鄉”和“里”成為中國鄉村制度里最為重要的兩級組織。鄉官主要由官派產生,附以民間推選,并享有俸祿品秩。由此,中央王朝體系幾乎將權力的觸角延伸第12頁/共18頁到最基層的鄉村。隋唐以來,“鄉”的功能逐漸弱化,但鄉村的治理依然受地方政府控制,同時依賴鄉紳。士紳受官府委托,是國家權力在鄉村地區的延伸,同時又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作為老百姓的代言人。官僚與紳士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精英人物,在古代鄉村治理過程中,既有協作又有沖突,分別擔當了不同的角色。北宋至清末,這一時期,為鞏固皇權在鄉村的統治基礎,“縣”以下實行保甲制度,基于族權龐大的宗族組織,建立以士紳為紐帶的鄉村自治體系,這一階段的鄉村治理基本以鄉紳為主?!幾灾炝痢吨袊糯l村治理模式演變及其特點》材料二西方的自治是相對于他治而言的,即自己治理自己。這一自治觀念傳入中國,本土化為中國的鄉紳治理。鄉紳治理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自治,因為治理的主體是鄉紳,而治理的對象則是包括鄉紳在內的基層群眾。這種自治觀念不僅忽略了民主權利的內核,而且突出了其工具性的價值。清政府利用自治作為防止民眾進一步“滋事”的幌子。在工具性“自治”觀念大行其道的同時,強調民主權利的自治呼聲也不乏少數……但被予以貫徹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運動,從實踐層面推動了“自治”觀念的中國化,即在外部力量的引導下,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性作用,以實現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幾詣ⅧP雪《近代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變遷與“自治”觀念的中國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發展演變,并分析鄉紳治理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評近代中國的基層自治。【答案】31.發展演變:秦朝至隋唐:以官方治理為主;隋唐至北宋:官紳結合的治理階段;北宋至清末:以地方士紳治理為主。意義: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有利于平衡政府與民眾的利益;有利于協調民眾之間的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有利于提升地方治理水平;32.受西方自治思想的影響,有利于開啟民智;鄉紳自治忽略民眾的民主權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自治真正實現了人民的民主權利?!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發展演變:秦朝至隋唐:根據材料“鄉官主要由官派產生,附以民間推選,并享有俸祿品秩”可分析出以官方治理為主;隋唐至北宋:根據材料“鄉村的治理依然受地方政府控制,同時依賴鄉紳”可分析出官紳結合的治理階段;北宋至清末:根據材料“基于族權龐大的宗族組織,建立以士紳為紐帶的鄉村自治體系,這一階段的鄉村治理基本以鄉紳為主”可分析出以地方士紳治理為主。意義:根據材料“中央王朝體系幾乎將權力的觸角延伸到最基層的鄉村”可分析出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有利于平衡政府與民眾的利益;根據材料“士紳受官府委托,是國家權力在鄉村地區的延伸,同時又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可以作為老百姓的代言人”可分析出有利于協調民眾之間的矛盾,維護第13頁/共18頁社會和諧穩定;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提升地方治理水平;【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西方的自治是相對于他治而言的,即自己治理自己。這一自治觀念傳入中國,本土化為中國的鄉紳治理”可分析出受西方自治思想的影響,有利于開啟民智;根據材料“忽略了民主權利的內核,而且突出了其工具性的價值”可分析出鄉紳自治忽略民眾的民主權利;根據材料“即在外部力量的引導下,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性作用,以實現基層社會的有效治理”可分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自治真正實現了人民的民主權利。3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晚晴的改革變法從淺層次到深層次、低層次到高層次,再到全面系統的展開,沿著“更法”(整頓舊法,革除弊政)到“借法“變成法“改中法為西法(改弦更張,建立新制度、新國家)的軌跡向前推進。封建專制制度的堤壩逐漸動搖潰決,洋務運動動搖了根基,戊戌變法打開了缺口,清末新政和立憲運動與民主革命匯合,這個堤壩也就徹底崩潰?!幾孕焖蓸s《晚晴改革:從“借法”到“變法》材料二原始工業化具有自下而上的特點,主要扎根于廣大農村。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中國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民國時期的工業化實踐始終遵循著自上而下的改革,缺少原始工業化階段。只有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開始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尤其是毛澤東提出了鄉村工業化的戰略思想,成為中國原始工業化的火種。1978年以后,政府對商品經濟的重視和市場化改革導向激發了國內市場活力,成功實現了以鄉鎮企業浪潮為標志的原始工業化階段。……這些鄉鎮企業由未受教育的農民構成、組織、管理,也正是這樣一些農民在20世紀末親手點燃了中國的工業革命。——摘編自文一《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晴近代化探索的總體特點。(2)根據材料二、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進的因素。【答案】32.代化)都未達到預期的效果。33.起;民眾的積極參與?!窘馕觥俊驹斀狻勘绢}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晚清中國。從來源上看,向西方學習是變法的來源即是所謂的第14頁/共18頁“借法”運動;從內容上看,根據材料“從淺層次到深層次、低層次到高層次”結合所學可知變法是逐層深入的,具體來看就是從器物到制度層面;從結果和影響上來看,洋務運動開啟中國工業化大門,促進了教育、軍事近代化,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戊戌變法雖未成功,但激發了中國的民族民主意識,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清末新政雖有虛偽的一面,但加速了清政府的垮臺,也是進步的一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但歸根結底都未能挽救滿清的專制統治。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只有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才開始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尤其是毛澤東提出了鄉村工業化的戰略思想……”可以得出,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推動(或制定“1978年以后,政府對商品經濟的重視和市場化改革導向激發了國內市場活力”可以得出,改革開放的推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