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1頁
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2頁
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3頁
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4頁
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河南大聯考2022-2023學年高一下學期階段性檢測(五)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的“象”,一開始就跟某一種具體的東西相關,是最接近“隱喻”的,事實上“象”就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隱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的經歷性、經驗性,把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借助另一種東西表達出來。“象”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使它有別于西方的“意象”“印象”(image)。從象形的角度來考察漢語語境下的“意象”的“象”的生成可以看出,“象”的經驗性、具體性,甚至是我們后面看到的所謂的“觸物性”——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構成了“意象”之“象”的第一個特性,這也是“意象”的第一個特性。“象”為什么會成為一種具有特別代表意義的文字符號?古代先民描繪動物的文字符號很多,為什么獨獨只有“象”的符號從同樣是對實物的繪形演變成一個表述人們的想象活動的名詞?《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象”這種動物,后人能見到的太少。對于使用這個符號的人來說,人們因很少見到實物所以只能去想象。其他的呢?犬、馬、豬、牛、虎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還依然能直接見到,無須想象。所以《韓非子》又說:“案其圖以想其生也。”借助“象”的繪形去想象這樣一種動物——“想象”的意義便醞釀其中。“象”的符號也就成了一種從具體而變為想象進而變為抽象的經驗和經歷的表達。我們通過追溯“象”的字源意義,可以看出漢語傳統的“意象”和在西方“image”概念下滋生出的“意象”“印象”的區別——兩者在原始意義上,或在隱喻意義上完全不同。源于“象”的中國傳統“意象”的原始意義指的是某種具體存在(“大象”);我們所知道的“image”則指的是人的大腦對萬事萬物的一種反映、一種印象。兩者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中國傳統“意象”最終生成為一個審美范疇,其中“象”的隱喻意義,也就是它對一個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依然被保留在后來的“意象”范疇里面,這個特性是西方人的“意象”(image)所不具備的。如果硬要說西方的“image”也有某種具象性的話,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參與進來。我們還可以通過與文藝學的重要范疇“象征”一詞做對比來加深對中國傳統意象的理解。源自西方的“象征”(symbol)最早指的是雙方之間的某種契約:把一個木板分成兩塊,各拿一半作為約定,合在一起,便是完成一個契約——借助某個符號化的“象”(木板)來驗證和實現其所代表的意義——這就是“象征”最早的含義。“象征”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也就是“事先約定好”的意義。后來“象征主義”的“象征”越來越像“意象”了,尤其是越來越像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意象”。“象征”不僅具有預定的意義,“象征”意象本身還會滋生出新的意義,也就是說每一個“象征”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個新的意象,一個新的語義世界。這一點跟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是接近的。但“象征”的這個新義是從哪里來的呢?很顯然不是從它的詞源來的,而是后來人們在象征活動中,通過一種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西方原本的語言環境下,“image”和“象征”在詞源上都找不到跟我們傳統“意象”相近的那個意義。(摘編自熊開發《中國古典文學意象研究》)材料二:要說明“木”字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想,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子。“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摘編自林庚《說“木葉”》)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隱喻”在文中指某一具體的東西中暗含著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中國傳統的“象”是最接近“隱喻”的。B.“意象”的第一個特性由經驗性、具體性、觸物性構成,在“意象”里,保存著對物體的“具體描繪”的特性。C.“象征”最早具有某種“預先注入”的意義后來在某種意義上能像中國傳統“意象”一樣滋生出新的語義世界。D.詩人理解了詞語概念中的意義,就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言說。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由《韓非子》可知,“象”這種動物在人們的生活中少見,所以人們需要通過想象去感知“象”的實物存在,于是便醞釀出“想象”的意義。B.西方的“image”在沒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種具象性的特征,因此也就無法生成為一種審美范疇。C.西方“象征”的新義不是從詞源發展來的,而是通過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在某方面接近中國傳統的“意象”內涵。D.“樹”與“葉”形象十分一致,都讓人聯想到密密的濃蔭,但因為古典詩歌用詞的獨特性,“樹”“葉”兩個字很少連在一起。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因為曾經發生的赤壁之戰,“赤壁”在古詩詞中、經常暗含著古戰場的影子,也會讓人想到周瑜指揮若定的儒將形象。B.《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中的“落木”會讓我們想起樹干,而不是葉子,從而描寫了秋天的樹疏朗的形象。C.《致云雀》中的“云雀”具有積極昂揚志向高遠的象征意義,在詞源中與中國傳統意象中“鯤鵬”的意義相近。D.“通靈寶玉”是《紅樓夢》中的典型意象,蘊含多重內涵與意義,了解它就能洞察《紅樓夢》的深刻內涵。4.請根據材料一對“觸物性”的解讀: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性,談談你對材料二“木”這一意象“觸物性”的理解。5.在中國古代詩歌中,詩人都善于運用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思。在鑒賞詩歌“意象”的含義時,我們應注意哪些方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D2.B3.A4.①“木”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樹干,暗示著落葉,在經驗中給人以疏朗的印象。②“木”的顏色可能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可能是干燥的,“木葉”在經驗中給人落葉的微黃和干燥之感。5.①把握“意象”的原始含義,詩歌的意象具有具體性,詩歌意象包含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把握意象的原始含義是理解其隱喻性的基礎。②理解“意象”的隱喻性。“象”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在詩歌的“意象”中,隱含著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③理解“意象”的暗示性。詩人在使用意象時,通過暗示性,賦予詩歌語言“潛在的力量”,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把握意象的暗示性是理解詩歌情感的關鍵。【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D.“詩人理解了詞語概念中的意義,就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并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言說”錯誤。由原文“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可知,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言說的條件是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并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B.“在沒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的前提下,不具有某種具象性的特征”錯誤。由原文“如果硬要說西方的‘image’也有某種具象性的話,那一定是有其他的因素參與進來”可知,“硬要說”表明即使有某種因素參與進來,image也不具備中國“意象”的具象性。故選B。【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的能力。B.“想起樹干,而不是葉子”錯誤。由原文“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可知,“落木”會讓我們想起落葉。C.“在詞源中與中國傳統意象中‘鯤鵬’的意義相近”錯誤。由原文“但‘象征’的這個新義是從哪里來的呢?很顯然不是從它的詞源來的,而是后來人們在象征活動中,通過一種哲學性認知強加進來的”可知,“云雀”的象征意義并不是從詞源上來的。D.“了解它就能洞察《紅樓夢》的深刻內涵”錯誤。意象只是我們了解文學作品的一個方面,并不是說理解了文學作品中的意象就能洞察文學作品的深刻內涵,所以理解“通靈寶玉”蘊含的多重內涵與意義,是我們洞察《紅樓夢》深刻內涵的一個角度,但并不是說一定就能洞察《紅樓夢》的深刻內涵。故選A。【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由原文“‘觸物性’——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經驗性”可知,“觸物性”是指跟具體事物相接觸后的經驗和感受。由原文“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可知,“木”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的影子,會讓人更多地想起樹干,暗示著落葉,在經驗中給人以疏朗的印象。由原文“‘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可知,“木”的顏色可能透著黃色,在觸覺上可能是干燥的,“木葉”在經驗中給人落葉的微黃和干燥之感。【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由原文“源于‘象’的中國傳統“意象”的原始意義指的是某種具體存在”“中國傳統的‘象’,一開始就跟某一種具體的東西相關,是最接近‘隱喻’的,事實上‘象’就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象’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可知,把握“意象”的原始含義,詩歌的意象具有具體性,詩歌意象包含對原始的具體經驗的留存,把握意象的原始含義是理解其隱喻性的基礎。由原文“‘隱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人的經歷性、經驗性,把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借助另一種東西表達出來”可知,“象”是一個隱喻性的名詞,在詩歌的“意象”中,隱含著人們曾經的某種經驗、經歷,所以要理解“意象”的隱喻性。由原文“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可知,詩人在使用意象時,通過暗示性,賦予詩歌語言“潛在的力量”,形成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把握意象的暗示性是理解詩歌情感的關鍵。(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裕興池里老舍戴水晶墨鏡的那個,我看出來,是尤二爺。他們一共有五六個人,可不是一塊兒來的。尤二爺和那個胡子是最先到的。煙茶來齊,電話還叫著,尤二爺把墨鏡摘了放在桌上:“五哥,我不在乎那幾個錢;輸了贏了的還算回事?!不在乎錢;牌品,我說的是牌品!早知道有他,我就不耍!”五哥——那個胡子——已把絲襪子脫下,串著指縫:“沒什么,趕明兒再湊一局,還約上他,圓過這個場;這么擱著也不像是回事,也沒什么。”“咱不在乎那幾塊子錢;哎,子元!”子元進來了,穿著洋服,四十來歲,胖胖的,鼻子上滿是笑紋;立好了向五哥和尤二爺鞠躬:“晚來一步!都有茶了?”五哥趕緊停止串腳縫,用“原來當”的手遞煙,子元雙手去接,“咦,嘍。”鼻子上的笑紋過了眼睛,上了腦門。“子元哥,”尤二爺拍著自己的木床,“這兒!昨天的那個碴兒……”“就是。”“我不在乎那點錢,講的是牌品。”“就是。”“子元,”五哥串了下兒滿意的,“得給他們圓上這個磕兒,老這么擱著也不像回事兒。”“就是,五哥,那誰——”“六條的電話叫來沒有,小四兒?”五哥問。“那誰——”“叫不通。”“先叫馬科長那里!”“那誰——”子元忘了下句,“可不是。”“不在乎,”“子元,”光二爺和五哥說到了一塊。尤二爺嚷了:“五哥?”“我剛要說這個,趕明兒咱們得圓上這個碴兒。”“五爺,電話!”“馬,馬!”五哥忙著喝了口茶,忙著把煙頭扔在地上,忙著又點上一支,一手提著褲衩,忙著慢慢地走了。“子元哥,常玩,還能在乎幾塊子錢?你昨天沒加入,可是總該看見了:他那是怎么打呢?!我告訴你,子元哥,氣得我一夜沒睡好。”“就是,五哥說得好,圓上這個碴兒。”“子元,”五哥叫,“馬科長跟你說話。”“喲,你們二位,失陪,馬科長電話。”子元向剛進來的兩位立正鞠躬。“華亭,孟康?”尤二爺拍著木床,“這邊!我說,昨個那一場,一夜沒睡,我!不在乎那幾塊錢;牌品,牌——”“五哥!”華亭和孟康一齊立起來叫。“坐!我說,咱們得給他們圓上昨天那個碴,這么擱著不像回事。”五哥坐下。“當然!”華亭的聲兒粗,孟康的聲兒細,一齊這么說,合著音。“馬科長,剛打來電話,說,今晚上都到他那兒去,再湊湊,也約上‘他’;二爺——”子元回來。“子元,我本來約大伙兒到我那兒去;既然馬科長這么說,莫若今個先吃他,明天是我的。”“我都好辦,有吃兒就行。”華亭哈哈地笑起來。“五哥,”尤二爺叫,臉上微微紅了些:“我可是交待明白了,我可不為那幾塊錢;他太不夠朋友!”全不言語了。華亭用熱手巾擦臉上的油灰,孟康轉著眼珠扒襪子。五哥叫:“小四!李二閑著哪嗎?刮臉!”“叫曹五修腳,修完再洗,疼得鉆心!”孟康的襪子還沒扒下來呢。“我洗池子。”華亭知道非洗池子不能退油。“五爺,那邊刮吧!”小四嚷。五爺走了。子元笑著跟了過去,“我也刮刮。”我看出了神,也跟去刮臉。“子元,晚上你去?”“稍晚一點,去總得去。”子元扭過頭去笑。“二爺,”五哥放低了聲,“二爺的話——”“就是,”子元緊跟著嗽了一聲。孟康來了。“五哥,二爺今天是——”子元又嗽了聲。尤二爺也跟來了,臉還紅著點,眼睛來回掃著大家,極慢地往外噴著煙。“五哥,晚上我去不去呢?”“怎好意思不去呢;本來是我的請,吃馬科長還不是一樣?反正是咱們這伙人。”五哥說。“我先洗去了,”孟康說,“曹五這小子大概是死了!”“洗完再修也好。”尤二爺趕著說,很和氣,有點無聊。“你問子元,”五哥說,“我是不是先約的馬科長,子元?”“是,五哥。”子元的頭立起來,用刮過的半邊臉代表著全體的笑意。“我先約的他,他說他已經預備了;不去不大好意思,是不是?”“不是,”尤二爺心中似乎有點發亂,“我倒不是別扭;昨個,咱們不在乎那點錢!”“當然。”子元的頭又立起來。尤二爺點了幾下頭,臉上透著思想很深沉,走過子元這邊來。他倆走出理發室去,曹五拿著家伙包兒走進來。“曹五,人家找你半天了!”李二很不滿意的樣兒說。“又是那群王八兔子賊呀?”曹五往我這么看了一眼,看我是生人,他放大了膽。我多給了一毛的小賬;要是曹五給我刮了臉,或是修了腳,我至少得給一塊。罵得真脆!要是有人把這群玩意兒都煮巴煮巴當狗肉賣,我一定都買來,倒在河里去請王八們開開齋。(摘編自一九三五年一月《東方雜志》,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尤二爺口中的“他”自始至終沒有出場,但通過尤二爺的介紹和其他人的反應可以明確,“他”和尤二爺幾人是一丘之貉,但因牌品差而被這些人輕視。B.文中多次出現的“圓上這個碴兒”中,“碴兒”指嫌隙,“圓上”指彌補上、解決,文中的意思指說話人要想辦法解決尤二爺和“他”昨晚打牌造成的小矛盾。C.尤二爺向五哥請教自己今晚去不去馬科長家,并且表明去馬科長家打牌不是為錢,但這種欲蓋彌彰的話五哥看得很透徹,所以一直沒有明確表態。D.李二等幾個伙計身處社會底層,他們隱忍、狡猾,同時也有世俗生存技巧,會當面奉承尤二爺等人,也敢在背地里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是小說的敘述者、見證者,沒有參與小說的情節發展,是作為局外人來觀察尤二爺等人的,不表達自己的觀點。B.尤二爺的水晶墨鏡、五哥的絲襪、子元的洋服等都能體現出這幾個人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小說開篇用服飾就表現了人物特征。C.小說以人物對話為主要敘述形式,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交代環境、敘述事件、推動情節發展等,能比較準確地表現人物的真實性格。D.“全不言語了”一句話后面分別描寫了華亭、孟康、五哥等人的動作、語言等,形象地展現出他們在聽了尤二爺的話后尷尬的狀態。8.小說塑造了子元怎樣的形象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尤二爺逢人就說昨天打牌的事和魯迅《祝福》中祥林嫂逢人就說阿毛的故事,體現了二人哪些相同的心理?請簡要分析。【答案】6.B7.A8.①極盡謙恭。看見五哥和尤二爺,“立好了”向他們鞠躬;“雙手”接過五哥遞來的煙;接馬科長的電話前,向華亭、孟康二人立正鞠躬。

②處事圓滑。面對尤二爺的抱怨,子元都是用“就是”回答,不給出自己的意見;為了不發表有關尤二爺問題的意見,緊緊跟隨著五哥刮臉;看到尤二爺跟過來了,用咳嗽提醒其他人不要討論尤二爺的事情等。9.①逢人便說,對事情不能釋懷。無論是尤二爺還是祥林嫂,他們都給遇到的很多人講相同的事情。尤二爺心疼輸掉的錢;祥林嫂在喪子后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逢人便說透露出她內心難以釋懷的悲傷。

②宣泄內心情感,得心理安慰。尤二爺憤怒昨晚打牌時那個“他”因為牌品差使得自己輸錢,他心疼錢,但又礙于所謂的面子,就不斷地給別人說昨晚牌局的事情,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祥林嫂內心極度悲傷,想通過講故事來表達對阿毛的思念之情,獲得心理安慰。【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但因牌品差而被這些人輕視”表述有誤,根據原文內容,“他”是和尤二爺幾人一起打牌的牌友,尤二爺因打牌輸了,心懷不滿,但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心疼輸掉的錢,于是一再強調“他”的牌品不行,但從其他幾個人的反應,要想辦法解決尤二爺和“他”昨晚打牌造成的小矛盾可見,其他幾個人并不輕視“他”。C.“一直沒有明確表態”表述有誤,根據原文內容,當尤二爺問五哥他去不去的問題,五哥的回答是“怎好意思不去呢;本來是我的請,吃馬科長還不是一樣?反正是咱們這伙人。”可見,五哥認為尤二爺應當去。D.“他們隱忍、狡猾,同時也有世俗的生存技巧,會當面奉承尤二爺等人,也敢在背地里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表述不當,原文中并沒有他們“當面奉承尤二爺等人”的體現,他們在背地里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也不能說明他們狡猾。故選B。【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藝術手法的能力。A.“我”“不表達自己的觀點”表述有誤,我對尤二爺一行人也是深惡痛絕的,原文當中有明確的表達,根據原文最后一段,如果是曹五給刮了臉,我要給他一塊小賬,只因曹五罵那群人罵得真脆,同時“要是有人把這群玩意兒都煮巴煮巴當狗肉賣,我一定都買來,倒在河里去請王八們開開齋。”都可看出“我”痛恨這些人。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據原文對子元的描寫,子元對所有人都畢恭畢敬,“鼻子上滿是笑紋;立好了向五哥和尤二爺鞠躬”“子元雙手去接”“子元向剛進來的兩位立正鞠躬”等的描述,可見他的極盡謙恭。子元還是一個十分圓滑的人,他不表達自己的意見,只是隨聲附和他人的說法,比如文中不管誰說了什么,他的回答都是“就是”,再比如為了不發表有關尤二爺問題的意見,緊緊跟隨著五哥刮臉;看到尤二爺跟過來了,用咳嗽提醒其他人不要討論尤二爺的事情等都可見,他的圓滑周到,不發表任何意見,不得罪任何人。【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尤二爺逢人就說昨天打牌的事和魯迅《祝福》中祥林嫂逢人就說阿毛的故事,兩人共同的心理,一、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同情、認可,小說中尤二爺逢人就說起昨晚打牌數錢的事情,并一再強調“不在乎錢;牌品,我說的是牌品!”,他自己心疼輸錢,又礙于面子不愿直說,于是就不斷地給別人說昨晚牌局的事情,強調自己是不滿于“他”的牌品太差,以此博取別人的同情、關注;《祝福》中的祥林嫂痛失愛子,“她就只是反復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個人來聽她”,她想通過自己的反復講述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期望得到周圍人的同情。二、逢人便說,對事情不能釋懷。小說中的尤二爺心疼輸了錢,一直耿耿于懷,“氣得我一夜沒睡好”等可見,他心中對于輸錢一事難以釋懷。祥林嫂對阿毛的死一直自責,“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雪天是野獸在深山里沒有食吃,會到村里來;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她心中內心難以釋懷的自責和悲傷。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谷、泗水,殺漢卒十余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余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于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楚軍大亂,壞散,而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欲過沛,收家室而西。楚亦使人追之沛取漢王家家皆亡不與漢王相見。漢王道逢得孝惠、魯元①,乃載行。(求)太公、呂后不相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項王之救彭珹,追漢王至滎陽,田橫亦得收齊,立田榮子廣為齊王。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漢軍滎陽,筑甬道屬之河,以取赦倉粟。漢之三年,項王數侵奪漢甬道,漢王食乏,恐,請和,割滎陽以西為漢。項王欲聽之。歷陽侯范增曰:“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后必悔之。”項王乃與范增急圍滎陽。漢王患之,乃用陳平計間項王。項王使者來,為太牢縣,舉欲進之。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項王許之。行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注】①孝惠、魯元:劉邦兒女。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楚A亦B使C人D追E之F沛G取H漢I王J家K家L皆M亡N不O與P漢Q王R相S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睢水為之不流”與“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兩句中的“為之”含義相同。B.“漢王間往從之”與“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兩句中的“間”含義相同。C.“漢軍滎陽”中的“軍”是名詞作動詞,與成語“軍臨城下”中的“軍”在用法與含義上不同。D.賜骸骨,是請求賜回骸骨,歸葬故鄉,是請求告老還鄉的委婉說法和習慣用語,也稱“乞骸骨”。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漢王帶領五個諸侯國的軍隊攻打楚軍,項羽命令其他將領攻打齊國,自己帶領軍隊迎擊漢王軍隊,并將之打得慘敗。B.漢王在逃跑的過程中,家人也各自分散,最終孝惠、魯元得以逃脫,而太公、呂后和呂后的兄長被項羽抓住。C.漢王到滎陽后,會集各路軍隊,蕭何也征發了一些老弱之人,于是漢王實力大振,得以阻止楚國軍隊西進。D.因為項王多次侵奪漢軍甬道而致糧食匱乏,漢王感到害怕,請求與項羽講和,項羽在范增的勸說下沒有答應漢王的請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折木發屋,揚沙石,窈冥晝晦,逢迎楚軍。(2)漢王之敗彭城,諸侯皆復與楚而背漢。14.漢王利用陳平提出的反間計成功離間了項王和范增的關系,請簡要概括漢王反間計實施的具體過程。【答案】10.GKN11.A12.B13.(1)吹斷了樹木,毀壞了房屋,飛沙走石,天色渺茫,白日光線昏暗,(狂風)向楚軍迎面撲來。(2)漢王在彭城戰敗,諸侯們又都親附(跟從)楚王而背叛了漢王。14.①看到項王使者來,先準備豐盛的宴席;②假裝將項王的使者誤認為是范增的使者;③撤掉豐盛的宴席,以不好的飯食招待項王的使者。【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句意:楚軍也派人追往沛縣,捉拿漢王家眷,家眷都已逃亡,沒能和漢王相見。“之”為動詞,賓語為“沛”,所以應在“沛”后面斷開,即在G處斷開;“取”的賓語為“漢王家”,所以應在第一個“家”后斷開,即在K處斷開;第二個“家”的謂語為“亡”,所以應在“亡”后斷開,即在N處斷開。【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A.“含義相同”錯誤,含義不同。“因為/凝結”;句意:睢水因此堵塞斷流/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B.正確。均為“從小路”;句意:漢王抄小路來到周呂侯那里/劉邦離去后,從小路回到軍營里。C.正確。“駐扎/軍隊”;句意:漢軍駐扎在滎陽/敵軍已來到自己的城墻下面。D.正確。故選A。【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而太公、呂后和呂后的兄長被項羽抓住”錯誤。由原文“審食其從太公、呂后間行,求漢王,反遇楚軍。楚軍遂與歸,報項王,項王常置軍中”可知,太公、呂后和呂后的兄長被楚軍抓住,而不是被項羽抓獲。故選B。【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晦”,昏暗;“逢迎”,迎面撲來。(2)“與”,親附;“背”,背叛。【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項王使者來,為太牢縣,舉欲進之”可知,看到項王的使者來,先準備豐盛的宴席;由原文“見使者,詳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可知,假裝將項王的使者誤認為是范增的使者;由原文“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可知,撤掉豐盛的宴席,以不好的飯食招待項王的使者。參考譯文:春天,漢王統率五個諸侯國的軍隊,共五十六萬人,東進攻打楚國。項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命令諸將攻打齊國,而自己帶領精兵三萬人南進,從魯縣出胡陵。四月,漢軍已全部進入彭城,擄掠那里的財寶、美人,每天擺酒席大會賓客。項王于是從西邊的蕭縣出發早晨攻擊漢軍,向東進發到達彭城,中午,把漢軍打得大敗。漢軍都敗逃,相繼逃入谷水、泗水,楚軍殺死了十多萬漢軍士卒。漢軍向南往山里逃跑,楚軍又追擊到靈壁東面的睢水上。漢軍退卻,被楚軍逼迫,死傷慘重,漢軍十多萬人都落入睢水,睢水因此堵塞斷流。楚軍將漢王重重包圍。這時大風從西北刮起,吹斷了樹木,毀壞了房屋,飛沙走石,天色渺茫,白日光線昏暗,(狂風)向楚軍迎面撲來。楚軍大亂,潰不成軍,漢王才得以和幾十個騎兵逃走。漢王打算經過沛縣,接家眷西行。楚軍也派人追往沛縣,捉拿漢王家眷,家眷都已逃亡,沒能和漢王相見。漢王在路上遇到了孝惠帝、魯元公主,就用車拉著一塊兒走。他尋找太公、呂后,沒有找到。審食其跟隨太公、呂后從小路潛行,尋找漢王,反而碰上了楚軍。楚軍就帶他們回到軍營,報告了項王,項王把他們安置在軍營里。這時呂后的哥哥周呂侯為漢率兵駐扎在下邑,漢王抄小路來到周呂侯那里,慢慢收集了一些逃散的士卒。到了滎陽,各路敗軍都會合在一起,蕭何也征發關中沒有進行兵役登記的老弱來到滎陽,聲勢又振作起來。楚軍從彭城出發,常常乘勝追擊敗兵,與漢軍在滎陽南面的京、索之間交戰,漢軍打敗了楚軍,楚軍因此不能越過滎陽西進。項王援救彭城,追趕漢王到達滎陽,田橫也乘機收復了齊地,立田榮的兒子田廣為齊王。漢王在彭城戰敗,諸侯們又都親附(跟從)楚王而背叛了漢王。漢軍駐扎在滎陽,修筑了一條甬道,與黃河相連,以便運取敖倉的糧食。漢高祖三年,項王屢次侵奪漢軍的甬道,漢王糧食缺乏,恐慌起來,請求講和,劃分滎陽以西歸漢。項王想要答應他。歷陽侯范增說:“漢軍容易對付,現在放掉他們,不予以消滅,以后一定要懊悔。”項王就和范增加緊圍攻滎陽。漢王深為憂慮,就采用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王和范增。項王的使者來了,給他準備了豬、牛、羊齊全的豐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飯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裝驚愕地說:“我以為是亞父的使者,沒想到是項王的使者。”把飯菜又端了下去,拿粗菜惡飯給項王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了項王,項王就懷疑范增私通漢軍,漸漸剝奪他的權力。范增大怒,說:“天下的形勢,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為之。請讓我回家吧。”項王答應了他。范增走了,還沒有到彭城,因背上長毒瘡死去了。(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鷓鴣天李清照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①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蘺菊蕊黃。【注】①仲宣:王粲,字仲宣。十七歲時因避戰亂,南至荊州依劉表,不受重視,曾登湖北當陽縣城樓,寫了著名的《登樓賦》。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一、二句用詞精練,“上”字寫詞人觀看光線爬上窗欞時的百無聊賴;“恨”字寫梧桐之恨,實則凸顯詞人內心之恨。B.“仲宣懷遠”借王粲寫《登樓賦》抒發壯志未酬、懷鄉思歸之情的典故,透露出詞人孤身漂泊,思歸不得的幽怨之情。C.結尾兩句借“尊前醉”“菊蕊黃”自我寬解,尋求自我超脫,詞人隨意痛飲,不辜負大好秋光,流露出悠然自得的心理。D.本詞上片以景物烘托氣氛,下片引歷史人物抒寫悲慨、并且以“酒”貫穿全詞,將“愁”情暗含于其中,情感抒發委婉含蓄。16.本詞是作者晚期作品,主旨寫“愁”,第三、四句中為什么卻說“更喜”“偏宜”?請結合全詞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5.C16.①酒后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更覺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②茶能解酒,更喜苦茶,說明酒喝得多,可見內心的愁情之重;夢醒更能聞到瑞腦香氣宜人,說明環境的清寂,反映的是作者內心的冷清。③以“喜”“宜”寫“愁”,以喜寫悲,更能襯托出作者愁情之重和內心的孤獨與寂寥。【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流露出悠然自得的心理”錯,“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蘺菊蕊黃”兩句寫飄零的命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日思夜想的故土不知何日才能重歸,總不能一直凄涼感傷,被無邊的愁苦壓倒吧。不如端起杯中美酒,隨意痛飲,別辜負了東籬盛開的菊花。此兩句本來是借酒澆愁,卻又故作達觀;而表面上的達觀,實際隱含著悲愁難遣的家國之思。因此,把酒對菊絕非賞心樂事,而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排遣。這種自寬自慰的說法,看似輕松,實則含怨。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從句意上看,“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兩句的意思是:酒后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釅苦味,夢中醒來更覺瑞腦那沁人心脾的余香。從情感上看,酒飲得多,表明愁重。苦茶雖宜解酒,但精神上的苦悶,根本不是借酒澆愁、飲茶解醉所能排解。主人公在燃香獨坐、默然沉思中,似乎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其內心深處,仍是愁云恨霧,揮之不去,內心無比冷清。從手法上看,以“喜”“宜”寫“愁”,以喜寫悲,更能襯托出作者愁情之重和內心的孤獨與寂寥。(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意象密集,描繪出作者登高所見之景,為下文抒發情感作出充分鋪墊。(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詞人遙望金陵后,生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3)杜牧《阿房宮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為過渡,由對阿房宮的地理位置的描寫轉到對阿房宮的具體建筑的描寫。【答案】(1)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2)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3)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閱讀和欣賞《紅樓夢》,家族文化是一個①______的內容。從作品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對家族是充滿熱愛的。對家族基業的開創者寧、榮二公,作者充滿敬意和景仰之情,透出一種自豪感。()足見作者的虔誠。對家族的破敗沒落,作者并沒有②______,而是為之惋惜。比如第五回中,榮、寧二祖對警幻仙姑囑咐:()第十三回秦可卿給王熙鳳托夢:()從這兩處可以看到,無論是人物的對話還是場面的描寫,作者都是鄭重其事的,絲毫看不出有反諷、嘲弄的色彩。對于造成家族悲劇的根源,曹雪芹有著很清醒的認識。首先,是因為家族主要成員的墮落。()其次,家族的破敗也是奴仆們明爭暗斗的結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正是很多小事匯集起來,形成強大的破壞力,摧毀了整個家族。通過作者對家族興衰的描寫,揭示出一個中國古代家族生存的結論,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祖先出生入死、③______開創基業,子孫花天酒地、胡作非為,不能守業,這是中國古代許多家族難以逃脫的宿命。《紅樓夢》生動展示了這條規律。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0.下列從《紅樓夢》中選取的相關事例,填入文中括號中,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①“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②《紅樓夢》第二回,作者借冷子興之口說出了這一點;③比如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中的祭祖場面描寫;④“于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保永全了。”A.③①④② B.④②③①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答案】18.①不可或缺(必不可少)②幸災樂禍(冷嘲熱諷)③含辛茹苦(篳路藍縷)19.作者通過對家族興衰的描寫,揭示出一個中國古代家族生存的規律,那就是“富不過三代”。20.A【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閱讀和欣賞《紅樓夢》,家族文化是一個……”可知,此處突出家族文化的必不可少,故用“不可或缺/必不可少”。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點點的缺失,不能少一點。必不可少:絕對需要的或者不達到某種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種事情的。第二空,由前文“對家族的破敗沒落,作者并沒有……”可知,此處表達作者并沒有嘲笑家族的破敗沒落,故用“幸災樂禍/冷嘲熱諷”。幸災樂禍:對別人的災禍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興。冷嘲熱諷:尖刻、辛辣的嘲笑和諷刺。第三空,由前文“祖先出生入死”可知,此處突出祖先開創基業時的艱辛,故用“含辛茹苦/篳路藍縷”。含辛茹苦:形容經受過艱辛困苦。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1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語病有:一是語序不當造成主語殘缺,應把“通過作者……”改為“作者通過……”;二是搭配不當,應把“揭示……結論”改為“揭示……規律”。【2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語句復位的能力。第一處,由后文“足見作者的虔誠”可知,此處表達作者的敬意和景仰之情的文中體現,故填“比如第五十三回‘寧國府除夕祭宗祠’中的祭祖場面描寫”;第二處,由前文“比如第五回中,榮、寧二祖對警幻仙姑囑咐”可知,此處為榮、寧二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