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后提能訓練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1頁
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后提能訓練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2頁
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后提能訓練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3頁
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后提能訓練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4頁
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課后提能訓練 高二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第10課【基礎鞏固】1.殷商時期,村落是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生產勞作的地方,有的村落有一定規模,設有圍墻和大門,宗族族長也居住其間。據此可知村落()A.選址十分注重自然地理環境B.使用周期長,具有穩定性C.有利于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D.是完善的社會組織系統2.下圖為中國秦漢至唐初城鄉結構示意圖,對該圖的描述符合史實的是()A.鄉村自給自足狀態被打破B.城鄉之間交流日益頻繁C.城鄉之間的道路四通八達D.城市政治中心功能顯著3.陸游有詩云:“太平處處是優場,社日兒童喜欲狂。”“酒坊飲客朝成市,佛廟村伶夜作場。”黎廷瑞有詩云:“草市冬冬村鼓鬧,竹檐爛爛華燈掛。顛狂社舞喧戲劇,落魄儒冠奇嘲罵。”這些詩可以用來說明,宋代()A.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B.市場兼有文化娛樂功能C.城市經濟功能受到削弱D.坊市分區制度得到推廣4.有學者認為:在封建城市形成的過程中,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并沒有起決定性的作用。根據所學知識推斷,真正起關鍵作用的因素最有可能是()A.工商業人口的自然集中B.封建地主經濟的初步發展C.手工業生產的種類增多D.統治階級政治軍事的需要5.雅典衛城平面布局呈開放式,中國古代傳統城市平面布局多呈規整式。在建筑方位上,雅典衛城呈東西向,而中國古代傳統城市多呈南北向。這主要是由于()A.政治文化的差異B.經濟水平的高低C.民眾數量的多寡D.地理位置的不同6.有人說,唐朝長安城的布局體現“規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則體現“自由之風”。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學成為官方哲學B.城市商品經濟發展C.重農抑商政策松動D.海外貿易得到發展7.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形式多樣,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建筑融于山水之間,體現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這表明中國古代建筑()A.領先世界各國 B.富含文化氣息C.體現宗教信仰 D.受制于自然條件8.在歐洲某一時期,高聳入云、冷峻陰沉的哥特式建筑不再流行,建筑師們熱衷于重現古希臘的柱式以及古羅馬的穹頂拱券,從而營造出歡快充實的空間感受。據此推測,這種變化最早應該出現在()A.智者學派之前 B.文藝復興時期C.宗教改革之后 D.啟蒙運動前后【能力提升】9.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區,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這表明()A.兩河流域村落發展迅速B.農業發展決定村落規模C.原始村落分布較為均衡D.地理環境影響村落位置10.村落產生之后建有住宅、倉廩、地窖等建筑分區。在半坡氏族聚落分區中,居住房屋和大部分經濟性建筑,如貯藏糧食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構成一個占地約3000平方米的居住區,成為整個聚落的重心。這表明()A.農業在村落中占據重要地位B.村落出現后人們以定居生活為主C.村落最早出現在中國D.村落為人們的防衛提供了保障11.最初人們往往于物資集散的地方形成鄉間集市以進行定期的商品交換,繼而這些地方逐漸建立起經常性的商業服務設施,成為集鎮。據此可知集鎮()A.是定期交換商品的場所B.是利于物資集散的地點C.能夠提供商業服務設施D.是商品交換發展的結果12.南宋江南繁榮的市鎮,已初步形成像州縣城市那樣的市區,如吉州永和鎮的“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鎮“邸肆間列”。太平州黃池鎮的俗諺有云:“太平州不如蕪湖,蕪湖不如黃池。”這說明,南宋時期()A.江南市鎮已出現城市化特征B.商幫的出現帶來了市鎮經濟的繁榮C.江南市鎮專業化分工較明顯D.坊市界限打破帶動了江南市鎮發展13.下表為不同史料對古代“城”的記述。據此可知()歷史記述史料“城郭溝池以為固”《禮記·禮運》“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左傳·哀公七年》“城為保民為之也”《谷梁傳·隱公七年》“城者,所以自守也”《墨子·七患》A.最初的“城”具有軍事防御性質B.商業發展是“城”產生的主要原因C.城市承擔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職能D.城市規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14.古希臘雅典城市的中心是衛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衛城的山腳下。整個城市形成的標志是衛城西北角城市廣場的形成。由此說明()A.城市易在山腳下形成B.城市廣場是城市的前身C.衛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D.居民中心結合會形成城市15.福建民居土樓的結構特點是中軸對稱、有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分明、主次分明等。一樓之內一般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則安排。這種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觀念影響B.突出皇權至上C.體現宗教色彩D.利于鄰里和睦16.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稱民居。各地民居大多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其差異主要取決于世界各地區的()A.城市化建設水平高低B.生產方式和風俗習慣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D.自然環境和人文狀況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業初興之時,只有現在所謂的定期貿易。《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這一事實。所運銷的,多數是奢侈品,所以專與王公貴人為緣。“子貢(衛國大商人、孔子弟子)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以與之抗禮。”(《史記·貨殖列傳》)晁錯說漢朝的商人“交通王侯,力過吏勢”(《漢書·食貨志》)。此等商人,看似勢力雄厚,其實和社會的關系,是比較淺的。——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二從農村上市的絕大部分貨物進入定期集市或正規市場,通常這類集市或市場為周圍20到30個村服務,也有例外。但是這種格局直到19世紀后期是普遍的,因為當時城鎮人口較少集中于少數大的中心城市,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數農戶居住在離集市半天路的范圍之內,在陰歷規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販輪流到這些集市上來。眾多的買主和賣主為價格爭執不休,這表明價格競爭是激烈的。每一個縣有許多商人在競爭,以致沒有哪一個買主能壟斷市場。——摘編自[美]費正清等《劍橋中華民國史》(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早期商業發展的特點及中國近代商業出現的新變化。(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中國古代商人“和社會的關系,是比較淺的”與近代商業出現新變化的原因。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古羅馬城的建設經歷了王政時期、共和國時期、帝國時期三個階段。共和國時期,為了防止外敵入侵,羅馬人不僅將羅馬城進一步擴大,修建了周長10千米、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墻,還建造了堅固的城門、塔樓、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紀,羅馬城已經擁有100萬的人口,無論從地理上還是從政治上,都是羅馬帝國的中心。羅馬城內工商業發展迅速,金融、行會、高利貸業也有很大發展。當時手工業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區,手工行業達數十種。從帝國建立到180年左右,以皇帝命名的廣場、神廟、劇場與浴場等亦趨于規模宏大與豪華富麗。羅馬帝國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來越宏偉的建筑,也導致羅馬帝國逐漸走上了衰敗之路。——摘編自徐衛民《漢長安與古羅馬城政治功能比較研究》材料二漢代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建在寬闊的關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門,每座城門有3個門道,中間的門道專供天子使用。城內的道路規整,布局與形制按照《周禮·考工記》進行設計營造。漢代長安城的禮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廟、辟雍和社稷遺址等。統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場、民間手工作坊和居民區集中在城北。東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業功能,由于城門管理嚴格,主要服務于達官貴族。漢代長安城布局上所表現出的崇“方”思想、擇中觀念、規整的城門配置制度、棋盤式道路網,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過程中有著典型意義,對后代都城的營建影響深遠。——摘編自徐衛民《漢長安與古羅馬城政治功能比較研究》(1)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羅馬城與漢代長安城的異同。(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漢代長安城建設的因素。答案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村落是人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們生產勞作的地方,而且村落設有圍墻和大門,具有防御功能,宗族族長的存在使村落具有一定的組織性,這有利于保障人們的生產生活,故C項正確。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圖示,可知以城市為中心形成了輻射周圍的城鄉分工,說明秦漢至唐初城市政治中心功能顯著,故D項正確;我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A項;B、C兩項在材料圖示中無法體現,排除。3【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市場和草市中有村鼓、社舞、戲劇等娛樂活動,表明市場兼有文化娛樂功能,故B項正確。4【答案】D【解析】古代統治者最初建設城市最有可能是出于軍事防御的目的,故D項正確。5【答案】A【解析】雅典衛城平面布局呈開放式與政治上的民主理念有關,中國古代傳統城市平面布局的規整以及多呈南北向,則反映重秩序、皇權至上的政治理念的影響,故A項正確。6【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打破了漢唐以來的坊市分區制度,根源在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故選B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筑“融于山水之間,體現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思想”,這表明中國古代建筑受到中國傳統“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富含文化氣息,故選B項。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冷峻陰沉的建筑風格被歡快充實的空間感受所取代,表明建筑設計注重人的感受,這應該與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理念有關,反映了市民階層追求世俗化的現實生活,故B項正確。9【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村落多分布在大河流域,說明地理環境影響村落的位置,故D項正確。10【答案】A【解析】材料“貯藏糧食的窖穴、飼養家畜的圈欄等,集中分布在聚落的中心”反映出農業在村落中占據重要地位,故A項正確;農業出現以后,人們筑屋定居,形成村落,排除B項;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村落的防衛功能,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集鎮逐漸形成,故D項正確;A、B、C三項在材料中都有涉及,與集鎮都有關系,但是都比較片面,排除。12【答案】A【解析】材料“南宋江南繁榮的市鎮,已初步形成像州縣城市那樣的市區”表明江南市鎮出現城市化特征,故A項正確;商幫出現在明清時期,故B項錯誤;材料表明江南市鎮出現城市化特征,沒有涉及專業化分工,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坊市界限被打破,故D項錯誤。13【答案】A【解析】從材料中“城郭溝池以為固”“民保于城”“城為保民為之也”“城者,所以自守也”可以看出,最初的“城”具有軍事防御性質,能夠保護民眾、抵御外來進攻,故選A項。1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衛城的山腳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居民中心結合會形成城市,故D項正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商品經濟發達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排除A項;城市廣場是居民中心發展的結果,并不是城市的前身,排除B項;“唯一”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1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高低尊卑分明、主次分明等。一樓之內一般居住著一個家族”“長幼有序”“男尊女卑”可知,土樓的結構特點與建筑布局體現了宗法觀念,故A項正確;材料與皇權至上無關,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宗教,排除C項;利于鄰里和睦與“一樓之內一般居住著一個家族”不符,排除D項。16【答案】D【解析】由于各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征有各自的特色,從而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故選D項。17【答案】(1)特點:商業興起較早;交易時間有限制;服務對象主要是官僚、貴族;擁有雄厚資本的商人出現,并對國家政治產生影響。新變化:集市規模擴大,且分布在農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農產品;市場開放;競爭激烈。(2)古代商人和社會關系淺的原因:中國古代商業一開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