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過關檢測(A卷)(時間:6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韓非在描述遠古社會自然環境時寫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由此可見,遠古時期人類最需要的是()A.學會制造工具 B.過群居生活 C.用火燒烤食物 D.移居山洞生活2.文物與文字都承載著歷史和文明。右面所示文物反映了當時的人類()A.已經開始農耕生產B.刀耕火種,聚族而居C.依靠采集漁獵生活D.貧富分化日益嚴重3.俗語有云,“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則天下穩”。下面所列的糧食作物中,由我國先民最先種植的是()A.粟、小麥 B.水稻、玉米 C.水稻、粟 D.水稻、小麥4.《管子·地員》把土地分為三等十八類九十物(種),并記述了各種土壤適合栽培的作物。如粟土,“盡宜桐柞,莫不秀長。其榆其柳,其檿其桑……群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此外,對其他十七類土壤,也有類似的記載。這反映出我國早期農業()A.作物種植趨向多元化B.已產生了因地制宜的思想C.生產關系正發生質變D.生產力發展呈現不平衡性5.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發明。”這說明()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B.農耕畜牧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6.文獻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時,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的記載。這反映了()A.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B.土地實際上為地主占有C.諸侯將公田據為己有D.井田制下地權合一的現象7.“氏族之間掠奪戰爭的產生……氏族出現了軍事首長。軍事首長的財富和權力與日俱增,而且由原來的選舉產生逐漸變為世襲制。”上述現象出現的根源是()A.私有制的發展B.世襲王權的萌發C.生產力的發展D.國家的產生8.南宋時面食在江南流行。臨安城內僅面點就有50多種,其中大包子、荷葉餅、燒餅、羊肉饅頭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漸提升。飲食風格的變化突出說明()A.人口流動頻繁促進文化交融B.農業生產進步豐富居民生活C.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消費觀念D.經濟重心南移促進城市發展9.右面是1675年的一幅油畫,園藝師正在向英國國王查理二世敬獻在英格蘭長出的第一個菠蘿。菠蘿原產于南美洲,在當時的英格蘭被稱為“國王的水果”。該油畫反映了()A.新航路的開辟促進洲際物種交流B.南美洲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C.工業革命促進農業技術的提高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完全形成10.15世紀末以后,一種辛辣調味品為歐洲飲食帶來新的味道,且頗受歡迎,被稱為“西班牙胡椒”。這一調味品就是我們熟識的辣椒,其原產地在()A.美洲B.歐洲 C.中國D.非洲11.據史料記載,16世紀末,中國福建發生饑荒,饑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紀上半葉,英國入侵愛爾蘭,搗毀莊稼,致使大多數農作物歉收乃至顆粒無收,唯有生長在地下的馬鈴薯安然無恙,幫助愛爾蘭人度過荒年。據此可以得出()A.食物物種交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B.新食物物種促進了人口的增長C.新食物物種擴大了糧食種植面積D.新食物物種提高了人們的抗饑荒能力12.明朝中后期,沿海地區的甘薯種植相當普遍,“閩廣人賴以救濟,其利甚大”。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中國沿海地區適合種植甘薯B.新航路的開辟C.閩廣人追求種植甘薯的利潤D.明朝的對外開放政策13.1693年,康熙帝患瘧疾,服御醫藥無效。歐洲傳教士獻上原產于美洲的金雞納,康熙帝服用后瘧疾速愈。這反映了()A.傳統商路和歐洲貿易中心轉移B.閉關自守政策下朝貢貿易繁榮C.殖民擴張使美洲社會遭到破壞D.新航路開辟后洲際物種的交流。14.工業革命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動這一轉變的根本因素是()A.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B.資本主義機器生產C.人口的急劇增長D.城市化進程的加快15.在傳統農業中,所有生產要素基本在農業和農村內部就可以解決。但現代農業則不同,它依賴大量外部投入,更需要()A.天然有機肥料的補充B.科技和工業體系的支撐C.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投入D.雄厚的資本原始積累16.袁隆平最大的貢獻不是培育了雜交水稻,而是提供了培育雜交水稻的方法和思路。這些理論和方法為培育優良的水稻品種提供了可行方案,并且為“超級稻”提供了理論可行性,這成為我國雜交育種的基礎。材料表達的核心思想是()A.袁隆平的科技理論影響巨大B.袁隆平使中國逐漸擺脫貧困C.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強國D.中國的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17.科學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的()A.機械化、集約化 B.社會化、商品化 C.自動化、智能化 D.產業化、機械化18.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溫室種植成為一種普遍的農業生產方式。下列屬于溫室種植優點的是()蔬菜溫室大棚A.冬季透光保溫,夏季遮陽降溫B.與露地種植相比,溫室種植在質量上缺乏優勢C.種植的蔬果種類相對單一D.投入成本幾乎為零19.《宋刑統》中載:“脯肉有毒,曾經病人,有余者速焚之,違者杖九十……”根據材料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宋朝()A.食材以肉類為主B.重視食品安全C.制裁強行買賣行為D.食品中添加了有毒物20.1945年10月16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成立。該組織成立以來,為世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A.地區防恐、保障和平B.抵制強權、維持公理C.消除饑餓、保障糧食安全D.穩定金融、防止經濟“滯脹”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1題14分,第22題14分,第23題12分,共4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從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350年差不多1000年的時間里,蘇美爾人建立了一個又一個城邦……支配著美索不達米亞的公共事務。……當和平得以維系,政府也會組織建造大型公共設施。宮殿、神廟和抵御外敵的高墻出現在所有蘇美爾的城市中,全部工作都由吉爾伽美什這樣的領袖來組織和協調完成。神話中就曾提到吉爾伽美什在烏魯克建造城墻和神廟的事跡。……比建筑物更為重要的是灌溉系統,它支撐著農業生產與城市社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蘇美爾人擴大了蓄水池和水渠的灌溉網絡。材料二下圖為古埃及一位祭司的墓室壁畫。這位祭司大約生活在公元前15世紀,畫中描繪了古埃及南部的農民犁地并播種的情形。——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指出兩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政治特色。(6分)(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什么說在兩河流域早期文明中“比建筑物更為重要的是灌溉系統”?(4分)(3)比較材料一、材料二,說明兩河流域的早期文明與古埃及文明的共同特征。(4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馬鈴薯在傳入歐洲之初,并不受人們的歡迎,絕大部分歐洲人對它持一種非常不友好的態度。他們甚至認為馬鈴薯會導致麻風病和不道德;歐洲人以前從未吃過塊莖類食物;馬鈴薯來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開化的、被征服的種族的主要食物……在歐洲,甚至在馬鈴薯被稱為“魔鬼的蘋果”的俄國,農民在最初的猶豫不決之后開始大規模種植馬鈴薯。拿破侖戰爭時期,馬鈴薯成為歐洲的糧食儲備。到19世紀,它已成為北歐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那時工業革命正在改變著英國的農村社會,使數百萬農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環境中,馬鈴薯成為現代社會的“便利食品”。——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材料二玉黍(玉米)……生地、瓦礫、山場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鋤,不須厚糞。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輕,為旱種之最。——[清]包世臣《齊民四術》材料三三十年前,從無開墾者。嗣有江蘇之淮徐民,安徽之安慶民,浙江之溫臺民,來杭、湖兩屬之各縣,棚居山中,開種苞谷(玉米)……近已十開六七矣!每遇大雨,泥沙直下,近于山之良田盡成沙地;遠于山之巨浸俱積淤泥,以致雨澤稍多,溪湖漫溢,田禾淹沒,歲屢不登……他日之錢糧何出?猶其后焉者也。——《清文宗實錄》(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歐洲人對馬鈴薯態度的變化及其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對玉米種植的兩種態度及各自的理由,說明影響美洲作物傳播的主要因素。(6分)23.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類只能依賴自然條件進行食品貯藏保鮮,直至19世紀,罐頭的出現推動了貯藏保鮮方法的重大變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大事年表·1795年,法國政府懸賞征集軍糧長期保存、防止腐爛變質的方法。·1804年,法國人阿佩爾經過努力,研究成功世界上第一批罐頭食品,其方法是將欲保存的食品加熱后裝入瓶內,用木塞塞住瓶口,置于沸水煮30~60分鐘,取出后趁熱將塞子塞緊,再用涂蠟密封瓶口。·1823年,英國人杜蘭德申請了馬口鐵皮罐頭的發明專利,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馬口鐵皮罐頭廠。·1830年左右,美國辛辛那提建立了最早的肉類罐頭加工廠,每個工人只從事單一和重復性的工作。·19世紀30年代,歐洲和美國的商店開始向民眾提供魚罐頭和肉罐頭。·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展出了大量罐頭產品,包括來自中國和印度的罐裝火腿等世界各地食品。·19世紀50年代,鐵路大量建成和冰采集技術的發展,延長了罐頭食品的保質期,保障其從資源豐沛的產地調運到其他城市。19世紀英國的罐頭工廠——據李淑穎《影響世界的重大發明》等整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為19世紀罐頭食品的興起和發展撰寫一份說明。(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釋合理,不少于150字)(12分)答案1答案B2答案A3答案C4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如粟土,‘盡宜桐柞,莫不秀長。其榆其柳,其檿其桑……群木蕃滋數大,條直以長’”體現的是根據不同的土壤種植不同的植物,是典型的因地制宜的思想,故選B項;題干材料“記述了各種土壤適合栽培的作物”體現了根據不同的土壤種植不同的作物,強調因地制宜,而不是強調植物種類多,排除A項;題干材料所述內容屬于農業生產經驗,不是農業生產關系,排除C項;根據題干材料無法判斷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排除D項。5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隨著農耕的發展,私有制出現,進而出現文字,體現的是“農耕畜牧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故選B項。6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天子存,則諸侯不得專地也”強調了周天子名義上對土地的所有權,故A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實行的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故B項錯誤;題干材料未涉及公田、私田的相關信息,故C項錯誤;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并非完全一致,故D項錯誤。7答案C解析“軍事首長的財富和權力與日俱增……逐漸變為世襲制”,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故選C項;相對于生產力來說,私有制的發展并非根源,故排除A項;世襲王權的萌發、國家的產生是題干材料所述現象的結果,故排除B、D兩項。8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其中大包子、荷葉餅、燒餅、羊肉饅頭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面食地位逐漸提升”反映了北方的食品在江南流行,說明南北人口的流動頻繁推動南北文化的交流,故選A項;題干材料“臨安城內僅面點就有50多種”不能反映農業的發展情況,而是體現了商業的發展,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反映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排除C項;題干材料“臨安城內僅面點就有50多種”只能體現居民生活的豐富,無法說明城市的發展,排除D項。9答案A解析題干材料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后,原產于南美洲的菠蘿在英國培育成功,說明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洲際物種交流,故選A項;題干材料僅說明菠蘿在英國培育成功,無法體現南美洲是英國的殖民地,排除B項;根據題干材料時間“1675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工業革命尚未開始,排除C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完全形成是在20世紀初,排除D項。10答案A解析辣椒原產于拉丁美洲的秘魯和墨西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故A項正確。11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中國福建“饑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馬鈴薯“幫助愛爾蘭人度過荒年”,可以得出新食物物種提高了人們的抗饑荒能力,故D項正確。12答案B解析中國適合種植甘薯的地區廣泛,不只是中國沿海地區,故A項錯誤;甘薯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逐漸傳入中國,故B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甘薯產量高,對于地少人多的中國人民而言維持生存的意義重大,故被廣泛種植,而不是因其經濟價值高,故C項錯誤;明朝實行海禁政策,對外貿易只能在官府控制下進行,故D項錯誤。13答案D解析據題干材料時間“1693年”,可知此時處于新航路開辟以后,題干材料“歐洲傳教士獻上原產于美洲的金雞納”,反映了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各大洲之間的物種交流,故D項正確;“傳統商路和歐洲貿易中心轉移”是新航路的開辟對歐洲產生的影響,而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對亞洲的影響,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傳教士上貢的藥品治愈了康熙帝的瘧疾,而不是政府的官方貿易行為,排除B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對美洲社會的破壞,故C項錯誤14答案B解析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機器生產推動著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所以B項正確;A、C、D三項均不符合題意,排除。15答案B16答案A17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學技術的進步,增加了糧倉倉容量,實現了糧食儲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所以C項正確。18答案A解析溫室能夠做到在寒冷的冬季透光保溫,在炎熱的夏季遮陽降溫。與露地種植相比,溫室種植在質量、時間、收益等方面都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