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_第1頁
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_第2頁
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_第3頁
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_第4頁
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溫州市鹿城區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所-建設項目基本情況項目名稱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年產8700km電線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通訊地址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聯系電話1傳真郵政編碼325000建設地點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三至四層)立項審批部門批準文號建設性質新建(補辦)行業類別及代碼C-393電線、電纜制造建筑面積(平方米)976綠化面積(平方米)總投資(萬元)1000其中:環保投資(萬元)20環保投資占總投資比例2%評價經費(萬元)預期投產日期已投產工程內容及規模:1、項目主要內容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公司成立于1999年,企業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該廠房的性質為工業用房,廠房一層為停車庫,二層為浙江中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五層為倉庫。本企業位于該廠房的三至四層,三層為生產車間,四層為辦公室,從事電線等電子元件制造,年產約8700km電線,屬新建(補辦)項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3號《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號《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該項目建設需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受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委托,我所承擔該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現場踏勘、資料收集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本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2、編制依據2.1有關法律法規(1)國家相關法律法規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國家主席令第22號,1989.12);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國家主席令第77號,1997.03);3、《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253號,1998.1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國家主席令第32號,2000.09);5、《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家主席令第74號,2002.10);6、《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國家主席令第4號,2003.01);7、《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家主席令第72號,2003.01);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國家主席令第77號,2003.09);9、《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國家主席令第31號,2005.04);10、《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國家主席令第87號,2008.06);11、《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2011.03);12、《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國發[2005]39);13、《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國環發28號,2006.03);14、《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1號令,2008.08);15、《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環境保護部令第2號,2008.10);16、《關于貫徹落實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09]38號,2009.09);1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7號,2010.02);18、《部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2010年本)》(工產業第122號,2010.10);19、《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9號,2011.03);20、《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1〕42號,2011.12);(2)浙江省相關法律法規1、《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意見》(浙環開[1999]第165號);2、《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公告第1號,2003.09);3、《關于加強全省工業項目新增污染控制意見的通知》(浙政辦發[2005]87號,2005.10);4、《浙江省水功能區、水環境功能區劃分方案》(浙政辦發[2005]109號,2005.12);5、《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公告第54號,2006.06);6、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若干意見》(2006.08);7、《關于進一步加強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工作的通知》(浙環發[2007]11號,2007.02);8、浙江省環境保護局《關于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試行工作的通知》(浙環發[2007]94號,2007.12);9、《浙江省環境保護局關于切實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工作的實施意見》(浙環發[2008]55號,2008.09);10、《關于加強城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環辦[2008]70號,2008.09);11、《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條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公告第5號,2009.01);12、《關于進一步下放建設項目環評審批管理權限切實加強監督管理的通知》(浙環發[2009]44號,2009.06);13、《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固體廢物環境管理的通知》(浙環發[2009]76號,2009.10);14、《關于進一步建立完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替代區域限批等制度的通知》(浙環發[2009]77號,2009.10);15、《浙江省溫瑞塘河保護管理條例》(2010年1月1日實施);16、關于印發《浙江省淘汰和禁止發展的落后生產能力目錄(2010年本)》的通知(浙淘汰辦〔2010〕2號,2010.07);17、省政府印發實施《浙江省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2011.08);18、《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浙江省人民政府令288號,2011.12);19、《浙江省建設項目主要污染物總量準入審核辦法》(浙環發[2012]10號,2012.02)。(3)地方相關法律法規1、2、《關于建設項目環評分級審批管理權限有關情況說明的通知》(溫環發[2009]71號,2009.10);3、《溫州市限制類、禁止淘汰類落后生產能力指導目錄》的通知(溫經貿資源[2009]340號,2009.12);4、關于印發《溫州市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污染物總量替代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溫環發〔2010〕88號,2010.08);3月1日。6、《溫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意見》(溫政發〔2011〕27號,2011.3)。2.2有關技術規范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2.1-2011);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面水環境》(HJ/T2.3-93);3、;4、《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大氣環境》(HJ2.2-2008);5、《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聲環境》(HJ2.4-2009);6、《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7、《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要點(修改版)》(2005)8、《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劃分原則與技術方法》(HJ/14-1996);《固體廢物鑒別導則》(試行)(2006.04)。2.3項目技術文件“項目平面圖、項目設備清單”——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2.4其他依據業主提供的其他資料和環評技術委托合同書,2012年6月。3、項目規模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三至四層),三層為生產車間,四層為辦公室,房屋產權證及平面圖詳見附圖五、六。項目主要設備及原輔材料用量詳見下表1:表1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主要設備清單及原輔材料用量名稱數量原輔材料用量束絞機1臺PVC67t/a擠塑機1臺銅絲197t/a斜包機1臺循環水補充量2t/a生產流水1條油墨16kg/年4、公用工程(1)給水采用城市自來水管網作為本項目給水水源。(2)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清污分流排水體系。雨水經雨水口、檢查井匯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網。生活廢水經化糞池預處理達標后排入市政排污管網,最終輸送至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甌江。(3)供電供電系統采用供電局電網。5、職工人數項目共有職工人數20人,年經營日為300天。6、項目投資項目總投資約1000萬元,其中環保投資20萬元,環保投資占總投資的2%。7、項目周邊情況該建設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項目東面為黃嶼路,項目南面為工業區廠房,項目西面為中國一汽君浩汽車4S店,項目北面為溫州大道。項目四周情況見下圖。與本項目有關的原有污染情況及主要環境問題:該建設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有限公司為新建(補辦)項目,不存在原有污染。建設項目所在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簡況1、地理位置溫州地處中國大陸環太平洋岸線的中段,浙江省東南部。全境介于北緯27.03'-28.36'、東經140.657'-121.18'之間。東瀕東海,南與福建省寧德地區的福鼎、柘榮、壽寧三縣毗鄰,西及西北部與麗水市的縉云、青田、景寧三縣相連,北和東北方與臺州市的仙居、黃巖、溫嶺、玉環四縣市接壤。溫州市生態園東臨溫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接瑞安,西面為甌海,北側為鹿城區。本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2、氣候特征溫州市區屬副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1)氣溫溫州氣象臺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為19.14度,最高月份為7月,平均氣溫29.15度;最低月份為1月,平均氣溫8.44度;近五年間極端最高氣溫40.9度(出現在2003年7月15日14時),極端最低氣溫-2.0度(出現在2005年1月1日)。(2)風況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北偏北風,全年最多風向為東北偏北風,其次為西北風,多年平均風速為0.95m/s。(3)降水年無霜期272天,年均日照時數1850h,年平均水面蒸發量894mm,年平均降水量1717.7毫米。(4)相對濕度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6月梅雨季節相對濕度月平均為89%,12月氣候干燥,相對濕度為最小,月平均為74%。(5)臺風影響本地區的臺風平均每年為2.5次,影響時間5-11月。臺風影響一般持續2天時間。3、地形地貌溫州市以低山區丘陵為主,占全市面積的62.14%,平原面積占21%,海域面積占16.86%,大致呈“六山二地二水”結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分布低山、丘陵、平原、淺海灘涂、島嶼,具有五個層次的地貌特征。山脈屬雁蕩山脈,系括蒼山脈之南支,呈東北西南走向,最高峰百崗尖,海拔1056.6m,山體主要由流紋巖和凝灰巖構成,東部和南部大部分為海積平原,間有丘陵,海拔3.5m。地形豐富多樣,有利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的發展,沿海沿江適宜開發利用作為多種用途的港口,沿海有西門、白門、桃花等島嶼10多個,占總面積的0.6%。東南沿邊一帶為吹臺山,有鉛鋅、高嶺土等礦藏。蓮花山設有溫州電視臺電視發射塔。主峰白云山,海拔694.93米。婁橋河縱貫南北,支流密布,原為甌海區重要產糧區。4、地質與地震 本市地基巖性,由基巖和第四紀土層組成,基巖巖性大部分為凝灰巖、流灰巖,主要分布在周圍山區和平原中的零星殘丘,一般均較堅實,但局部地區風力劇烈。第四紀土層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區,巖性基礎較強,土壤結構一般分為:(1)耕地、厚度約30cm,布于地表;(2)人工土,主要分布在市區,厚度約1m,不能作建筑持力層;(3)淤積質粘土,一般埋深1.5m;(4)砂類土,厚度一般不大于10m,僅分布在沿甌江部分地段,地下水位高,有流砂現象。根據地震歷史資料和國家建委頒布文件,溫州地震烈度屬六度地區。5、水文水系(1)甌江甌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河,發源于慶元縣鍋帽尖,流經慶元、龍泉、云和、遂昌、松陽、縉云、麗水、景寧、青田、永嘉、甌海、溫州、樂清等13個縣(市)至崎頭注入東海,全長388km,流域面積達17958km2。溫州市處于甌江下游,甌江(溫州段)流域面積4021km2。甌江源頭海拔1900多m,進入海濱平原后僅6m,上游河床比降大,具有山溪性河流特點。河流下游進入平原,河床寬闊,邊灘和沙洲發育,水流分叉。徑流:甌江流域水量豐富,多年平均流量為456.6m3/s,平均年徑流量為144億m3,由于降水量年內、年際間分配不均勻,致使甌江年徑流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如1975年徑流量為228.6億m3,而1979年徑流量只有65.7億m3,豐枯比達3.4倍,多年平均最小日平均流量為26.1m3/s,最枯的1967年只有10.6m3/s,而洪峰流量則高達23000m3/s(1952年7月20日)。1987年3月30緊水灘電站建成并發電,該電站為調節水庫,電站下泄洪流量不少于34m3/s,使甌江干流的枯水徑流大為增加。潮流:甌江下游受潮汐影響,河口呈現喇叭型并有攔門沙,屬強潮河口。潮區界位于圩仁,感潮河段長76km,特大潮可達圩仁,一般大潮可達溫溪。潮區界以下,溫溪至梅岙是以山水為主,稱河流段,長30km,平均潮差3.29~3.38m,河床偏陡較穩定,潮流影響較小,徑流塑造為主;梅岙至龍灣段,河水與潮水相互消長,稱為過渡段,長31km,平均潮差3.38~4.59m,河床演變的特性同時受陸域和海域來水、來沙條件的控制,河段內邊灘交錯、心灘、心洲林立,為甌江河床最不穩定河段;龍灣至黃華河段以潮流為主,稱潮流段,長約15km,年平均潮差4.59m。過渡段和潮流段流速較大,江心嶼斷面漲、落潮期平均流速1.2m/s,漲潮量平均0.7億m3,平均漲潮(流量)3700m3/s,靈昆島南、北江道,漲潮量達3.7億m3,平均流量19600m3/s,落潮平均流量16000m3/s,漲落潮平均流速1.0m/s,可見溫州以下河段對污染物具有較強的稀釋自凈能力。(2)溫瑞塘河溫瑞塘河位于甌江以南、飛云江以北的溫瑞平原,是我市境內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屬于鹿城、甌海、龍灣、瑞安等“三區一市”管轄。水源主要來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稱三溪)以及大羅山和集云山的山澗溪流,整個流域面積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積22平方公里,灌溉面積48.2萬畝,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徑流量9.13億立方米。水系河網總長度1178.4公里,在吳淞高程5米時,相應蓄水量6500萬立方米。溫瑞塘河自東晉時期由人工開鑿,經唐大和、會昌年間大規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樞組織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溫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標志。溫瑞塘河主河道古稱南塘河,明清稱七鋪塘河,北起鹿城區小南門躍進橋,向南流經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關東門白巖橋,全長33.85公里,正常水位時河面一般寬度為50米,最寬處200多米,最窄處僅13米。溫瑞塘河縱橫交錯的水系河道,對我市的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灌溉、景觀及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溫瑞平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溫州人民稱為“母親河”。社會環境簡況:1、溫州市溫州位于中國東南部,甌江下游南岸,是浙江省轄市,為沿海港口城市,簡稱甌,別稱鹿城。擁有面積11784平方千米,轄海域11000平方千米。全市總面積23255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12255.77平方千米、海域11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區1082平方千米。總人口807萬人(2009年)。轄3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30個街道、119個鎮(包括2個民族鎮)、143個鄉(包括5個民族鄉)。溫州市是浙江省的地級市,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海峽西岸經濟區城市,中國54個特大城市之一,浙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之一,浙南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位于中國黃金海岸線中段,浙江東南部,東瀕東海,南接福建寧德福鼎市,西與麗水市相連,北與臺州市毗鄰。溫州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2925.27億元,實際增長11.1%,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000美元;財政總收入411.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8.5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和15.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0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416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五年累計下降20%,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17.4%和20.4%。2、溫州生態園區概況溫州生態園由大羅山和三垟濕地組成,總面積約為130平方公里。溫州生態園區內有仙巖和瑤溪兩個省級名勝風景區,茶山和天柱兩個市級名勝風景區,大羅山被古代道家稱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大羅山──三垟濕地是楊梅鄉、柑桔洲、棱角園、桂花山。生態園內山水相嵌、奇巖異洞、瀑布深潭、名寺古剎,集山、水、洲、瀕海于一體。有著優越的區位條件,高品位的風景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質的生態農業,具有旅游資源的綜合性優勢和發展生態產業的物質基礎。溫州生態園區擬建設成為一個集生態教育、綠色人居、旅游度假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生態園區,成為城市生態調節中心,生態教育中心,休閑度假中心,成為大都市的內花園。生態恢復產業:生態園是溫州市生態產業發展的核心區,以恢復初級生產力為主的生態恢復產業將是生態園的主導產業之一,包括濕地保護與修復、山體保護與修復,是全市的生態產業發展的試驗田。旅游產業:旅游服務業發展是生態園另外一個主導產業,作為生態園土地利用和空間布局的主要考慮依據。2020年,預計旅游業及相關產業收入占到生態園總收入的50%以上。綠色人居產業:結合旅游地產概念,基于生態優先的原則,采用生態材料、建設技術,在生態園發展一定規模的綠色人居產業,包括濕地型生態住宅、山地型生態住宅等。文化產業:在生態園產業發展中,大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資源的合理利用應是與生態建設同步發展的重要產業基礎,在生態園文化產業發展中,應重視樹立生態園文化品牌,如大羅山佛教文化區,通過一系列的品牌推廣,形成文化產業鏈;建立民間文化保護發展機構,有意識地對生態園內民俗文化進行整理、發掘。生態農業:生態園內的農業應結合生態建設、生活景觀、生態保育等功能,向觀光農業轉化,提高產業的附加值;應輔導生產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如大羅山楊梅、柑桔、桂花、黃葉早茶、花卉,建立優良農產品認證制度,建立生態園品牌的健康良好形象發展有特色的觀光紀念品;結合農產品加工,形成生態園具有鄉土特色的紀念品;以楊梅、茶葉等特色農產品為主題,開辟農業觀光園區,設置農產品加工廠和展售中心;開辟茶花園和桂花園;同時可開辟農產品博物館,配合節慶活動安排展示活動;輔導農民通過合作組織,結合餐飲、住宿、休閑,發展休閑農莊、觀光茶園、有機農場等,同時可規劃將生產加工過程作為觀摩學習區。新興產業的引入:①咨詢軟件產業:生態園可以利用本地區優美的居住環境,吸引高科技人才進入生態園,包括多媒體動畫、網絡傳輸等先進信息研發產業,提高生態園的產業競爭力,同時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加強生態園內部信息網絡建設。②生物技術研發產業:生態園內可引入生物技術產業,與本區的生態建設、農業、林業、觀光旅游業相結合,包括農業生物技術研發,發展精細農業花卉,食品生物技術,發展有機食品、營養產品等。③教育科研產業:結合生態教育主題,依托溫州高教園區的資源優勢,可以引入濕地研究、生態能源研究、青少年地質氣象教育基地等。3、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1)服務范圍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服務范圍包含狀元、經濟技術開發區、農用工業區、楊府山、東郊、舊城、梧埏、三垟、茶山、南白象等八個污水系系統,區域面積達131.18平方公里,近期服務人口60萬,遠期服務人口103萬。(2)工程簡介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位于溫州市區東郊楊府山涂村,占地20公頃;該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污水為20萬噸,工程投資3.0165億元,2003年7月投入運行,2004年通過項目驗收。根據2012年1-2月份城鎮污水處理廠檢查情況,中心片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平均濃度:COD為304mg/L,SS為245mg/L,氨氮為22.93mg/L,TP為5.18mg/L;出水污染物平均濃度:COD為39mg/L,SS為13.5mg/L,氨氮為2.20mg/L,TP為0.28mg/L。污水處理工藝采用奧伯爾氧化溝工藝對污水進行生化處理。。該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三至四層),屬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納污范圍。此外,廠區內項目生活廢水經化糞池預處理達納管標準后,經過北側溫州大道市政污水管網送至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4、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根據《溫州市區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2008年2月),本項目所在地為溫州生態園濕地和景觀保護生態環境功能小區(Ⅴ1-40301B04)內,屬限制準入區(見附圖5——溫州市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圖)。(1)基本特征該區位于甌海區東部和龍灣區西部,主要為溫州生態園除自然保育區之外的區域,包括甌海區三垟街道的大部分地區和梧田街道、茶山街道、仙巖鎮的小部分地區,以及龍灣區永中街道和天河鎮的小部分地區、狀元鎮大岙溪、三郎橋村,除此之外還包括三垟街道的黃嶼村和呂家岸村,總面積43.01平方公里。該區主要由三垟水網濕地和大羅山山地丘陵組成,旅游資源豐富。該區農業生產發達,茶山楊梅和甌柑產于此處,皆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甌海區的傳統、區域特色產業。區域工業不發達,多為家庭加工作坊和低、小、散企業,三垟街道的黃嶼村和呂家岸村拉絲和標準件企業數量眾多。(2)主要生態環境功能和保護目標主導生態服務功能與生態環境敏感性: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為水源涵養中度重要和比較重要,生態環境敏感性為水環境污染高度敏感。主要承擔濕地保護和生態景觀保護的功能。環境保護目標:近遠期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全部達到水環境功能要求;集鎮建成區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大羅山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恢復和提升。(3)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措施建設開發活動的環境保護要求:控制工業發展規模,原則上不再新增工業用地;溫州生態園的旅游開發活動要符合《溫州生態園總體規劃》和《浙江省溫州生態園保護管理條例》中提出的要求;三垟水網作為城市的重要生態濕地,應禁止從事與水網濕地保護無關的一切建設活動,保持現有的調蓄能力。鞏固穩定楊梅、甌柑種植面積,推廣無公害生產技術,用現代科技和農耕文化來提升產品附加值,將茶山楊梅和甌柑兩大產業做成生態農業示范。污染控制:大力治理現有工業污染源,增加對工業企業的打擊取締力度,將三垟濕地保護區內的現有分散小企業逐步關停或外遷,關閉區內的家庭作坊;取締畜禽養殖、網箱養殖等破壞水質的行為;在黃嶼村建設處理能力1萬噸/日的黃嶼污水處理廠,同步建設完善污水管網,對區域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進行集中處理;建立完善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系統,防止生活垃圾污染水體;在旅游景點、景區規劃建設過程中引入環保理念,同步配套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加強環境管理,在景區的旅客集散地、餐飲點等建設相應的污水處理設施,加快旅游衛生公廁達標,完善垃圾收集和管理系統等其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與建設:建設三垟濕地保護及配套一期工程,將張嚴馮、上垟村、園底村、馬嶼垟、樟岙村等村莊逐步搬遷至黃嶼和三郎橋安置區,降低生產生活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對濕地水系開展底泥清淤、岸灘改造、水系開挖、水生植物建設等綜合整治,同時配套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加大退耕還林、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生態公益林撫育的力度,有效保護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提高水源涵養能力;結合舊村改造和旅游區景觀建設,建設生態人居。5、溫州市核心片區黃嶼單元控制性詳細規劃概況(1)規劃范圍該規劃范圍東至中興大道,南至甌海大道,西至湯家橋路,北至溫州大道,總規劃面積約322.61公頃。(2)職能定位依托行政中心、高新園、生態濕地及規劃軌道線網,打造集居住、文化娛樂、商業金融、高新產業為一體的、配套設施完善、交通便利、環境友好的城市綜合功能區。(3)規劃布局未來將規劃成“兩心、一廊、一軸、四片”的總體規劃結構。兩心指片區商務中心和單元綠地中心。其中,片區商務中心結合溫州大道北側大型配套,打造沿溫州大道公建圈和商業綜合體,輻射蒲黃組團及周邊單元。單元綠地中心結合黃嶼山設置大型綠地廣場,并配套居住區級服務設施,打造單元自身景觀和休閑活動中心。一廊即金溫鐵路廊道,遠期增加輕軌交通線,將有效拉動整個蒲黃片區的發展;一軸指三垟大道交通軸:南北將商務中心、綠地中心、軌道站點、三垟濕地進行聯系,是整個單元的交通主心軸。四片即以軸線、廊道及航道分隔而成的四個城市社區,其中上江河以東為工業社區。溫州市區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圖見圖二。溫州市鹿城區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所-本項目圖二本項目圖二溫州市區生態環境功能區劃圖溫州市鹿城區環境保護科學設計研究所-環境質量狀況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域環境質量現狀及主要環境問題:1、地表水環境質量現狀(1)溫瑞塘河水質現狀調查本項目附近地表水屬于溫瑞塘河水系,根據項目區域所在地理位置,環評引用溫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站2011年8月和10月在溫瑞塘河沙河公園、劃龍橋河站位的常規監測數據對地表水質量現狀進行評價,監測結果及水域功能評價結果見表2。表22011年地表水水質監測及評價結果單位:除pH值無量綱外,其余均為mg/L站位名稱采樣日期分析內容監測因子pH值溶解氧CODMn氨氮總磷沙河公園8月平均值7.523.754.45.760.43比標值--<1<1>1>1達標類別Ⅰ類Ⅳ類Ⅲ類劣Ⅴ類劣Ⅴ類總體達標劣Ⅴ類10月平均值7.256.48比標值-->1<1>1>1達標類別Ⅰ類Ⅱ類Ⅱ類劣Ⅴ類劣Ⅴ類總體達標劣Ⅴ類劃龍橋河8月平均值7.133.37比標值--<1<1>1>1達標類別Ⅰ類Ⅳ類Ⅲ類劣Ⅴ類劣Ⅴ類總體達標劣Ⅴ類10月平均值7.266.533.75.640.46比標值-->1<1>1>1達標類別Ⅰ類Ⅱ類Ⅱ類劣Ⅴ類劣Ⅴ類總體達標劣Ⅴ類Ⅰ類標準6~9飽和率90%(或≥7.5)≤2≤0.15≤0.02Ⅱ類標準6~9≥6≤4≤0.5≤0.1Ⅲ類標準6~9≥5≤6≤1.0≤0.2Ⅳ類標準6~9≥3≤10≤1.5≤0.3Ⅴ類標準6~9≥2≤15≤2.0≤0.4對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標準,采用單因子評價方法,得出水質評價結果見表2。從各單項水質現狀可以看出,項目附近地表水體環境質量現狀為劣Ⅴ類,已不能滿足Ⅲ類地表水功能要求,無環境容量。水體主要是受有機物污染,導致目前污染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的不完善,生活污水直接入河或混接雨水管入河情況普遍,生活污水是塘河流域最主要的污染物,其次還有受到一定工業廢水污染。(2)甌江水質現狀調查與評價為了解甌江水質現狀,引用溫州市環境監測站對甌江的楊府山站位2011年水質監測數據,其水質見表3,溫州市鹿城區水功能區劃及監測站位如下圖所示。表32011年楊府山站位常規監測統計結果單位:pH值無量綱,其它未注明均為mg/L站位名稱時間指標pH值DO高錳酸鹽指數BOD5氨氮揮發性酚氰化物楊府山3月平均值7.607.501.382.40.423<0.002<0.004Ⅲ類標準6-9>5<6<4<1.0<0.005<0.2指標六價鉻石油類銅鋅總磷氟化物總氮平均值<0.004<0.050.005670.01130.020.3722.42Ⅲ類標準<0.05<0.05<1.0<1.0<0.2<1.0<1.07月指標pH值DO高錳酸鹽指數BOD5氨氮揮發性酚氰化物平均值7.835.171.60<2.0<0.03<0.002<0.004Ⅲ類標準6-9>5<6<4<1.0<0.005<0.2指標六價鉻石油類銅鋅總磷氟化物總氮平均值<0.004<0.050.0025<0.0010.0350.2952.52Ⅲ類標準<0.05<0.05<1.0<1.0<0.2<1.0<1.011月指標pH值DO高錳酸鹽指數BOD5氨氮揮發性酚氰化物平均值7.676.321.17<2.0<0.03<0.002<0.004Ⅲ類標準6-9>5<6<4<1.0<0.005<0.2指標六價鉻石油類銅鋅總磷氟化物總氮平均值<0.004<0.05<0.001<0.0010.0250.6933.76Ⅲ類標準<0.05<0.05<1.0<1.0<0.2<1.0<1.0監測結果表明,楊府山站位除總氮監測指標不達標外,其他監測指標中DO、pH、高錳酸鹽指數、BOD5、氨氮等指標均符合Ⅲ類水要求。總體來說,納污水體甌江水質符合功能要求,甌江水質良好。劃龍橋河沙河公園劃龍橋河沙河公園圖三溫州市區水功能環境區劃圖2、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調查與評價本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三至四層),大氣環境質量引用溫州市市站05前空氣站2011年的監測數據,監測結果見表4。表42011年項目所在地環境空氣年均值監測結果統計單位:mg/m3年度測點名稱項目年均值二級標準2011溫州市環境監測站SO20.0670.06NO20.0520.08PM100.0770.10由上表可知,在2011年項目所在地環境空氣年均值的監測中,常規指標SO2、NO2和PM10的年均值均低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及修改單中的二級標準。總體來講,項目所在地環境空氣質量較好。3、聲環境質量現狀根據項目所處聲環境功能區域,規定確定項目北邊界為4a類聲環境功能區,其余各邊界為3類聲環境功能區。為了解該項目周圍聲環境質量,于2012年6月5日下午對項目周圍進行現場環境噪聲監測該項目選址四周噪聲監測結果表明,項目四周聲環境均低于《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3、4a類標準,聲環境質量現狀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相關規定,項目四周聲環境質量現狀較好。主要環境保護目標:1、保護甌江、溫瑞塘河水質,確保甌江以及溫瑞塘河水質符合地表水Ⅲ類水功能區要求,附近內河水質不惡化。2、項目所在地大氣環境,確保使其符合環境空氣二類區要求。3、保護項目周邊聲環境,確保建設項目周圍聲環境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3、4a類標準要求。4、保護項目周邊環境敏感目標:(參考附圖二、三)表6項目周邊環境敏感目標位置關系保護項目方位保護名單保護級別水環境周圍溫瑞塘河GB3838-2002的Ⅲ類標準北側甌江大氣環境四周項目周圍區域GB3095-1996二級標準聲環境四周邊界排放噪聲GB3096-2008中3、4a類標準評價適用標準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地表水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中Ⅲ類標準,相關標準值見表7。表7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基本項目標準限值(摘錄)單位:mg/L,pH值除外水質參數評價標準水質參數評價標準pH值6~9氨氮≤1.0溶解氧≥5總磷(以P計)≤0.2高錳酸鹽指數≤6硝酸鹽(以N計)≤10COD≤20石油類≤0.05BOD5≤42、空氣環境質量標準項目所在地空氣質量屬于二類功能區,大氣環境中常規污染物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以及修改單中的二級標準,標準摘錄見表8。表8《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1996)二級標準值單位:mg/Nm3序號污染因子標準限值1小時平均日平均年平均1SO20.500.150.062NO83TSP/0.300.204PM10/0.150.103、聲環境質量標準本項目所在地臨北面溫州大道聲環境執行《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中的4a類聲環境功能區標準,其余執行3類省環境功能區標準相關標準值詳見表9。表9環境噪聲限值(摘錄)等效聲級LAeq:dB(A)聲環境功能區類別晝間夜間365554a7055污染物排放標準1、水污染物排放標準項目廢水排放可納入溫州中環正源水務有限公司(中心片污水處理廠),按《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三級標準納管,相關標準值見表10。表10第二類新污染物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摘錄)單位:mg/L,pH值除外項目pH值CODBOD5SS動植物油氨氮三級標準值6~9500300400100—污水處理廠出水排入甌江,出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二級標準,相關標準值見表11。表11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摘錄)單位:mg/L,pH值除外項目pH值CODBOD5SS動植物油氨氮二級標準值6~910030305252、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有機廢氣執行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中的二級標準,見表12。表12新污染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摘錄污染物名稱最高允許排放濃度(mg/m3)最高允許排放速率(kg/h)無組織排放監控濃度限值排氣筒高度(m)二級監控點濃度(mg/m3)非甲烷總烴12015104.03、噪聲排放標準噪聲排放按《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22337-2008)中的相關標準執行,項目臨溫州大道側執行4a類,其余側執行3類噪聲排放標準,見表13。表13社會生活排放源邊界噪聲排放限值摘錄等效聲級LAeq:dB邊界外聲環境功能區類別晝間夜間365554a7055總量控制指標由項目性質決定,本項目需進行污染物控制的排放指標主要是COD、氨氮,根據《關于進一步建立完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替代區域限批等制度的通知》(浙環發[2009]77號)的要求:“建設項目不排放生產廢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其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可以不需區域替代削減。”因此,本項目不需要進行區域替代削減,其污染物排放指標見表14。表14污染物產生量及排放指標污染物排放指標CODcr氨氮產生量0.12t/a0.008t/a排放量0.024t/a0.004t/a總量增減量+0.024t/a+0.004t/a總量控制建議指標0.024t/a0.004t/a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工藝流程簡述(圖示)1、項目工藝流程:圖四項目工藝流程圖2、工藝簡述:外購銅絲依次經大拉、中拉、小拉后制成符合產品直徑要求的銅線。然后對銅線、絞制后再根據產品的用途進行擠塑。擠塑后的電線在其表面進行印字,將印好字的電線計米成圈,然后成品檢驗,最后包裝入庫。營運期污染源分析:廢水:冷卻水(循環使用)、生活污水廢氣:有機廢氣噪聲:設備運行產生的噪聲固體廢物:生產固廢、生活垃圾1、廢水(1)冷卻水項目冷卻水主要為生產電線過程中,銅絲擠塑后將電線冷卻時產生的。根據業主提供的資料,冷卻水年補充量為20t,定期打撈沉淀物,水循環使用。(2)生活污水本項目員工20人,廠內不設食堂和住宿,人均日用水量按50L/d計,生活污水產生系數取0.8,每年300個工作日,則生活廢水產生量為0.8/d(240t/a),生活污水匯總情況見表15。表15項目生活廢水污染物濃度和量的匯總污染物名稱產生濃度(mg/L)產生量(t/a)納管濃度(mg/L)納管量(t/a)排放濃度(mg/L)排放量(t/a)生活廢水COD5000.123500.0841000.024氨氮350.008350.008150.0041150.8生活用水生活污水自來水1.060.06冷卻臺循環池損耗0.06損耗0.2中心片污水處理廠甌江化糞池單位:t/d圖五項目水平衡圖2、廢氣本項目的擠塑工藝完全是在密閉的設備內部,而后直接進入循環水池降溫,所以本項目產生的廢氣為少量的擠塑有機廢氣。3、噪聲項目噪聲源主要來自生產設備的機械噪聲,根據相關企業調查,原項目聲源見表16所示。表16項目主要設備噪聲聲壓級序號名稱數量空間位置發聲持續時間聲級(dB)監測位置所在廠房結構室內或室外所在車間相對地面高度*1束絞機1臺室內生產車間15m8h70.5距離噪聲源1m處實心磚墻2擠塑機1臺室內生產車間15m8h71.43斜包機1臺室內生產車間15m8h72.14、固廢(1)工業固廢①副產物產生情況項目工業固廢主要為殘次品、擦拭油墨的布。根據項目固廢產生情況類比,項目殘次品產生量約2t/a,擦拭油墨的布約0.1kg/a。項目副產物產生情況見表17。表17本項目副產物的產生情況序號名稱產生工序形態主要成分產生量1殘次品生產工序固態塑料,銅絲2t/a2擦拭油墨的布生產工序固態廢布料0.4t/a②副產物屬性判定根據《固體廢物鑒別導則(試行)》的規定進行判定,項目殘次品、擦拭油墨的布屬于固體廢物。固體廢物屬性判定結果見表18,表中的“判定依據”指《固體廢物鑒別導則(試行)》中“二、固體廢物的范圍”中的內容。表18項目副產物屬性判定序號名稱產生工序形態主要成分是否屬于固體廢物判定依據量1殘次品生產工序固態塑料,銅絲是(一)(13)2擦拭油墨的布生產工序固態廢布料是(一)(13)③危險廢物屬性判定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以及《危險廢物鑒別標準》進行判定,殘次品屬于一般固廢,擦拭油墨的布屬于危險廢物。危險廢物屬性判定詳見表19。表19危險廢物屬性判定序號副產物名稱產生工序是否屬于危險廢物廢物代碼1殘次品生產工序否/2擦拭油墨的布生產工序是/④工業固廢分析情況匯總工業固廢分析情況見表20。表20本項目工業固廢分析情況匯總序號名稱產生工序形態主要成分屬性產生量1殘次品生產工序固態塑料,銅絲一般固廢2t/a2擦拭油墨的布生產工序固態廢布料危險固廢0.1t/a(2)生活垃圾項目總共職工20人,生活垃圾產生量以0.5kg/人·d計,年工作日以300天計,則生活垃圾產生量為3t/a,納入城市環衛系統統一處理。項目主要污染物產生及預計排放情況內容類型排放源(編號)污染物名稱處理前產生濃度及產生量排放濃度及排放量大氣污染物生產車間有機廢氣少量水污染物生活廢水(240t/a)CODcr500mg/L;0.12t/a100mg/L;0.024t/a氨氮35mg/L;0.008t/a15mg/L;0.004t/a生產廢水(20t/a)冷卻水循環使用循環使用固體廢物生活生活垃圾3t/a當地環衛部門及時清運統一處理生產殘次品2t/a廢品公司回收擦拭油墨的布0.1t/a委托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回收處置噪聲束絞機:70.5dB;擠塑機:71.4dB;斜包機;72.1dB其他——主要生態影響:項目位于三垟濕地,三垟水網作為城市的重要生態濕地,項目的投入運營不能對濕地保護和生態景觀保護造成影響。項目日產生生活廢水0.8t,生活污水經化糞池預處理,預處理水質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三級標準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再納入溫州中環正源水務有限公司(中心片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處理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二級排放標準后排放甌江;項目固體廢棄物及時清運,預計對周圍生態環境不會造成影響。環境影響分析施工期環境影響簡要分析:項目用已建廠房,無需新增土建施工,因此無施工期環境影響。營運期環境影響分析:1、水環境影響分析本項目廢水主要為循環冷卻水和生活廢水。生活廢水不排入溫瑞塘河水系,對內河水質無影響。冷卻水循環使用不外排,年補充量約20t,生活污水排放量240t/a,經化糞池處理達《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三級標準后納管,最終排入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二級標準后排放甌江,預計對甌江水質影響很小。2、廢氣環境影響分析從生產所用的主要原料及生產工藝分析,該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機廢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相對較小,應在車間等處適當地加強排氣通風,可減少塑料異味對車間生產工人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3、噪聲影響分析項目噪聲主要為生產設備運行產生的噪聲。由于項目已投入生產營運,因此本環評單位對項目四周邊界正常生產時晝間噪聲進行了實測,監測時間為2012年6月5日,監測當日企業處于正常工況。評價標準項目所在工業區屬于3類聲環境功能區,評價標準按照《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3類標準執行;北側溫州大道屬4a類聲環境功能區。由實測數據可以看出,項目東、南、西三層側邊界噪聲排放均滿足《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中3類標準限值,即晝間≤65dB(A),北側滿足4a類標準限值;項目噪聲排放不會對周邊聲環境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4、固廢影響分析項目固廢有殘次品擦拭油墨的布及生活垃圾,擦拭油墨的布屬危險固廢,其他屬于一般固廢。擦拭油墨的布委托有資質的危廢公司回收,殘次品及生活垃圾應日產日清,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只要嚴格按照環衛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落實本環評提出的各項措施,項目產生的固廢能夠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效果,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項目固廢擬采取的處理措施及預期治理效果見表22。表22項目固廢擬采取的處理措施及預期治理效果序號名稱產生工序形態主要成分屬性產生量處理措施治理效果1殘次品生產過程固態PVC、銅絲一般固廢2t/a由當地環衛部門統一清運處理0(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2擦拭油墨的布生產過程固態廢布料危險固廢0.1t/a有資質的公司回收3生活垃圾生活固態有機廢物一般固廢3t/a由當地環衛部門統一清運處理清潔生產分析:清潔生產是一項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環保政策。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于生產過程中,把工業污染的重點從原來的末端治理轉移到全過程的污染控制,以使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量最小化,從而減少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性。要求企業采用實用有效的清潔生產措施,從源頭上削減污染物的產生量。1、清潔生產水平分析(1)企業采用電及煤氣作為能源,屬于清潔能源,符合清潔生產要求。(2)企業已設置排風管道,產生的廢氣能夠做到達標排放,符合清潔生產要求。綜上所述,企業具有一定的清潔生產水平。2、清潔生產對策和措施(1)采用先進的設備,并加強各種噪聲設備的維護和檢查。(2)建議積極推行節水、節電措施,節約能源使用。(3)提高企業全體職工環保意識,建立和完善清潔生產制度。(4)加強操作人員的培訓,樹立清潔生產的思想意識,嚴格按操作技術規范進行操作,防止違規操作。建設項目營運期擬采取的防治措施及費用:1、水污染防治措施冷卻水循環使用,不外排、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達納管標準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最終輸送至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甌江。污水處理工藝如下:生活污水生活污水化糞池市政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冷卻水循環使用圖六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圖項目廢水收集及處理設施投資10萬元。2、廢氣污染防治措施對擠塑過程產生的塑料有機廢氣,建議加強生產車間通風。這樣項目可以有效的降低排放的廢氣濃度,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不會很大,并可以有效降低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氣對車間內員工的影響。項目廢氣收集處理設施投資5萬元。3、噪聲污染防治措施(1)高噪聲設備應設置隔振或減振基座。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杜絕因設備不正常運行時產生的高噪聲。(2)車間內合理布局,重視總平面布置,生產時盡量減少門窗的開啟頻率,以降低噪聲的傳播和干擾,必要時設置隔聲罩或隔聲間。(3)合理安排生產時間,高噪聲設備應盡量避免在夜間作業。(4)對排風管道采取消聲減震措施(如管道阻尼包扎工作、管道連接處采用軟連接,管道與基礎、墻體連接處加裝減振墊,進出口處加裝消音器),并在墻上進行加固,減少因風機噪聲和管道振動引起的低頻噪聲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影響。項目噪聲防治措施投資3萬元。4、固廢污染防治措施(1)對固體廢物的處理原則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在加強自身利用的基礎上,做好防雨、防滲等措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及時組織清運,最終達到綜合利用或妥善安全處置。(2)殘次品及生活垃圾均屬一般固廢,擦拭油墨的布屬于危廢。擦拭油墨的布委托有資質的公司回收,殘次品及生活垃圾應日產日清,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3)依法管理,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固體廢物。項目固廢收集處理所需投資2萬元。5、環保投資費用項目總投資為100萬元,其中環保投資約20萬,約占總投資的20%。環保投資估算見表23。表23環保投資清單序號環保設施投資金額1廢水治理裝置102廢氣處理裝置53隔聲降噪34固廢收集處置2建設項目擬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預期治理效果內容類型排放源(編號)污染物名稱防治措施預期治理效果大氣污染物生產車間有機廢氣設置排風,加強車間的通風影響不大水污染物生活廢水生活廢水生活污水經化糞池預處理,接入溫州中環正源水務有限公司(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最終排入甌江。納管濃度執行《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的三級標準,排放濃度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的二級標準。生產廢水循環冷卻水循環使用循環使用(不外排)固體廢物生活過程生活垃圾由當地環衛部門統一清運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生產過程擦拭油墨布委托有資質的公司回收殘次品廢品公司回收噪聲高噪聲設備應設置隔振或減振基座,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車間內合理布局,生產時盡量減少門窗的開啟頻率;合理安排生產時間,避免夜間作業;對及排風管道采取消聲減震措施廠界噪聲排放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中的3、4a類標準。其他——生態保護措施及預期效果:采取以上環保措施后,項目各類污染物達標排放,固體廢棄物及時清運,預計不會對生態產生影響。結論與建議1、結論(1)溫州市振華電子元件公司成立于1999年,企業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該廠房的性質為工業用房,廠房一層為停車庫,二層為浙江中杰節能科技有限公司,五層為倉庫。本企業位于該廠房的三至四層,三層為生產車間,四層為辦公室,從事電線等電子元件制造,年產約8700km電線,屬新建(補辦)項目。(2)環境現狀結論地表水:本項目附近內河水體環境質量現狀為劣Ⅴ類,已不能滿足Ⅲ類地表水功能要求,無環境容量。溫州市中心片污水處理廠納污水體甌江水質符合Ⅲ類水功能區要求。環境空氣:建設項目所在地區大氣環境質量良好,滿足二類空氣環境功能要求。聲環境:項目所在地聲環境質量現狀良好,項目四周聲環境能夠滿足3、4a類聲環境功能區要求。(3)建設項目污染物發生情況見表24。表24建設項目污染物發生情況匯總單位:t/a污染物產生量環境量生活廢水污水240240COD0.120.024氨氮0.0080.004生產廢水循環冷卻水100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30殘次品20油墨廢布料0.10大氣污染物有機廢氣少量少量(4)影響評價結論水環境影響:冷卻水循環使用,不外排;生活廢水不排入溫瑞塘河水系,對內河水質無影響。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達到納管標準后排放,最終排入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甌江,對甌江水質影響很小。大氣環境影響:廢氣采取本環評所提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后,能夠做到達標排放,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明顯不利的影響。噪聲影響:根據噪聲實測,項目各側邊界噪聲排放均滿足噪聲排放相應標準;項目附近環境敏感點聲環境能夠達到聲環境質量相應標準要求。固廢影響:只要嚴格按照環衛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落實本環評提出的各項措施,本項目產生的固廢能夠達到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效果,不會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5)污染防治措施結論水污染防治措施冷卻水循環使用、生活污水經化糞池處理達到納管標準后排放,最終排入中心片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甌江。廢氣污染防治措施對擠塑程產生的有機廢氣,建議加強生產車間通風。這樣項目可以有效的降低排放的廢氣濃度,對周圍環境空氣質量影響不會很大,并可以有效降低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氣對車間內員工的影響。噪聲污染防治措施a、高噪聲設備應設置隔振或減振基座。加強設備的維護保養,確保設備處于良好的運轉狀態,杜絕因設備不正常運行時產生的高噪聲。b、車間內合理布局,重視總平面布置,生產時盡量減少門窗的開啟頻率,以降低噪聲的傳播和干擾,必要時設置隔聲罩或隔聲間。c、合理安排生產時間,高噪聲設備應盡量避免在夜間作業。d、對排風管道采取消聲減震措施(如管道阻尼包扎工作、管道連接處采用軟連接,管道與基礎、墻體連接處加裝減振墊,進出口處加裝消音器),并在墻上進行加固,減少因風機噪聲和管道振動引起的低頻噪聲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影響。固廢污染防治措施a、對固體廢物的處理原則是“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在加強自身利用的基礎上,做好防雨、防滲等措施,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及時組織清運,最終達到綜合利用或妥善安全處置。b、殘次品及生活垃圾均屬一般固廢,擦拭油墨的布屬于危廢。擦拭油墨的布委托有資質的公司回收,廢殘次品及生活垃圾應日產日清,收集后由環衛部門統一清運。c、依法管理,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向河道內傾倒垃圾、固體廢物。(6)審批細則符合性分析產業政策符合性分析根據《浙江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88號),項目建設需符合以下環保審批原則:a、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符合性根據《溫州市區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2008.02),本項目屬于溫州生態園濕地和景觀保護生態環境功能小區(Ⅴ1-40301B04),為限制準入區。本項目為電子元件制造項目,本項目無生產廢水產生,且生活污水已經納入市政管網,項目排放的COD對區域內的總量沒有增加。b、排放污染物不超過國家和本省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由污染防治對策及達標分析可知,經落實本環評提出的各項污染防治措施,本項目各項污染物均能做到達標排放。c、總量控制原則符合性本項目只排放生活污水,本環評建議項目最終排入環境的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為:COD0.024t/a、氨氮0.004t/a。根據《關于進一步建立完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替代區域限批等制度的通知》(浙環發[2009]77號)及《溫州市建設項目環評審批污染物總量替代管理辦法(試行)》(溫環發[2010]88號)文件,建設項目不排放生產廢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其新增生活污水排放量可以不需區域替代削減,故項目COD等指標不需要進行區域替代削減。根據《溫州市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行辦法》(溫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23號),本項目只排放生活污水,無需購買COD排污權指標。d、項目產生的環境影響與項目所在地環境功能區劃確定的環境質量要求的符合性影響預測分析結果表明,在采取了環評提出的相關污染防治措施后,本項目各項污染物均能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影響很小,不會改變項目所在區域的環境功能,能滿足當地的環境質量要求。e、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符合性本項目位于溫州市三垟街道黃嶼村溫州大道1609號,根據業主提供土地證,項目用地屬于工業用地,符合國家用地性質的要求,符合城市總體發展規劃。根據建設當地環境功能區劃,項目所在地環境功能區劃為空氣二類區,地表水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