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井解釋 電阻率測井課件_第1頁
測井解釋 電阻率測井課件_第2頁
測井解釋 電阻率測井課件_第3頁
測井解釋 電阻率測井課件_第4頁
測井解釋 電阻率測井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井二、側向測井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第三章電阻率測井

利用巖石的導電性(電阻率或電導率)研究地層的一類測井方法稱為電阻率測井。

巖石的電阻率與巖性、儲集物性、含油性有密切的關系,所以通過研究巖石的電阻率的差異就可以區分巖性、劃分儲集層并評價含油氣性、進行地層對比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1、實驗室測量巖石電阻率實驗室測量巖石電阻率方法:通過測量流過巖樣的電流I和MN之間的電位差,由歐姆定律確定巖樣MN之間的電阻.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1、實驗室測量巖石電阻率由實驗室測量巖石電阻率方法可知:

1)要測量電阻率,必須供電,形成人工電場;

2)研究電場分布規律,確定電場參數與電阻率的關系;

3)測量電場參數,根據電場參數與電阻率的關系,得到電阻率。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2、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

普通電阻率測井的測量方法與巖樣的測量原理是極其相似的;但井內電場與電位的分布很復雜;與R之的關系也很復雜。供電電極:A、B測量電極:M、N有一個在地面(如圖為N),其余在井下,構成電極系,電極距L=AM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2、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電阻率表達式:

K—電極系系數,只與電極系結構有關

I—電流測量即可確定介質電阻率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2、普通電阻率測量原理測量時,3個電極放入井中,1個(B或N)留在地面。提升過程中,地面儀器記錄沿井身的電位差變化曲線,該電位差不僅與地層的Rt有關,而且還與井眼流體、侵入帶、圍巖的電阻率有關。故該電位差經刻度后,得到視電阻率Ra。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電極系分類

成對電極:把電極系中接在同一線路中的電極叫成對電極:MN。不成對電極:把和地面電極接在同一線路中的電極叫不成對電極:AB。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電極系分類1、電位電極系

不成對電極到靠近它的那個成對電極之間的距離小于成對電極之間的距離(AM<MN)的電極系。電位電極系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電極系分類1、電位電極系

電位電極系視電阻率曲線特征:

a、半幅點之間的距離與地層的厚度及電阻率有關。Rt>Rs,且h>>L,半幅點距離=h-L;其它情況下,半幅點距離=h+L。

b、曲線極值對應于地層重點且最接近于Rt。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電極系分類2、梯度電極系不成對電極到靠近它的那個成對電極之間的距離大于成對電極之間的距離(AM>MN)的電極系。梯度電極系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電極系分類2、梯度電極系梯度電極系視電阻率曲線特征:

a、在層界面處曲線出現極值。

b、h>3L時(厚層),地層中部直線處Ra近似等于Rt。

c、h=1—3L時(中厚層),曲線的形狀與層厚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h變小時,中部的直線逐漸變短直至消失,扣除巖層頂或底一個電極范圍內的曲線,取面積平均值,其Ra近似等于Rtd、h<L時(薄層),其極值最接近Rt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普通電阻率測井影響因素1、電極系的影響電極矩不同時,探測范圍不同,測量結果不同(L小時,主要測量Rm和Ri;L太大時,受圍巖影響)2、井眼的影響井眼的大小、泥漿電阻率決定了探測范圍內各種介質對測量結果的貢獻的大小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普通電阻率測井影響因素3、層厚與圍巖的影響地層厚度h、圍巖電阻率與Rt的差異的大小、層厚變薄,低阻圍巖對測量結果貢獻增大4、侵入的影響低侵(一般在油層)、高侵(一般在水層)與di、Ri有關5、高阻鄰層的屏蔽影響高阻鄰層的屏蔽改變了電流的分布及地流密度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四、視電阻率曲線的應用1、劃分巖性剖面不同巖性地層的Rt不同,反映Rt的視電阻率Ra也不同,所以Ra曲線可用來劃分巖性,以地區經驗為基礎。2、層界面的確定梯度電極系依據極值確定層界面,電位電極系依據半幅點的位置來確定層界面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四、視電阻率曲線的應用3、確定巖層真電阻率Rt1)正確讀取巖層的視電阻率值Ra:電位電極系對應地層中部取極值;梯度電極系:厚層在中部取值,中厚層在底部/頂部Ra上扣除距頂部/底部界面一個電極距后用面積平均法取值,薄層取極值。

2)對Ra做相應的校正(井眼、層厚、侵入等),每一種儀器在不同情況下,采用不同的圖版或經驗公式進行校正。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第三章電阻率測井一、普通電阻率測井二、側向測井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普通電阻率測井的弱點

在高礦化度泥漿、地層為高阻薄層、且有侵入的情況下,其電流主要分布在井眼及圍巖之中,使其測量結果不能反映目的層的電阻率。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改進思路

采用屏蔽電流控制主電流的流路(路徑)使影響減至最小——發展側向測井。目前側向測井包括:三側向、七側向、雙側向、微側向等。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A0——主電極A1、A2——屏蔽電極B1、B2——回路電極電極系中有三個柱狀電極(回路電極除外)。主電極較短,屏蔽電極較長。淺三測向的屏蔽電極較深三測向的短。淺三測向的回路電極離屏蔽電極較近,深三測向的回路電極離屏蔽電極較遠。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測井過程中,A1、A0、A2具有相同有極性和電位且與B的極性相反。深、淺三側向的電流側向流入地層。深三側向的主電流能流入到地層較深的地方才開始發散。這主要是屏蔽電極長,回路電極遠,聚焦能力強所導致的。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測井過程中,A1、A0、A2具有相同有極性和電位且與B的極性相反。深、淺三側向的電流側向流入地層。淺三側向的主電流流入到地層后不久就發散,這主要是屏蔽電極短,回路電極近,聚焦能力差所決定的。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電阻率:

K—電極系系數(一般由實驗或理論計算確定)

I0—主電極強度。

ΔU—主電極與無限遠處的電位差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2、測井曲線特點

1)高阻層Ra增大,比普通電阻率曲線更接近Rt。

2)上下圍巖電阻率相等時Ra對稱于高阻層中部,應取地層中部的Ra(極值)作為地層的Ra。

3)高阻鄰層影響很小。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3、影響因素

1)井眼和泥漿的影響井眼的影響由井眼的直徑及流體的電阻率所決定,當井內的電阻率較低時,且直徑不是很大時,井眼影響小。

2)泥餅的影響

泥餅的影響由泥餅的厚度(hmc)、和泥餅的電阻率(Rmc)所決定。通常hmc很小,其對測量影響很小。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3、影響因素

3)泥漿侵入的影響

影響的大小由侵入深度(di)侵入帶的電阻率(Ri)所決定。

4)圍巖的影響

圍巖影響的大小由地層的厚度(h)和圍巖的電阻率(Rs)所決定。當h<4倍主電流層的厚度時,影響較低大,主要是影響電流的分布,即主電流層包含了非目的層(圍巖),圍巖電阻率低時,分流嚴重,使RLL3不能很好地反映目的層的Rt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4、測井資料的應用

1)劃分巖性并決定層界面的位置(以地區經驗為基礎)

2)識別滲透層在滲透層處兩條曲線(深三側向、淺三側向)出現差異,這主要是由于濾液與地層流體的差別所引起的。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4、測井資料的應用

3)判斷油氣水層僅用深三側向:油氣層的RLL3高,水層的RLL3小(以地區經驗為基礎)。用深三側向與淺三側向的差值進行判別:一般情況下(中、低礦化度);油層為正差異,水層為負差異。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4、測井資料的應用

4)確定地層電阻率

a)僅用深三側向的視電阻率確定Rt:

Ⅰ對應于地層中部讀取極值;

Ⅱ對其作相應的影響因素校正。*根據儀器的型號、測井時的環境選擇相應的專用圖版或經驗公式。

b)用淺三側向的視電阻率確定Ri:Ⅰ對應于地層中部讀取極值;

Ⅱ對其作相應的影響因素的校正。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一、三電極側向測井

三側向測井與普通電阻率測井相比,受井眼、圍巖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仍有弱點:

1)深三側向測井的探測深度不夠深。三側向測井是通過加長屏蔽電極來增強聚焦能力,提高探測深度,而理論與實驗結果都表明:隨屏蔽電極的加長,探測深度加深,當屏蔽電極加長到一定的度度之后,再進一步加長屏蔽電極對聚焦效果的改善不明顯。

2)淺三側向的探測深度不夠淺。改進的思路:改變電極系的結構和聚焦方式從而以展了七側向測井。。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七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七測向測井的電極系結構

A0—主電極

A1、A2—屏蔽電極

M1、M2、M1’、M2’—監督電極電極系距:L=O1O2

電極系長度:L0=A1A2

電極系分布比:S=L0/L

記錄點:A0的中點。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七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測量過程中:A1、A0、A2的極性相同;主電流強度I0不變,通過自動調節電路調整Is的大小使Um1=Um1’,Um2=Um2’,即使主電流Io側向流入地層之中.深淺七側向的電極系分布比S不同,聚絲能力不同。深七側向的主電流能流入到地層的深部,而淺七側向的主電流進入地層后不久就開始發散。探測范圍不同。深七側向的深度較大,測得的RLL7主要反映Rt,而淺七側向的探測深度較小,測得的RLL7主要反映Ri.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七電極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電阻率:

K—電極系系數(一般由實驗或理論計算確定)

I0—主電極強度ΔU—M1與N(無限遠處)的電位差。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七電極側向測井2、測井曲線特點特點與三側向類似,七側向與三側向探測特性的差別:深七側向的探測深度比深三側向大。淺七側向的探測深度比淺三側向小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二、七電極側向測井3、影響因素與三側向類似,所不同的是依探測深度的不同所受影響大小不同4、測井資料的應用

與三側向類似,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雙側向測井

三側向測井的深度不夠深,其測量結果受井眼及泥漿侵入的影響較大,但分辨高(主電流層薄),且深、淺三側向的主電流層厚度基本相同,有利于對比分析。(深淺之間的比較分析油氣水層)。

七側向測井的探測深度略有增大,但還不夠深,而且深、淺七側向的電流層厚度不同,不利于對比分析。改進思路:加大探測深度,減小井眼及泥漿侵入的影響。使深淺探測的主電流層厚度相同,且受圍巖和影響小。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雙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電極的結構及電流分布:電極的數目:9個電極的形狀:Ao、A1、A1’為環狀;

A2、A2’為柱。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雙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電極的極性:深側向:

A2與A1的極性相同;淺側向:

A2與A1的極性相反。因此,深側向的探測深度較深七側向的還大。而淺側向的探測深度與淺七側向的差不多。

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雙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深、淺側向的電極的大小、形狀、位置完全相同。所以主電流層的厚度完全相同,有利于對比。主電流層的厚度略大于三側向。測井解釋電阻率測井三、雙側向測井1、測量原理電阻率:

K—電極系系數(一般由實驗或理論計算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