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1頁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2頁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3頁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4頁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教案-高中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講義】——全球視野下:大明中的世界、世界中的大明【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認識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教材分析】本課講述了從明朝的建立、明朝的統治措施到明朝的滅亡清朝入關的歷史過程。明清是中國古代最后兩個王朝。在明清時期,專制集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也已逐漸定型,經濟、文化、對外關系都有新的發展。然而,這一時期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連為一體,歐洲走出了中世紀,開始了資本主義社會。新興工業文明取代傳統農業文明,已經成為世界大勢所趨。所以,相對而言明清的中國社會處于遲滯狀態。本課講述明朝的建立和統治,既是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延續也是明清中國相對衰落的開始。【教學目標】唯物史觀: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多角度客觀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及明朝政治制度與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時空觀念:明朝時期,專制集權趨于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趨于穩固。政治上,廢宰相,設內閣,權分六部,宦官專權;海疆治理上,鄭和下西洋,從海禁到重新開放海外貿易,西歐殖民擴張,沿海地區受到嚴重侵擾;內陸邊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關系的演變,明朝對西藏的有效治理,滿洲的崛起與明清易代。史料實證:能夠通過閱讀、分析、使用史料,提取關于明朝政治統治和對外關系的措施、特點及意義的相關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歷史解釋:了解明初廢丞相的史實,內閣制度的特點,認識君權與相權矛盾的基本解決及宦官問題的產生;能夠解釋“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響;借助各類歷史材料,培養分析和概括能力。家國情懷:通過對明朝面臨的倭寇侵擾和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在我國東南沿海的殖民活動學習和分析,培養全球史觀、居安思危的家國情懷觀念。【學情分析】從知識層面而言,經過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學生對明朝建立、廢丞相設內閣、鄭和下西洋、海禁政策等歷史事件和問題并不陌生,但欠缺的是這些事件和概念背后的價值判斷與內外在聯系,缺乏深度和廣度的分析,而高中歷史更需要理性的思維;從學生年齡心理特征而言,感性表象的知識更易于被接受,而歷史現象背后的原因及影響等方面的分析評價則稍有難度,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按照論從史出的原則,重視圖片、地圖、史料等多種教學資源的運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辯證分析問題等能力和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明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展的過程和特點;難點:明朝在陸防問題上的應對和在海防上遇到的挑戰。【講授新課】在我國封建王朝中,明朝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帝國,16位皇帝各具特色,有偏愛美食的明仁宗、有喜歡斗蟋蟀的明宣宗,有熱衷木工的明熹宗、還有20多年不上上朝的嘉靖皇帝,更有30年不上朝的萬歷皇帝,卻維持了276年之久……在學者黃仁宇看來,一個徹底腐敗的體制下,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頂多只能延長帝國走向窮途末路的時間。有國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極端專制、封閉、落后而又“無恥”的朝代。有人認為,明朝是一個“極致”朝代,完全當得起“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八個大字。明朝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朝代?應怎樣看待它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一、變與不變:明朝的專制政治1.明朝建立: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動亂波及全國。佃農出身的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自幼父母雙亡,淪為乞丐,后又遁入空門。他走投無路,參加了義軍,從此南征北戰,一步步走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朱元璋心思縝密,把徐達、湯和等一批將才籠絡在自己身邊,對李善長、劉伯溫等文人禮遇有加。在鄱陽湖大水戰中,他以少勝多,一舉消滅了勁敵陳友諒,創建了明朝。明朝建立后,他厲行改制嚴懲貪官污吏,創造了諸多治國新法,使國家迅速恢復生機。2.中央政治制度的變化:(1)廢丞相,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各部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皇帝直接統領六部具體行政機構,皇帝不僅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在中央,廢丞相制,職權分給六部,隸屬皇帝。這樣,自秦漢以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廢除了,也改變了有史以來君主通過相職管理國家的歷史,君主成為國家的行政首腦,極大地加強了皇權。①歷史原因:君相矛盾由來已久;②前朝教訓: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妨礙皇權集中;③直接原因:胡惟庸驕橫擅權。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誅其人)(洪武十三年)胡案前后延續十幾年,誅殺了3萬多人,成為明初驚天大案,對明初政治產生重大影響。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殺。有人認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是一個契機和借口,目的就在于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以后嗣君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庭總之,所以穩當。——《皇明祖訓》胡惟庸獨相數歲,生殺黜陟罰,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四方躁進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職者,爭走其門,饋遺金帛……——《明史·胡惟庸傳》同時也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即沒有宰相的制約,皇帝專斷獨行極易造成決策失誤甚至王朝滅亡;沒有宰相的輔佐,皇帝太過忙碌降低了行政效率,不利于國家治理。【問題探究】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則設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漢以后,廢而不講。宰相既罷,天子更無與為禮者矣,遂謂百官之設,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賢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設官之意既訛,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傳子而傳賢,其視天子之位,去留猶夫宰相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輔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置相》思考:黃宗羲從哪些角度來批評廢宰相之舉的?【答案提示】首先強調“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其次肯定了宰相作為官僚機構首長對皇權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襲,皇帝治國的素質要求高。在宰相制存在情況下,皇帝的決策具有較大的公開性。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決策的公開性大大減弱。明代內閣在決策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內閣和執行部門發生了嚴重脫節。(2)內閣制度形成:①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政務繁多,負擔加重。朱元璋借胡惟庸一案廢除了丞相制度,終于實現了自己“政皆獨斷”的目的。可是,新問題產生了:據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內外諸司奏事札達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處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無法處理好。②設立:明太祖:殿閣大學士(侍從顧問)—奠定基礎;明成祖:文淵閣大學士(參與機務)—正式確立明宣宗:內閣大學士(票擬權)—發展;明神宗:內閣首輔(侵奪六部職權)—全盛萬歷四十年內閣首輔葉向高曾說:“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神宗實錄》卷明代內閣和司禮監所分配的權力是動態的,有利于皇權的穩固與政治的穩定,但同時,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與明代“黨爭”的開端,決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據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特點:專制皇權加強的產物;始終沒有取的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性質);職權范圍模糊,不能正式統領六部受到司禮監牽制甚至是控制。③工作流程:票擬:一切內外章奏送到內閣,由閣臣先看,并提出處理意見,寫在紙條上,與章奏一道呈給皇帝。票擬成為內閣最重要的職掌。批紅:皇帝看過章奏及閣臣的意見后,親用紅筆寫于章奏,叫批紅。明朝一破一立強君權,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內閣與六部各司其職,國家最高行政命令從紫禁城發出,通過全國1936處驛站,全長143700公里的驛道,層層下發到國家每一個角落。【深化理解】從內閣的職權范圍、權力來源、地位作用三個方面理解明朝內閣制度。內閣沒有行政權:不能正式統帥六部百司,內閣首輔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長官;內閣權力來自皇帝:閣臣的升降和職權的大小全由皇帝決定,雖有內閣首輔大權在握的現象,但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和職位,而是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內閣不能制約皇權:內閣票擬必須符合皇帝心意,票擬的采納與否也取決于皇帝的批紅。明代內閣和司禮監所分配的權力是動態的,有利于皇權的穩固與政治的穩定,但同時,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與明代“黨爭”的開端,決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據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3)宦官專權:比較而言,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局面。(中央權力的異化)明中葉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宮,不理國政,常常由司禮監秉筆太監代行“批紅“大權。“批紅”就其權力性質而言,屬于最高決策權,是實現皇權的一種方式。故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紅,是在代行皇權,而不是撰取了相權。由此可見明代皇帝授權司禮監代行批紅,與其說是要太監代為處理國政,不如說是利用宦官勢力牽制內閣,代表皇權監督和控制政府機構的施政活動,以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和侵犯,并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為出現。【思維拓展】歸納明代宦官專權的原因及這一套政治設計的實質?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得到皇帝信任,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權力;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特務政治的代表)實質:君主專制強化;封建制度衰落。明朝皇帝擔心內閣變成事實上的宰相,威脅皇權,于是以司禮監的太監牽制內閣。萬歷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從憲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沒有召見大臣,這就使太監的權力越來越大。明代內閣和司禮監所分配的權力是動態的,有利于皇權穩固與政治穩定,但同時,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與明代“黨爭”的開端,決定了明代政治的走向。——據劉曉東:《監閣共理與相權游移—明代監閣體制探賾》明代設立東廠和錦衣衛,兩機關作為皇帝的特務機關,依照皇帝詔令可通過秘密逮捕、私自刑訊來懲處所有官僚。——摘編自邰相瑀《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概述》【能力提升】明代的司禮監其對明政權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①行使皇權:代皇帝批紅,自宣宗破例命太監王振代筆之後,司禮監掌管了批紅奏章的大權。②掌管廠衛:司禮監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其職則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明中葉以后,司禮監因負責批紅,而與內閣形成直接的權力互動關系。皇帝、內閣、司禮監組成了一個不等邊三角形,其中皇帝高踞于頂端,內閣和司禮監位于底邊的兩端,孰長孰短,孰強孰弱,完全視皇帝與其關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內閣主要通過“票擬"加強皇權的統治效能,而司禮監則主要通過代皇帝“批紅”來監督和制約內閣的權力。【啟示】專制皇權發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強君主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能力削弱,易導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丞相制的廢除使皇帝需要“事必躬親”,內閣制的有效運轉,皇帝久居深宮卻終能夠“運籌帷幄”。“明代的權力體制并沒有改變君主意志至高無上的局面,皇權之下的權力制衡只能充當皇帝維護專制的工具。明朝統治者利用這種權力制衡體制鞏固了權力,同時又因此而腐蝕了明王朝的根基。”二、見與不見:面向世界的明朝明朝面臨著海外貿易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但在短暫的鄭和下西洋之后堅持閉關鎖國與海禁政策,引發倭寇猖獗,喪失與西方殖民者爭奪市場的機遇。這是明朝面臨的全新問題。明朝統治者用閉關鎖國的防御策略來應對變化了的國際形勢,實際是無視和回避挑戰。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與西方的發展背道而馳,逐步喪失領先地位最終淪為落后挨打的境地。1.鄭和遠航:大明中的世界——輝煌(朝貢與利益的博弈)(1)時間:自1405年到1433年,鄭和前后下西洋達七次,最遠曾抵達非洲東南岸。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他率領二萬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倉的劉家港出發,開始了持續二十八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壯舉。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記錄,到達了亞洲、非洲三十多個國家、地區,航線之長、航程之遠、持續時間之久,在當時世界上無人可以與之比肩。(2)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下西洋在國際上確立了中國的鮮明形象,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力量,鄭和恪守儒家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以和為貴、永享太平之福等和平共處原則,構建了華夷秩序,促進了海洋貿易和國際關系的發展,加強了各國之間的交流。鄭和下西洋詮釋了“海權”的重要意義,對海洋疆域的形成和南海歷史權利的確立都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我們今天構建新型的國際關系具有重大的啟示意義。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以武懾之。——《明史·鄭和傳》鄭和第4次下西洋訪問過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達南緯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沒有鄭和所開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歐洲人無法這么快到達中國。正是鄭和下西洋為16世紀17世紀數以千計的西方傳教士的直接來華做了交通上的準備。傳教士所帶來的海外世界的新內容,也為明清中國人重新理解世界、認識海洋奠定了基礎。——鄒振環《鄭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時代”前奏》(3)實質:自然經濟下的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既表明朝廷對外關系政策的愚昧,更是對民間海外開拓的反動,也埋葬了宋元以來中國朝野的開放趨勢。鄭和之后,雖然明朝無力進行類似鄭和下西洋的朝貢貿易,但仍繼續明初的海禁政策,直至無力貫徹海禁政策而在隆慶元年(1567)部分開放海禁。——莊國土《論鄭和下西洋對中國海外開拓事業的破壞》鄭和下西洋旨在建立超越東亞文化圈之外的又一套獨特的體系,在明朝與非屬國之間繼續貫徹天下意識和華夷觀念……以全方位地確立明朝的中華朝貢體系中心的地位,強化明朝政府統治的政治基礎。從西洋回來的貢物,是天朝中心主義支配下的天下、國家外交思想的外化。——鄒振環《鄭和下西洋與明朝的“麒麟”外交》【概念解讀】朝貢貿易:是古代王朝與周邊藩屬國政治經濟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特點往往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主要是為了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奇珍異寶的需求。(4)影響:鄭和下西洋拉開了世界航海活動的序幕,為世界航海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與睦鄰友好;是中華民族海權意識的覺醒。但是,鄭和下西洋也打擊了海上私商貿易,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朝貢貿易不計經濟效益,給明朝造成巨大的負擔。鄭和的出海確實是種奢侈的冒險,除了聲勢浩蕩并帶回奇談異聞外,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商業利益。士大夫強烈反對,甚至在史書中也只是輕輕一筆帶過而已——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鄭和遠航每次都要建造龐大的船隊,籌備維持這支船隊正常航行所需的人員和物資,配備2萬多人在海上長期生存的物資,攜帶無數顯示明朝富足的商品和贈送各國的禮品。直到今天,海軍還是最費錢的兵種,其維持費用也最昂貴。——葛劍雄【思考點】應當如何看待明朝統治者“下西洋”政策的變化?【答案提示】鄭和下西洋的積極作用和歷史意義非常突出,但與許多正面歷史事件一樣,存在著局限性。簡而言之,就是它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成本明顯高于收益,難以長期持續。鄭和下西洋前后歷時二十八年時間,曾經留下大量珍貴而繁復的檔案文獻資料。然而,這些檔案資料,竟然在幾十年后的明朝檔案庫中不翼而飛,并且從發現檔案丟失的那一刻開始,時至今日已經過去五百多年,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依然石沉大海、不見蹤影。2.海禁政策:世界中的大明——危機(遠見與狹隘的較量)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明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商禁),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明永樂(朱棣年號)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后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1)倭患:騷擾東南沿海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商品貿易興盛,在地理位置上又靠近日本,因此成為倭寇的侵擾對象。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國力減弱,海防松弛,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中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明代倭寇的成分十分復雜。其中既有日本因內戰失敗而喪失軍職的南朝武士,也有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從事私人海上貿易的民間商人和因殘酷剝削而破產的沿海農民、漁民等,甚至還有少數名落孫山的落魄書生、罷免職務的官吏等。——摘自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在此之前,對倭寇素有研究的唐樞寫信給胡宗憲,分析了中外貿易的大勢,以及倭患的根源。他指出:第一,中國與外國的貿易難以禁絕,海禁只能禁止中國百姓;第二,嘉靖年間的倭患起源于海禁政策的不合時宜“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轉而為盜”;第三,所謂倭寇其實是中國百姓-嘉靖三十一年“海上之為寇”,次年“各業益之而為寇”,再次年“良戶復益之而為寇”。他對倭寇的分析洞若觀火,道出了事實真相。——樊樹志《國史十六講》【史料拓展】日本——寧波爭貢事件:1523年,日本大名細川氏和大內氏勢力各派遣對明朝貿易使團來華貿易,兩團在抵達浙江寧波后因為勘合真偽之辯而引發沖突,在浙江寧波爆發了武力殺戮事件。大內氏代表宗設沿路燒殺搶擄,對當地居民造成很大損害,追擊的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等明朝官兵戰死。寧波爭貢事件,給明朝內部主張嚴厲實行海禁政策的官僚找到了一個口實:“禍起市舶”——禍根是由朝貢貿易引起的。禮部沒有權衡利弊得失,便貿然關閉寧波的市舶司,停止了日本的朝貢貿易。官方的合法貿易渠道給堵塞,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難以得到滿足,為海上走私貿易提供了一個有利時機。——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①戚繼光抗倭:海疆危機四伏,海上威脅嚴重。明前期明朝杰出的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抗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浙江臺州,九戰九捷;福建、廣州,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青年時期的戚繼光就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詩句,表達了他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高尚品質。最終他在平倭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不愧為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隨著平倭戰爭的勝利,開放海禁稱為最高當局的唯一選擇。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去世,成為一個契機,先后繼位的明穆宗、明神宗及其輔政大臣都主張實行比較開放靈活的政策。由于海禁的開放,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私人海上貿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所謂倭患也就煙消云散了。——樊樹志《國史概要》②隆慶開關:1567年明政府雖然厲行海禁,但是不能完全切斷這種私人貿易。正德年間,海禁出現了明顯的廢弛,隆慶元年(1567年),在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的奏請下,明政府同意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開放海裝,準許私人出海貿易(中國商民出洋貿易),從而使延續兩個世紀的海禁政策正式開始松動,促使明代后期私人海外貿易得以迅速地發展。除月港外,廣州香山澳(即今澳門)也是明中后期的主要外貿港口。不過在海禁時期,香山澳主要是外國商船進出廣州的外港。“開禁”后,中國商船亦得以由廣州、澳門直放南洋了。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全面的開放局面。1567隆慶開關到1644年,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銀多達3億3千萬兩,是當時世界生產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為大明王朝積累了巨大的財富。中國全盤進入了世界秩序。海洋的開通和歐亞大陸頻繁的陸路交通,將中國納入世界經濟秩序之內。貿易上的順差,使中國經濟持續成長三百年之久,并使中國在近代以前躍升為世界最繁榮的地區!外來的刺激,也促使中國的知識界嘗試重新思考中國文化的本質——這是歷史上相當于歐洲啟蒙時代的努力。可惜,這一努力竟中途夭折了。——許倬云《萬古江河》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而后隨著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大大阻礙了中外交流發展。(2)西方殖民者東來:葡萄牙—租借澳門;荷蘭—占據臺灣歷史啟示:明朝對殖民者到來的目的認識不足,對澳門、臺灣地區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海權意識淡薄,尚無近代國家主權意識。①葡萄牙—租借澳門:16世紀中葉,葡萄牙取得在濠鏡澳(澳門)的租住權;澳門——大三巴牌坊,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見證。葡萄牙人租占澳門港口的目的是“渴望得到中國的財富和物產”,以便發展東西方的國際貿易。所以,嘉靖末年以來,葡萄牙人以澳門為基地,大力開展東西方的國際貿易活動。當時澳門對外貿易的重要航線有三條。分別是: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澳門—長崎航線;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鄧開頌、黃啟臣《澳門港史資料匯編》【課堂設問】為什么葡萄牙最早侵略中國?為什么葡萄牙沒有采用武裝入侵的方式?【預設答案】葡萄牙開辟新航路的方向是向東,東邊是葡萄牙人的勢力范圍;葡萄牙人尚不足以對抗明朝;葡萄牙人以澳門為據點,參與獲利巨大的中日之間的絲銀貿易...西班牙的“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產的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等產品到墨西哥交換白銀,再將這些白銀運回馬尼拉。據研究,自1571年馬尼拉大帆船開通后的20年間,平均每年有白銀150噸運到馬尼拉,這些白銀也大量流入中國。②荷蘭—占據臺灣: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了臺灣南部,并在一鯤鯓(今臺南安平)筑其殖民行政中心“熱蘭遮城”,以此作為殖民統治中心,逐漸擴大侵略范圍。1642年荷蘭在與西班牙軍隊的戰斗中獲勝,迅速擴張侵略范圍,勢力擴張到臺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帶……1662年鄭成功率軍將荷蘭人逐出臺灣,收復了寶島。這種侵略不僅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更是來自另一個時代的。代表新興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西方殖民侵略活動已經叩響了封建閉鎖的中國大門。西方殖民者的活動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中國沿海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大明王朝帶來了危機。然而,危機中的大明也開始了解西方。【歷史啟示】明朝對殖民者到來的目的認識不足,對澳門、臺灣地區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海權意識淡薄,尚無近代國家主權意識。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殖民者不斷向東方擴張,本已走向衰落的明王朝面臨著對內要處理好民族問題,對外要鞏固海防,抵御西方殖民侵略的雙重任務。但是以何者作為重心,完全取決于明朝統治者對這些邊患性質的認識。明廷允許萄人租借澳門……是對葡萄牙殖民者侵略本性認識不足,而視北方民族為主要威脅,實行以防北方民族為主這一民族政策的結果,明朝政府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的漫長邊境線上,相繼設置……九個邊鎮,萬歷以前,以防蒙古各部為主。——劉祥學《從明朝后期的民族政策看葡萄牙殖民者竊占澳門得逞的原因》明朝中葉以來,歐洲東來的殖民商業力量、東南沿海民眾的海上貿易與明朝的海禁政策這三股力量在中國東南沿海不斷廝殺、博弈、妥協,結果明朝同意在漳州月港(今福建龍海縣海澄鎮)進行海外貿易,并設立海澄縣。這是統治集團面對現實作出的重要決策,明朝希望借此一方面約束下海通番的私商,另一方面抵御歐洲殖民商人。——鄭有國、蘇文善:《明代中后期中國東南沿海與世界貿易體系》【史料閱讀】明朝后期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將荷蘭稱為“紅毛夷”,并且記載當時荷蘭的火器制造技術已經明顯領先于中國:紅毛夷自古不通中國,亦不知其國何名,其地在何所……當此夷初至內地,海上官軍素不習見,且狀貌服飾非向來諸島所有,亦未曉其技能,輒以平日所持火器遙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貯者相酬答,第見青煙一縷,此即應手糜爛,無聲跡可尋。徐徐揚帆去,不折一鏃,而官軍死者已無算。海上驚怖,以其須發通赤,遂呼為紅毛夷云……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盡傳其精奧,已足憑為長城矣。這條史料記載了荷蘭殖民者來到東方后與明朝軍隊的交鋒情況,顯示出當時西歐的火炮制造技術已經明顯領先于中國。這件事在當時產生了重要影響,隨后交戰中上午明清政權都先后開始制造歐式“紅夷大炮”(亦稱“紅衣大炮”),并用于作戰。明朝對歐州認知又具有相當程度的局限性,所謂“船堅炮利”的西方印象也只是聚焦在顯而易見的軍事領域,停留在形而下的技術層面。對于西方世界何以“船堅炮利”及其對中國和世界歷史將要造成的顛覆性震蕩,更是缺乏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龐乃明《“船堅炮利”:一個明代已有的歐洲印象》三、穩與不穩:明朝的邊疆治理的戰略收縮——驅胡虜,復中華。明朝的治邊理念,大致可總結為“守在四夷”與“以夷治夷”兩條最主要的觀念。這使得有明一代的治邊理念,都體現出以防守為核心的保守性特征。在邊疆治理方面,明朝統治者顯然沒有創新動力,固守“內中國而外夷狄”的思想。對于歷代漢族王朝均很頭痛的少數民族問題,明朝持續路徑依賴,積極打擊于前而消極防御在后,采取的措施基本與前代保持一致。明代皇帝及官員治理的版圖比8世紀以來任何本地王朝控制的領土更加廣袤,它并入了西方人根據傳統稱之為中國本土的絕大部分。——《劍橋中國明代史》朱元璋:“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明實錄》夫馭夷狄之道,守備為先,征討次之,開邊釁,貪小利,斯為下矣。蠻夷朝貢,間有未順,當修文德以來之,遣使以喻之,彼將畏威懷德,莫不率服矣,何勞勤兵于遠哉!——陳子龍編《明經世文編》—民族關系》(1)與蒙古關系:蒙古防御、戰爭、議和貿易(開放馬市)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瓦剌還曾經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土木之變)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韃靼和瓦剌,成為明朝北部的主要威脅。明成祖曾五次征討漠北,但收效不大,甚至其本人也病死在最后一次北征歸途中。明成祖死后,明廷的邊疆政策由開拓征伐轉向收斂防御,沿長城一線設置九個邊防重鎮,稱為“九邊”。長城最終成為明朝和蒙古勢力范圍的分界線。此后,韃靼和瓦剌不斷襲擾我國北部邊疆,到16世紀中葉,俺答汗成為蒙古各部中最強盛的勢力。1550年,俺答汗大舉南擾,直抵北京城下,明軍聽任對方掠奪數日,最終退走,史稱“庚戌之變”。此后,明隆慶一朝與俺答汗達成和議,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并恢復通貢,至此蒙古與內地的經濟、政治交往得以正常進行,北部邊疆局勢得到了穩定。【歷史解釋】隆慶和議(俺答封貢):內容: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在大同、宣府等邊鎮開通“互市”場所。俺答汗將叛明投蒙的白蓮教主趙全送往北京,明朝也派遣使節把漢那吉等人送歸俺答汗。影響:①隆慶和議的達成,使蒙古各部的物質需求得到較大滿足,擴大了明朝與蒙古的通商貿易,有利于雙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緩和了明朝北部邊防的壓力,確保了長城沿線的長期和平。直到明亡,蒙古不再構成邊疆威脅。【問題探究】結合所學,俺答封貢的實現有何歷史意義?結束了自明初以來蒙漢長達200余年的戰爭局面,長城內外出現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進了蒙漢人民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再一次確立了蒙古各部與中央政權的從屬關系,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大意義。(2)對西藏的管轄:冊封、行政管轄、經濟交流(貢賜、茶馬貿易)①封授稱號: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②設置機構: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軍政機構)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元朝時期,在西藏地區的政區名為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烏思指前藏,包括今拉薩和山南地區;藏指后藏,為當代喀則地區;納里即阿里,速古魯孫意為三部(即古格、卜郎、芒域),納里速古魯孫指藏北高原阿里地區。明朝遵行政教分離原則,改變了元朝將西藏宗教和政治權力集于一人、一家、一派的局面,保證了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之間近300年的政治穩定和聯系暢通。確定藏族地區的都指揮使司、衛、所的行政體制后,陸續委任藏族首領擔任都指揮使司和衛所的官職。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初,派人入藏招撫,承認元朝對當地僧俗首領所加封的稱號。……明朝還與以藏族為主體的“西番”諸部建立起茶馬貿易關系,設立茶馬司進行管理。永樂時,開通了自雅州(今雅安)至烏思藏的驛路,更為漢藏的經濟往來提供了便利。——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3)明朝對東北的管轄:招撫,設都司、衛、所,封授官號明朝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軍政合一),并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全稱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范圍包括今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庫頁島。明朝前期,曾經開通奴兒干通往內地的驛路,后來隨著邊疆政策的收縮,明朝罷廢奴兒干都司,對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實施羈縻統治。思考:明朝民族關系的特點?政治上威德兼施:戰爭方式、冊封方式;軍事上注重鞏固邊防:重修長城、設奴兒干都司;經濟上“厚施恩賜”。缺點:邊疆地區獨立性強,內地與邊疆沒有達到一體化的管理。與元朝不同,明朝推行的是一條內斂收縮防御(內卷化)的政策,為消除丞相威脅,廢掉丞相;為消除海外威脅,實行海禁;為消除塞北威脅,修筑長城。這種頭痛砍頭,手痛砍手,腳痛砍腳的做法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這正印證了恩格斯的一段話:“消極的防御,即使有良好的武器,也必敗無疑。”2.明清易代:①女真崛起:16、17C之交,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金;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并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②明朝滅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迫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明史》卷二四思考:對于崇禎帝的這段臨終遺言,你有何感想?他看到了什么?他沒看到什么?崇禎帝將明亡歸咎于: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他看到明王朝自身的弊端,但他沒有意識到歷史變革的世界潮流。深層思考:1644年后,中國政局發生什么變化?世界歷史發生了什么?明清易代世舊封建王朝的更替和輪回;伴隨著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資產階級革命,歐洲已經開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③清朝建立: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于北京。經過20多年的戰斗,清軍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努爾哈赤于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創建了八旗制度,把關外的滿人、漢人、蒙古人都編入了八旗,所有的旗人都當兵,兵力總共不到二十萬人,加上家屬不到六十萬人。明朝則,現在也有人估計達1.5億—1.8億,清朝二十萬八旗兵不但征服這么大的國家,而且在入關后不到二十年的短短時間內就把全國安定下來。在明朝滅亡前夕,李自成的軍隊逼近北京城,還沒有人相信滿洲人可以建立一個強大、持久的新朝代。所以說明清易代是不可能的事發生了。【史學爭鳴】近百年來,史學界對明清易代的解釋基本上是在民族革命、王朝更替、階級革命、近代化,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有著互動關系這五類解釋模式之中展開的。近些年來有學者借助全球史的視野對明清易代現象作出更完菩的解釋,他們指出氣侯變化和早期全球化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離開全球變化的大環境,明朝滅亡這個歷史事件何以出現是很難說得清楚的。——摘編自李伯重:《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全球視野中的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276年。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后縮為遼河流域;北達戈壁沙漠一帶,后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