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1頁
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2頁
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3頁
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4頁
新疆喀什地區疏勒縣三校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聯考語文試題【含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下載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二語文期中考試卷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楊興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這里降落后,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駛離維多利亞港灣——這是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時刻。英國的告別儀式是30日下午在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拉開序幕的。在蒙蒙細雨中,末任港督告別了這個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4時40分,代表英國女王統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帶有皇家標記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了港督府。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個半世紀中,包括彭定康在內的許多港督曾對其進行大規模改建、擴建和裝修。隨著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陳跡。晚6時15分,象征英國管制結束的告別儀式在距離駐港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東面舉行。停泊在港灣里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臨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此時,雨越下越大。查爾斯王子在雨中宣讀英國女王贈言說,“英國國旗就要降下,中國國旗將飄揚在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國管制即將結束。”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當天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156年前,是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當然,最為世人矚目的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終結。在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中國從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兩分鐘前,“威爾士親王”軍營移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軍開始接管香港防務。0點40分,剛剛參加了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的甲板。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從1841年1月26日英國遠征軍第一次將米字旗插上港島,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新華社香港1997年7月1日電)1.下列對作品第一段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段是這篇新聞的導語部分,概括了新聞的主要內容,即香港末任港督離開香港。B.本段點題,點明英國降國旗后,“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后一次完成接載英國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該游輪就象征了英國的衰落。C.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飄揚了150多年的英國米字旗降下,香港終于回歸祖國的懷抱。D.兩個“最后”表明米字旗再也不會升起,中國政府將正式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字里行間洋溢著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歡快。2.下列對作品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兩方面有機融合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A.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于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B.降旗的儀式在港督府舉行,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C.背景材料井然有序,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D.提到彭定康來到港督府,就引入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讓人產生彭定康終將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治。3.對“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含義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B.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達了對英國殖民者的蔑視和嘲諷。C.這句話就歷史與現實形成今昔的對比,引發讀者回憶歷史的滄桑巨變。D.看似平靜的敘述中蘊含了中國人民勝利的自豪之情。【答案】1.B2.D3.B【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這樣該游輪就象征了英國的衰落”分析錯誤。應該是“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結束。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提到彭定康來到港督府”錯誤,應該是“提到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關于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讓人產生彭定康終將結束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故選D。【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藝術手法的能力。B.“直抒胸臆”分析錯誤,應該是間接抒情,抒發了對英國殖民者的蔑視和嘲諷。故選B。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與疫病的抗爭貫穿著人類文明進程。黑死病、霍亂、瘧疾、流感、登革熱、非典、埃博拉……在漫長而悲壯的纏斗中,多少生靈慘遭涂炭,多少文明因此毀滅。“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送葬的鐘聲幾乎沒有停止過哀鳴”……不同時空中,人類的悲傷與吶喊從未停息。學者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一書中寫下這樣的感悟:我們生活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病毒史。疫病,一次次重創人類,也磨礪了人類向死而生的韌勁。對抗疫魔,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回顧中國抗擊疫情的實踐,“科學防治”貫穿始終。面對充滿未知數的新型冠狀病毒,面對布滿艱難險阻的戰“疫”,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是我們克難攻堅的重要一招。從加強病毒溯源、傳播力、傳播機理等研究,到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從多學科力量聯手進行藥品和疫苗研發,到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從“健康碼”“云辦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科學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樣子”、找到對癥的“方子”、走對防控的“路子”。大疫出良藥,中醫顯身手。從應用“三藥三方”等有效方劑,到采取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等防疫做法,中醫藥為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尤其是在有效防止患者從輕癥轉為重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更突出。德國病毒學家奇納特爾認為:“中醫藥在防止病毒吸附細胞、病毒復制等方面有明顯效果。”抗疫,讓全社會經歷一次科學的洗禮。從傳統媒體到網絡空間,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防控知識科普遍地開花、家喻戶曉,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等科學常識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習慣。非常時期,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等專家紛紛發出專業理性的聲音,及時解疑釋惑,撥開團團迷霧,向社會注入正能量。愛因斯坦曾說:“科學的不朽榮譽,在于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當相信科學、依靠科學、使用科學蔚然成風,我們應對風浪侵襲就有了理性的“壓艙石”。——選自《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材料二:抗疫,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對全黨全社會的一次大考。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疫情好比一面放大鏡,讓優勢和長處更加凸顯,也讓我們把短板與不足看得更加清晰。抗疫斗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的治理能力和專業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危害,警示我們養成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是何其重要……這場全方位大考,是對新時代中國的一次全面“體檢”。我們沒有被疫情擊倒,扛住了這次巨大沖擊,“中國體質”總體上是過硬的。但也應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亞健康”甚至“不健康”的問題存在。疫情警示我們,增強憂患意識,破除沉疴積弊,永遠都是進行時!反思,是面對災難的應有態度;改變,是面對問題的最好回答。——必須堅持“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的底線思維。疫情之下,既有難以預料的“黑天鵝”,也有有跡可循的“灰犀牛”。最大的風險在于看不見風險,最大的問題在于無視問題。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各方面的挑戰前所未有。必須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謹慎、見葉知秋的敏銳,正視最壞處,解決最難處,做在最實處,努力爭取最好結果。——必須下足“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功夫,依靠改革解決問題、推動進步。“刀傷藥再好,不如不拉口子。”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既應痛定思痛,更應舉一反三,聚焦公共衛生、防災備災、社會治理等重點領域,通過深化改革啃下“硬骨頭”,鍛造應對風險挑戰的“鐵肩膀”。把災難當作“磨刀石”,把教訓當作“鋪路石”,方能筑就發展進步的堅實階梯。——必須涵養“出實招、干實事、求實效”的務實作風,把各項工作抓細抓實。疫情防控涉及方方面面,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每一項任務都必須落實,充分證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同樣需要始終保持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舍得下“繡花”功夫,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踏踏實實干好工作,認認真真抓好落實。——必須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2020年即將過半,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目標任務,時間緊、難度大、責任重。做好疫情“加試題”,答好發展“必答題”,唯有繃緊弦、加把勁、同心干,把疫情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才能交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新答卷。——選自《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4.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與疫病的抗爭貫穿著人類文明進程,我們生活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文明的興衰史,也是一部漫長而悲壯的病毒史。B.從疫情防控的實踐來看,只要堅持科學防治,就能看清病毒的“樣子”、找到對癥的“方子”、走對防控的“路子”。C.疫情像一面放大鏡,讓優勢和長處更加凸顯,也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D.當前,國內外形勢復雜嚴峻,各方面的挑戰前所未有;我們必須洞察潛在的危機和不尋常事件,把防疫工作做在實處。5.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抗擊疫情的實踐證明,面對布滿艱難險阻的戰“疫”,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是我們克難攻堅的唯一路子。B.中醫藥在有效防止患者從輕癥轉為重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方面作用突出。因此,應該從中醫藥方面尋求研制抗疫藥劑的突破。C.材料一最后舉愛因斯坦的例子,意在說明相信科學、依靠科學、使用科學,是我們應對嚴峻的病毒侵襲形勢的“壓艙石”。D.面對這場疫情大考,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但我們在增強民族自信的同時,更應該增強反思和憂患意識。6.“習近平總書記諄諄告誡:‘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依據文本,概括我們有哪些經驗和教訓。【答案】4.B5.D6.經驗:科學防治;中藥防疫;全民動員;專業理性。(答出三點即可)

教訓:重大疫情防控體系不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不完善;一些領導干部仍存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養成不夠。(答出三點即可)【解析】【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只要……就能……”說法絕對。原文是“只有堅持科學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堅持科學防治”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故選B。【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唯一路子”說法絕對。原文中只是說“是我們克難攻堅的重要一招”,是重要一招,還有別的方法、路子,并非唯一。B.“因此……”強加因果。原文只是說“中醫藥為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并不能得出“應該從中醫藥方面尋求研制抗疫藥劑的突破”的結論。C.“材料一最后舉愛因斯坦的例子”錯誤,原文是“愛因斯坦曾說……”,這是引用,并非舉例。故選D。【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經驗:根據材料一“對抗疫魔,人類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可以概括為“科學防治”;“大疫出良藥,中醫顯身手”可以概括為“中藥防疫”;“從傳統媒體到網絡空間,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防控知識科普遍地開花、家喻戶曉,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聚集等科學常識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習慣”可以概括為“全民動員”;“非常時期,鐘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等專家紛紛發出專業理性的聲音”可以概括為“專業理性”。教訓:根據材料二中第二段“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體系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的治理能力和專業能力跟不上,折射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危害,警示我們養成文明健康的衛生習慣是何其重要……”概括出答案。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途,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節選自《莊子·逍遙游》)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東西A跳B梁C不辟D高下E中于機辟F死G于罔罟。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對人的尊稱,如文中的“惠子”。B.“我樹之成而實五石”與“其實百倍”(《六國論》)兩句中的“實”意義不相同。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與“日益驕固”(《阿房宮賦》)兩句中的“固”意義相同。D.“裂地而封之”與“蟹六跪而二螯”(《勸學》)兩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宋人“善為不龜手之藥”卻“世世以洴澼絖為事”,莊子認為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此藥另有更大的價值。B.貍狌很靈活,擅長捕捉小動物;牦牛很龐大,但連只老鼠都捕不到,而莊子仍然認為牦牛的價值更大。C.面對惠子的言論莊子并沒有直接反駁,而是給惠子講故事,體現了莊子寓言說理且文風汪洋恣肆的特點。D.在“五石之瓠”與“大樗之樹”兩個事例中,莊子與惠子所爭論的是同一個焦點,表達的是各自的同一個觀點。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2)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答案】7.CEF8.C9.B10.(1)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結綴當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呢?

(2)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么用處,又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解析】【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跳梁”是動賓結構,其后斷開,即C處斷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結構對稱,各自獨立成句,即EF處斷開;故CEF三處斷開。【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文言文一詞多義以及識記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B.正確。結果實;實際上。句意:我種植它結出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的果實。/它實際上有一百倍。C.錯誤。實在;頑固。句意: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一天天更加驕橫頑固。D.正確。表順承;表并列。句意:于是割地封賞他。/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故選C。【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莊子仍然認為牦牛的價值更大”錯誤,莊子只說物各有各的用處,沒有認為牦牛的價值更大。故選B。【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何不”,為什么不;“慮”,用繩結綴;“以為”,把……用作。(2)“夭”,死亡,此處指遭到砍伐;“安所”,哪里會有。參考譯文: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一顆大葫蘆的種子,我種植它結出能容得下五石的東西的果實。用來盛水,它的堅固程度卻經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壓力。把它剖開來做瓢,則瓢寬大而沒有什么可盛受的東西。不是不大,我認為它沒有用處,就把它擊破了。”莊子說:“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啊!有個善于制作防止手凍裂的藥物的宋國人,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一個客人聽說這種藥品,愿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于是聚合全家來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只得到很少的錢,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獲得百金,就賣了吧!’這個客人得到藥方,便去取悅吳王。這時越國發兵侵犯吳國,吳王就派他領兵,冬天和越人在水上作戰,大敗越人,于是割地封賞他。同樣一個防止手凍裂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結綴當作大樽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愁它太大無處可容呢?可見你還是見識不通達啊!”惠子對莊子說:“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作臭椿。它那樹干上有許多贅瘤,不合繩墨,它那枝杈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現在你說的那段話,大而沒有用,大家都不相信。”莊了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來來往往的小動物;它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邊的云。這可以說夠大的了,但是卻不能捕鼠。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么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這樣)大樹就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什么用處,又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各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11.對上詞解讀不正確項是()A.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上片寫詩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B.“無處話凄涼”既是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亦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凄涼在內。C.“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D.下片記述夢境,表達了詩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全詞濃墨重彩,抒寫出對亡妻的情意纏綿,字字血淚,情調凄涼哀婉。12.本詞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答案】11.D12.手法:虛實結合、白描手法、以景結情、對寫法等。虛實結合:上闋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寫實;下闋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是寫虛。上闋記實,下闋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對寫(借人映己)。“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運用對寫手法,語言平易質樸,將對亡妻的思念表達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以景結情。在明月的夜晚,長著矮松樹的山岡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岡來傳達、暗示出作者對亡妻的思念,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白描手法。“塵滿面,鬢如霜。”兩句簡約生動地勾勒出詞人自己的容貌特征。“小軒窗,正梳妝”寫夢中所見,凝聚著蘇軾對愛妻的深切思戀。【解析】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D.“全詞濃墨重彩”錯誤,該詞采用白描手法,比如“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深沉。故選D。【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虛實結合。詞的上片,“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是詞人實寫妻子逝世轉瞬十年,自己卻至今難忘,但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思念之情。“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塵滿面,鬢如霜”是實,想象與妻子相逢而不識是虛。詞的下片均為虛寫,前五句是寫夢中與妻子相見的情形,后三句寫詞人想象長眠于地下的妻子也在時時思念著自己,通過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對寫,也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你年年都為我柔腸寸斷,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岡上。不直接說自己對亡妻的深沉思念,卻說亡妻四年自己。從對面寫起,語言平易質樸,將對亡妻的思念表達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以景結情。“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而柔腸寸斷。“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在明月的夜晚,長著矮松樹的山岡上,有作者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岡來傳達、暗示出作者對亡妻的思念,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白描。“夜來幽夢忽還鄉”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想念的故鄉,回到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詞人用白描手法寫出了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出自肺腑,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深沉。詞人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對妻子的深深懷念。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論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同時體現出了較強的道德約束力。(2)作為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禮記·大學》開宗明義,指出“大學”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終達到善的最高境界。(3)《將進酒》中以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自我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無衣》中,描寫將士們團結友愛、同穿戰袍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5)蘇軾《江城子》表達就算是彼此重逢,但十年改變,妻子難以相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儒、道兩家都曾用“行路”來論述積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勸學》中說“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老子》中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春江花月夜》中勾勒出一幅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8)《春江花月夜》中寫出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表明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將進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充分肯定飲者的地位,既是詩人的豪情,又是詩人的憤慨之語。(10)蘇軾《江城子》下闋中由現實轉入夢境的一句話“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己所不欲②.勿施于人③.在明明德④.在親民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盡還復來⑦.豈曰無衣⑧.與子同袍⑨.縱使相逢應不識⑩.塵滿面?.鬢如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夜來幽夢忽還鄉【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錯字詞:材、豈、鬢、生、已、寞、惟、幽。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12.13國家公祭日是一個令無數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著一段需要銘記的歷史。1937年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長達40多天________的大屠殺中,30萬同胞橫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那段苦難深重的歷史、山河破碎的血淚、滿目瘡痍的痛楚、生靈涂炭的悲劇,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深處,構成民族共同的記憶,每一次回想起來總讓人_______,每一次重溫之時總讓人悲痛不已。時光荏苒,遠離戰爭的烽火,告別亡國的危機,今日之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偉大國家;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在社會主義中國的寬廣懷抱,()。_______,任何時候,唯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以一段悲壯歷史的定格與復原表達當代人的深切緬懷,以國家名義舉行的公祭儀式傳遞的中國人不忘屈辱、守護和平的堅定信念,設立國家公祭日以來,愛國情感的力量在_______,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堅定不移,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鏗鏘有力。14.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慘絕人寰肝腸寸斷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匯合B.慘無人道痛徹心扉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匯聚C.慘絕人寰痛徹心扉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匯聚D.慘無人道肝腸寸斷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匯合15.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已經實現歷史性轉變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了B.今日之人民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C.今日之人民已經實現了歷史性轉變,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了D.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人民已經實現了歷史性轉變16.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以一段悲壯歷史的復原與定格表達當代人的深切緬懷,以國家名義舉行的公祭儀式傳遞中國人守護和平、不忘屈辱的堅定信念B.以一段悲壯歷史的定格與復原表達當代人的深切緬懷,以國家名義舉行的公祭儀式傳遞中國人不忘屈辱、守護和平的堅定信念C.以一段悲壯歷史的復原與定格表達當代人的深切緬懷,以國家名義舉行的公祭儀式傳遞的中國人不忘屈辱、守護和平的堅定信念D.以一段悲壯歷史的復原與定格表達當代人的深切緬懷,以國家名義舉行的公祭儀式傳遞中國人不忘屈辱、守護和平的堅定信念【答案】14C15.B16.D【解析】【14題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解答成語題,第一、逐字解釋成語,運用成語結構特點把握成語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義;第二、注意成語潛在的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語使用范圍,搭配的對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語的前后語境,盡可能找出句中相關聯的信息。第五、從修飾與被修飾關系上分析,看修飾成分跟中心詞之間是否存在前后語義矛盾或者前后語義重復的現象。第一組,慘無人道:殘酷到沒有一點人性的地步,形容兇惡殘暴到了極點。慘絕人寰: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慘痛的事;多形容酷刑、屠殺等造成的各種慘狀。根據語境,兩者均可。第二組,肝腸寸斷:比喻傷心到極點,也形容饑餓到了極點。痛徹心扉:痛直接沖擊到內心的最深處,形容非一般的痛。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不僅僅是傷心,更是心痛。用“痛徹心扉”更合適。第三組,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指人們應當牢記以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今后行事的借鑒。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前面的車翻了,后面的車要引以為戒;比喻以往的失敗,應該拿來當作教訓。這里說失敗的教訓與文意不符。故應填“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第四組,匯聚:聚集。匯合:(水流)聚集;會合。“愛國情感的力量”聚集在一起,應用“匯聚”。故選C。【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的連貫性。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設題的形式,如本題是從文中抽出一句話讓考生進行選擇,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語境,明確主語的一致性,明確句式的對稱性,明確前后內容的照應。解答本題,要注意上下文之間的關系,上下文之間的相互提示和照應。括號前面有分號,應注意表達的一致性。上文主語是“今日之中國”,所以所填句子的主語應為“今日之人民”,排除AD。從形式上看,分號前面和所填句子相對應的是一個單句,所以排除C項。故選B。【16題詳解】本題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題者從一段文字中選擇一個句子,將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題中列出四種修改情形,要求選出修改最恰當的一種。此類試題解答時,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見類型。常見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等。錯誤一般可以分為兩類,凡是違反語法結構規律的叫語法錯誤,違反客觀事理的句子叫邏輯錯誤。解題時先確定邏輯類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語法類病句,常見的邏輯錯誤類病句有語序不當、結構混亂、不合邏輯等。A項,“守護和平、不忘屈辱”語序錯誤,應是先“不忘屈辱”再“守護和平”;B項,“定格與復原”語序錯誤,應是先“復原”再“定格”;C項,第二個分句成分殘缺,應去掉“傳遞”后的“的”。故選D。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焦裕祿組織栽種泡桐防風固沙,為蘭考振興發展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戰略資產。有文藝天賦的焦裕祿喜愛泡桐,焦裕祿鐘愛的泡桐也①。1995年,北京樂器研究所比較全國十幾個地區的泡桐,認為蘭考泡桐具有紋理均勻,透音性好和耐腐蝕,不變形兩大特點和無可比擬的優良聲學品質,②。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件中國新型民族樂器文琴,能讓文琴發出天籟之音,并令世界知名圖書館決定永久收藏的,正是蘭考泡桐的上乘材質。1994年,輕工業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確定,蘭考縣為民族樂器音板定點生產基地。2014年9月,蘭考泡桐及其制品,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美譽。具有隔潮、不透煙、不易蟲蛀和耐腐蝕、耐酸堿,以及紋理優美細膩、色澤鮮艷光亮、自然圖案逼真等特點的蘭考泡桐躋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場。蘭考生產的桐木拼板、膠合板、叉接板等板材,年出口量占河南省同類產品出口量的三分之一。2018年到2019年,蘭考泡桐產值達96億元,全縣銷售樂器82萬臺(把),生產的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產值達40億元。今日蘭考,③。17.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18.文中畫波浪線處是個長句,請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答案】17.①也極盡自身優勢回饋伯樂、造福人民(答到“回饋”或“造福”之意即可);②是制造民族樂器音板的首選材料;③已成為中國著名的泡桐加工和民族樂器生產基地/泡桐已成為其重要的經濟基礎18.蘭考泡桐隔潮、不透煙、不易蟲蛀,耐腐蝕、耐酸堿,紋理優美細膩,色澤鮮艷光亮,自然圖案逼真,這些特點讓它躋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場。

【解析】【1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情境補寫的能力。第一處,前文是“有文藝天賦的焦裕祿喜愛泡桐”,空缺處前是“焦裕祿鐘愛的泡桐也……”,可見二者互為因果,焦裕祿喜愛泡桐,泡桐報答、回饋焦裕祿,再根據“令世界知名圖書館決定永久收藏的,正是蘭考泡桐的上乘材質”“2014年9月,蘭考泡桐及其制品,獲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美譽”等內容確定答案為“也極盡自身優勢回饋伯樂、造福人民”一類的句子。第二處,根據“蘭考泡桐具有紋理均勻,透音性好和耐腐蝕,不變形兩大特點和無可比擬的優良聲學品質”可知,蘭考泡桐具有制作民族樂器良好條件,再由“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一件中國新型民族樂器文琴,能讓文琴發出天籟之音”的例子,推出填寫“是制造民族樂器音板的首選材料”。第三處,“2018年到2019年,蘭考泡桐產值達96億元,全縣銷售樂器82萬臺(把),生產的古箏、琵琶等民族樂器,漂洋過海遠銷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產值達40億元”講述泡桐的作用——使蘭考成為加工和民族樂器生產基地;為蘭考發展奠定經濟基礎等。由此得出答案。【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長短句的變換首先要找到句子的主謂賓,然后拆分句子的定語,把語意聯系緊密的拆分成一個個不同的句子,主語語句通順,沒有語病。“具有隔潮、不透煙、不易蟲蛀和耐腐蝕、耐酸堿,以及紋理優美細膩、色澤鮮艷光亮、自然圖案逼真等特點的蘭考泡桐躋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場”的主謂賓是:蘭考泡桐躋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場。然后拆分定語,“隔潮、不透煙、不易蟲蛀和耐腐蝕、耐酸堿,以及紋理優美細膩、色澤鮮艷光亮、自然圖案逼真”說的是蘭考泡桐的特點,也是它“躋身家具和航空用材市場”的原因。其中“隔潮、不透煙、不易蟲蛀和耐腐蝕、耐酸堿”都是泡桐不易腐爛的特點,將其作為一個句子,然后再將“紋理優美細膩”“色澤鮮艷光亮”“自然圖案逼真”三個陳述泡桐紋理、色澤和圖案特點的句子分別單獨成句,最后排列語序,保障句子通順。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者,人生之華也。只有立根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才能綻放絢麗之花。上述材料讓你有怎樣的感悟或思考?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青年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