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國際貿易與
國際投資理論案例美國知識經濟的產業空心化經濟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認為,自由貿易能使所有參與自由貿易體系的國家都能獲得利益很多美國公司作出的反響是將一些知識經濟的工作崗位轉移到開展中國家去.經濟學家們認為:盡管某些更為常規性的技術工作崗位正在轉向海外〔如低層次的建筑設計工作〕,大多數管理、市場營銷和尖端研發工作還留在國內.這種外包導致的較低效勞價格,意味著普通美國消費者能消費得起更多這樣的效勞該趨勢導致的經濟增長最終將給美國帶來好處.貿易理論綜述自由貿易是指這樣一種情形:一個政府不打算通過配額或關稅來影響它的公民從別國進口什么商品,或生產什么產品出口給別國這種利益產生的原因是國際貿易允許一國在制造業中實行專業化,專門出口該國能最有效率地生產的產品貿易理論綜述一些國際貿易模式容易被理解,氣候和自然資源解釋了為什么加納出口可可、巴西出口咖啡、沙特阿拉伯出口石油和中國出口小龍蝦。而觀察到的更多的國際貿易模式難以解釋。例如,為什么日本出口汽車、消費電子產品和機床?重商主義:于16世紀中葉金銀是國民財富的主體金銀是各國之間貿易交換的通貨重商主義者認為一國的最大利益是保持貿易順差.實行補貼使出口最大.通過關稅和配額限制使進口最小重商主義的缺陷是將貿易看成是零和博弈重商主義-零和博弈1752年,古典經濟學家大衛·休謨指出:貿易順差〔指出口多于進口〕,結果金銀流入,增加國內貨幣供給,在英國產生通貨膨脹增加的進口使得物價下降結果是A國因為高價格而銷售減少,B國因為低價格而銷售增加從長遠看沒有一個國家能像重商主義者所設想的那樣,可以維持貿易收支的順差和積累金銀絕對優勢理論亞當·斯密1776年的名著?國富論?各國生產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國應該專門生產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然后用它們交換其他國家生產的商品各國假設按絕對優勢分工生產,然后交換,那么對兩國都有利假定國家之間有一個絕對的平衡加納:可可絕對優勢理論Fig4.1
絕對優勢和貿易利益
生產1噸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資源可可大米加納1020韓國4010
無貿易時的生產和消費可可大米加納10.05.0韓國2.510.0總產量12.515.0
分工后的生產可可大米加納20.00。0韓國0.020.0總產量20.020.0加納以6噸可可與韓國交換6噸大米后的消費可可大米加納14.06.0韓國6.014.0
加工和貿易后消費增加可可大米加納4.01.0韓國3.54.0比較優勢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原理?(1817).一個國家分工生產最有效率的產品,從別國購置自己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的產品,甚至從別國購置自己能更有效生產的產品,這樣做仍然是有意義的更好地使用資源貿易是一種正和博弈比較優勢Fig4.2比較優勢和貿易利益
生產1噸可可或大米需要的資源可可大米加納1013.3韓國4020
無貿易時的生產和消費可可大米加納10.07.5韓國2.55總產量12.512.5
分工后的生產可可大米加納15.03.75韓國0.010.0總產量15.013.75加納以6噸可可與韓國交換6噸大米后的消費可可大米加納11.07.75韓國4.06.0
加工和貿易后消費增加可可大米加納1.00.25韓國1.51.0李嘉圖模型的簡單擴大
不能自由流動的資源
:資源并不總是能容易地從一種經濟活動轉移到另一種經濟活動報酬遞減
:當一國試圖增加某商品的產量時,很可能逐漸吸引更多的邊際資源,這些資源的生產力不如最初使用的資源的那么大,結果是產出增加同樣數量需要更多的資源生產不同商品使用資源的比例不同李嘉圖模型的簡單擴大自由貿易(開放經濟):當來自國外的勞動力和資本的供給用于國內生產成為可能時,自由貿易可能增加一國的資源存量自由貿易也可使一國利用其資源的效率提高加納報酬遞減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Fig4.3自由貿易對PPF的影響Fig4.4
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各國將出口那些密集使用當地稟賦豐裕的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進口那些密集使用當地稟賦稀缺生產要素所生產的產品國際貿易方式是由要素稟賦而非生產率差異決定的要素稟賦的重要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兩個關鍵概念1、生產要素稟賦:說明一國生產要素的擁有狀況。通常用“豐裕〞和“稀缺〞表示。例如,中國是勞動相對豐裕,而資本相對稀缺的國家;美國是資本相對豐裕,而勞動力相對稀缺的國家。? 2、要素密集度:說明某種產品要素比例的狀況。在生產某種產品的各種要素中,比重最大的要素決定著產品的要素密集度性質。例如,可以分為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等。
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隨著產品的成熟,銷售地點和最正確生產地點都會改變影響進出口方向隨著世界經濟增長的日益全球化和區域化,使得這個理論有所失效
產品生命周期模型Fig4.5
新貿易理論如果國際貿易導致一個國家專門生產某一種產品,在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隨著產出的擴大存在規模經濟,那么單位本錢將下降存在學習效應,這也會導致分工的報酬遞增。學習效應是指干中學帶來的本錢的節約
新貿易理論–含義在高固定本錢行業中世界市場僅能支撐有限的生產該產品的國家中有限的幾家企業較早進入一個行業的企業得到的經濟和戰略上的優勢先入者從遞增報酬中獲益的能力形成了一種進入的障礙政府的作用變得明顯對新貿易理論最具爭議的一種觀點是該理論對政府干預和戰略貿易政策的肯定
國家競爭優勢根本任務是解釋為什么一個國家在特定的產業內獲得國際成功波特和他的同事們考察了10個國家100個行業一個國家的四大特性形成了當地企業競爭的環境,這些特性促進或阻礙了競爭優勢的建立要素稟賦國內需求情況相關與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組織與競爭
波特的菱形
Fig4.6
要素稟賦波特雖沒有提出任何根本性的新東西,但卻更詳細地分析了生產要素的特性根本要素高級要素根本要素
根本要素自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人口統計根本要素可能提供了初始優勢,隨后又因投資于高級要素而得以增強和擴大高級要素高級要素是一種通過個人、公司和政府投資的產品要是一個國家缺乏根本要素,那么它必須要投資于高級要素高級要素通信根底設施高級熟練勞動力研究設備專有技術
國內需求情況需求形成國內制品的特點影響創新與質量相關與支持產業是一國的成功產業周圍往往有一群相關產業必須滿足菱形其他局部的要求企業戰略、組織與競爭各個國家表達了不同的“管理思想體系〞的特征,這將有助于或無助于它們建立國家競爭優勢活潑的國內競爭與一個行業內競爭優勢的創造和維持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
國家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政府企業組織、組織與競爭需求情況相關與支持產業要素稟賦機會影響決定因素的外部環境Fig4.8
對波特理論的評價期待他的模型能預言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國際貿易模式各國應該出口菱形中四個因素都有利的那些產業的產品,同時進口那些四個因素都不利的產業的產品對管理的啟示區位影響一個企業將其生產活動分散到那些按照國際貿易理論生產最有效率的國家是有意義的第一進入者優勢影響投資大量的金融資源以建立第一進入者或早期進入者優勢政策影響國際貿易理論使工商企業懂得促進自由貿易是符合母國最大利益的,雖然對個別企業來說并不總是最有利二、直接投資理論
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是跨國公司,所以,研究對外投資的理論實際上也就是研究跨國公司投資的理論。跨國公司的市場理論興起于60年代初,西方學者從不同角度,圍繞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FDI)的動因和結果展開了討論。
有人認為,跨國公司市場理論是從三個層面開展并自成體系。一是從微觀角度,秉承哈佛學派的市場結構決定論范式,分析跨國公司壟斷優勢、寡占反響的海默——金德爾伯格和尼克博克理論;二是以研究跨國公司通過外部市場替代,實現其生產、交易行為的內部化理論。這一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芝加哥學派有關制度和企業行為學說的某些結論,其開創者為巴克利和卡森;三是從宏觀層面探討一國如何參與對外投資和市場交易的小島清模式以及阿利伯投資移動“通貨區〞模式。這些模式為跨國公司在市場不完全條件下從事各種投資和交易奠定了理論根底;1、壟斷優勢理論1960年,美國學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Herbert.Hymer)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國內企業的國際化經營:一項對外直接投資研究〞〔TheInternationalOperationofnationalFirms:AStudyofforeigninvestment〕中,率先提出以壟斷優勢來解釋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行為的理論。后經其導師金德爾伯格(C.P、Kindleberger)的開展,創立了壟斷優勢理論,又稱“海默-金德爾伯格〞理論。
在一般貿易理論中,假定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各國生產價格是由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資本從供給豐裕,利率低的國家流向供給稀缺,利率高的國家。海默那么認為,這一理論說明的是證券投資的國際流動,它無法解釋二戰以后興旺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海默對美國跨國公司進行了大量實證分析后發現,美國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一般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這些行業對利率的差異不敏感,在美國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構成中,相當一局部資產是通過舉債方式在當地籌集的。這些情況證明了國際資本流動理論不能科學地解釋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行動。故不能正確地解釋國際直接投資。
海默認為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所具備的兩個條件:一是企業必須擁有壟斷優勢,以抵銷在與當地企業競爭中的不利因素;二是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存在使得企業擁有和保持這種優勢??鐕臼鞘袌霾煌耆漠a物。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跨國公司并不具有市場勢力,由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存在,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市場中才能擁有和維持各種壟斷優勢,取得高于當地企業的壟斷利潤。
金德爾伯格指出市場的不完全性可以分為四類:產品市場的不完全,包括產品差異、商標、市場技能〔廣告、促銷、效勞等〕或價格聯盟;要素市場的不完全,包括專利、專有技術、管理經驗上的優勢和進入資本市場的差異等;在企業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上的不完全競爭,具有規模經濟的企業可以降低本錢,提高競爭力;政府政策造成的市場扭曲,如政府的有關稅收、關稅、利率和匯率政策可能造成市場得到不完全性。前三種市場不完全性使得企業擁有壟斷優勢,從而抵銷跨國競爭和外國經濟所引起的額外本錢,第四種市場的不完全性那么導致企業對外投資以利用其優勢。
海默認為跨國企業的壟斷優勢由以下幾方面構成:1、技術優勢。包括生產秘密、知識、信息、決竅、無形資產、市場技能等,這是壟斷優勢的核心內容。其中新產品、新生產工藝和產品特異化能力是最具有實質性的構成局部。以哈佛大學的凱夫斯(R.E.Caves,1974)為代表的學者認為,技術優勢表達在產品差異性,這是是諸多壟斷優勢的核心,即跨國公司創造差異性產品的能力?!苍诩夹g已經標準化的東道國--跨國公司的產品特異化能力,對產品少量的更改或者通過廣告形成商品標識,生產異化產品以及對差異化技術的直接控制--控制和打擊模仿的產品特異理論論〕〔高級數控機床〕。以約翰和梅杰為代表的另一派強調信息資產(技術、知識)的專有性,即跨國公司對信息資產的獨占能力。由于知識資產可以重復使用而不減少其使用價值,同時在企業內部轉移的本錢很低或者等于零,在海外的子公司由此可以獲得高于當地企業的競爭優勢?!矊χR產權掌握--知識公司內部轉移本錢低--可以在東道國輕易獲得壟斷優勢〕?!彩謾C生產〕
核心資產論者都強調,跨國公司只有獨占核心資產,才能形成壟斷優勢,據此在海外投資設廠,跨國公司才能在國外環境中戰勝當地企業,求得生存和開展。
2、規模經濟低本錢優勢。和傳統理論強調的規模經濟不同,跨國公司的壟斷優勢主要來自于非生產活動的規模經濟,如集中化的研究與開發、建立大型銷售網絡、進行集中的資金籌措和全球性的統一管理等造成的規模經濟;3、資本和貨幣優勢。對外投資的跨國公司往往是資金雄厚、或者有比較強的資金籌措能力和來源廣泛的渠道,他們可以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為這些資金獲得更高的回報。其二,外匯市場的不完全性??鐕緭碛械呢泿疟容^堅挺,可以通過跨國投資獲得堅挺貨幣通貨溢價的收益。例如美元的高估是刺激美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
組織管理優勢。如優越的組織和管理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員及有效運行機制等,可以通過對外投資,驅動更多要素,釋放更多能量;〔合資〕5.全球視角的戰略。易于得到廉價的勞動力、特殊原材料等造成的優勢。
壟斷優勢理論還試圖解釋美國企業選擇直接投資,而不是出口技術許可證交易方式來利用其壟斷優勢的原因。海默認為,美國企業從事直接投資的原因:一、東道國關稅壁壘阻礙企業通過出口擴大市場.因此企業必須以直接投資方式繞過關稅壁壘,維持并擴大市場;二、技術等資產不能如其它商品那樣通過銷售獲得全部收益,而直接投資可以保證企業對國外經營及技術運用的控制,因此可以獲得技術資產的全部收益。海默認為美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以獨資經營為主要形式。〔在中國1997年以后,獨資比重上升〕。
壟斷競爭優勢理論可以較好地揭示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外直接投資和興旺國家之間相互投資的現象。它既可以解釋興旺國家的企業的水平式對外直接投資〔在各國設廠生產同樣的產品〕;也可以解釋垂直式對外投資〔把一種產品的不同生產工序分布在不同的國家〕。這種理論只成認對外直接投資的利潤動機,對利潤動機背后的資本過剩以及生產過剩以及由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不協調的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沒有進行解釋。2、競爭跟進理論海墨的學生,美國學者尼克博克〔F·Kinickboker〕沿著與海默不同的思路對于美國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提出了新的見解。在20世紀70年代,他寫的?寡占反響和跨國公司?一書中,尼克博克認為壟斷優勢理論缺乏以全面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戰后美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由寡占行業少數幾家寡頭公司進行的。所謂寡占是由少數國家大企業組成,或者幾家大企業占統治地位的行業或市場結構。在這種行業或市場中,每一家大企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們的任何行動都會影響到其他幾家企業,因此在寡占市場結構中,寡頭企業的行為具有相互依賴性。
寡占反響即指這種行為,其目的在于抵銷競爭對手首先采取行動所得列的好處,防止對方的行動給自己帶來的風險,保持被此之間的力量均衡。所以,尼克博克的理論又稱為“寡占反響論〞。
尼克博克將跨國投資分為兩類:率先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為進攻性投資;隨后跟進的為防御性投資。尼克博克認為海墨的理論可以解釋進攻性投資,而寡占反響理論可以解釋防御性投資。在跨國投資中,如果競爭對手到外國進行投資,這樣可能會擴大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對自己形成威脅。所以,其他企業會緊隨跟進。如果雙方都能成功,可以繼續保持競爭地位的均衡,即使雙方都失敗,競爭對手之間的相對地位也不會有什么大的變化?!部煽诳蓸放c百事可樂〕競爭跟進理論對直接投資群生現象的解釋(1)、直接投資的“群生〞現象與企業集中程度呈正相關。這種正相關關系主要是同一行業少數幾家大企業一致行為的結果。在行業集中程度高的市場,寡頭企業之間有一種天然的相互依賴性,這種相互依賴促成了投資的群生。一旦某個大企業從事海外投資,同一行業的其他企業就會相機抉擇,而且大都集中在較短的時間內進行投資。但是,當企業集中程度超過一定界限(60一70%)以后,寡頭企業的相互仿效,反而會給雙方造成損失,此時寡頭企業可能會形成某種隱蔽或公開的諒解與默契,使各自海外投資的市場重新配置。
(2)、寡占的群生現象與東道國市場容量呈正相關。行業利潤率高的企業才有可能具備迅速作出反響所需的能力,同時,寡頭企業相繼走向海外市場,它們能在當地市場迅速建立起與國內市場相似的寡占市場結構,從而又保證這些寡頭企業在該市場取得高額壟斷利潤。尼克博克在分析東道國市場和海外投資的關系時指出,在經濟開展迅速、市場容量大并且投資環境良好的市場,美國寡頭企業“群生〞進入的程度較高,因為在這些市場中進行投資,可使它們獲得擴大市場份額以至重構市場結構的時機,同時還可靈活地實施各種寡占行為,達成寡頭企業之間的默契和聯系。對市場容量雖大但缺乏預期開展潛力的行業或地區,寡占行業中的多數企業主要靠產品出口來占領市場,投資的“群生現象〞不太可能發生。
中國四大化工園區名稱投資企業項目總投資上?;@區英國石油90萬噸乙烯工程27億$拜耳
31億$巴斯夫異氰酸脂項目12.5億$江蘇南京化工園區巴斯夫65萬噸乙烯一體化項目27億$廣東惠洲大亞灣化工園區殼牌80萬噸乙烯工程42億$福建泉州泉港化工園區??松梨?0萬噸乙烯工程21億$
〔3〕、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也可保護企業免于直接競爭的威脅。規模經濟能夠成為寡頭企業采取寡占反響行動的阻礙,產品創新和產品差異那么減少了寡占企業的相互依賴性。因此,在規模經濟、產品創新和產品差異顯著的行業,海外投資的群生現象較弱。(4)、縱向一體化是寡占反響一種主要行為??v向一體化是指寡頭企業從事生產鏈向后縱向聯合,把國外的原料供給企業變成自己在國外的子公司,并進行對外投資的行為。這種現象在根底性行業中尤為突出??鐕局栽敢膺M行縱向投資,首先是出于保證生產的原料供給,以防止寡頭之間供給的不確定性,同時也是寡頭反響的結果,以保持自己的壟斷優勢和競爭優勢。另外,縱向投資還是一種防止新的競爭對手進入該行業的壁壘。
競爭跟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寡占市場中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突發性地大量對外直接投資的現象。但領頭到海外投資的跨國公司究競持什么樣的動機卻無法解釋?!惨苿油ㄓ嵭袠I、飲料行業、汽車制造業等等〕。3、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的弗農(R.Vernon)教授在廠商壟斷競爭理論的根底上,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論,對國際直接投資作出了另一種理論解釋。擁有知識資產優勢、具有新產品創新能力的企業,總是力圖維持企業的技術優勢地位,以便享有新產品創新利益。但是,新技術不可能被長期壟斷,有些產品制造技術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會被仿制。新產品從上市開始,經歷誕生、開展、衰退、消亡的過程。弗農把這一經驗事實概括為四個連續的階段:導入期、增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第一階段,產品導入期。新產品剛進入市場,在創新企業所在國家及其他工業興旺國家里產生逐漸增加的需求。這時期,創新企業占據著技術壟斷地位。第二階段,產品增長期。產品銷售量上升,利潤迅速增加,外國生產者開始仿制這種新產品,出現壟斷競爭局面,但成功的仿制者不多,尚未構成對創新企業的威脅。第三階段,產品成熟期。新技術開始定型,其他廠商可通過各種技術傳播途徑較容易地獲得產品技術知識,并能生產出異質商品,這使原來的創新企業失去壟斷優勢地位。第四階段,產品衰退期。新產品成為標準化產品,更多的廠商進入新產品市場,技術在生產中的重要性降低,本錢在競爭中占主要地位,廠商之間展開劇烈競爭,最初的創新企業的優勢完全喪失。凈出口凈進口美國世界其他西歐產品周期理論和國際貿易模式
1、在產品創新的階段。生產一般集中在國內進行,因為這時產品尚未標準化,產品需要不斷改進設計從而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與偏好。產品所需的生產要素投入和加工工藝及規格的變化也很大,企業需要同供給商甚至競爭對手保持聯系,以便迅速了解市場動態、距離市場越近,信息搜尋本錢也就越低,這些原因導致生產集中在國內進行。而且此時企業的產品差異程度較高,需求彈性低,企業具有一定的壟斷地位。對于國外的需求,美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出口以滿足。
產品增長和逐步成熟階段。國內外需求增加,產品趨于標準化,消費者能從不同商標型號的同類產品中進行價格和質量上的選擇,產品的需求彈性增加。對企業來說,本錢和價格問題變得日益重要。企業主要是進行長期投資,擴大生產規模,以有效降低生產本錢,取得規模效益。由于替代品,仿制品增多,企業的壟斷地位被削弱,在國內市場趨于飽和時,企業將日益重視國際市場,由于出口貿易中的運輸能力以及關稅壁壘的限制,想以繼續維護簡單的貿易出口來到達最正確經濟效益的路子恐怕已行不通了。因此,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即到國外建立于公司就地生產,就地銷售,就成為維持原有出口量,甚至擴大出口、保證經濟利益的最正確途徑。
產品標準化和衰退階段。產品的生產技術,規模與式樣等都已完全標準化,企業的壟斷或寡占地位已不復存在。企業之間的競爭根底是價格和本錢。這時企業最關心的是尋找本錢低的產品生產區位,于是勞動力本錢低的開展中國家,成為跨國公司選擇的最正確生產區位。維農認為,那些生產過程需要大量勞動投入,對外部條件依賴較小,產品需求彈性高的標準化產品最有可能轉移到開展中國家生產。在開展中國家生產的這些產品或是運往國內供給國內市場或是銷往其他國家。
弗農所分析的是壟斷或寡占競爭情況。寡占廠商根據寡占產品的競爭情況利用對外投資使其寡占利潤最大化,因此,產品生命周期論實際上也是從寡占競爭的角度來分析對外投資問題的。
產品周期理論只適于說明60年代企業最初作為一個投資者進入國外市場的情況,但不能說明當前跨國公司的投資行為。因為跨國公司的全球國際生產體系形成之后,并不遵循產品周期的模式。例如企業在國外原材料產品的投資以及非出口替代的投資就與產品周期無關。
例如,知識創新的高頻率性在一定時段上會固化知識貿易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貿易的模式,表現為知識創新國家對知識產品和知識密集商品貿易出口的壟斷性。
Q
0T
凈出口
T
凈進口
據國家科委最近對2300項引進技術的調查,其中只有9.2%的引進工程得到不同程度的消化吸收;在220個被調查企業中,只有2%的引進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搞消化吸收。在這種情勢下,無論國內企業吸收進多少外資,于技術、管理、人才等因素卻并無多大幫助,最后勢必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再引進〞的惡性循環中。?中國經營報?2001年9月14日4、內部化理論一些學者試圖突破針對某一國家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理論解釋,建立一般性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從而提出了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是英國里丁大學學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在1978年出版的?跨國公司的未來?一書中首次提出。以后,加拿大學者拉格曼〔M.Ragman)于1981年出版?跨國公司內幕?一書,進一步開展了這一理論。內部化理論形成之時,正是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組織其國際分工與生產之日。該理論的出發點是解釋跨國公司為什么不利用既存的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實現國際分工,而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建立企業內部市場,通過企業貿易來協調公司的國際分工。
內部化理論是建立在交易本錢學說根底上的。美國學者羅納德·科斯(R.H.Coase)在他1937年發表的?論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曾經指出,由于市場失效、市場不完全,導致企業交易本錢增加,企業通過組織形式,組織內部交易來減少市場交易本錢??扑怪赋?,企業是一個多功能的復合體,除了生產還必須從事研究開發、采購、招募啟用、人員培訓、營銷和售后效勞等活動。這些活動離不開市場。然而,利用市場是有代價的,交易對象的選擇、討價還價、擬訂合同并付諸實施以及監督執行等都是有本錢的,即交易本錢。由于市場的不完全,交易住往缺乏效率,交易本錢很高。如果將交易納入企業內部,以統一的行政管轄取代市場,那么可節省交易本錢。所以企業規模的限度在于利用企業方式組織管理的本錢等于通過市場交易的本錢。威廉姆森(0liverE.Williamsom)等開展了交易本錢學說。
內部化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對外直接投資實質上是將國際市場內部化的過程。直接投資的內部化理論建立在三個假設前提上:(1)、由于生產要素特別是中間產品的各種市場不完全,跨國公司具有一種把生產要素,尤其是中間產品市場加以內部化的動機,也就是說,對那些原來被外部市場聯系著的各種活動實行企業內部共同所有權控制;〔注意這里的中間產品不僅包括上游部門提供的零部件生產等投入要素,還包括技術、專利、訣竅、管理技能以及市場區位等知識產品,這些中間產品由于資產的專用性例如上游部門的零部件生產,承擔了較大的風險,會提出較為復雜的風險補貼條款,從而增加了交易本錢;知識產品的轉讓的信息不對稱性,交易價格往往難以確定?!?/p>
(2)、當各個市場的內部化超越國界時,就產生了跨國公司;
(3)、跨國公司是在市場不完全的條件下從事生產、投資和貿易活動。
所以,跨國公司對市場不完全實行內部化的動機與中間產品的性質及相應的市場結構有關。由于中間產品(主要是知識產品)的特殊性質和相應市場風險,跨國公司對此內部化的動機最強。
由于這局部產品〔主要是知識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周期較長,費用較大,在一定時期內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必須通過內部保護方式來實現其價值。這局部產品的排他性、唯一性以及它們的效益只有在投入生產過程、甚至消費以后才能確定??鐕灸芊駨闹谐浞值睾屯耆貙崿F其全部利益,還取決于跨國公司對貿易、技術轉讓和直接投資這三種開拓海外市場途徑的選擇。通常,出口和技術轉讓不能使跨國公司完全實現其利益。由于知識產品是無形資產,市場結構是不完全競爭的結構,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買方和賣方不確定性〞(buyerandselleruncertainty),加之這局部產品又具有公共物品〞(publicgoods)共享性特點,這就阻礙了跨國公司知識技術優勢的發揮。
由于信息形態的中間產品(技術和知識等)具有整體性、專有性、共享性、質量不確定性和不可檢驗性等特征,與實物商品在成交后賣方失去所有權不同的是,知識形態的中間產品在成交后.賣方仍然保存所有權,讓渡的僅僅是使用權。其供給能力的無限性,使得買賣雙方都存在著繼續擴散的可能。有些中間產品一旦泄露,便成為社會共享的公共財貨(Publicgoods)。對所有者來說,如果不能嚴格保密,一旦公開將可能失去其專有權(受法律保護的專利、商標等有限的中間產品不在此列)。所有者權益在外部市場缺乏保障,存在很大的市場交易風險,致使所有者一般不愿過多公開中間產品的細節。相應地,購置者那么得不到有關中間產品的充分信息,難以了解其真正價值,由于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一般也不愿按所有者的滿意價格成交。中間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這一固有特征,暴露出市場機制的嚴重缺陷,企業為了克服外部市場的交易障礙必須付出很高的交易本錢。市場失效導致了所有者難以通過市場讓渡出中間品,購置者也難以通過市場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正加阿羅所說,“交易本錢通常阻礙了市場的形成,在某些情況下,那么完全限制了市場的形成,……市場失效便是當交易本錢如此之高,以致(外部)市場不值得繼續存在的一種特例〞。
在外部市場難以保障中間產品市場交易有效性的情況下,高交易本錢和市場失效迫使企業進行內部化,即建立內部市場(InternalMarket)來取代外部市場(Extranalmarket)。正如魯格曼所言,“內部化是企業建立內部市場取代外部市場的過程,……企業的內部價格(或劃拔價格)是內部化的潤滑劑。
內部化理論研究了世界市場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國公司的性質,并由此解釋了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及決定因因素,其核心是市場的不完全性及企業的性質。跨國公司對知識產品以及資本密集行業中的半成品、農產品、礦產品要控制在企業內部使用,以減少較高的市場交易本錢,這就是公司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演變為跨國公司的原因。
組織效率論的解釋:
市場不完全性和不確定性的影響(1)、以市場為中介的生產經營活動通常會產生“時滯〞,使得某些產品的未來市場難以協調組織??鐕疽虼巳狈φ鎸嵉膬r格信號來控制其短期生產與長期投資方案。而一旦創造出內部市場,把相關的經營活動置于統一的管理之下,從而協調其不同生產階段的長期供需關系。(2)、一般的外部市場使得跨國公司難以利用差異定價來建立中間產品的市場勢力。如果通過前向或后向投資,組織起內部市場,實行差異價格,使其它企業難以找到替代品,從而可以維持產品價格,增加公司利潤和收益。
(3)、當外部市場存在雙邊壟斷時,會造成交易條件不穩定。討價還價增加摩擦本錢,導致企業經營活動的不確定。而內部化將買賣雙方所有權合二為一,消除了產品、技術和知識在市場轉移中的各種不確定性。(4)、當外部市場交易雙方對產品性質及價格的看法不一致時,會影響成交價格的實施,延遲成交。而內部化通過長期或永久的內部供需安排,防止了市場壟斷或競爭的壓力。(5)、企業根據其生產及投資需要,建立起內部市場,以躲避政府的各種干預和各種進入壁壘。
市場不完全引起的企業活動“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并非單單由于規模經濟、寡占或各種進入壁壘等引起的,而且還由于某些市場失效(marketfailure)以及產品差異或壟斷力量的存在,導致企業市場交易的一種“內部轉移〞。這一觀點實際上繼承了后期芝加哥學派組織效率論的觀點。組織效率論認為,由于市場失效和市場不完全,造成交易本錢增加,迫使企業通過組織形式,從事內部交易來減少市場交易本錢。由于把市場建立在公司內部,以內部市場取代原來固定的和不完全的外部市場,跨國公司實行市場內部化就能夠產生利益。
1、內部化的動機:(1)為減少競爭對手,產業組織通過內部替代市場趨向壟斷的動機;(2)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為獲得產品差異化好處,企業減少彼此產品的可替代性的努力;(3)由于生產、交易方面的優勢形成進入壁壘,阻止潛在競爭者的參加;(4)企業多元化經營帶來的優勢,推動企業規模擴大.并形成壟斷組織。
2.內部化的收益與本錢內部化的收益主要有:統一協調不同生產階段的長期供需關系獲得的收益;利用差異價格維持其在中間產品市場上的市場勢力獲得的收益;消除雙邊壟斷的不確定性帶來的收益;實行內部劃拔價格,可以逃避稅負,轉移資金,回避干預等等。內部化的本錢包括:資源本錢(即企業不能到達最優經營規模);通訊本錢;國際風險本錢(即在東道國可能發生的損失)管理費用本錢。
3、內部轉移價格通過直接投資形成市場內部化后的內部轉移價格,是跨國公司體系內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進行內部交易時使用的一種價格。它包括兩種類型:一是有形產品的轉移價格,例如,公司內部相互提供的設備、原材料和零部件等價格;二是無形產品的轉移價格,例如,技術使用費、貸款利息、商標使用費、傭金、管理費等。實行轉移價格后,可以局部地逃避東道國的稅收,避開外匯風險和政治風險,并能對東道國在外匯、價格和資金的管制方面,獲得競爭優勢,減少可能的各種麻煩。這是因為轉移價格一般不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因為它不是買賣雙方在市場上按獨立競爭的原那么確定的,而是根據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目標和謀求利潤最大化原那么,由公司少數上層人士確定的。
小結:內部化理論有助于說明各種類型跨國公司形成的根底。知識產品市場內部化形成了研究與開展和生產及銷售一體化的跨國公司;原料加工及提煉等多階段生產過程的內部化形成垂直一體化的跨國公司。內部化理論還解釋了跨國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資和許可證安排這三種方式之間選擇的依據。在這三種方式中,對外直接投資占主要地位,原因在于對外直接投資可使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利用技術優勢維護技術壟斷,從而獲得最大利潤。出口方式由于關稅壁壘等的存在而不宜采取。許可證安排那么使公司面臨技術擴散的危險,僅在公司所掌握的技術進入技術周期的最后階段,許可證方式才可行。
水平內部化:經濟學家蒂斯把本錢區別為生產本錢和管理本錢:生產本錢是指與生產過程直接相關的本錢,例如機器折舊、原材料消耗以及藍領工人工資等;管理本錢是指協調生產和經營、進行信息交流等發生的本錢。隨著技術復雜性的遞增,這兩種本錢的比例會發生變化,企業投資方式會發生改變。MC=MCD-MCL0PC:生產本錢;MC:管理產本;下標L:許可證;下標D:直接投資PCLPCDMCLMCDPC=PCD-PCLTC=PC+MC技術復雜程度E水平內部化圖解本錢在圖中,隨著技術的復雜程度增加,由于非物化技術的轉讓難度上升,許可證方式的本錢上升快于直接投資,公司將會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在兩種投資方式增加本錢之差的和小于零時〔E點〕,表示直接投資本錢比較小時,投資者將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
垂直內部化進行垂直內部化的廠商重點考慮是前后關聯產業的資產專用性程度。NC:通過外部市場的交易場本;IC:通過垂直兼并實現內部化的管理本錢:TC=IC-NC:兩種方式的本錢之差;NC會隨著關聯產業資產專用化程度提高而提高;IC的初始本錢比較高,但是并不隨著關聯產業資產專用程度提高而上升,所以兩種方式的本錢差是向下傾斜的。在E點左邊跨國公司選擇外部市場的交易方式,在右邊選擇垂直兼并內部化的方式。NCICETC=IC-NC0關聯產業資產專用程度本錢5、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又稱國際生產綜合理論。這一理論是在70年代末由英國經濟學家鄧寧(Dunning)提出的,系統地反映在他的論文集?國際生產與多國企業?中。該理論認為,跨國公司的國際生產是由企業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這三組變量決定,這三組變量的不同組合決定著跨國公司在出口貿易、直接投資和許可證安排之間的選擇,并決定各國跨國公司國際生產的類型、行業及地理分布。國際生產折衷理論試圖對跨國公司的整個國際經濟活動,諸如出口貿易、直接投資及技術轉讓等,做出統一的解釋。而不僅限于對跨國公司所從事國際生產這一問題的討論,因此該理論屬于跨國公司理論中的綜合理論或一般理論。
在國際生產折衷理論中,企業〔所有權,Ownership〕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是核心概念。企業優勢是跨國企業或公司能夠得到別國企業或公司沒有或難以得到的資產、規模和市場等一切有形、無形的綜合優勢。它包括兩類,其一是通過轉讓或直接投資都能給企業公司帶來收入的所有權優勢,如商標權、技術專利權等;其二是只有通過對外直接投資才能實現的所有權優勢,例如工藝技能和管理能力等,后一種優勢越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能力就越強。
內部化(internalization)優勢是指企業為防止市場不完全帶來的負面影響,將企業的優勢保持在企業內部,從而實現企業或公司的全球戰略。市場不完全不僅包括中間產品市場.也包括最終產品市場。市場不完全可分為結構性的與知識性的。結構性市場不完全是指競爭壁壘,高交易本錢等。知識性市場不完全是指獲得生產與銷售信息很困難,或交易費用很高等。鄧寧指出,在技術等無形產品的生產與銷售領域,以及在某些自然資源生產加工的產品生產與銷售領域,企業對其優勢實行內部化,避開外部市場機制不完全性可獲得最大收益。因此,假設內部化優勢能使企業獲得最正確效益,那么就導致對外投資設廠,從事國際化生產。
區位優勢(Location)是指企業在國外的投資環境較母國有利。區位優勢取決于:要素投入和市場的地理分布狀況;各國的生產要素本錢的質量;運輸本錢與通訊本錢、根底設施;政府干預與調節措施的范圍和程度、各國的金融狀況和金融制度;國外市場與國內市場類型的差異程度;以及由于經濟條件不同形成的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的物質和經濟距離或由于歷史、文化、語言、偏好、商業慣例等形成的心理距離等。只有當國外區位優勢大時,企業才可能從事國際生產。因此,區位優勢不僅決定了企業從事國際生產的傾向,而且也決定了它們對外直接投資的部門結構和國際生產的類型。〔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等等〕
6、綜合動因模型理查德森在1971年提出了組合動因模型。他認為企業的跨國投資活動不能完全由經濟變量解釋,非經濟因素也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他引入了“空間偏好〞的概念來表示非經濟因素。理查德森認為,企業管理人員對外國的市場具有一種心理距離,即管理人員對于國外的政治制度、法律體系、語言文化疏遠,偏好于在熟悉的市場地域進行經營活動。要打破這種心理上的距離偏好,必須用時間偏好,鼓勵現時消費傾向〔增加利息收益〕來平衡。使得企業能夠獲得較高的利潤水平,降低空間偏好率。空間偏好率的大小是各國環境差異、距離的函數。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遞減。一般而言,投資地點越接近,各種環境的差異就會越小,經理人員的空間偏好度就越低。
所以,他認為,跨國公司對海外的投資時機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兩類變量:經濟因素和管理者的空間偏好的主觀因素。用函數表示為:是第j個市場投資工程的預計平均收益;V:是管理者的空間偏好或者是抵觸慣性的主觀變量;U:表示按照管理者的空間偏好率調整以后的工程預期收益。
以上的公式也可以簡化為下式:其中:這意味著國際上即使有不同的市場存在相同的利潤時機,但是廠商根據空間偏好對這種時機的評價往往不同。
1、主觀因素〔非經濟因素〕如果一家公司已經在一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投資,理論上其V=1,預期投資收益等于預期平均收益:如果企業預備進入一個新的市場,那么V<1,空間偏好要求進入新市場必須支付學費:以克服管理人員對新投資地點的厭惡。
如果市場完全處于廠商投資方案之外,V值接近于零。例如對于小廠商,無論國外的市場盈利如何,小廠商不關心其成為跨國公司的可能。
但是,東道國政府是可以通過一些措施改變跨國公司的空間偏好,從而降低進行直接投資前的跨國公司設定的預期目標利潤水平。例如:1、提高東道國市場的信息質量。降低各種稅費標準;2、改善國內市場環境,強化投資氣候,完善生產要素的流動配置機制;3、通過逐步開放市場,改善跨國公司對擴大市場潛力和占有率預期的估計;4、促進已投資企業在東道國的經營實績,創造有利于未投資跨國公司的競爭對手在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利用跨國公司之間的跟進效應,刺激未投資企業盡快投資。先進入跨國公司的數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廠商的V值。5、提高與潛在投資行業相關的上下游企業的投資環境和提高市場效率、設備和技術的檔次投入供給和產出吸收的能力,改變直接投資企業對東道國的悲觀估計。
2、經濟因素:理查德森以廠商內部資源可獲收益作為對外投資的利潤率。假定這些內部資源是不可能從公司外部獲得的,例如管理技能。而且這些資源的存量在短期內是有限的,因此構成了企業增長的約束條件。他認為以這種短缺資源的供給來計算投資收益的方法比較傳統的銷售收益、資產收益、資本收益的方法優越。廠商只有以這種資源收益最大化為直接投資的目標,才可能將有限資源的利用到達最正確效果。
理查德森認為廠商在外國市場的利潤公式如下:利潤為為外國市場總收益和外國市場總本錢之差。AC是取決于東道國市場的要素價格和跨國公司所采用的技術,而技術的本身又取決于東道國市場的規模。市場結構可能影響廠商在外國投資的利潤:1、如果直接投資者是寡頭廠商,它擁有在東道國設置進入壁壘優勢,例如可以為廠商帶來規模經濟效應的產品差異、技術訣竅等等;2、如果東道國市場本身就是寡頭結構,而直接投資廠商在母國市場也是寡頭企業之一,那末這樣的廠商既能很快地克服進入障礙進入東道國市場,而且也將受到東道國的行業壁壘的保護。
在以上的市場結構中,直接投資企業不僅以收益最大化為目標,在市場定價上擁有市場壟斷力也是他們的目標。因此,在長期內他們在當地市場的銷售價格應滿足以下的條件:PD為在母國的價格;Ec出口本錢;T:東道國關稅由于在母國的價格等于在母國的本錢加國內進入市場障礙的利潤加成:
所以,最低定價為:
在東道國的利潤公式為:
在東道國投資的利潤應當等于在母國市場的單位本錢〔取決于母國要素價格、規模經濟、廠商技術等〕加利潤加成〔取決于廠商的壟斷勢力,產品差異度以及其他進入壁壘等〕、加出口本錢、加東道國的關稅之和,與在東道國生產本錢之差。這是經濟因素的表達式。
廠商的直接投資決策:根據非經濟因素和經濟因素,理查德森提出包含數量化空間偏好率的外部市場投資利潤U的函數:
他認為廠商對外投資決策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第一,根據東道國的供求條件對期望利潤的估計階段,期望利潤的上下反映了決策層的投資偏好的大小;第二階段是企業根據公司內的資源狀況對投資利潤的設定階段。如果內部資源的過剩度比較高,對投資利潤的設定就會比較低。第三階段,是對外投資的設施階段。是投資預期利潤和目標利潤的平衡。見以下圖:PminACFACBDU=U’U<U’U>U’生產規模QF直接投資區投資時機邊界
無直接投資區直接投資選擇區域圖在給定的東道國價格時,A和C點的差異是由于東道國的規模使得預期利潤大于目標利潤,所以選擇C。在給定規模條件下,由于東道國本錢的差異,選擇D點。
投資時機邊界是由無數滿足投資利潤等于目標利潤〔U=U’〕的條件組合〔ACF,QF〕形成的軌跡。其函數形式有:如果PF=Pmin,,本錢等于最低價格和利潤之差。如果本錢等于零,產量為利潤和價格之比,為投資邊界的起點。
投資時機邊界的的斜率為:這樣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如果廠商是擁有自主定價權的寡頭廠商,其在東道國市場定價確定在PF=Pmin,同時廠商的空間偏好和目標收益給定,廠商在東道國市場上的收益只是生產本錢和銷售額的函數;
空間篇好對投資時機曲線的影響明顯,V值越小,投資時機曲線右移,使得可投資的區域面積減少。
該模型的一般性表現在包容了其他對外直接投資成因的假說:1、凱夫斯專利差異產品的特有優勢表現為廠商實際壟斷價格和最低價格之差〔PF-Pmin);金德爾伯格提及的管理技能優勢表達在根據企業內部資源設置的目標利潤;2、目標利潤也應當表達廠商貨幣資本的優勢;3、國內本錢和國外本錢之差表達為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4、投資利潤函數中的關稅因素表達為關稅引致的國際投資,“關稅工廠〞等等。
國際投資的宏觀理論1、資本化率理論
1970年在金德爾伯格編輯的〈國際公司〉一書中,芝加哥大學教授阿利伯提出了用不同國家的資本化率的差異解釋國際投資活動。資本化率是指收益流量資本化的程度:K:資本化率;C:資產價值;I:資產收益流量。資本化率越高,表示同量收益流量形成較高價值的資產。阿利伯是用各國的貨幣差異而不是公司融資能力的差異解釋資本化率的差異,因而是一種宏觀的解釋。
阿利伯認為強幣國的資本化率高于弱幣國,在對于東道國有收益資產的競標中,強幣國的廠商具有較低的籌資本錢可以出較高的價格,所以通常是強幣國的廠商而不是東道國的廠商接管現有的產權。在實現過程中,外國廠商是以較高的資本化率將同量收益流量資本化。所以是強幣國家的廠商向弱幣國家進行投資。國外子公司獲得的收益應當根據母國的資本化率重新轉化為資本,而不是以東道國的資本化率來確定。這個理論能夠較好地解釋50-60年代的美國對外直接投資,但是不能解釋興旺國家之間、開展中國家對興旺國家的投資。2、邊際產業擴張理論邊際產業擴張理論是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KKojima)提出的。1978年,小島清在其代表作?對外直接投資?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對外直接投資理論。該理論被稱為“小島清模型〞。小島清的分析不是對一種商品,一個企業或一個行業的單體分析,而是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本錢原理進行宏觀考察,詳細分析與比較了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與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的不同,指出了日本對外直接投資開展的獨特道路。
小島清比較優勢論的核心是:對外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已經處于或即將處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即邊際產業開始,并依次進行。所謂邊際產業,不僅包括已趨于比較劣勢的勞動力密集部門,還可包括某些行業中裝配或生產特定部件的勞動力密集的生產過程或部門。他認為國際貿易是按既定的比較本錢進行的,而對外直接投資由于按照從趨于比較劣勢的行業開始的原那么,因此可以擴大投資國與東道國的比較本錢差距,使兩類國家在直接投資中都受益,形成新的互補格局。因此,他的理論將國際貿易與對外直接投資建立在共同的理論根底之上。邊際產業擴張理論圖
abcmxyza’c〞b’c’b〞a〞x’y’z’日本將邊際產業轉移到開展中國家是開展中國家的產品的本錢更加低廉,有利于兩國之間的貿易增長。所以小島清稱之為順貿易型對外直接投資。順貿易型的國際投資順貿易型的直接投資可以使得資本稟賦豐裕的國家資本勞動比例提高,比較優勢增強,勞動稟賦豐裕的國家,接受了直接投資,生產效率提高,比較優勢也增強,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增加。
小島清的比較優勢論的核心內容有三個根本命題、四種投資類型以及日美企業直接投資的三大差異所組成。所謂三個根本命題是指:1.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的勞動與資本要素可以用勞動與經營資源來代替。經營資源是一種特殊要素,既包括有形資本、也包括技術與技能等人力資本,如果兩國的勞動與經營資源的比率存在差異,它們在兩種商品中的密集程度也有差異,結果將導致比較本錢的差異。2.比較利潤率的差異與比較本錢的差異有關。國際貿易受二者的綜合影響,而國際分工原那么和比較本錢或比較利潤率的原那么是一致的,所以國際分工既能解釋國際貿易,又能解釋對外直接投資,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就是根據比較利益的原那么進行的。3.與日本型的對外直接投資不同,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把經營資源人為地作為一種持殊生產要素,在此根底上產生了寡頭壟斷性質的對外直接投資。
小島清根據對外直接投資的動機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自然資源導向型。這種類型的直接投資也是貿易導向或增加貿易的投資。投資國的目的是增加國內失去比較優勢,或國內不可能生產的產品的進口,其結果是促進制成品與初級產品生產國之間的垂直專業化分工。2.勞動力導向型。由于興旺國家勞動力本錢不斷提高,興旺國家往往把本國傳統的勞動力密集行業轉移到勞動力本錢低的國家,這類轉移與比較優勢的動態變化相一致。因此,這種類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可能促進國際分工的重新調整以及勞動力豐裕國家和勞動力稀缺國家之間貿易的增長。3.市場導向型。一類是為避開東道國貿易壁壘的貿易導向型,另一類是寡頭壟斷性質的對外直接投資,在美國的新興制造業中表現尤為明顯,這是反貿易導向型的投資。4.生產與銷售國際化型。是大型跨國公司的水平與垂直一體化所進行的直接投資。它是否屬于反貿易導向型取決于這類投資是否構成寡頭壟斷性質的直接投資。
日本和美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異同:1.日本投資行業以已失去或即將失去比較優勢的行業為主,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紡織品、零部件等標準化的勞動力密集行業。2.日本投資主體多為中小企業,采用合資形式。3.日本對外直接投資與其國際貿易互補,直接投資擴大了貿易,因而可稱為順貿易導向型的對外直接投資。而美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在技術密集行業,投資主體多為這些行業中的寡頭壟斷公司,投資主要流向西歐等興旺國家,大多采用獨資形式。目的在于通過海外擴張維護其壟斷地位。占領東道國市場。因而美國的對外投資違反了比較本錢與比較利潤率對應的原那么,直接投資的結果使雙方的比較本錢差距縮小,不利于貿易的擴大.與貿易是替代的關系,因此可稱為反貿易導向型直接投資。
這兩種類型的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國與東道國均有不同的影響。日本型對外直接投資促進了本國及東道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了東道國勞動密集行業的開展,因此對雙方均產生有利的影響。美國型對外直接投資對投資國將產生國際收支逆差和失業的嚴重后果,而且又不符合開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對開展中國家經濟的涉及效應較小。3、開展水平理論開展水平理論是約翰`鄧寧在80年代初提出來的。他研究了67個國家在1967-1975年的直接投資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提出了投資開展水平理論。鄧寧認為處于不同開展階段的國家,其經濟開展水平和狀況對本國企業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的實現以及本國的區位優勢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因素決定直接投資的流入出情況。直接投資流動和經濟開展階段經濟發展階段直接投資流入直接投資流出第一階段(直接投資的流入和流出都少)OF豐富
IF豐富LD較少OD缺乏ID不適應IF不適應第二階段(流入增加,流出較少)OF豐富
IF可能下降LD上升OD較少ID很少和專業化IF開始出現第三階段(流出大大增加)OF下降和更專業化
IF可能上升LD下降OD上升ID仍受限制IF上升第四階段(成為國際投資的凈流出國)OF下降和更專業化
IF豐富LD下降OD上升ID上升IF上升4、一體化國際投資開展論小澤輝智〔Osawa)將經濟開展、比較優勢和FDI作為互動的三個因子結合于一體進行分析,他將這一過程分為四個階段:1、吸引外資直接投資階段;2、轉型階段,由外資輸入到輸出資金:轉型的動因有三: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使要素稟賦發生變化;隨著工資的增加,勞動密集型的成業的比較優勢逐漸減弱;在主導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動態的國家要素變化之間出現了矛盾。國內產業為了保住國際市場的份額,不得不將勞動密集型的經營活動轉移到更低廉的勞動價格的國家;3、是從勞動力導向的FDI向技術導向、貿易支持型FDI過渡;4、資本密集型輸入的FDI和資源導向型輸出的FDI交叉發生階段。5、波特國家競爭優勢6、投貿誘發要素組合理論
這一理論是近年來西方學者提出的。主要指任何類型的對外直接投資的產生都是由投資直接誘發要素和間接誘發要素產生的。所謂直接誘發要素,主要是指各類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及信息等。由于對外直接投資本身就是上述生產要素的流動,因此,直接誘發要素是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誘發要素。
直接誘發要素既包括投資國,也包括東道國。這就是說,如果投資國擁有某種直接誘發要素的優勢,那么它們將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將該要素轉移出去。反過來,如果投資國沒有某種直接誘發要素的優勢,而東道國確有這種要素的優勢,那么投資國可以利用東道國的這種要素,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因此,東道國的直接誘發要素同樣也能誘發和刺激投資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埠枌ν馔顿Y〕
間接誘發要素是指(1)投資國政府誘發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鼓勵性投資政策和法規;政治穩定性及政府與東道國的協議和合作關系。(2)東道國誘發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投資硬環境狀況(交通設施、通訊條件、水電原料供給、市場規模及前景、勞動力本錢等);投資軟環境狀況(政治氣候、貿易障礙、吸引外資政策、融資條件及外匯管制、法律和教育狀況等);(3)世界性誘發要素和影響對外直接投資的因素:經濟生活國際化以及經濟一體化、區域化、集團化的開展;科技革命的開展及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利率及匯率波動、戰爭、災害及不可抗力的危害;國際協議及法規。
對外直接投資就是建立在直接誘發要素及間接誘發要素的組合之上。興旺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直接誘發要素在起作用,這與它們擁有這種要素的優勢有關,如資本、技術及管理知識等。而開展中國家那么相反,在很大程度上是間接誘發要素在起作用。間接誘發要素在當代對外直接投資中已經起著重要作用。東道國向外商提供的主要鼓勵措施財政激勵金融激勵其他激勵降低所得稅免稅期免稅期的虧損由未來利潤抵銷獎勵加速折舊等等對投資項目補貼貸款擔保共同投資高風險項目等等補貼性基礎設施補貼性服務優惠政府合同市場優先等等四、開展中國家直接投資理論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劉易斯·威爾斯于1977年發表了題為?開展中國家的企業國際化?的論文,1983年又出版了西方第一本較為系統地闡述開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專著?第三世界跨國企業?,該書分析了開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投資流向、部門結構、所有權形式、技術轉讓類型及市場銷售策略,并著重論述了它們的幾個獨特的競爭優勢。
(一)擁有開展中東道國需要的小規模生產技術低收入國家制成品市場的一個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而許多開展中國家正是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這種小規模技術在生產上有很大的靈活性,適合小批量生產,可以解決許多開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的對外投資問題。如斯里蘭年每年的軋鋼需求量力3.5萬噸,興旺國家軋鋼廠的平均年產量為100萬噸,如果引進興旺國家的投資顯然不相適應,而印度在斯里蘭卡建立的手工操作小型軋鋼廠,年產接近1萬噸卻反而比較適宜。
〔二〕種族紐帶的作用利用種族聯系,在僑民集中地區開辟對外投資領域是開展中國家(地區)跨國公司對外投資中的另一個特點和優勢。這種優勢一方面表達為開展中國家(地區)跨國公司在東道國的僑民社區提供富有民族特色的產品和效勞;另一方面那么表達為與僑民合資合作在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這些海外投資主要是效勞于海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要、“種族紐帶〞性的投資。突出的例于是華人社團在食品加工、餐飲、新聞出版等方面的需求,帶動了相當局部的中國海外投資。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往往利用母國的資源,在生產本錢上享有優勢。中國香港的跨國公司數量居開展中國家〔地區〕之首,其對外直接投資的五大主要地區: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全是華人或主要是華人的居住區。
〔三〕低價產品營銷策略物美價廉是開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爭奪市場份額的主要武器。建立小規模勞動密集型的生產體系使其本錢相對低廉,由此節約的支出又很少像興旺國家跨國公司那樣用于龐大的管理和廣告開支,因而開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產品得以低價進入市場。不僅在東道國市場,就是在向第三國出口時,也因此而獲利不淺。外商投資的產業群集產業群集正在經濟活動特別是技術密集的活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群集是指公司集中于一種或數種產業,得益于由競爭者買方和供方組成的一個稠密的網絡的協同作用。群集包括要求苛嚴的買方、專門化的供方、高級人力資源、金融機構和開展完善的支持機構。這種資源和能力的集中可以吸引尋求效率的外國直接投資,而越來越多的外國直接投資的屬于這種類型的。產業群集也有助于將尋求資產的外國直接投資吸引到比較先進的東道國去??鐕驹谒鼈儗π碌母偁幮岳娴牟磺粨系乃褜ぶ?,在全球追求諸如技術和技能勞力等創造的資產革新活動的群集。例如,在加利福尼亞州的硅谷,聯合王國劍橋的硅沼,斯德哥爾摩的無線電谷,或北京郊區的中關村對于吸引這類高價值的外國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有利條件。〔江蘇昆山電子產業群集〕。
地點因素的這些變化向開展中國家提出了重要的政策挑戰。許多國家尤其是比較窮的國家和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國家,有在國際生產動力中變得更加邊緣化的危險。因為它們無法滿足吸引高質量外國直接投資的新的要求。僅僅開放一項經濟,已經不夠了。有必要開展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有利條件的配置。?2001年世界經濟報告?生物工程行業的外國分支機構的地理分布〔1999年〕汽車工業行業的外國分支機構的地理分布食品和飲料工業的國外分支機構的地理分布
不同的有利條件配置吸引不同的公司職能和產業,在一些象電子工業這樣的高技術產業里,可能因為本錢效率高的半技能勞力和有效的出口加工設施而吸引最后階段的裝配。在其他活動中生產設施可能要求開展完善的地方供給鏈集中的技能勞力,與近在咫尺的其他公司和知識生產機構的密切互動。某些支助辦公室的活動可能要求專門技能,例如會計方面的。象研究和開展或區域總部這類高值職能對于高級技能和機構的要求特別苛嚴。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外國的投資者都力求利用具有活力的群集。它們參加一個群集往往增加了實力和活力。這樣反過來常常吸引新的技能和資本進一步提高了該地點的活力。只要經濟體群集顯著,該國家的其他地方對于公司地點的決定可能并無多大關系。因此這些活動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有賴于提供有效的群集。一家國際銀行地點的選擇并不是在聯合王國和德國之間作出選擇而是在倫敦和法蘭克福之間作出選擇。
有些國家慢慢地也可以確認和開展它們獨特的投資產品并將之向外國投資者營銷。例如印度的班加羅爾,由于擁有一批高技能的工程師和競爭力強的軟件公司,已經變成開展軟件的一個品牌。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在金融效勞和亞洲地區總部方面享有類似的地位。
這要求有新一代的促進投資政策
利用和加強群集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要求有超越第一代和第二代促進投資政策的新方法。在第一代促進投資的政策中,不少國家采取有利于市場的政策,它們通過減少對于內流外國直接投資的障礙,加強對待外國投資者的標準和在資源分配方面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大的作用,來放寬它們的外國直接投資制度。幾乎所有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朝這個方向采取了步驟。如果獲取外國直接投資的根本經濟確定因素是正確的話,有些國家可以靠這些步驟在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在第二代促進投資的政策中,各國政府朝前跨了一步,通過推銷它們的國家來力求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個方法導致設立國家促進投資機構。1995年建立的世界促進投資機構協會,目前有100多個會員。當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智能化壓延生產線構建-洞察闡釋
- 行業數字化轉型與合規性研究-洞察闡釋
- 超分辨率重建在圖像壓縮中的應用研究-洞察闡釋
- 行業智能化與政策協同對市場發展的雙重作用-洞察闡釋
- 靜態導入與數據挖掘-洞察闡釋
- 語義表示的跨模態研究-洞察闡釋
- 智能化信息系統在企業戰略目標實現中的應用研究-洞察闡釋
- 參考禮儀中班教案模板
- 【鋼渣處理的工藝流程和工藝設備分析案例1100字】
- 設計素描??伎荚囶}及答案
- 2025廣西公需科目真題續集(附答案)
- 2025年 浙江“三支一扶”招募筆試考試試卷附答案
- 2025年全國統一高考數學試卷(全國一卷)含答案
- T/CECS 10214-2022鋼面鎂質復合風管
- DL∕T 5776-2018 水平定向鉆敷設電力管線技術規定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蝕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 山西特崗教師招聘考試真題
- 外管廊管道方案
- 小學年級組長工作總結二年級
- 中國上空常用衛星信標參數表
- 員工反違章承諾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