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_第1頁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_第2頁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_第3頁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_第4頁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付費閱讀全文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藍馨月在

著,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藍馨月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19.7

ISBN978-7-5166-4759-2

Ⅰ.①心…Ⅱ.①藍…Ⅲ.①散文集-中國-當代

②詩集-中國-當代Ⅳ.①I217.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9)第144651號

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作者:藍馨月

責任編輯:唐波勇封面設計:何梅

出版發行:新華出版社

地址:北京石景山區京原路8號郵編:100040

網址:

經銷:新華書店

購書熱線國新聞書店購書熱線/p>

照排:北京萬書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照排

印刷:濟南精致印務有限公司

成品尺寸:145mm×210mm

印張:10.25字數:250千字

版次:2019年9月第一版印次:2019年9月第一次印刷

書號:ISBN978-7-5166-4759-2

定價:48.00元

版權專有,侵權必究。

右:著名作家梁曉聲左:藍馨月

前右:慢慢前中:上饒三清女子文學社副社長黃秋蓮前左:藍馨月后右:上饒三清女子文學社社長毛素珍后左:著名作家梁曉聲

左:著名詩人北島右:藍馨月

右: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玉良左:藍馨月

右: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左:藍馨月

右: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謝光輝左:藍馨月

中:作家夏磊左:呂亞芬右:藍馨月

右:英國著名翻譯家NickyHarman左:藍馨月

左:中國臺灣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右:藍馨月

左:著名散文家梁衡右:藍馨月

右: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左:藍馨月

左: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右:藍馨月

左: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右:藍馨月

守候多久?

遙想多遠?

我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

我在一棵千年紅豆杉樹下

冥想過……

年華似水,涓涓而來,

心靈的港灣,有時也在路上。

像春天的油菜花一樣盛開總有一些希冀和美好

才知道她叫紫云英直到在婺源,曾過目不忘一種紫,

!

別樣的青春

梁曉聲

評馨月的書,須先介紹一下她這個人。實際上也無須我介紹,封襯印著了。

我所了解的也就那些。

但,一個重慶姑娘,怎么就在江西的篁嶺較長期的住下了,并且愛上了篁

嶺,視篁嶺為心目中的天堂,在篁嶺開起了一間名為“村姑的天堂”的小店呢?

不能不提到上饒的一位女性毛素珍了。

毛素珍是一位文學情懷濃得化不開的女性,退休后組織起了“三清女子文

學會”。該會不但在上饒名聲響亮,在全國民間文學文化組織之間也極有影響,

連北京的許多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都受邀到過上饒,面向女子文學會的會

員們講座過。“三清女子文學會”也吸引了不少外省市女性文學愛好者入會,

她們后來皆為宣傳上饒乃至江西各處的美麗風光奉獻過詩文。

馨月也首先是慕“女子文學會”之名來到上饒的。“女子文學會”幾乎在

上饒周邊的每一處景區都設有寫作營,派出常駐景點的會員,可戲曰為“特派

員”,負責對景區新聞的及時報道和可持續宣傳。這是有工資的工作,然而工

資委實不高。若不是與文學二字聯系著,真愿擔任“特派員”的人想必是不多的。

五年前到了上饒的重慶姑娘馨月受到女子文學會的熱情歡迎,尤其受到會

長毛素珍的喜歡。女子文學會的女性們特別是姑娘們,皆是有素質、品味高的

姑娘,馨月也是那樣的姑娘。千真萬確,文學提升了她們的人生觀和女性美點;

馨月與她們一見如故。她們帶她游覽包括篁嶺在內的各景區,而馨月一到篁嶺,

就被篁嶺的美麗所迷住,如同一顆有靈性的蒲公英種子,尋找到了一處自己愿

意生根發芽的地方。當時篁嶺景區正與女子文學會聯系,希望女子文學會也派

給篁嶺一位“特派員”。

于是,馨月成了“三清女子文學會”之篁嶺寫作營的首位“特派員”——

沒想到這姑娘以后更愛篁嶺了,再也不愿離開了,結果就由首位“特派員”成

了“常駐特派員”。似乎,還可能是“終生特派員”了。估計,即使哪一天“女

子文學會”不存在了,馨月也還是會留在篁嶺,繼續用她的詩文宣傳篁嶺,

贊美篁嶺。正如她的書名所表達的《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

然而僅靠每月有限的工資,她一位單身的外地姑娘,在篁嶺的生活是

很難持續的。

于是對經營毫無經驗的她,不得已開了一間小小的專賣紀念品的店,

便是“村姑的天堂”——它是她堅持在篁嶺住下去的經濟基礎。一旦經濟

基礎不穩固了,她將不得不灑淚而去,依依不舍地離開她心目中的天堂。

并且,會將心留下,而那種情況對于她顯然將是不幸。

由是,我們能夠明白——馨月這一位重慶姑娘、“三清女子文學會”、

篁嶺三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天緣。由此天緣所決定,又使她與許許多

多光臨篁嶺寫作營和“村姑的天堂”的好人,發生了更多的緣。

緣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呢?

我也說不清楚。我覺得體現在馨月身上,是典型的主觀與客觀的結合。

如果她主觀上沒有對文學的熱愛,那么“三清女子文學會”對她就沒有吸

引力,也許她至今尚未到過篁嶺。全中國景區多之又多,至今尚未到過毫

不奇怪;而如果上饒并無篁嶺,即使她成了“女子文學會”的外省會員,

便也就是一名外省會員罷了。“女子文學會”的外省會員并不經常到上饒的,

與“文學會”的感情紐帶,主要是靠網絡交流。故所以言,我覺得體現在

她身上的緣,是一種天緣。

那么,現在該談談我對她這部書的印象了。

這是她的第一部書,人們可當成她的“自白”來讀。

前邊談到《心在哪里,世界就在哪里》這一書名,詮釋了她與篁嶺的緣。

先說她的文字。

馨月的文字有清純氣息,善于寫景,亦善于白描。她的文字的清純氣

息是從心靈帶出來的,與“炫清純”那一種“清純”截然不同。后一種“清

純”,稍有閱讀經驗的人,讀幾行就看得出來的。

文字的清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但有一點是共識——“清”即指去除不必要的甚至堆砌成果的華麗辭藻。

這一點,在古人那里也一直主張的;“純”當指表意述情之真之誠。此種對“文”

的要旨,由來久矣。《周易》中已有“修辭立其誠”的省思。孔子也說:“辭

達而已矣”——意謂足以達意便夠了。漢時王充則說:“精誠由中,故其

文語感動人深”。是故,“清純”非指青春氣息,而指修辭美的境界。

馨月的文字沒有鋪排修飾過度的毛病。年輕人的寫作,往往不自覺地

就犯了以上毛病,我年輕時也如此。故對馨月的文字,留下了“真誠”的印象,

首先予以充分肯定。

馨月此書,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描寫婺源及篁嶺之美的內容——這一部分內容證明,馨月不愧為“特

派員”,將宣傳篁嶺及上饒其他景區的任務完成得極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她不但宣傳了篁嶺的四季之美,也宣傳了數位篁嶺人物,頌揚了他們樂觀、

勤勞、敬業、真誠待人的好品質。她還深情地寫到了篁嶺的貓咪和狗狗,

證明了她心地的善良。后兩部分內容,非一般游人的游記所能寫到。所以,

我認為,馨月當得起是篁嶺的“宣傳大使”。

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瑣思與心緒的內容。在這部分內容中,作為“村

姑的天堂”的女主人與天南地北形形色色或好或不好的顧客的關系,尤其

值得一讀,也最能體現“真誠”二字在她身上的直接反映。在她的小小的“天

堂”,在買賣之間,她也可以說閱人多多了。買賣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特

殊關系,一涉及錢字,人心內相難掩飾也,即使小買賣亦如此。她是有感

恩心的,對每一位給予自己友善關照的人,都銘記不忘。對于刁難者,俯

視者,亦能做到以禮相待又不卑不亢,而這是難能可貴的。可以想到,她

的受傷感那時會使她多么的憂傷。“村姑不是翠花”六個字,顯然是她對

于平等的內心訴求。大約她以為在“天堂”,在“天街”,每一個人也都

應是溫良的彬彬有禮的人。這說明,她對世道人心,一直抱持著不泯的理想。

自從成了篁嶺的“惆悵客”,她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篁嶺,她不迷茫,因

為已心屬篁嶺。但要在篁嶺堅持生活下去不是容易之事,她有時也會惆悵于

此。偶爾外出旅行,是她排遣惆悵的方式,并且也收獲了一些游記。這一部

分內容,同樣寫得比較好。但與寫婺源和篁嶺的文章相比,畢竟略遜一籌。

寫婺源與篁嶺的文字,一樹一花,一石一墻,字字深情流露。這也足見,在

她心目中,“天堂”只有一處,便是篁嶺。她對篁嶺的眷戀令我感動。在當

下的中國青年中,許多人以能成為有“京上廣深”等特大城市戶口的人為人

生頭等追求,為達目的甚至不惜一切;而馨月卻將可持續地成為篁嶺人當成

自己人生第一等幸福——她是多么不同于眾的一位當代姑娘啊!

她的人生觀不唯對同齡人,即使對中年人,對我這樣老年人,也同樣具

有啟示性。

最后一部分內容是她的詩。

對于她的詩,我只想極概括地說以下幾句話——她是有詩心的人,慣于

也可以說本能地會以詩人之眼看世界,也本能地會以詩人之心來感受世界和

人生;她具有以文字組成詩句的才情;她的詩都首先是詩,不僅僅是斷了行

的自以為是的句子的組合;有幾首詩寫得很不錯,完全具有發表水平——

如《與篁嶺如此親近》《邊走邊看,邊看邊想》《我坐在家里》《洗心》

《你好,12月1日》等。

最后要說的是:她是不善言辭也不善交往的人;她是太過內向的姑娘;

但我覺得,她好想與多一些再多一些到過篁嶺,特別是進過她小店的人

真誠相待,彼此都留下愉快記憶;她珍惜大千世界中人與人的這一種緣。

那么也可以說,這是她希望別人喜歡的結緣書。

我替她祝愿,果然如此!

2018年12月3日北京

目錄

contents

散文

印象婺源........................1

ImpressionsofWuyuan

在婺源,遇見她2

印象婺源4

長溪的秋楓9

與作家們在婺源12

愿做一名村姑15

夢里老家18

每一種存在都有原因22

流蘇小筑26

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地方29

婺源鄉間有茶香32

漁翁王利保38

熹園41

篁嶺跡憶........................45

MemristorofHuangLing

我是人間惆悵客47

尋尋覓覓詩與遠方,兜兜轉轉邂逅篁嶺50

美麗鄉村,為何使我不愿離去52

一半一半就好54

鄉間花色56

一棵棗樹60

田埂上的香樟樹62

細節美65

你的花花世界,我曾來過68

篁嶺,美在鄉愁71

篁嶺的秋天74

村姑的天堂,來往的顧客77

抬頭就能看見的美好83

在有人情味的地方,感知靈魂85

手工古法木榨油,祖先的智慧傳承91

春天,篁嶺油菜花又開94

五月的篁嶺96

用一杯酒的度數邂逅你99

我是篁嶺賣鞋的姑娘,你是我所遇見的顧客101

篁嶺跡憶109

秋思117

篁嶺的冬雪119

貓的故事(一)121

貓的故事(二)124

貓的故事(三)129

以情抒文........................137

Expressthetextwithlove

如是139

隨想141

生活142

父親節這一天146

風吹過的地方,冷暖自知148

以情抒文152

做一個腹中有酒的女子157

涪陵,我的故鄉160

憶重慶小面164

你有多少話止于唇齒,掩于歲月166

牽掛,是最長情的想念169

無情不登山171

山村里的居民174

天街上,吹笛子的查叔184

老實與善良,勤勞與智慧189

我的姐姐195

時光旅途........................199

Timejourney

你的名字叫上饒201

憶龜峰204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208

你不知道的花青原212

高山草甸武功山,來錯了時間看對了風景215

草原之旅220

詩歌........................231

Poetry

路過232

風里夾著雨的聲音233

把茶喝到寂靜的程度234

獨白236

像晴天的雨水一樣有內質238

與篁嶺如此親近240

無聊的一天242

邊走邊看,邊看邊想243

村姑246

我坐在家里248

美麗的,笨蝴蝶250

蛻變252

心境254

像影子一樣來去255

隨筆256

篁嶺花落知多少257

窗前的一段訴說259

月夜260

閱讀隨感261

核桃里的記憶262

人間天堂263

青絲結264

愛與不愛266

黃昏和黎明268

你好,12月1日269

相約篁嶺270

曬秋272

米酒274

醉酒詩275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國276

日常生活278

菩提樹280

愛到深處,你是我的,我是你的282

在路上285

情人節286

洗心288

宿命289

孩子,她是你的母親嗎?290

手繪鞋291

村姑娘292

時間294

紅葉295

壘心橋記憶296

第一時間叫醒她清晨做她窗前的鬧鐘自由飛翔我就想在她家做一只燕子初次聽到她的名字山嶺的嶺幽篁的篁姓篁名嶺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她

ImpressionsofWuyuan

界手把茶盞,幽靜自來……

婺源,是一個擁有眾多姐妹花的地方。有的清秀,

有的水靈,有的冷艷,有的豐潤,有的端莊,有的素雅。

在她們各有千秋的美麗容顏下,我只是靜靜地欣賞著,

遠遠地觀望著。直到有一天,遇上一位秀外慧中,仙姿

在佚貌的“她”,我便開始迷戀了!

她,住在寧靜幽深、樹木繁茂、青山翠竹與黛瓦白

婺墻間。她家里很富有,有萬畝良田、千年古樹、百花園

景、二十四節氣長廊、十里長巷;亦有書院、祠堂、客棧、

源茶樓、酒肆、寫作營……

遇見她前,是和朋友們到婺源江灣,朋友們說起她,

,但又說她住得遠,還是不要去了。可我怎么也不肯放過

遇去看她的機會,一路上嚷著她的名字,央求朋友帶我去

她家做客。

見我很欣慰,從一開始,我就沒有錯過她。

她,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姓篁名嶺,幽篁的篁,山

她嶺的嶺。初次聽到她的名字,我就想在她家做一只燕子,

自由飛翔,清晨做她窗前的鬧鐘,第一時間叫醒她。

后來,我幸運地成了她的身邊客,從相遇相識相知

相守,我發現自己越來越離不開她。她很干凈,從她黑

色的頭發,白色的皮膚,綠色的衣裳;從她的閨房、客棧、

23

走廊到她家的院子皆大方得體又簡約古樸,感覺不到繁復冗雜和世,

俗之氣。我每天都想贊美她,想讓她感覺到我對她的真心。可我也世

曾擔心過,我那么執著在她的世界里,會不會只是上演獨角戲。有界

人說,我不應該只沉醉在她的世界,我也應該行萬里路,賞萬處風景。就

有時,我一個人坐在她家的寫作營翻看手機朋友圈,看到文學會的哪

姐妹們,以及媒界的朋友們成群結隊地去各地采風分享著外面的世里

界,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臉上洋溢著喜悅,我有真心羨慕過他們,

羨慕他們在不斷增深情誼,足跡遍及天涯海角。而我,固執于篁嶺,

甘愿為她停留,也許在漸漸地被朋友們遺忘,被外面的世界遺忘。

我有問過自己的心,一個篁嶺與十處美景,我會選擇誰?我的心沒

有騙我,它明確地告訴我,別人的世界你只是羨慕,但你沒有嫉妒。

突然,我懂了!我羨慕,是因為我也喜歡看更多的風景;我不嫉妒,

是因為我深愛的仍是篁嶺。

有一位微友發微信對我說,我是被你們的詩,被你們的散文,

被你們游記吸引而至。他到達寫作營,見只有我一個工作人員,有

些不解地說:“一直待在這里不覺得悶嗎?”我很肯定地回答他:

“不會”。他半信半疑著,然后出去,繞著篁嶺上上下下、前前后后、

左左右右打量了一圈,回來對我說:“我終于明白你為什么能待得

住了,這里面和外面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如果不去多走走看看,

還真不知道待在這么一個地方就是一種享受。”

當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關注篁嶺,前來她家做客,有時她很忙,

顧及不到招呼每一個人,我生恐別人用語言去傷害她。我知道,也

懂她,雖然她天生麗質,但她畢竟剛成年不久,總有一些人欣賞了

她的美貌之后,還想了解她的內涵。所以,我怕別人等不及她繼續

成長,等不及花時間去了解關于她的身世,就用一句話去否定她。

然令我感到高興的是,篁嶺沒有讓大家失望,她的命運就像在眾多

姐妹中,一開始不被家人看好,被別人看中抱走后,她卻有幸成長

在富貴人家,越長越美,比她的姐妹們都出眾。但她擁有億萬家產

和外在美的時候,她的內在依然純凈不浮躁。面對安靜的夜晚,她

從容淡定;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她也經得起考驗。當她所見的人越

來越多的時候,她的眼光也隨之越來越獨到,內心越來越豁達。

篁嶺,置身在你的世界,最快樂的事,莫過于別人能懂我。外

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我只需讀懂你,便將看到整個世界,我從不在

你面前言孤獨,那是因為我看到了遠方的人都在為你喝彩。

23

憶婺源,先從“婺”字說起。“婺”字讀

音wù,由“矛、文、女”部分組成,就好像

印象婺源指一位文武雙全的才女。“婺”是星名,即婺女。

傳說最多的是,在很久以前,大禹治水的時候,

天下洪水泛濫,當時天帝便派了婺女星下來治

理洪水,婺源是她治理的最后一站,治理完以

后就在這里升天了,由此婺女升天的地方人們

把她叫作婺源。

婺源是個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下轄縣,

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亦是徽州文化的發祥

地之一。位于江西東北部,與安徽、浙江接壤,

西毗景德鎮,北鄰黃山,南接三清山。婺源十

鎮六鄉,分別為紫陽鎮、江灣鎮、賦春鎮、清

華鎮、秋口鎮、中云鎮、思口鎮、許村鎮、鎮

4

頭鎮,太白鎮,段莘鄉、浙源鄉、溪頭鄉、沱川鄉、大鄣

山鄉、珍珠山鄉。

近年,婺源的旅游可以說遍地開花,春暖花開的時候

沿途都是風景。論景點來說,距婺源縣西線有:考水(瑤灣)、

賦春鴛鴦湖。北線有:大鄣山臥龍谷、彩虹橋、沱川(理

坑)、浙源(龍天塔)、嚴田村、思溪延村、石城、靈巖洞。

東線有:李坑、汪口、江灣、篁嶺、曉起。東北線有:江嶺、

慶源。

這些大大小小的地方,不知有多少人輕輕地來過,又

淡淡地走了。也不知有多少人醉在如詩如畫的鄉村里,再

也不愿醒來,慵懶在這里,觸摸光陰里的過往,一座古村,

一條古巷,一棵古樹,一扇木門,一扇木窗,一片田野,

一種返璞歸真的安寧。

很多人來到婺源都有同樣的感受,這里的空氣特別好,

清新潔凈,哪怕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微風徐徐,就

那么靜靜地呼吸著這里的空氣都是一種幸福。也許有人會

好奇,婺源的空氣究竟有多么不一樣呢?有一個常見的現

象可以說明,尤其是開車的朋友更能體會,在不同的城市,

車子停在某一個地方,或開在某一段路上,轉眼,車身便

覆滿灰塵,而且還沉淀一些油膩的污漬,必須到專業的洗

車店才能清洗干凈。然而在婺源,車子總是要臟得慢一些,

就算積淀了灰塵,待到下雨天便能沖刷得干干凈凈。

生態環境好的婺源,不僅是山水秀美,田園如畫,還

素有“書鄉”之稱,又有“鄉間茅屋書聲響,放下扁擔考一場”

之說。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崇儒

尚學的家風代代相傳,孕育了諸多的杰出人物,歷史上出

現了五百多名進士和眾多仕宦,如宋代理學家、儒學集大

5

成者——朱熹,元代教育家、文學家——胡炳文,明代抗

倭將領——汪鋐,清代著名經學家、徽派學術的開創者——

江永,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這些名士大儒如群星

璀璨,造就了婺源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雋永情懷。

婺源的過往,歷史悠久。婺源的現在,精彩紛呈。

婺源有一家企業,是一家集進出口貿易、技術研發、

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專業生產布鞋的企業。這家企業的名字

叫“正博實業有限公司”。正博公司的董事長亦是婺源

“紫陽書院”創始人,他叫朱江。朱江先生系朱子后裔第

三十八代世孫,以弘揚朱子文化、復興闕里榮光為己任,

發愿整理匯編《朱熹書法全集》。

婺源有一條街,叫朱子步行街,街中有一牌坊,叫太

子太保牌坊。通過牌坊,便是以徽派建筑為特色的商業步

行街,白墻黛瓦、古樸門窗以及高高低低、整整齊齊的飛

檐翹角。這條街,是經過改造的老街,是古老的徽派建筑

和現代的融合。

婺源有一條河,叫樂安河,河水清澈,涓涓細流。河

畔兩岸青山處處,一排排田園房屋,一叢叢花草,一片片

蘆葦,一棵棵開花的樹,一一倒映在水中,宛若世外桃源,

人間仙境。

婺源有一座橋,叫彩虹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

作,建于南宋,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的意思取名。橋下亦有人行石墩橋,一個個石墩立于流水

中,緩步其中,仿佛置身畫中,感受到古樸與自然的和諧美。

婺源有一種徽州技藝,叫“三雕”(木雕、磚雕、石

雕)精美絕倫,堪稱“三絕”。婺源有一種戲曲,叫徽劇。

有一種舞,叫儺舞,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極具

6

地域特色,早在明代初葉就有記載。每逢新春,當地都會

請儺神、跳儺舞,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婺源有四色。有一種黑,叫龍尾硯,龍尾硯又稱歙硯,

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硯石產于婺源龍尾山,唐宋時,因

婺源屬安徽古歙洲(州)轄地以洲(州)名物,故稱歙硯。

其次,婺源有一種白,叫江灣雪梨;有一種紅,叫荷包紅

鯉魚;有一種綠,叫婺綠(婺源綠茶)。

婺源的地名、物名、菜名亦別具一格,比如婺源有一

個村,叫石城;有一種秋,叫篁嶺曬秋;有一種傘,叫甲

路紙傘;有一種菊花,叫皇菊;有一種果,叫清明果;有

一種湖(糊)菜,叫湖(糊)豆腐;有一種魚,叫酒糟魚。

在婺源,有很多的一見如故和相見如初之感,曾經在

湖南上學坐大巴車去春游的路上匆匆一瞥田野上的一種紫

色小花,印象深刻,也記憶悠長,直到在婺源,才知道她

7

,叫紫云英。田園、溪邊、湖畔處,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紫得純凈,

世姿態優雅,仿佛遇見便可忘卻世間煩憂。

就山中美景山中賞,浮云過來且看云。以不一樣的心境,看不一

在樣的景色;以不一樣的景色,欣賞不一樣的婺源。只是在婺源,有

哪一些東西是來過帶不走的,譬如清新的空氣和生態環境,一呼一吸,

都好似在綠野仙蹤里,回歸自然,有一種來過還想再來的約定。或

許,我和很多待(呆)在婺源的異鄉人一樣,想在婺源有一座房子,

房前古樹參天,庭院種滿鮮花,桌上菜香襲人,窗前燕過細雨,面

朝田園,春暖花開。

婺源美好印象很多,呼吸的空氣清新無塵,飲用的水甘之如飴,

喜歡篁嶺的山林綠野、幽靜恬淡,亦喜歡這里的青瓦白墻、油菜花黃。

余秋雨在《鄉俗遺風》序中寫道:“婺源最適合尋常居住,而

又風景絕佳。青山環繞,而山勢秀雅;綠水蕩漾,而水道蜿蜒;植

被極好,卻并不過于茂密;氣候溫潤,卻并不過于潮濕。”

“樹養人丁水養財”,婺源古村落里處處是古樟蔽日,流水潺潺。

行走在山村古巷中,踏足在詩畫田園里,青煙裊裊,香風習習。有人說,

沒有比婺源更美的地方,如果有,也是來年的婺源。

89

秋風起,從歲月中掠過時,像彈指芳華,

心有不舍。

時光荏苒,依清晰記得,跟隨上饒“三清

長溪的秋楓媚”文學會眾多姐妹們第一次采風,是到婺源

賦春鎮長溪村看紅楓。我們同坐一輛大巴車,

從上饒前往長溪,從黃昏顛到夜深。下車時,

突有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感覺。

空氣里彌漫的是鄉村的自然味道,還有熟悉的

柴火味。當聞到梅干菜紅燒肉的香氣,頓覺饑

腸轆轆,像年幼時一樣,放學回到家,就迫不

及待想飽餐一頓。

晚飯后,去居民家夜宿途中,越往深巷中

走,越發覺得自己回歸了自然。一路上,嗅到

了熟悉卻也久違的氣息,尤其是這里清新的空

89

,氣,看不見、摸不著,卻瞬間給人養分,頓覺神清氣爽。

世長溪,四面環山,植被多,在炊煙過后的空氣里,行走在伴

就有吠聲的深巷中,內心卻和深夜一樣沉寂。盡管夜已深,有的還是

在三三兩兩結伴去后山散步,仰望星空,探尋五棵千年楓樹的所在地。

里而我,慵懶在虛室里閑聽窗外的腳步聲,以及他們的歡聲笑語,也

想早早地穿越夢的長廊醒來目睹次日清晨美景。

金雞報曉時,此次同行的幾位攝影師,以及精神飽滿的文友們,

就開始陸續登山看日出,賞紅楓。

長溪寧靜古樸,不僅有生活氣息,更有青山綠水。一條溪流,

一棵古樹,一架木橋,就足以使我發呆一半天。靜靜地觀賞眼前遇

見的風光,不知不覺時間越來越匆促,我還沒開始上山,便見毛素

珍會長帶著數名隨行者下山,她告訴我:山上五棵楓樹值得一看。

對于美景,我都不愿辜負,時間飛逝得越快,我的腳步真想變

得越慢。踏上古驛道,視野越來越開闊,仰望著高大的千年紅楓,

在蒼白的天際下顯得格外艷麗如霞,不管是枝頭上的紅葉,還是腳

底下的落葉,都以一種靜美的姿態,彰顯出生命的頑強。

秋天,是一個帶著些許愁緒而又美好的季節,總是牽絆著過去

與未來,仿佛匯聚著一個人所有的感想,生命的輪回,人生的況味,

記憶深處的歡愁。每每秋風吹動,思緒如隨風飄舞的秋葉,跟秋風

相逢后,安靜落幕。

在長溪,有楓葉的地方,步步是景,處處入畫。落葉如落花,

用另一種方式展示生命,回歸自然。

既然來了,我也想登高望遠,獨自加快腳步,喘著氣一股勁地

往山頂上奔去。映入眼簾的又如陶淵明的詩意生活:“曖曖遠人村,

依依墟里煙”,S形的村落一覽無遺。一棵棵楓樹似慈眉善目的老人

堅守在寧靜的家園,安謐在黛瓦白墻中,錯落在山間田畔處。我想,

1011

無論是朝霞還是夕陽,無論是薄霧還是輕云,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

秋楓,或動或靜,皆別有韻味。世

這個極具魅力的季節,當陽光透射進來,內心的歡喜,在這一就

刻染上了顏色。看著已經成熟的紅楓,我遺忘了誰?思念了誰?我在

不去思量。里

只是離開此地,也曾遐想過:撐著一把油紙傘,手捧一本書,

書中夾著一片楓葉,悠然寂靜地走在深巷中,突然身后有位儒雅的

男士手中拿著一片楓葉追喊著我:“姑娘,你書中的楓葉掉了!”

1011

,第二次走進婺源賦春長溪,是因參與“賦

世春杯”第三屆《青年文學》獎暨頒獎《青年文學》

就創作基地揭牌儀式活動,便有幸與作家們一同

在游覽長溪。

哪長溪村青山依舊,溪水奔流,田園四野是

莊稼。途中,走在我前方的李師東老師,他感

興趣這里的鄉土生活,選坐在土坎上與身后是

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合影。一路上,他好奇著,

也過問著每一種他不曾見過的蔬果。他總是忙

與作家們在婺源著拿起手機顧不上腳下的臺階或石子路,不停

地拍攝大樹、木板橋、翠綠蔬菜、古舊房屋。

作家畀愚,在古村游覽興致時,信口說想

把這里當家隱居下來,也許他還想在午后,飲

上三杯兩盞淡酒,邂逅別人的故事,然后寫在

自己的小說里。還有張菁老師,她神情溫婉,

身姿輕盈,舉止文雅。不善言語又靦腆的我,

每每朝她輕輕地微笑,她也會回我一抹甜甜的

笑容。再有,嚴謹中有絲冷漠,詼諧中有點頑

皮的弋舟老師,他行走中,不多話,可從他的

眼神里可以感覺到,他內心裝載著太多自己已

經認定的東西,只是他不說,他也許是想把一

路上的所見所聞帶回家,種在自己的筆下。亦

有一位像“三清媚”女子文學會毛素珍會長說

的那樣,像徐志摩一樣儒雅的哲貴老師,他也

總是心中有數似的用自己獨到的眼光去打量、

揣測、探尋、窺視別人的世界,他似乎也有很

多自己的觀點,但他也不輕易說,他只是像尊

師一樣的告誡我要多讀多寫。作家中,還有我

熟悉的朋友楊怡,她給我的印象時而若有所思,

1213

時而沉著冷靜,她時常用自己善良的眼睛去體恤別人的艱苦。有時,,

她帶著憐惜的目光,輕輕地呼喚我的名字“詩燕”時,我便覺溫暖。世

臨近“賦春杯”《青年文學》頒獎活動在婺源叢溪莊園舉辦,就

遇見的作家便越來越多。文學座談交流會中,學識淵博,又非常有在

氣度的著名評論家、理論家孟繁華老師有著出彩的講解,無論是誰哪

提出什么問題,他都能游刃有余地侃侃而談,尤其是他那句:“走

進文學一定要有情懷”讓我感同身受。在他臨走前的晚餐期間,我

以茶敬他,他瞪著眼,像親人一樣叮囑我:“記得,以后一定要多

說話。”還有張楚老師,他在座談會上,一開始不知說什么便拒絕

發言,可一旦發言起來,頗為幽默地談到他自己寫小說種種的趣味時,

惹得大家開懷一笑。

右:著名作家梁曉聲左:藍馨月

1213

,接下來,就是讓人期待已久的著名作家梁曉聲老師。從11月

世28日夜晚七點鐘去機場接梁老師,在場的人都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就之情。梁曉聲老師頭戴一頂棒球帽,身穿一件卡其色休閑外套,樸

在素自然,神情平和寧靜。

哪次日清晨,我和文學會的幾位同事有幸隨同毛素珍會長伴隨在

梁老師身邊一同吃早餐,以及游覽周圍的風光,我們臉上不由自主

地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于是,梁老師打量著我們說:“我發現你們

這里每一個人都很快樂。”梁老師指的快樂是那種純真、無憂無慮

的快樂,也是生活中的知足常樂,而當時我們發自內心的快樂更多

的是因為見到了自己心目中優秀的作家。梁老師平易近人,在我們

眼里他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我清晰地記得,活動結束后,眾

多粉絲爭先恐后地與梁老師合影,他注意到一旁的我,望而止步卻

又期待的眼神,梁老師主動關照我說:“我和這小姑娘照一張。”

就是與梁曉聲老師合影的這一張照片,一年后,我把照片洗出來放

進相框掛在了自己經營的一家文藝小店,當眾多顧客看見我和梁老

師的合影,用羨慕的神情看向我時,我就覺得自己既幸運,又滿足。

我們為什么如此敬愛梁曉聲老師,也是因為梁曉聲老師自身的

人格和品行感動了我們。

梁曉聲老師文如其人,一言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

義、低調、從容、凡事都有自己的見解,他不會因為別人的奉承和

觀點影響自己的正確判斷,他總關心百姓生活,總為別人著想,也

時常引導大家從善。“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于內心的修養;

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梁曉

聲老師的這四句話,可以說已成為我的座右銘,時刻銘記,激勵著

我一路成長。

1415

人的一生,相遇相知即是緣。對我而言,婺源并非

一個“緣”字就能一帶而過。一年間,六次踏足,其中

四次緣于婺源深閨中的篁嶺。曾經憧憬要去很多地方旅

游,可被生活中的瑣事羈絆住了,望而止步。婺源,也

是我渴望到達的地方之一,一次便會知足,是緣分三番

四次把我帶進婺源篁嶺的生活,掀開她神秘的面紗,邂

逅她的嬌容。也因三清媚篁嶺寫作營的緣故,于我有緣

愿做一名村姑與她短別久逢。抑或是上天的安排,讓我對她一見如故,

每次便能讓我欣喜地發現她不一樣的美。

或許,每個人去一個地方都懷有自己的一種情懷。

在婺源,攝影師來此,會不由自主地舉起照相機。文人

墨客入境,會情不自禁地想提起筆。旅行者踏足,會相

見恨晚似地卸下背包。而我,從小鄉村里走出來的,按

理說,應向往大都市的繁華,然遇見婺源,竟甘愿在她

的柔波里做一名村姑。

從小,我就愛憧憬和遐想,如夏夜獨自躺睡在樓頂

的涼床上,望著璀璨的流星許愿到天明。

在婺源,兒時的一幕幕仿佛又呈現在眼前。一座村

落,幾戶人家,周圍都是植物與土地。那時的我,常會

爬上樹中小憩,尤其是房前的那棵橙子樹,每到果子快

要成熟的時候我就守候在一旁,垂涎欲滴。紅薯地的葉

藤把它左右折成藤斷皮連,成串后掛在耳圈上當吊耳環。

摘下院子里的指甲花擠出汁涂抹在指甲上。還有叫不上

名字的像珍珠大小的紅色花果,用針線穿成串掛在脖子

上當項鏈。一個土生土長的村姑就這樣就地取材把自己

1415

,裝扮成驕傲的公主。

世幾乎所有鄉村女孩都是熱愛花花草草的。小時候,哪怕是看到

界一朵喇叭花與狗尾巴草也會心生愛慕。山茶花也是從舅舅家的大山

在里采擷,徒步六小時捧回家。在婺源,即使是茶,也偏愛皇菊茶,

哪就那么一兩朵婺源皇菊放在透明的茶杯里,頓時就驚艷了時光。也

里許是喜歡陶淵明詩中的田園生活,總想做個悠閑自在的村姑,慵懶

地在午后,采菊、沏茶、聞香,過著慢生活。

初春,篁嶺的油菜花正艷。下索道臨走時,我環顧著金燦燦的

油菜花不舍,便學著小時候,跑到油菜花田里。那時是和小伙伴們

捉迷藏,“地主”發現了憤怒地叫喊,我們越往深里藏,心想我們

個子矮過油菜花,難以發現,即便發現距離也遠,等“地主”來了

也捕捉不到我們。這回,我是獨自拿著手機爬上田坎,蹲在油菜花

旁自我陶醉拍照。由于陶醉過度,“地主”什么時候來到我身后都

渾然不知。她一邊拍打我肩膀一邊用她們當地話訓我,著實嚇我一

跳。我憋屈著起身就走,心想又沒有踩踏油菜花,她干嘛不依不饒。

假如我是這里的一名村姑,以主人的身份穿梭在油菜花海中,她還

會這樣理直氣壯地訓斥我嗎?我熱愛自然,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

便會手下留情。我只是喜歡而合影。我固執地認為我沒錯,錯就錯

在篁嶺的油菜花太美了!

村姑總是離不開浣洗衣服的,自幼就慵懶的我,躲在閨房足不

出戶。從小爸爸就偏袒我,總覺得姐姐比我大,好多家務事就應該

她擋在前。為此,姐姐多年后都說爸爸偏心于我。其實我懂得,爸

爸是憐惜我還小,怕我扛不住體力活。我相信父親這般男人的擔當,

篁嶺人也會有,若我“緣地踏步”在篁嶺,他們也會用勤勞與智慧

幫助我。

有時,躲不過去也隨同媽媽或姐姐背著大小背簍徒步三公里左

右的路到有溪水溝的地方浣洗衣服。那時我額間留著些許劉海,扎

個馬尾,頭發兩側夾著發花,坐在石灘上,看著媽媽或姐姐忙個不

停。被她們批評后,我就拿著衣服在水里漂洗兩下再揉搓。姐姐說

我洗衣服像在嬉戲,反而礙手礙腳,看不慣時便讓我打道回府。媽

媽洗好衣服總喜歡捉螃蟹。每當抓到碩大的螃蟹總愛在我眼前晃動,

1617

讓我又驚又恐。如她的兩個前腳趾,經常像螃蟹鉗子一樣地夾我腿,

上的肉,惹得我又好氣又好笑。每到冬天,長滿凍瘡的手潰爛不堪,世

洗衣服對于我來說更是一個夢。來到婺源,發現這里潺潺的溪水是界

那么的清澈,可以浣洗衣服的地方是那么的綺麗如畫。岸上有蘆葦,在

蘆葦后邊有遍地的油菜花,還有美麗的鄉村。這里卵石多而奇,若哪

媽媽在這里捉螃蟹,估計能收獲一籃筐,甚至瞧了光潔如玉的卵石里

也想帶回家。而長大以后的我,在風景里浣洗衣服,那也不再是嬉戲,

而是在享受。

篁嶺梯田萬畝,油菜甚多,收割時是忙碌的。記憶中,每到豐

收的季節,我都會穿梭在田地間,我不知道哪里來的力氣與精神,

一鼓作氣地埋頭用砍刀砍榨菜,用鐮刀收割稻谷,用雙手掰玉米。

平常家人說我懶惰,可真正勞作時,便夸我勤奮。直到現在,我的

掌心里還有當年勞作時留下的繭子。篁嶺,如果我是這里的一名村姑,

我相信我依然會用勤勞的雙手奮斗。豐收著、快樂著、知足著、感恩著,

吃著天然的菜籽油,在天街九巷六井三橋的深山桃源里,飲一瓢山

泉水,從舌尖漫過心田。

在婺源,邂逅畫家也是常事,他們用藝術的眼光鑒賞著這里的

古村落。在畫里,我看到了——黛瓦白墻徽派風,雕刻木樓清時貌;

看到了炊煙裊裊升起,白云貌若天仙;也看到了曬秋五彩繽紛,燕

子小憩枝丫間……

站在畫家身后看畫里的篁嶺,其實我多么想,畫家把我也入畫,

追憶小時候的親情:奶奶坐在堤壩邊上縫補衣裳,我幫她穿針。爺

爺背著我在田埂上閑庭信步,或拿支粉筆教我在地面上畫老鼠,“化”

字的彎鉤從右到左逆時針繞一圈,左圈內添一點就是眼睛,右尾彎

一筆就是尾巴。而今大了,那畫面應該是我以一個大村姑的形象攙

扶著年邁的爺爺漫步在梯田間,或在古樸的青石板上教我畫出人生

的況味。又或者,化作一名身穿旗袍,梳扎馬尾辮,撐著油紙傘,

背影朝篁嶺的深巷中悠然寂靜的彳亍著,明明是一位過客,卻被別

人誤以為是誰家的村姑,追隨著讓我講述篁嶺的故事。

1617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夢里老家》觀后感一曲揪心的音樂,在天寒地凍的飄雪天鏗

鏘有力地奏響。

母親拿著棍子驅趕著兒子出門經商。

兒子環顧四周,滿目蕭然。他三步一停留,

五步一回首,向母親哀求說:“娘,我不想走。

夢里老家外面的生物沒有一樣是活的。”

母親嗅著襲來的暗香,走向白墻一隅,折

斷紅梅一枝,遞給兒子說:“你看,紅梅開得

這么艷,怎么沒有活的?”

夢里老家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第一幕《雪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