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1頁
無錫市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2頁
無錫市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3頁
無錫市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4頁
無錫市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語文試題(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天一中學2021-2022學年度上學期第一次教學質量監測高二語文試題本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在我們中國,兩千多年前所倡導的“樂教”“詩教”就蘊含美育的基本內涵。西周時期,禮樂便納入當時的學校教育。后來朱熹在《詩集傳序》中對此作過描述:“昔周盛時,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于鄉黨閭巷,其言粹然無不出于正者。圣人故以協之聲律,而用之鄉人,用之邦國,以化天下。”可見周代統治者已經重視詩、樂(藝術、審美)對民眾的心靈教化作用,用在保持民風淳樸、國泰民安。《樂記》就已強調樂教因人的本性而進行心靈疏導以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功能,“故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這正體現了那個時代所要求的藝術教化即美育的效果。到王夫之,又繼承上古以降的“習與性成”思想,指出,“性者生也,日生而日成之也”,“目日生視,耳日生聽,心日生思”,強調日常生活(無疑包括藝術、審美)和習慣對人日積月累的長期感化、教育作用。當然,直到上世紀初,蔡元培、梁啟超和王國維等人才借鑒西方,追隨時代要求,逐步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美育觀。力倡現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1901年在《哲學總論》一文中率先引入“美育”一詞,他反復強調,美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又說“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心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對美育陶冶、塑造人們美好心靈的目的、功能作精辟、深刻論述。梁啟超是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一種“拿趣味當目的”而不是當“手段”的教育;他把“美育”稱為“情感教育”,強調其動之以情的特性:“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掌住了。”揭示出美育是借助藝術,通過打動人們情感、滋潤人們心田而達到教育、感化人的目的。現代美育另一位開創者王國維則把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1903年王國維發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并稱“四育”;他提出實施美育,以促進國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調,發展國民的新精神。他也認為美育是情感教育,說美育“即情育”也,“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情感發達,以臻完美之域,一面又為德育和知育之手段,此又為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他既充分肯定美育能陶冶人的性靈,豐富、發展人的情感,培養人們的審美鑒賞力和創造力,又沒有過分抬高美育地位,而認為美育能促進德育和智育的實施和發展。中國現代美育思想的三位先驅者對美育的認識和界定不一定全面、完善、準確,但為我們確立美育以塑造人們美好心靈為根本宗旨,這一點現在仍然沒有過時。(摘編自人民日報《把握美育內涵塑造美好心靈》)材料二:“德美育”體系的建構是實現新時代“五育并舉”的重要舉措。如果說,德育可以為時代新人的培育提供方向引領及價值根基,美育可以為時代新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審美底蘊,基于兩者深度交融而建構的“德美育”體系則能夠引領時代新人達至心靈美善的至高境界。“德美育”體系是以生命為視域去研究道德、審美及教育,而不是以德育美學的學科視域去規約生命活動。“德美育”體系在新時代學校教育的育人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學理價值及操作指導意義。首先,在學理層面,德融于美之中,有益于解決學校德育領域內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實效低下。其次,在實踐操作層面,以生命實踐美學的思路來設計、優化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及教學體系,具備很好的實踐操作價值及創新價值。“德美育”體系建構的核心,是落實“美善相攜”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培育師生情感關懷共同體,落實基于生命美學的學校道德情感美育。“德美育”體系具有時代使命:首先,“德美育”體系基于生命本體論,通過培育時代新人的心靈美善與博大胸懷來彰顯其時代使命。“德美育”體系強調由堅定的理想信念、炙熱的愛國情懷、高尚的品德修養、純美的精神境界融為一體的完整人格。“德美育”體系不僅是一種新的課程體系,而且是一個更高境界、更大視域的生命成長體系。這是一種基于中國文化自信的美學境界,強調博大的胸懷、格局、視野,強調深層次的人性浸潤及心靈自由。其次,“德美育”體系是對“德育美學”的學科超越及時代超越。此前,“德育美學”是德育與美育交叉學科的重要課程形態,其重心在于德育,目標是發掘德中之美。當前,德育與美育的學科交叉研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德育美學”的學科任務不能再局囿于德中之美的發掘,而應更加側重時代新人的精神浸潤及心靈美善的內在成長。再次,“德美育”體系的時代使命,將從外在的課程開發,上升至生命價值的自主美學建構,以及道德審美境界的內驅生成。對于時代新人的學校培育及自主成長而言,“德美育”體系不再是外在規約,而是自主建構,是自身價值主體性的充分彰顯及生命美學的主動追求。(摘編自光明網《“德美育”體系的時代使命及其建構》)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蔡元培提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的說法,只是為了說明美育是以陶冶感情為目的。B.梁啟超提出美育是“趣味教育”“拿趣味當目的的教育”,因而揭示出美育具有打動人們情感、滋潤人們心田的教育感化功能。C.王國維既充分肯定了美育能陶冶人的性靈,豐富、發展人的情感,同時也認為美育能促進德育和智育的實施和發展。D.蔡元培、梁啟超、王國維等三位先驅借鑒西方,對美育形成全面、完善、準確的認識與界定,逐步建立起中國現代的美育觀。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實施美育能促進國民的高尚趣味和健康情調,發展國民的新精神,為此新時代更要落實“五育并舉”的重要舉措。B.在時代新人的培育方面,或許德育可以為其提供方向引領及價值根基,美育可以為其全面發展奠定審美底蘊。C.“德美育”體系建構核心是落實“美善相攜”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來塑造人們的美好心靈。D.注重時代新人內在成長的“德美育”與注重發掘德中之美的“德育美學”在學理和實踐操作層面基本相同。3.根據材料推斷,下列各項說法中不能反映美育效果的一項是()A.“行人振木鐸循于路以采詩,獻之太師……以聞于天子。”(《漢書》)B.“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C.“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傳》)D.“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4.兩則材料都在談美育,但側重點各有不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5.“五育并舉”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請你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如何推進“德美育”體系建構。(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一個站立在懸崖邊的族群曉華在鳥兒的鳴叫里醒來,窗外微雨初歇,我們的梅州之行正式開始。踏上梅州的土地,客家話便不絕于耳了,女孩子們說起來曲折婉轉,男人們則帶著濃重的喉音。雖然注意地聽了半天,一句也沒能聽懂,但總算是學會了一個第一人稱的字“”(ngai),客家人就是這樣稱呼自己的,這個字連字庫里都沒有,是單人旁加一個“懸崖”的“崖”的下半部分。在客家博物館,迎面而來的就是這個巨大的“”字,占滿了一面墻,可見這個字在客家文化里的分量,用講解員的話來說,它就是客家精神的體現。客家人創造了這個字,人站在懸崖的邊上,每走一步都如臨深淵,客家人時刻在提醒自己身處危機之中,需要不停地奮斗。的確,這個族系在歷史上就是一個不安定的群體,據說他們曾經歷過六次大遷徙。客家先民發源于中原河洛一帶,自東晉以來,為躲避戰亂和災荒,數次被迫大批向南遷移,輾轉到閩、粵、贛交界之地,由于不斷遷移,每到一處都如同過客,當地人稱他們為“客”或“客人”,他們自己也以“客”自居,最終“客家”成了這個族群的代稱。一個以“客”為稱的族群注定是會有一種不安定、不安全之感的,所以他們抱團取暖的心情才特別迫切。這種感覺在我一次次走進他們的圍屋時越來越強烈。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大埔的藍氏泰安樓,這個已經有700多年歷史的建筑,至今依然穩穩地站立在那里,它的外墻像城墻一樣的高大威武,有十幾米高,近一米厚,大大小小的石塊嵌在墻里,給人堅硬、穩固、凜然不可侵犯之感。大門和窗都很小,與房屋的整體很不相稱,與采光和通風相比,客家人一定是認為防御更為重要。走進大門,里面別有洞天,中間是方形的二堂二橫的祖祠,外環是一個三層的弧形小樓,青磚黑瓦,在遠處青山的襯托下,氣勢巍然。因為時間的關系,我期待的林氏花萼樓的參觀臨時取消了,我只能在圖片和書籍中一睹它的面目。花萼樓比我們看到的泰安樓還要早建一百多年,與泰安樓前方后圓的造型不同,它是標準的圓形土樓,而且是三個大圓,內環是一層的平房,二環是兩層樓,三環是三層樓,這與我想象中的客家人的守城建筑相吻合,越中心,越低矮,越安全;越外圍,越高拔,越抵御。據說它的門樓上還有蓄水池,有孔眼導出,那是為了防御火攻的裝置,外墻開的是窄豎的長窗,平時通風,戰時則可以作為槍孔,可見客家人為了族群的安全真是煞費苦心。客家人把他們的住處統稱為“客家圍”,客家圍屋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和哲學思想,也是客家文化的精華所在,而它的建筑藝術更是讓人嘆為觀止。我們在梅州的南口鎮,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別致而完整的圍屋——“南華又廬”。我沒有去細數它有多少間屋子,在里面轉得真有點暈,從堂屋到花園,再從花園到走廊,從樓下到樓上,一間一間的屋,一個一個的天井,樓和樓之間還有天橋相連,它們既各自獨立,又連成一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再加上點綴其間的小花園和樹木盆景,真是有目不暇接之感。尤其讓人感到詫異的是圍屋的兩側還各有一個戲臺,是當年看戲打牌的地方,現在或許已作別用,但仍可以想象當年的熱鬧場面,八個大家庭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老老小小也有上百號人吧,如今安靜的老屋里曾經是怎樣的人頭攢動,歡聲笑語。在一個小天井墻壁的老照片上,我看到了一群風流倜儻、自信滿滿的年輕人,他們穿著西裝旗袍,在南華又廬原先的鐵藝大門前擺出各種隨意的姿勢,很文藝的樣子,這張頗有現代感和西洋感的照片與老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客家人就是這樣,走出去再走回來。但是,我總感覺到,這群看似走出村落走出國門的人,當他們重新回到客家的聚集地,重新來修建自己的家園的時候,他們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會再次涌上心頭,因為我分明看到了這座房子與其他的圍屋一樣,防御工事修得相當仔細,它除了在最高處建了兩個炮樓外,在圍屋的四周都有觀察口和射擊口,從觀察口往外望,周圍的情況一目了然,而從房屋的外觀整體上看,這些小洞卻不易被人發覺,所以,當危險尚未到來之時,他們已經早早地做好了準備。這真是一個站立在懸崖邊的族群。走出南華又廬,已是黃昏,四周是稻田,青青的稻谷映著夕陽,寧靜,安詳。曾經在外族進犯時被迫南遷的客家人飽嘗過顛沛流離之苦,如今風調雨順,那種危機感也許不那么強烈了吧,但是我想,保全自己、不妥協、不受辱的客家傳統和精神恐怕已經深入骨髓,他們會不停地奮斗的。無論是有意識地頑強地保留方言母語的語言心理,還是建造龐大的族群聚居的圍屋,還是那些振聾發聵的名字,都讓我們油然而生敬意。(有刪改)6.下列對文章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第二段通過分析客家人第一人稱“”的讀音、字形和寓意,引出了對客家人遷移歷史、憂患意識和奮斗精神的闡說。B.文章重點介紹客家建筑,這一律的三層的弧形小樓,青磚黑瓦,氣勢巍然,令人嘆為觀止,是客家文化的精華所在。C.描寫客家圍屋時,作者在各個建筑中都重點提到了圍樓出色的防御功能,圍樓的防御功能與客家先民的遭遇及客家文化的由來密切相關。D.文章第六段是對“南華又廬”的敘述和描寫,既寫了它當下的安靜狀態,又寫了它曾經的熱鬧與和諧,表達了作者對客家文化的認同與贊美之情。7.下列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篇描寫清晨的鳥叫、微雨等景象為梅州之行營造靜謐悠遠的氛圍,最后一段描寫參觀結束時寧靜、安詳的黃昏景象,首尾呼應。B.文章第五段說明了客家建筑體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了客家文化的發展淵源和精神實質,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C.文章在標題和內容中,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客家人的生存狀況喻為“懸崖”,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客家人曾經的艱難境遇。D.文章描寫客家建筑與客家文化時,做到了虛實照應,以豐富的想象與聯想擴充了文章的內容,大大增強了文章的高度和深度。8.作者在文中反復描寫客家人“站在懸崖邊上”,簡析這樣寫有什么作用。9.文章敘寫了走出村落走出國門的客家人,他們重新回到客家聚集地后的表現是怎樣的?作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文本一:宣宗宣德元年,禮部進《耕籍田儀注》,上觀之,謂侍臣曰:“先王制籍田,天子率公卿躬秉耒耜,貴有實心耳。不然,三推五推,何益于事!”侍臣曰:“先王制禮有本有文,蒼生之福也。”戶部奏青州借官糧賑饑,乞復勘,然后給。上曰:“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三年六月,上諭朝臣:“貪污奈何?”楊士奇對曰:“貪風始永樂末,今更甚。太宗嘗數疾不視朝,扈從之臣,請托賄賂,公行無忌。”楊榮曰:“當是時,惟方賓有貪名。”上即顧榮問:“今日貪者誰甚?”對曰:“莫甚劉觀。”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現去誰代觀者士奇曰:“通政使顧佐廉公有威。”榮曰:“佐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顧佐乃能如是!”閱數月,乃命觀巡閱河道,而以佐代之。尋下觀獄。上與侍臣論歷代戶口盛衰。上曰:“戶口之盛衰,足以見國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養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漢武承文、景之余,煬帝繼隋文之后,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豈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漢武末年乃悔輪臺,煬帝遂以亡國,玄宗卒至播遷,皆足為世大戒。”九月庚戌朔,駐蹕薊州,進州官諭之曰:“此漢漁陽郡也。昔張堪為政,民有樂不可支之謠,爾曹勉之!”又進耆老諭曰:“今歲豐稔,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四年春,上召大學士楊溥諭曰:“朕每念創業難,守成不易,夙夜惓惓。今幸百姓稍安,顧禍亂生于不虞。邇來群臣好進諛辭,令人厭聞,卿宜勉輔朕。”溥頓首謝:“臣不敢忘報。”上曰:“直箴朕過,報朕多矣。”溥又頓首謝曰:“直言求之非難,受之為難。”上曰:“然。”(選自《明史紀事本末·仁宣致治》)文本二:贊曰:即位以后,吏稱其職,政得其平,倉庾充羨,閭閻樂業。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選自《明史·本紀九》)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B.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C.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D.士奇曰/風憲所以肅百僚/憲長如此則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則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嘆息曰/除惡務本/顧觀去/誰代觀者/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宣宗,明朝皇帝朱瞻基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中被供奉時所稱的名號。B.籍田,天子率臣子親自耕田典禮,又指天子征用民力耕種的田,文中指后者。C.庚戌朔,指庚戌日初一這天。這與《登泰山記》中“戊申晦”的紀日法相同。D.閭閻,原指古代里巷內外的門,也用來指平民居住的地區,文中代指百姓。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永樂末年,一些官員公開行贈受賄,貪腐之風盛行。楊士奇和楊榮一致認為顧佐廉正有威名,可以取代劉觀,這與明宣宗的想法不謀而合。B.漢武帝和隋煬帝,或窮兵黷武,或大興土木,致使戶口衰減,國家動蕩,甚至社稷覆亡,明宣宗認為他們都是后世治世的借鑒。C.漢代的張堪擔任漁陽郡太守時,百姓安居樂業,當地傳唱民謠以頌揚他。明宣宗告誡薊州官吏,要努力向張堪學習。D.明宣宗深知創業艱難,守成不易,日夜憂思國事。當天下逐漸安定時,群臣多有阿諛之辭,明宣宗對此表示厭惡,希望賢臣全力輔佐他。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民饑無食,當如拯溺救焚,即命就便分給。(2)今歲豐稔,無他虞,善訓厲子孫,務禮義廉恥,毋安溫飽自棄。14.請結合文本一簡要概括明宣宗時社會出現“治平之象”的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聽宋宗儒擿阮①歌(節選)黃庭堅手揮琵琶送飛鴻,促弦聆醉驚客起寒蟲催織②月籠秋,獨雁叫群天拍水楚國羈臣③放十年,漢宮佳人④嫁千里。深閨洞房語恩怨,紫燕黃鸝韻桃李。楚狂行歌驚市人,漁父挐⑤舟在葭葦。問君枯木著朱繩,何能道人意中事?【注】①阮:即阮咸,一種形似琵琶的樂器,相傳為西晉音樂家、文學家阮咸所創制。擿(tì):彈奏。②催織:即促織。③楚國羈臣:指屈原。④漢宮佳人:指王昭君,據說她出塞時曾攜帶琵琶,馬上彈奏。⑤挐(ráo):通“撓”。本指船槳,這里是以槳劃船。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描寫宋宗儒彈奏阮咸,讓人如臨其境,聆聽到動人音樂,感受到演奏者高超的技藝。B.“手揮”寫宋宗儒彈奏動作,“送飛鴻”暗含彈琴者的思想感情,引出具體的音樂場面描寫。C.“深閨洞房語恩怨”寫音樂的凄涼傷感;“紫燕黃鵬韻桃李”表現的是音樂的悅耳宜人。D.“枯木著朱繩”是抑,寫阮咸的貌不驚人;“道人意中事”是揚,寫宋宗儒用它彈奏佳曲。16.這首詩描寫音樂運用了哪些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在李賀筆下,美妙的箜篌曲迷住了月宮的吳剛和玉兔,吳剛沒了睡意,玉兔被露水打濕身體竟也不知。這種描寫音樂效果的手法,《琵琶行并序》中也在琵琶女彈奏后加以運用,這兩句是“______,______”。(2)李白在岳陽樓上“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瀟灑快意,而杜甫在岳陽樓上用“______,______”兩句寫出洞庭水的宏闊的同時,也流露出對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的擔憂。(3)《赤壁賦》中化用《詩經·陳風·月出》寫的詩句是:“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擺脫貧困一直是中國人民的夢想,歷經多年奮斗,我國實現了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這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這是一首激蕩人心的動人歌謠,這是一個的人間奇跡!奇跡從來不會從天而降,脫貧攻堅的煌煌偉業,伴隨著多少奉獻和犧牲!大山深處、田間地頭,有著扶貧工作者質樸的笑臉、忙碌的身影。他們懷著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上的豐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碩果。脫貧攻堅的偉大斗爭,鍛造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這種精神激勵人民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脫貧群眾的精神風貌,自立自強的信心和勇氣大增。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將脫貧攻堅精神發揚光大,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始終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的奮斗姿態,我們定能乘勢而上、再接再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再創新輝煌。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孜孜不倦永垂青史煥然一新一往無前B.孜孜以求彪炳史冊煥然一新一往無前C.孜孜以求永垂青史耳目一新勇往直前D.孜孜不倦彪炳史冊耳目一新勇往直前19.下列語句中的引號與文中的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木蘭詩》《孔雀東南飛》兩首敘事詩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