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09
許行侯乃峰《古代漢語·文選》第三單元:《孟子》簡介
上、孟子其人孟子(約前385年—約前304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戰(zhàn)國時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平事跡參《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相傳,孟子祖先爲魯國貴族“三桓”之一的孟孫氏,后因家道衰落,從魯國遷至鄒國。孟子幼年家境貧寒,父親早逝,受到母親嚴格而精心的教育。年長后,孟子“受業(yè)子思(孔彶(jí),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嫡孫)之門人”(《孟子荀卿列傳》),“治儒術(shù)之道,通五經(jīng)(下頁),尤長于《詩》《書》”(趙岐《孟子題辭》)。“六經(jīng)”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始見于《莊子·天運》篇。由于《樂經(jīng)》或因秦焚書而不存,或因“樂”包括在《詩》《禮》之中,因此,到漢武帝的時候,就有了“五經(jīng)”,即《詩》《書》《禮》《易》《春秋》,長期成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教科書。由此可見,“五經(jīng)”與“六經(jīng)”的區(qū)別,就在于“樂經(jīng)”。到了宋代,朱熹又加上四部儒家經(jīng)典,稱為“四書五經(jīng)”(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此外,宋代還出現(xiàn)了“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內(nèi)容極為寬博,就傳統(tǒng)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jīng)”,《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屬于《春秋經(jīng)》之“傳”,《禮記》、《孝經(jīng)》、《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jīng)師的訓詁之作。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jīng)”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孟子非常崇拜孔子,認爲“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公孫丑上》),推許孔子是先代圣人中“集大成者”;表示“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孫丑上》);曾爲自己不能親身受到孔子的教誨而感到遺憾,說:“予未得爲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離婁下》)(私淑:是指未能親自受業(yè)但敬仰并承傳其學術(shù)而尊之為師之意。)但孟子一直以孔子的忠實信徒自居,一生致力于弘揚和發(fā)展孔子的學說,對儒家學說的發(fā)展、完善做出了重大貢獻。元代,孟子被尊奉爲“亞圣”。據(jù)《孟子》一書記載,孟子曾效法孔子周游列國,先后游說齊、宋、薛、鄒、魯、滕、梁等國,“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孟子在游說過程中,得意之時,齊宣王曾打算在國都“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鍾”,加封孟子爲“齊之卿相”,令其“出吊于滕”(《公孫丑下》)。然而,由于孟子的主張“迂遠而闊于事情【迂遠,猶迂闊,不切合實際;闊于事情,對處理具體的事情沒有什么價值】”,“與所如者不合”,因此一直不受重用。孟子深感失望,到七十多歲時,就不再出游,“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荀卿列傳》),以闡發(fā)其思想。孟子故居,位于今曲阜城南13公里鳧(
fú
)村內(nèi),是孟子的出生地。村內(nèi)東西大街爲“孟子故里街”。孟子故宅,現(xiàn)存正殿一座。殿前一池,名“孟母池”,池西有一南北流的小河,名“白馬河”。過河上小橋西行,路南爲“孟母故井”,爲孟母當年汲水處,后人曾多次重修。孟府儀門孟廟亞圣殿孟母斷機處;孟母三遷祠;子思子作中庸處這些石碑原來立在古鄒城南門外的“孟母斷機堂”、“子思書院”和鄒城市城西廟戶營村內(nèi)的“孟母三遷祠”(今仍存)處,因前兩處古建筑建國前毀于戰(zhàn)火,遂將這些石碑移至孟廟內(nèi)保存。孟母三遷祠下、《孟子》其書《孟子》一書,是反映孟子思想的重要著作,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書中所蘊含的政治、倫理、哲學、教育等思想學說,不僅對中國兩千年來的封建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塑造和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也産生了重要作用。一.《孟子》的成書問題根據(jù)司馬遷《孟荀列傳》所說,孟子周游列國,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所如者不合”,不被采納,于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此,人們認爲《孟子》一書在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參與寫作。楊伯峻認同此說。二.《孟子》的篇章結(jié)構(gòu)《史記》:《孟子》共有七篇,《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lóu)》《萬章》《告子》《盡心》(各分上下)。《孟子》七篇,都是取首章第一句中二三字爲篇名,并無實際意義。(例見后)全書共計261章,35370多字。篇與篇之間、章與章之間沒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三.《孟子》所體現(xiàn)的論辯藝術(shù)縱橫家氣概,氣勢磅礴語言犀利明快,酣暢淋漓善用對比、譬喻四.《孟子》興衰史漢代:其地位遠不能同儒家經(jīng)典相比。東漢班固視《孟子》爲子書,在《漢書·藝文志》中將其歸入“子部”,當時人們普遍把它看作輔翼“經(jīng)書”、解釋經(jīng)義的傳。唐代:開成二年(837)刻成的“開成石經(jīng)”,將儒家十二經(jīng)刻石,仍不含《孟子》。北宋:宋太宗時,翻刻五代后蜀十一經(jīng)刻石,《孟子》始列入經(jīng)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正式將其著錄于經(jīng)部。哲宗元祐年間,《孟子》被作爲科舉取士的內(nèi)容。南宋:孝宗時,朱熹將《論語》《孟子》與《大學》《中庸》兩篇合在一起,稱爲《四書》,并爲之作注,確立了《孟子》在經(jīng)部的地位。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爲“亞圣公”,以后就稱爲“亞圣”,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僅次于孔子。元明清三代:《四書》被定爲科舉考試的科目,《孟子》成爲學者必讀之書。朱元璋刪《孟》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偶覽《孟子》,當他看到“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那一段時,不禁勃然大怒,罵道:“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當天就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殿外,不得配享;并對諸大臣說,如有諫者,“以大不敬論”。(“民本”)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命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對《孟子》進行刪節(jié)。劉三吾揣摸皇上的意思,共刪掉《孟子》八十五條“有問題”的內(nèi)容,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并將剩下的內(nèi)容編爲《孟子節(jié)文》一書。五.《孟子》研究參考書1.《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
shì
)疏(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附《校勘記》),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2.《四書章句集注》:(南宋)朱熹,中華書局1983年3.《孟子正義》:(清)焦循撰,沈文倬(zhuō)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4.《孟子字義疏證》:(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中華書局1982年5.《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1960年6.《孟子研究》:董洪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許行——《孟子·滕文公上》
有爲[研究、實踐]神農(nóng)之言[言:學說,主張]者許行[先秦諸子中有“農(nóng)家”學派,認爲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會不治而治,因此假托神農(nóng)之言,主張“君臣并耕”;許行即屬這一學派],自楚之[前往,到……去]滕,踵[n活用作v,原指足踵,腳后跟,此為“走到”]門[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說),指走到門上]而告文公[戰(zhàn)國中期滕國國君]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農(nóng)人在居民點中的住所]而爲氓[méng,自外地遷來的民;又,野人(從亡)之稱,異體作“甿”(méng)]。”文公與[v.給]之處[n.住所,這里即指“廛”]。其徒數(shù)十人,皆衣[yì,穿]褐[毛或麻編織的粗劣衣服(當時貧苦人的衣服)],捆[編織時敲打使牢固]屨[jù砸鞋,即做鞋(編織草鞋/麻鞋)]織席[編織席子]以爲食[作爲衣食(生活)來源,即以此爲生]。
陳良[楚人,儒者]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lěi
sì舊說:耒耜即犁;犁柄叫耒,犁下端翻土的部分叫耜;新說:耒,古代形狀像兩股叉的農(nóng)具;耜,鍬一類的農(nóng)具]而(連詞)自宋之滕,曰:“聞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爲圣人氓。”“屨”、“履”、“鞋”的辨別漢代以前稱“屨”,如《詩經(jīng)》“糾糾葛屨,可(何)以履霜”。漢以后稱“履”,先秦常用作動詞,“履”表示穿鞋、踐踏、行走之意。“鞋”是南北朝之后出現(xiàn)的新詞,唐以后排擠了“履”,成爲“履”新的通稱。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n.原來所學的學說]而學[v.學習]焉[兼詞,猶“于是”,即陳相向許行學習農(nóng)家學派的思想主張]。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雖然這樣],未聞[了解、懂得]道[指許行所認爲的古圣賢治國之道]也。賢者[賢君]與民并[一起,共同]耕而食,饔飱[yōngsūn,n活用作v,饔,早餐,飱,晚飯;“饔”“飱”:段注“皆謂熟食,分別之,則謂朝食、夕食。”飱,同“飧”,從夕、從食。]而治[治理天下];今也,滕有倉廩[儲藏糧食之所;《荀子》楊注:谷藏曰倉,米藏曰廩]府庫[儲藏財物、兵甲之處],則[連詞,那麼]是厲[損害,折磨]民而以自養(yǎng)[供養(yǎng)自己]也,惡[wū,疑問代詞,哪里]得賢[哪里能夠稱得上是賢君呢?——許行認爲,滕文公在當時雖然可稱爲賢君,但是還不能達到古圣賢的標準]!”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shì)疏,見(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北方通稱“谷子”,去皮后叫“小米”]而后食乎?”[許子必自身種粟乃食之邪?]曰:“然”。“許子必織布然后衣乎?”[許子自織布然后衣之乎?]曰:“否。許子衣褐[陳相之意,當是說許行所穿之褐是用毛編織的,所以不算是織布(麻布/以麻線織成)]。”“許子冠[n作v,戴帽子]乎?”曰:“冠。”曰:“奚冠[戴什么帽子;疑問代詞“奚”充當動詞“冠”的賓語而前置]?”曰:“冠素[戴生絹做的帽子;素,是指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曰:“自織之與?
[許子自織素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爲[爲什么]不自織?”曰:“害于耕[對耕種有妨害]。”曰:“許子以釜[fǔ,鍋]甑[zèng,瓦的蒸食物的炊具]爨[cuàn,炊,燒火做飯],以鐵[鐵制的農(nóng)具;古人有以器物材質(zhì)代其器物之名的修辭,代稱]耕乎?”曰:“然。”“自爲之與?”[許子自冶鐵陶瓦器邪?]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交換,以物換物]械器[這里指農(nóng)具、炊具]者,不爲厲陶冶[陶,燒制陶器;冶,冶煉鐵器;陶、冶在這里指制造釜甑和鐵制農(nóng)具的匠人];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豈爲厲農(nóng)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趙歧注:“舍,止。”,或疑問代詞,相當于“啥”]皆[都]取諸其宮中而用之[都(自己生產(chǎn))只從自己家里拿來使用]?何爲紛紛然[忙=碌=的樣子]與百工[各種工匠]交易?何許子之[主謂之間]不憚[害怕]煩[不怕麻煩]?”
“舍”字衆(zhòng)說紛紜,至今尚有不少文章討論此字:趙岐注:“舍,止(只)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宮宅中而用之。”朱熹《集注》以“舍”字屬上句:“爲陶冶舍”,謂開設(shè)陶冶工廠(自己制陶自己使用,不向外求)。章太炎《新方言·釋詞》以爲,“舍”即方言中的“啥”: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又曰:“今通言曰什么,舍之切音(按:實際是合音)也。川楚之間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亦作啥。”楊伯峻《譯注》譯爲:“什么東西都儲備在家中隨時取用”。——顯然是秉承章太炎之說。“舍”字考近代學者章太炎針對《孟子》舊注的不足提出了頗有新意的觀點,章氏云:“余,語之舒也。從八,舍省聲。曾、余同義,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今通言曰甚么,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間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啥,本余字也。”【章太炎:《章太炎全集新方言卷》,第9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楊伯峻在《孟子譯注》中說:“舍,何物也,后代作[亻奢],緩言之爲什么、甚么。”【楊伯峻:《孟子譯注》第121頁,中華書局2010年。】楊樹達《詞詮》“舍”字條曰:“疑問代名詞,何也。”《漢語大字典》“舍”字條:“代詞,表示疑問。相當于啥。”修訂版《辭源》“舍”字條下有義項“什么,任何,通啥”,并以《孟子》此句爲例。近年出版《孟子》新注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之《孟子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四書全譯》亦用章說,以“啥”訓“舍”。【參:李剛《范圍副詞“舍”字考》,《新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考釋青年學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第69-74頁,長春: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2017.09.23-2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一邊耕種]且爲也。”“然則治天下,獨[單單,偏]可耕且爲與?有大人[上層統(tǒng)治者,下文的“勞心者”]之事,有小人[下層被統(tǒng)治者,下文的“勞力者”]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所做的東西]備[具備;一個人的生活要具備各行各業(yè)所生產(chǎn)的東西],如必自爲而后用之,是率[引導]天下而路[活用作v.奔走于道路,指四處奔波;王念孫《讀書雜志》釋“路”爲“疲勞,羸弱”,亦通]也。故曰:或[代詞,有人]勞心[勞動心智,指上層統(tǒng)治者],或勞力[勞動力氣,指下層被統(tǒng)治者]。勞心者治人[治理人],勞力者治于[介詞,引進施事者]人[被人治];治于人者食[sì,給人東西吃,即供養(yǎng),這個意義后來寫作“飼”。]人,治人者食于人[被人供養(yǎng)(“治于人”“食于人”都是用介詞“于”引進行爲主動者的被動句式;“食于人”意爲被人食(供養(yǎng));“食人”爲主動句式,意爲供養(yǎng)人]:天下之通義也[這是天下一般的/通達的/普遍的道理]。”孟子之意,國君和下層民衆(zhòng),之所以產(chǎn)生被人供養(yǎng)和供養(yǎng)人的差別,是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
等到鄙陋的人來主辦此事,認為不用事奉圣王,想讓君臣一同耕作,打亂了上下等級的秩序。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平定,治理好]。洪[大]水橫流[不順水道,亂流],泛濫于天下。草木暢茂[旺盛繁茂],禽獸繁[增多]殖[繁殖],五谷[五種糧食作物,具體所指說法不一,趙歧注云:“稻、黍、稷、麥、菽。”]不登[成,成熟,莊稼成熟],禽獸畐[逼,逼迫,威脅;后來冩作“逼”]人。獸蹄鳥跡(同“跡”)之道[獸蹄鳥跡形成的道路],交[縱橫交錯]于中國[指中原一帶]。堯獨憂之,舉[舉薦、推薦]舜而敷[治(依趙岐說),案:或可訓爲“布(鋪展開來)”]治[敷治:治理]焉。舜使益[傳說中虞舜的臣子]掌火[掌管火,使益任主火之官],益烈[用如動詞,燒,放火燒,燃起大火]山澤而焚之[燃起大火],禽獸逃匿。禹疏[疏導,疏通,開通]九河[相傳禹在黃河下流爲了疏浚黃河而開鑿了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瀹[yuè,疏導]濟[jǐ]漯[tà][濟、漯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東省境內(nèi)]
,而注[使動,使……流入]諸[之于]海;決[排除水道壅塞,打開缺口,導引水流]汝漢[汝:汝水,在今河南省,向東流入淮河。漢:漢水,長江支流,在漢口注入長江],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淮泗,而注之江[案: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里可能是記述的錯誤(依朱熹說)];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種并收獲糧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成嗎//可以/能嗎]?”
“后稷[名棄,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農(nóng)事的官名,堯任命棄爲?zhàn)ⅲ苋艘蚍Q棄爲后稷(“后”是“君”的意思)]教民稼穡[農(nóng)業(yè)上,耕種叫稼,收獲叫穡,這里泛指農(nóng)事],樹[種植]藝[種植]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育:生養(yǎng),這里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人之有道也[等于說“人之爲道也”(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引王念孫說),意思是說關(guān)于人的道理;或:人類有人類的行事準則],飽食、煖(“暖”的異體字)衣、逸居而無教[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受到教育],則近于禽獸。圣人有[通“又”;承上“堯獨憂之”而言]憂之,使契[xiè,堯之臣,商的始祖]爲司徒[掌管教化的官職],教以人倫[古代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父子有親[父慈子孝],君臣有義[君臣間有禮義之道],夫婦有別[夫婦有內(nèi)外之別],長幼有敘[兄友弟恭,敘通“序”,次序,等次],朋友有信[誠信、信義]。放勛[勛:xūn,放勛:堯的號]曰:‘勞[lào,慰勞]之來[lài,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之,匡[匡正]之直(使動用法,使……直)之,輔[幫助]之翼[n作v,庇護]之,使自得[指自得其善性]之,又從(隨著)而振[后寫作“賑”,救濟]德[用如動詞,指對人民施恩惠]之。’[以上是堯囑咐契的話(依朱熹說),意即:“督促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各得其本性,隨后再提高他們的道德水平。”]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肆意作惡疲困、瘦弱《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shì)疏,見(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léi“堯以不得舜爲己憂[以…爲:把…作爲]gāo,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yáo:傳說中舜的法官]爲己憂。[言圣人以不得賢圣之臣為己憂]夫[fú,句首語氣詞,表示要發(fā)議論,有引起下文的作用]以百畝之不易[治,這里指把田種好]爲己憂者,農(nóng)夫也[農(nóng)夫以百畝之不易治為己憂]。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這里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做的解釋,并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是故以天下與人易[以天下傳與人為易也],爲天下得人難[為天下求能治天下者難得也]。孔子曰[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大哉[等于說“偉大啊”,“大哉”是全句的謂語,謂語放在主語前面,起強調(diào)作用],堯之爲君!惟天爲大,惟堯則[名作動,效法]之,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民無能名[名作動,指用言語來稱贊、形容堯的好處]焉!君哉[指得人君之道],舜也!巍巍乎[高大的樣子],有天下而不與[yù,參與,這里指居功。朱熹認為,不與等于說不相干]焉[治理好天下而自己不居功/不認爲是自己的功勞;舜帝作爲天子,將治理好天下看作諸位賢能之臣的功勞,而他作爲天子,只負責要管理好“得人/用人”之事即可(即“爲天下得人”[選舉賢能之人去治理天下]),故不把治理好天下看作自己的功勞。《孟子注疏》為另一種理解方式]!’堯舜之治天下,豈[難道]無所用其心哉?亦[副詞,《詞詮》:“只也,特也,但也”]不用于耕耳[罷了]。”以上,孟子認爲,每個時代都有這個時代的主要任務(wù),每個主政天下的君主(帝王/天子)都有自己所處時代的當務(wù)之急,堯舜禹時代的君王都不暇親自耕種,以此來反駁農(nóng)家學派“君臣并耕”的謬論。《論語?泰伯》《論語注疏》:魏何晏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漢)趙岐注,(宋)孫奭(shì)疏,見(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唐]柳宗元《梓人傳》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梓人傳》講述了一位“善度材”“善用眾工”的木匠的故事。此人是負責設(shè)計的工匠,只負責指揮調(diào)度眾工匠去做具體的工作,而自己卻沒有任何手藝,“其床闕足而不能理,曰:‘將求他工。’”而到了建筑官署的場合,他顯示出高超的才智技術(shù),“畫宮于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厘而構(gòu)大廈,無進退焉(他在墻上畫了一座房屋的圖樣,只有一尺見方的面積,卻可以把房屋結(jié)構(gòu)絲毫不差地全部勾畫出來,照著圖樣的尺寸計算來建造大廈,沒有甚么出入)”。作者感慨:“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于人,彼其勞心者歟?”[那個木匠師傅是放棄他的手藝,專門發(fā)揮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建筑學關(guān)鍵問題的人吧!我聽說用腦力的人役使人,用體力的人被人役使,他大概就是用腦力的人吧!]——人們的社會分工不同。作爲管理者,主要任務(wù)就是“擇天下之士,使稱其職”。作爲君主,主要任務(wù)就是選擇賢能之人,治理好天下。梁元帝江陵焚書清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周朝軍隊攻入江陵,梁元帝蕭繹將圖書全部堆在外城焚燒]。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王夫之之意:作爲皇帝,卻整天去讀書,不去考慮如何治理天下之事,故導致亡國之災。
“吾聞用夏[指當時中原地區(qū),這里指中原文化(這些國家當時文化較發(fā)達)]變[使同化]夷[中原地區(qū)以外的各族]者,未聞變[被同化]于[介詞,引進施事者]夷者也。陳良,楚產(chǎn)[出生在楚地的人]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無定代詞,有人]之[“先”的賓語,指陳良]先[用如動詞,指超過。或之先:即“或先之”]也。彼所謂豪杰[才能見識出眾的人]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師死而遂倍[通“背”,背叛]之。昔者,孔子沒[通“歿”,死],三年之外,門人[門徒,弟子]治[整理,收拾]任[擔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李]將歸[上古時代,弟子爲老師服心喪三年(哀痛與喪父相仿,但不服喪服,所以稱心喪),所以三年過后門人散去],入揖于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相向[向;相向,面對面]而哭,皆失聲[悲不成聲],然后歸。子貢反[返回,后來冩作“返”],筑室于場[cháng
墓前供祭祀用的平地],獨居[居喪]三年[子貢因?qū)鬃痈星樯顡矗杂侄嗍啬谷辏唤瘛白迂晱](lú)墓處”],然后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圣人[(外貌長得)像孔子;或說,其(思想主張/學問水平)類似孔子],欲以所[助詞,與“事孔子”構(gòu)所字結(jié)構(gòu)]事孔子[用以侍奉孔子的方式]事之,強[qiǎng,勉強]曾子[勉強曾子(也這樣做)]。曾子曰:‘不可。江漢[“以”的前置賓語]以[介詞,用]濯[洗]之,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歷的七八月相當于夏歷的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以暴[pù,曬,后來寫作“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小米3小米電視發(fā)布會 課件
- 醫(yī)療糾紛的心得體會模版
- 《大禹治水》教學設(shè)計
- 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賽《地理科學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臨床醫(yī)學檢驗技術(shù)核心要點
- 精細化管理護理體系構(gòu)建與實踐
- 民辦學校校長發(fā)言稿模版
- 玉林消防考試題及答案
- 小區(qū)物業(yè)管理調(diào)研報告
- 智慧教育云解決方案
- 會計工作年限證明個人承諾書
- 物業(yè)公共秩序管理課件
- 系桿拱橋工程測量施工方案
- 淺談摩托艇的安全管理
- 女性功能治療方案ppt課件
- 公路工程計量與計價考試B本科
- 醫(yī)用耗材分類目錄 (低值 ╱ 高值)
- 短、中、長距離游泳項目的體能訓練方法及特征研究
- 淺談歌曲《我的祖國》
- lemon米津玄師翻唱中文諧音
- 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改造技術(shù)導則(青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