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_第1頁
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_第2頁
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_第3頁
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_第4頁
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集成電路產業市場分析第一節集成電路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一、全球集成電路行業發展情況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2020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達到3,546億美元,2016年至2020年年均復合增速達6.4%。受終端應用需求影響,近幾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有所波動,其中2018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高達3,933億美元,主要原因系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出貨量快速上升,對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快速增加;而2019年,受全球5G產業布局速度較慢及存儲器價格下跌影響,全球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出現較大幅度波動。預計未來幾年,隨著以5G、車聯網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推廣,終端產品對芯片、存儲器等集成電路元件需求將明顯增長,推動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發展。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預計2025年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將達到4,750億美元,2020年至2025年年復合增速達6.0%。圖表1:全球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全球集成電路銷售額由2009年的2197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4404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53%。2021年全球銷售額總計555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與2020年相比增長26.2%。圖表2:2011-2021年全球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單位:億美元)從集成電路區域分布方面來看,中國大陸為集成電路產業第一大市場,銷售額占比達34%,亞太地區位居次位,銷售占比為27%,美國是第三大市場,占比22%。圖表3:2020年全球集成電路銷售區域占比1、全球集成電路行業技術來源國分布:中國集成電路專利申請量占全球總量的51.1%。截至2022年12月9日,我國是全球第一大集成電路技術來源國,集成電路專利申請量占全球集成電路專利總申請量的51.1%;其次是美國,美國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申請量占全球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總申請量的22.59%;日本和韓國分別位居全球第三和全球第四,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申請量分別占全球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總申請量的9.98%和5.47%。2、全球集成電路行業技術目標市場國分布:中國集成電路專利申請量占全球總量的52.6%截至2022年12月9日,我國也是全球第一大集成電路技術目標市場國,集成電路專利申請量占全球集成電路專利總申請量的52.6%;其次是美國,美國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申請量占全球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總申請量的19.11%;日本和韓國分別位居全球第三和全球第四,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申請量分別占全球集成電路行業專利總申請量的6.47%和4.91%。二、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發展情況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2020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8,928億元,2016年至2020年年均復合增速達19.8%。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雖起步較晚,但憑借巨大的市場需求、經濟的穩定發展和有利的政策環境等眾多優勢條件,已成為全球集成電路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盡管近年來全球集成電路市場有所波動,但隨著國內消費電子、網絡通信、移動互聯網、汽車電子、工業控制、醫療電子等市場需求的持續提升,以及國家支持政策的不斷提出,近年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始終保持高速穩定增長。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預計202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將達到18,932億元,2020年至2025年年均復合增速達16.2%。圖表4: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從產業各環節銷售額占比來看,我國集成電路設計行業銷售額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比重穩步增加,由2012年的28.80%提升至2021年的43%,行業發展增速明顯。圖表5:2012-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各環節銷售額占比目前,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存在巨大的貿易缺口。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同比增加23.6%,達4,326億美元,創歷史新高,集成電路進口額已占全國總進口額的16%,是中國進口金額最高的商品,遠超原油、農產品和鐵礦石等商品的進口額;同時2021年中國集成電路出口額為1,53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2,788億美元。預計未來幾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仍將維持高位。從集成電路進出口數量看,2022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數量總額5384億塊,同比下降15.3%;出口數量總額2734億塊,同比下降12%;貿易逆差2650億塊,同比下降18.4%。近五年進口數量總額25801億塊,出口數量12796塊,貿易逆差13004億塊。從金額看,2022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總額27663億元,較上年下降0.9%;出口總額10254億元,較上年上漲3.5%。圖表6:2016-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進出口數量統計情況從海關總署公布的進出口細分元器件看(處理器、控制器、存儲器、放大器、其他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零件),其中處理器及控制器進口金額2051億美元,占比49.2%,同比增長2.7%;存儲器進口金額1013億美元,占比24.3%,同比下降7.1%。處理器及控制器貿易逆差1528億美元,存儲器貿易逆差310億美元,由此可推測,我國集成電路在存儲器方面自主把控度有所提高,而在處理器及控制器方面對外依賴度較高,國內集成電路行業國產化勢在必行。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之一,集成電路產量穩步提升。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大數據庫顯示,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達3594.3億塊,同比增長33.3%;2022年1-11月,我國集成電路產量達2958億塊,同比下降12%,預計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產量將達3676.2億塊。圖表7:2017-2023中國集成電路產量預測趨勢圖(單位:億快)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領域投融資交易的上升,與國家對該領域的政策與相關資金大力支持有很大關系。據IT桔子數據顯示,我國國內集成電路領域投融資情況整體呈增長趨勢。于2021年達到頂峰,投融資事件達747起,投融資金額達1361.29億元。2022年我國集成電路領域投融資事件達689起,投融資金額達1105.39億元。圖表8:2017-2022年中國國內集成電路投融資情況三、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現狀1、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在京成立2022年2月19日上午,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該中心由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市教委立項成立,依托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共同建設,聯合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重點單位開展深度合作,將兩校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推進到北京集成電路產業一線,對于加速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支撐北京集成電路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突出意義。中心主任由黃如和尤政共同擔任。中心發揮清華大學多學科優勢,不斷探索跨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研究模式,形成了從基礎前沿到應用研究的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在北京孵化出十余家芯片創新企業,為推動北京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為進一步聚焦關鍵領域,新一期集成電路高精尖創新中心將凝聚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兩校的精銳力量和資源,聯合北京集成電路產業相關單位,建立跨校際、產學研貫通的新型創新載體,加速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支撐北京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2、2021年北京市集成電路產量超200億塊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2012-2021年北京市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21年北京市集成電路產量首次突破200億塊,2022年1-11月,北京市集成電路產品累計也突破160億塊。圖表9:北京市集成電路產量(單位:萬塊)3、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前景北京的科技力量在全國獨占鰲頭,中科院、清華大學等標志著中國頂尖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都在北京。毫不夸張地說,在集成電路產業中,最新技術和人才培養優勢都在北京,但是由于北京工業基礎不如上海,產業化基礎不如深圳,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市場化潛力還未完全發揮出來。2021年8月11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對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出了不同層面的量化發展指標,并指出到2025年,北京市以高精尖產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穩固,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創新藥等打造成為“北京智造”“北京服務”的新名片。第二節集成電路市場前景預測一、國家政策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是信息產業的核心,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關鍵力量。國家出臺《“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十四五”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均提到,完成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突破也要加快集成電路關鍵技術攻關,著力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生產裝備的供給水平,強化關鍵產品自給保障能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快速發展,有力支撐了國家信息化建設,促進了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二、應用領域多樣化,下游需求持續增長隨著下游產品功能的日益復雜和應用領域的持續拓展,其性能要求持續提升,為集成電路行業帶來新的市場需求。同時,5G技術發展將為電源管理芯片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此外,以智能手環、TW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