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影響和田冬季設施農業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_第1頁
1961影響和田冬季設施農業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_第2頁
1961影響和田冬季設施農業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61影響和田冬季設施農業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近年來,新疆積極發展農業生產。自治區人民政府將農業生產作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重要推進。力爭到2010年全疆設施農業總面積達66667hm2,使其成為當地農業生產發展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和田地區冬季日照充足,是新疆冬季氣溫最高的地區,適宜發展日光溫室大棚生產反季節瓜果蔬菜。和田地區設施農業發展很快,目前已達到6700hm2,主要栽種番茄、辣椒、黃瓜、油桃、草莓、西瓜等。設施農業生產中,嚴重的低溫天氣往往威脅作物的生長。強冷空氣入侵,氣溫下降迅速,對棚內蔬菜安全生長十分不利,輕則造成棚內蔬菜停滯生長,重則導致凍害。如2006年1月3—6日受降雪天氣及強冷空氣的影響,和田地區最低氣溫降到-19~-22℃,低于-15℃的天數持續了5d,低于-10℃的天數持續了11d,致使和田地區7526座蔬菜大棚不同程度的凍害,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500萬元。浮塵、降雪增多、日照減少也會對設施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或降低作物光合作用,影響產量和品質,或造成作物病害,影響效益。因此,氣候的制約因素對發展設施農業影響很大。1和田地區的季節平均最低氣溫、浮塵用理圖及統計方法選用和田地區1961—2006年和田市、皮山縣、于田縣、民豐縣4個氣象站冬季(12月—次年2月)設施農業生產季節的平均最低氣溫、浮塵日數、降雪日數、日照時數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1)做出和田地區冬季的平均最低氣溫、浮塵日數、降雪日數、日照時數距平變化曲線及5a滑動曲線圖;(2)做出年代際的分析;(3)線性趨勢傾向系數由最小二乘法求得。2冬季氣候變化特征分析2.1平均最低氣溫變化特征2.1.1年生時期氣候特征表1給出了和田地區冬季各年代的平均最低氣溫和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從表1可以看出,2001—2006年和田地區冬季平均最低氣溫較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分別偏高了2.0℃、1.9℃、0.9℃、0.4℃,比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偏高1.0℃。就地區而言民豐縣的增暖幅度最大,于田縣的增暖幅度最小。21世紀前6a平均最低氣溫較其前40a增溫非常明顯。2.1.2平均最低氣溫近46a全地區冬季平均最低氣溫的變化如圖1所示。表明平均最低氣溫總體呈上升趨勢,以0.64℃·(10a)-1的線性傾向率增加;在1986年以前以負距平為主,1986年以后正距平為主,1986年以后平均最低氣溫增暖趨勢十分明顯。和田地區平均最低氣溫在1961—1985年為偏低階段,1986—2006年為偏高階段。就地區而言,民豐縣的變化率最大為0.93℃·(10a)-1,于田縣的變化率最小為0.42℃·(10a)-1。2.2太陽的變化特征2.2.1照時數的時代際變化特征表2給出了和田地區冬季各年代的日照時數和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從表2可以看出,冬季日照時數有十分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上世紀60年代偏多,70年代偏少、80年代接近氣候均值、90年代明顯偏多、2001—2006年偏多。90年代是日照時數最多的10a,較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2001—2006年分別偏多4.4h、20.1h、8.6h、2.9h,比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偏高9.6h。2.2.2年生時期近46a全地區冬季日照時數的變化如圖2所示。表明日照時數總體呈上升趨勢,以2.52h·(10a)-1的線性傾向率增多;1961—1969年和1993—2006年為偏多階段,1970—1992年為偏少階段。到上世紀1993年以后日照時數增多趨勢十分明顯。2.3雪月的變化特征2.3.1年代際變化特征表3給出了和田地區冬季各年代的降雪日數和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從表3可以看出,冬季降雪日數有十分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6年偏多,60年代和80年代偏少,2001—2006年是近46a降雪日數最多的時期。2001—2006年平均值較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偏多了2.5d、0.6d、3.9d、1.8d,比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偏多2.1d。2.3.2d10a-1的線性傾向率近46a全地區冬季降雪日數的變化如圖3所示。表明降雪日數總體呈增多趨勢,以0.24d·(10a)-1的線性傾向率增多;1963—1968、1971—1980年和1990—1996年為偏多階段,1981—1989年為偏少階段。就地區而言,和田市的變化率最大為0.33d·(10a)-1,皮山縣的變化率最小為0.18d·(10a)-1。2.4浮塵日的變化特征2.4.1浮塵周期的特征表4給出了和田地區冬季各年代的浮塵日數和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從表4可以看出,冬季浮塵日數有十分明顯的年代際變化特征。上世紀70—80年代偏多,60、90年代和2001—2006年偏少。2001—2006年是近46a浮塵日數最少的時期。2001—2006年平均值較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偏少了9.5d、19.7d、12.8d、2.4d,比WMO規定的1971—2000年的標準氣候均值偏少11.6d。2.4.2浮塵天數由浮塵年至20世紀20年代近46a全地區冬季浮塵日數的變化如圖4所示。表明浮塵日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以-3.08d·(10a)-1的線性傾向率減少;1963—1980年和1983—1990年為偏多階段,1961—1962年、1991—2006年為偏少階段。到上世紀1991年以后浮塵日數減少趨勢十分明顯。就地區而言,和田市的變化率最大為-4.37d·(10a)-1,皮山縣的變化率最小為-1.06d·(10a)-1。3氣候、氣候條件對設施農業的影響3.1和田地區冬季的平均最低氣溫、日照時數整體呈上升趨勢,21世紀前6a平均最低氣溫增溫明顯,屬暖冬主流趨勢,日照時數除70年代偏少外,均為偏多趨勢,光照充沛;浮塵日數呈減少趨勢,除70年代偏多外,進入90年代后減少十分明顯;降雪日數大部分縣、市為增加趨勢,本世紀前6a增加明顯。3.2冬季晴空少云、光照充沛、光熱資源豐富且日照時數整體為上升趨勢,浮塵日數較少且呈減少趨勢,平均最低氣溫相對較高且為增溫趨勢,這些氣候因素和氣候變化趨勢都有利于和田發展反季節設施農業。3.4和田地區人均耕地少,且用水供需矛盾突出,發展設施農業有利于緩解上述矛盾,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和田地區的氣候及其變化特征進一步證實,冬季發展設施農業總體說來十分有利,且發展潛力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