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_第1頁
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_第2頁
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_第3頁
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_第4頁
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莫奈讓人成為印象的受害者

1.莫奈的“光學混合”美學莫奈是學派的“學派”。這不是因為學派的名字來源于它的“印象”,而是因為莫奈堅持學派的理想。莫奈始終在探索和研究躍動的光線投射在景物上所產生的光影的微妙變化,并準確地將這種變化繪成美麗的圖畫。但從他對影像的著重描繪上來說,與其說是對光線的捕捉,不如說是對影子的追隨———尤其在光影下漂浮翻滾的蒸汽和煙霧最讓莫奈迷戀。那些具有堅硬特質的、容易令人感到枯燥、冷漠的事物,在他彩色的霧氣中罩上了一層詩意,這種獨特的印象派手法得到許多人的贊賞,因為它既是19世紀都市風景的時代記錄,又以迷離的美麗悅人心目。莫奈最喜愛的手法,就是將人物置身于大自然的情境中。他有好幾幅描繪年輕女性撐著陽傘站在草地上的作品,流云、草叢和女子的圍巾都充滿動感。莫奈對人物的面部特征等細節并不重視,甚至舍棄了細節,也沒有細膩的情感,且越到后來越甚,以至于1886年那幅罩著面紗的女子的畫只剩下一個飄忽的身影,但那簡約奔放的色彩和筆觸畫出的幻影中真實的“印象”卻令人驚嘆。莫奈確信現實生活中的景色依據時刻、季節、氣候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他多用同一主題、描繪不同天氣狀態及不同光線下色彩的差別和景物的變化,比如干草垛、白楊樹、圣拉爾火車站、魯昂大教堂等,他都以多幅畫來描繪。在這些作品中,因對象單一造成的單調被他精心的描摹和色彩的變化沖淡了,觀眾在畫家的指引下,看到現實中的物體在不同的光影下撼人心魄的效果。莫奈的世界里,人與世界相諧相合,人們在莫奈生動的畫筆里,能看到陽光投影下的斑斕色彩。譬如《日出·印象》中,那影影綽綽的“日出”是艷陽光輝燦爛景象的前奏,使人們產生對太陽升起后景象的憧憬與期待,這種未來義意的日出景象更令人神往。莫奈的“現場”體驗打破了現場的局限,走向更真實的自然。在印象派中,也惟有他的手、他的眼睛能引領世人陶醉在自然景物的印象中。作為印象派畫家的莫奈,對題材本身的理性價值并不感興趣,只有所見、所感的真實印象才是最重要的。畫面每分每秒都在變,不要求使它變得完整,而是要使它得以呈現,呈現其自身生發的魅力,并將這種魅力在第一瞬間捕捉并顯現出來。就此,莫奈大膽拋棄了學院派所要求的造型技巧、明暗關系以及過于精細的局部描繪,而根據事物的視覺印象,改變自己調顏色的方式———不再是在調色板上調好柔和的灰色調小心翼翼的一層層涂到畫面上去,而是把盡可能純的色彩一筆筆的“擺”在畫面上,使之在適當的距離觀看時,產生一種混合色的效果,以視覺上的“光學混合”再現了真實的瞬間。印象主義畫家是綜合者而非分析者,如果說分析是科學方法,那么綜合則是真正的藝術方法。這就是藝術家偉大的意義所在,他們不僅以創作揭示出人類精神生活的豐富性,而且以作品教給我們某種新的觀看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對習以為常的世界產生驚異與敬畏。2.莫奈的繪畫、《圣—視線中的東方“身影”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畫前靜默了一小時,口里念著《詩經》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詩句,畫作給詩意具體的形象、詩畫交輝、相得益彰。宗白華以中國人特有的體驗方式體驗畫中意境,與瓦薩里觀察到的“紫紅色的血管和循環著的血液”的方式迥然不同。同樣,用東方視角看莫奈,畫中的朦朧格調同樣涌動著中國氣韻,猶如宗白華在《蒙娜麗莎》中獲得的體驗。首先,莫奈視線中的情景是純真而自然的,表達的是內心真實的感受,這一點類似于中國的詩畫家。中國詩畫家將生發的情感以筆記錄,以自我的經驗或看法為主要的表現內容。這種方式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夠解決形式與感情的關系問題。由此看,莫奈雖然對印象加以夸張,而根本上還是使用印象來表達心境的,他通過物體表現的也是內心的情感。因此可以說,莫奈的繪畫是不期而然的靠近中國文人畫的,比如:他善用一些類似于文人畫的新畫法來展示西畫從未有過的特異效果,如陰暗的海面色彩和遠處視覺·經驗云朵的平拉,這種畫法是歐洲傳統中沒有的。莫奈的這種處理方式使得畫面中的“空間”與“形體”已經分裂成一些純度較高的色點和色塊,事物的輪廓線減弱,形體關系變得模糊。這種物象的交融,在中國文人畫中,體現為萬物皆有靈氣,即使一樹一石亦不乏生氣,一點一線(筆)皆可貫注人之生命運動,透出宇宙運行不息之精神,均要與精神勾通。一言以蔽之:畫為心跡。莫奈與東方繪畫都是為了追求一種本色美、自然美的藝術境界,是一種從欣賞美到超越美的境界。其次,在莫奈的視線中,不像就是最像。印象派與文人畫在形神的表現意念和表現形式上有許多共同的特征,集中反映在對客觀形態的突破和對主觀精神的張揚上。這種精神在中國即是“似與不似”觀,在印象派是“像與不像”的模糊意識。由于模糊性能使人的想象余地更大,具有意蘊無窮的余味。再看莫奈,他的《圣—德尼大街》明顯存在“像又不像”的構圖和畫法,他以模糊的細節表現出場景的總體效果,用聚集在一起的短小筆觸畫出了充滿整個畫面的流動感,不注重細部,而重總體氛圍。他的主導畫法與介于像與不像之間的原則體現出某種對應。細部的不確定是“不像”,而總體效果的富有生氣是“像”。正如《老子》所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幻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已閱眾甫。”莫奈大膽地突破了寫實主義的傳統畫風,表現出自心靈的真實感悟。他以疾力的筆觸掃過暗青的浮影或灰白的霧氣,將真情景呈現在畫中,使本來略顯僵硬的景色在“像與不像”中和諧共存,形成超然脫俗之境界,是真正的返璞歸真。莫奈駕馭光影的藝術造詣在某種意義上說是物我相融的境界使然,其畫中光照所投的連綿陰影,頗具中國藝術含蓄和空寂的意味,有著東方美術空白空間所具有的審美效能,可謂亦真亦幻,虛中有實。或許可以說,莫奈作品能流芳百世,正是因為它引導出了這種虛實相映的真實感。3.莫奈的新畫《沙畫》莫奈就是讓物體再現于一種光影的氛圍中,沖擊我們的視覺感官。莫奈的這種視覺革新,使他的色彩成為一種語言符號、一種燦爛的文辭,并以圖像形式反映真實,使我們對之產生一種瞬時的感受。其形象沒有絕對的輪廓,物體之間相互由光線與空間連接。為了表現這樣一種光的籠罩、光的瞬間影像,就必須舍棄大地的顏色———而只使用三棱分光鏡分解出來的七種顏色,從而激發視覺感觸。色彩混合是莫奈最獨特的藝術語言,他眼之所見,均已轉化為他構思中的色彩語言,現實世界中的一切聯系都轉化成了色彩和色彩之間的關系,若是沒有一種對色彩的視覺特殊敏感力及捕捉能力,莫奈就不可能開印象主義風氣之先。直到今天,印象派仍然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畫派之一。一方面,是他們的作品有著清新明快的時代氣息,而其中則以莫奈最為突出。意象派認為,古典主義的寫實和描摹不真實,因而他們力圖用更科學的光學原理來指導繪畫,直覺的、不加任何主觀情感去描摹自然。這樣的視覺效果,與現代性的抽象變形空間恰恰相反。它尊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的深度,眼睛是由動力線牽引到深度中去的;同時,它又是符合心理空間條件的視覺,它面面俱到的考慮視野的各個方面,不給任何一個特殊的視角以任何的權利。這是一種充滿活力的繪畫表現法,它讓表象如同河流一樣自由流動,并把它們一個個連接起來,不斷將它們纏緊,然后又解開來。莫奈的《睡蓮》組畫有力地挑戰了人的視覺經驗,組畫的每幅作品運用的色彩和筆法都不盡相同,因而可以說每一幅《睡蓮》都有獨特的生命。如果說那一池濃綠還屬于“有法可依”的話,那么漂浮在藍綠色之上的鮮艷的黃色、紫色、紅色就絕對是超越經驗的結晶,它無意中達到了石濤“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的境界。另一方面,印象派諸畫家所嘗試的新畫法在總體上克服了傳統的定點透視,主體和客體之間已無法區分了,而它又同時抽離了對象的物質性。這樣,人們覺得更貼近了自然。無論這兩者之間區分的模糊,還是就對象的物質性被抽離,都是西畫史上沒有的。對于在創新之路上不斷探索的印象派畫家而言,雖然他們自創了一些術語去言說這種藝術追求———如聲稱要走出畫室去捕捉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等,但“瞬間性表現”也罷,“轉瞬即逝的感覺印象”也罷,所有這些都是將那些無法定點視看而的確存在的眾多瞬間展示在畫布上。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可以說它是對自然進行藝術加工的,同樣,也惟有在此意義上,它們才更貼近自然、凸顯了真實。因為真實的本身就是由這些不斷交替的瞬間組成的。傳統畫法的定點透視只是截取了其中的某一瞬間組成畫面,因而并不符合自然的本來面貌。印象派對視覺的超越,對對象物質特質的剔除,展現了某一時空完整的真實。但是,當我們變換一下視覺讀莫奈,剛剛還如此確鑿的真實感也許會突然消隱,而只留下一堆曖昧的痕跡,也許這正是有人說的真實同時是處于存在與虛無之間的原因。4.視覺感受與情感體驗的分離格羅塞在比較考察了原始藝術和現代藝術特征后指出:節奏的美感實際是全人類所共有的東西,這種美感即“原美感”,是最本真的美感(參見格羅塞《藝術的起源》)。在藝術中,節律來源于“Rhythm”,其本義為節奏、韻律。而在繪畫中,節律一般是指構圖中按一定規律反復出現的形式,不帶有任何政治、道德、階級、時代及民族等色彩。早在1904年,賓庸就將畫家瀟灑的筆畫釋為“Rhythm”的傳導體,“Rhythm”則獲得了與心懷或精神有關的意蘊。隨之弗萊在其1910年的書評中把“Rhythm”斷定為想象力、獨創力與即興能力的美學根源。莫奈是早期印象派畫家中較全面而直接地通過對“原美感”的體悟而形成自己畫法的藝術家,其特點,集中體現在對畫面律動效果的追求上。莫奈是誠實和自由的藝術家,在與正規流派和當時很時髦的優雅畫派決裂、繼而全身心地拜服于大自然絕對魅力的腳下之前,他僅僅是以最虔誠的態度解釋他所獲得的印象之強度。在之后,大場面的描繪意味著細節的排除,就如畫家站在山頂上可以看到下面無垠的大地,但不能辨別路面上細碎的卵石和田地的草葉,自然也難清楚而準確地表達出來;而一片浮云飄過黃昏的天際,浮云一下子改變了顏色和形狀的稍縱即逝的動態形象,則可以清晰地觀察和感受到,并且只需要簡單的三四下筆觸就能很好地表達出來。這種瞬間的動態被喻為“視網膜上的舞蹈”的“跳動的旋律”,這旋律使人的感覺在畫面中隨之飄動,體會到起伏跌宕的審美震顫。莫奈的作品,就如一個站在高山之上的畫家在觀查天地,略去了細節,抓住的是節奏,給我們奉獻出舞蹈“原美感”般的視覺感受。在此意義上,蘇珊·維斯進一步指出:“莫奈的畫法并不僅僅是展現印象的波動,而且也是一種精心構造的、貼近波動的現代都市生活方式和與觀照的個體保持距離間的平衡。”(轉引自李行遠《印象派畫傳》)莫奈畫中的節奏是舞蹈“原美感”般動與靜的和諧共振。莫奈常用煙霧這種“媒介”去約減景深,創造出平面化的效果,巧妙地隱蔽加工痕跡,從而使整個畫面具有行云流水般的流動“節奏”的藝術效果;而這種朦朧感則又賦予畫面詩意般的韻律,更有電影蒙太奇般的動態效應,給整個畫面帶來了某種生氣盎然的律動。從莫奈居住倫敦時期的《泰晤士河與議員大廈》中可看出,該畫系畫布上的油畫,而如果去掉色彩,便能明顯地看出該畫刻意營造的濃與淡之間的律動,宛如中國畫的濃墨與淡墨之間的那種韻律。莫奈就是這樣用重色和律動的視看效果改造了西洋美術的畫法,展示出其脫俗的畫風。究其實,印象主義對連續律動的瞬間感官印象的個性強調正是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感覺能力的一種陌生化。看莫奈的《日出·印象》、《國會大廈》、《干草垛》、《撐陽傘的女人》等作品,其光線的律動感、色彩的豐富和鮮明讓我們驚嘆———我們在忙忙碌碌中熟視無睹了多少鮮活靈動的韻律和色彩,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