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_第1頁
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_第2頁
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_第3頁
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_第4頁
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南少林骨傷流派學術傳承與發展福建中醫藥大學王和鳴福建少林寺長久以來在海內外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含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由于福建地處南方,故相對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故人們習慣上又稱為“南少林”。南少林在傳承過程中集“禪”“武”“醫”之大成。武術,同中國古代哲學、軍事、藝術各方面有著種種聯系,而與傷科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武術的拳種重要是由搏擊格斗的實戰規定而在長久社會發展中演變而來的,武者經常受傷,必需含有防傷治傷技能,因此“少林傷科”早已成為中醫骨傷科的重要學術流派。一、歷史淵源康熙十三年,西魯國入侵國境,朝臣官兵抵擋不住,朝廷張貼皇榜招募天下勇士,許諾退兵者封侯賜爵。南少林寺僧自愿揭榜請纓,奮勇殺敵衛國。不料得勝回朝后,康熙卻火燒少林寺,屠殺僧人,至此南少林逐步銷聲匿跡。有關南少林的具體位置的疑議由來已久,本世紀三十年代,體育史學家唐豪曾為此做過大量的考證工作,后由于歷史因素,南少林的問題被擱置下來。當代,有關南少林的研究,在南少林的發源地福建,被一批有識之士重新提到桌面。古城泉州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借助武術熱的興起,搞起了泉州南少林研究,并在東禪寺掛匾確認。1988年,歷史上被尊為南少林祖地的莆田,開始著手南少林的查證工作,發現一批與南少林有關的文物古跡,并成立南少林研究會。1991年,莆田對外宣布林泉院為南少林遺跡,一時間倍受武林界關注。1993年7月13日,《福建僑報》發表《福清也有少林寺》一文,由此引出福建省境內的第三座少林寺—福清少林寺。福清少林寺坐落在福清市東張鎮新寧里肖林村。肖林村原名少林,《八閩通志》、《三山志》、《福州府志》等都有福清少林寺的記載。二、學術傳承近代南少林骨傷流派,出現一批名家,對學術傳承作出重大奉獻。1、林如高(1888~1986)福建省福州市人,出名中醫骨傷科專家,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協委員、中華中醫學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市中醫學會名譽會長、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科顧問、碩士導師、福州市林如高正骨醫院名譽院長等職。清代道光年間,林如高的祖父——林達年拜南少林高僧鐵珠為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特別以“金獅拳”聞名遐邇,冠魁閩中。在習武同時,寺僧還傳授正骨治傷秘法,林達年潛心學習,并通讀歷代骨傷典型著作,打下牢固的醫學基礎。1884年中法海戰在福州馬尾港暴發,林達年出自愛國義憤,立刻乘船奔赴前線,奮勇急救我軍受傷官兵。19,福建總督在福州跑馬場從馬背上跌下,致左股骨骨折,特請林達年就醫,經整復固定后,疼痛頓消。此事在福州城快速傳開,一時成為佳話,名醫林達年也家喻戶曉。林達年生有五子,均學正骨療傷之術,懸壺濟世,亦頗有名聲。五子林邦勛為人誠實厚道,醫術精良,受鄉里愛戴。林邦勛生林如高、林如闊二子。林如高自幼聰穎好學,祖父林達年視其為掌上明珠。林如高15歲時私塾結業,遂跟隨祖父林達年學習正骨技術,林如高熱愛中醫學,老祖父又耳提面命,悉心傳教,通過幾載刻苦努力,林如高深得家學真傳,醫道與日俱增,繼承了一整套獨特的正骨技術與祖傳秘、驗方,成為小有名氣的青年大夫。19祖父林達年病逝,并將珍藏的秘方、驗方交給林如高。林達年病逝后,林如高繼續隨父親林邦勛行醫,但沒過幾年,林邦勛積勞成疾,于19亦逝世了。從此林如高繼承先祖的遺志,挑起醫療工作與家庭生活的重任。林如高臨床實踐豐富,幾十年如一日,風里來,雨里去,足跡遍及福州及附近幾個縣,熱心為傷病員服務,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75年,羅瑞卿將軍來福州請林如高治療腿傷,林老出自對羅將軍的敬仰之情和對首長高度負責的精神,總是千方百計抽出時間前往治療。有一次商定復診,忽然大樓停電,電梯無法使用,林老怕耽擱給首長治療,徒步登上九樓,打蠟的地板一步一滑,林如高索性脫下鞋子,赤腳一步一步去登樓梯,當額頭沁著細密的汗珠、兩頰通紅、微微喘息的林如高忽然出現在羅瑞卿將軍面前時,這位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都沒有掉過眼淚的硬漢,也感動得眼眶濕潤了。通過林如高的精心治療,羅瑞卿將軍的腿傷有了明顯的好轉,拄著拐杖能走一二百米了。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得知羅將軍治療狀況后批示:把林如高老中醫醫療經驗整頓出來,留給后裔,為人民服務。遵照周總理批示精神,1975年起,福建省衛生廳先后派張安楨、王和鳴等與林子順醫師一起整頓林如高的正骨經驗,1977年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經驗》一書,后來又相繼整頓出版了《林如高骨傷驗方歌訣方解》、《練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傷敷藥法》、《骨傷資料選編》以及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在編寫這些論著的過程中,林如高毫無保存地奉獻了祖傳秘、驗方一百多個。這些作品均先后獲全國、省科學大會優秀科研成果獎。林如高老中醫思想解放,重視培養骨傷科后繼人才,他晚年致力于中醫骨傷科教育事業,兼任骨傷碩士導師,認為這是加緊骨傷科隊伍建設和培養高水平的骨傷科人才的重要方法。他還十分重視基層骨傷科隊伍的建設,不僅培養自己子孫后裔從事醫務工作者20余人,還先后舉辦20期福建省中醫正骨進修班,為本院及海內外培養了1000多名中、高級骨傷科醫生。為了繼承和發揚林如高的醫術,表彰他對中醫骨傷科事業的建樹,1985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審批,福州市建立了以林如高名字命名的正骨醫院。林如高正骨經驗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學術界也享有很高聲望。當人們問他學術淵源與將來打算時,他謙遜地說:“我的經驗來自人民,應當獻給人民。”5月《福州市林氏中醫骨傷世家》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林氏骨傷療法》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章寶春(1913-1982)浙江杭州市人,曾任原龍溪地區中醫院(今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市中醫院)副院長,骨傷科主任醫師。章寶春深研中華醫學,特別是對跌打損傷、骨折、脫位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驗方,是我省名老中醫、骨傷科名家。曾任漳州市第六屆人大代表,福建省第三、四屆政協委員,漳州地、市科協委員,福建省和龍溪地區醫學會理事,并多次被評為省、地、和醫院先進工作者。章寶春小學畢業后,由親友介紹到上海拜周榮江為師習武學醫。周系少林寺“鐵鞋和尚”之高徒。寶春在跟師學藝七年中,集中精力,精心鉆研,勤學苦練,練就一身少林武功。他體魄強健,力氣過人,會“疊千斤羅漢”,能耍“釘山打石”,特別精于拳腳及刀槍等武術,還學得一套治傷療法及藥理處方。1938年出師,經舉薦加入少林國術團,成為其中一要員。當時正值日軍侵擾我中華,他隨少林國術團行醫賣藝于浙江、江西和福建一帶,所到之處為眾多骨傷科患者診療,解除群眾的疾苦。1940年初離開少林國術團,與妻子林惠珍在廈門、漳州一帶行醫賣藝,為群眾接骨療傷。由于他醫術高明,獲得群眾信任。很快即在漳州、廈門兩地開設“章寶春傷科診所”,并落籍于漳州開始收徒傳醫授藝。他愛惜青年學徒,除盡心傳授醫術外,還經常帶學徒外出實踐,行醫于周邊鄉村,為村民療傷治病。由于他醫德好,醫術高,傷病者經他診治,都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名譽很快傳開,特別是他對患者不分貴賤均熱心應診,且貧不計資,還常為貧困患者免費行醫施藥,因而求醫者日漸增多,名譽也日高。解放后,章寶春繼續在漳、廈兩地行醫。1951年3月由福建省衛生廳發給傷科中醫師執照,當時由省直接發執照是少有的。章寶春即使有此名譽,但他還是謙虛謹慎,在醫術上精益求精認真研讀醫書名著,總結醫療實踐經驗。很快又參加廈門第二期中醫進修班學習,系統地學習當代醫學、生理解剖和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獲得了豐富醫療知識和提高醫療技術。1955年6月,在黨的政策感召下,他加人漳州市中醫第五聯合診所。章寶春重要擔任傷科醫師,他在工作中繼續努力探索和宣傳祖國的醫學遺產,主動開展衛醫療業務。1956年漳州市中醫第五聯合診所經上級同意,改辦為漳州市中醫聯合醫院。1959年該院被龍溪專署接管,改稱為龍溪專區中醫院(即今漳州市中醫院),章寶春也隨之為該院中醫骨傷科醫師,并為中醫院的建立和發展,作出重要的奉獻,后提任為該院傷科主任、副院長等職務。章寶春在醫療工作中,重視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原則。他強調骨傷科要與經絡臟腑相聯系,不能脫離整體性;辨證要嚴謹細致,尋根究底,才干抓住重要矛盾,對癥下藥,獲得醫療效果。他對骨與關節的生理解劑位置,了如指掌;在臨床實驗時做到望之能辨其大致,摸之能辨其病癥。他手法基本功純熟。特別是正骨手法操作穩準而輕巧,因此,在骨傷科的診療效果卓著快速,受到患者一致好評。章寶春通過幾十年的學習探索和臨床實踐,還自制了許多療效卓著,名譽遠揚的傷科丹、膏、丸、散,如“章寶春風傷膏”、“推傷藥酒”,“復方活血散”,“潤肺化厘散”等等。這種藥品在骨傷科應用,療效明顯,成為醫院傷科必用藥。特別是“風傷膏”藥品在海內外亨有盛譽。為發揚祖國的醫學遺產,他不遺余力總結歷年的實踐經驗,潛心撰寫醫學論文。先后作有《論拔罐療法及其作用》,《中醫傷科對內傷傷筋的治療》等十多篇,刊載于《福建中醫藥》。1974年編寫的《多層小夾板固定法》一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暢銷省內外及港澳地區。1975年起,由章道勝醫生協助編寫的《章寶春傷科臨床經驗》一書,于1982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受到龍溪專署的表彰。“遼寧中醫”雜志也于1982年,刊載他的“閉合手法再折治療陳舊性肱骨髁50例”。他的《中醫手法治療凍結肩40例體會》一文,曾在全國中醫正骨手法經驗交流會上交流介紹。為發揚光大中華醫術,培養中醫后繼人才,他在醫療過程中先后帶徒授藝50余人,有部分人在醫學上得以成就.成為后繼之秀。同時,他還受聘于龍溪衛校傷科及省、地舉辦的骨傷科學習班教師。他執教嚴謹,悔人不倦,把自己長年積累的醫學所得毫無保存地教給學生。使學生在醫學理論與醫療技術兩方面都得到明顯的提高。章寶春即使沒有通過正規學校的學習,也無高深學歷,但他憑著治病救人,扶傷解痛,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精心鉆研醫療技術,樹立優良醫德醫風,博得了黨和人民的贊譽。他堅信共產主義信念一貫擁戴共產黨,經黨組織長久考察,于1982年5月被同意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因病逝世,享年69歲。3、莊子琛(1910-1993)福建省泉州市人,原泉州市正骨醫院(今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市正骨醫院)副院長,福建省出名老中醫,曾任中華醫學會中醫外科學會委員、福建省中醫學會理事、泉州市中醫學會顧問、福建省武術協會委員會理事、泉州市武術協會副主席。莊子琛出生于泉州北門普明村的一種農民家庭,因家庭淵源、10歲隨其父莊九學習南少林武術,并兼學中醫骨傷科專業及重要成藥的制作。18歲開始行醫,1934年自行開設骨傷科診所、普安堂藥房,1957年參加新華聯合診所,1958年加入第五聯合診所,1960年在泉州市人民醫院任骨科醫師,1962年10月調回正骨醫院。1980年任泉州市正骨醫院副院長。退休后,從事醫武的研究整頓工作,并開辦了泉州首家南少林武術館——劍影武術館,1982年評為福建省勞動模范。莊子琛研究以穴論治的傷科治療辦法,驗方如化瘀丸、川珠散、久傷散、活血酒、吊膏等成藥均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廣泛的認定,并被收錄在《莊子琛骨傷科經驗選》一書中。4、余添輝(1892—1977)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人,龍巖市第一家中醫院傷科開辦人。19余添輝18歲時,正式拜龍巖一代武術宗師徐秀環為師。徐秀環在繼承弘揚少林八步、少林十八步等傳統少林武術的基礎上,自創龍拳(五獸拳)流傳于龍巖、閩南等地及南洋群島,成為福建武術名師,曾任龍巖縣第一屆副縣長。余添輝為徐秀環大師的首席徒弟,練武期間,兼行醫治傷。1954年余添輝在龍巖新羅區城關正式開辦《余添輝傷科診所》,同時開始將療傷經驗傳授給兒子余占鴻、余占煌、余占河三兄弟。1958年元旦龍巖縣中醫院成立,余添輝攜余占鴻、余占煌進入縣中醫院,開辦龍巖市第一家中醫院傷科。1966年6月余占鴻兒子余慶陽進入龍巖縣人民醫院骨傷科跟師學習持續三年。1969年跟師畢業,成為余氏骨傷的第三代傳人。余慶陽1950年8月出生,1977年9月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中醫系。現任中醫骨傷科主任醫師,龍巖市創傷研究所所長。曾任龍巖市第一醫院副院長。余慶陽從事骨傷科醫療工作54年,1999年任福建中醫學院兼職專家,任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科碩士學位碩士導師,評為龍巖市名中醫,被擬定為國家第五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培養骨傷科醫生33名,碩士6名,直接帶教進修、實習生43名。三、學術發展1、承前啟后,發揚南少林骨傷精髓為了繼承與發揚林如高老中醫學術思想,自1975年起張安楨、王和鳴相繼師從名老中醫林如高先生,學習與總結整頓林氏骨傷科經驗,深得其精髓,配合林如高兒子林子順醫師等先后編寫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經驗》《林如高骨傷敷藥法》《林如高骨傷驗方歌決方解》《練功三十六法》《傷科內傷診治法》《林如高正骨經驗薈萃》《林如高骨傷驗方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林如高》《林如高年譜》《南少林骨傷奇人林如高》等多部著作,在海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為使林氏正骨經驗進一步發揚廣大,有更多的受益者,1979年開始將林如高醫療經驗分為骨折、脫位、筋傷、內傷及手法等部分輸入計算機,研制《林如高骨傷計算機診療系統》,從而開創了“骨傷與電腦”相結合研究名老中醫經驗的先河,經國內專家鑒定,此項成果達成國內先進水平。林如高計算機軟件的研制成功,使林如高的醫療經驗以“活”的形式保存下來,1982年榮獲福建省科學進步獎。1985年張安楨、王和鳴、林子順醫師等根據林如高骨傷驗方研制“麝香正骨酊”,獲得中藥新藥證書與福建省優秀產品獎,獲國家藥準證書,產生巨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林氏正骨第三代重要傳人王詩忠、蔡樹河、陳水金、楊文亮等在陳立典校長帶領下創立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設床位750張(現開放300張),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科。章寶春的傳人有章道勝、陳魯峰、林喬齡、陳定家、謝強、莊志強、李毅嵩、章瑾等,他們為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漳州市中醫院發展作出重大奉獻,該院骨傷科設300張床位,為國家中管局重點專科、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名科。泉州南少林骨傷流派傳人有劉聯群、徐福東、陳長賢、李明雄、廖聰龍、莊詩詳等,在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市正骨醫院設骨傷科床位600張,該院系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名科、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微創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2、審時度勢,首創我國第一種骨傷專業1978年,張安楨、王和鳴調入福建中醫學院后,在林老支持下,審時度勢,根據我國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對骨傷疾病的需求,于1981年,在國內首先開辦骨傷專業,在全國產生影響。之后,其它中醫院校也相繼建立了骨傷系或中醫骨傷專業,為培養中醫骨傷高級人才作出了奉獻。1985年福建中醫學院建立中醫骨傷科學碩士點,林如高、張安楨、王和鳴為首批碩士碩士導師。在張安楨、王和鳴主編的教材與專著《中醫傷科學基礎》(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中醫正骨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86)、《中醫骨傷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骨傷內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中醫骨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中醫骨傷科學基礎》(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中醫骨傷學》(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中醫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骨傷基礎研究》(北京科技出版社,)、《中醫骨傷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匯入林如高的醫療經驗與秘驗方。1989年“我國第一種中醫骨傷專業的創立與發展”榮獲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與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中醫骨傷科學基礎課程體系的創立與發展”榮獲福建省教學成果特等獎。林氏正骨第三代傳人張俐博士現任福建中醫藥大學骨傷學院院長,李楠博士任骨傷教研室主任,修忠標博士任附屬人民醫院骨傷科副主任。3.開拓進取,南少林骨傷科走向世界林如高還十分重視骨傷科隊伍的建設,不僅培養自己子孫后裔從事醫務工作者20余人,還先后舉辦20期福建省中醫正骨進修班,為本院及海內外培養了近千名中、高級骨傷科醫生。為繼承、傳輸林如高學術思想與醫療經驗,1988年4月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林如高骨傷學術研究會、國際林如高骨傷研究會成立。繼而,在海外先后成立了美國(國際)林如高骨傷研究會(1992.7)、香港(國際)林如高骨傷研究會(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