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年風電設備行業分析報告目錄一、風電概述 4二、世界風電裝機增速仍然迅猛 71、風電是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72、石油危機、補貼支持、區域保護使國外風電設備企業快速成長 10(1)丹麥風電走向成熟,未來空間仍然巨大 11(2)德國風電受益區域保護和政府補貼,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 13(3)早期政府投資和PTC稅務減免是美國風電行業蓬勃發展的關鍵 16三、我國風電行業否極泰來,有望重回正增長 181、我國風電行業已經步入大規模發展階段 19(1)早期示范階段(1986-1993) 20(2)產業化探索階段(1994-2003) 20(3)產業化發展階段(2003-2007) 21(4)大規模發展階段(2008-2011) 212、歷年政策支持各階段風電發展 223、我國風電行業的問題與出路 23(1)特高壓輸電和加大風電收購力度將能解決消納問題 26(2)各種并網和風機標準的建立和風機質量檢測認證制度解決質量問題 27(3)自然的淘汰和開拓海外市場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274、我國風電未來的長期增長點-海上風電和低速風電 28(1)海上風電 28(2)低速風電 305、風電發展現曙光,消納好轉、價格回升 306、能源局已批項目保障風電“十四五”增速 32四、風電設備制造商大浪淘沙,龍頭優勢凸顯 341、整機企業優勝劣汰 362、葉片企業仍然產能過剩 403、齒輪箱企業集中度高 424、塔架企業寡頭壟斷 445、其他風電設備企業 46(1)發電機企業 46(2)風電軸承企業 46(3)風電鑄件企業 48五、風電復蘇收益的上市公司 501、整機企業龍頭老大——金風科技 502、風塔行業雙雄——泰勝風能、天順風能 50一、風電概述人類利用風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5500多年以前,最早的使用是航海和風車。早在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當地居民就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臺風車,1000年以后在東地中沿岸和中國也出現了當地最早的風車。直到7世紀歐洲才出現了當地最早的風車。早期的風車大約在17世紀達到發展的高潮,而當時的風車絕大多數用于灌溉和磨面。目前已知最早的利用風能帶動機械運轉的裝置,是公元1世紀希臘的工程師希羅(HeronofAlexandria)發明的。隨著電能被發明和利用,19世紀末,風能被第一次用來發電。1887年蘇格蘭格拉斯哥安德森學院(后來的斯萊克萊德大學)的詹姆斯·布萊思(JamesBlyth)教授第一次在自家度假屋用10米高的布制葉片風車通過電池為自家電燈供電,并將剩余的電為馬路上的路燈供電。1891年丹麥Askov大學教授PoulLaCour將氣動翼型理論引入到風力發電機領域,并建造了一臺只有四個葉片的直流風力發電機,該風機擁有相對較高的能量轉換效率。Cour采用電解水獲得氫氣的方法來實現能量的轉化與貯存,氫氣提供給燃氣燈來照明。他還出版了世界第一本有關風電技術的學術期刊《TidsskriftforVindElektristitet》。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丹麥已建造了120臺Cour式風力發電機,總裝機容量達到3MW,發電量占到丹麥電力總消耗的3%。Cour式風電機的風輪直徑一般在20米以內,功率從20到35kW不等,最大風能利用系數在20%以上。1941年,世界上第一臺MW級別風機在美國佛蒙特州Castleton并網,這臺1.25MW風機由PalmerCosslettPutnam設計,S.MorganSmith公司制造。但此風機在運行1100小時后由于葉片斷裂停止運行,在此后40年,都沒有出現過如此大容量的風機。二戰后初期,化石能源的價格曾一路走低,風力發電在經濟上毫無優勢可言,加上歐洲大陸各個國家剛剛擺脫戰爭的陰影,使得風力發電技術的發展進一步的放緩。但在美國一些急需電力的邊遠地區,小型風力發電機卻得到了快速的發展。Jacob兄弟開發了著名的Jacobs小型風機,這種風機直徑約4m,三個葉片,通過葉輪直接驅動直流發電機。從1920年到1960年,美國生產了上萬臺Jacob風機,功率從1.8kW到3kW不等。進入70年代,石油危機使得化石燃料價格大幅上漲,各國開始重新考慮使用可再生能源,這成為風電大發展的基礎。1974年至1980年代中,NASA由國家自然基金會和能源部撥款開發了4種設計、13種實驗大功率發電用風機,成為現在MW級風機制造和使用的基礎。1980-1981年開發的55kW風機的出現是現代風力發電機工業和技術上的一個突破,度電成本下降了約一半。80年代初,由于提供退稅支持,美國加州發電市場發展迅速。位于棕櫚泉的大型風電場擁有一千多臺風機,其中一半來自丹麥。進入90年代和2000年以來,風電發展的速度繼續加快,大功率風機、海上風機等技術相繼成熟,而石油價格的大幅上升也給風電帶來了蓬勃發展的機會。二、世界風電裝機增速仍然迅猛1、風電是未來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國際能源消費和風電發展的數據分析,我們認為,風電是未來能源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空間仍然巨大。目前的國際能源消費和風電發展主要趨勢如下:2012年世界能源消費增速趨緩,發達國家消費下降,發展中國家上升。石油和核能消費占比下降,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比持續上升。風能占所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一半,美國、中國仍然是最大消費者。雖然增速放緩,但世界風電新增裝機再創新高,未來仍有望達到11%的增速。中國、印度、歐洲和北美仍是未來風電發展的主力地區。根據BP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2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124.77億噸石油當量,較11年上升1.8%。由于經濟下滑,北美、歐洲和歐亞地區一次能源消費量有所下降,其中北美地區下降2%;而中南美、中東、非洲和亞太地區有所上升,非洲和亞太區都上升4.7%。從能源消耗比例看,石油仍然是占比最高的能源形式,占比33.1%,但是其占比已經連續13年下降;其次是煤炭,占比29.9%。由于福島核事故的影響,全球核電使用量大幅下降,從2011年的6億噸石油當量下降到5.6億噸石油當量,占比從4.9%下降到4.5%;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從2.05億噸石油當量上升至2.37億噸石油當量,占比從1.7%上升至1.9%。風電消費為1.18億噸石油當量,占可再生能源使用的約50%,同比增長18.1%。其中消費份額最大的美國和中國的份額分別是27.1%和19.3%。根據世界風能協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世界風電裝機已經達到282GW,其中44.6GW是2012年新增的,創歷年新高。2012年,世界風機共發電580TWh,超過世界總發電量的3%。展望13年和未來,石油、煤等化石能源由于其成本高、污染高、效率低,占比仍然呈下降趨勢,可再生能源占比有望繼續提升。而由于光伏、生物質、地熱能等基數仍然較小,未來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主力仍然將是風電。風電裝機持續增加的主要推動力有:政府對氣候變遷的擔憂;對化石燃料的價格飆漲和儲量耗盡的擔心;本地民眾和環保社團的要求;對核電輻射的恐懼;可再生能源經濟性的提高以及風電技術,特別是儲能技術的發展。未來風電裝機增量仍然主要會在中國、印度、歐洲和北美出現,但是,裝機增速最快的將是拉丁美洲、非洲和東歐國家。據GWEC的預測,到2017年,世界風機年均裝機將達到61.2GW,13至17年的復合增速達11%。其中歐洲、北美、亞洲、拉美、大洋洲、中東非洲的復合增速分別為10.7%、20%、7.6%、1.7%、10.7%和56.5%。世界風電發展潛力仍然巨大。2、石油危機、補貼支持、區域保護使國外風電設備企業快速成長世界風電發展起源于19世紀末,具體發展歷程,可參見附錄一。目前世界上的風電強國主要在歐美,有丹麥、德國、美國等,其中丹麥是世界上人均裝機最高的國家,而美國和德國是2012年累計裝機的第二和第三位。三國均有強大的風機制造商,例如丹麥的維斯塔斯、美國的通用電氣和德國的西門子。經過對丹麥、德國和美國的風電發展史的回顧我們可以看到其風電發展的共同點:風電大發展都起源于化石燃料價格暴漲;政府資金的投入、各種稅收優惠和補貼對風電行業發展十分重要;限制風場采用國內機型大大支持了民族風電設備產業的大發展。(1)丹麥風電走向成熟,未來空間仍然巨大由于資源匱乏,丹麥1891年起就開始了風電的研究,在1918年,丹麥鄉村中電力以后25%來自風電。丹麥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開發是在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另外,在1985年丹麥通過了禁止核電站的法律,所以,風電成為丹麥的主要發電模式之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丹麥風電行業的發展主要有4個最重要的方面:政府直接撥款補貼;允許私人風機并網并出售多余電量;建立國家風機試驗站;政策上對風電開發的支持。政府10年的補貼對丹麥的風電行業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隨著風電經濟效益的提高,1989年8月,風電補貼被完全取消。這也標志著丹麥發電行業走向成熟。上世紀80年代,丹麥政府制定了2005年裝機容量達150萬千瓦的目標,結果提前7年即得以實現,2004年總裝機突破300萬千瓦。風電快速擴容的同時,風機技術也在不斷提高,2000年時丹麥風機平均功率為856千瓦,兩年之后即升至1356千瓦,2003年則突破了2000千瓦,目前風機最大功率接近4000千瓦。除了陸上風電,1991年,丹麥還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海上安裝風力發電機組的國家。目前丹麥現役和在建海上風電場共計12座,總裝機87萬千瓦。2012年,丹麥政府計劃到2020年,將風電在發電量中的份額提升到50%,2050年完全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風電催生了丹麥年營業額達30億歐元的龐大產業,滿足了丹麥人的用電需求,更以先行者的角色占領了廣闊的國際市場。丹麥的風機量產始于上世紀70年代,除了維斯塔斯和博努斯(Bonus,2004年被西門子收購)這兩家享譽世界的風機生產廠商外,丹麥還有大量風機零部件制造廠商和眾多小型供貨商。全球現役風機中有1/3來自丹麥,而歐洲海上風機則有90%為丹麥制造,美國在建的首個海上風電項目科德角也已確定將使用丹麥風機。在丹麥的能源類技術設備出口中,風電占到70%。(2)德國風電受益區域保護和政府補貼,形成完整的全產業鏈德國是歐洲最強大的經濟體,也是風電發展的先驅。同樣,1973年石油危機時期是其風電大發展的時期,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技術研發給予了大量的財政支持,支持經費僅次于美國。與美國類似,政府支持風電研發的高峰是在80年代,這段時間的大額投入對德國研發兆瓦級風電設備大有裨益。但是后來,政府資助也時斷時續。1989年7月德國研究和技術部支持風電示范項目,按電量給予稅收返還性質的補貼,開始的支持規模為100MW,后來擴大到250MW。政府為這些風電機組提供了10年的稅收返還補貼,要求這些風電機組的制造商和所有人配合國家開展的測試和評估,從而幫助改進德國風電機組研發的技術標準。雖然這個項目開展了很有限的研究,但使風電設備制造商能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設備,這些額外的獲利使他們有錢投入到自己的風電技術研發活動。這個項目將一直延續到2008年,與購電法一起為德國的風電場建設和風電技術研發的投資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盡管德國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發國內風能資源時,國產風電機組就主導國內市場,但由于丹麥的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國際市場的主導作用,德國公司在開拓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經歷了許多困難。在國內市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政府的政策直接為德國制造商提供了異于外國供應者的優勢。除了原有的兩種稅務機制外,德國還采用了一定的手段,表面上是為了促進增長和滲透能力,但這些手段尤其使德國的風機制造商受益于其它的國外競爭者。其中一個例子是前面討論過的提供額外的“稅收返還”政策的100MW/250MW項目,三分之二以上的總項目基金使用了德國制造的風機。除此之外,表面目標為評估的設計方案里又一次明顯偏向于本地生產商,這也是從地區角度支持德國工業的進一步證明。2000年,德國出臺《可再生能源法》,法律明確了電網運營商和風電項目投資及運營企業的義務與權利,并規定了最低收購價格,為風電發展鋪平了道路。2009年起,新安裝的陸地風電每度價格為9.2歐分,海上風電為15歐分,上述價格可根據各地風力資源的強弱波動。政府補足風電和常規電力的差價,2005、06年補貼額各為12億和9億歐元。德政府還通過控股的復興信貸銀行向新項目提供償還期15年的優惠貸款,最高貸款額達2億歐元。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德國陸地風電市場發展迅速,2005年前,每年裝機容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6年才被美國超過。截至2012年12月底,德國共有風機23030臺,裝機總量接近31GW。展望未來,德國風電市場有兩個增長亮點:一是陸地風電設備更新。據德國風能協會統計,2012年將有9359臺風機的使用年限超過12年,裝機總量6104兆瓦。德政府運用經濟杠桿鼓勵更換新型大功率風機,以降低風電企業的經營成本并減輕環境負擔,將已使用10年以上舊設備更換為功率2至5倍的新設備時,獲得每度電0.5歐分的獎勵。二是海上風電蓄勢待發。德國海上風電起步較晚,經長期論證業已正式啟動,將在波羅的海和東海建設6個大型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功率1200兆瓦,至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總量將達2.5萬兆瓦。由EWE、E.on等電力公司投資2.5億歐元的第一座海上發電站AlphaVentus已經于10年4月并網,電站由12個5兆瓦機組組成,建成后可為5萬個家庭供電。今后20年德政府將投資450億歐元發展風力發電業。可見,當海上風電發力、設備更新開始后,德國風電業將迎來新的高速發展期,有可能超過2002年鼎盛時期的速度。德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形成了生產配套、設備運營維護和工程設計機構組成的完整產業鏈,2008年設備與配件生產、運營、服務銷售額達97億歐元,是2003年的3倍,設備銷售額約為80億歐元,占全球四分之一以上。大型跨國企業和具有核心技術的中小企業并存。德國ENERCON公司、恩德(NordexAG)、瑞能(RepowerSystemsGmbH)和西門子等公司是德國核心整機企業。威能股份公司(WinergyAG)、博世·力士樂股份公司(BoschRexroth)等是風電驅動技術的全球領先者,德企業的系統測試、控制等技術也居于領先地位。(3)早期政府投資和PTC稅務減免是美國風電行業蓬勃發展的關鍵美國的風電大發展同樣是1973年石油危機帶來的政府投入增加造成的。1974至1980年代,美國政府和NASA合作開發了一系列先進大型商用風機,共13種試驗機型和4大類風機,為今日多兆瓦級別的風機發展奠定了基礎。80年代美國加州為發電提供稅收返還,美國出現了第一次發電用風機裝機大潮。以現在的標準看來,這些容量小于100kW的風機是不經濟的,但是,1985年世界上一半的風電都是由位于加州的AltamontPass地區的風場發出的。到1986年底,AltamontPass地區共有6700多臺風機,總投資超過10億美元。提到美國90年代后風電的發展,就不得不提其著名的PTC(ProductionTaxCredit)。PTC政策最早在1992年的《能源政策法案》中提出,并在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數次延期,最新的PTC已經延期至2013年底。PTC政策規定,對部分可再生能源(風電、閉環生物質、地熱)上網的電量每度電補貼1.5美分(1993年美元,通貨膨脹調整),其他可再生能源為0.75美分(1993年美元,通貨膨脹調整)。13年對風電的補貼為2.3美分每度。補貼時間長度除生物質能為5年外,其他為發電設施發電后的10年。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PTC的到期與延期對美國新增風電裝機有著巨大的影響。在到期年的前一年,風電投資商一般為了擺脫延期的不確定性而大幅投資裝機,但是在延期年當年,風電的投資會大幅下降。由此看來,13年全年裝機下降的概率很大。這說明,美國風電相對于其他發電形式的競爭力仍然較差,仍然需要依靠政府補貼來發展。另外,在海上風電方面,由于環境組織和漁業組織的干擾、風電安裝設備的缺失以及補貼的不足,美國目前仍然沒有海上風機運行。美國國內的風機市場由幾大設備廠商壟斷。2012年,通用電氣占38.2%、西門子占20.1%,維斯塔斯占13%。三、我國風電行業否極泰來,有望重回正增長那么中國是否也走了歐美風電強國的路徑呢?中國風電事業的發展與歐美相同之處是,政府同樣給予了較多的稅收優惠和補貼。從最初的進口設備免稅到最近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政府的支持工作一直在做。在行業成熟之后,中國政府與歐美各國一樣,為了保護和培養國內的風電設備行業,也取消了進口稅收優惠,規定發電項目的國產化比例,進一步支持了國內風電產業的發展。中國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歐美國家的風電發展起源于化石燃料價格的上漲,而中國風電的蓬勃發展主要基于引入外商投資和技術以及環境保護的考慮。中國最初依靠外資輸入成熟的風電技術而快速成長,而不是依靠大額的政府研發支出,這比歐美國家在風電設備技術發展速度上要快很多。火電對大氣的污染,更是進一步推動了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風電裝機最多的國家。但是,雖然是大國,仍然不是強國,中國風電的發展仍然有漫長的道路要走。歐美風電強國走過的路,我們仍然要走。我們根據國際經驗和的分析認為,下一步,對于風場運營商來說,政府加大可再生能源附加的增收以更好地補貼將是一條可行的發展之路。2012年,可再生能源附加補貼缺口就達200多億,許多風電場得不到補貼。未來,上調附加價格,加大征收力度將是一個必然。對于風電設備制造商來說,政府補貼和國產化要求的兩個政府支持階段已經走完,目前需要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增強自主研發能力以及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在經歷了2012年的裝機低谷以后,國家能源局2013年新審批的項目保障了風電裝機在“十四五”期間的增長,風機價格從去年年底開始也有所反彈,所以,我們認為,我國風電設備行業的轉折點已經不遠了。下面,我們就來詳細探討一下我國風電行業的發展。1、我國風電行業已經步入大規模發展階段新中國的風力發電始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初期主要是為了解決海島和偏遠農村牧區的用電問題,重點在于離網小型風電機組的建設。70年代末,我國開始進行并網風電的示范研究,并引進國外風機建設示范風電場,1986年,我國第一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場在山東榮成并網發電,成為了我國風電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后,中國風電才真正進入其發展階段,至2011年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早期示范階段(1986-1993)此階段主要是利用國外贈款及貸款,建設小型示范風電場,政府的扶持主要在資金方面,如投資風電場項目及支持風電機組研制。我國主要利用丹麥、德國、西班牙政府貸款,進行一些小項目的示范。歐洲風電大國利用本國貸款和贈款的條件,將他們的風機在中國市場進行試驗運行,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同時國家“七·五”“八·五”設立的國產風機攻關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果。(2)產業化探索階段(1994-2003)此階段首次探索建立了強制性收購、還本付息電價和成本分攤制度,由于投資者利益得到保障,貸款建設風電場開始發展。在第一階段取得的成果基礎上,中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各種優惠的鼓勵政策。科技部通過科技攻關和國家863高科技項目促進風電技術的發展,原經貿委、計委分別通過雙加工程、國債項目、乘風計劃等項目促進風電的持續發展。但隨著1998年電力體制向競爭性市場改革,政策不明確,發展又趨緩慢。(3)產業化發展階段(2003-2007)此階段主要是通過實施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確定風電場投資商、開發商和上網電價,通過施行《可再生能源法》及其細則,建立了穩定的費用分攤制度,從而迅速提高了風電開發規模和本土設備制造能力。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通過風電特許權經營,下放5萬千瓦以下風電項目審批權,要求國內風電項目國產化比例不小于70%等優惠政策,扶持和鼓勵國內風電制造業的發展,使國內風電市場的發展進入到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2006年新增裝機134.7萬千瓦,比以前翻了一番還多,比2005年增加70%。自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實施新能源法后,2006年中國市場穩步發展,這個發展勢頭鞏固并加速發展。(4)大規模發展階段(2008-2011)在特許權招標的基礎上,頒布了陸地風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在風能資源初步詳查基礎上,提出建設八個千萬千瓦風電基地,啟動建設海上風電示范項目。根據規模化發展需要,修訂了《可再生能源法》,要求制定實施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制度,以應對大規模風電上網和市場消納的挑戰。2、歷年政策支持各階段風電發展按照上面敘述的風電的4個發展階段,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整理歸納如下:通過上述政策梳理,我們可以基本理清國家對風電發展的態度。在風電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讓風電快速開始發展成為首要任務,所以,該階段的政策以鼓勵外資進入,加快規劃和實施為主;第三階段,明確了收取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用,對風電上網的補貼,鼓勵國內風機制造商的研發和創新,取消外資風機免稅政策;第四階段,控制產能過剩和風機質量問題,鼓勵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我國的風電發展已經從數量階段過渡到了質量階段,未來的政策也將大力支持自主創新和自主研發,使我國的風電事業更上一層樓。3、我國風電行業的問題與出路2011年起始,風電行業“大躍進”的后果逐漸顯現出來,成為我國風電行業大發展的一個拐點。脫網事故頻發、風機質量下滑、風電企業利潤下降成為當年風電行業慘淡的寫照。其后的2012年,風機價格繼續下跌,需求不振,裝機容量進一步下降,所有風電產業鏈上的企業都經歷了痛苦的去產能過程,行業跌入了歷年低谷。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風電行業的癥結究竟在哪里,出路在哪里。首先,我們認為風電爆發式增長暴露出來的最大問題就是消納問題。2012年全國風電平均利用小時為1890小時,同比減少30小時。“三北”地區是我國并網裝機最多的地區,其他中2012年底內蒙古1670萬千瓦、河北706萬千瓦、甘肅634萬千瓦、遼寧省471萬千瓦、山東省393萬千瓦。但是由于電網建設的落后、負荷水平低、跨省跨區市場不成熟等原因,造成了大量的窩電。從目前“三北”風電運行情況看,蒙東、吉林限電問題最為突出,冬季供暖期限電比例已經超過50%。此外,蒙西、甘肅酒泉、張家口壩上地區電網運行限電比例達20%以上,黑龍江、遼寧風電運行限電比例達到10%以上。從業界經驗看,1900小時為盈虧平衡點,所以情況仍然很嚴峻。其次,風電質量與發展速度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矛盾。2011年是風電“大躍進”的轉折年,當年發生了大量的風電事故。2011年2月24日,甘肅橋西第一風電場出現電纜頭故障,導致16個風電場598臺風電機組脫網。此次事故被認為是近幾年中國風電“對電網影響最大的一起事故”。4月17日,甘肅瓜州協合風電公司干河口西第二風電場因電纜頭擊穿,造成15個風電場702臺機組脫網。同日,在河北張家口,國華佳鑫風電場也發生事故,644臺風電機組脫網。4月25日,酒泉風電基地再次發生事故,上千臺風機脫網。雖然個中原因較為復雜,但是主要還是華銳、金風、東汽、明陽等風電設備制造商的風機質量問題,此外,國家電監會還指出,風場管理、電網接入以及運行安全監管也是造成風電事故的原因。脫網事故之后,國內對風機低電壓穿越能力的討論也開始熱烈起來。在電網發生故障之后,并網點電壓會降低,而風機反應有一定的滯后,發出的能量由于電壓過低而無法送入電網,會在發電機處累計而產生過電流,為了保護風機,一般情況下會斷開風機與電網的連接。但是,若風力發電在電網中所占比例太大的話,一旦大規模脫網就會對電網穩定造成威脅。所以,所謂低電壓穿越即是要求風機在電壓跌落到一定程度內風機既不能受到損害,又不能脫網。2011年以前,風電沒有國家的并網標準。2012年2月,發改委正式發布了《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低電壓穿越能力被寫入了規范之中,具體要求為:A)風電場并網點電壓跌至20%標稱電壓時,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應保證不脫網連續運行625ms。B)風電場并網點電壓在發生跌落后2s內能夠恢復到標稱電壓的90%時,風電場內的風電機組應保證不脫網連續運行。我們相信,這將對風機質量的穩定和提升有所幫助。最后,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一方面,大量已吊裝風機無法并網;另一方面,面對目前的市場萎縮,前幾年借助“4萬億”而建立起來的風電設備產能有一部分閑置,無論是風機整機、葉片、塔筒等制造商都存在這種情況,行業經歷了洗牌的過程,外資和許多小企業退出了競爭。《中國機電工業》數據顯示,2012年風電設備產能利用率不到70%。那么,以上三大問題的出路在哪里?(1)特高壓輸電和加大風電收購力度將能解決消納問題我們認為,風電的“窩電”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地負荷與發電量的不平衡。由于發電中心的發達程度較低,負荷需求少,所以如果輸電網的建設不能跟得上的話,棄風就是很平常的事情了。例如,國網規劃的“四交四直”特高壓工程起點始于內蒙古,工程建成后內蒙古電力外送能力可以達到1億千瓦,從根本上解決內蒙古電力輸出問題。另外,風電和其他能源,例如火電等相比,目前在上網電價上并無任何優勢,且由于其出力的隨機性,對電網的沖擊較大,電網收購風電的動力較小。我們認為,在建設規劃上,就應該使電網和發電項目同步推進,做好調峰和調度等配套工作,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強風電的上網和全額收購。(2)各種并網和風機標準的建立和風機質量檢測認證制度解決質量問題《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的發布,為并網提供了較為明確的技術指導。而且,國家電網對風機的監測也已經開始,中國電科院在張北的檢測基地已經開始運行。所以,未來風機的質量將會越來越好。(3)自然的淘汰和開拓海外市場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我們認為,11-12年風電行業的慘淡,已經淘汰了一部分沒有技術實力的中小風機、零部件廠商,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去產能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的統計,目前中國風機出口的國家已經從2007年的1個擴大到2012年19個,累計出口臺數達407臺,700MW。我們認為,繼續擴大出口也是解決產能過剩的方法之一。4、我國風電未來的長期增長點-海上風電和低速風電除了常規的陸上風電,我國在海上風電和低速風電上,也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1)海上風電根據最新的海上風資源調查結果顯示,我國5~25米水深,5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2億千瓦,5~50米水深,7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為5億千瓦,部分潮間帶及潮下帶灘涂資源和深海風能資源也較為豐富。海上風電已經成為風電裝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源自歐洲,1991年,丹麥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風電場。目前,世界上已經有13個國家有海上風電裝機,大部分是歐洲國家。截至2012年底,總裝機容量已經達5246.1MW,但是受多種因素影響,近年海上風電裝機增速波動較大。我國海上風電目前在世界裝機占比7.2%,僅次于英國和丹麥,仍然有較大發展空間。《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中指出,到2015年,并網海上風電達到500萬千瓦,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較現有的39萬千瓦分別上升11.8倍和75.9倍。目前,全國有17個海上風電項目前期工作已經獲得國家能源局批準,總裝機容量為395萬千瓦,主要分布在河北(2個)、江蘇(7個)、上海(2個)、福建(3個)、廣東(2個)、浙江(1個)。此外,還有28個項目正在爭取國家能源局同意開展前期工作,總裝機容量850萬千瓦。雖然海上風電仍然存在著電價決定機制缺失、基礎工作薄弱、風機質量缺乏認證等問題,但是,隨著審批權下放,我們認為,雖然短期可能不達預期,長期來看,海上風電將帶動大功率風機的技術發展,對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有長期的利好。(2)低速風電低速風電是指風速在6~8米/秒之間,年利用小時數在2000小時以下的風電開發項目。目前全國范圍內可利用的低風速資源面積約占全國風能資源區的68%,且均接近電網負荷的受端地區。盡管不及三北地區2600~2800的風電利用小時數,華東等地區項目距離電網的受端非常近,機組基本都可滿發,這就能保證項目的穩定投資收益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1億千瓦風電裝機目標中,將有2000萬千瓦的份額屬于低風速風電開發。金風、聯合動力等廠商均有低風速風機銷售,價格高于普通風機約5%。在高速風機市場接近飽和以及低速風電基本能全額上網的條件下,低速風電未來的發展速度可期。5、風電發展現曙光,消納好轉、價格回升如我們前文提到的,我國并網風電裝機自“十一五”起快速增長,從2005年的126萬千瓦增長到2012年的6083萬千瓦,年復合增速達74%。可是,爆發式的增長也為中國風電制造行業帶來了產能過剩,質量下降等問題,以至于風機脫網事故頻發、建成風電場并網困難。12年,行業進入了寒冬,吊裝量較11年大幅下降至13GW,風機價格也有所下跌。但是,隨著風電行業洗牌接近尾聲,我們也從數據上找到了風電行業觸底的幾個跡象:一是并網率的上升,2012年全年累計并網率已經超過80%,是07年以來的新高;二是風機價格的回升,目前價格已經回升至2010年,較最低點反彈10%。從數據上判斷,風電行業的回升已經指日可待。市場一直對風電裝機在未來是否有增長充滿了疑惑。但是,根據目前的規劃情況,我們認為未來三年風機的招標仍然會有增長。根據2012年9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15年,投入運行的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達到1900億千瓦時,風電發電量在全部發電量中的比例超過3%。其中,河北、蒙東、蒙西、吉林、甘肅酒泉、新疆哈密、江蘇沿海和山東沿海、黑龍江等大型風電基地所在省(區)風電裝機容量總計達到7900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由1億千瓦并網容量目標計算,13-15年年均新增并網風機容量在1300萬千瓦左右,如果按照平均并網率80%計算,年均新增吊裝量將超過1600萬千瓦,較12年的接近1300萬千瓦有23%的增長。6、能源局已批項目保障風電“十四五”增速我們再從能源局的項目審批上作印證性分析,能源局自2010年至今已經預審批了三批風電項目,其中第一批2680萬千瓦,第二批2880萬千瓦,第三批2872萬千瓦。截至今年3月,據金風科技估計,能源局已批項目84.4GW當中,仍然有一半以上未進行招標(第三批不含黑龍江、吉林、內蒙)。即使最保守地假設后續再也沒有新項目審批,現有項目在13-15年均招標量也將超過14GW,若再加上第三批后續的黑龍江、吉林、內蒙以及可能的第四批,實現我們上面假設的年均16GW可能性極大。另外,從金風科技公布的季度招標量數據來看,13年起始招標量已經較12年大幅上升,一季度同比增長74%,環比增長52%,行業回暖跡象明顯。四、風電設備制造商大浪淘沙,龍頭優勢凸顯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風電行業的轉折點已經到來的結論。那么,風電的回升對風電整機制造商和零部件制造商的影響如何呢?我們首先拆分風電設備的全產業鏈,然后分塊敘述。風力發電機是將風能轉化成機械能的裝置,主要組成部分有轉子葉片、機艙和塔架,結構圖如下圖所示。設備生產廠家主要可以分為整機廠和零部件廠。一般來說,整機制造商主要負責風機整體的設計、采購和除塔架外各部件的組裝,較大的廠商還負責生產部分零部件。而零部件廠商各有專業,如葉片、齒輪箱、發電機等。風機主要部件占風機成本的比例如下:主要上市風電設備生產商整理如下:以目前的情況看來,雖然目前風電大行業已經有觸底回升跡象,但整機廠商的苦日子仍然沒有過去。由于風電項目1年左右的滯后期,廠商手中仍然有大量11、12年的低價訂單,今年業績仍然得不到較大提升。我們預計,到13年底或14年初,情況將有所好轉。零部件企業除塔架外,情況與整機企業情況類似。1、整機企業優勝劣汰整機企業是風點設備產業鏈上的主要玩家。從目前來看,主流風機機型為1.5MW。2MW、3MW和5MW的機型也開始陸續投入使用,大容量的機型在海上風電中應用較廣。如下表所示,風機按照不同分類方式,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實用的型號往往是以下分類的組合。目前市場上主流的機型分類是異步雙饋和永磁同步直驅。雙饋風機被稱為雙饋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發電機從定子和轉子繞組上都輸出功率,二是轉子電流可以雙向流動。而直驅式風機的最大特點是省去了雙饋式的齒輪箱,使葉輪主軸與發電機可以直接耦合,直接驅動發電機。兩種模式的優缺點對比如下:目前,雙饋機型由于技術成熟、進入市場較早,已經占據累計裝機80%-90%的份額。而直驅作為后起之秀,也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目前份額最高的金風科技全部采用直驅型。在上市風機企業中,兩種機型采用的情況如下:直驅風機因為需要永磁電機驅動,其成本受稀土價格影響較大,而雙饋風機無此問題。在2011年的稀土價格暴漲的過程中,生產直驅風機的企業遭遇了價格下跌、成本暴增的“雙殺”,一度陷入困境。但就目前來看,稀土價格已經回落到暴漲前的低點,且由于需求不盛,大幅上漲的概率較小。無論是直驅還是雙饋技術,目前風機企業之爭并不是技術路線之爭,而是質量之爭。過去數年是風電發展的一個周期,裝機排名前五的企業變動較大。所以,只有經歷了行業從盛到衰的考驗,才能看到企業真正的實力。各家整機企業裝機的份額變遷巨大,總體趨勢是:外資份額逐年下降、行業排名變化劇烈、集中度仍然不高。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3大外資巨頭Vestas,Gamesa和GE的份額從07年的三成多下降到12年的百分之十幾,部分原因是因為政府取消了外資產品進口免稅的政策以培養國內具有自主實力的企業。關于行業排名,我們看到的是,下降最快的是華銳和東汽,前者是由于質量問題,后者是由于業務收縮;而上升最快的是聯合動力,主要依托大股東旗下的龍源電力拓展市場,獨家采購聯合動力的風機。金風份額基本保持穩定,凸顯了大浪淘沙下龍頭的實力。但總體來看,行業集中度在過去幾年變化不大,未來行業整合和集中度的提高仍然將是一個大趨勢。在12年新增風電裝機前10中,外資僅有兩席,份額僅為8%,國內企業占據了我國風電的主要份額。從毛利率方面看,10年是各家廠商的拐點,最為夸張的華銳從20%以上的毛利率下滑到12年底的4.55%,行業情況十分慘淡。但是,在13年Q1,我們已經看到了毛利率的觸底反彈,華銳和金風毛利率均已經脫離了12年低點。目前,由于交貨的原因,整機企業手中的訂單大部分仍然是11-12年行業低迷時簽訂的,例如金風科技,12年底88%的在手訂單來自11-12年。風機行業的恢復將滯后于風電行業的復蘇,預計到13年底到14年初將有所體現。在經歷了行業起伏后,我們看好金風科技作為行業龍頭的壟斷力和自主研發能力。在風電行業景氣度回升時,金風將是最大的受益者。2、葉片企業仍然產能過剩風力發電機葉片是一個復合材料制成的薄殼結構,結構上分根部、外殼、龍骨三個部分。類型有多種,如尖頭、平頭、鉤頭、帶襟翼的尖部等。葉片是一個大型的復合材料結構,其重量的90%以上由復合材料組成。每臺發電機一般有三支葉片,需要用復合材料達四噸之多。按照我國12年每年13GW的新增裝機及平均容量1.5MW估算,葉片年均需求在8600套左右,按照上述產能計算,最大的三家即能滿足我國全部的葉片需求,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即使13年以后能達到15或16GW,對應10000多套的市場容量仍然存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中材科技、中復連眾和中航惠騰是國內三大葉片生產商,其合計市場份額超過70%。但是通過我們羅列的去年的業績,可以看出即使是龍頭也無法逃出產能過剩需求下滑的大環境帶來的影響。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幾大葉片企業12年的收入時代新材和中航惠騰均出現了大幅下滑,中航惠騰也在12年出現了大幅度虧損,但產能最大的中材科技在收入方面至少保證了不下降,顯示出了龍頭的優勢。我們認為,風機葉片行業在08、09年由國家4萬億投資帶動的擴產能后遺癥仍然在繼續。風機行業13年起的回暖將對其上游葉片行業帶來利好,但時間可能會在整機之后。3、齒輪箱企業集中度高齒輪箱是雙饋風機的核心部件,主要用于將風輪的轉動傳遞給發電機使之運轉。由于風輪的轉速很低,通常需要依靠齒輪箱來增加轉速。風電機組安裝之處往往自然條件較為惡劣,若齒輪箱發生故障,修復很困難,所以其可靠性要求比一般機械高很多。齒輪箱一般的造價占風電設備總造價的15%-20%。我國主要有三大風電齒輪箱制造公司:南京高精齒輪箱有限公司(中國高速傳動)、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重工之子公司)以及杭州前進齒輪箱集團。三家均為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公司之子公司。如前面的分析,目前年均齒輪箱市場需求約8000-10000套,按照2012年產量的情況,中國高速傳動產量為4269臺,份額在50%左右,是風電齒輪箱絕對的霸主。2012年,隨著風電吊裝的下降,齒輪箱的需求也隨之下降,中國高速傳動1.5MW齒輪箱產量同比也下降了22.5%。待行業有所恢復后,收益最大的將是具有壟斷地位的中國高速傳動。4、塔架企業寡頭壟斷風機塔架是風機設備中單件投入最大的部分,也是整個風機的基礎。大型風機的塔架在焊接、法蘭平面度、防腐等方面要求較高。風塔生產的特點是,有嚴格的運輸半徑的限制,一般來說,500km內才是經濟的運輸半徑。另外,根據每個地區的產能關系,一處工廠產能不可能很大,所以,這樣的行業特點決定了風塔產能非常分散。塔架市場分為低端和高端兩類,低端市場一般是指容量在1.5MW及以下的塔架,而高端指2MW及以上的。低端市場進入門檻較低,競爭十分激烈;而國內高端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態勢,泰勝風能和天順風能占據了較大的份額。泰勝風能主要面對國內市場,而天順風能主要為維斯塔斯、GE等提供風塔,出口占其大部分收入。經過10-11年的洗禮,塔筒行業生產企業已經從200多家下降到了100多家,行業去產能的過程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眾多小企業被洗出局,集中度有所提高。天順風能由于80%以上的收入都從國外產生,很好地規避了中國風電市場的萎縮,在11和12年收入都實現了大幅度增長,說明走出去是一個解決國內產能過剩的好方法。5、其他風電設備企業風機的其他重要部件生產企業包括發電機、軸承和鑄件等制造商。(1)發電機企業火電、水電和核電,可以很方便的控制原動機的輸入,保持發電機在額定轉速,因此,常規發電機都采用同步發電機。風電項目,由于風力的不確定和多變性,很難保持在固定的轉速,因此,風力發電大多采用異步發電機。長城電工、湘電、東方電氣和南車等企業是風電異步發電機的主要生產廠家。(2)風電軸承企業風電軸承是風機的核心零部件,也是風力機械中的薄弱部位。所以,不僅要求軸承具有足夠的強度和承載能力,還要求其壽命長(20年)、安全可靠、運行平穩、潤滑防腐性能良好。2006年以前,我國風電軸承大部分都是進口,滿負荷生產仍然供不應求。06-09年,國產風電軸承逐漸形成了規模化生產,主要企業有瓦軸、天馬、洛軸、徐州洛特艾德等,還有軸研科技、方圓支承、上海聯合和西北軸等。風電機組中用于偏航和變漿的旋轉樞軸承技術門檻較低,已經在國內實現量產,而主軸軸承等門檻相對較高,依然依賴進口。以帶齒輪箱異步交流發電機組為例測算風電軸承需求。1套發電機組需要偏航軸承(回轉支承)1套,變槳軸承(回轉支承)3套,發電機軸承(深溝球軸承、圓柱滾子軸承),3套,主軸軸承(調心滾子軸承)2套,共計9套。此外還有變速箱軸承,而變速箱有三種結構形式,第一種形式需裝用軸承15套,第二種形式需裝用軸承18套,第三種形式需裝用軸承23套。2012年我國新增裝機7872臺,其中約70%是帶齒輪箱的雙饋機,30%是直驅,雙饋按照保守的24套,直驅按照9套估算,總市場規模約為15.4萬套,按照每套3萬元估算,市場規模約為46億元。按照50%的國產化率計算,國內企業份額應該在23億元左右。根據《軸承行業“十四五”規劃》,到2015年,高效清潔發電設備的軸承國產化率要達到80%,再加上風電市場規模有所復蘇,行業增長仍然可期。(3)風電鑄件企業風電鑄件包括底座、軸及軸承座、輪轂、梁等支持部分,據估算每MW需要風電鑄件20-25噸,其中底座、軸及軸承座、輪轂、梁等合計約15-18噸,齒輪箱部件約5-7噸。風電整機廠商所需風電鑄件一般由專業鑄件企業配套供應。鑄件企業根據整機廠商的規格和材質要求,進行產品的工藝設計開發和生產,實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目前,風電設備行業的產業化分工已經較為成熟,鑄件企業基本是獨立于整機廠商的專業零部件企業。由于風電鑄件一般需要滿足20年不更換的高可靠性要求,因此其市場需求主要取決于風電機組新增裝機容量水平。按照去年13GW的新增裝機容量和每兆瓦20噸的鑄件使用量估算,我國風電鑄件的市場容量為26萬噸。隨著風電裝機的恢復,13-15年市場容量仍然有增長空間。目前,行業中主要的風電鑄件生產廠商有吉鑫科技、大連重工、無錫橋聯、浙江佳力、寧波日月、江蘇一汽等。其中龍頭吉鑫科技的市場占有率達到40%左右,基本壟斷國內市場。五、風電復蘇收益的上市公司風電行業的復蘇將受益有自主技術和研發實力的龍頭公司,我們建議重點關注以下幾個上市公司:1、整機企業龍頭老大——金風科技金風連續多年占據我國風電新增裝機最大份額,專注生產直驅式風機。目前,風機招標價格已經逐步復蘇,而金風的中標價格一向較均價有溢價。前期累積的4000多MW訂單也有望逐步釋放,新增訂單帶來的毛利率提升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得到體現。2、風塔行業雙雄——泰勝風能、天順風能兩家公司共同壟斷高技術門檻、高毛利的高端大容量風塔市場,并且與維斯塔斯、GE等國外整機巨頭簽訂了供貨協議,很好的避免了前幾年國內市場的萎縮。隨著國內市場的恢復和國際市場的持續增長,兩大巨頭有望受益于行業集中度的提升和需求的快速增長。
2023年電子行業智能化分析報告2023年9月目錄一、消費電子發展趨勢:智能性和便攜性 3二、谷歌眼鏡開創可穿戴設備先河 4三、智能手表將續寫可穿戴設備輝煌 5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觀設計和生態系統支持 52、第二代智能手表側重運動和健康監測 53、即將出現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強大 6(1)蘋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 7(2)三星有望發布多款產品 7四、智能手表+眼鏡解放雙手,埋葬智能手機 8五、硬件變革大,投資機會多 91、水晶光電:光學龍頭,智能眼鏡最顯著受易標的 102、環旭電子:設備連接的無線紐帶,微小化貼片工藝先鋒 113、歌爾聲學:聲學龍頭,小空間實現高音質 114、共達電聲 12六、附錄—可穿戴設備近期新聞匯總 121、屏幕有點小蘋果智能手表iWatch要來了 122、Google智慧手錶具雙觸控板、能無線上網 133、三星ProjectJ計劃曝光:智能手表不讓蘋果專美 14一、消費電子發展趨勢:智能性和便攜性消費電子沿著智能性和便攜性兩個維度發展。在過去幾年,市場關注的焦點在于智能性維度,即設備從功能型向智能型的演變;直至最近,谷歌眼鏡才引發了市場對便攜性維度的關注。在便攜性的維度,我們把電子產品分為四種類型:固定型、可攜帶型、可穿戴型和嵌入人體型。我們認為,消費電子產品從可攜帶型向可穿戴型的演變剛剛開始,未來甚至會向可嵌入型演變,投資機會將非常豐富。JuniperResearch預計:至2023年,整個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將會超過150億美元,比2021年將近翻一倍,可穿戴智能設備的銷量至2022年預計將達到7000萬臺。正如應用的成長促進了智能手機市場的興盛,可穿戴技術領域也會出現類似的成長:做到應用生態系統與可穿戴設備同步增長,各種新功能的產品將層出不窮。谷歌、蘋果、三星等大廠商均已在可穿戴電子設備領域有所布局,期望能把握下一輪移動技術變革的行情。當前各大廠商關注度較高的可穿戴式智能設備主要是智能眼鏡和智能手表。二、谷歌眼鏡開創可穿戴設備先河谷歌眼鏡給硬件行業帶來了重大變革和機遇,其對硬件的要求體現在四個方面:1)人機互動友好性(包括信息輸入和輸出);2)續航時間長;3)連接性;4)輕薄微型化。谷歌眼鏡在硬件方面的創新主要體現在信息輸出和續航時間上,信息輸出的創新之處在于采用微投和反射顯示屏的圖像輸出方案以及骨傳導耳機的聲音輸出方案,通常的微投具有功耗高的問題,谷歌的創新能夠大大降低功耗,延長續航時間。谷歌眼鏡硬件的創新關鍵在于微投和反射顯示屏。關于谷歌眼鏡的詳細論述請參見我們3月25日專題報告《谷歌眼鏡--無邊界創新時代的開啟》。三、智能手表將續寫可穿戴設備輝煌1、第一代智能手表缺乏外觀設計和生態系統支持最早面市的智能手表是精工Ruputer在1998年推出的一款兼容Win95、售價達330美元的智能手表,其后陸續有其他公司推出智能手表,但均未引起普通消費者的關注。我們認為,在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的時期,消費者對智能終端和移動互聯網認知度低,創新跨度過大的智能手表不可能取得勝利。此外,第一代智能手表在外觀設計和生態系統支持等方面都較為薄弱。2、第二代智能手表側重運動和健康監測摩托羅拉在2020年發布了MotoActv智能手表,主打運動監測功能。產品內臵8GB空間,配有1.6寸彩色觸控屏幕,采用強化玻璃,可以防汗、防雨及防刮;可與Android2.1系統或以上的智能手機同步;采用了MotorolaAccuSense技術,也內臵了GPS系統,可以讓用戶在運動時可以準確追蹤所在位臵及記錄時間、距離、速度、心跳及熱量消耗;內臵258mAh鋰電池,不夠非常理想,運動時可連續使用5至10小時。2022年面市的Pebble智能手表是第一款完全支持iOS功能的智能手表。產品允許多個程序同時運行,搭載iOS或Android2.3以上系統。配有分辨率為144x168的1.26寸黑白背光屏幕,采用e-paper電子紙技術,可以通過藍牙2.1+EDR與其他設備連接;內臵震動馬達和三軸加速度計,可安裝位運動專門設計的程序。3、即將出現的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更強大第二代智能手表在功能上還無法與智能手機相媲美,但蘋果、三星、谷歌等巨頭的動向讓我們堅信第三代智能手表功能將更為強大,有望與智能手機相當。(1)蘋果iWatch有望年底亮相消息稱,蘋果已經建立了一支100的團隊來研制智能手表iWatch,已經開始試產,富士康已經收到了蘋果的訂單,并有望在年底面市。蘋果的iWatch智能手表具有步程計和健康指標傳感器等第二代智能手表的功能,也能通過連接智能手機來顯示電子郵件、IM和其他數據,此外,還能夠實現手機的通話功能,并通過內臵地圖實現導航。在硬件配臵方面,iWatch將采用1.5寸OLED屏幕(臺灣錸寶科技RiTdisplay)和OGS觸摸屏,內臵的電池僅可續航1-2天(蘋果的目標是續航4天至5天)。(2)三星有望發布多款產品科技網站SamMobile報道:三星的ProjectJActiveFortius的智能手表有以下配件:針對Fortius開發的臂帶、固定在自行車上的裝臵以及囊狀態。三星也設計了健康軟件SHealth,預示著運動和健康監測將是三星可穿戴電子設備的重要賣點。媒體也傳出三星智能手表將命名為GALAXYAltius,屏幕分辨率為500x500。四、智能手表+眼鏡解放雙手,埋葬智能手機智能手機在功能手機通話和短信功能的基礎上,實現了上網、安裝應用程序、收發郵件等功能。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便攜性較差的電腦,我們判斷,便攜性更強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眼鏡將埋葬智能手機。智能手機、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三種設備各有優缺點:1.智能手機是最成熟產品,功能豐富,但屏幕較小,并需要手持操作,約束了在駕車等場合的使用;2.智能眼鏡輸出畫面大,視覺效果較好,但裝在鏡腳的觸摸屏面積小,僅僅具有簡單動作識別功能,信息輸入不方便,不適合復雜的操作;3.智能手表具有合適輸入的觸摸屏,操作方便,可以完成復雜的信息輸入,但屏幕太小,不適合人眼長時間觀看。我們認為,智能眼鏡和智能手表具有信息輸入和輸出優勢互補的特點,兩者的結合將兼具各自優勢,能夠實現在手表上輸入復雜內容,在眼鏡上觀看大的畫面,從而實現較好的視覺體驗。智能眼鏡+手表的硬件組合也具有智能手機所不具備的優點:一方面,眼鏡和手表持續與人體接觸,并可以通過傳感器自然地獲得人體信息,從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另一方面,眼鏡和手表都不需要手持操作,解放了雙手,適合在各種不同場合的應用,更勝于必須手持操作的智能手機,有望替代智能手機,從而帶來消費電子的革命性變化。五、硬件變革大,投資機會多可穿戴設備的外在形態完全不同于智能手機等傳統硬件產品,這些產品在硬件方面的變革很大,其中,智能眼鏡側重于光學方面的創新,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機的縮小版,并加入更多傳感器以讀取人體脈搏等信息,部分廠商也可能在腕帶處采用柔性化硬件設計。此外,智能眼鏡+手表的硬件組合也需要兩個產品之間頻繁的信號互聯,勢必增加對無線模組的需求。我們認為,水晶光電、環旭電子、歌爾聲學等公司將顯著受益于可穿戴設備的高速發展。1、水晶光電:光學龍頭,智能眼鏡最顯著受易標的公司是手機鏡頭用紅外截止濾光片和數碼相機用光學低通濾波器的領先廠商。公司在產品升級和新產品拓展兩個維度實現增長。光學低通濾波器的單價隨著從卡片機升級為單反微單而增長10倍以上,隨著攝像模組對像素和成像質量要求的提高,紅外截至濾光片材質從普通光學玻璃升級為藍玻璃,單價和市場空間有10倍的提高。公司不斷拓展微投、Kinect產業鏈相關產品等新產品。我們在3月25日專題報告《谷歌眼鏡--無邊界創新時代的開啟》中討論到,谷歌眼鏡硬件的創新關鍵在于微投和反射顯示屏,而微投的核心技術是光學加工、光引擎設計和鍍膜。水晶光電在這三方面均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在光學加工方面,水晶光電具有十來年的經驗積累;在光引擎設計方面,水晶光電與芯片設計商奇景及LCOS專利持有人合作;鍍膜更是水晶光電的核心優勢,其光學鍍膜的產能規模位居全球第一。水晶光電當前已進入某海外客戶的智能眼鏡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鐵蓋圓桶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輕型龍門刨床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線圈活頁本冊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瞬態電壓抑制二極管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瓷質外墻磚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游泳館管理軟件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水晶大樓模型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木制穿線繞珠玩具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挖斗上料機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平面研磨開閥市場分析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
- 拳擊入門-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大學mooc課后章節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中石油職稱英語通用教材
- ICD-10疾病編碼完整版
- 智能客房控制器設計
- 滁州瑞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赤蘚糖醇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
- THMDSXH 003-2023 電商產業園區數字化建設與管理指南
- 新建ICU鎮痛、鎮靜藥物應用幻燈片
- 橡膠和基材的粘接
- GB/T 10610-2009產品幾何技術規范(GPS)表面結構輪廓法評定表面結構的規則和方法
- GA/T 935-2011法庭科學槍彈痕跡檢驗鑒定文書編寫規范
- 湖北省黃石市基層診所醫療機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信息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