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復習第十五單元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課件(39張)_第1頁
一輪復習第十五單元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課件(39張)_第2頁
一輪復習第十五單元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課件(39張)_第3頁
一輪復習第十五單元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課件(39張)_第4頁
一輪復習第十五單元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課件(39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時47戰爭與文化交鋒主干知識·多維拓展一、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亞歷山大遠征(1)遠征: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_________率軍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2)破壞:被征服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亞歷山大2.“希臘化時代”(1)含義: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4)綜合認識材料從亞歷山大東征到公元前30年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學者稱為“希臘化時代”。在這段時間里,希臘文化隨著希臘人的足跡擴散開來,同時與東方諸文明進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這種新文化也就是“希臘化文化”。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思考: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對“希臘化文化”進行合理解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臘化文化”是伴隨著戰爭征服,以希臘文化為主導,不斷融合東方文明而形成的一種新文化,具有多元開放的特點。“希臘化文化”形成有利于打破歷史上東西方文明各自發展的狀態,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與融合。【以圖解史】“希臘化時代”的文化(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1.蒙古西征(1)第一次西征:1218年,中亞的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不久,_________以復仇為由,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2)第二次西征:滅亡金朝后,蒙古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3)第三次西征: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成吉思汗2.東西方交流(1)蒙古的三次西征,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他們撰寫的出使報告流傳至今。②根據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展示了一個富庶而神奇的東方世界,對以后的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③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2)蒙古的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①由東向西: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②自西東遷:移民進入中國中原地區,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易錯陷阱】正確認識侵略戰爭對文化傳播的作用侵略戰爭是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有效途徑之一,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途徑,也不是最好的途徑,必須正確認識戰爭對文化傳播的影響。二、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1.美國文化(1)原因:在美國_________前,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獨立戰爭2.拉丁美洲文化(1)背景①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殘酷的殖民戰爭和掠奪,在美洲建立起殖民統治。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②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③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_________”。混血社會(2)特征①文化多元性: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___________________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主要宗教;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得以保留。②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易錯陷阱】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不同的原因(1)當時北美處在工場手工業階段,資產階級作為正在上升的革命階級領導了獨立戰爭,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其階級局限性,表現出更多的革命精神,因而獲得更多的革命成果。(2)拉丁美洲資產階級力量較弱,作為革命的一般動力參加了運動,運動領導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這給獨立后拉美各國的社會發展帶來消極影響。(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1.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文化的沖擊(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2)拿破侖大軍所到之處,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___________》,傳播啟蒙思想。(3)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封建、專制成為眾矢之的,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拿破侖法典(4)原因:拿破侖對外戰爭的影響。材料1814年一位意大利人稱:“我這樣說是痛苦的,因為沒有人比我更意識到我們應該向拿破侖表示感謝,沒有人比我更懂得濕潤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復生氣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國人鮮血的價值。但是,我必須說這樣一句真實的話,看到法國人離開是一種巨大的、說不出的歡樂。”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意大利人“感謝”的理由。提示:拿破侖對外戰爭,打擊了意大利封建勢力,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2.表現(1)俄國:1825年“___________”發動武裝起義,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起義盡管很快失敗,但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2)波蘭:1830年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發動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_____________。(3)德意志:北方大邦普魯士在與拿破侖的戰爭中戰敗,失去了大量土地,不得不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統一趨勢已不可阻擋。十二月黨人民族解放斗爭(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表現:(1)殖民國家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識。(2)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2.影響:(1)中國:出現___________的思潮。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使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2)印度:英語和英國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但印度的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3)埃及:獨立后實行___________;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得以保留,_________仍是主要宗教。向西方學習君主立憲制伊斯蘭教【易錯陷阱】正確認識文化侵略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1)文化侵略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根本區別在于,文化侵略的實施者唯我獨尊,有預謀地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2)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雙方,則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行使文化選擇權,各自以我為主,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借鑒和吸收對方的文化精華。三、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1.背景:(1)一戰前,東歐和東南歐被壓迫民族已經存在民族獨立的愿望和行動。(2)一戰客觀上進一步傳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3)一戰后期,舊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2.表現:(1)中國:_________爆發,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進程。(2)印度支那:_______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3)印度:甘地領導的_____________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4)非洲:埃及爆發華夫脫運動。(5)拉丁美洲: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出現民族民主運動。3.作用:殖民主義勢力不斷遭到沖擊,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五四運動胡志明非暴力不合作(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1.戰爭期間:(1)措施: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明確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2)結果: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背景: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___________________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表現:英帝國迅速解體;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___________》,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3)影響: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4)最終瓦解的標志:1990年,納米比亞獲得獨立。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埃維昂協議(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1.原因(1)現代化的推進。(2)戰后新興民族國家建立。2.表現: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1)印度:現代文化呈現_______。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2)新加坡、韓國:既發揚_________的精華,又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創造出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3)埃及: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的影響,復興民族文化;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___________等地的文化元素。多樣性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儒家文化歐洲和西亞(4)綜合認識:材料新加坡開始自治時,英國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備一定制度文化水平的政治遺產,如林德憲法、議會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慣性,這些具有現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體制內,并在實用理性主義的主導下與東亞儒家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新加坡有復雜的種族關系,有眾多的宗教門派,有多種文化傳統,有多種語言和教育,在這種錯綜復雜的社會體系中,要進行有效的社會整合和社會管理,一個超越國內任何一個階級、種族和文化的“強政府”成為必然要求。

——摘編自孫建紅《新加坡軟權威主義政府的“善政”之道》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新加坡政府“善政”之道形成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使新加坡深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響;華人居多的社會現狀又使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國內復雜的種族、宗教、文化等,需要強權政府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熱考主題·技法有招戰爭與文化交鋒【主題闡釋】一、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希臘化時代”文化的多元性和開放性1.“希臘化時代”是西方君主專制時代的開始,也是古希臘歷史由獨立城邦走向統一的世界性帝國的過渡時期,“世界國家”一詞就誕生于希臘化時代。2.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第一次在政治上統一了地中海東部世界,奠定了希臘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礎。3.亞歷山大帝國建立過程中,東西方文明相互滲透,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觀念開始呈現。4.希臘化過程中,地區之間的差別逐漸縮小,經濟和文化的聯系擴大,出現了統一的希臘化世界的經濟體系。5.希臘化時代世界主義逐漸取代了過去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臘化世界呈現開放的全球意識。二、從歷史解釋角度,理解美國早期移民文化的內涵1.自由、獨立。早期移民前往美洲有的是為了逃離當時本國的宗教迫害和殘酷的社會環境,自由和獨立是這些早期移民的追求,這一追求不僅反映在宗教上,也體現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等領域。2.合作。作為一個從荒野中建立起來的國家,艱難的環境使移民們清楚地意識到,一個人單獨生存是極其困難的,合作是他們的有利選擇。3.開拓、創新精神。北美大陸荒涼的自然環境激勵著移民努力工作,使他們漸漸形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對北美豐富自然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孕育了他們開拓和創新的精神。4.平等和競爭。因為美國沒有被國王統治過,一個人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他的財富,因此平等、競爭是美國早期移民的追求。5.實用主義。當第一批定居者到達北美時,為了盡快適應新的惡劣的環境,他們必須更加務實,他們往往打破常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實用、有效也就成了他們追求的真理。6.唯物主義和金錢至上。美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唯物主義之上的,舒適的生活是美國人的追求目標,在他們看來,物質財富的多少反映了個體能力的差異性,這也逐漸成了美國社會的重要價值觀。三、從歷史解釋角度,分析近代拉美文化多樣性的成因1.源文化特質的影響作為拉美文化主要源文化之一的歐洲文化,本身是多種文化成分的混合體,這導致拉美文化具有突出的調和主義傳統。2.近代拉美文化形成發展過程的影響近代拉美混合文化的出現與發展,是多種文化對話、調適的結果,不同種族、民族、文化經過沖撞、磨合、包容與融合,打造了色彩斑斕的拉美文化。獨特的經歷也塑造了拉美開放、兼容的特質。3.社會經濟結構與種族(人種)結構的影響殖民地時期以來,拉丁美洲未曾出現單一的生產方式結構,多元混合型的生產方式結構(生產方式的多樣性)在拉美大陸持續至今。生產方式的多樣性從根本上決定了拉美文化的多樣性。4.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自然環境因素對拉美文化的多樣性也有較大影響。在拉美各地區傳播的過程中,歐洲文化吸收、借鑒了當地文化成分,出現了不同的具體形式與內容。這些都為出現多樣文化提供了客觀可能。四、全面認識二戰后印度、埃及等國家民族文化復興的特點和啟示1.特點(1)以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為主流,融合西方文化新內容,形成新的現代文化。(2)多種文化元素并存,呈現文化的多樣化。如埃及以阿拉伯文化為主流,又吸收了非洲、西亞和歐洲的文化元素,多樣化顯著。(3)鮮明的宗教性。兩國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很強的民族性。(4)政治文化的民主化傾向。二戰后埃及成立共和國,印度政治體制西方化。2.啟示(1)堅持文化自信,發展傳統文化。必須堅守和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保護文化遺產,才能保證本民族的特色,推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2)堅持對外開放和兼收并蓄。有選擇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堅持拿來主義,為我所用。【素養提升】(2021·浙江1月選考·T25)關于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歷來有爭議。分析下表雙方的辯論觀點,選項中合理的是(

)A.根據《馬可·波羅游記》錯載或漏載某些元代特有事物,可否定其真實性B.判斷《馬可·波羅游記》的真實性,應從總體上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證的資料C.歷史研究要勇于懷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以論帶史D.學術觀點須資料確證,如無實證,擱置爭議,自圓其說【解題思維】B高考集訓·命題前瞻【真題體驗】角度一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考查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1.(2021·浙江6月選考·T19)有法國政治家評價拿破侖:“沒有多少人能夠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以外還影響著如此許多之人。如果說他的輝煌能夠抵擋時間的侵蝕,那是因為他的生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產生了一種親密的回響。”并稱贊他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下列項中,最能體現拿破侖“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的是(

)A.發動“霧月政變”

B.編纂《民法典》C.廢除雇傭兵制 D.取得奧斯特里茨戰役大捷題眼:拿破侖幫助塑造了現代法國【解析】選B。現代法國是資本主義國家,《民法典》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當時保護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故選B。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的是獨裁政府,而現代法國是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故排除A。廢除雇傭兵制,側重于軍事制度,不全面,故排除C。取得奧斯特里茨戰役大捷側重于軍事,不全面,故排除D。2.(2021·天津等級考·T5)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題眼: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可危之甚【解析】選C。據材料“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可危之甚”可知,李鴻章主張學習西方的堅船利炮,改革兵制,以強兵御外,故選C。材料主旨是李鴻章主張強兵御外,未涉及朝廷腐敗的信息,排除A;李鴻章是洋務派,康有為等維新派力圖維新救國,排除B;“開始”說法錯誤,林則徐就已經“開眼看世界”,排除D。角度二從時空觀念角度,考查近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3.(2021·浙江6月選考·T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發生在 (

)A.1919年 B.1920年C.1921年 D.1922年題眼: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解析】選C。根據材料“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開天辟地”等,聯系所學,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故選C。A、B、D不符合題意。4.(2021·全國甲卷·T29)1921年2月,蔡和森寫信給陳獨秀,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時稱:“西方大工業國的無產階級常常受其資本家的賄買、籠絡而不自覺……此所以社會革命不發生于資本集中、工業極盛、殖民地極富之英、美、法,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他意在強調(

)A.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B.無產階級受資本家籠絡而失去革命動力C.中國已經具備了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條件 D.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題眼: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解析】選C。據材料“1921年2月……而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可知,蔡和森闡述了俄國十月革命產生的條件,結合所學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因此,蔡和森認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能夠產生無產階級革命,故C正確;由“討論馬克思學說與中國無產階級的關系”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中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而非強調社會革命不會發生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故A錯誤;由“發生于殖民地極少、工業落后之農業國俄羅斯也”可知,他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發生在帝國主義薄弱一環,并非強調無產階級失去革命動力,故B錯誤;土地革命時期,起義部隊進攻大城市受挫意味著俄國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適合中國國情,D錯誤。5.(2017·北京高考·T23)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認為,爭取權利的最佳方式“不是對罪惡的消極的不抵抗”,而是“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下列歷史人物與他有類似主張的是 (

)A.華盛頓 B.孫中山C.凱末爾 D.甘地題眼: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解析】選D。材料中馬丁·路德·金主張爭取權利的最佳方式是“對罪惡的積極的非暴力抵抗”,這與甘地主張的“非暴力不合作”類似,故D正確。具體解析如下:【新題預測】1.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說:“到了全無草原和中華之界限的名副其實的世界帝國蒙古,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一時打開了遠遠超越陸地和海域界限的往來和交流。作為其支撐的核心地區,無疑是中華。”他意在說明(

)A.元朝以前歐亞大陸并未出現海陸交流 B.元朝的民族交融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C.蒙古帝國促進了亞歐大陸文明的交流 D.蒙古帝國推動了歐亞大陸一體化進程【解析】選C。據材料“到了……蒙古,整個歐亞大陸才基本上成為一個開放的世界”可知,蒙古帝國的擴張促進了歐亞大陸文明的交流,故選C。自漢代至宋朝,歐亞大陸之間就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交流,排除A;材料旨在說明蒙古帝國的建立推動了歐亞大陸的交流,B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夸大了蒙古帝國作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加固訓練】陳樂民在《歐洲文明擴張史》中寫道:“羅馬人對希臘人的征服開啟了希臘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時代。羅馬人在對地中海的統治中融合進了希臘文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