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常考知識點_第1頁
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常考知識點_第2頁
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常考知識點_第3頁
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常考知識點_第4頁
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常考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執業醫師(含助理)考試:歷年

常考知識點1、感冒的基本病因——風邪。2、 “風者百病之始也”一一出自《素問?骨空論》3、 ‘感冒'一詞——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4、 ‘辛溫'與‘辛涼'的立論一一出自《丹溪心法》5、 感冒與風溫的鑒別特征一一前者少傳變、熱度低。后者傳變、熱度高、汗后熱復。6、 感冒與咳嗽的病機鑒別一一感冒:肺氣失宣、衛表不和。咳嗽:肺氣上逆。7、 感冒與咳嗽的小病歷鑒別特征一一有表證則屬于感冒。8、 ‘咳嗽'一詞一一出自《內經》。9、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一一出自《素問?咳論》。10、 “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內傷??”出自《景岳全書》。(此立論首先提出者一一明?張介賓)11、 咳嗽一一是中醫內科的單一病種,也包括西醫多種疾病的癥狀。12、 內傷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產物性病因)一一痰;火。(注意與臟腑失調病因相區別。)13、 明確‘哮'與‘喘'的鑒別一一始于《醫學正傳》明?虞摶。提出“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的鑒別特點。14、 “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一一出自《金匱要略》。一一是論述‘哮病'的內容(干擾答案常見‘咳嗽'、?■■2‘咳喘'、‘哮喘')15、‘哮喘'——始見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專主于痰”。16、哮病的病機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學說),外邪引動。17、哮與喘的關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18、哮與喘的鑒別:(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熱;喘分虛實。)哮:病名;聲響;陣發;呼吸有聲;R個;突然、反復發作喘:癥狀;氣息;持久;呼吸困難;R個個;陳舊、持續發作(急、慢性、遷延性)19、 哮病的治療原則——發時治標(祛痰理氣);緩時治本(扶正祛邪)。20、 哮病——多責之于肺、脾、腎。喘病——多責于肺、腎。21、 喘病的虛實鑒別:實證:邪氣壅肺;痰濁阻滯。肺氣上逆。氣急聲高、有力、深長;呼出為快;虛證:肺腎不足;氣失攝納。肺氣上逆。氣怯聲低、無力、短促;深吸為快;22、 喘病——始見于《內經》。“肺高則上氣肩息”——《靈樞》。‘上氣'指喘證癥狀。23、 “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出自《景岳全書》。24、 “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指喘證病機。出自《臨證指南醫案》(清?葉天士)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內傷者治腎。”——喘證治療原則。出自《類證治裁》(清?林佩琴)26、‘肺癰'——始見于《金匱要略》。27、 治療肺癰的代表方劑——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唐?孫思邈)。提出‘活血消癰'之說。28、 ‘肺癆'歸納于傳染病范疇——始見于《普濟本事方》(宋?許叔微)。提出‘肺蟲'說。——“肺蟲居肺葉之內,蝕人肺體??”。29、 肺癆的治療原則一一滋陰降火。始于元?朱丹溪。30、 我國現存首部肺癆專著——《十藥神書》(葛可久)31、 ‘殺蟲'與‘補虛'的治療肺癆原則——始見于《醫學正傳》。32、 肺癆與虛勞的鑒別要點——肺癆病位在肺,陰虛為主。虛勞病位在五臟,陰陽俱虛,腎虛為要。33、 ‘肺脹'一一始見于《靈樞?脹論》“肺脹者,虛滿而喘咳。”34、 痰瘀互結,阻礙肺氣——肺脹的病機,始見于《丹溪心法》。35、 肺脹——本虛標實;多與肺、心、脾、腎有關。36、 ‘心悸'——始見于《傷寒雜病論》。37、 心悸與怔忡的鑒別:驚悸:癥狀輕;有誘因;多實;自行緩解;病位淺;功能性。瀉實:鎮驚安神。怔忡:癥狀重;無誘因;多虛;持續發作;病位深;器質性。?■■4補虛:扶正安神。38、“邪在心,則病心痛”——見于《靈樞?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節??”——見于《靈樞?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虛、實的分證治療——《玉機微義?心痛》。41、‘胸痹'一詞——始見于《金匱要略》。提出‘本虛標實'學說。42、胸痹——病位在心,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43、治療胸痹的原則——先標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內經》稱為‘不得臥'、‘目不瞑'。45、‘胃不和則臥不安'——出自《素問?逆調論》。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機“一曰氣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機:實證: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熱擾心;心火旺盛。虛癥:陰虛火旺或氣血不足。——陰虛火旺;心脾兩虛;心膽氣虛。48、‘癲狂'——出自《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諸躁狂越,皆屬于火'。49、區分‘癲'與‘狂'——《難經?二十難》“重陰者癲”、“重陽者狂”。50、提出癲狂與‘痰'有密切關系的是《丹溪心法?癲狂》。51、提出癲狂‘瘀血學說'——“氣血凝滯腦氣”《醫林改錯》清?王清任。?■■552、‘癲'與‘狂'的區別:癲:痰氣郁結,蒙蔽心竅。心脾氣血兩虛。狂:痰火上擾,心神不安。心腎失調。53、癇病始見于《內經》,別稱‘胎病'、‘癲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54、提出癇與‘痰'有密切關系的是《丹溪心法?癇》。55、癡呆的基本病機——髓海不充。其病性為本虛標實。56、厥證在《內經》《傷寒論》中分為:暴厥;寒厥。57、《諸病源候論》提出‘尸厥'一詞,指出病機——‘陰陽離居,營衛不通,真氣厥亂,客邪乘之'。58、近代臨床對于厥證的治則——辨虛、實為主,源于《景岳全書》。59、胃痛始見于《內經》,強調了胃痛與‘肝'、‘脾'的有關。60、將胃脘痛與心痛明確區分——始見于《蘭室秘藏》。61、胃痛與真心痛鑒別特點:胃痛:胃脘脹痛;時間長;伴消化道癥狀;硝甘無效;心電圖正常。心痛:胸部悶痛;時間短;伴胸悶放射痛;硝甘可緩解;心電圖異常。62、‘痞滿'始見于《內經》,見通假‘否塞'。《傷寒論》中指出“滿而不痛者,此為痞”。63、‘嘔吐'病名始見于《內經》“諸嘔吐酸??皆屬于熱。”?B?664、‘噎嗝'病名始見于《景岳全書》。65、噎嗝病機——責于痰、氣、瘀、虛,與肝、脾、腎關系密切。66、 ‘呃逆'病名始見于《格致余論》元?朱丹溪。“呃,病氣逆也,”67、 呃逆,《內經》謂之‘噦'(古音yue)68、 《金匱要略》將呃逆分為三種——實證;寒證;虛熱證。69、 ‘腹痛'始見于《內經》。70、 “痛隨利減,當通其經絡,則疼痛去也。”——李東垣。提出三陰經辨證腹痛。71、 ‘泄瀉'始見于《內經》。72、 《難經?第五十七難》提出五種泄瀉——“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73、《醫宗必讀》治泄九法——淡滲;升提;清涼;疏利;甘緩;酸收;燥脾;溫腎;固澀。74、 泄瀉病位在大腸,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75、 痢疾始見于《內經》。《難經》稱為‘大瘕泄'。《傷寒論》將痢疾與泄瀉統稱為‘下利'。76、 痢疾病名始見于《肘后備急方》‘痢'。77、 《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傳染性、流行性。——“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則。78、 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瀉;里急后重;赤白膿血。?■■779、便秘始見于《傷寒論》。提出‘陽結'、‘陰結'學說。80、《圣濟總錄》首先提出‘寒'‘熱'‘虛'‘實'辨證分類,沿用至今。81、脅痛見于《內經》,《靈樞?五邪篇》“脅在肝,則兩脅中痛。”82、脅痛的病機特點——肝氣郁結,絡脈失養。83、脅痛特點:肝郁氣滯——脹痛。肝膽濕熱——口苦惡心。肝血瘀滯——刺痛。肝陰不足——隱痛。84、‘黃疸'病名始見于《素問?平人氣象論》。85、治療黃疸的重要方劑‘茵陳蒿湯'——出自《金匱要略》。總體治則:祛濕、利小便。86、記載‘急黃'、‘陰黃'證的是《諸病源候論》和《圣濟總錄》。87、‘茵陳術附湯'——出自《醫學心悟》(程鐘齡)。88、《沈氏尊生書》提出‘瘟黃'概念,“天行疫癘,以至發黃者,俗稱之瘟黃,殺人最急。”89、‘積聚'始見于《內經》。90、首先區別‘積'與‘聚'的是《難經?第五十五難》“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屬有形,聚屬無形。91、‘鼓脹'病名始見于《內經》。92、《金匱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腎水'。93、《醫學入門》首先提出控制食鹽攝入——“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更斷鹽醬。”?■■894、《醫門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95、鼓脹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腎。96、頭痛經脈分布:太陽(前);少陽(兩側);陽明;太陰(后);少陰;厥陰(顛頂)。97、關于‘頭痛'的特殊名稱:真頭痛(腦出血);暑溫頭痛(流行性腦炎);春溫(乙型腦炎)。98、‘頭痛'病名始見于《內經》。《素問?風論》中謂之‘首風'、‘腦風'。99、眩暈的五大病因——風、火、痰、瘀、虛。100、眩暈始見于《內經》,謂之‘眩冒'。101、“無痰則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102、“無虛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書》。103、“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104、“眩運者,中風之漸也。”——出自《醫學正傳》。105、中風始見于《內經》,以別名而論。106、提出“絡脈空虛”為本的始于張仲景。107、“外風”學說、“內虛邪中”立論——唐宋以前。108、“內風”立論——金元時期。109、四大流派——張元素:病因為熱。劉河間:“心火暴盛”。李東垣:“正氣自虛”。朱丹溪:“濕痰生熱”。110、中風病因——風、火、痰、虛、氣逆、血瘀。?■■9111、中風病機——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112、中風與其他疾病的鑒別:中風:(主證)口舌歪斜。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脈外。口辟:(面部癥狀)口眼歪斜。 風寒痹阻絡脈。癇證:(發作性)口吐白沫。無后遺癥。肝風逆亂。痙證:抽搐強直;重者昏迷。 邪壅經絡;筋脈攣急。痿證:(發病緩慢)無精神癥狀。 筋脈失養;弛緩不收。厥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無后遺癥。氣機逆亂;陰陽氣血不能順接。113、‘瘧疾'病名始見于《素問?瘧論》。114、《神農本草經》記載:常山、蜀漆可治療瘧疾。115、《肘后備急方》提出‘瘴氣'說,指出青蒿為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116、“一歲之間,夫幼相苦,若染時行,變成寒熱,名曰疫瘧。”——出自《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17、“使邪氣潰散,速離募原”——達原飲,出自《溫疫論》(吳有性)。?Bfl10118、瘧疾的病位——半表半里,營衛之間,屬少陽經。119、‘水腫'始見于《內經》,稱為‘水'。分類‘風水'、‘石水'、‘涌水'。120、《素問?水熱穴論》指出水腫與肺、腎的關系——“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121、“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出自《素問?至真要大論》122、“開鬼門,潔凈腑。”——指水腫的治療原則。123、《金匱要略》提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的水腫分類。124、“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出自《金匱要略》125、《濟生方》(宋?嚴用和)提出‘陰水'‘陽水'說。倡導‘溫脾暖腎'治法。126、《丹溪心法?水腫》“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澀,此屬陰水。”127、水腫病機要點——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三焦氣化不利。128、陰水、陽水辨證要點:陰水:緩、虛、內傷。由下而上;按之如泥;兼: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脾、腎。陽水:急、實、外邪。由上而下;皮膚光亮;兼:實熱證。?■■11肺、脾。129、水腫與鼓脹鑒別要點:水腫:眼瞼、下肢先腫。無腹脹及腹部血管異常。肺、脾、腎。鼓脹:腹部腫大,四肢不腫。可有臍周靜脈怒張。肝、脾、腎。130、水腫三大治則:上下分治:腰以上發汗。腰以下利小便。陰陽異治:陰水扶正、溫脾腎。陽水發汗、利小便,攻逐水飲。活血化瘀:“血不利則為水”。131、‘淋證'始見于《內經》。132、《金匱要略》稱之為‘淋秘',歸納其病機為‘熱在下焦'133、《中藏經》(華佗)八種分類:冷、熱、氣、勞、膏、砂、虛、實。134、《外臺秘要》《千金要方》五種分類:石、氣、膏、勞、熱。135、《濟生方》的五種分類:石、氣、血、膏、勞。136、近代六種分類:熱、石、血、氣、膏、勞。137、淋證三大特征——尿頻;尿急;尿痛。138、淋證、癃閉、尿血的鑒別要點:淋證:小便總量正常。痛。癃閉:小便總量少或無。不痛。尿血:小便帶血。不痛。139、‘尿濁'(《大綱》新增內容,實屬無聊)——本證為了應和西醫‘乳糜尿'特點,其本質屬于膏淋一證。其辨證、治法、方藥一概相同。140、‘癃閉'始見于《內經》。141、‘導尿術'記載——見于孫思邈《千金要方》。142、郁證始見于《內經》,有五郁之說——“木郁達之,火郁發之,土郁奪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143、‘臟燥'與‘梅核氣'兩病——始見于《金匱要略》。144、《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說:氣、血、痰、火、濕、食。創立‘六郁湯'‘越鞠丸'。145、郁證病位在肝,與心、脾、腎關系密切。146、血證始見于《內經》。‘血證'病名始見于《醫學正傳》。147、瀉心湯、柏葉湯、黃土湯——出自《金匱要略》。148、治療吐血三要法——‘行血'‘補肝'‘降氣'出自《先醒齋醫學廣記》149、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寧血'‘補血'出自《血證論》150、《景岳全書》強調血證病機為‘火盛'和‘氣虛'。151、血證病機“惟火惟氣耳”的意義:火:實火——迫血妄行。虛火——灼傷脈絡。氣:氣逆——迫血妄行。氣虛——氣不攝血;脾不統血。?■■13152、咳血與吐血的鑒別要點:咳血:咽癢而咳;呼吸道疾病、癥狀;伴氣管分泌物;血色鮮紅;血中有泡沫吐血:惡心而吐;消化道疾病、癥狀;伴胃內容物;色深暗;或鮮;大便色黑;153、血淋與尿血的鑒別要點:血淋:——淋漓澀痛。尿血:——不痛。154、‘痰飲'病名始見于《金匱要略》,并分為廣義與狹義兩類。155、治療痰飲的基本原則——“溫藥和之”出自《金匱要略》。156、提出‘清者為飲,濁者為痰'的分類概念始于《仁齋直指方》。157、提出“外飲治脾,內飲治腎”的概念是葉天士。158、痰飲病位在三焦,責于肺、脾、腎三臟。159、痰、懸、溢、支的辨別要點:痰——胃腸。懸——胸脅。溢——肢體。支——胸肺。160、‘消渴'病名始見于《素問?奇病論》。《金匱要略》立有專篇。161、將消渴明確分類為三消的始于《證治準繩》。——“渴而多飲為上消;消谷善饑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162、消渴責于肺、胃、腎三臟。?■■14163、消渴三多一少分類特征:多飲為上消;多食為中消;尿多為下消;消瘦為后期。164、汗證始見于《內經》。‘盜汗'病名始見于《金匱要略》。165、區別自汗與盜汗始于《三因極一病證方論》166、“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出自《臨證指南醫案》167、內傷發熱的記載始于《內經》,側重描述陰虛發熱。‘內傷發熱'病名始見于《癥因脈治》168、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甘溫除熱法。出自《金匱要略》。169、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發熱——甘溫除熱法。(李東垣)。170、將腎氣丸化裁為六味地黃丸——治療五臟熱證《小兒藥證直訣》。171、用右歸飲、理中湯、大補元煎、六味回陽飲治療陽虛發熱——《景岳全書》172、‘虛勞'病名始見于《金匱要略》。173、《難經?十四難》提出‘五損'的概念。174、《諸病源候論》提出‘五勞'‘六極'‘七傷'概念。175、《理虛元鑒》(綺石)——虛勞專著。176、“治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肺為五臟之天,脾為百骸之母,腎為性命之根,治肺、治脾、治腎,治虛之道畢矣。”——出自《理虛元鑒》。?Bfl15177、‘痹證'病名始見于《內經》。178、“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