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章太炎與大學教育之師者與作述者之區分
現在,大學的教育受到了批評。為了不完全理解教育和研究之間的關系,我們制定了許多復雜而詳細的規定。為了全面提高學術水平和教育質量,教師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實際的情況卻是,章程愈繁、條規愈密、標準愈高,為師者愈窮于應付,教學與科研愈相互沖撞,“科研成果”愈是像大躍進的砸鍋煉鐵———把寶貴的資源作踐成殘次品甚至學術垃圾。于是人們在奮起指責大學弊端的同時,不得不重整大學理念。近日偶讀章太炎先生近百年前之作———《程師》,以其程之于今日大學之弊,宛若正為今日而言也!《程師》初刊于1910年《學林》第二冊上,主題是嚴格區分教師與作述者,并以之指陳當時學弊。《程師》開宗明義地說:“《傳》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師者,未足為作述者也。……以師為作述者,則作述陋;以作述者責師,則師困。”(P137)在太炎先生看來,師者與作述者有著根本的不同。“守其成聞,見過弟子,有比次之功,謂之師”(P137),即為師者是能保有知識,對于知識有超越弟子的識見,能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掌握新舊知識的來龍去脈的人。作述者則不同,他們能建立新的知識范式,或者對一定的范式加以充實完善,所謂“制法謂之作,因其法,能充實之謂之述”(P137),而“舊義久微,今復甄明,亦得為述”(P137)。太炎以為,非要以師為作述者,那么,所謂創造發明必淪為粗陋卑賤之物;非要用創造發明去要求教師,那么教師將無法完成其教育職責。這是因為,“一國之中,為師者當數萬,作述者不過數人”(P137),真正能發明創造、著書立說的人少而又少,“必待作述者以為師,則是待華山之綠耳然后駕也。”(P137)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太炎先生竟然主張“作述者又不可為師”(P137)。因為作述者往往“其法卓特,不循故常;其說微至,不與下學近”(P137)。如果學習者不能完全了解前人之說,并比較前人之說與作述者新說之間的利病得失,就無從理解作述者的獨到之處。于是,新說和舊說在學習者心目中便沒有什么區別,以新奇之說相示反易養成學者好高騖遠、以新奇相夸的不良學風;他們一旦再聞淺近之說、平明之理,又會誤認其為高遠、新奇之論。這樣,既難以形成學習者堅固的知識,也無從發展其心智能力。筆者從事中國教育史的研究和教學20年,1992年起先后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每逢招生面試之時,我們幾乎都要考察考生同一個問題:“您讀過哪些中外教育經典?對它們有何評價?”我注意到,多數情況下,“好”一點的考生會列出諸如韓愈的《師說》或《學記》;“誠實”一點的考生干脆答之以“沒有讀過”,盡管不少考生都能就目下流行的新名詞、新概念、新理念泛泛而論、夸夸其談。識,姑且不論每個教師是否都能摸得著前沿,即便摸得著,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教師如不引導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知識,不能使學生把前沿問題置于學科知識的發展流變之中予以把握,那么,最前沿的與最古舊的學術知識有何區別?它們又如何能實現其應有的教育價值呢?更何況,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不少貌似前沿者實為裨販時髦之物。故太炎先生說:世變亟,一國之學或不足備教授,又旁采他方。他方之學,易國視之,若奇偉然。傳授者欽次故言,未有增上,黠者或顛倒比輯之。幸弟子莫理其本,則竊他人以成己,東方之博士,皆是也。(P137)在一個文化交通的世界里,輸入他國學問本為自然平常之事。外來之物在本國人眼里本就顯得新奇而非凡,“聰明”的傳授者又利用弟子們不知其來由的缺陷,竊他人之物以為己有,顛倒比輯、牽強附會。這種竊來的新奇“前沿”,無論如何也不會比淵源有自、經過歷史汰漬的基本學術經典,更有教育的價值。如果如今的大學不是過分關注所謂新而又新的“前沿”、顛倒比輯的眾多新課程,而是把教育的重點放在以基本學術經典為中心的教學研習上,大學教育的水平也許要高得多。作述者不可為師,還有更深一層的理由。太炎先生說:“又作述者,或時議前修,駁同列,非慢易之也,欲弘道,固不以言殉人,尊之至,故以爭為匡救。”(P138)即作述者為了求真弘道,常常會非議前賢、駁斥同列,充滿了批判精神。一般的學習者如果不能理會此一批判的深意,就會以菲薄前賢、輕蔑同列為能事,從而助長自大淺薄之學風。“故作述者,所以宏覆諸師,非身自為師者也。”(P137)對于師者與作述者的關系,太炎先生的結論是:“世無師,則遵修舊文者絕,學不遍布。世無作述者,則師說千年無所進,雖有變復,非矯亂,則奇岈也。取于他國,則終身為寫官。知作述者與師不可相無,而不可同職也,則功分定矣。”(P138)也就是說,教師發揮著文化傳承和普及的功能,作述者則負有文化創造的使命。兩者須分工定職、不相混淆,又要各盡其職、相得益彰。這當然不是說教師可不從事學術研究,只是要對其“研究”作出準確定位。一般來說,研究有兩種:一是因前人之所已知進而求其所未知,此為創造發明之事,即太炎先生所謂“作述者”之事;一是因前人之所已知而求者之本份,亦非絕大多數教師所能為功,故不必以此責之于師;后者為教師從事有效教學所必備,但應以運用于教學為目的,似不必冒作創造發明而以“作述”相標榜,以見之于所謂“核心”學術期刊為榮,雖發表之,其價值亦多在學術知識之傳承與普及而已。此外,如何在學術知識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之間建立起有效聯系,亦為教師所當探究,此屬“教學研究”之范疇,也以為師者自我受用、改進教學為旨歸,鮮有能進于“作述”之境者。不能在兩種研究之間作出明晰區分,籠而統之地以“研究”相號召,或以作述責師,或以普及為作述,必將使為師與作述兩相妨害,其弊深且遠矣!論及作述之道,太炎先生有兩句理通道貫之名言:“中國學術,自下倡之則益善,自上建之則日衰”(P152);“學術文史,在草野則理,在官府則衰。”(P120)很明顯,在發展學術之道上,他將民間與官府、私學與官學兩者對立起來,并采取褒揚前者、貶抑后者之立場,“師者在官,作述者在野,其為分職,居然殊矣”(P138),其立論之偏顯而易見。但依筆者之見,此論之關鍵不在將二者對立起來,而在揭明學術創造之自由前提。這種自由表現為內外兩面。在內,真正的作述者須擺脫名利之羈絆,以求是明真為先務,所謂“作述者非獨名其學,亦將有以自尊貴”(P138),能“攻苦食淡”(P760);在外,可不受陋規之強制,能悠游厭飫、自求自得。不用說,這內外兩個方面總是相互纏繞的。學者所以甘愿受制于陋規,陋規所以能牢籠學者,均一“利”字使然。太炎作《程師》之日,正值清末新式學堂代傳統學校、書院而起且高歌猛進之時。時人無論是頑固派、改良派亦或是革命派無不歡欣鼓舞,以為“科舉廢,學校興,學術當日進”。太炎目此為世俗之論。早在1906年,他就鞭辟入里地預言:“今學校為朝廷所設,利祿之途,使人茍偷,何學術之可望?”(P153)學者若不能擺脫其束縛,實難有所創獲。在這一點上,官學之不及私學,考之于中國學術特別是文史之學發展史,太炎之論卻也昭昭有據。唐以后官學自太學以至于府、州、縣學,均為科舉之業所牢籠。名師大儒雖間有出入其間者,但其學術之養成與發展,鮮與官學有關,而多于民間講會、書院授受相聯。當程朱之學、陽明心學、清代樸學開一代學風之際,莫不如此。故太炎先生于1924年又說:“自昔設學,論者早謂學生為國蠹,無講塾,儒人學會得之,次猶可于書院得之,而正式學校無與也。”(P747)清末以降,借鑒于西方的現代學校體系成立。因這一體系既非中國所本有,亦不具備自然生長之社會條件,國家遂不得不自上而下地予以規劃和推廣。手段之一,便是用科舉出身以誘生徒,遂使新式大學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科舉式教育之替代物,以西制新學之表行太學舊制之實:西方大學學術自由、學術自治之精神,并未在官學扎根;傳統書院之良法,亦不見為官學所取。故有學者指出:清末“大學只是封建國家政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獨立的主體地位,我國第一所以‘大學’為稱的京師大學堂,……實際上是‘近代版’的‘太學’或‘國子監’。”(P109)民國時期,局面稍有改觀,但大學除了個別成功融合傳統書院與現代西方大學精神者外,中國人文學術創造之重鎮顯然不在官學。這是因為當時的社會尚未完全剝奪作述者的自由空間,民間社會和力量的存在為作述者提供了必要的支撐。1949年后的近30年間,由于全能政治支配一切,民間社會消失,有作述之才者被定格于整齊劃一的行政體制之內,只能按照單一的意識形態復制知識,實淪為太炎所謂“日衰”之局。改革開放之后,學術空間日益擴大,所謂“民間學者”、“公共知識分子”也開始出現。數量雖不多,卻呈日益增長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注重學術積累,講究學術規范,已日益成為知識界的共識。但以行政權力為中心的集權式學術體制沒有根本的改觀,它甚至還隨著日益繁瑣的各種考核、評審和評估制度的實施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于是,大學里正在形成的正常、健康的學風和教風受到越來越嚴重的侵蝕。期積累,非一朝一夕所能為功。故太炎認為,“漢時博士,年五十始應科”對于人文學術的創造來說是正常的;而自新式學堂建立以來,“有晨朝卒業,比暮,已為父師者矣”(P139)的急功近利心態,則是不正常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學甚至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屬于學術積累和練習基本功的階段。絕大多數學位論文,能在專業訓練的基礎上,掌握基本的學術規范和研究方法,進入學術之門,就已經難能可貴了。過高的要求,會使他們忽視學術基本功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數字化城市行業發展預測及前景調研研究報告
- 春季小學二年級班主任工作計劃
- 病理生理學模考試題含參考答案
- 驗光員模擬練習題+參考答案
- 化工生產技術習題+答案
- 職業技術學院2024級國際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 2025年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浙江省強基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航空物流運輸中的跨境電商物流解決方案考核試卷
- 絹絲在化妝品領域的創新研發與應用實踐考核試卷
- 智能音箱行業發展趨勢與市場前景深度解析
- 2025上半年廣西現代物流集團社會招聘校園招聘14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出售東西合同樣本
- 2024年榆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員筆試真題
- 防汛抗旱合同協議
- 2025年氣瓶充裝作業人員P證理論考試練習試題(400題)附答案
- 2025年4月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初中教學質量調研中考一模數學卷(原卷版+解析版)
- 2025-2030中國皮膚填充材料行業市場發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略研究報告
- 2024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最 新稅收政策解析及操作規范專題培訓(洛陽稅務局)
- 2025年武漢二調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保安證考試答題技巧與試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