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整體觀念_第1頁
中醫整體觀念_第2頁
中醫整體觀念_第3頁
中醫整體觀念_第4頁
中醫整體觀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整體觀念中醫整體觀念整體觀念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種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構成部分之間,如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在構造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功效活動中是互相協調為用的,在病理變化中是互相影響的。同時又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也是一種整體,自然間的變化(如四時氣候、晝夜晨昏、地區方域等)對于人體的生理、病理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中醫治病時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自然環境之內,是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說,人和自然環境是一種整體。因此當自然環境發生變化時,人體也會發生與之對應的變化。同進,人又是社會整體事的一部分,因此,社會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產生影響。固然,人又會反過來影響社會。社會和人體緊密聯系,互相影響,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整體。陰陽陰陽基本概念陰陽是代表互相對立又互相統一的兩個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現象矛盾雙方的概括。中醫用這種樸素的矛盾觀點來闡明人體和疾病現象的屬性。普通說來,凡含有熱的、動的、興奮的、強健的、明亮的、無形的、輕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加的等等特性者都屬于陽;與此相反的則屬于陰。例如人的體表屬陽,體內屬陰;背側屬陽,腹側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機能活動屬陽,組織構造屬陰;機能亢進屬陽,機能低下屬陰等等。但是,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絕對的、不變的,而是相對的、變化的,要根據一定的條件來決定。例如胸與腹相對而言,胸在上屬陽,但與背相對而言,胸又屬陰。陽熱動興奮強健明亮無形輕上增加陰寒靜抑郁衰弱晦暗有形重下衰減在人體中陽體表背五臟機能活動機能亢進陰體內腹六腑組織構造機能低下陰陽變化的規律陰陽二氣是在運動中互相感應而交合的過程,稱為陰陽交感。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陰陽的交感使對立著的兩種事物或力量,統一于一體,于是產生了自然界,產生了萬物,產生了人類,并使自然界時時處在運動變化之中。(1)陰是的對立制約對立刻相反,如表。陰陽相反造成陰陽互相制約,例如溫熱能夠驅散嚴寒,冰冷能夠減少高溫,水能夠滅火,火能夠使水沸騰而化氣等。溫熱與火屬陽,嚴寒與水屬陰,這就是陰陽之間的互相制約。陰陽雙方制約的成果,使事物獲得了動態平衡。就人體的生理機能而言,機能之亢奮為陽,克制為陰,兩者相與制約,從而維持人體機能的動態平衡,這就是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面并非安靜地各不有關地共處在一種統一體中,百是時時刻刻在相與制約著對方。(2)陰陽的互根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根據。沒有陰,就不可能有陽,沒有陽,也不可能有陰,“陰生于陽,陽生于陰”,“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始終貫徹在生命的全部過程,一旦“陰陽離決”,生命也就終止。(3)陰陽的消長陰陽并不是處在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不停地進行著“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斗爭。人體中陰陽在一定程度內不停的有消有長,有盛有衰,這是生理活動的過程,這個活動過程出現異常,就會發生病理變化。正所謂“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內寒”。(4)陰陽的轉化中醫認為“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陽能夠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例如,機能亢盛的陽證能夠轉化為機能衰竭的陰證。2.臨床應用(1)在發病方面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發生的基本環節就是“陰陽失調”。例如,根據陰陽消長的道理,陰盛的病證經常引發陽衰,陰虛的病證往往引發陽亢。根據陰陽互根的道理,當陰陽任何一方有明顯虛損時,常能造成另一方的虛衰,即所謂“陽損及陰”或“陰損及陽”。(2)在辨證方面中醫臨床辨證首先要分辨“陰陽”。例如:發熱口渴、喜飲冷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等屬于陽證;怕冷、口淡、喜熱飲、面色蒼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遲等屬于陰證。外科瘡瘍局部發紅、灼熱、腫脹、發展快速、易潰易愈、潰后膿稠者為陽證;反之,不紅不熱、平塌陷下、發展緩慢、膿液清稀者為陰證。陽發熱口渴喜飲冷水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數陰怕冷口淡喜飲熱飲大便溏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遲(3)在治療方面根據陰陽偏盛或偏衰的狀況確立治療原則。如陰局限性要滋陰,陽局限性要溫陽;陽偏盛要清熱,陰偏盛要散寒。運用藥品的陰陽屬性來調節機體陰陽的偏勝或偏衰,以達成治療的目的。如以藥性的寒、熱、溫、涼四氣來分,寒、涼屬陰,溫、熱屬陽;以藥品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來分,辛、甘為陽,酸、苦、咸為陰;以藥品的升、降、浮、沉來分,升、浮為陽,沉、降為陰等。陽溫熱辛甘淡升浮陰寒涼酸苦咸沉降五行1.基本概念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行學說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元素,宇宙間多個物質都能夠按照這五種基本物質的屬性來歸類,五行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祖國醫學借用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內部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互有關系,用以補充陰陽學說。(1)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互相滋生、增進、助長的意思;相克,有互相制約、克制、克服的意思。五行相生的規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規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用五星圖表達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含有“生我”(母)和“我生”(子)兩方面的關系,把它比方為“母”與“子”的關系。在相克關系中任何一“行”,又都含有“我克”(所勝)和“克我”(所不勝)兩方面的關系,稱之為“所勝”與“所不勝”的關系。五行相生之中,同時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生。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維持相對平衡不可缺少的條件。因此五行生克制化是正常現象。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或不及,出現異常現象,都可引發相乘或相侮的變化。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侮是侮辱的意思。相乘是過分的相克,超出了正常制約的程度,其規律同相克,但被克者更加虛弱。相侮即“反克”,又叫反侮,即原來是自己所能克勝的,卻反而被它克勝,其規律與相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時土克水,若土氣虛弱,或水邪泛濫,水就反過來侮土。(2)五行歸類祖國醫學中以五行為中心,將自然界和體有關的事物和現象按其屬性、形態相類同的,分別歸納成五大類,其關系簡列以下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臟肝心(心包)脾肺腎六腑膽小腸(三焦)胃大腸膀胱五體筋脈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憂恐五神魂神意魄志五竅目舌口鼻耳五音角徵宮商羽五主色嗅味聲液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嗅臊(膻)焦香腥腐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淚汗涎涕唾五聲呼笑歌哭呻五榮爪面色唇毛發五方東南中西北五谷麻麥稷稻豆五菜韭薤葵蔥藿五果李杏棗桃栗五畜雞羊牛犬豬五時(年)春夏長夏秋冬五時(日)平旦日中日西日入夜半五常(天)風熱濕燥寒五化生長化收藏2.臨床應用祖國醫學的五行學說,是將人體各部分歸屬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同類事物之間發生縱的聯系:例如屬于木的,有肝、膽、目、筋、怒、青、酸、風等,其互相之間的聯系是“肝開竅于目”,“肝主筋”,“怒傷肝”,肝病易生“肝風”等;望診時,青色多屬肝風,赤色多屬心火,黃色多屬脾濕,白色多屬肺寒,黑色多屬腎虛;用藥時,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腎等。各類事物之間發生橫的聯系:即運用生克、乘侮等變化來闡明五臟之間在生理和病理狀況下的互相聯系。例如某一臟有病,既能夠因生克關系由另一臟傳來,也能夠通過生克關系傳到另一臟。“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等就是這個理論的具體應用。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診療疾病治療疾病的基本辦法。即通過四診(望聞問切)收集來的全部臨床現象(癥狀和體征),在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進行分析綜合,分辨其疾病的因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等,作出辨證結論;然后以辨證結論為根據,擬定對應的治療法則。君臣佐使構成一種方劑,不是把藥品進行簡樸的堆砌,也不是單純將藥效相加而是根據病情的需要,在辯證立法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組織原則,選擇適宜的藥品組合而成的。這種組方原則,前人稱為“君、臣、佐、使”。君藥:是針對病因或主證而起重要治療作用的藥品。臣藥:是協助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品。佐藥:有三個意義。1.治療兼證或次證候的藥品;2.用于因主藥有毒,或藥性峻烈須加以制約者;3.反佐作用,用于因病勢拒藥須加以從治者,如溫熱劑中加入少量寒涼藥,或于寒涼劑中加入少量溫熱藥,以消除寒熱相拒,藥不能進的現象。使藥:即引經藥,或調和藥性的藥品。總而言之,決定方劑中的藥品的君、臣、佐、使,重要是根據藥品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次、藥量的多寡、藥力的大小來分辨的。四氣四氣即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它反映藥品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質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別。對于有些藥品,普通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區別。尚有某些平性藥,是其寒熱偏性不明顯。藥性寒熱溫涼,是從藥品作用于機體所發生的反映概括出來的,是與所治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對應的。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品,普通屬于寒性或涼性,例如板藍根;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品,普通屬于溫性或熱性,例如附子。普通來講,含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的藥品,性屬寒涼;含有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通絡、回陽救逆等作用的藥品,性屬溫熱。本經說:“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五味五味的本義是指藥品和食物的真實滋味。藥品和食物的滋味不止五種,辛甘酸苦咸是五種最基本的滋味。另外尚有淡味和澀味。由于長久以來將澀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伍關系,故習稱五味。藥食的滋味是通過口嘗而得知的。由于藥食“入口則知味,入腹則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將滋味與作用聯系起來,并用滋味解釋藥食的作用,這就是最初的“滋味說”。后世對五味的作用作了進一步的補充發揮,結合前人的敘述和用藥經驗,分述以下:辛:能散、能行,有發散、行氣、行血等作用。普通治療表征的藥品,如麻黃、薄荷;治療氣血阻滯的藥品木香、紅花,都有辛味。某些含有芳香氣味的藥品往往也標上“辛”,亦稱辛香之氣。這樣,辛就不僅與味覺,并且與嗅覺有關了。古代對藥品氣臭的敘述十分粗略,但對芳香之品的實際應用積累了不少經驗。隨著中外交流的發展,外來香料、香藥不停輸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藥盛行,應用范疇日益擴大,對芳香藥品作用的認識也不停豐富。芳香藥除有能散、能行的特點外,還包含了芳香辟穢,芳香化濕,芳香開竅等作用。甘:能補、能緩、能和,即有補益、緩急止痛、調和藥性、和中的作用。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等。某些甘味藥還含有解藥食中毒的作用,如甘草、綠豆等,故又有甘能解毒之說。酸:能收、能澀,即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于體虛多汗,久瀉久痢,肺虛久咳,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證。如山茱萸、五味子澀精、斂汗,五倍子澀腸止瀉,烏梅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等。澀:能收斂固澀,與酸味作用相似。如龍骨、牡蠣澀精,赤石脂、禹余糧澀腸止瀉,蓮子固精止帶,烏賊骨收斂止血、固精止帶等。酸味藥的作用與澀味藥相似而不盡相似。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陰等皆是澀味藥所不含有的作用。苦:能泄、能燥。泄的含義較廣,有指通泄的,如大黃瀉下通便,用于熱結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降泄肺氣,用于肺氣上逆之咳喘。枇杷葉除能降泄肺氣外,還能降泄胃氣,用于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有指清泄的,如桅子、黃岑清熱瀉火,用于火熱上炎,神躁心煩,目赤口苦等證。燥即燥濕,用于濕證。濕證有寒濕、濕熱的不同。溫性的苦燥藥如蒼術、厚樸,用于寒濕證,稱為苦溫燥濕;寒性的苦燥藥如黃連、黃柏,用于濕熱證,稱為苦寒燥濕。苦能堅”的提法源于《內經》。《素問·臟氣法時論》:“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后世舉知母、黃相等苦味藥用治腎陰虧虛、相火抗盛的痿證為例,認為苦能堅陰,并以“瀉火存陰”之理解釋之。而瀉火與存陰乃屬因果關系,故“存陰”是間接作用,“瀉火”才是直接作用。因而苦能堅陰實與苦能清泄直接有關。咸: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癭瘤、痰核、檄瘕等病證。如海藻、昆布消散瘰疬,鱉甲軟堅消癥,芒硝瀉下通便等。淡:能滲、能利,有滲濕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證,如豬苓、獲苓、薏苡仁、通草等。味的擬定最初是根據藥品的真實滋味,如黃連、黃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烏梅、木瓜之酸,芒硝、食鹽之咸等。后來由于將藥品的滋味與作用相聯系,并以味解釋和歸納藥品的作用。隨著用藥實踐的發展,對藥品作用的認識不停豐富,某些藥品的作用很難用其滋味來解釋,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辦法。例如,葛根、皂角刺并無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慣用于治療表證,后者有消癰散結作用,慣用于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兩者的作用皆與“辛能散、能行”有關,故皆標以辛味。磁石并無咸味,因其能入腎潛鎮浮陽,而腎在五行屬水與咸對應,磁石因之而標以咸味。由以可知,擬定味的重要根據,一是藥品的滋味,二是藥品的作用,由于藥品滋味和作用并無本質聯系,兩者之間井無嚴密的對應關系,因而從古至今,五味學說在理論上和實際運用中出現不少分歧和混亂也就在所難免了。而五味的實際意義,一是標示藥品的真實滋味,二是提示藥品作用的基本范疇。根據上述分析可知,用“味”來提示、歸納藥品作用的基本范疇也含有明顯的局限性。性和味分別從不同角度闡明藥品的作用,兩者合參才干較全方面地認識藥品的作用和性能。例如,紫蘇、薄荷皆有辛味,能發散表邪,但紫蘇辛溫,能發散風寒,薄荷辛涼,能發散風熱。麥冬、黃芪皆有甘味,前者甘涼,有養陰生津作用;后者甘溫,有溫養中焦,補中益氣作用。由于性和味都屬于性能范疇,只反映藥品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點,因此不僅要性味合參。還必須與藥品的具體功效結合起來,方能得到比較全方面、精確的認識。例如,紫蘇、辛夷性味皆是辛溫,都有發散風寒的作用,而前者發散力較強,又能行氣和中;后者發散力較弱,而長于通鼻竅。因此,性味與功效合參尤為重要。升降浮沉升降浮沉反映藥品作用的趨向性,是闡明藥品作用性質的概念之一。氣機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氣機升降出入發生障礙,機體便處在疾病狀態,產生不同的病勢趨向。病勢趨向常體現為向上(如嘔吐、喘咳),向下(如泄利、脫肛),向外(如自汗、盜汗),向內(如表證不解)。能夠針對病情,改善或消除這些病證的藥品,相對說來也就分別含有向下、向上、向內、向外的作用趨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達發散,沉表達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因而沉事實上包含著向內和向下兩種作用趨向。升降浮沉之中,升浮屬陽,沉降屬陰。普通含有升陽發表、法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品,都能上行向外,藥性都是升浮的;含有瀉下、清熱、利水滲濕、重鎮安神、潛陽息風、消導積滯、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品,則能下行向內,藥性都是沉降的。有的藥品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顯,如南瓜子的殺蟲功效。有的藥品則存在二向性,如麻黃既能發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腫。掌握藥品升降浮沉性能,能夠更加好地指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效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或因勢利導,有助于祛邪外出。普通說來,治病應“順其病位,逆其病勢”的原則,如病變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適宜用沉降,如外感風寒,用麻黃、桂枝發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適宜用升浮,如里實便秘之證,用大黃、芒硝攻下。病勢逆上苔,宜降不適宜升,如肝陽上亢之頭痛,當用牡蠣、石決明潛降;病勢陷下者,宜升而不適宜降,如久瀉、脫肛當用人參、黃芪、升麻、柴胡等藥益氣升陽。升降浮沉與性味的關系:陽溫熱辛甘淡升浮陰寒涼酸苦咸沉降升降浮沉與藥品質地的關系前人重視藥性升降浮沉與藥品質地的關系,認為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品大多是升浮的,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的。然而,前人也認識到,上述關系井非是絕對的,如旋覆花降氣消痰,止嘔止噫,藥性是沉降的;蒼耳子祛風解表,善通鼻竅,藥性是升浮的。藥性升降浮沉與質地的關系是前人根據用藥經驗舊納出來的,但是這種歸納并不完全。由于兩者之間并無本質聯系,因此當代并不以藥品的質地輕重作為判斷或解釋藥性升降浮沉的根本根據。影響藥性升降浮沉的重要因素——炮制和配伍。例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品在同較多沉降藥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品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而在某些狀況下,又需要運用升降配合以斡旋氣機,恢復臟腑功效。歸經歸經是指藥品對機體的選擇性作用,即指藥效所在,是針對藥品的治療部位而言的。歸經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結合藥品的臨床作用總結概括出來的。每種疾病有其各自的性質和部位,如慢性腹瀉,屬脾經病,故能治療此證的藥品則歸脾經;又如風寒表證,表屬肺,故治療表證的藥品歸肺經。從應用來說,掌握歸經有助于選擇用藥。因此,在診療和治療疾病時可根據臟腑間的互有關系,選用本經藥或選擇其它經的藥品,如肺虛久咳除選擇本經藥,即補肺藥品外,有時還可選擇與其對應臟腑的藥品,如可選擇補脾藥品,以補脾益肺,達成“培土生金”的目的。歸經還要與藥品的性味相結合,即與氣味合參,猶如歸肺經的藥品也有寒熱之分。因此,治療肺熱喘咳,應選擇歸肺經的寒涼藥,反之,如肺寒咳嗽則應選擇歸肺經的溫熱藥配伍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品配合同用。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系稱為藥品的“七情”。其中首先談到“單行”。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味針對性較強的藥品即能獲得療效。使用兩味以上藥品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品配伍關系問題。前人總結的“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它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系。現分述以下。(一)相須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品配合應用,能夠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二)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