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華經典素讀范本第課人教部編版10_第1頁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華經典素讀范本第課人教部編版10_第2頁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華經典素讀范本第課人教部編版10_第3頁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華經典素讀范本第課人教部編版10_第4頁
四年級下冊語文課件中華經典素讀范本第課人教部編版1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經典素讀范本》

四年級下冊

《中華經典素讀范本》

四年級下冊

1第35課內容一鄭伯克段于鄢(上)

內容二詩經·唐風·杕杜

第35課內容一鄭伯克段于鄢(上)2內容一鄭伯克段于鄢(上)一、溫故揭題(一)教師引導學生用鏤空法背誦《論語·雍也篇第六(五)》。(二)師生合作吟誦《滿江紅》。

內容一鄭伯克段于鄢(上)一、溫故揭題3二、嘗試初讀(一)初讀《鄭伯克段于鄢(上)》,老師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二)標注易讀錯字詞:鄢、共(gōng)叔段、寤、遂惡(wù)之、亟、虢、佗(tā)邑唯命、大(tài)叔、祭(zhài)仲、都(dū)、雉、叁、焉辟(bì)害、貳、廩、暱(三)學生讀一句,老師跟讀一句。(四)師生拍手齊讀。(五)學生說讀后感受。二、嘗試初讀4三、分步練讀(一)學習第一自然段。1.文白對讀。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譯文:當初,鄭武公娶了申國的武姜,生了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逆生難產,令姜氏受到驚嚇,所以取名寤生,因此姜氏不喜歡他。(姜氏)偏愛共叔段,想立他為太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不答應。三、分步練讀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52.素解文意。啟思:莊公(即文題中的“鄭伯”)和共叔段(即文題中的“段”)是什么關系?提示:同胞兄弟。鏈接:①鄭莊公(前757~前701),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其余兩位是齊僖公、楚武王)。②武姜,生卒年不詳,姜姓,名失考,申國國君之女,鄭武公的夫人,鄭莊公和共叔段的母親。因鄭武公謚號為“武”,故稱武姜。2.素解文意。6③共叔段(前754~?),名段(一說名叔段),鄭武公少子,鄭莊公同母弟。鄭莊公即位后,共叔段受封京城,故稱京城大叔或太叔段,后在武姜幫助下謀逆作亂,被鄭莊公擊敗后逃到共地,故稱共叔段,最終死在他國。3.多形式熟讀文本。4.嘗試鏤空背誦。(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1.文白對讀。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嚴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③共叔段(前754~?),名段(一說名叔段),鄭武公少子,鄭7“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譯文:等到莊公即位,姜氏請求將制地作為共叔段的封邑。莊公說:“制地地勢險要。虢叔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隨您的意。”又請求京地,讓共叔段住在那里,大家都叫他京城太叔。祭仲對莊公說:“分封的都邑,城墻超過三百丈,就是“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8國家的禍害。先王規定的制度是:大的都邑,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在京城不合規定,破壞先王制度,君王將不被放在眼里。”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怎樣才能避免禍害呢?”祭仲回答:“姜氏哪里能滿足呢?不如及早處置,不要讓禍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就難于對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盡,何況您受寵的兄弟呢!”莊公說:“老做不義的事,必然自我招致滅亡,您姑且等著看吧。”2.素解文意。啟思:什么是“不義”之舉?提示:人做事時超出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規定的范圍。國家的禍害。先王規定的制度是:大的都邑,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9鏈接:《馮諼市義》拓展:積累古人論“義”的名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篇第四》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篇第二》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榮辱》3.多形式熟讀文本。4.嘗試鏤空背誦。鏈接:《馮諼市義》103.多形式熟讀文本。4.嘗試鏤空背誦。(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1.文白對讀。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⑩。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譯文:3.多形式熟讀文本。11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也聽命于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出現一地兩屬的情況。您打算怎么辦?您要把君位讓給太叔,下臣就請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給,那就請除掉他,不要讓老百姓產生二心。”莊公說:“不用管他,他會自取其禍的。”太叔進而把兩屬的地方收為自己的封邑,一直到廩延。子封說:“可以下手了,土地擴大了將會得到民心。”莊公說:“對君王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擴大了也會垮臺。”2.素解文意。點撥:對于共叔段日益囂張的行為,鄭國的大臣,如公子呂、子封都表示了不滿,唯有莊公不動聲色,甚至有意放縱共叔段,誘使他越來越驕橫。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和北部邊境也聽命于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12(二)標注易讀錯字詞:鄢、共(gōng)叔段、寤、遂惡(wù)之、亟、虢、佗(tā)邑唯命、大(tài)叔、祭(zhài)仲、都(dū)、雉、叁、焉辟(bì)害、貳、廩、暱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一)請大家靜聽吟誦,盡可能地在腦海中想象出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品味:這首詩歌分兩章,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除了替換個別字詞外,內容基本相同,都是表現獨行者舉目無親的窘迫境況以及孤立無援的憂傷、絕望。一個人孤獨走在路上,難道路上無人同行?②武姜,生卒年不詳,姜姓,名失考,申國國君之女,鄭武公的夫人,鄭莊公和共叔段的母親。(二)請腦海中出現了畫面的同學舉手,說說你腦海中的畫面有些什么。(三)學習第四、五自然段。(二)用陳琴歌訣樂讀法再讀。——李紳《憫農二首(其一)》一個人孤獨走在路上,難道路上無人同行?——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因鄭武公謚號為“武”,故稱武姜。第35課內容一鄭伯克段于鄢(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六)學生說讀后感受。”莊公說:“對君王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擴大了也會垮臺。③共叔段(前754~?),名段(一說名叔段),鄭武公少子,鄭莊公同母弟。⑦睘睘:孤獨無依靠的樣子。”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怎樣才能避免禍害呢?”祭仲回答:“姜氏哪里能滿足呢?不如及早處置,不要讓禍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就難于對付了。3.多形式熟讀文本。4.嘗試鏤空背誦。四、熟讀成誦(一)師生共讀。(二)用陳琴歌訣樂讀法再讀。(三)鏤空記憶背誦。五、本課總結(二)標注易讀錯字詞:鄢、共(gōng)叔段、寤、遂惡(wù13

內容二詩經·唐風·杕杜

一、溫故揭題

用陳琴歌訣樂讀法背誦《鄭伯克段于鄢(上)》。二、解詩題

“杕”是孤生獨立的樣子,“杜”是杜梨樹,又名棠梨,屬于落葉喬木,果實圓、小,味澀可食。

內容二詩經·唐風·杕杜

一、溫故揭題“杕”是孤生獨立的樣14三、正詩音(一)初讀《詩經·唐風·杕杜》,老師讀一句,學生跟讀一句。(二)標注易讀錯字詞:杕、湑、獨行(xíng)、踽、嗟行(háng)、佽、菁、睘(三)標注入聲字:(四)學生讀一句,老師跟讀一句。(五)師生拍手齊讀。(六)學生說讀后感受。三、正詩音15四、明詩意(一)文白對讀。原句有杕之杜,其葉湑湑。獨行踽踽,豈無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有杕之杜,其葉菁菁。獨行睘睘,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無兄弟,胡不佽焉?譯文一棵杜梨孤零零,樹葉兒卻茂盛。一個人孤獨走在路上,難道路上無人同行?不如同父兄弟親。可嘆路上行人,為何不與我親近?有人生來沒有兄弟,為何不能對他同情?一棵杜梨孤零零,樹葉兒卻繁盛。一個人孤獨走在路上,難道路上無人同行?不如同母兄弟親。可嘆路上行人,為何不與我親近?有人生來沒有兄弟,為何不能對他同情?四、明詩意原句譯文16啟思:什么是“不義”之舉?”莊公說:“對君王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擴大了也會垮臺。可嘆路上行人,為何不與我親近?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虢叔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隨您的意。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等到莊公即位,姜氏請求將制地作為共叔段的封邑。——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因鄭武公謚號為“武”,故稱武姜。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除盡,何況您受寵的兄弟呢!可嘆路上行人,為何不與我親近?”莊公說:“老做不義的事,必然自我招致滅亡,您姑且等著看吧。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莊公說:“姜氏要這樣,怎樣才能避免禍害呢?”祭仲回答:“姜氏哪里能滿足呢?不如及早處置,不要讓禍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就難于對付了。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中華經典素讀范本》

四年級下冊(二)字詞釋義。①湑湑:樹葉茂盛的樣子。②踽踽:孤獨無依的樣子。③同父:同父的兄弟。④比:親近。⑤佽:同情,幫助。⑥菁菁:樹葉茂盛的樣子。⑦睘睘:孤獨無依靠的樣子。⑧同姓:同母的兄弟。啟思:什么是“不義”之舉?(二)字詞釋義。17五、品詩味品味:這首詩歌分兩章,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除了替換個別字詞外,內容基本相同,都是表現獨行者舉目無親的窘迫境況以及孤立無援的憂傷、絕望。拓展:積累古代表現民生疾苦的詩句:旻天疾威,天篤降喪,瘨我饑饉,民卒流亡。——《詩經·大雅·召旻》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王粲《七哀詩三首(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二首(其一)》五、品詩味18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白居易《賣炭翁》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