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_第1頁
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_第2頁
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_第3頁
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_第4頁
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文學對文化重塑的影響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其核心應指原則性的思想和一種特殊的精神,即人類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方式。目前,在〃文化大發展〃的新形勢下,古代文學工作需要進行理念轉換、回歸元典、強化基礎等,才能真正解決現代人教育經歷的缺陷和傳統文化與現代性價值的相悖,服務于當代文化的重塑。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又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正期盼著現代人去重新認識。一、文化的概念與中國古代文學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周易&buH;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陰陽二氣的交錯氤氯,反映的是季候變化;人文與天文相對應,是天道運化在人身上的顯現,也是人依照天道進行教化的社會規則,即禮樂制度。在《周易》中,文明與文化并無本質區別,指的是〃文〃所顯現的內容或變化的結果,既包括精神層面,也包括制度層面和器物層面。嚴格來說,文化與文明是有區別的。在西方語境中,文化一詞最初由〃培養,自然的成長〃類推為人類訓練的過程。這種含義與中國《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業革命興起,文化的意蘊發生了變化。英國文化學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著作《文化與社會》中將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語言、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哲學思想等,而文明則往往指物質成就,諸如科學技術成果、社會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各種物質建設。中國當代學者張汝倫先生將文化解釋為〃我們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創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傳統精神的產品形式之一,是中華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標準的重要載體,學習、鑒賞古代文學作品,就是接近、探尋古代文化的過程。因而,古代文學不僅要重視文學特性的分析,更要透過文學本身,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經有位學者說的:〃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文學性,我們將不會找到民族詩性的生產軌跡,而一個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緣,它就不會再有未來的出路。〃然而,時代一去不復返,在當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發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國古代文學也已顯得尷尬和悖論。二、中國文化的命運與古代文學的傳承問題古代文學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與中國文化的命運息息相關。古代文學在當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機的表征。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為中心,注重激發受體的興趣。然而,興趣的培養不能只靠〃戲說〃形式的鋪染,而是要建立在價值認同的基礎上。現代中國的年輕人與傳統文化之間,缺少的正是這種價值認同。中國文化經歷了漫長歷史長河的積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來文化常常被消化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內化為禪宗。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無處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認為中國最終的出路在于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和復制。在這種意識形態下,西方近現代的文化價值全面取代了中國原有文化的精神內涵。再加上改革開放后一次次商業文化的侵蝕和沖擊,中國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當代年輕人,基本是在現代性的文化條件下長大,天然地容易傾向現代性的邏輯,會覺得與傳統中國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國人心的社會進化論的集體無意識,人們很容易用現代性的邏輯去改造和包裝中國文化。于是〃反英雄主義〃的思潮興起,顛覆權威、褻瀆神圣的〃軾父〃情結猖獗。同時,大眾文化又為這種潮流推波助瀾,顛覆快感與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樂主義相映成趣。經典被解構,圣賢被搞笑,真理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任意與狂放。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似乎成了〃對牛彈琴〃,或者說是一種不求深刻、只講形式的嘩眾取寵。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大眾分析能力、鑒賞能力培養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談。三、古代文學與中國文化的重塑張汝倫先生在《當代中國的文化命運》一文中,稱當下復興中國文化是天命。人類需要中國文化,是因為中國文化具有普適價值,張汝倫先生說這種普適性在〃德性〃,在〃克己復禮的人生態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則和思想原則、義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與己達達人的淑世情懷、四海一家與天下太平的世界圖景〃。這種〃德性〃便是責任,要擔當起這份責任,需要立足當代重新解讀和建構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傳統文化的開發和傳播人才,這是時代賦予中國古代文學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學服務于當代文化重塑,必須從學習到傳播再到服務運用走出困境,進行標本兼治。1.校正教育理念。由興趣到意志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強調:學習者要積極建構他們自己的知識,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和課本傳遞給他們的信息。因此,學習者的興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興趣關聯娛樂,而意志指向勤奮。目前的教育理念強調興趣,為引起觀眾、聽眾、讀者、學生的興趣,不惜花大力氣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其主旨內容。在實際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學生在內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養仍至關重要。從價值角度告知他們所學習、傳播內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應該是當下教育理念調整的方向。古代文學與傳統文化共存共榮,價值比興趣更重要。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回歸元典傳統文化中,對社會和人類具有普適意義的精華部分,需要繼承,對由于時代變遷變得腐朽的部分,必須摒棄。只有這樣,社會和人類才能不斷完善。立足當代對精華和糟粕進行甄別,重塑中國文化的形象,是增強中國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當下信息泛濫,魚目混珠,網絡、影視,甚至主流媒體,歪曲元典思想的現象時有發生。重塑傳統,挖掘中國文化的普適價值,必須回歸元典。正如袁行需先生在《中國文學史》總緒論中強調的那樣〃:文學史著就應立足于文學本身……文學創作才是文學史的根本,文學理論、文學鑒賞,批評是文學史的輔助方面,文學傳媒是文學史的另一輔助面。文學本位就是指強調文學創作的中心位置和緊抓另外輔助的兩個方面。〃以文學為本位,就要以經典作品為本位。借助網絡資源提供的線索,順藤摸瓜,查閱元典,是正確解讀傳統文化的良方。#p#分頁標題#0#3.立足傳播基礎。注重語言分析針對由于古文功底薄弱造成閱讀、傳播困難的情況,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應該把漢語語言學與文學鑒賞相結合,增加語言分析的力度。一方面掃清閱讀障礙,另一方面又使文學風格、情感意蘊找到依托。例如,駢文中起伏跌宕的情感如何通過句式和語音來表現;《左傳》描寫戰爭前的游說所體現的禮樂思想;用典對詩文典雅、簡約之風的作用;詩歌意象間的意脈邏輯與哲理及詩風的關聯,等等。相對枯燥的語言與相對空泛的文學、文化互相補充,相長相生。另外,〃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古訓是萬萬不可廢的,配合元典閱讀,強化背誦名篇、名段,加強寫作訓練,也是提高民族的文化綜合水平,促使當代中國文化重塑的良策。4.重視服務實踐。加速成果轉化在古代文學服務于當代文化重塑中,現代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地運用,才能充分發揮它的價值。首先,要堅持把影視、網絡、多媒體作為傳播的輔助設施的原則,切不可拋開主旨內容而片面強調形式,造成喧賓奪主。其次,針對不同的接受對象要區別對待。對社會大眾,在娛樂過程中要正確解讀歷史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