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020CCS C
05
WS
WS/T
311—2023代替
WS/T
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標準Standard
technique
in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發
布WS/T
311—2023
前言
.......................................................................
II1
范圍.......................................................................
12
規范性引用文件.............................................................
13
術語和定義.................................................................
14
隔離的管理要求.............................................................
55
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
56
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
87
......................................
10附
錄
A(規范性)口罩的戴摘方法
...........................................
13附
錄
B(規范性)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戴摘方法
...............................
15附
錄
C(規范性)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戴脫方法
.......................
16附
錄
D(資料性)隔離衣與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穿脫方法
.........................
18附
錄
E(規范性)標準預防措施
.............................................
21附
錄
F(資料性)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流程
.................................
23附
錄
G(資料性)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
.....................
24附
錄
H(資料性)常見傳染病潛伏期、隔離期和觀察期
.........................
26WS/T
311—2023本標準為推薦性標準。本標準替代WS/T
311—2009《醫院隔離技術規范》,與WS/T
311—2009相比,主要修改內容如下:在規范性引用文件”
中增加了需引用的標準(見第2章);“防護面罩(防護面屏)”、“隔離衣”、“防護服”、“負壓病區(室)”的定(見5.3,2009年版的5.4);修改了口罩的使用要求(見6.2.2,2009年版的6.2);修改了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的使用指征(見6.5.3,2009年版的6.5.3);修改了隔離預防基本原則,提煉通用要求(見7.1,2009年版的7.1);修改了經接觸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要求(見7.2.2,2009年版的7.2.1);修改了經飛沫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要求(見7.3.2,2009年版的7.4.1);修改了經空氣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要求(見7.4.2,2009年版的7.3.1);修改了醫用防護口罩的佩戴要求(見附錄A.3.4,2009年版的附錄A.3.4);增加了摘醫用防護口罩方法(見附錄A.5);修改了附錄的作用(見附錄D,2009年版的附錄D);增加了標準預防措施(見附錄E)。本標準由國家衛生健康標準委員會醫院感染控制標準專業委員會負責技術審查和技術咨詢,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負責協調性和格式審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司負責業務管理、法規司負責統籌管理。宣武醫院、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山東省立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流波、賈會學、姚希。WS/T
311—2023本標準于
2009
年首次發布,本次為第
1
WS/T
311—20231 范圍員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預防原則與措施。本標準適用于各級各類醫院的隔離技術及其管理工作。其他醫療機構可參照執行。2 規范性引用文件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GB/T
18664
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GB/T
35428
醫院負壓隔離病房環境控制要求WS
310.1
消毒供應中心
第一部分
管理規范WS
310.2
消毒供應中心
第二部分
清洗消毒與滅菌操作技術規范WS
310.3
消毒供應中心
第三部分
清洗消毒與滅菌效果監測標準WS/T
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
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WS/T
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范WS/T
醫院醫用織物洗滌消毒技術規范WS/T
重癥監護病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規范WS/T
病區醫院感染管理規范WS/T
醫療機構環境表面清潔與消毒管理規范WS/T
醫療機構門急診醫院感染管理規范YY
0469
醫用外科口罩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感染源 source
of
infection病原體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或場所。3.2傳播途徑 route
of
transmissionWS/T
311—2023病原體從感染源傳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徑。3.3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對某種疾病或傳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群。3.4標準預防 standard
precaution皮膚均可能含有病原體的原因,針對醫院患者和醫務人員采取的一組預防感染措施。3.5空氣傳播 airborne
transmission由懸浮于空氣中、能在空氣中遠距離傳播(>1m),并長時間保持感染性的飛沫核(≤5μm)導致的傳播。3.6
飛沫傳播
droplet
transmission膜或眼結膜等導致的傳播。3.7接觸傳播 contact
transmission病原體通過手、物體表面等媒介物直接或間接接觸導致的傳播。3.8個人防護用品 personal
protective
用于保護使用者避免接觸病原體的各種屏障用品。3.8.1醫用外科口罩 surgical
mask提供物理屏障。[來源:YY
0469,3.1]。3.8.2醫用防護口罩
face
mask
useWS/T
311—2023提供物理屏障,在氣體流量為
85
情況下,對非油性顆粒物過濾效率≥95%,并具有良好的密合性。3.8.3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
face
3.8.4護目鏡
防止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等濺入人體眼部的屏障用品。3.8.5防護面罩(防護面屏) face
shield防止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等濺到人體面部的屏障用品。3.8.6手套 gloves阻隔病原體通過使用者的手傳播疾病和污染環境的屏障用品。3.8.7隔離衣 isolation
gown服。3.8.8醫用一次性防護服 disposable
gowns過提供物理屏障。3.8.9防水圍裙 waterproof
用于防止使用者軀干被患者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和其他感染性物質污染的衣服。3.9隔離 isolation采用各種方法、技術,防止病原體從患者、攜帶者及場所傳播給他人的措施。3.10清潔區 clean
areaWS/T
311—2023質污染,及傳染病患者不應進入的區域。3.11潛在污染區
contaminated
area組織液等)和病原體等物質污染的區域。3.12污染區 contaminated
被其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品暫存和處理的場所。3.13兩通道
passages進行呼吸道傳染病診治的病區中的醫務人員通道和患者通道。3.14緩沖間 buffer
room立的兩側均有門的過渡間。3.15負壓隔離病區(室)negative
pressure
ward(room)壓低于周邊相鄰相通區域空氣靜壓,以防止病原微生物向外擴散。3.16呼吸道衛生/咳嗽禮儀
hygiene/cough
etiquette泌物后實施手衛生,并與其他人保持
1m
以上距離的一組措施。3.17隔離患者 isolated
patients接受接觸隔離或飛沫隔離或空氣隔離的患者。WS/T
311—20233.18適合性檢驗
test檢驗醫用防護口罩對具體使用者適合程度的方法。3.19佩戴氣密性檢查
check氣。4 隔離的管理要求4.1
在新建、改建與擴建時,建筑布局應符合醫院衛生學要求,并應具備隔離預防的功能,區域劃分應明確,標識規范清晰。4.2
應根據國家的有關法規,結合本醫院的實際情況,制定隔離預防制度并實施。4.3
應加強醫務人員隔離與防護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為其提供合適、必要的個人防護用品。醫務人員正確掌握常見感染性疾病的傳播途徑、隔離方式和防護技術,熟練掌握操作規程。個人防護用品應符合國家相關標準,有效期內使用,方便取用。4.4
應采取有效措施,管理感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4.5
隔離的實施應遵循“標準預防”和“基于疾病傳播途徑的預防”的原則。4.6
WS/T
591
的要求。4.7
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應符合
WS/T
313。4.8
隔離區域的消毒應符合
WS/T
及國家有關規定。5
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1
建筑分區與隔離要求5.1.1
醫院建筑區域劃分5.1.1.1
根據患者獲得感染危險性的程度劃分為低度風險區域、中度風險區域和高度風險區域。5.1.1.2
低度風險區域等。5.1.1.3
中度風險區域在污染可能性的區域,如普通病區、門診科室、功能檢查室等。5.1.1.4
高度風險區域WS/T
311—2023有感染或病原體定植患者診療的區域,以及對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的區。5.1.2
隔離要求5.1.2.1
應明確診療流程,潔、污分明,標識清晰。5.1.2.2
分開。5.1.2.3
通風系統應區域化,防止區域間空氣交叉污染。5.1.2.4
WS/T
的要求,配備合適的手衛生設施。5.2
普通病區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2.1
建筑布局應遵循
WS/T
的要求,病區內病房(室)、治療室等各功能區域內的房間應布局合。病室內應有良好的通風設施,通風系統符合
WS/T
的要求。5.2.2
隔離要求5.2.2.1
感染性疾病患者與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5.2.2.2
同種感染性疾病、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宜集中安置。5.2.2.3
床單元之間的隔簾宜方便清潔與消毒。5.2.2.4
床間距宜大于
5.3
感染性疾病病區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3.1
通用要求5.3.1.1
應設在醫院相對獨立的區域,并符合普通病區的建筑布局要求。5.3.1.2
隔離要求5.3.1.2.1
應分區明確,標識清晰。5.3.1.2.2
不同種類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應分室安置。5.3.1.2.3
應配備適量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5.3.2
經接觸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病區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3.2.1
建筑布局應符合本標準
條的要求。5.3.2.2
隔離要求應符合本標準
條的要求。WS/T
311—20235.3.3
經飛沫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病區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3.3.1
建筑布局應符合本標準
條的要求。5.3.3.2
隔離要求5.3.3.2.1
應符合本標準
5.3.1.2
條的要求。5.3.3.2.2
疑似患者應單獨安置。5.3.3.2.3
確
診
患
者
宜
單
獨
安
置
,
同
種
疾
病
患
者
安
置
于
一
室
時
,
兩
病
床
之
間
距
離
不
少
于1.2m。5.3.4
經空氣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病區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3.4.1
建筑布局應在符合本標準
5.3.1.1
通道和各區域之間的緩沖間。經空氣傳播疾病的隔離病區,宜設置負壓隔離病房。5.3.4.2
隔離要求5.3.4.2.1
應嚴格工作流程和各區域、兩通道等的管理。各區之間界線清楚,標識明顯。5.3.4.2.2
疑似患者應單獨安置。5.3.4.2.3
確
診
患
者
宜
單
獨
安
置
,
同
種
疾
病
患
者
安
置
于
一
室
時
,
兩
病
床
之
間
距
離
不
少
于1.2m。5.3.4.2.4
患者出院所帶物品應消毒處理。5.3.4.2.5
進入隔離病區的人員應根據進入的區域遵循本標準
7.4
條的要求,做好個人防護。5.3.5
負壓隔離病區(室)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3.5.1
5.3.5.1.1
適用于經空氣傳播疾病患者的隔離。5.3.5.2.2
建筑布局及設備設施應符合
GB/T
35428
的要求。5.3.5.3
隔離要求5.3.5.3.1
科口罩。5.3.5.3.2
患者出院所帶物品應消毒處理。5.3.5.3.3
進入負壓隔離病室的人員應遵循本標準
7.4
條的要求,做好個人防護。5.4
門診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4.1
建筑布局5.4.1.1
普通門診流程明確,標識清晰,路徑便捷。5.4.1.2
5.4.1.3
兒科門診應相對獨立成區,出入方便;并設預檢分診臺、隔離觀察室等。WS/T
311—20235.4.1.4
感染疾病科門診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5.4.1.5
門診換藥宜分別設立清潔傷口與污染傷口換藥室。5.4.1.6
門診手術室,宜參照醫院手術部(室)感染控制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設置。5.4.2
隔離要求5.4.2.1
普通門診、兒科門診宜分開候診,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候診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5.4.2.2
診室應通風良好,應配備適量的流動水洗手設施和/或配備速干手消毒劑。5.4.2.3
求遵循
WS/T
591。5.4.2.4
病科或相應分診點就診,同時對接診處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5.4.2.5
末消毒。5.4.2.6
門診手術室宜參照醫院手術部(室)感染控制相關規范要求進行管理。5.5
急診醫學科(室)的建筑布局與隔離要求5.5.1
建筑布局5.5.1.1
室。5.5.1.2
急診
建筑布局宜參照
WS/T
509
的要求。5.5.2
隔離要求5.5.2.1
應執行預檢分診制度,及時發現傳染病患者及疑似患者,及時采取隔離措施。5.5.2.2
各診室內應配備非手觸式開關的流動水洗手設施和/或配備速干手消毒劑。5.5.2.3
ICU
應遵循
WS/T
509
的要求進行管理。5.5.2.4
傳播疾病進行隔離預防。6
醫務人員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6.1
防護用品的選擇的個人防護用品。6.2
口罩的使用6.2.1
應根據不同的診療要求選用不同種類的口罩。6.2.2
WS/T
311—2023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6.2.3
應正確使用口罩,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應遵循附錄
A
的規定。6.3
護目鏡、防護面罩的使用6.3.1
作時,應使用護目鏡或防護面罩。6.3.2
液、組織液等)、分泌物等噴濺時,宜使用全面型防護面罩。6.3.3
佩戴前應檢查有無破損,佩戴裝置有無松脫。每次使用后應清潔與消毒。6.3.4
護目鏡、防護面罩的戴摘方法應遵循附錄
B
的規定。6.4
手套的使用6.4.1
應根據不同操作的需要,選擇合適種類和規格的手套。6.4.1.1
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6.4.1.2
橡膠外科手套。6.4.2
應正確戴脫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應遵循附錄
C
的規定。6.4.3
一次性手套應一次性使用。6.5
隔離衣與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的使用6.5.1
防護服。6.5.2
下列情況應穿隔離衣:a)
接觸經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或其周圍環境,如腸道傳染病患者、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等時。b)
可能受到患者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排泄物污染時。c)
對實施保護性隔離的患者,如大面積燒傷、骨髓移植等患者進行診療、護理時穿無菌隔離衣。6.5.3
下列情況應穿醫用一次性防護服:a) 接觸甲類及乙類按甲類管理的傳染病患者時。b)接觸傳播途徑不明的新發傳染病患者時。c) 為高致病性、高病死率的傳染病患者進行診療護理操作時。6.5.4
應正確穿脫隔離衣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具體方法及注意事項見附錄
D。6.6
帽子的使用WS/T
311—20236.6.1
應能夠遮蓋全部頭發,分為布質帽子和一次性帽子。6.6.2
進行無菌技術操作,進入污染區、保護性隔離區域、潔凈醫療用房等應戴帽子。6.6.3
被患者體液(血液、組織液等)、分泌物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6.6.4
布質帽子應保持清潔,每次或每天更換與清潔。6.6.5
一次性帽子應一次性使用。6.7
防水圍裙的使用6.7.1
分為重復使用的圍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圍裙。6.7.2
療器械的清洗時,應穿防水圍裙。6.7.3
重復使用的圍裙,每班使用后應及時清洗與消毒。遇有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6.7.4
一次性使用圍裙應一次性使用,受到明顯污染、遇到破損或滲透時應及時更換。6.8
鞋套的使用6.8.1
鞋套應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使用。6.8.2
鞋套。6.8.3
應在規定區域內穿鞋套,離開該區域時應及時脫掉。發現破損應及時更換。7
不同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預防原則與措施7.1
隔離預防原則7.1.1
準預防措施應遵循附錄
E
的規定。7.1.2
徑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1.3
隔離。7.1.4
疑似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應安置在單人隔離房間。7.1.5
受條件限制的醫院,同種病原體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7.1.6
應限制無關人員進入隔離區域,嚴格管理陪護及探視人員。7.1.7
對隔離患者進行宣教,做好手衛生及相關隔離要求。7.1.8
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對其他患者、醫務人員和環境表面的污染。7.1.9
。10WS/T
311—20237.1.10
建筑布局符合本標準第
5
章中相應的規定。7.2
經接觸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2.1
總體要求染、皮膚感染患者等,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取接觸傳播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2.2
患者的隔離7.2.2.1
宜單間隔離;無條件的醫院可采取床單位隔離或同種病原體感染患者隔離于一室。7.2.2.2
應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減少轉運。7.2.3
醫務人員的防護7.2.3.1
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7.2.3.2
病室前,脫去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按醫療廢物管理要求進行處置。7.3
經飛沫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3.1
總體要求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還應采取經飛沫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3.2
患者的隔離7.3.2.1
宜限制患者的活動范圍;患者病情容許時,應戴醫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換。7.3.2.2
應減少轉運,當需要轉運時,醫務人員應注意防護。7.3.2.3
探視者應戴醫用外科口罩,宜與患者保持
1m
以上距離。7.3.2.4
加強通風,應遵循
WS/T
的規定進行室內空氣的消毒。7.3.3
醫務人員的防護7.3.3.1
應根據診療的需要,穿戴合適的防護用品;一般診療護理操作佩戴醫用外科口罩,嚴格手衛生。7.3.3.2
;嚴格手衛生。7.4
經空氣傳播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4.1
總體要求WS/T
311—2023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7.4.2
患者的隔離7.4.2.1
中做好醫務人員的防護。7.4.2.2
具有傳染性的肺結核患者宜安置在負壓隔離病室。7.4.2.3
當患者病情容許時,宜戴醫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換;宜限制其活動范圍。7.4.2.4
WS/T
的規定進行空氣消毒。7.4.3
醫務人員的防護7.4.3.1
應嚴格按照區域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要求,在不同的區域,穿戴不同的防護用品,離開時按要求摘脫,并正確處理使用后物品。具體流程與操作見附錄
7.4.3.2
、分泌物、排泄物等時應戴一次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7.4.3.3
防護用品使用的具體要求應遵循本標準第
6
章的規定。7.5
其他傳播途徑疾病的隔離與預防措施
7.6
常見傳染病傳播途徑、隔離與預防要求見附錄
G。7.7
常見傳染病潛伏期、隔離期和觀察期見附錄
A12WS/T
311—2023附
錄 A(規范性)口罩的戴摘方法A.1 醫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方法A.1.1
、口及下巴,系帶式口罩下方帶系于頸后,上方帶系于頭頂中部,如圖
A.1;掛耳式口罩將兩側系帶直接掛于耳后。A.1.2
將雙手指尖放在鼻夾上,從中間位置開始,用手指向內按壓,并逐步向兩側移動,根據鼻梁形狀塑造鼻夾。 圖
A.1.3
調整系帶的松緊度。A.2 醫用防護口罩的佩戴方法A.2.1
一手托住防護口罩,有鼻夾的一面向外,如圖
A.2。A.2.2
將防護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夾部位向上緊貼面部,如圖
A.3。 圖
A.2A.2.3
用另一只手將下方系帶拉過頭頂,放在頸后雙耳下,如圖
A.4。A.2.4
再將上方系帶拉至頭頂中部,如圖
A.5。A.2.5
動和按壓,根據鼻梁的形狀塑造鼻夾,如圖
A.6。圖
A.3 圖
A.4 圖
圖
A.613WS/T
311—2023A.3 注意事項A.3.1
不應一只手捏鼻夾。A.3.2
醫用外科口罩和醫用防護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A.3.3
口罩潮濕后或受到患者體液(血液、組織液等)污染后,應及時更換。A.3.4
。到不漏氣為止。A.3.5
離開呼吸道傳染病區域時,在摘脫各類防護用品時,應最后摘脫醫用防護口罩。A.4 摘醫用外科口罩方法A.4.1
不應接觸口罩前面(污染面)。A.4.2
捏住耳后系帶取下。A.4.3
用手僅捏住口罩的系帶放入廢物容器內,如圖
A.8。圖
A.7 圖
A.5 摘醫用防護口罩方法A.5.1
用手慢慢地將頸部的下頭系帶從腦后拉過頭頂,如圖
A.9;A.5.2
拉上頭系帶摘除口罩,如圖
A.5.3
不應用手觸及口罩的前面,僅捏住口罩系帶放入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
A.11;圖
A.9 圖
A.10 圖
A.1114WS/T
311—2023BA附
錄 B(規范性)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戴摘方法B.1 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的方法戴上護目鏡或防護面罩,調節舒適度,如圖
B.1。B.2 摘護目鏡或面罩的方法捏住靠近頭部或耳朵的一邊摘掉,放入回收或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
B.2。圖
圖
B.215WS/T
311—2023CB附
錄 C(規范性)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戴脫方法C.1戴手套方法C.1.1
打開手套包,一手掀起口袋的開口處,如圖
C.1。C.1.2
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內面)取出手套,對準五指戴上,如圖
C.2。C.1.3
將手套的翻轉處套在工作衣袖外面,如圖
C.3、圖
C.4。圖
C.1 圖
C.2 圖
圖
C.4C.2 脫手套的方法C.2.1
用戴著手套的手捏住另一只手套污染面的邊緣將手套脫下,如圖
C.5。C.2.2
緣,將手套脫下,如圖
C.2.3
用手捏住手套的里面放入醫療廢物容器內,如圖
C.7。圖
C.5 圖
C.6 圖
C.7C.3 注意事項C.3.1
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手套。C.3.2
手消毒。16WS/T
311—2023C.3.3
操作時發現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C.3.4
戴手套時,應防止手套被污染。C.3.5
其他一次性醫用手套,可參照該附錄戴脫。17WS/T
311—2023DC附
錄 D(資料性)隔離衣與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穿脫方法D.1 隔離衣穿脫方法D.1.1
穿隔離衣方法D.1.1.1
右手提衣領,左手伸入袖內,右手將衣領向上拉,露出左手,如圖
D.1。D.1.1.2
換左手持衣領,右手伸入袖內,露出右手,勿觸及面部,如圖
D.2。D.1.1.3
兩手持衣領,由領子中央順著邊緣向后系好頸帶,如圖
D.3。D.1.1.4
再扎好袖口,不應露出里面衣物,如圖
D.1.1.5
將隔離衣一邊(約在腰下
D.5。D.1.1.6
D.6。D.1.1.7
雙手在背后將衣邊對齊或將一邊遮蓋住另一邊,將背部完全覆蓋,如圖
D.7。D.1.1.8
向一側折疊,一手按住折疊處,另一手將腰帶拉至背后折疊處,如圖
D.8。D.1.1.9
將腰帶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將帶子系好,如圖
D.9。圖
D.1 圖
圖
D.3 圖
D.4圖
D.5圖
圖
圖
D.8 圖
D.9D.1.2
脫隔離衣方法D.1.2.1
解開腰帶,在前面打一活結,如圖
D.1.2.2
解開袖帶,塞入袖袢內,充分暴露雙手,進行手消毒,如圖
D.1.2.3
解開頸后帶子,如圖
D.1.2.4
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內,拉下袖子過手,如圖
18WS/T
311—2023D.1.2.5
用遮蓋著的左手握住右手隔離衣袖子的外面,拉下右側袖子,如圖
D.14。D.1.2.6
雙手轉換逐漸從袖管中退出,脫下隔離衣,如圖
D.15。D.1.2.7
外,則污染面向里。D.1.2.8
放入回收袋中,如圖
圖
D.10 圖
D.11 圖
D.12圖
D.13 圖
D.14 圖
D.15 圖
D.16D.2 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穿脫方法D.2.1
穿醫用一次性防護服程。D.2.2
脫醫用一次性防護服D.2.2.1
脫分體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時應先將拉鏈拉開(圖
D.17)。向上提拉帽子,使帽子由上向下邊脫邊卷,污染面向里,脫下后置于醫療廢物袋(圖
D.21)。19WS/T
311—2023圖
D.17 圖
圖
D.19 圖
D.20 圖
D.21D.2.2.2
脫連體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時,先將拉鏈拉到底(圖
D.22)。向上提拉帽子,使帽至全部脫下后放入醫療廢物袋內(圖
圖
D.22 圖
D.23圖
D.24 圖
D.25 圖
D.26D.3 注意事項D.3.1
隔離衣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只限在規定區域內穿脫。D.3.2
現有滲漏或破損應及時更換;脫時應避免污染。D.3.3
隔離衣使用一次后即更換的穿脫方法。D.3.3.1
D.1.1。D.3.3.2
袖,將隔離衣污染面向里,衣領及衣邊卷至中央,放入污衣袋。D.3.4
隔離衣每天更換、清洗與消毒,遇污染隨時更換。20WS/T
311—2023ED附
錄 E(規范性)標準預防措施E.1 手衛生E.1.1
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嚴格掌握手衛生指征。E.1.2
選擇合適的手衛生方式。E.2 呼吸道衛生/咳嗽禮儀E.2.1
應對醫務人員、患者、探視者進行培訓教育,并指導實施。E.2.2
打噴嚏、咳嗽時用紙巾蓋住口鼻并立即棄置用過的紙巾。E.2.3
當患者病情允許、可以耐受時,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E.2.4
接觸呼吸道分泌物后實施手衛生。E.2.5
宜使呼吸道感染患者在候診區內相互間保持
1m
以上的間距。E.2.6
傳播疾病或不明原因傳播疾病時應戴醫用防護口罩。E.3 正確選擇和穿戴個人防護用品E.3.1
洗手/手消毒。E.3.2
面積噴濺或者有可能污染身體時,應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E.3.3
接觸患者粘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E.4 安全注射E.4.1
每次注射均使用一次性使用無菌注射器及針頭。E.4.2
宜使用單劑量包裝的注射劑。E.4.3
輸液及給藥裝置只能用于一位患者,不應多位患者共用,每次使用后合理處置。E.4.4
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一次性使用無菌物品應一人一用一丟棄。E.5 銳器傷預防21WS/T
311—2023E.5.1
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宜使用具有防刺性能的安全注射裝置。E.5.2
保證光線充足。E.5.3
不應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銳器,不應雙手回套針帽。E.5.4
使用后的銳器應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專用銳器盒中。E.5.5
重復使用的銳器,應放在防刺、防滲漏的容器內運輸和處理。E.6 重復使用物品的清洗與消毒E.6.1
求應遵循
310.1、WS
310.2
和
WS
310.3
E.6.2
重復使用的餐飲具應清洗、消毒后使用。E.6.3
清洗、消毒或滅菌時應做好工作人員防護,防止發生職業暴露及環境污染。E.7 醫用織物的處理E.7.1
,密閉運送。E.7.2
處理使用過的織物時,盡量減少抖動。E.7.3
醫用織物處理的管理及處理方法遵循
WS/T
508。E.8 環境、物體表面的清潔與消毒E.8.1
持干燥,遇污染時及時清潔、消毒。E.8.2
范。E.9醫療廢物的處置與管理E.9.1
應遵循國家《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及其配套文件的要求。22WS/T
311—2023FE附
錄 F(資料性)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流程F.1 穿戴防護用品應遵循的流程F.1.1
清潔區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戴帽子→戴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進入潛在污染區。手部皮膚破損的戴一次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F.1.2
潛在污染區進入污染區:穿隔離衣或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根據需要戴護目鏡/防護面罩→戴手套→穿鞋套→進入污染區。F.1.3
的診療護理工作前,應戴護目鏡或防護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F.2 脫防護用品應遵循的流程F.2.1
醫務人員離開污染區進入潛在污染區前:摘手套、洗手和/或消毒雙手→摘護目鏡/防護面屏→脫隔離衣或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脫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進入潛在污染區,洗手或手消毒。F.2.2
從潛在污染區進入清潔區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脫工作服→摘醫用防護口罩和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進入清潔區。F.2.3
離開清潔區:沐浴、更衣→離開清潔區。F.3 穿脫防護用品的注意事項F.3.1
更換。F.3.2
離開隔離區前應對佩戴的眼鏡進行清洗與消毒。F.3.3
行更換。F.3.4
F.3.5
戴醫用防護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應進行佩戴氣密性檢查。F.3.6
用后物品分別放置于專用污物容器內。F.3.7
埃博拉出血熱及突發原因不明傳染病的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脫流程應遵循衛生行政部門屆時發布的相關規定。23疾病名稱傳
染
源傳
播
途
徑隔
離
預
防空氣飛沫接觸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護鏡隔離衣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鞋套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急性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乙型、丙型、丁型急性和慢性患者及病毒攜帶者●±±麻疹麻疹患者++++++++水痘水痘患者++++++++流行性腮腺炎早期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脊髓灰質炎輕癥癱瘓型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流行性出血熱嚙齒類動物、貓、豬、狗、家兔++++++±±狂犬病患病或隱性感染的犬、貓、家畜和野獸++±+±+傷寒、副傷寒患者和帶菌者+±±++細菌性痢疾患者和帶菌者+±++霍亂患者和帶菌者+±±++±+猩紅熱患者和帶菌者+++++++白喉患者和帶菌者+++++++百日咳患者、隱性感染者和帶菌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患者和腦膜炎雙球菌攜帶者++++++±+WS/T
311—2023GF附
錄 G(資料性)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G.1
常見傳染病傳染源、傳播途徑及隔離預防見表G.1。表
表
G.1
疾病名稱傳
染
源傳
播
途
徑隔
離
預
防空氣飛沫接觸生物媒介口罩帽子手套防護鏡隔離衣醫用一次性防護服鞋套鼠疫肺鼠疫感染了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和患者+++鼠蚤+++±+±腺鼠疫感染了鼠疫桿菌的嚙齒類動物和患者+鼠蚤±±+±+炭疽患病的食草類動物和患者+++++±+±流行性感冒患者和隱性感染者+++++肺結核開放性肺結核患者+++++±±±+SARS患者++++++±+±+HIV患者和病毒攜帶者●+±手足口病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梅毒梅毒螺旋體感染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禽類產品消費心理分析考核試卷
- 船舶改裝工程技術的研究與試驗發展考核試卷
- 自行車導航技術應用考核試卷
- 遼寧省葫蘆島市建昌縣2025屆五年級數學第二學期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答案
-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部分校2025屆中考第七次適應性訓練生物試題含解析
- 仲元中學高一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學學科教學設計數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天津市六校2024-2025學年高三高考模擬沖刺卷(提優卷)(一)歷史試題含解析
- 南京醫科大學康達學院《輪滑》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省西安市交大附中達標名校2025屆初三二診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
- 主動邀請患者參與醫療安全
- 2024年天津市武清區國有資產經營投資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高檔KTV裝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住院-住院證明
- 第13課《警惕可怕的狂犬病》 課件
- 高中英語高考讀后續寫巧用動作鏈專項練習(附參考答案和解析)
- 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第1篇
- MSOP(測量標準作業規范)測量SOP
- 小升初放棄學校分配申請書范文
-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