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_第1頁
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_第2頁
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_第3頁
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_第4頁
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管理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管理1一、水稻綠色增產理念二、水稻綠色增產技術途徑三、當前的田間管理一、水稻綠色增產理念2一、水稻綠色增產理念一、水稻綠色增產理念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我國主要農產品豐富,農產品消費水平提高,國際農產品市場供給充足。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穩糧增收調結構、提質增效轉方式”的新戰略,明確要堅定不移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盡快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技術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我國4提出的新戰略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

隨著我國農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問題,突出表現在:

農業資源偏緊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制約日益突出(面源污染、耕地質量下降、農產品質量安全等);

農村勞動力結構變化的挑戰日益突出(勞動力不足與素質下降,兼業化、老齡化等);農業生產結構失衡的問題日益突出(區域布局與資源稟賦條件不盡匹配,部分農產品庫存增加與進口增加并存,種養業結合與循環不暢等);農業比較效益低與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本“地板”與價格“天花板”)。提出的新戰略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5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底線。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調整,農業生產已由過去的保全部、保所有,向保重點、保口糧轉變。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至關重要。為有效破解水稻生產中面臨技術瓶頸多、投入產出效益低、質量安全隱患大、生態環境壓力重等問題,國家啟動糧食綠色增產模式攻關,樹立增產理念、效益理念、綠色理念。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6針對社會經濟發展與水稻生產實際,總的思路:1、做到“五個結合”一是堅持高產與優質相結合;二是堅持增產與資源節約相結合;三是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四是堅持水稻生產與生態建設相結合;五是堅持集成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針對社會經濟發展與水稻生產實際,總的思路:72、著力“三個提高、二個實現”一是提高土地產出率;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兩個零增長”。2、著力“三個提高、二個實現”83、突出“五個優先”:一是良種良法配套優先;二是農機農藝融合優先;三是安全投入品優先;四是物理技術優先;五是信息技術優先。3、突出“五個優先”:9二、水稻綠色增產的技術途徑二、水稻綠色增產的技術途徑10開展水稻綠色增產,技術上要重點“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和“三控”(控肥、控藥、控水)。其中最為關鍵是實施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要在水稻最適宜的生育時期、用適宜的必要的作業次數、給予最適宜(相對最少)的投入數量。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綠色增產十字目標。。開展水稻綠色增產,技術上要重點“三推”(推廣高產高效111、生育進程定量化:按主莖葉齡定量化準確地掌握水稻的生育進程,既有利于趨利避害地安排水稻一生,又利于提高栽培措施的針對性。2、群體動態指標定量化:按葉齡進程定量化診斷高產群體的發展動態,既利于正確評價群體現狀,又能分析成因并預測可能的發展動態,從而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3、栽培措施定量化:按照生育進程與群體動態準確的診斷及措施的效應規律,瞻前顧后地定量化系統配套水稻一生各栽培措施實施的時間與強度,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生產投入的利用效率,增強了栽培措施的高效性。4、實時調控定量化:通過整體控制與局部微調的結合,在水稻關鍵生育期進行診斷后的量化調節,使水稻群體始終在高產軌道上發展,達到水稻生產全程栽培的精確化。(一)綠色增產關鍵技術的精確定量1、生育進程定量化:按主莖葉齡定量化準確地掌握水稻12(二)生育進程與高產群體指標精確定量(二)生育進程與高產群體指標精確定量131、水稻生育進程的定量診斷

三個最關鍵的葉齡期

①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葉齡期(5—7個伸長節間的品種),作為有效和無效分蘗發生的分界期。

②生理拔節期(基部第一節間伸長)為N-n+3葉齡期或n-2的倒數葉齡期。

③穗分化葉齡期,所有品種均可用葉齡余數法診斷,穗分化始于葉齡余數3.5左右,完成于破口之前。1、水稻生育進程的定量診斷三個最14

將三個關鍵葉齡期匯成總表將三個關鍵葉齡期匯成總表15(1)產量結構的定量

江蘇現有單季稻品種,千粒重一般在28克左右(27-30克),不論粳稻還是秈稻,畝產700-800公斤的高產田,畝總穎花量需在3000萬以上。2、高產群體結構指標的定量(1)產量結構的定量2、高產群體結構指標的定量16700-800公斤高產田的畝適宜穗數:

120-130粒/穗23-24萬穗140-150粒/穗20-22萬穗180粒左右/穗17萬穗左右200粒左右/穗15萬穗700-800公斤高產田的畝適宜穗數:17

2、群體莖蘗動態、最大葉面積指數及葉系組成(1)在適宜基本苗,在有效分蘗期稍前夠苗(機插提前0.5-1個葉齡期),在拔節期達預期穗數1.3-1.4倍,爾后無效分蘗緩慢下降,抽穗期實現預期穗數。(2)適宜最大LAI粳稻為7-8,秈稻為7-7.5,倒2葉末劍葉露尖適時封行。(3)抽穗期有效莖保持和伸長節間數相等的綠葉數。(4)高效葉面積率75-80%。莖生各葉葉長序數為倒數2-3-1-4-5(-6)。

2、群體莖蘗動態、最大葉面積指數及葉系組成183、高產群體形成過程的動態生育指標(1)總的原理

在合理的基本苗的基礎上,通過合理調控,使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之初達到適宜穗數苗,以后控制無效生長,把高峰苗控制在穗苗數為1.3-1.4倍,把莖蘗成穗率提高到80%以上。通過施穗肥確保穗數攻取大穗,保持抽穗至成熟期清秀健壯的長勢,提高群體光合生產率,獲得高的結實率和粒重。將江蘇畝產700-800公斤高產群體這一發展動態的綜合指標,按葉齡進程繪成示意圖1。3、高產群體形成過程的動態生育指標(1)總的原理19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20(三)栽培技術的精確定量(三)栽培技術的精確定量21總思路:水稻高產栽培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技術的精確定量必須遵循以下思路:1、各項措施都要為構建抽穗-成熟期的高光效群體服務;2、以高產群體生育各階段的生育指標為依據,通過各葉齡期的生育診斷,采用適當措施,對各器官生長和群體發展作定向、定量的調控;3、用充分發展壯大個體,構建合理群體的方法,走“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的栽培途徑;4、肥、水等促控技術的應用,遵循有利于促進有效和高效生長,控制減少無效和低效生長的原則;5、對各項技術進行精確定量,以最經濟的投入,保證水稻高產優質群體的形成,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總思路:水稻高產栽培是一個系統工程,其技術的精確定量22

1、適宜播期的確定

①最佳抽穗結實期的確定粳稻抽穗期以日均溫25℃左右時的結實率最高;灌漿-成熟期以日均溫21℃時千粒重最高。因此把這兩個溫度指標常年出現的日期定為當地的最佳抽穗結實期。最佳的抽穗期在淮北為8月下旬,蘇中為8月底-9月初,蘇南為9月上旬。1、適宜播期的確定23秈稻的適宜氣溫指標值比粳稻要高2℃左右。秈稻的最佳抽穗期在淮北為8月上中旬,蘇中為8月中下旬,蘇南為8月下旬。不遵循最佳抽穗結實期原理過早播種移栽的,會造成高溫不孕(粳稻)嚴重減產,并影響品質;過遲也會嚴重減產。依此決定適宜播期。秈稻的適宜氣溫指標值比粳稻要高2℃左右。秈稻的最佳抽24

②根據品種播種至最佳抽穗期的天數,確定適宜播期。③農墾大麥都在5月下旬成熟、小麥在6月上中旬成熟,水稻可以在6月上中旬栽插。④機插小苗的移栽葉齡為3葉1心,因此采用早熟晚粳、中熟晚粳宜在5月中下旬及6月初左右播種。②根據品種播種至最佳抽穗期的天數,確定適宜播期。252、培育壯秧壯秧是高產的基礎(早發、足穗、大穗)。①嚴格秧齡。播后15-20天,4葉露尖是為最佳移栽秧齡。②嚴格控制播量。粳稻每盤播量控制干谷100克左右為宜。③注意適度培肥,重視壯秧劑的施用。2、培育壯秧263、基本苗的定量

確定基本苗是建立優質高產群體的起點。但基本苗一向被認為是難以合理定量的,大都以經驗來確定,故生產上普遍存在過多或不足的問題。ES=移栽(SN)至N-n(或N-n+1)葉齡期以前植株有效分蘗葉齡數及其分蘗發生率(r)。3、基本苗的定量確定基本苗是建立優質高產群27基本苗的定量公式:

小苗和直播:上述公式y、N、n、SN、c均為已知數,BN值為移栽至始蘗的間隔葉齡值,變化也不大,僅r(分蘗發生率)和a值需在當地調查測定。基本苗的定量公式:小苗和直播:28公式綜合考慮了品種(Y,N,n),秧齡(SN),秧苗素質(r)和肥水條件(a)等因素,能夠準確計算本田期的單株成穗數,確定合理基本苗,克服了基本苗過多、過少的生產實際問題。經公式計算的基本苗,莖蘗動態合理,恰好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N-n)夠苗,使得基本苗實現了在科學依據基礎上的精確定量。經生產應用驗證,公式的適應性很廣。公式綜合考慮了品種(Y,N,n),秧齡(SN),秧苗素質(r29機插小苗4葉期移栽的bn值為2;5個以上伸長節間品種的a值為1;本田期有效分蘗葉位一般可達5個左右,分蘗發生率r,在播種量適宜,秧齡適當(18~20天)的情況下,可以達到70~80%。如,2006年揚州大學在姜堰進行的武粳15機插試驗,N為17,n為6.5,SN為4,bn=2,a=1,r=0.7,適宜穗數為22萬左右則:X=22/[1+(17﹣6.5﹣4﹣2﹣1)C×0.7]=22/[1+(3.5)C×0.7]=22/[1+(3+5)/2×0.7]=22/(1+4×0.7)=5.80萬株/畝(行穴距9×4,每畝1.7萬穴,每穴3-4苗)機插小苗4葉期移栽的bn值為2;5個以上304、精確施肥土壤有機質是各種營養元素的重要供給源,其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的重要量度。施用有機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肥不但提供水稻所需的部分養分,而且能增強土壤的通透性,改良土壤結構,使水稻高產穩產;長期單施化肥,土壤板結,土壤養分水平不穩定,不利水稻穩定高產。

高產實踐表明,采用有機肥20%-30%、化肥70%-80%的有、無機肥比例,可使土壤有一個良好的養分供應系統,利于高產。同時,堅持前茬麥(油)或稻秸稈全量還田是地力持續增長的重要措施,高產栽培體系中必須堅持實施好這一環節。(1)有機肥與無機肥兼用,有機肥的用量占總氮量的20%-30%4、精確施肥土壤有機質是各種營養元素的重要供給源,其31(2)氮磷鉀硅平衡施用水稻優質高產需要各種養分元素,養分的短缺和過量均是不利的。各種必需營養元素之間的比例平衡和某一種水稻必需元素的數量充足同樣重要,養分平衡是保持水稻高產優質的重要基礎。氮、磷、鉀、硅是水稻營養的四大要素,它們在水稻體內的作用并非獨立的,而是通過有機物的形成與轉化得到相互聯系。只有當大量元素供給已經滿足,產量和品質才能提高到高水平上。由此可見,應因土確定高產的N、P、K、Si施用配比。(2)氮磷鉀硅平衡施用水稻優質高產需要各種養分元素32(3)關于精確施氮①水稻施氮量的確定采用Stanford差值法設計高產總用N量利于施肥精確化。實踐中用該公式計算總用氮量是否準確,關鍵在于公式中目標產量的需氮量、土壤的供氮量及肥料當季利用率三個參數的合理取值。

目標產量施氮量(kg/畝)=目標產量需氮(kg/畝)—土壤供氮量(kg/畝)肥料當季利用率(%)(3)關于精確施氮①水稻施氮量的確定目標產量施氮量=目標產33A.目標產量需氮量的確定目標產量需氮量=目標產量×目標產量下的每100公斤稻谷需氮量100kg稻谷需氮量與產量的關系A.目標產量需氮量的確定100kg稻谷需氮量與產量的關系34綜合本課題多年高產試驗結果,江蘇畝產700-750公斤水平下每百公斤稻谷需氮量單季粳稻為2.1,中秈稻為1.9。即中秈畝產700-750公斤的每畝需氮量為13.3-14.25公斤、畝產700-750公斤單季粳稻為14.7-15.75公斤(表19)。品種產量水平(kg/畝)500600700800粳稻1.852.02.12.15秈稻1.651.81.91.95表19江蘇主推品種不同產量水平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綜合本課題多年高產試驗結果,江蘇畝產700-75035B.土壤供氮量的確定

地區、土類和地力不同,土壤的綜合供氮量(包括灌溉水,降雨的氮及生物固氮的氮)不同。基礎產量與100kg稻谷需氮量B.土壤供氮量的確定基礎產量與100kg稻谷需氮量36多點試驗表明,不同地力等級(基礎產量)下每100公斤籽粒吸N量與土壤供氮量見表21。多點試驗表明,不同地力等級(基礎產量)下每100公37C.氮素當季利用率的確定通過產量與氮素利用率關系的分析表明(圖7),大致40%的氮素當季利用率是奪取高產的臨界指標值。根據眾多700公斤高產田的氮素利用率(38%-45.7%)的平均值為42.5%,故可用42.5%作為計算時的參數值(最低為40%)。圖7江蘇單季粳稻氮素當季利用率與產量的關系C.氮素當季利用率的確定圖7江蘇單季粳稻氮素當季利用率與38根據上述三個參數的實用求取法,以某一塊田基礎地力產量420公斤為例,相應的百公斤籽粒需N量為1.7kg,即算出土壤供N量為7.2公斤/畝;若畝產700公斤,需N量為14.7公斤/畝;若以N肥利用率40%計算,則求出總施N量為18.7公斤/畝。

總施N量=(7×2.1-7.2)/0.4=7.5/0.4=18.7(公斤/畝)根據上述三個參數的實用求取法,以某一塊田基礎地力39

②氮肥的合理運籌

A、在三個參數求取以后,就可以具體計算高產田的施氮總量。并按照基蘗肥與穗肥的比例確定基蘗肥與穗肥的具體數量。

8:27:36:45:54:63:72:88:27:36:45:54:63:72:8基蘗肥與穗肥比例與產量關系基蘗肥與穗肥比例與氮肥利用率關系②氮肥的合理運籌840

小苗移栽(5葉以下)以6:4為宜;

中苗(6葉左右)以5.5:4.5(或5:5)為宜

大苗(7葉以上)以4.5:5.5(或4:6)為宜。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41

B、在基蘗肥機插小苗的基蘗肥分配比例,基肥要適當減少,占30-50%,以分蘗肥為主,占50-70%,于移栽后第二、三個葉齡(6、7葉期)形成發達根群后施下,以促進7葉齡以后各葉齡有效分蘗的發生。

42A、高效追肥葉齡期研究發現追肥葉齡與產量、氮肥利用率呈二次曲線關系,倒4葉效果最佳;確定了倒4、倒3葉定時定量的高效穗肥施用新技術。這是對傳統栽培此階段嚴格控氮的重要突破。

倒6葉倒5葉倒4葉倒3葉倒2葉倒1葉

倒6葉倒5葉倒4葉倒3葉倒2葉倒1葉穗肥追施葉齡期與產量的關系穗肥追施葉齡期與氮肥利用率的關系③穗肥高效追肥葉齡期及其因苗調控A、高效追肥葉齡期倒6葉倒5葉倒4葉43B、穗肥的施用要根據有效分蘗葉齡期(N-n)夠苗情況和中期葉色情況來定。第一、N-n葉齡期按時夠苗,N-n+1葉齡期葉色按時“落黃”(頂4<頂3葉),則可按原定的穗肥總量和促花肥(倒4葉期,占60-70%)和保花肥(倒2葉期一般占30-40%)比例和數量分次施用。B、穗肥的施用要根據有效分蘗葉齡期(N-n)夠苗情況和中期葉44第二、如群體“落黃”早,出現在N-n葉齡期,或N-n葉齡期不夠苗,穗肥應提早到倒5葉施用,并于倒4、倒2葉分三次施穗肥。穗肥的總量比原計劃要增加10—15%,三次的比例為3:4:3(粳稻)或3:3:4(秈稻)。提前并三次施用穗肥的作用,首先是爭取N-n+1葉齡期的分蘗成穗,增加穗數;同時長穗期持續保持較高的氮素營養水平(在提早“落黃”的基礎上),可以顯著促進大穗,奪取高產。第二、如群體“落黃”早,出現在N-n葉齡期,或N-n葉齡期不45第三、如N-n葉齡期以后頂4葉>頂3葉,穗肥一定要推遲到群體葉色“落黃”時才能施用,數量要減少,宜于倒3或倒2葉只施一次,作促保兼顧或保花肥用。第四、N-n葉齡期過苗(莖蘗數過多),高峰苗達適宜穗數1.5倍以上的過大群體,只要在N-n+1至N—n+2葉齡期能正常“落黃”的,還應按原計劃在倒4及倒2葉施用穗肥,數量不能減少。因為這類群體需N量多,有了足夠的穗肥,保證強勢蘗的需要,能獲得較多穗數、奪取高產。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46

5、精確灌溉技術水稻精確灌溉技術,既滿足水稻生理和生態需水要求,對水稻高產和改進品質有利;又能節約用水,對改善稻田的環境、生態有利。(1)活棵分蘗階段機插小苗的苗體較小,葉面蒸發量不大;加之,根部帶部分土移栽,移入大田后,保持土壤濕潤即可滿足生理需水的要求。移栽后的主要矛盾是土壤通氣促根。移栽后,返青活棵期間一般不宜建立水層,采取濕潤灌溉,陰天無水,晴天薄水,晚上落干,第二天再上薄水。活棵后,斷水露田,進一步促進發根。待移栽后長出第二片葉,結合施分蘗肥開始建立淺水層。5、精確灌溉技術47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48

(2)控制無效分蘗的精確擱田的技術主要是將擱田期提早到N-n-1葉齡期,當群體莖蘗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70-90%時開始排水擱田,是擱田技術的重大改進。觀察表明,當N葉抽出時,N-2葉葉腋內的分蘗芽已伸長但尚未伸出,正處于環境敏感期。因此,欲控制N-2葉葉腋內的分蘗,必須在N葉抽出時產生水分脅迫;即適宜的擱田時間應提早到欲控制節位的前2個葉齡期。為保證N-n-1葉擱田,在N-n葉齡期產生擱田效應,在N-n-1葉齡期以前的分蘗期,應多次落干露田,使土壤相對沉實,減小土壤的含水量。(2)控制無效分蘗的49

(3)拔節-成熟期實行干濕交替的濕潤灌溉。保持土壤濕潤、板實、通氣,既滿足水稻生理需水,又增強根系活力,防早衰防倒伏;提高群體中后期群體光合生產能力。是促進大穗形成,提高結實率和粒重的關鍵技術。(3)拔節-成熟期實行干濕交替的濕潤灌溉。保持土50早擱田為特征的“淺、擱、濕”精確灌溉模式活棵分蘗階段在薄水(2cm左右)機栽后,返青立苗階段的2個葉齡露田濕潤灌溉(尤其是秸稈還田),以透氣促發根;爾后結合分蘗肥建立淺水層(2~3cm),并維持到整個有效分蘗期。擱田階段當群體總莖蘗數達到預期穗數的80%左右(70%-90%),即在N-n-1葉齡期及早斷水擱田,采取多次輕擱,達到田邊裂細縫,田中土壤沉實不陷腳,群體葉色褪淡顯黃,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拔節至成熟期實施濕潤灌溉,兩次灌水之間自然落干,待豐產溝底無水再灌,干濕交替,直至成熟前一周。早擱田為特征的“淺、擱、濕”精確灌溉模式活棵分蘗階段在薄516、病蟲草無公害化精確防治高產栽培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水稻為中心,從稻田生態系統出發,綜合考慮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及其環境等多種因子,針對性選用抗病品種,利用合理的農藝方法,實施健身栽培;選擇合理茬口、輪作倒茬等措施,減輕或控制有害生物;協調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無害化化學防治等治理措施,并強調化防上對病蟲及時預測預報且準確施藥,以獲得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較好統一。6、病蟲草無公害化精確防治高產栽培采取“預防為主,52三、當前苗情的田間管理三、當前苗情的田間管理53當前,水稻移栽全部結束,已全面進入了前期管理階段。前期階段,一般指立苗(返青)分蘗期(從移栽至夠苗期),一般25-30天。這一階段的管理,關系到水稻能否豐產的基礎。當前,水稻移栽全部結束,已全面進入了前期管理階段。54從高產形成為看,這一階段直接影響了穗數形成、也與大穗形成的關系密切。栽培目標:縮短返青期,加快立苗、促扎根、促早發、促平衡,育大蘗、爭足穗、爭大穗,在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7月上中旬)適時夠苗。注意莖蘗量不能過頭。從高產形成為看,這一階段直接影響了穗數形成、也與大穗55

生育特點:

旺盛的營養生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地上部生長葉片、分蘗,二是地下部形成根系。葉片、分蘗的生長對氮素的要求比較迫切,在稻體內表現出以氮代謝為主。發根,一方面依賴于葉片的光合物質的養分供應,另一方面取決于土壤的環境(氧,通透性)。(生長節奏快,苗情變化快)。

生育特點:56(一)苗情特點

移栽較早也相對集中、栽插穴足苗多,基本苗量大;部分移栽遇高溫大風,緩苗期長;活棵后雨水多,部分受淹,肥料流失;特別近期陰雨天多,光照少溫度低,雖利于晚栽苗的返青活棵,但影響了早栽苗的發苗分蘗。苗情總體正常。(一)苗情特點移栽較早也相對集中、栽插穴足苗多,基本57(一)優勢1、大小麥成熟收獲及時,栽秧略早且集中,搶了些農時。2、播種至移栽期間天氣總體較好,適宜水稻苗期生長。3、機插稻硬盤、基質、壯秧劑進一步普及,成秧率高,秧苗素質總體良好。4、整地質量有所提高,栽插質量較好,漏插率低、密度足。(七分種已下了功夫、三分管剛開始,開局總體良好)水稻綠色增產思路、技術途徑與前期田間管理課件58(二)劣勢1、栽插跨度20多天,葉齡相差2-3張,早的葉齡7葉期、晚的4葉期。生育進程差異大,有的已夠苗,有的剛活棵,苗類多。2、水稻移栽至今,高溫,暴雨,活棵有影響,甚至受淹受災。3、因受種子發芽率影響,播種量提高,密度偏高(>3500苗/盤),加上以水育為主,秧苗素質受影響。4、平衡度差。戶與戶、田與田之間;田間不平衡(高低不平帶來的)、穴間不平衡(苗不勻、成活率低帶來的)。5、零星發生惡苗病,稻薊馬普遍危害,少量螟蟲危害。(二)劣勢591、掌握苗情,因苗分類指導

根據不同種植方式、不同品種、不同苗情,加強分類管理,切實抓好一種就管工作。掌握苗情動態,及時指導,促進大面積秧苗活棵、早發。定好點,做好葉齡追蹤,莖蘗動態觀察記載,及時提供與掌握苗情數據。

(二)管理措施1、掌握苗情,因苗分類指導(二)管理措施60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