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_第1頁
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_第2頁
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_第3頁
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_第4頁
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吳熙載創作風格淺析

一、清代農村碑刻書寫發展:從價值到非價的轉變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他說:“一個法量是測量石頭的英尺,車是一樣的,書是一樣的。”。在《說文解字敘》中就曾記載:“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由丞相李斯負責統一國內文字,形成了“小篆”,秦朝之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而大篆與小篆合稱為篆書。到了漢朝,篆書依然保留著實用性,在一些典重場合,篆書依舊是首選文字,如詔書、官印、碑額等都是使用篆書的。在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中也曾記載到:“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但是篆書由于結構復雜,漸漸地由實用價值轉向了藝術價值,隸書逐漸替代了篆書的實用地位。到了隋唐時期,由于各文化的兼容并存,中國的文化、經濟等都進入了鼎盛時期,書法藝術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在唐朝設有六學,其中就包含有學習篆書,但是在唐朝初期,篆書依舊只存在于碑額、匾額等處,其實用價值越低,藝術價值就更高。到了唐中期,一些書法家開始嶄露頭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陽冰。由于李陽冰極其擅長篆書,尤其擅長小篆,因此被稱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他的代表作有《城隍廟記》《般若臺題記》《舜廟碑》等等,但是也依舊挽回不了篆書的頹勢。到了五代、宋朝時期,篆書雖進入了一定的低谷,但是依舊有些人抵擋不住篆書的魅力,出現了精通篆書的人,如徐鉉、徐鍇等,徐鉉的代表作有《嶧山碑》《說文》等,徐鍇的代表作有《說文系列》,這時候的篆書實用價值已經徹底消失,其藝術價值逐漸顯現。到了元明時期,篆書進入了低谷。而到了清朝時期,篆書進入了百花斗艷階段,出現了大批喜愛篆書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鄧石如、吳熙載、趙之謙、吳昌碩等,隨著這些人的研究,篆書再次進入了昌盛時期。篆書在清代的發展中可以大致劃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清代早期篆書的發展相對來說是屬于式微階段,在清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篆書書寫者幾乎都是承繼和發展了“二李”的筆畫勻圓的“玉箸篆”書寫形式,在此期間涌現出來的有名的篆書家寥寥無幾,大都反響平平。到了清中期的時候,也就是乾隆、嘉慶、道光統治年間,篆書開始真正發展起來。特別是鄧石如在前人的基礎上對小篆的書寫方法進行了革新,他吸收借鑒了漢代碑額篆書的特點,并且將其融入到篆書書寫中去,從而有效改變了傳統篆書書寫的刻板勻整之風。鄧石如對篆書的發展革新,后來影響了很多學習篆書的學員,他們中的許多人都成為了鄧派篆書的傳人,也正是由此開始沉寂了數千年的篆書又開始熠熠生輝。到了清代晚期,咸豐、同治、光緒時期,清代的篆書發展可以說是成熟的大豐收時期,學貫古今的大書法家人才輩出。盡管這些篆書學者他們多是從“鄧派”入門,但是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創新,篆書的發展更加具有活力。(一)清代早期的碑刻學習清代早期是一個明清政權交替的動蕩時期,清代的統治者們非常注重文化體系的建設和發展。清政府組織相關文人學子編撰了很多大型的圖書,而且各種藝術門類也正處于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書法發展方面,由于康熙皇帝的大力推行,更是催生了“董字”風靡、帖學一統書壇的局面。隨著清政府管理權利的逐漸穩定,統治者們開始在思想和文化上加強對人的控制,甚至施行了嚴苛的文字獄。這時期的許多文人學士一直處在民族矛盾和政治斗爭的紛亂局面下,許多文人們舉步維艱,言語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為此,在這一時期,很多文學研究者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古代的經史子集研究中去,并由此引發了清初期訓詁學的繁榮。許多之前被歷史遺棄的古代文化遺跡和歷史資料又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的金石文字數量繁多,清代的金石學和文字學便由此而開始繁榮起來。在這一個階段中,許多文人開始留意傳統的古代碑刻作品,并且提出了金石碑板的概念。當時的許多書法家從金石學中受到一定的啟發,其眼界和審美標準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清代初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書論有孫承澤的《庚子銷夏記》、楊賓的《大瓢偶筆》、陳奕禧的《綠蔭亭集》等。此外,王澍的《竹云提跋》和《論書剩語》等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王澍在清前期更是被人們尊稱為篆書大家。王澍非常專注篆書的學習,一改傳統的帖學風氣,并且從前人李斯、李陽冰遺留下來的碑刻篆書著手,進行模仿和學習,在后期更是達到了神形酷似的效果。清代早期的篆刻書法仍舊可以看成是玉箸一脈,雖然沒有實現創新性的突破和發展,但是已經讓更多的人認識到篆書中存在的藝術價值,沉睡了那么久的篆書字體再一次走入人們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清代初期的傅山和八大他們雖然并不是以篆書聞名于世的,在當時也沒有造成轟動性的影響,但是他們將嚴肅端正的玉箸篆發展成了有些古樸奇異但同時又帶有草書筆意的新型篆書風格,這對于清中期篆書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極為有益的嘗試,也為后來篆書的革新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二)清代選擇:守舊派和創新學派清代乾隆、嘉慶時期,訓詁考據研究有了更深的進展,從而也促使金石學、文字學等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書法審美和人學書理念得到轉變,直接導致了清中期石碑學理論的確立和發展,引發了更多書法家對于金石碑刻文字的關注和認可。清代中期著名的書法家阮元編寫了《南北書派論》以及《北碑南帖論》,在綜合分析歷代碑石的基礎上,重新梳理了書法史的發展脈絡和撰寫風格,并且提出了許多理論觀點和主張,從而為石碑學理論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且阮元在后來又提出了尊碑的觀念,更是有力倡導更多的書法家深入學習北朝的碑刻,進一步促使碑學理論研究應用到實際的書寫過程中。清中期的篆書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守舊和創新兩種文學流派。守舊派主要是以洪亮吉、孫星衍、張惠言為代表的書法家,這些人推崇李斯和李陽冰為宗,并傳承和發揚了王澍玉箸篆風格,篆書書寫形式仍舊是線條均勻渾圓,篆書書寫結構嚴謹規范。盡管守舊派在對碑法的書寫和結構上面沒有取得具有創新性、突破性的進展,但是他們對清中期篆書流派的發揚壯大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清代中期創新派篆書的代表人物有鄧石如及其眾多弟子,這些書刻家在進行創作時融合隸書的筆意到篆書書寫中,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王澍一脈玉箸篆的形式,扭轉了當時社會學習篆書的風氣,并且影響了后續的許多篆刻人員。(三)結構嚴整,書寫擬文以鄧石如為代表的創新派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篆書發展到清代晚期已經達到了繁榮的階段,篆書的創作風格已經逐漸普及,形成了遒勁飄逸的一統書壇的新局面。清晚期逐步涌現了以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的獨具風格的碑刻大家,他們的篆書風格推動著清代篆書的發展進入到全面興盛的階段。楊沂孫承繼了鄧石如的篆書特點,篆書呈現出用筆飽滿、堅實的形態,但其在篆書的結構形態上又有新的突破,而且楊的小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用筆簡約,字形方整。他本人對《石鼓文》以及兩周時期的各種器銘下了很深的功夫,并且汲取了二者在結構上的特點。篆書的字體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尤其是字形方面,由過往的瘦長轉變為方整,字體的點畫分布也呈現出錯落有致的形態,并且逐漸形成了獨有的篆書面貌。清晚期值得一提的還有篆書大家趙之謙,其本人在繼承鄧石如篆書的基礎上,融合了北朝時期的碑刻特點,整個篆書用筆敦厚有力,并且以方筆為始,以露鋒收筆,碑刻更是有直入平出和折鋒用筆的方法,篆書字體大大提升了寫意性,而且在結構上更是獨樹一幟。這時期篆書的發展在創作技法上已經趨于完善。而且跟鄧石如相比,楊沂孫和趙之謙兩人的篆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秦漢石刻和北碑等一些書法作品的臨摹上面,在用筆技法和字形架構上面都有一定的個人風格特征。二、吳讓之書《宋武帝與劉宋文帝書》吳熙載(1799年-1870年),是晚清著名的篆刻四大家之一,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書畫家。吳熙載原名廷飏,字熙載,后又將自己的字改為讓之(又稱作攘之),號讓翁、方竹丈人等,乃是當今江蘇儀征(今揚州)人,吳熙載會寫詩,善書畫,尤其精通金石篆刻。吳昌碩曾評價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余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于讓翁”。《老碑帖系列:吳讓之篆書宋武帝與臧燾敕》是老碑帖系列之一,宋武帝劉裕,是歷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開國皇帝。他稱帝后,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減輕賦稅,振興教育,倡導讀書學習之風。他頒發的與臧燾敕,便是其整頓時弊,加強教化,崇尚尊師求學的例證。清代著名書家吳讓之曾篆書這篇敕文。三、清代吳熙載《宋武帝廟書》(一)逆入平出,生長新文本包世臣是清朝著名的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他的書法風氣給后來的吳熙載的學書生涯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吳讓之學習篆書以來。包世臣曾言:“常論右軍真行草皆出漢分,深入中郎;大另真行草導源秦篆,妙接丞相”。從該言論中不難看出包世臣認為中鋒是除篆書以外其他字體書寫的重要基本。而且中鋒用筆也是屬于逆入平出的一個重要環節。包世臣所提倡的筆法可以說是逆入平出,鋪豪直下,后來這些書寫特點在吳讓之的書法中更是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篆書通常被人們劃分為大篆和小篆兩種類型,相比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來講,其出現的時間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周代。在秦統一六國之后,小篆逐漸發展起來。小篆其書寫線條好似筷子或者鐵絲一般,又常被人們稱之為鐵線篆。小篆雖然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逐漸衍變簡化而來的,但是與民間把小篆隸化的書寫形式相比,還是比較復雜的。自秦以來的統治者大力推行小篆,使得民間盛行的草篆逐漸隸變,隸書在之后更是得到了有力的發展。鄧石如是清代相當有名望的書法家,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為頑伯,號完白山人、龍山樵長,當今安徽懷寧人。此人四體皆精,特別是在篆書這一方面更是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清代鄧石如從幾個碑帖中得到一定的啟發,對小篆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小篆又一次迸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二)碑刻的通作用特點吳熙載學習書法期間曾經臨摹過大量的漢代隸書,比如人們熟悉的《乙瑛碑》《西岳華山廟碑》等,其后來書寫的《宋武帝與臧燾敕》也是借鑒了這些漢代碑刻的特點。篆書書寫到轉折的地方通常是需要轉換筆鋒的方向,尤其是兩個筆畫相交之處更是需要注意。從吳讓之書寫的碑刻特點來看,其筆鋒走勢已經和秦代《嶧山碑》有較大差異。《西岳華山廟碑》有一個較為顯著的用筆特征,就是轉折的地方是變圓為方,這與之前的篆書書寫通常用圓轉的形式存在不同,后期的吳熙載在篆書書寫中所使用的也是方轉。由此可見,吳熙載在書寫篆書時借鑒吸收了漢代碑刻的特點,并且進一步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寫風格。四、吳曦所寫的《宋武帝廟行》的基本手稿(一)收筆的方式吳讓之在《宋武帝與臧燾敕》篆書書寫中關于橫的用筆形態更多是表現為粗細大概一致的特點,而且橫筆起筆處多為方筆,圓筆筆鋒更多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在該篆書中橫處收筆的地方有很多是露鋒略微出些尖頭的特點,但是也能從篆書收筆處看到戛然而止的情況。綜合分析起來就是吳讓之用筆的特點就是首端實行逆入藏鋒,切成垂直的方或者斜向左的方位,之后再轉向右方行筆,直至到字的末端位置停筆,或者是到末端處漏出些許筆鋒,有效顯現出字的灑脫飄逸。(二)豎直向下微角吳讓之《宋武帝與臧燾敕》中關于豎筆下筆有一定的規范,吳的中豎大多都是呈現為首端位置藏好鋒之后,豎直向下,行至末端位置處,輕微地駐筆,調整下一筆之后,在此基礎上微微地出尖。吳讓之的豎筆筆法和橫筆筆法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也都是會出現戛然而止的現象。總結起來分析可以說是筆尖向上逆入,調整筆鋒后向下行筆,直至到字的低端,在中間行筆時不予停頓,之后再輕輕地提筆使得字體稍稍出鋒。(三)書寫結尾處的收筆特點清代隨著碑刻、金石學的盛行,篆書又一次出現了崛起的新局面。但是有很多的篆刻家和書法家無法突破過往篆書書寫規整有序的特點,篆書書寫依舊是延續曾經的筆法走勢。吳熙載在其代表作《宋武帝與臧燾敕》中吸收了鄧石如強調書寫意味的線條,融合了隸書的筆法,使得收筆靈動而且更加富有變化。篆書結尾處還展現出了內圓外方的效果,篆書結尾處收筆變化較多,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吳熙載篆書既能體現漢代隸書的方轉,也是對傳統的圓轉篆書的發展和創新。另外,吳熙載在書寫篆書時,多使用長鋒羊毫筆,這種筆墨中含有的墨量相對來說比較大,行筆過程中可以一氣呵成,顯得更加流程自然。最后,從吳熙載的篆書中也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