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詳細內容)_第1頁
可持續發展(詳細內容)_第2頁
可持續發展(詳細內容)_第3頁
可持續發展(詳細內容)_第4頁
可持續發展(詳細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可持續發展概述

《知識經濟與科技創新》專題講座

董小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23/7/281主要內容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3.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廣度4.可持續發展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的原則5.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2023/7/2821.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

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形成經歷了一個從警醒、到思考、到行動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人們在經濟增長、城市化、人口膨脹、資源危機、生態環境破壞等所形成的環境壓力下,對傳統理論的增長和發展模式產生了質疑和探討,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2023/7/2831.1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首先是作為地球生命重要基礎的大氣層受到破壞。其次是被喻為“地球之肺”的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的面積開始以驚人的速度減少。過度機械化耕作和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造成了土壤質量降低。第三是作為生命之源的水資源遭受大面積的嚴重污染。第四由于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對物種生存環境的破壞,每年都有0.2%的生物物種走向滅絕。2023/7/2841.2人們的思考: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的“承載能力”是否有界限?發展道路與地球環境的“負荷極限”如何相適應?人類社會發展應如何規劃才能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諧,既實現人類利益、又維護地球環境穩定?2023/7/2851.3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的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的提出源于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逐步認識和熱切關注。其產生背景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環境和資源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人類已不同程度地嘗到了環境破壞的苦果。1960年代以后,隨著“公害”的顯現和加劇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幾乎在全球范圍內開始了關于“增長的極限”的討論。2023/7/2861.4人們開始認識到:把經濟、社會和環境割裂開來,只顧謀求自身的、局部的、暫時的經濟性,帶來的只能是他人的、全局的、后代的不經濟性甚至災難。

2023/7/2871.5可持續發展思想內容包含了當代和后代的需求、國際公平、自然資源、生態承載力、環境與發展相結合等重要內容。“可持續發展”首先是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來倡導保持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它引導人們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必須注意生態系統的維護。它明確提出要變革人類沿襲已久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調整現行的國際經濟關系。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反思和否定,二是對規范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理性設計。2023/7/2882可持續發展的內涵2.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的提出: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這次研討會云集了全球的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類在締造一個健康和富有生機的環境上所享有的權利。

2023/7/289最廣泛采納的定義: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布特蘭報告書所載的定義,其亦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稱為可持續發展。

2023/7/2810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既有聯系,又不等同。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心體;可持續長久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

2023/7/28112.2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定義a.側重于自然方面的定義“持續性”一詞首先是由生態學家提出來的,即所謂“生態持續性”

。意在說明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序間的平衡。

1991年11月,國際生態學聯合會(INTECOL)和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聯合舉行了關于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專題研討會。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保護和加強環境系統的生產和更新能力”,其含義為可持續發展是不超越環境系統更新能力的發展。2023/7/2812b.側重于社會方面的定義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護同盟、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共同發表《保護地球一一可持續生存戰略》,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生存于不超出維持生態系統涵容能力之情況下,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2023/7/2813c.側重于經濟方面的定義愛德華-B?巴比爾(Edivard

B.Barbier)在其著作《經濟、自然資源:不足和發展》中,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及其所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發展的凈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皮爾斯(D-Pearce)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今天的使用不應減少未來的實際收入”,“當發展能夠保持當代人的福利增加時,也不會使后代的福利減少”。2023/7/2814d.側重于科技方面的定義斯帕思(JammGustareSpath)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轉向更清潔、更有效的技術一一盡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封式’,工藝方法一一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2023/7/2815e.綜合性定義《我們共同的未來》中對“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的定義:“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2023/7/28163“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廣度“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對各個領域的傳統認識都產生了影響。

簡單地歸納:眾多的問題都是從經濟學角度對“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的內容。3.1對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探究3.2對經濟學實際問題的研究3.3有關人類存續與發展問題的研究3.4對“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研究2023/7/28173.1對經濟學理論基礎的探究“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背景,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經濟發展對傳統哲學思想、傳統經濟學思想的置疑和一定程度上的否定。2023/7/28183.1.1關于“資源危機與增長極限”問題的探討最直接引發“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大概就是人們對資源危機和增長極限的憂慮。——傳統經濟學討論的最基本問題是“稀缺性”——各種有關資源危機的學說(如:“太空船經濟”理論、“動態平衡經濟”理論、

“生存的藍圖”理論、“穩態經濟學”理論等)——“增長的極限”也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另一重要的研究內容。最早涉及這一問題的是英國古典經濟學家Mill提出的穩態經濟概念。2023/7/2819討論最熱烈的是圍繞羅馬俱樂部《增長的極限》而進行的。后來,增長極限論者對“極限”的內涵作了一定的修正,強調社會經濟體系中資源流通量的極限制約(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量應受到自然恢復、更新速率的極限制約),即增長的通量極限。

——與資源危機、增長極限論者不同認識的就是持增長無極限論者,通常都是“技術樂觀論”者。2023/7/2820——有關資源和增長的研究,不同于“悲觀論”和“樂觀論”的認識——或是探討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原則;或是尋求資源長期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3.1.2關于自然價值問題的研究傳統的思想認識里,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是沒有價值的。——或者認為自然資源環境沒有“稀缺性”而沒有價值。——或者認為自然資源環境沒有包含人類勞動而沒有價值。2023/7/2821當“可持續發展”思想日漸深入人心之后自然資源和環境有獨立于現期使用的價值,即具有非使用價值

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價值論的更新應當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的重要內容。主要可以分為幾類問題的研究:(1)有關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價值構成的研究;(2)有關引發自然資源環境存在價值的動機的研究(3)有關自然生態價值量評估的研究;(4)有關批判自然資源無價值論的研究。

2023/7/28223.1.3對“經濟人”假定的討論“經濟人”假定是現代經濟學最重要的理論假設之一,是現代經濟學構架的基礎。然而“可持續發展”思想卻對“經濟人”這一基本假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對“經濟人”假設的討論和修正也成為了“可持續發展”研究中重要內容,也是“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論基礎之一。2023/7/2823“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對“經濟人”假定的討論集中在這幾個方面:(1)擴展“經濟人”內含來容納“可持續發展”思想;(2)“可持續發展”與“經濟人假設”是否兼容(3)摒棄“經濟人假設”,尋求與“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經濟學基礎。2023/7/2824“經濟人假定”即是在經濟學的研究中假定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人都是“理性”的其行為的基本動機就是個體利益最大化、其行為準則就是為實現利益最大化目標而作出最優化的行為選擇。

“社會人”是對經濟人”概念的進一步反思和修正,主要體現在:——“經濟人”并非是完全的“理性人”——“經濟人”的動力并不單純產生于追求個人利益的內在動力——“經濟人”不單純是一個經濟性目的活動者

2023/7/2825★“可持續發展”作為人類社會新的理念和行為規范被提出后,要求人類行為滿足:人類利益應兼顧自然生態利益當代人利益兼顧未來各代人利益個人利益應兼顧社會整體利益★“可持續發展”思想與“經濟人假設”是否兼容的討論中最不容回避的問題——“經濟人”是否有動機去考慮個人利益以外的生態利益、后代人利益和社會利益呢?★與“經濟人”假設相對——“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當是“社會人”或“生態人”假設2023/7/28263.2對經濟學實際問題的研究“可持續發展”思想對經濟學研究的影響還體現在許多實際經濟問題的提出及其解決思路之中。

3.2.1對經濟增長與環境狀態關系的研究“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環境生態功能的維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

3.2.2對環境控制手段的研究2023/7/2827環境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政府干預政府稅收私人談判污染許可交易在這些研究中,尤以應用Coase定理的環境問題產權管理、Pigou稅、排污權交易等問題的研究較為深入。

2023/7/28283.2.3對環境“公有物悲劇”問題的研究。人類共同生活于其上的自然生態環境就是由一個個公有物構成的,如原始森林、海洋、大氣等,由于人類個體、團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超越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力進行過度的社會經濟活動,從而導致自然資源的濫用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導致人類生存環境的退化甚至毀滅。2023/7/2829——有研究認為:市場經濟制度可以通過產權制度和價格機制來促進改善自然資源環境的“公有物悲劇”。

——有一類研究是討論計劃體制與環境狀況關系的。認為計劃體制必然導致環境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和自然環境的惡化,因為公有制下各種資源所有權的模糊,恰恰是產生“公有物悲劇”的源泉。

2023/7/28303.2.4對消費模式問題的研究。傳統的消費模式被認為是造成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而改變傳統的消費模式也就應當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一些研究是分析在在傳統價值觀的支配下所產生了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觀念以及由此產生的高消費、超前消費、盲目消費、浪費型消費、消費嚴重不公平等現象,并發現這些現象對自然資源的嚴重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2023/7/2831★更多的研究是針對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而進行的。消費模式是由人們在一定的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下所追求的產品和服務表征的。如何去建立這樣一個可持續消費模式?D.Pearce認為,減少消費中資源的使用、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壓力、增強環境的承受能力等方式,可以在不減少消費的條件得以可持續發展。

2023/7/2832E.薩里姆認為,可持續消費意味著當代的消費與后代的消費一樣,要從質量上得以提高,要對消費實行最優化以達到長期維持資源環境的服務質量的目標。

Buluntland認為:從地球資源條件來看,人類不能繼續保持目前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模式。人類目前處于兩難的境地,既要改善環境質量以確保可持續發展、又要保持較高的經濟活動水平以給更多的人提供就業機會,減少經濟活動、降低消費水平的觀點是不可行的,出路在于改變經濟增長的內容——減少對有限自然資源的依賴、產生較少的廢棄物。一些研究則旨在提出具體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和原則(通稱“綠色消費”)。2023/7/28333.3有關人類存續與發展問題的研究“可持續發展”思想對經濟學研究的影響還體現在有關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持續地生存發展下去之類的問題之中。

因為,這些問題會對經濟發展的背景條件、發展路徑、發展目標產生根本性的影響。3.3.1有關“發展內含”問題的研究“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但“發展”作為經濟學概念最初的內涵就是經濟增長。2023/7/2834此后“發展”包括了縮小不平等狀況、消滅絕對貧困,也包括社會結構、公眾觀念和制度等方面的變化。“可持續發展”思想出現后,“發展”的內涵進一步擴展。在“可持續性”思想下,“發展”有著什么樣的新的內涵呢?2023/7/2835觀點:——“發展”應當以自然——人類的和諧為前提的人類價值得以實現的過程。——“發展”應當與環境及資源的永續性利用、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生產力消費力提高過程。——“發展”應滿足全球人民及人類整體的基本需求并給予全體人民及未來人平等的機會等等。——在有關“發展”的現實問題研究中,提出了有關“人文貧困”與“生態貧困”的研究。2023/7/28363.3.2對世代間公平問題的研究代際公平的概念是T.R.Page在“社會選擇”和“分配公平”的基礎上提出的,討論的是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福利和資源分配問題。

——有限資源的分配問題。——世代間公平原則問題。——有關代際公平的分析方法問題(最有代表性的分析是代際財富轉移模型)。

——貼現率與代際公平問題。2023/7/28373.3.3有關生態倫理的研究生態倫理,既討論人類對于自然的基本態度,也討論人類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在考慮人類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倫理的同時,也必然涉及到人與人、人與整個人類的關系。相關研究,最常見的論題是人類應對自然生態秉持什么樣的行為原則。“地球權利和義務”和“生態法律制度”是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分析視角。2023/7/2838地球權利和義務地球義務,通常指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質量保持和獲取權保障,具體化為資源環境的保護義務時包含以下具體內容:(1)采取積極因素措施保護資源環境的義務;(2)保證平等地獲得、使用這些資源環境并從中受益的義務;(3)防止或減輕對資源、環境質量破壞的義務(4)減少災害并提供緊急援助的義務;(5)承擔破壞資源及環境質量的義務。

2023/7/2839生態法律制度

“可持續發展”法律思想強調,人類在求得自身生存發展的同時應當尊重大自然、尊重其他生物物種種群、維護地球生態系統,主張自然生態環境資源屬于當代人和后代人共同享有的共同財產(當代人只不過是作為后代人所享有環境資源的托管者,所以無權耗竭性使用和破壞環境資源),強調“人類和生態的共同利益”。

2023/7/2840法律特點包括:(1)法律規范拓展到了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行為準則方面;(2)承認后代人的權利、其他物種種群的權利以及地球生態系統的權利,從而擴大了權利主體的范圍;(3)原告范圍擴展到了尚未出生的后代人、“人類共同體”地球生態系統等;(4)維護有利于人類世代永續發展、自然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社會關系的社會秩序。

2023/7/28413.4對“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的研究——從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含義出發,與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可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相對應,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中必須包含經濟、生態環境、社會三方面的指標。——D.M.Liveman提出可持續發展指標必須符合:時空特性、可預測性、價值性、可控性、整合性、公平性、可得性、可用性等8項基本標準。2023/7/28424可持續發展使用各種自然資源的原則環境與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依存,密切相關。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已成為當代環境與發展關系中的主導潮流,作為一種新的觀念和發展道路被人們廣泛接受。

為了可持續發展,人類必須依照下列原則來使用各種自然資源:

4.1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要(糧食、衣服、住房、就業等)和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較好生活的愿望;

2023/7/28434.2人口發展要與生態系統變化著的生產潛力相協調;

4.3像森林和魚類這樣的可再生資源,其利用率必須在再生和自然增長的限度內,使其不會耗竭;

4.4像礦物燃料和礦物這樣不可再生資源,其消耗的速率應考慮資源的有限性,以確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資源不會枯竭;

2023/7/28444.5不應當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如大氣、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對大氣質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小程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