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說明書_第1頁
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說明書_第2頁
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說明書_第3頁
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說明書_第4頁
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說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17D240-C200D02第1頁共6頁說明書一、設計任務依據1、設計依據(1)《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設計合同;(2)《沙尾一村入村主要道路擴寬工程》中標通知書;(3)實測地形圖;(4)建設單位的工程建設意見。2、采用的相關規范、技術標準(1)《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14);(2)《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D20-2006);(3)《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30-2015);(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D40-2011);(5)《公路橋涵通用設計規范》(JTGD60-2015);(6)《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F10-2006);(7)《公路路面基層施工技術規范》(JTJ034-2000)。二、工程概況1、現狀概況道路沿線多為農田和荒地,農田位置比現狀路低50cm左右,荒地標高和現狀道路標高持平。2、沿線自然地理概況萬頃沙屬南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期,全年平均氣溫21.8℃,無霜期346天;年平均降雨量1635毫米,全年日照時間為1930小時。路線所經地帶地勢比較平坦,全線處于平原微丘區內。沿線魚塘、河涌、現狀砂土路、碎石路均有分布,交通便利,地貌單元歸屬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區。3、場地工程地質條件(一)地形地貌場地位于廣州市南沙區萬頃沙鎮沙尾一村。用地現狀為荒地和農田,鉆孔地面標高變化為4.20~5.86m。(二)地質構造擬建場地位于番禺斷隆中,番禺斷隆受廣三斷裂、沙灣斷裂和市橋-新會斷裂圍限,其地震活動較弱,僅發生4級以下地震數次。場地區域基底為燕山期混合花崗巖。區域內雖有斷裂發育,但近期無活動跡象,屬于“非全新活動斷裂”;場地內鉆孔均未揭露到構造運動所形成的破碎帶,巖體相對穩定。(三)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本次勘察范圍內不存在滑坡、危巖和崩塌、泥石流、采空區、暗浜、暗溝、地面沉降、活動斷裂等不良地質作用及地質災害。(四)巖土層分布特征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根據鉆探揭露,場地地層為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ml)、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mc)及基巖層混合花崗巖(Z)組成,巖土層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層(Qml)素填土(層序號1):灰、灰褐色,濕,松散,主要由粉土及碎塊石堆填組成。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1.10~3.40m,平均2.42m;層面標高5.05~7.86m,平均6.74m,位于地表。本層混較多碎、塊石,未能取土樣及進行標貫試驗。2、海陸交互相沉積層(Qmc)本層為珠江三角洲海陸交互相沉積物,以粘性土及砂土為主。(1)淤泥質細砂(層序號2-1):灰、深灰色,松散,飽和,顆粒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粒徑不均勻,呈次棱角狀及次圓狀,分選性較差,約混20%淤泥。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7.20m~11.20m,平均9.00m;層面埋深1.10~3.40m,平均2.42m;層面標高3.95~5.01m,平均4.32m。本層取砂樣6組進行篩分試驗,篩分結果粉、細砂各3組為;進行標貫試驗10次,實測擊數N′=4~8擊,平均值為5.8擊;桿長校正擊數N=3.8~6.7擊,平均值為5.1擊,標準值為4.5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00kPa。(2)淤泥質土(層序號2-2):深灰、灰黑色,飽和,流塑,主要由粘、粉粒及有機質組成,土質一般較均勻,粘滑,含少量腐植質、粉細砂,局部夾團狀粉砂。本層僅ZK3、ZK4、ZK5共3個鉆孔有揭露,層厚6.40~7.90m,平均7.37m;層面埋深10.40~11.80m,平均10.90m;層面標高-3.94~-3.10m,平均-3.42m。本層取得4組土樣進行常規試驗,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附件1:土工試驗報告及附表5:土工試驗分層統計表。進行標貫試驗6次,實測擊數N′=3~4擊,平均值為3.3擊;桿長校正擊數N=2.3~3.0擊,平均值為2.5擊,標準值為2.3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室內土工試驗及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60kPa。(3)粉質粘土(層序號2-3):灰、灰黃色,可塑,主要由粘、粉粒組成,稍有光澤,韌性中等,土質一般較均勻。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5.60~7.90m,平均6.98m;層面埋深12.10~18.30m,平均15.84m;層面標高-11.01~-5.89m,平均-9.10m。本層取得6組土樣進行常規試驗,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附件1:土工試驗報告及附表5:土工試驗分層統計表。進行標貫試驗8次,實測擊數N′=7~11擊,平均值為8.6擊;桿長校正擊數N=4.8~7.6擊,平均值為6.1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室內土工試驗及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本層分布有細砂夾層。細砂(層序號2-3a):灰黃色,稍密,飽和,顆粒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粒徑不均勻,呈次棱角狀及次圓狀,分選性較差。本層僅ZK1及ZK2孔均有揭露,層厚2.20~2.50m,平均2.35m;層面埋深16.50m,平均16.50m;層面標高-11.45~-10.29m,平均-10.87m。本夾層進行標貫試驗1次,實測擊數N′=12擊;桿長校正擊數N=8.5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20kPa。(4)中砂(層序號2-4):灰、灰黃色,稍密,飽和,顆粒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粒徑不均勻,呈次棱角狀及次圓狀,分選性較差。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2.70m~20.50m,平均11.04m;層面埋深21.30~25.60m,平均23.76m;層面標高-18.31~-15.94m,平均-17.02m。本層取砂樣6組進行篩分試驗,篩分結果中、細砂各3組;進行標貫試驗11次,實測擊數N′=12~15擊,平均值為13.5擊;桿長校正擊數N=7.6~9.8擊,平均值為8.4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50kPa。(5)淤泥質細砂(層序號2-5):灰、深灰色,松散,飽和,顆粒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粒徑不均勻,呈次棱角狀及次圓狀,分選性較差,約混15%淤泥。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2.90m~14.10m,平均7.88m;層面埋深26.50~41.80m,平均34.80m;層面標高-36.75~-18.64m,平均-28.06m。本層取砂樣3組進行篩分試驗,篩分結果2組為細砂,1組為粉砂;進行標貫試驗8次,實測擊數N′=9~11擊,平均值為10.3擊;桿長校正擊數N=5.3~6.4擊,平均值為5.6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00kPa。(6)粗砂(層序號2-6):灰、灰黃色,中密,飽和,顆粒的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粒徑不均勻,呈次棱角狀及次圓狀,分選性較差。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4.10~7.90m,平均5.46m;層面埋深40.60~44.70m,平均42.68m;層面標高-39.65~-32.74m,平均-35.94m。本層取砂樣4組進行篩分試驗,篩分結果1組為中砂,3組為粗砂;進行標貫試驗7次,實測擊數N′=18~28擊,平均值為22.9擊;桿長校正擊數N=9.9~14.8擊,平均值為12.3擊,標準值為11.0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k=190kPa。3、上元古界震旦系混合花崗巖(Z)本層為混合花崗巖,根據巖石風化程度的不同分為全風化巖、強風化巖及中風化巖。(1)全風化混合花崗巖(層序號3-1):褐黃色,巖石風化劇烈,巖芯呈堅硬土狀,遇水易軟化。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1.50~4.20m,平均2.68m;層面埋深44.60~48.80m,平均48.14m;層面標高為-43.75~-40.30m,平均-41.40m。本層取得4組土樣進行常規試驗,其主要物理力學性質指標詳見附件1:土工試驗報告及附表5:土工試驗分層統計表。進行標貫試驗6次,實測擊數N′=32~48擊,平均值為43.0擊;桿長校正擊數N=16.6~25.0擊,平均值為22.4擊,標準值為22.4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室內土工試驗及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土承載力特征值fa=350kPa。(2)強風化混合花崗巖(層序號3-2):褐黃、黃褐色,巖石風化強烈,原巖結構已部分~大部分破壞,巖石風化不均勻,巖芯呈半巖半土狀,遇水易崩解。本層各孔均有揭露,層厚2.50~5.00m,平均3.54m;層面埋深49.50~51.80m,平均50.82m;層面標高為-46.75~-42.91m,平均-44.08m。本層進行標貫試驗6次,實測擊數為52~61擊,平均值為57.3擊;桿長校正擊數為26.5~31.1擊,平均值為29.3擊,標準值為27.7擊。詳見附表6:標準貫入試驗分層統計表。根據現場標貫試驗,結合地區經驗,建議本層承載力特征值fa=600kPa。本層巖體完整程度分類為破碎,屬極軟巖,工程巖體基本質量等級分類為Ⅴ類。4、水文地質條件(一)本區氣象情況本區地處亞熱帶季風區。全年降水豐沛,雨季明顯,日照充足。夏季炎熱,冬季比較溫暖。年平均氣溫攝氏21.8度,年平均降水量1647.5毫米。在季風環流控制下,每年9月至翌年3月受大陸冷高壓影響,吹偏北風,天氣干燥,降水較少;每年4月至8月受海洋氣流的影響,吹偏南風,天氣炎熱,降水量大。地區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大氣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補給來源,每年4~9月份是地下水補給期,10月~次年3月為地下水消耗期和排泄期。(二)場地地下水情況1、地下水水位勘察施工期間,測得鉆孔地下水初見水位埋深為1.00~1.90m,初見水位標高為3.78~5.96m;靜止水位埋深為0.60~1.20m,靜止水位標高為4.15~6.66m;地下水位變化幅度為0.50~1.00m。2、地下水類型本場地地下水類型可分為上層滯水、第四系孔隙水及基巖裂隙水三種。(1)第四系上層滯水上層滯水主要賦存在人工填土中,含水量不穩定,其動態受季節性控制,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及生活用水的滲透補給。(2)第四系孔隙水孔隙水主要儲藏在沖積成因的淤泥質細砂、細砂、中砂及粗砂(2-1、2-3a、2-4、2-5、2-6)中,透水性較好,厚度較大、分布較連續,主要受其他含水層越流補給。場地地下水水量較豐富,孔隙水具有弱承壓性。(3)基巖裂隙水深部基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強風化混合花崗巖層中,受巖層破碎程度影響,基巖裂隙水主要從附近含水層補給,基巖裂隙水水量不大、不均勻。3、地下水的賦存、補給、徑流、排泄(1)上層滯水主要賦存在人工填土層,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及生活用水的影響;孔隙水主要賦存于沖積區的砂層中,地下水主要為其他含水層越流補給,場地附近為河涌,地下水與涌水有水力聯系。(2)巖層中的裂隙水,與基巖的裂隙發育及其連通性有關,主要的補給來源為相鄰含水層,水量與裂隙的張開性、裂隙度以及其分布范圍的大小和相鄰含水層的補給條件有關?;鶐r裂隙水水量不大、不均勻。(3)場地內地下水主要由大氣降水垂直滲透、場外地下水及巖土層側向滲透補給,場地徑流條件較好。地下水主要以面狀排泄(大氣蒸發)、巖土間側向滲流排泄完成地下水的循環交替,地下水排泄條件稍差。4、地下水的活動在構筑物施工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影響地下水活動在鉆(沖)孔樁施工時會稀釋泥漿濃度,影響樁孔孔壁的穩定性,應適時加大泥漿濃度。5、地下水對樁基工程設計影響評價場地地下水較豐富,全、強風化巖具有遇水易軟化、崩解的特性,在進行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其不利影響,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如預應力管樁采用封口型樁尖)防止地下水軟化持力層而降低樁的承載力。(三)場地環境類別根據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附錄G,結合本工程場地的環境地質條件,場地環境類別為Ⅱ。(四)地層滲透系數根據室內試驗及工程地質手冊,結合地區經驗,場地主要土層的滲透系數經驗值見下表:滲透系數建議值表表3層號建議滲透系數(m/d)透水性素填土11.0中等透水淤泥質細砂2-10.6中等透水淤泥質土2-20.03微透水粉質粘土2-30.01微透水三、設計范圍及標準1、設計要求及設計內容設計要求根據建設單位要求,對九涌西路11號機耕路、九涌西路14號機耕路、十涌西下路德安巷路現狀砼道路單側加寬2.5m,對十涌半橫路雙側各加寬1.5米。設計內容:現狀砼路面加寬、新建砼壓堤、新建掉頭車位。2、主設計指標道路等級:等外級公路計算行車速度:10km/h道路路拱橫坡均采用1.5%單向橫坡。設計荷載:以軸載為100KN的雙輪組單軸為標準軸重??拐饦藴剩夯玖叶?級。3、路面結構設計20cm抗彎拉強度5.0MPa水泥砼;15cm厚5%水泥穩定石屑;四、總體設計本項目為道路擴寬項目,路線走線由需加寬砼道路決定,道路平面在建設單位提供的地形圖基礎上遵循公路工程設計有關現行的規范、標準的前提下進行設計。(1)設計要點1)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要點①本工程行車道新建擴寬水泥砼路面面層采用20cm厚抗彎拉強度為5.0Mpa的C40水泥混凝土,其抗折彈性模量Ec=32500MPa②混凝土路面板的接縫嚴格按照交通部部頒《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D40—2011)的規定設置。=3\*GB3③混凝土混合料的材料要求和配合比設計必須符合交通部部頒《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范》(JTGD40—2011)的有關規定。2)基層設計要點①基層采用5%水泥穩定石屑,粒徑2-10mm,層底最大拉應力0.064MPa。②基層設計彎沉值見表4-1示,材料設計計算參數見表4-2示。表4-1設計彎沉值結構層設計彎沉值(0.01mm)基層24.77表4-2路面結構層材料設計計算參數結構層抗壓模量(MPa)劈裂強度(MPa)7d無側限抗壓強度(MPa)壓實度(%)基層15000.53.5≥98(2)技術指標及材料要求1)水泥砼路面技術指標及材料要求①水泥水泥混凝土路面采用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其物理性能及化學成分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交通的要求,水泥的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應滿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的相關要求。②粗集料粗集料應使用質地堅硬、耐久、潔凈的碎石、碎卵石和卵石,其技術指標應滿足《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的相關要求。用作路面混凝土的粗集料不得使用不分級的統料,應按最大公稱粒徑的不同采用2~4個粒級的集料進行摻配,并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表3.3.2合成級配的要求。卵石最大公稱粒徑不大于19.0mm;碎卵石最大公稱粒徑不大于26.5mm③細集料細集料應采用質地堅硬、耐久、潔凈的天然砂、機制砂或混合砂,其技術指標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表3.4細集料的級配要求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表3.4路面混凝土所使用的機制砂除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的相關規定外,還應檢驗砂漿磨光值,其值宜大于35。④水清洗集料、拌和混凝土養生所用的水,不應含有影響混凝土質量的油、酸、堿、鹽類,有機物等。引用水一般適用于混凝土;非飲用水,經化學符合下列要求時也可使用:a、硫酸鹽含量(按SO42-計)小于0.0027mg/mm3;b、含鹽量不超過0.005mg/mm3;c、PH值大于4。d、外加劑外加劑的質量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的各項技術要求。e、鋼筋水泥混凝土路面所用鋼筋、傳力桿、拉桿等鋼筋應符合國家有關標準的技術要求。鋼筋應順直,不得有裂紋、斷傷、刻痕、表面油污和銹蝕。傳力桿鋼筋加工應鋸斷,不得擠壓切斷;斷口應垂直、光圓,用砂輪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2~3mm圓倒角。f、接縫材料應選用能適應混凝土面板膨脹和收縮、施工時不變形、彈性復原率高、耐久性好的膨脹板。宜采用塑膠、橡膠泡沫板或瀝青纖維板。其技術要求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表3.9.1的規定。g、其他材料傳力桿套(管)帽等其他材料均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的有關規定。混凝土路面養生劑性能應符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細則》(JTG/TF30-2014)中表3.10.3的規定。(3)施工要點1)水泥砼路面施工技術要求為了保證砼路面的施工質量,必須按照有關規范進行施工,將嚴格把好每一道工序的施工質量關,即對施工準備,原材料,砼配合比,砼拌和物的攪拌、路面澆筑等進行動態監督,隨時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以確保施工質量的優良。=1\*GB3①混凝土攪拌時要控制好攪拌的時間,用強制式拌和機拌和,最短攪拌時間不小于90秒,最長不大于270s。=2\*GB3②砼由運輸車直接卸在基層上,卸料時位置要正確,防止卸成大堆,如發現砼有離析現象,應用鐵鏟翻拌均勻。=3\*GB3③振搗采用插入式與平板式振搗器配合使用:先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然后再用平板式振搗器振搗。先振搗新舊砼交接附近及角隅處,然后再順序振搗其它地方。振搗時應控制好振搗的持續時間,振搗同一位置的時間應不少于20s,但也不宜過振,一般以拌和物停止下沉、不再冒氣泡并泛出水泥漿為準。=4\*GB3④經過振動梁整平后,再用鐵滾筒進一步整平。=5\*GB3⑤混凝土做面后,初凝前,對砼進行磨平;為保證混凝土路面質量,在攤鋪完混凝土14d后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