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我不在意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喜歡歷史事件里的溫度和情感”“就像我小學生時候寫的文章,字跡工整,內容實則既要又要,啥也沒有,只剩流水賬。”“但我還是享受了幾個小時畫面的氛圍的。”唐朝歷史在我的腦海中只是安祿山,安史之亂,李白,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些幾個詞語幾句話而已。我只是記著有人被貶又被赦,有人造反,以及初中語文答題模板里的幾個關鍵詞——懷才不遇,豁達,積極,消極。看完電影之后,還是一樣的感受,那些詞還只是詞,歷史事件還只是事件,李白還是躺在書里的紙片人。因此首先,電影對于我來說,沒有塑造出什么有血有肉的人物,也沒有給我普及到什么歷史的知識——該知道的都知道,不知道的還是不知道。其次,我喜歡一些從很小的點,或是很獨特的角度切入的小故事。我不在意歷史上究竟發生了什么,我喜歡的是這些事件里的溫度和情感,最好是獨特的,是我從沒想過的角度。我看過用穿越講愛國的,看過用一個家庭里的事展現整個時代現狀的,作為土狗也喜歡看狗血無腦短劇,但是這個電影多少有點無聊啊,就像我小學生時候寫的文章,字跡工整,內容實則既要又要,啥也沒有,只剩流水賬。但是畫面很棒。印象最深的是揚州湖上泛舟跳舞,粉色的花瓣灑落,以及一些很爽的轉場。動畫看的不多,所以也不好多評價。總之氛圍感很好。有些人覺得電影好,是因為有經歷所以有感觸,有工作上的不順心,有曾經充滿雄心壯志到現在泄氣,因此他們會對李白高適以及其他文人共感。有些人帶著對唐朝歷史的熱愛和了解去看,很感動,對精致的特效和畫面很喜歡,很享受。這都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經歷和學識補足了那些缺失的內容和細節。但因為我沒有經歷,就沒有感觸,也不該有感觸,所以我沒得到什么經歷和成長或者說知識,所以我還是沒有經歷。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總之,我感覺看電影還是要雙向的,要么電影有東西,這樣能成長,要么自己腦子里有東西,這樣才能享受。但我還是享受了幾個小時畫面的氛圍的,因為畫面看著挺順眼的。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一周前看了電影《長安三萬里》,一部動畫片。雖然是翹了半個班去的,但我并沒有抱很高的期待,只想在傍晚圖一個清凈。但沒有想到,影片中李白那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吶喊,卻在心谷中震蕩了很久,引起了很多本該忘卻的回望。用動畫的形式來表現那一群恣意曠達的人們,再合適不過了,這好像是在委婉地告訴世人:本片純屬臆測,并不現實。唐詩是浪漫的,這種浪漫背離了狹義的“風花雪月”“兒女情長”,而是觸及生命的所有話題,譬如生與死、善與惡、饑饉與奢侈、戰爭與和平,都是瑰麗的;又是飽含了詩人的所有情感,譬如喜或憎、親或疏、壓抑或激昂、贊美或鞭笞,都很坦蕩。我們通過流傳下來的詩歌來窺探那個遙遠的時代,會發現有人重視事功,“提攜玉龍為君死”“不破樓蘭終不還”;有人放浪形骸,“脫帽露頂王公前”“一醉累月輕王侯”;有人意氣風發,“咸陽游俠多少年”“一日看盡長安花”;有人鶯燕私語,“青鳥殷勤為探看”“一寸相思一寸灰”;有人難舍難分,“數聲風笛離亭晚”“一片冰心在玉壺”;有人灑脫激進,“千金散盡還復來”“報與桃花一處開”……唐人的心胸深藏宇宙,詩為心畫,那些璀璨的句子一入眼,頓時會讓人自慚形穢,曾引以為妙不可言的或細膩、或達觀、或深邃、或自由的心態,在那僅是“五字七字”的蘊藉面前,竟是這樣的簡單透明。它以無所不包的氣象,曠達自信的談吐,剛健醇厚精神,給迷茫的人“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指引,給孤獨的人“斗酒相逢須醉倒”興寄;給頹喪的人“縱死猶聞俠骨香”的鞭策;給得意的人“飛揚跋扈為誰雄”的勸慰;給躊躇的人“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暗誡,汗牛充棟,不可勝數。那仿佛是個被架空的時代。除了“年年初照人”的江月,誰經歷過那個時代到如今呢?不過,無論是虛無的歷史主義者,或是歷史的虛無主義者,都沒有對那個時代有半點的懷疑。這大概是由于,誰在想要找一點偽證而去閱讀它、走近它時,都會產生血液里的共鳴,從而心生欽羨,不敢冒犯。有人說,人們愛懷舊,是因為現實的不如意。這是有道理的。正如我們看唐人的詩,看寫詩的人,總希望我們能有他的心境,能淋漓盡致地表達,總希望我們是他,可以在經歷了人生起伏漲落之后,依然心有所系,熱愛生活。最近,我再讀起了余恕誠先生的《唐詩風貌》,他既從那個令人向往的時代來看詩歌,又從詩歌進入了那個時代。這本書很薄,但金燦燦的的人們、活躍躍的精神,全都在其中了。余先生是研究詩的人,更是愛詩的人,他的語言婉練沉約,走筆如水,帶著學理的謙遜。然而在品評論述之中,又隨處洋溢著狂熱,喜怨哀轉,鞭辟直入,處處藏著慧心。《唐詩風貌》余恕誠著中國的詩講究意象,我理解,這是慣用的環境和氛圍凝練起來的文化印象。最常見的如“揚子江頭楊柳春”“長亭連短亭”,是送別了;“明月何時照我還”“舉杯邀明月”,是想家了;“男兒何不帶吳鉤”“何當金絡腦”,是思功業了。對于后人來說,一些詩人也已經成為意象,如杜甫,是心懷天下的仕人代表,他的人生和他的詩一樣悲憫;岑參,是萬里赴戎機的文人代表,他的氣概和他的邊關一樣挺拔;王維,是清心養禪的才子代表,他的靈秀和暮鼓晨鐘一樣沖淡雋永。這些人因其詩與其獨特豐富的經歷,給后人提供了靈魂深處的最后依靠,也永遠成為了大唐,那個多彩時代,最生動的注腳。這還是:長安遠望無相識,萬里傾心本是詩。擊鼓高歌成一醉,南風未解笑人癡。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為了重溫《將進酒》,又看了一遍《長安三萬里》。這段情節出現在影片110分鐘左右,考慮到168分鐘的時長,倒也并不算很靠后。有了前面將近兩個小時的鋪陳,黃鶴樓、飲中八仙歌的場景再現,誰都知道屬于李白最后的高光必須且只能是這首詩。不同于其他商業類型片的最終決戰或覺醒時刻,這場戲的重點并不在于情節的起伏,而完全由情緒推動——也只有《將進酒》這樣的文本可以接住這份重量。李白和友人騎鶴飛上天宮、與仙人共飲的汪洋恣肆,是只有在湯淺政明那里才能看到的影像。于我而言,是夢境里浮槎渡海、客犯牽牛的場景涌現。此刻,酒成為中國大銀幕上合法的葉子。而這種逸興遄飛的背后又是極為悲傷的。電影呈現了李白仕途受挫的心灰意冷、求仙問道的狼狽不堪,把他的仙人之尊拉下神壇。雖然沒有正面描述他受帝王恩寵的人生巔峰,卻在醉后的幻想中加以映射。李白仿佛在用透支生命的方式,掙扎著表演快樂,就像《將進酒》詩尾久久不愿落下的“萬古愁”。在得知他的一生都是如此汲汲于功名之前,我對李白的袪魅其實來自于《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原來狷狂如太白,也會在乎廟堂之事,也會有“不才明主棄”的喟嘆。當為大鵬,扣天子門。這是古人的宏愿,又何嘗不是他們的詛咒。而上學的時候,卻容易誤解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常說,二十四史乃二十四姓之家譜。縱觀語文課本,則恰如為百官列傳。先有“獨釣寒江雪”,而后知柳宗元永貞革新,先有“千里共嬋娟”,而后知蘇東坡烏臺詩案。捷徑不為寒門所開,文章自然也不會署上庶民的名字。“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電影對盛世的再現是標簽化的,卻也埋有衰敗的線索。河北關中的嫌隙、寒門上升渠道的阻塞,當然還有“美人帳下猶歌舞”。不過這都不重要了。應該說從確立這個題材開始,電影被民族主義話語收編就只是時間問題。就像資本主義可以征用反資本主義的行動,宣傳機器開啟之后,“傳統文化”的名義便可以一展包羅萬象的姿態。至于“詩在,長安就在”的口號,與其說是源遠流長的精神圖騰,更像是中國式天下觀的當代表述。于是歷史成為宗教,萬國來朝則依舊是千年不變的盛世想像。在看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苦于對影片的共鳴。“文化”與“價值”緊緊糾纏,盤桓在記憶深處,拖曳著認同的鎖鏈。但另一邊,我也總會記起中學的晚自習上忙里偷閑讀施蟄存的《唐詩百話》、林庚的《唐詩綜論》,那的確是我為數不多從應試的重力中解脫出來的時刻。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周末陪女兒看電影《長安三萬里》,影片結束后母女二人皆有想再二刷影片的沖動,回家路上彼此沉默良久,深深的沉浸在影片中;不想被打擾!可胸中又有一股情緒想奔涌出來,兩個不同年齡段的觀影者此刻跨越母女身份的限制,分享著各自的觀點,產生了共鳴!女兒問:媽媽電影的后半段你在傷感的流眼淚,我也在流眼淚,我們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流淚嗎?媽媽答:應該不一樣的!你看電影院里的小朋友們在看到李白念“輕舟已過萬重山”時他們都是開心的笑,而你是不是在流眼淚呀?女兒問:是的,很傷感,難過的想哭,可是卻說不出為什么原因而哭?媽媽問:這是讓我很意外的事,我以為你看了會覺得李白很好玩,如其他小朋友一樣笑著走出影院;女兒問:一開始是覺得里面好多詩都是我學過的,一邊看電影一邊背詩,如同身臨其境,很開心又好玩,可是看到后半段以后就忍不住哭了。媽媽答:是呀!那些會笑著看完電影的孩子都比你小,你發現同樣的電影大人們看了都在流淚,你自己內在的世界的信息和成年人內在世界的信息開始接近了,但是讓你流淚和媽媽流淚的原因還是不一樣,可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你長大了!貳詢問女兒觀影后是不是喜歡寫《將進酒》的李白,她的回復是覺得電影里的李白有點瘋瘋顛顛的;而高適,是個正常人,像我們普通人,更喜歡他,可是沒想到他后來會成為大官!天質聰慧,出口成章;被賀知章喻為天才般的“謫仙人”;生性瀟灑行樂,高朋滿座,多金而豪放,浪漫飄逸自帶仙氣,成為皇家的坐上賓;相撲強手,身形健碩。資質平常,其貌不揚,且有口吃毛病,顯得笨拙窘迫;從小不愛讀書,看書本就覺得蝌蚪在游動,才疏學淺,科舉不中,行卷無門;擅長武功,高家槍法是戰場的殺伐決勝之技。年輕時的二人都懷揣夢想進入長安,希望“身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能在長安施展滿腔抱負;可雙雙受挫后各奔前途了,不同的性格走出了不同的后半生………中年二人的相撲比賽中:李白:凸顯的肚腩,肌肉松弛,中年油膩大叔一枚;沉迷酒肆,揮霍人生。為了實現報負,走捷徑入贅名門以提升自己的身份,改善生活境遇;當上層路線走不通后就走曲線訪仙修道爭當傳人。從女兒的角度看全片里李白都是一個愛喝酒,沉迷酒氣和物欲享樂的人,雖有才華但卻顯得瘋癲:從成年女性看李白是一個沒有擔當,情緒極其不穩定,缺乏自控能力、自制力,不顧及家庭的略顯自私的男性!高適:良好的身材管理,腹肌明顯,雖至中年隱忍中卻藏著壯志雄心;在宋園雖郁悶無望但每日習讀經書,釣魚時鍛煉臂力;耕田種地清貧卻踏踏實實生活;但友人召喚時信守承諾,赴約輔助哥舒翰,隱沒而簡單生活直至機會來臨,高光顯現。從女兒的角度看電影里的高適是如你我般的常人,平凡普通,接地氣,真真切切的存在;從成年女性看高適是雖簡單但清醒,情緒穩定,有很高的自律能力;懂隱忍有擔當,給人較強的安全感!可是低配版的高適在簡單、低耗的生活方式下卻活成了超長待機的狀態,機會來臨時就緊緊握住了它。在知天命的年紀再次進入戰場的老者,用真刀真槍去書寫自己的軍事傳奇。戎馬半生的他在61歲這年被進封渤海侯,也締造了大唐詩人唯一被封侯的神話。或許在加封渤海侯的那天,這名老者終于可以告慰自己那一生抑郁不得志英年早逝卻將自己視為畢生希望的父親。叁影片中李白修仙問道,成為道家傳承人,但當永王三顧茅廬請其出山時,汲汲渴望一展抱負的的李白最終沒有抵抗住著巨大的誘惑,復出后寫出十一首《永王東巡歌》。李白雖修道但內心欲望使然,便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影片中程公公問高適打敗吐蕃之功將與嚴武有關,與他無關時,高適的淡然一笑,這赫赫戰功對他而言卻并不需要對他人言說。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電影還沒看,通過別人的影評大致了解《長安三萬里》的劇情。說實話,李杜高三人中,我最了解的是李白,其次杜甫,最后是高適。以前很喜歡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曾不止一次說過,詩歌是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高適這句贈別友人的詩句,其實也是他內心的壯志抱負,最終他的人生也如愿以償。電影是以高適的視角講述李白,在他口中的李白形象也符合大眾的基本認知,即除了喝酒發瘋寫詩佯狂,不務正業外,根本就沒有政治頭腦和當官的能力。而如果影片是以李白的視角的話,恐怕整個世界觀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我知道,從高適的角度來講,有一萬個理由來解釋為什么不救李白。但如果我們設想一下,站在高適位置的那個人是杜甫,杜甫會不會為李白求情?會不會竭盡全力營救李白?答案是絕對會。哪怕杜甫明知會因此被貶,受牽連問罪,他也會毫不猶豫為李白求情的。這也是杜甫為什么成為“詩圣”的原因之一,不是他愣頭青,也不是傻,而是有的人,他的人格秉性,對朋友落難做不到無動于衷,對生民苦難做不到視若無睹,他是一定會仗義執言的。所以,站在高適的角度,當然有不救的合理原因,但也透露出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他對自己的利益,更重于朋友之間的友情。不要拿今天的酒肉朋友、狐朋狗友來類比古人對友情的認知。“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古人對友情是極為看重的。“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友人之間,并不需要明確的,我如果落魄你一定要幫助我的承諾,但這種信念像天然的認知一樣存在于人心中,重情重義是“仁義禮智信”的道德體系的重要準則。而以現在的價值觀念來說,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就像今人理解不了李白替朋友守尸,剔骨負行,借貸葬友的行為一樣。當然我不是站在道德高地去指責高適不搭救李白。有人說,肅宗本來就不想殺李白,或者說高適不替李白求情正是為了救李白,替他說情反而是害他,其實這都是沒有根據的猜測。如果只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想高適沒必要將他和李白之間的書信贈詩全部燒掉,并且在李白獲赦出獄后,也老死不相往來。事實是,沒有人積極營救李白,李白真的可能會死,就像杜甫所說的“世人皆欲殺”,他的處境真的很危險。本來,李白并非李璘幕府的首要分子,只是一個宣傳文員,只不過真正的首要分子如季廣琛等人,如李白詩云:“主將動讒疑,王師忽離叛。”早就見形勢不妙,在李璘覆滅前“倒戈”了。而李白是自始至終,陪伴李遴到最后一刻的,堪稱忠義俱全,這在他的《南奔書懷》一詩中有記載。如果他一開始,也跟季廣琛等人一起倒戈,或者早早離去,我想斷不至于陷入絕境。可李白是這種性格和為人嗎?其次,他為李璘寫的《永王東巡歌》也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在詩歌中,他是承認永王的合法性的。當李璘邊的烏合之眾都跑的跑,死的死,識大義的早就“棄暗投明”后,剩下來的李白就顯得突兀和刺眼了。所以兩個主要原因,是導致他身陷死囚的根源。所以高適不救李白,更多是因為“世人皆欲殺”,而高適在李白入獄后的種種態度行為,其實是默許了這種情況的。但是李白的“世人皆欲殺”,更多是下面的人邀功,或出于其他目的,在肅宗那,毫無背景的李白并不引起重視。所以,高適救李白,根本無需請示肅宗,他更多是不想承擔救李白之后,會引發的潛在政治風險。高適大半生窮途命舛,好不容易一朝顯達,讓他容不得自己有一點失誤。他在政治上的投機和狠準(先事玄宗,后又奔投肅宗),足見他這個人,潛心謀劃了很多年,是不會將友情看得比自己仕途功名更重要的。至于高適在蜀期間對杜甫的接濟,是無傷大礙的于情于理,順水推舟。一方面,自雎陽之戰后,高適的故友親朋幾乎零落殆盡,曾跟他砥礪節氣,醉眠共被的杜甫,已是當時寥寥可數的舊時摯友了。其次,他到底不是那種顯達后,便絲毫不念舊情的人,只是他念舊情的尺度,是有限度的。至于李白怎么看高適,在未經歷入獄風波之前,他是相信高適的人品的,也將高適視為一個要好的摯友,曾經的短暫相聚,讓他們在理想和詩歌方面,都有一定的共同語言。所以,李白入獄后,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討永王軍的統帥高適,他認為憑兩人當初同游梁宋結下的友情,高適肯定會施以援手。所以他寫了第一封信《送張秀才謁高中丞并序》,其云:序:余時系尋陽獄中,正讀《留候傳》,秀才張孟熊蘊滅胡之策,將之廣陵謁高中丞。余喜子房之風,感激于斯人,因作是詩以送之。李白在詩中將高適比為張良,稱他平定永王,乃是“談笑廓妖氛”般容易,也間接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在這首詩中,他沒有刻意談及兩人昔日情份,或許在李白的認知里,高適自然可以會意,無須多言。然而,高適收到這封求助信后,并沒有做出任何回應。后來在宋若思和崔渙等人的幫助下,李白得以脫獄。李白脫獄后,又被長流夜郎,時逢兩京收復的舉國歡慶之時,得到肅宗重用的高適也沒有為他說任何話。一系列舉動,都讓他非常心寒。正是由于這些原因,李白似乎也刪掉了寫給高適的詩作。所以,才導致今天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即同游梁宋的三人:李白、杜甫、高適,李杜、杜高之間,都有詩歌互寄,互贈,唯獨李白與高適,他們兩個都很默契的沒有留下任何一首寫給對方的交友詩。這種極為不正常的事情背后,想來除了因為李白下獄后,高適沒有搭救幫助,導致兩人反目成仇外,再沒有其他原因。想當初,一面之交的汪倫都能得到李白的《贈汪倫》。李白寫給杜甫的詩雖然少,但在安史之亂前,也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戲贈杜甫》(疑偽)和《秋日魯郡堯祠亭上言別杜補闕范侍御》等四首詩。至于李白對高適的評價,或者說李白如何看待與高適之間的友誼,他晚年寫的那首《君馬黃》就是最好的注腳:當然,對這部影片,我是抱著極大興趣的,類似影片的出現也在我的預料之中,更多的評價或感想,等看完電影后再寫一篇觀后感吧。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這部動畫電影太長了,長到我都不知道這部影片具體要表達什么主題思想,當然我還是為他斷斷續續的劇情為它總結出了他想要表達的幾個意思,第一,盛贊長安為當時的國際都市地大物博思想包容文化多樣。第二,盛贊詩人李白的偉大才華。第三,盛贊以哥舒翰高仙之高適等從戎軍人為包圍大唐而長年鎮守邊關的奉獻和付出。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第四,反應李林甫等權貴氏族的把持朝政造成的像李白杜甫高適這樣的大詩人的懷才不遇。第五,含蓄暗示那些生活在底層的有才之士要忠君愛國不要造反,不然繁華變成灰燼,自己也會落個不好的下場。其實這些主題思想都挺好的,但是電影本身就像改編閹割的歷史,想強烈表達主題思想卻用拙劣失真的劇情扭曲了我心目中偉大詩人的真實形象。簡直是給他們潑了莫名其妙的臟水,最關鍵的是這部電影和以往電影一樣永遠避重就輕輕描淡寫的苦難和不公平。所以這部電影對于我看來,就是一段溫習老掉牙的唐詩和思想教育折磨課,太不適合我了,再加上沒有意義的想象特效效果,所以我給的評分很低。先說說我討厭的地方,詩人李白天生就很聰明嗎?并不是,我們知道李白是個腦子很笨的人,但是經過鐵杵磨成針和夢筆生花的典故后,刻苦學習后才才思敏捷。這些電影并未提及,而著重表現的是李白喝醉酒飲詩的胡鬧場面,讓我看到神經病一樣的李白。請問編劇他懂李白嗎?他懂科學嗎?他懂個屁!他以為李白真的如史書記載的那樣天天借酒買醉然后寫出壯麗詩篇。但凡了解科學的人都知道,酒精傷人腦神經,常年縱酒過多的人,記憶力反應力就會減退,手會發抖拿不住劍和筆,如果長期縱酒,李白的一生絕對不可能寫出那些壯麗詩篇,李白絕對成為不了排名前列的劍客。李白只是一個人普通人又不是什么超級賽亞人,天生自帶抗酒基因。編劇但凡是有些才華是個聰明人就明白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才華是和他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和久久凝滯來不及釋放的豐富情感相關。久如同春蠶吐絲一樣,各種情感只有憋在心中相互擠壓交融最后才凝結出完美的杰作,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效果。而不是像普通人一樣,今天白天遇到了一點委屈,晚上回家就在朋友圈發幾句臥槽之內的淺薄的話。所以李白的情緒常抑郁,他的詩歌才會出現“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正因為抑郁的情緒,所以李白就非常珍惜和他處于同一困境的知己朋友。因為懂他們的不多,就像伯牙子期一樣。所以李白的詩句就有”聞到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不光是李白,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是這樣,只是他們的性格不一樣,所表達的感情或是豁達積極向上或是消極悲傷。比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元稹的《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的“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但是我們的偉大編劇把李白塑造成了一個肆意縱酒、追求功名、見利忘義、薄情寡義,有事而就找高適這個“怨種朋友”幫忙,沒事就喝酒忘在屁股后面的浪蕩公子哥。而且把杜甫,王昌齡張旭賀知章岑參描述刻畫成李白的狐朋狗友似的酒肉朋友。我不知道編劇到底是想表達什么,為什么憑著自己的想象來抹黑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是誰給了他這么大的特權來抹黑我華夏歷史有名的詩人。要知道,你要一個普通的文化從業者,比如寫小說的,都不敢亂寫瞎寫我國古代的名人名事。把大眾認為是偉大詩人的生活編造描繪出的如此不堪和混亂,就好像他親眼看過似的,是不是為了降低當代權貴混亂不堪的腐朽萎靡生活給普羅大眾的刺激做個思想鋪墊。你看偉大詩人也不過“如此嘛”。但是這些編劇們忽略了一點,苦難才能成就才華。而且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歷史書記載,杜甫這位詩圣過得并不好,在安史之亂前,他就明銳的察覺到了,所謂“太平盛世“下,平民過著極為悲慘的生活,太平盛世是平民創造的,貴族窮奢極欲的享用著的,跟唐朝的普通老百姓毫無關系。杜甫是清醒著的,他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寫的是安史之亂發生之后的國家破碎人民悲慘的命運的描述。而杜甫的《兵車行》描寫安史之亂前,朝廷到處抓男丁對少數民族用兵征討,導致普通百姓寧愿生女不愿生男,因為生女至少還能嫁給鄰居,但是生男只能戰死沙場或者老死邊境成就權貴們的”豐功偉績“,面對底層百姓的哭天撼地和賣炭翁的”心憂炭賤愿天寒,可憐身上衣正單“,杜甫深刻體會到了社會的不公平,試想杜甫若知李白像電影中那樣飲酒狂歡聲色犬馬,他一個有獨立思想有文化的詩圣還會是李白的迷弟嘛?在杜甫的憶李白的詩歌是這么描述李白的”出門搔白首,若負平身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意思就是說,李白出門常騷著自己滿頭的白發,悔恨辜負了自己平生的志向,京都的官僚們冠蓋互相連接著,而只有才華蓋世的李白卻容顏憔悴。所以說,我們的編劇憑著自己的想象比詩圣杜甫親眼看到的都厲害,他拿著自己身邊某個酒肉朋友,用其形象套個名字就成了李白了,厲害啊厲害。電影對詩人描繪失真甚至是胡編亂造,這是我感到惡心的一個地方。這時候有人就在反對了,李白不是挺愛喝酒的嘛?這不正常嘛?不錯李白確實可能愛喝酒,但是李白的飲酒沒有影響他的才華發揮,足以證明他飲酒至少是微量,他的思想是清醒的思緒是活躍的,他既然能寫出夢游天都這樣的瑰麗想象,難道就不能寫他喝醉酒的情況嘛?這不輕而易舉嘛,有些志向不好向人敘述述說,只能借酒醉之名“胡言亂語“這在曹操就有先例。曹操說他喜歡夢里殺人,然后他真的夢里殺了近侍,你相信么?誰信誰就是傻子!”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他要真醉了,就不會知道誰是天子了。所以說,有人有時候是真傻,但是絕大多數是裝傻。這部電影第二讓我討厭的是,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講得不清不楚,而據我看的歷史情況是,由于出生前面的人把持朝政,只有世家貴族的子弟才能有個好位置,而大多數的他們又只是為了一己私利,所以占用了大量的資源和位置,社會的不公平這就導致那群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寒門子弟懷才不遇人生苦惱,而李杜這些詩人的政治理想正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翻譯為現代文的意思就是限制皇權私用,讓皇帝勤勤懇懇的工作學習生活,不要過多鋪張浪費的奢侈享樂,從而降低社會各階層的矛盾,降低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但是實際情況是,他倆成為了隨社會動蕩的”流亡詩人“,而后面的有才學的人才詩人們為了尋找機會就去了邊塞成了各個節度使的幕僚。這其中就包括電影中的成為哥舒翰幕僚的高適,和高仙之幕僚的岑參,所以他們就開創了詩歌中的邊塞派。當然也就給安祿山的當幕僚的高不危、嚴莊,當然有人認為安祿山一開始并不想反,楊國忠逼得,他的手下也不想去邊塞,但是沒地方去啊。這些東西,電影中從不講清楚,它只告訴你忠君愛國也不管這君是不是昏庸還是清明,而且還要忍耐,電影把似乎想把城破人亡推脫在普普羅大眾身上,是啊,死掉的普羅大眾怎么就開口為自己反駁辯解呢?他們擔負了制度的成本,然后又擔負了制度被破壞的問責。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不公平,電影中后段,問罪李白被脅迫到永王李磷陣營時,讓我覺得很壓抑,歷史上的李白真的過上了幾天好日子嘛?他總是一個被政治推手玩來玩去的工具罷了,一個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工具最后卻被主人拿來問罪,真是可笑極了,這也就算了,誰料到千年之后他竟然又被當做“反面教材”供后來人警戒甚至詬病,真是瘋了。還好,這只是電影,只是電影是我不愛看的電影,還好電影跟現實還是有些距離的。觀看《長安三萬里》心得感悟看完《長安三萬里》,有頗多話,想要一吐為快。先說好的方面,這部電影的畫質相當出色。影片中出現的長安城景、揚州城景、黃鶴樓、胡姬酒肆、曲江池、岐王府、梁園、云山城等眾多場景和建筑,都典雅大氣,美輪美奐。只看畫面,跟著鏡頭走,確實可以走進大唐盛景,品味千年之前的盛世風華。此外,這部電影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化之美。相撲、柘枝舞、叉手禮、經典唐詩……諸多傳統文化要素,讓整部電影別具風味。高適、李白、杜甫、岑參、張旭、賀知章……眾多文化大咖的出現,也能讓人感受詩詞鼎盛之下的社會氛圍。總之,看完這部電影,等于品味了一頓文化大餐。然而,畫面的絢麗和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預防感冒安全課件
- 儀器管理標識培訓
- 科室職業健康培訓
- 音樂課件軟件小學生
- 水肌酸產品項目建設管理方案(參考模板)
- 電網側獨立儲能示范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范文模板)
- 2025年脲醛塑料項目合作計劃書
- xx片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項目風險管理方案(范文模板)
- 2025年真空電子器件及零件項目建議書
- 2025年抗潰瘍病藥項目建議書
- 《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解讀與培訓
- 2025年日歷表(A4版含農歷可編輯)
- 高空作業車外墻施工方案
- 扶貧農產品購銷合同協議(農產品購銷合同模板)
- 汽車維修高級工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
- 檢驗科安全管理制度匯總
- GB/T 5782-2016六角頭螺栓
- 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 GB/T 13451.2-1992著色顏料相對著色力和白色顏料相對散射力的測定光度計法
- GB/T 11264-2012熱軋輕軌
- 山東省中小學校檔案管理暫行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