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2學期高一期末歷史試題_第1頁
2022-2023-2學期高一期末歷史試題_第2頁
2022-2023-2學期高一期末歷史試題_第3頁
2022-2023-2學期高一期末歷史試題_第4頁
2022-2023-2學期高一期末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蘭州一中2022-2023-2學期期末試題高一歷史說明:本試卷分第Ⅰ卷(單項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答案寫在答題卡上,交卷時只交答題卡。第Ⅰ卷(單項選擇題)單項選擇題(共25小題,每道題2分,共50分)1.儒家認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謂大同之世;“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是謂小康之世。這種社會變化出現的大致時期是()A.夏王朝B.商王朝C.西周王朝D.春秋戰國2.“中國文明是唯一在任何時候都未產生過祭司階級的偉大文明。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蒼天獻祭,但他履行的宗教職責比起他的統治職責來,始終居于次要地位。”這表明中華文明()長期全面領先于世界 B.蘊含唯物主義的特點C.體現科學理性的精神 D.具有獨特的現世主義3.“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是指曾經強大的晉國和齊國逐漸被異姓大夫勢力所瓜分、取代,周王室反而順應形勢,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和田氏為諸侯。其本質上反映了()A.兼并爭霸日益頻繁B.宗法分封制趨向瓦解C.大夫僭越左右政權D.周王室權威依然強大4.“在迷信嚴重、恐懼超自然物的時代里,人們堅信夢在預言方面的重要性、種種占卜術以及死者的靈魂具有令人畏懼的力量。孔子雖然承認鬼神和上帝,但在其學說中基本上對它們持置之不理的態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又說,‘未知生,焉知死?’”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具有強烈的科學精神 B.最早探討世界萬物的本原C.提出樸素的辯證法思想D.體現了理性主義色彩5.“順從道的關鍵在于拋棄志向,避開榮譽和責任,在沉思冥想中回歸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胳、強壯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腦袋;而理想的統治者則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下列言論中,能夠體現該學派思想的是()A.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 B.官無常貴,民無終賤C.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D.非禮勿視,非禮勿聽6.西漢初期,政府曾規定:“百姓如果生兒子,可以免去兩年的賦稅和兵役;女子15歲未嫁人,要被罰款,到30歲還未嫁出去,加罰5倍人頭稅”。這些措施體現了政府旨在()A.減輕農民負擔B.強調宗法觀念C.緩和階級矛盾D.恢復社會經濟7.金人進入中原后,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理論,自稱“中國”,也沒有將遼、宋排除在“中國”之外。遼金時期,實際上萌生了多元正統意識,即比較寬泛的“中國”意識,或稱“大中國”意識。這種現象有助于()A.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C.少數民族學習中原文化 D.儒家禮樂制度傳播8.有數據表明,明代平民出身進士約占總數50%,清代則減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生員以上功名者,則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清代,尤其清代后期,大行捐納制度,富與貴緊密結合,影響力量趨強。這種變化反映出()科舉制度逐漸走向僵化B.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傳統觀念C.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性下降D.四民結構發生根本改變9.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清政府出于軍事需要,允許地方督撫組織地方團練武裝。為籌集軍費,督撫可自設厘金局,對內地貨物征稅,亦可自行招募屬員、幕僚入局辦事。這一現象的出現表明(

)A.洋務派意圖遏制列強侵略 B.清政府開啟了政治近代化C.洋務派推動了選官制度的變革 D.清政府中央政治權力下移10.“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由此可見,“中體西用”有助于()A.促使清政府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B.維護封建思想與倫理綱常C.減少洋務運動阻力傳播西學 D.推動清政府的政治制度變革11.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西北、西南、東南邊疆地區安全遇到了嚴重危機。俄國、英國、日本、法國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1885年又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省。這些措施表明()A.清政府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 B.中國業已擺脫民族危機C.洋務運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D.列強暫時放松對華侵略12.《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提到:“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它是一條分界線。”為此觀點提供最主要依據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B.辛亥革命實現了社會生活的變遷C.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D.辛亥革命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3.五四運動之后,陳獨秀提出:“倘然仍舊走歐、美、日本人的錯路,前途遍地荊棘。我以為即在最近的將來,不但封建主義要讓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讓社會主義……”陳獨秀的言論表明(

)A.中國革命的性質已發生變化 B.體現國人對西方價值觀的失望C.強調成立中國共產黨的必要性 D.反映出社會主流思潮的新變化14.毛澤東同志在領導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武裝斗爭時逐漸形成一套戰略戰術,“著眼于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個殲滅。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運動中發現敵軍弱點,速戰速決”。這一戰略戰術意在(

)A.推翻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 B.贏得反“圍剿”斗爭的勝利C.堅持敵后戰場的抗戰 D.推動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15.20世紀60年代前期,面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黨中央、毛澤東作出重大戰略決策:從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戰略布局考慮,將全國劃分為一、二、三線,將建設的重點放在西南、西北。由此可知,“三線建設”有利于()A.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B.加速重工業快速發展C.充分體現計劃經濟體制的優勢 D.提高國防能力和改善國民經濟布局16.從1978年開始,國家提出擴權讓利改革。國家在計劃體制內逐步調整國企與政府之間的經營管理權和利益分配。政府把國有企業一部分生產經營管理權放給企業自主支配,并且把一部分利潤讓出,不斷放松管理體制。其主要目的在于()A.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B.提高國有企業的經濟活力和競爭力C.促進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展 D.努力形成對外開放的新格局17.“在史前時代的千萬年中,有一大發展為以后的全部歷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即原始人從靠大自然恩施的食物采集者轉變為日益擺脫大自然束縛、掌握自己命運的生產者。”這一發展所造成的影響是()A.是人類文明的開端 B.標志著階級和國家的誕生C.為人類的定居生活提供保障 D.使中央集權的帝國產生18.犍陀羅藝術的佛像酷似希臘的阿波羅神,是現實主義的,強調精確地表現人體解剖上的各種細節。印度佛像是理想主義的,更注重精神的表現而不是外表的相似。佛教雕刻在移植中國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自然,變得簡樸、抽象;但原先的希臘現實主義仍表現在如衣服的褶子一類表面細節上。這表明()A.人類文明多元互鑒 B.佛教文化源遠流長C.亞洲國家文化交流頻繁D.文明之間共存共生19.“作為新時代的第一位詩人,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架設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橋梁。這就昭示世人,人類文化已開始走出了中世紀。”該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基本特征是()反對神學束縛,追求人性解放 B.抨擊天主教會,追求信仰自由C.否定封建專制,追求民主政治 D.反對迷信愚昧,崇尚理性科學20.讓·波丹認為:“世界各地區由于貿易而不斷增多的聯系,廣泛存在的人類共和國的觀念以及諸民族的法律是促進統一的力量……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如通過研究各民族的法律制度,便能解釋諸民族的錯綜復雜的社會和政治現象,便可找出其發展的規律。”據此可知()世界經濟發展能促進人類統一 B.世界歷史發展具有統一性C.世界歷史發展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 D.人類各民族歷史發展完全一致21.印度數字被阿拉伯商人和學者傳到西方,盡管這些數字具有明顯的優點,卻長期受到藐視,被認為是異教徒的東西,而且太易偽造了,因為短短的一劃可以把0變成6或者9。直到15世紀后期,印度阿拉伯數字才在西方流行。這種變化的出現得益于()新航路開辟,東西方交流加強B.文藝復興,自然科學興起C.宗教改革,擺脫神學束縛D.啟蒙運動,理想主義盛行22.十九世紀上半葉,西歐的急速進步沖昏了西方人的頭腦,他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大肆宣揚西歐諸民族地域人種的優越,把西歐一隅的進步視為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過程,就形成了一種典型的西歐中心論。出現該現象的根源在于()A.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普遍確立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完全形成C.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理論突破 D.工業革命實現社會生產力躍升23.“其特點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引入市場機制,恢復并運用市場、商品、貨幣關系、價值規律等一向被看作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其本質的目的是發展生產力,以便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間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材料反映的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B.新經濟政策C.斯大林模式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24.“歐洲在戰爭中受到嚴重削弱;美國的經濟軍事力量空前膨脹,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政治軍事力量壯大,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與美國相抗衡的國家。美蘇在實力均勢的基礎上,按照雅爾塔等國際會議確立的基本原則,重新劃分世界版圖和勢力范圍,形成了雅爾塔體系。”由此可知,雅爾塔體系形成的根源在于()A.國際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B.美蘇由盟友轉變為對手C.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 D.大國自身的霸權主義思想25.“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嚴酷現實是:受益者永遠是那些享有特權并主宰世界經濟的發達國家,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卻被甩到世界經濟的邊緣,貧困不斷加深,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在加大。”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全球化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 B.逆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的世界潮流C.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毫無益處 D.全球化過程中存在國家間的利益失衡第Ⅱ卷(非選擇題)材料解析題(3小題,共50分)26.(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代以前的傳統中國是一個自以為世界中心的封閉體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駕于萬邦之上,而把周邊地區的國家和部族視為“藩屬”或“夷狄”。這些藩屬國必須按時向中央王朝“進貢”,得到本朝天子的“冊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統治地位。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以中央王朝為中心,以四夷為外服,以“朝貢”為理想圖式的“華夷秩序”。美籍歷史學家徐中約認為“儒家意識的天下一統帝國,傳統上不維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關系;也不承認有任何對外事務,只認為有藩務、夷務或商務。”——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材料二近代以來,經過長期的中西文化沖突和融合,中國政府在被動應付中尋求主動,從探索性地建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又經過清末十年基于“外務部”的外交體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體制的殘跡,為民國外交體制奠定了基礎”,終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國際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國外交體制。國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變了中國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國的分裂狀態與國際地位并未發生實質性轉變,致使這種近代化的轉型還遠遠不能完成。——摘編自王承慶《中國外交體制的建立與近代化轉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外交“華夷秩序”觀念形成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外交的變化趨勢,并對中國近代外交進行評價。(12分)27.(18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國是世界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其工業化是在已經相當發達的市場經濟前提下發展起來的,資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場。先是圈地運動,使英國的土地所有權發生了革命性變革,率先在農業上實現了商品化生產,為工業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和充足而又廉價的勞動力。資本的原始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形成,加上廣大世界市場的開辟,為工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直到19世紀70年代,英國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之時,輕工業階段向重工業階段階梯化漸進,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的發展進程。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專利制度保護知識產權的國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術創新,為工業萌芽提供有利的條件。——摘編自張麗娜《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比較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材料二隨著“一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