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長沙工業發展歷程_第1頁
第一章、長沙工業發展歷程_第2頁
第一章、長沙工業發展歷程_第3頁
第一章、長沙工業發展歷程_第4頁
第一章、長沙工業發展歷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回眸歷史:工業文明催發長沙現代文明長沙——湖南省省會,長沙——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城。長沙素以屈賈之鄉、瀟湘洙泗、革命搖籃著稱于世,在許多人的眼里,長沙似乎只是精神和文化的象征,與現代經濟尤其與工業文明有點格格不入。然而,翻閱歷史的斑駁記載,我們卻為長沙與時俱進散發的時代氣息所感染。長沙正走在工業化的大路上。第一節長沙工業及工業文明之起由一、飲譽華夏的手工業文明——長沙工業文明的起由長沙“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自古以來就以刺繡、紡織、陶瓷、刀剪、漆器等精美的手工藝品飲譽華夏,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手工業文明發祥地之一。追根溯源,長沙手工文明始于新石器時代。根據地下遺址考證,距今約7000年前,華夏先人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開拓,4500年前進化到原始農業社會,這個時期,長沙地域的氏族部落已能制作石器生產工具和陶器生活用具。從出土的商代、春秋戰國時期至西漢時期的大量文物,反映當時長沙的刺繡、雕刻、編織、漆畫、縫紉等制作技術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東漢末年,長沙北郊瓦渣坪一帶建起了長沙窯,有的產品燒有“天下有名”、“天下第一”字樣。隋唐時期,銅官陶窯興起,成為當時全國四大名窯之一。后來的各個朝代,手工業不斷發展,清乾隆五年(1740)長沙董同興刀剪鋪生產的優質刀剪暢銷湖南各縣,逐漸取代“北王(北京王麻子)南張(杭州張小泉)”在長沙的刀剪市場。清乾隆十五年(1750)瀏陽人歐陽藩取永和河中之菊花石制硯,后邀集木雕藝人以菊花石制作工藝品,逐漸形成瀏陽菊花石工藝。新中國建立后,長沙地區先后發掘多處古遺址和2000多座古墓,出土有兵器、鐵器、青銅器、漆器、竹木雕刻、陶器、玉器、絲織、刺繡等手工業品,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陶片;有我國商代最大的樂器銅鐃(重221.5公斤);有我國最早的中碳鋼(含碳0.5%)鋼劍;有我國第一枝毛筆;還有一把長23.4厘米的銅尺,每寸格內鑄有浮雕的青龍、白虎、朱雀紋飾,是當時計量標準的重要依據。舉世矚目的馬王堆西漢1、2、3號墓出土的大量手工業品,更屬稀世珍品。其中有薄如蟬翼的素紗禪衣,重僅49克,相當近代紡織產品的精細纖度。絹、縑、紗、綺、羅、錦等品種,反映當時的機制提花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在織物印染技術方面,使用的色譜多達20余種,且使用套版印花技術,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三版套印的印花紗。出土服飾中的刺繡,有信期繡、長壽繡、乘云繡、茱萸繡、方棋紋繡、錦絨繡等7類。繡品精美,針法上基本上是楚繡傳統,出土的700余件漆器,漆質好,光亮如新。在裝飾工藝方面,有彩繪、油彩、針刻、堆漆、平脫銅扣、螺鈿鑲嵌等。重達千斤的彩繪漆棺,構圖雄偉,色極瑰麗,是古代藝術之瑰寶。出土的樂器有竽、瑟琴、笛以及竽律、磬、筑、鐘等。出土的生活用品有貯酒器和欽酒器以及隨葬的白酒、朱酒、溫酒、肋酒和養生方酒,在世界釀酒史上有特殊地位。此外,西晉、東晉、南朝的青銅器,隋唐的銅官陶器,元代的印章,明、清的金銀玉器,均有較高的工藝水平。二、歷經滄桑的近代工業文明——手工作坊的興盛與衰落長沙近代工業文明始于19世紀末葉,是長沙手工業文明的延續與發展。一部長沙近代工業文明史,其實就是手工作坊興盛與衰落的歷史。1840年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打開了中國國門,1899年岳州(今岳陽)的開埠,成為帝國主義經濟入侵湖南之開端。1904年長沙又被開為商埠,這是帝國主義經濟直接侵入長沙之始。日、美、英、德等國商人在長沙開設洋行17家,從此長沙逐漸淪為帝國主義商品傾銷和原料供應市場。洋行經營的產品無所不包,大至輪船、機器,小至火柴、衣針。外國商品不斷輸入,既沖擊了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也促進了長沙商品經濟的某些發展。光緒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維新派人士譚嗣同、熊希齡等人在湖南倡導實業,提出“富強的捷徑就是工業化”,并開始籌辦近代工業。是年10月,陳寶箴委派張祖同等創辦湘善記和豐火柴公司,次年生產紅頭、黑頭火柴10種,其中以雙獅紅頭、龍牌黑頭兩種火柴最為暢銷。有職工七八百人,火柴企業之規模居當時國內第二位。長沙的近代機器工業也開始產生和發展,光緒二十二年(1896),王先謙、黃自元、張雨姍等集股銀5000兩,創辦湖南寶善成機器制造公司。標志著近代工業文明的電力工業也應時而生,1897年、1898年兩年先后在營盤街和南門口創辦兩個發電廠,兩廠開燈照明共800余盞,開長沙“點燈不用油”之先河。1898年9月“戊戌政變”后,因清廷下令停止一切維新事業而先后停辦。但一些有識之士,敢與清廷對抗,1909年湖南商會總理陳文瑋與李達璋、饒祖榮等集股銀50萬兩,籌建湖南電燈有限公司,于中六鋪街建立發電廠,設160千瓦三相交流發電機組3臺,容量480千瓦,1911年五月發電,供照明電燈2000余盞。自光緒二十一年(1895)至宣統三年(1911),長沙先后創辦機械、冶金、電力、火柴、玻璃、印刷等近代企業十多家;與此同時,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898—1900),陸續創辦陳萬利機器廠、裕湘榮機器廠等小廠,是最早的私營資本企業。主要修造印刷機器、礦山機械。隨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印刷工業也隨之興起。光緒二十四年(1898)《湘報》購置印刷機,鉛印報紙;光緒二十八年(1902),文長生集資5000元,創辦樂中堂,鉛印學校教材;繼而華興石印局開辦,印刷名片及清政府布告。光緒三十二年(1906),由文經緯、肖仲祁、肖利生等集資20萬元,,在六鋪街創辦麓山玻璃公司,以倒焰爐生產煤油燈罩及燈座,其產品曾于1915年在巴拿馬博覽會上獲獎。同年創辦民立實驗社,生產油墨、酒精、花露水、樟腦、香油等化工產品。光緒三十四年(1908),梁煥奎、梁端甫兄弟集股銀30萬兩,創辦華昌煉礦公司,在西湖橋設煉廠。所練的純銻質量好,銷往歐美各國。同年,湖南巡撫岑春冥委田云生、江順德籌辦湖南黑鉛煉廠,在六鋪街興建廠房,宣統二年(1910)5月投產,每月可煉50多噸,因原料供不應求,于同年10月停辦。該廠購置機器設備、購地建廠,耗資美金4.4萬元、銀1500多兩。1912年譚延闿督湘時,在留芳齡建湘軍工廠;同年,湖南都督府參議院吳作霖向省財政廳代公款60萬元,在河西銀盆嶺建經華紗廠。1917年長沙有協昌和等織布工場91家,平均每戶產布2045匹。同年有針織機坊61家,平均每戶年產襪1417打。由于冶金及機械工業的興起,帶動了鑄造工業發展,也推動了機制面粉業的發展。1915年,在新河組建的湖南機器面粉公司,占地約30畝,有機器設備13部,年產面粉50余萬包。1918年丁鵬翥發明羽絨機,1920年丁氏集資在堂皇里創辦華興羽絨公司,所制羽絨被褥、衣服、枕套,獲國民政府農商部批準專利和發明獎,并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特別獎”。1935年,長沙手工業作坊已相當發達,其有作坊483家。其中針織業54家、印刷業34家、碓坊197家、肥皂業11家、電池業8家、冶坊4家、染坊28家、絲光染紗坊5家、紡織業26家、機坊28家、筆業19家、磨坊6家、化妝品業6家、羽絨業2家、磚瓦業20家、煙業5家、傘業8家、皮革業12家、鞋帽業10家,共計資金142.4萬元,職工6518人,年產值437.7萬元。有獨資和合股兩種經營形式。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長沙手工業發展受到較大影響。1938年“文夕大火”損失更為慘重。1941年以后,因沿海工業品供應受阻,手工業曾一度崛起。1944年長沙市區有手工業織布(染坊)160余家,織布機3000余架,以織造花色布為主,日產各種花色土布最高達1000匹,有白布織布廠30余家,有織機600臺,日產土布300余匹。有織染作坊176家,木織機4000架,銑織機100架,日產布45000碼。針織廠74家,各種織機3700臺,從業人員5000人。長沙卷煙奇缺,漲價達500多倍,手工卷煙應時而生,小卷煙廠達56家,從業人員4000余人。日產煙40余箱。1944年長沙淪陷后,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日趨衰落。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后,手工業恢復緩慢。至1949年8月長沙解放前夕,針織業開工僅46戶,開機323部,針織工人540人,染坊能勉強維持生產的僅35家,織布業僅存65家,手工機械修理業151家。且多數處于歇業、停業狀態。近代工業文明時期,盡管長沙曾有世界文明的湘繡、陶瓷、花炮、夏布等手工業產品,長沙的丁制羽絨被、董同興刀剪、嚴無華發夾、彭三和毛筆、詹有乾墨錠、老元昌皮箱等傳統產品亦久負盛名,但外患內憂,民不聊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留給長沙的是滿目瘡痍。1949年,長沙工業總產值僅為5791萬元,其中輕工業(手工業)產值為4896萬元,占84.5%。而當年長沙的農業產值為1.7億元,幾乎是工業產值的3倍,工業的積弱猶如極度營養不良的嬰兒嗷嗷待哺。三、曲折發展的現代工業文明初期——由手工業起步到粗放型的現代工業體系初步形成解放初期到1978年,長沙工業由簡陋的手工作坊起步,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粗放型的現代工業體系。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積極扶植發展手工業,先后將9000戶手工業戶組成生產合作社,1956年基本上完成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手工業得到恢復與發展。1957年,全市合作社、組和個體手工業者由1950年的19.4萬戶調整到1.86萬戶,從業人員由1950年的43.28萬人減少到24.98萬人,而手工業總產值卻由1950年的26223萬元擴大到42451萬元,為1950年的1.62倍。在產值構成中,合作社、組完成的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0.5%上升到72.6%。經過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7年全市私營企業數由1950年的1776個調整為563個,而從業人員由1950年的3.3萬人增加到5.7萬人,完成的工業總產值由1950年的10300萬元擴大到27994萬元,為1950年的2.72倍。在產值構成中,公私合營企業實現的產值所占比重高達99.97%。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成功,逐步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全市工業經濟進入百廢俱興、百業興旺的新的發展階段。“一五”時期的工業發展為全市工業化進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二五”開始到1978年,長沙工業發展遭遇各種政治運動的嚴重干擾,“大躍進”、“以鋼為綱”等超現實的發展方針與追趕目標,文革時期的政治動蕩,導致長沙工業發展比例失調,產值大起大落,經濟運行極不穩定。1958—1959年長沙工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增速分別達到74.5%和31.6%,而1961—1962年又出現了工業發展史上罕見的工業滑坡,增速分別下滑47%和16.5%;文革期間,十年動亂中竟有四年經濟下滑,其中文革初期的1967—1968連續兩年工業產值增速下降9.3%和10%,1975年和1977年分別下降21.3%和9.4%。從工業結構方面來看,1949年,長沙的輕重工業比例為83:17,是一個典型的輕工業(當時主要是手工業)城市。到1957年,輕工業比例調整為65:35,平均每年輕工業比重增加約2.25個百分點,這在輕工業比重嚴重偏高的工業結構調整來說,是比較適度的。但其后的大躍進時期,重工業的發展超乎尋常,1958年僅一年間,重工業所占比重就增大15.3個百分點,使輕重工業比例達到了超前的49.7:50.3,簡直就是放了一個大大的“衛星”,到1960年比例關系達到了37.4:62.6,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其后果是蠻干加天災,國民經濟出現嚴重困難,被迫進行大的調整,1962年輕重工業比例關系調整到55.3:44.7,導致連續兩年的經濟嚴重滑坡。從國家對工業的投資來看,1950—1956年,對長沙輕工業的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大比重最高年份(1953年)為19.2%,最低年份(1956年)為4.8%;對重工業的投資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6年)為4.8%;對重工業的投資所占比重最高年份(1951年)為44.1%,最低年份(1955年)為23.4%。而從1957年到1977年20年間,投資的比重一直偏向重工業。對重工業投資最大高峰期是1957—1961年,逐漸五年對重工業的投資分別達到1.42、5.18、6.7、8.19和2.45億元,這與前7年對重工業的投資從未超過1億元、后3年投資沒有過2億元對比形成強烈反差。從輕重工業投資比重來看,這五年對輕工業投資的比重年均僅為6.2%,面對重工業投資的比重年均達到60%。投資比例的嚴重失調是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這一時期長沙工業在艱難曲折中奮力發展,初步形成粗放型的現代工業體系。1978年,全市工業企業達1452家,其中全民企業278家,集體企業1174家。全市工業企業人數達25.01萬人,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3.85億元(1970年不變價格),實現利潤2.22億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11.01億元。在工業體系中,初步形成冶金、電力、煤炭、石油、化學、機械、建材、森林、食品、紡織與皮革、造紙與文教、其他日用品等十二大類的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機械(產值占總量30%)、化工(產值占總量16.4%)、食品(產值占總量16%)、紡織(產值占總量7.9%)四大支柱產業;輕重工業比例關系調整到55:45。礦通機器廠的礦山設備、起重機廠的電動葫蘆、長沙水泵廠的工業泵、長沙鼓風機廠的風機、湖南機床以及長沙機床和二機床廠的金屬切削機床、動力機廠的柴油機、船舶廠的民用鋼質船舶等企業和產品已經成為全國的知名廠家和品牌。四、改革開放中的現代工業文明發展期——以體制創新與技術進步推進的工業化之路越走越寬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長沙工業發展深刻變化的一個時期,在工業持續增長和工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的背景下,長沙工業的產出能力大大增加,產業素質有較大的提高,工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體制變革,要素轉移,技術進步,是改革開放以來推進長沙工業增長的三個基本要素。重點企業的成長,非公有制工業的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及信息產業的發展,是長沙工業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通過對近20年長沙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的研究分析,可以初步判定這一時期長沙工業化之路經歷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1978—1984年)長期以來偏倚重工業發展所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加劇,經濟總體進入輕工產品短缺時期,工業經濟結構首次進行重大的調整。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生活所需工業品嚴重不足,長期憑票供應少量工業品的格局一經打開,強烈地刺激了人們消費及為滿足消費而生產的欲望。從占工業生產絕大多數的鄉及鄉以上工業生產情況看,1978年到1979兩年,我市工業增加值的年增長水平都在20%以上;這一階段的工業產值平均增幅為8.8%,工業增加值增幅為12.13%,工業增加值的增幅在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作用下比產出增幅高出3個多百分點。在產出結構上,機械、食品、化工、紡織業產品是構成這一階段工業經濟的產業主骨架,在發展方向上主要是滿足吃、穿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因而以食品、紡織品為代表的初級輕工業加工產品是我市發展較快的主要產品。1978—1983年期間,輕工業所占比重由55%調整為61.4%,其中1981年和1982年,輕工業產值所占比重甚至達到62%。到80年代中初期,單純追求產品數量所造成的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的矛盾逐步反映出來,加上基數逐步放大,使工業增速逐步回落,1984年,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回落到5.6%的低谷。第二階段:(1985—1990年)投資過度擴張,物價大幅上揚,經濟總體明顯過熱,工業經濟出現生產能力過度擴張而質量效益不高的虛漲,工業經濟結構進行第二次重大調整。隨著1982年前后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的逐步實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規模擴大,工業部門在抓企業基礎整頓的同時,不斷發展向農村,向外地的經濟聯合,大規模擴張生產能力布點。1985—1990年期間全市工業企業單位數增加25.1%,是20年來全市工業經濟增長期中單位數增長最快的一個階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由1985年的41.7%上升到1986年51%的高水平,工業產出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4.05%。但由于這一階段工業經濟發展的特征主要表現在產出能力布點的擴張上,大多生產能力的產出水平偏低,因而其經濟增長質量并不高,同一階段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只有11.26%,比產出增長速度慢近3個百分點,在產出結構上,機械、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化工、紡織、食品工業產品是構成這一時期工業經濟的支柱。從工業經濟的總體發展取向上看,主要是重工業企業和農村鄉鎮工業。這一期間的輕重工業結構差距比第一階段有明顯縮小,重工業占總體的比重上升到44%—47%之間。一批對今后一階段工業發展有較大影響的如長沙汽車電器廠、浦沅工程機械廠、長沙重型機器廠、長沙機床廠、長沙水泵廠、長沙電冰箱廠等輕工業企業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到80年代后期,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逐步過渡,短缺經濟逐步緩解,生產、供應計劃逐步取消,產品的進口替代、區域替代作用加大,加上從1989年起我市工業投資規模連續出現較大回落,使1990年工業增加值增長幅度又回落到3.6%的低谷。第三階段(1991年—1995年):高新技術產業開始成長,支柱產業與支柱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重大作用,工業經濟初步實現產品數量與經濟效益同步提高,市場對工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力明顯增強,工業經濟總體進入較快發展新階段。隨著國民經濟綜合素質的提高,長沙工業經濟發展逐步走上了向高加工度化發展的新臺階,依靠技術改造,調整產業結構,走內涵擴大再生產的路子,使長沙工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到1995年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達15.46%,工業增加值增長幅度達15.67%,形成了20年間工業發展最快的一個增長階段。初步實現產品數量和經濟效益同步提高是這一階段工業化進程的明顯特征。在產出結構上,機械、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制造也等重工業行業和以煙草加工業為代表的輕工業行業成為長沙發展的主要行業。市場對工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力度明顯增強,使重工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上升。五年間,重工業產值占總體的比重最高水平達53%。遠大、海利、中聯、旺旺、長海、LG曙光、斯倫貝謝等一批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在此階段誕生并迅速成長,使全市工業化進程又向前邁出了較大步伐。進入九十年代中期,過剩經濟對工業產品的制約力普遍加強,生產、技術條件落后、工藝簡單、產品品質低的工業企業生產能力放空;適應經濟發展的有效投資不足,使在1995年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又回落到9.2%的低谷。第四階段(1996—2000年):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發展成效顯著,信息產業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傳統產業的技術進步進程加快,工業結構調整進入行業優勝劣汰、企業扶優扶強、產業布局全面整合的正確軌道,工業經濟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九十年代中后期,長沙工業經濟的發展是繼續實施結構調整,加速信息產業建設,突出高新技術產業帶動發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技術進步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一發展階段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14.42%,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13.42%,工業結構調整上大力發展優強產業和企業,取締、關閉、淘汰過剩的小紡織、小玻璃、小水泥、小鋼鐵、小化工等落成生產能力、工藝和產品,全面整合提升全市工業布局,優化了工業生產條件。LG曙光、湘計算機、長海視聽、斯倫貝謝等一批具有高起點的信息產業的企業快速發展壯大,高新技術工業的實力不斷加強,帶動發展成效顯著。200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工業完成產業91.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已達27.76%。規模工業中煙草、電子、機械、化工成為支撐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柱。1998—2000年規模工業輕重比例中,重工業比例有一定提高,2000年重工業占規模工業的比重由1998年的44%上升到48%。受九十年代中期以來國家銀根緊縮,有效需求不足的后續影響和1998年前后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1999年長沙工業增加值增幅又回落到9.8%的低谷。近兩年,在國家連續采用積極財政政策,投資、消費、出口同時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影響下,我市工業經濟又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第二節長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一、工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經濟總量結構中,國內生產總值(GDP)由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構成,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包括工業增加值和建筑業增加值。1978—2000年,長沙歷年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總量(GDP)的比重最高為41.45%,最低為31.39%,年均達到的比重最高為41.45%,最低為31.39%,年均達到34.2%,占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從工業經濟增長與GDP增長的相互關系上來看,工業是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1978—2000年,長沙歷年工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最高年份為101.49%,最低年份為15.11%,年均達到40.9%。在三次產業構成的各個產業部門中,工業毫無疑問是拉動GDP增長的首要動力。從我市GDP增長速度和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關系中可以看出,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的按變化對GDP增長速度變化影響極大,一方面表現出同步變化的規律,另一方面表現出先于GDP增長或下滑的規律,也就是說,一旦工業經濟進入快速增長周期,則GDP則跟進進入快速增長周期,一旦工業增長處于低谷,則必然引起GDP跟進下滑,這就說明工業經濟的發展快慢對國民經濟發展有著很強的牽引力。二、工業發展是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的關鍵環節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三次產業之間是一個相互關聯、互動發展的關系,但處于主導地位和關鍵環節的是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發展。首先,在工業化初期,農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農產品和為工業提供原料。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農業)的發展,只有在工業提供的技術與產品的強力支撐才能實現根本變革,沒有現代工業就沒有現代農業;同時,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業資源與自然資源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更為有效地實現向工業、服務業的轉移,為最終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2000年,在長沙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現代工業對其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其中最為明顯的是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2000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40.52萬千瓦,比初期的增長2.54倍,年均增長6.53%;農業機械裝備畝平由改革開放初期的0.18增加到0.66;目前全市農業機械耕作率達到71%,農業機械化水平躍上新的臺階。其次,第三產業中各個產業的發展需要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強力支撐,第三產業的服務層次與水平取決于第二產業發展能力。輕工業提供的產品越豐富,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就越興旺;制造業提供的汽車等交通運輸工具增多,交通運輸業就越發達。沒有芯片制造業生產不斷更新換代的芯片,現代通訊與IT產業就不會有更大的發展;沒有現代建筑材料工業的發展,房地產業的發展就可能停滯不前。現代高新技術工業的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既直接服務于第三產業又受第三產業發展需求的影響。我市湘計算機的專業終端產品遍及我國金融、財稅、海關、郵政、鐵路等第三產業領域;湖南斯倫貝謝通信設備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IC卡公用電話生產基地產品在國內已有22%以上的市場份額,為我國郵電通信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等,說明現代工業的發展與第三產業的成長息息相關。第三產業作為全社會的服務業,對流通部門(第一層次)的服務水平依賴于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能力,對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第二層次)的服務水平依賴與制造業、輕工業產品的豐富程度和產品質量,對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第三層次)和對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第四層次)的服務水平與教育、文化、廣播電影電視、科學研究等產業所提供的工業產品密切相關。2000年我市第三產業中,第一層次實現的增加值達151.14億元,比1992年增長2.02倍;第二層次實現的增加值達77.66億元,比1992年增長1.69倍;第三層次實現的增加值達58.01億元,比1992年增長2.11倍;第四層次實現的增加值達27.09億元,比1992年增長2.64倍。1992—2000年我市第三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的決定性因素就在于,這一階段正是我市一大批直接決定第三產業發展前景的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的快速成長階段。三、工業技術進步是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首要推動力。1995年以來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成長,我市工業技術進步進入黃金時代,工業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開始加快,工業技術進步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核心推動力。從科學研究與實驗發展(R&D)及R&D經費指出占GDP比重來看,2000年我市有R&D活動的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郵電通信業等十大行業中,工業獨具首位。工業有R&D活動單位數達166個,占全市的比重高達57.64%;工業R&D活動折合全時人員4141人,占全市的比重達39.44%;工業R&D經費支出4.48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51.4%。2000年我市R&D經費支出為8.72億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為1.33%,高于全國(1.0%)和全省(0.52%)平均水平。由此可見,在長沙R&D活動中,工業處于全市產業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的“領頭羊”地位,是全市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從工業高技術的引進情況來看,2000年全市高技術進口額達20315萬美元,比1995年增長6.89倍,年均增長51.17%。其中光電技術增長6.7倍;計算機與通信技術增長143.4倍;電子技術增長1.3倍;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增長58.6倍;材料技術增長186.1倍;航空航天技術增長43.2倍。從工業設備與產品引進情況來看,2000年全市機械及設備進口額達17765萬美元,比1995年增長4.64倍,年均增長41.34%。通過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使全市主要工業部門如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儀器儀表及辦公用品制造業等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逐步縮小,長沙工業整體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堅持技術進步,加大技改投入,不斷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通過科技科技創新開創現代化工業是我市工業化進程中的成功之舉,目前,長沙已在生命科學、數理、工程與材料、信息、化學、農業科學等領域形成了新的研發優勢,涌現了居世界科技前沿的銀河計算機、C/C復合材料、磁懸浮列車、超級雜交稻等高新技術成果,長沙高新技術啊產業開發區成立10年來,一躍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人均勞動生產率最高的產業園區。200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59.9億元,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29.6%,占全市GDP的比重達9.12%。實踐證明,工業技術進步在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四、工業化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向非農產業安全轉移勞動力的重大舉措資金、技術、人力是工業化啊不可或缺的三大按資源。工業化進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金投入的多少、技術進步的快慢、人力資源的流向。而在三大資源中,人力資源的流向與轉移不僅是一個產業政策的引導問題,更是一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問題。因此,實現工業化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勞動者由農業領域向非農業領域安全轉移的重大舉措。首先,工業化進程也就是城市產業結構逐步高級化的過程,它表明,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工業生產的份額的上升;在工業內部中,初級產品的份額逐漸下降,制造業產品份額逐漸上升,輕工業產品的比重持續低于重工業產品的比重;同時,社會勞動者也將由農業領域向工業等非農產業轉移。1990年,我市全社會勞動者人數達299.08萬人,其中非農勞動者128.91萬人,所占比重為43.1%;到2000年,全市全社會勞動者人數達到358.8萬人,其中非農勞動者206萬人,比重達到57.4%。十年間非農勞動者所占比重提高14.3個百分點,由農業向非農產業領域轉移77.1萬勞動者。這樣大的勞動力轉移,需要二、三產業的同步大力發展才能容納。其次,通過對1990—1998年我市就業彈性的計算可以發現這一時期我市就業彈性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種趨勢近年來尤為明顯。就業彈性是指經濟增長率與就業人員增長率之間的比率,它的經濟意義在于啊:經濟的增長能夠引起就業規模的擴大,經濟衰退能引起就業規模的縮小。分析我市就業彈性下滑的實質,不是由于經濟衰退,主要是由于從事第二產業特別是工業的勞動力人數下降太快。也就是說,近年來我市由農業領域向外轉移出來的勞動力主要流向第三產業,而由工業部門也向外轉移出不少的勞動力。大量的農業勞動力流向第三產業,主要是由于第三產業服務層次極不平衡,因而在較低層次的服務業(例如小商小販、小型餐飲、理發擦鞋等)聚集了大量從農業領域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的轉移方式與轉移結果,將為經濟埋下不安全因素,為社會留下不穩定因素。綜上所述,解決農業領域勞動力大量轉移問題的關鍵在于發展農村工業。也就是說,把農村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以農產品加工為主要方向的農村工業,大力推進農村城鎮的建設與發展,才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勞動者由農業領域向非農產業領域安全轉移的重要途徑。一句話,農業領域的勞動力不是簡單地向城市轉移,更重要的是向農村工業產業轉移,而這將是進入21世紀和中國加入WTO以后我們所面臨的是最重大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重大舉措就是加快農村工業化的建設步伐。第三節長沙工業在改革和發展中的突出貢獻一、非公有制工業企業有力促進了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的加快調整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國民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非公有制經濟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00年的33.4%,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工業企業以總量規模強勁增長和恩產業規模集中優勢成為長沙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且,非公有制工業企業以其高效的生產經營機制、優化的技術要素配置和效益第一的市場生存方式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全市工業企業創新發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用2000年末,全市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在行業分布上已經涉及31個行業大類、84個行業中類、109個行業小類,輕工業企業與重工業企業數的比重為61.2:38.8。在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行業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已經具有突出的產品結構、技術、資金上的優勢,在全市工業經濟格局中舉足輕重。非公有制工業企業已經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方式朝質量效益型加速轉變的重要引擎之一。二、高新技術工業帶動了全市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二十世紀90年代以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始終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帶動全市經濟快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最具活力的生力軍,而高新技術工業又稱得上其中的先頭部隊。2000年我市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的資產總量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51.5%,銷售收入在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7.9%,實現利稅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19.7%,工業增加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20.3%,出口交貨值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比重達26.5%,高新技術工業增長速度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2.3個百分點。高新技術工業的帶動發展地位十分突出。高新技術工業帶動發展的地位還突出表現在擁有一大批成長起點高、技術優勢明顯、市場競爭實力強的龍頭企業。其中,遠大空調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3年底批量生產直燃機,產品技術可靠性、耐用性、智能化程度具世界領先水平;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995年批量生產,產品殘殺威為國際品牌衛生用藥;中聯重科成立于1992年,的1995年產值規模過億元,高、中壓混凝土輸送泵等主要產品填補國內空白;湖南旺旺成立于1993年,利用我省農業資源優勢,采用90年代世界最先進的食品深精加工技術和工藝生產旺旺系列食品;長海視聽成立于1993年,自行研發的系列電子教育產品在中國電子教育界具有主導地位;LG曙光成立于1994年,采用國際最先進的自動化流水線生產彩管等系列電子產品;湘計算機1997年重組,是國內最大的計算機終端科研開發制造服務基地;斯倫貝謝成立1995年,擁有國際領先水平的IC卡電話機生產線和制卡生產線;三一重工成立于1994年,混凝土輸送泵等擁有高科技電液壓一體化核心技術。這些龍頭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國際認證、核心技術、一流的生產線等現代企業所具備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實力,代表我市工業企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是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領頭羊”。可以說,擁有全國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工業企業群是我市工業對改革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最大貢獻。三、信息產業加快了全市支柱產業在較高起點上的重新配置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信息全球化的發展,我市信息產業(電子產品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速度開始加快。2000年全市信息產業以增長速度最快、資產增量最大、出口產量最多而躍居全市工業各行業之首。從2000年反映產業發展情況的7項主要指標來看,信息產業完成產值40.66億元,增長21.3%;銷售收入40.2億元;利稅總額4.75億元;資產增量18.19億元;出口交貨之值6.1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76億元。在以上述七項指標為基礎,對全市36個行業大類進行的綜合評估排序中,電子信息、煙草加工、電氣機械、專用設備、化學工業進入前五位,成為全市工業五大支柱產業,其中信息產業以綜合評估分34.06分躍居首位,成為支撐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第一支柱,從而改變了我市長期以來煙草加工業獨霸支柱產業榜首的局面。信息產業具有高滲透性、高倍增性,是現代經濟的首要增長源泉。信息產業以其對其它產業的高關聯度和對技術進步的高感應度而成為對工業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產生強大效應的產業,因此,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極大地改變社會生產方式,有效地推動農業、制造業以及其它產業的改造和升級。我市信息產業1997年尚未進入五大支柱產業行列,而1998年就一悅躋身于五大支柱產業第二位,2000年又躍居支柱產業首位。可以說,信息產業是我市第一個以速度和效益同步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產業,它在全市工業行業中位次的跳躍前進表明,我市工業化進程開始進入以信息化、高技術、高效益啊為內涵的現代工業發展軌道。四、工業化在經濟和社會變革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業化是經濟增長方式變革和產業結構調整過程的關鍵環節,是經濟長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階段。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要求的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跨越式轉變,經濟總量以較短的周期實現跳躍式增長,產業結構在逐步上升的發展階段中不斷優化,經濟運行機制不斷突破傳統的市場機制,而這個戰略目標必須通過工業化才能真正實現。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90年代以來,長沙宏觀經濟進入持續、健康、穩定、快速增長的新的發展周期,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這種增長方式的明顯轉變,起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工業經濟運行方式有了新的轉變,包括高新技術工業以及非公有制經濟工業對全市經濟運行機制變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工業化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并不只是表現在對經濟運行機制的變革和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工業化需要政府對產業政策與投資方向進行引導,改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機制,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工業化既需要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的強力支撐,又需要資金、人才、信息資源的足夠供給;工業化更是一個關系到城市發展、市場建設、農村城鎮建設與農村產業化、社會勞動力的再轉移和社會與自然資源的再分配的社會大系統工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不僅是社會生產力的大變革、大發展,也是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的大解放、大進步。改革開放以來長沙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工業化給了我們嶄新的視野、嶄新的觀念,嶄新的變化和嶄新的生活,工業化以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給古老的星城注以無窮的活力。第二章聚焦現實:工業化是加快長沙發展的必由之路工業化于長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我們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長途跋涉,歷經滄桑,卻對前方的路時有反復,心存迷惘。要推進長沙工業化進程,就必須拋棄幼稚的沖動與沮喪,審時度勢,深刻反思,清醒地認識長沙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明白差在哪里?優在何處?從而堅定信念,真正把工業化作為加快長沙發展的戰略抉擇,大刀闊斧,堅持不懈地推進工業化進程。第一節對接全國——長沙發展的差距在工業一、長沙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長沙經濟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是很小的。2000年長沙實現GDP656.41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為0.73%,在全國31個省會和副省級城市中排位在第18位。而長沙工業在全國中所占的比重就更小,從工業經濟總量來看,2000年長沙完成全部工業總產值62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4億元,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0.39%,在31個省會和副省級城市中排位第21位。從上述兩個總量的比較來看,長沙工業總量在全國所占比重比經濟總量所占比重要滯后3個位次,長沙工業的“弱”勢地位十分明顯。(表格)從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來看,上表列出的工業產品中,除了卷煙、中成藥、合成洗滌劑、家用電冰箱四個產品在全國的比重大于1%外,其余產品的比重均在1%以下。二、長沙工業在全國部分城市比較中的位次1、長沙規模以上工業在全國主要工業城市中的比較差距從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來看,2000年長沙的比重僅為53.87%,比西安、昆明的比重都要小,與廈門、深圳、南京、無錫、蘇州、廣州等工業經濟強市以及沿海開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從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長沙比重僅為31.39%,與下表所列城市相比相差懸殊。(表格)2、長沙工業化進程與昆明、西安的比較差距從工業化進程情況來看,長沙與昆明、西安的有著明顯的差距。(表格)從上表可以看出,到2000年,長沙的工業化程度指數比昆明少2.5個百分點,比西安少9.9個百分點。從表中可以看出,長沙的工業化進程是比較慢的,這種慢在以下分析中可以得到更充分的見證。追溯1981—2000年長沙經濟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劃分四個周期。第一周期:區間為1981—1988年。這一周期GDP年均增長為11.97%,增幅最高為14.2%,最低為9.7%,波動系數為11%,經濟增長總體趨勢表現為平穩。在這一周期工業化程度指數平均為71.2%。第二周期:區間為1988—1991年。這一周期GDP年均增長僅為5.52%,增幅最高為13.6%,最低為4%,波動系數高達52.71%,經濟增長總體趨勢表現為大幅度滑落。在這一周期工業化程度指數平均為72.17%。第三周期:區間為1991—1994年,這一周期GDP年均增長高達15.56%,增幅最高為17.3%,最低為8.3%,波動系數高達33.33%,經濟增長總體趨勢表現為快速擴張。在這一周期工業化程度指數平均為76.96%。第四周期:區間為1994—2000年。這一周期GDP人均增長12.49%,增幅最高為14.5%,最低為10.1%,波動系數為12.68%,經濟增長總體趨勢表現為穩定健康。在這一周期工業化程度指數平均為78.71%。從工業化發展程度來看,1981—2000年這20年間長沙的工業化程度指數由第一周期的71.2%到第四周期的78.71%,僅上升7.5個百分點,工業化程度指數還沒有在一個經濟周期內突破80%的標志性大關,而與此同時,實力與長沙相仿的西安、昆明等市,其工業化程度指數實現了歷史的突破。3、長沙主要工業經濟發展指標與昆明市的差距昆明經濟總量在全國31個省會與副省級城市的排位中僅次于長沙排在第19位。兩市的GDP總量和工業經濟總量在全國31個城市中是最接近的,因而有著較大的可比性。比較兩市的工業發展指標,顯然,昆明是一個相對于長沙來說重工業比重較大且增長速度較快的城市。(表格)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昆明市重工業所占比重高出輕工業4.2個百分點,長沙市重工業所占比重低于輕工業5個百分點;從增長速度來看,長沙輕工業增長速度較快,而昆明重工業增速較快。兩市的主要差距在于恩規模工業。長沙規模工業所占比重比昆明要少4個百分點。從工業化進程來看,昆明比長沙大約要快3—4年。從表中可以分析出兩市工業發展的主要差距的內因是對工業的投入。2000年昆明對工業的投資達36.9億元,比長沙多出7.6億元,對工業的投資占投資的比重比長沙高出3.7個百分點。縱觀長沙工業發展歷程,1981—2000年20年中,從長沙的第二經濟周期開始,長沙工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就呈不斷波動趨勢,其中第四周期中工業站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四個周期中的最低點32.2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由最高的第二周期的61.45%下降到第四周期的41.15%,下降20.3個百分點;從工業經濟下滑的內在原因看,最突出的就是對工業的投資20年來連續下降,對工業的投資占投資的比重由第一周期的70.38%下降到第四周期的17.8%,下降幅度高達52.58個百分點。4、長沙的優強產業與昆明市的差別和差距優強企業在工業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對比2000年長沙與昆明銷售收入前10名的企業,可以看出長沙與昆明的工業經濟有較大的差別和差距:一是輕重工業的差別。長沙工業以“輕”為主,位于銷售前10強企業中僅有兩家屬于重工業:昆明工業以“重”為主,位于銷售前10強企業中重工業多達6家。二是企業銷售規模上的差距。昆明工業銷售前10強企業合計銷售收入達171.61億元,比長沙高出30.17億元。很顯然,大型企業偏少是長沙規模工業總體實力偏弱的主要原因。(表格)三、長沙工業化進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1、優勢行業整體實力不強從支柱產業的形成看,由于受計劃經濟和產業布局的影響,長沙一直沒有在全國掛得上號的鋼鐵、石油、汽車、電力、化工等大型產業基地和國家級大型企業,由于沒有主導產業的牽引,長沙工業的發展長期處在半自發狀態,工業行業門類繁多,投入資金分散,中小型企業偏多而且發展緩慢。在長沙支柱行業的形成過程中,表現出了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同發展階段的演進特征。現以鄉及鄉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