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級道路標準_第1頁
四級道路標準_第2頁
四級道路標準_第3頁
四級道路標準_第4頁
四級道路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道路等級定義及劃分標準公路是連接各城市、城市和鄉村、鄉村和廠礦地區的道路。根據交通量、公路使用任務和性質,將公路分為以下五個等級:高速公路:是具是有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的公路,有四個或四個以上車道,并設有中央分隔帶、全部立體交叉并具有完善的交通安全設施與管理設施、服務設施,全部控制出入,專供汽車高速行駛的專用公路。能適應年平均日交通量(ADT)25000輛以上。一級公路:是連接重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部分立交的公路,一般能適應ADT=10000-25000輛。二級公路:是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工礦區的干線公路、或運輸繁忙的城郊公路,能適應ADT=2000-10000輛。三級公路:是溝通縣或縣以上城市的支線公路,能適應ADT=200-2000輛。四級公路:是溝通縣或鎮、鄉的支線公路,能適應ADT<200輛。根據國家《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的有關規定,道路還可劃分為四級,具體的等級參數標準如下表所示:表格1道路四級劃分表項目級別設計車速(km/h)雙向機動車道數(條)機動車道寬度(m)道路總寬(m)分隔帶設置一級60-80>=43.7540-70必須設二級40-60>=43.530-60應設三級30-40>=23.520-40可設四級30>=23.516-30不設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一般為4個車道,必要時車道數可按雙數增加。二級公路,平原、微丘區慢行車很少或將慢行車分開的路段,行車道寬度為7米,并設路緣線;有一定混合交通的路段,行車道寬度一般為9米;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將慢行道分開又有困難時,其行車道寬度可加寬到12米,并劃線分快、慢行道。四級公路,平原、微丘區的行車道寬度,當交通量較大時,可采用6.0米。第3.0.3條爬坡車道和變速車道。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當縱坡大于4%時,可沿上坡方向設爬坡車道,爬坡車道的寬度一般為3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體交叉、服務區、車站等處,應設置變速車道。變速車道的寬度一般為3米。

您的位置:首頁>>信息正文

JTJ001-9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1998-01-01)作者:蒼南公路網被閱覽數:9187次來源:本站文字〖大中小〗自動滾屏(右鍵暫停)JTJ001-9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1998-01-01)1總則1.0.1適用范圍本標準適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

新建公路,必須按本標準執行。

改建公路,當利用現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條件限制時,對本標準規定的個別技術指標,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可作合理變動;對于改線路段,應符合本標準的規定。1.0.2公路分級公路根據使用任務、功能和適用的交通量分為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五個等級。

高速公路為專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線公路。

四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25000~55000輛;

六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45000~80000輛;

八車道高速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60000~100000輛。

其它公路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線公路、集散公路、地方公路,分四個等級。

一級公路為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的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汽車折合成小客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15000~30000輛。

二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3000~7500輛。

三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1000~4000輛。

四級公路一般能適應按各種車輛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的遠景設計年限年平均晝夜交通量為:雙車道1500車以下;單車道200輛以下。1.0.3公路等級的選用公路等級應根據公路網的規劃,從全局出發,按照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遠景交通量綜合確定。

一條公路,可根據交通量等情況分段采用不同的車道數或不同的公路等級。

各級公路遠景設計年限: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為20年;二級公路為15年;三級公路為10年;四級公路一般為10年,也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

對于不符合本標準規定的已有公路,應根據需要與可能的原則,按照公路網發展規劃,有計劃地進行改建,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質量,以達到相關等級公路標準的規定。

采用分期修建和公路,必須進行總體設計,使前其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1.0.4環境保護公路建設必須重視環境保護。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時,應做出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保護設計。2一般規定2.0.1設計車輛公路設計所采用的各種設計車輛外廓尺寸,應符合表2.0.1的規定。表2.0.1設計車輛外廓尺寸(單位:m)車輛類型總長總寬總高前懸軸距后懸小客車61.8載重汽車122.541.56.54鞍式列車162.541.24+8.82注:自行車的外廓尺寸采用寬0.75m,高2.00m。2.0.2計算行車速度各級公路的計算行車速度,應按表2.0.2的規定采用。表2.0.2各級公路計算行車速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

(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高速公路一般選用120km/h的計算行車速度,當受條件限制時,可選用100km/h或80km/h的計算行車速度。對個別特殊困難路段,允許采用60km/h的計算行車速度,但應經過技術經濟論證。在平原微丘地區的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的計算行車速度應分別采用表2.0.2所到100km/h、80km/h、60km/h、40km/h;山嶺重丘地區的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的計算行車速度分別采用表列60km/h、40km/h、30km/h、20km/h。

按不同計算行車速度設計的各路段長度不宜過短,高速公路不宜小于15km;一級、二級公路不宜小于10km。各級公路需要改變計算行車速度時,應設置過渡段。計算行車速度變更點的位置,應選擇在駕駛人員能夠明顯判斷路況發生變化而需要改變行畫速度的地點,如村鎮、車站、交叉道口或地地形明顯變化行處,并應設置相應的標志。2.0.3公路用地新建公路路堤兩側排水溝外緣(無排水溝時為路堤或護坡道坡腳)以外,路塹坡頂截水溝外邊緣(無截水溝為坡頂)以外不小于1m的土地為公路用地范圍;在有條件的地段,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不小于3m,二級公路不小于2m的土地為公路用地范圍。高真深挖路段,為保證路基的穩定,應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用地范圍。公路用地還包括立體交叉、服務設施、安全設施、交通管理設施、停車設施、公路養護管理及綠化和苗圃等工程的用地范圍。2.0.4公路建筑限界公路建筑限界一般規定如圖2.0.4。在建筑限界內,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

圖中:W——行車道寬度,見第3.0.2條的規定;

C——當計算行車速度等于或大于100km/h時為0.5m,小于100km/h時為0.25;

S1——行車道左側路緣帶寬度,見第3.0.4條規定;

S2——行車道右側路緣帶寬度,見第3.0.5條規定;

M1,M2——中間帶及中央分隔帶寬度,見第3.0.4條規定;

E——建筑限界頂角寬度,當L≤1m時,E=L;當L>1m時,E=1m;

H——凈高,一條公路應用一個凈高,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公路為5.0m,三級、四級公路為4.5m;

L1——左側硬路肩寬度,見第3.0.5條規定;

L2——右側硬路肩或應急停車帶寬度,見第3.0.5條及第3.0.6條規定;

L——側向寬度,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側向寬度為硬路肩寬度(L1或L2),2.0.5抗震設防

地震基本烈度為7度、8度、9度地區的公路工程,應進行抗震設計;基本烈度大于9度地區的公路工程,抗震設計應進行專門研究;基本烈度為6度地區的公路工程,除特別規定者外,可采簡易設防。3路線3.0.1路線設計應根據公路的等級及其使用任務和功能,合理地利用地形,正確運用技術標準,保證線形的均衡性。不同的路線方案,應對工程造價、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重大影響因素進行多方面的技術經濟論證,在條件許可時,應盡量選用較高的技術指標。路線設計中對公路的平、縱、橫三個面應進行綜合設計,保證路線的整體協調,做到平面順適、縱坡均衡、橫面合理;應考慮車輛行駛的安全舒適性以及駕駛人員的視覺和心理反應,引導駕駛人員的視線,保持線形的連續性,避免采用長直線,并注意與當地環境和景觀相協調。對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以及風景區公路公路的必要路段,應采用透視圖法進行檢驗。路線應盡量避免穿過地質不良地區。干線公路應避免穿過城鎮。

路線設計,應貫徹保護耕地、節約用地的原則,少拆房屋,方便群眾,依法保護環境、保護古跡。3.0.2行車道寬度各級公路的行車道寬度,一般規定如表3.0.2。表3.0.2各級公路行車道寬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

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車道數8644444422221或2行車道

寬度(m)2×

15.02×

11.252×

7.52×

7.52×

7.52×

7.02×

7.52×

7.09.07.07.06.03.5或6.0二級公路當混合交通量大,并且將慢行道分開有困難時,其行車道寬度可加寬到14m,并應劃線分快、慢行車道。3.0.3爬坡車道和變速車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體交叉、服務區等處,應設置變速車道,其寬度一般為3.5m。3.0.4中間帶高速公路應設置中間帶。中間帶由兩條左側路緣帶及中央分隔帶組成。路緣帶設置應起到誘導視線等作用。

一級公路一般應設置中間帶。當受特殊條件限制時,可不設中央分隔帶,但必須設置分隔設施。

整體式斷面的中間帶寬度,一般規定如表3.0.4。表3.0.4中間帶寬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計算行速度(km/h)120100806010060中央分隔帶寬度(m)一般值3.002.001.501.502.001.50低限值2.001.50--1.50-左側路緣帶寬度(m)一般值0.750.750.500.500.500.50低限值0.500.5050.25中央帶寬度(m)一般值4.503.502.502.503.002.50低限值3.002.502.002.002.002.00注:當受條件限制時,可采用低限值;如中央分隔帶埋設管線等設施時,其寬度不得小于2.0m。3.0.5路肩各級公路的路肩寬度,一般規定如表3.0.5。表3.0.5各級公路路肩寬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

(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硬路肩

寬度(m)一般值3.25

3.503.002.752.503.002.50低限值3.002.752.501.502.751.50土路肩

寬度(m)一般值0.750.750.750.500.750.501.500.750.750.750.50或1.50低限值注:當受條件限制時,可采用低限值;計算行車速度為120km/h的四車道高速公路,宜采用3.50m的硬路肩;六車道、八車道高速公路可采用3.00的硬路肩。高速公路采用分離式斷面時,行車道左側應設硬路肩,其寬度一般為:計算行車速度120km/h時采用1.25m;計算行車速度100km/h時采用1.00m;計算行車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時采用0.75m。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應在路肩寬度內設右側路緣帶,其寬度一般為0.5m。

四級公路路肩寬度,當采用單車道路面時,一般為1.5m,其余情況下為0.5m。

二級、三級、四級公路在村鎮附近及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路肩應予加固。

在路肩上設置路用設施時,不得侵入該等級公路的建筑限界以內。3.0.6應急停車帶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當右側硬路肩的寬度小于2.50m時,應設應急停車帶。應急帶的設置間距不宜大于500m,應急停車帶的寬度包括硬路肩在內為3.50m,有效長度不小于30m.3.0.7錯車道四級公路,當采用4.5m的單車道路基時,應在適當距離內設置錯車道。錯車道應設在有利地點,并使駕駛人員能看到相鄰兩錯車道間臺來的車輛。設置錯車道路段的路基寬度不小于6.5m,有效長度不小于20m。3.0.8視距各級公路在平曲線和豎曲線上停車和超車視距,不應小于表3.0.8的規定。表3.0.8各級公路停車與超車視距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停車視距(m)21016011075160751104075304020超車視距(m)550200350150200100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應滿足停車視距的要求;其它各級公路一般應滿足會車視距的要求,會車視距的長度不應小于停車視距的兩倍。

對向行駛的雙車道公路,應根據需要并結合地形,在適當的距離內設置具有超車視距的路段。3.0.9直線直線路段,應根據路線所處地段的地形、地物、駕駛人員的視覺、心理狀態以及保證行車安全等合理布設。直線的最大與最小長度應有所限制,一條公路的直線與曲線長度的比例應合理。3.0.10平曲線半徑各級公路的最小平曲線半徑,規定于表3.0.10。一般情況下應盡量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半徑。當受地形條件或其它特殊情況限制時,方可采用表列極限最小半徑。表3.0.10各級公路最小平曲線半徑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極限最小半徑(m)65040025012540012525060125306015一般最小半徑(m)10007004002007002004001002006510030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55004000250015004000150025006001500350600150位于平坡或下坡的長直線盡頭不得采用小半徑的平曲線。3.0.11平曲線超高當平曲線半徑小于表3.0.10規定的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時,應在曲線上設置超高。超高的橫坡度按計算行車速度、半徑大小,結合路面類型、自然條件和車輛組成等情況確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超高橫坡度不應大于10%,其它各級公路不應大于8%。各積雪冰凍地區,最大超高橫坡度不宜大于6%。

當超高橫坡度的計算值小于路拱坡度時,應設置等于路拱坡度的超高。3.0.12平曲線加寬平曲線半徑等于或小于250m時,應在平曲線內側加寬。雙車道路面的加寬規定如表3.0.12;單車道路面加寬值按表列數值的二分之一采用。表3.0.12平曲線加寬加

別250~

200<200~

150<150~

100<100~

70<70~

50<50~

30<30~

25<25~

20<20~

151.02.22.52-35.2+1.52.02.5-四級公路和山嶺重丘區的三級公路采用第1類加寬值;其余各級公路采用第3類加寬值。對不經常通行集裝箱運輸半掛車的公路,可采用第2類加寬值。3.0.13緩和曲線當公路的平曲線半徑小于表3.0.10所列不設超高的最小半徑時,應設緩和曲線。

四級公路可不設緩和曲線,用直線徑相連接。

緩和曲線采用回旋曲線。緩和曲線的長度應根據其計算行車速度求算,并盡量采用大于表3.0.13所列數值。表3.0.13各級公路緩和曲線最小長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緩和曲線最小長長(m)1008570508550703550253520注:四級公路為超高、加寬緩和段長度。行車道的超高緩和段或加寬緩和段一般應從緩和曲線的起點開始設置。為保證路面排水,超高緩和段也可從緩和曲線的某一點開始設置。3.0.14回頭曲線回頭曲線各部分的極限指標規定如表3.0.14.表3.0.14回頭曲線極限指標項

目公

級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302520主曲線最小半徑(m)302015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302520超高橫坡度(%)666雙車道路而加寬值(m)2.52.53最大縱坡(%)3.55縱坡各級公路的最大縱坡,不應大于表3.0.15的規定。表3.0.15各級公路最大縱坡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最大縱坡(%)345546576869

注:高速公路受地形條件或其它特殊情況限制時,經技術經濟論證,最大縱坡可增加1%。在海拔2000m以上或積雪冰凍地區的四級公路,最大縱坡不大于8%。

各級公路的長路塹路段,以及其它橫向排水不暢的路段,均應采用不小于0.3%的縱坡。3.0.16縱坡長度各級公路的最小坡長規定如表3.0.16-1。表3.0.16-1各級公路最小坡長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最小坡長(m)30025020015025015020012015010010060各級公路不同縱坡的最大坡長規定如表3.0.16-2。表3.0.16-2各級公路縱坡長度限制(m)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

(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縱

(%)3900100011001200100012001100470080090010008001000900110010001100110012005600700800800700900080090090010006500600600700600700700800750050060083004009200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縱坡及坡長的選用應充分考慮車輛運行質量的要求,對高速公路限使縱坡為2%,其坡長也不宜過長。二級、三級、四級公路當連續縱坡大于5%時。應在不大于表3.0.16-2所規定的長度處設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應大于3%,其長度應符合表3.0.16-1的規定。3.0.17平均縱坡二級、三級、四級公路越嶺路線的平均縱坡,一般以接近5.5%(相對高差200m~500m)和5%(相對高差大于500m)為宜,并注意任何相連3km路段的平均縱坡不宜于5.5%。3.0.18合成坡度在設有超高的平曲線上,超高與縱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超過表3.0.18的規定。表3.0.18合成坡度值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合成坡度值(%)10.010.010.510.510.010.59.010.09.510.09.510.0各級公路在積雪冰凍地區,合成坡度值不應大于8%。3.0.19高原縱坡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區,各級公路的最大縱坡值應按表3.0.19的規定折減。最大縱坡析減后,如小于4%,仍用4%。表3.0.19高原縱坡折減值海拔高度(m)3000~4000>4000~50005000以上折減值(%)1233.0.20豎曲線

各級公路在縱坡變更處均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的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規定如表3.0.20。通常應采用大于或等于或等于表列一般最小值,當受地形條件及其它特殊情況限制時方可采用表列極限最小值。表3.0.20公路豎曲線最小半徑和最小長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

(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凸形豎

曲線半

徑(m)極限

最小值110006500300014006500140030004501400250450100一般

最小值17000100004500200010000200045007002000400700200凹形豎

曲線半

徑(m)極限

最小值40003000200010003000100020004501000250450100一般

最小值60004500300015004500150030007001500400700200豎曲線最小

長度(m)10085705085507035502535203.0.21豎曲線與平曲線的組合

當豎曲線與平曲線組合時,豎曲線宜包含在平曲線之內,且平曲線應稍長于豎曲線。凸形豎曲線的頂部凹形豎曲線的底部,應避免插入小半徑平曲線或將這些頂點作為反向曲線的轉向點。在長的平曲線內,如必須設置幾個起伏的縱坡時,需用透視圖法檢驗。4路基4.0.1路基設計的基本要求路基應根據其使用要求和當地自然條件(包括地質、水文和材料情況等)并結合施工方案進行設計,既應有足夠的強度和穩定性,又要經濟合理。影響路基強度和穩定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必須采取攔截或排出路基以外的措施,并結合路面排水,做好綜合排水設計,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修筑路基取土和棄土時,應符合環保要求,宜將取土坑、棄土堆棧加以處理,減少棄土侵占耕地,防止水土流失和淤塞河道。通過特殊地質、水文條件地帶的路基,應做限調查研究,并結合當地實踐經驗,進行特別設計。4.0.2路基寬度公路路基寬度為行車道與路肩寬度之和。當設有中間帶、變速車道、爬坡車道、應急停車帶等時,尚應包括這些部分的寬度。

各級公路路基寬度,一般規定如表4.0.2。表4.0.2公路路基寬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車道數86444422221或2路基寬度(m)一般值42.535.027.5或

28.026.024.522.525.522.512.0變化值40.533.025.524.523.020.024.020.017.04.5

7.0四級公路宜采用3.5m的行車道和6.5的路基。當交通量較大時,可采用6.0的行車道和7.0m的路基。在工程特別艱巨以及交通量很小的路段,可采用4.5m的路基,并應按3.0.7條的規定設置錯車道。4.0.3路基橫斷面各級公路路基橫斷面一般規定如圖4.0.3。其各部分尺寸,如行車道、中間帶、路肩、應急停車帶等部分的寬度,應按本標準第3.0.2條、3.0.4條、3.0.5條、3.0.6條的規定采用。城郊混合交通量大的路段,快、慢行道分開的橫斷面類型。可根據當地的實際經驗采用。4.0.4路基高度路基高度的設計,應使路肩邊緣高出路基兩側地面積水高度,同時要考慮地下水、毛細水和冰凍的作用,不致影響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路基設計標高,無中央分隔帶的公路,應為路基邊緣高度;有中央分隔帶的公路,應為中央分隔帶外側邊緣的高度;在設置超高邊寬路段,則為設置超高加寬前的路基邊緣高度。

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設計標高,應高出表4.0.4規定設計洪水頻率的計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襲高和0.5m的安全高度。表4.0.4路基設計洪水頻率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設計洪水頻率1/1001/1001/501/25按具體情況確定4.0.5路基壓實公路路基壓實度應符合表4.0.5的要求。表4.0.5路基壓實度填挖類別路床頂面以下深度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三、四級公路(%)零填及挖方0~30≥95≥93填方0~80≥95≥9380~150≥93≥90>150≥90≥90注:①表列數值以重型擊實試驗法為準;

②特殊干旱或特殊潮濕地區的路基壓實度,表列數值可適當降低。4.0.6護坡道當路肩邊緣與路側取土坑底的高差小于或等于2m,取土坑內側坡頂可與路堤腳徑相銜接,并采用路堤邊坡坡度;當高差大于2m時,應設置寬1m的護坡道;當高差大于6m時,應設置寬2m的護坡道。4.0.7路基防護各級公路應根據當地水文、地質及筑路材料等情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防治路基病害和保證路基穩定。

高速公路應采取工程防護和植物防護相結合的防護措施,確保穩定,協調景觀。4.0.8路基排水各級公路慶根據沿線的降水與地質水文等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地面排水、地下排水、路基邊坡排水等設施,并與沿線橋涵配合,形成良好的排水系統,以保證路基及其邊坡的穩定。5路面5.0.1路面設計的基本要求公路路面應根據交通量及其組成情況和公路等級、使用任務、功能、當地材料及自然條件,結合路基進行綜合設計。

路面應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足夠的強度,其表面應滿足平整、抗滑和排水的要求。

各級公路的行車道、路緣帶、匝道、變速車道、爬坡車道、硬路肩和應急停車帶等均應鋪筑路面。

各級公路路面可根據交通量發展需要,一次建成或分期修建。5.0.2標準軸載路面設計以雙輪組單軸100kN為標準軸載。5.0.3路面等級路面等級一般按表5.0.3的規定選用。表5.0.3路面等級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采用的路面等級高級高級高級或次高級次高級或中級中級或低級5.0.4路面結構組成及其類型路面結構一般由面層、基層、底基層與墊層組成。面層類型規定于表5.0.4。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基層,應采用水泥穩定粒料、石灰粉煤灰穩定粒料、瀝青混合料以及級配碎礫石等材料鋪筑,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底基層和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基層和底基層,除上述類型材料外,也可采用水泥穩定土、石灰穩定土、石灰粉煤灰穩定土、石灰工業廢渣、填隙碎石等或其它適宜的當地材料鋪筑。

各級公路當需要設置墊層時,一般可采用水泥穩性好的粗粒料或各種穩定類材料鋪筑。表5.0.4路面面層類型路

級面

型高級路面1.瀝青混凝土

2.水泥混凝土次高級路面1.瀝青貫入式

2.瀝青碎石

3.瀝青表面處治中級路面1.碎、礫石(泥結或級配)

2.半整齊石塊

3.其它粒料低級路面1.粒料加固土

2.其它當地材料加固或改善土5.0.5路拱坡度路拱坡度應根據路面類型和當地自然條件,按表5.0.5規定的數值采用。路肩橫向坡度一般應較路面橫向坡度大1%~2%。

六車道、八車道的高速公路宜采用較大的路面橫坡。表5.0.5路拱坡度路

型路

度(%)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1~2其它瀝青路面1.5~2.5半整齊石塊2~3碎、礫石等粒料路面2.5~3.5低級路面3~45.0.6路面排水各級公路,應根據當地降水與路面的具體情況設置必要的排水設施,及時將降水排出路面,保證行車安全。高速公路與一級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肩排不與中央分隔帶排水組成;二級及二級以下公路的路面排水,一般由路拱坡度、路肩橫坡和邊溝排水組成。6橋涵6.0.1橋涵設計的基本要求公路橋梁應根據所在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將來發展的需要,按照安全、適用、經濟和美觀的原則進行設計。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各類橋涵和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上的小橋與涵洞的線形及其與公路的銜接一般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定。二、三級、四級公路上的特大橋、大、中橋橋位,原則上應服從路線走向,橋、路綜合考慮,晝選用在河道順直、水流穩定、地質良好的河段上。當橋上線形為曲線時,其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定。橋上縱坡不宜大于4%,橋頭引道縱坡不宜大于5%;位于市鎮混合交通繁忙處,橋上縱坡和橋頭引道縱坡均不得大于3%。橋頭兩端引道線形應與橋上線形相配合。公路橋涵應根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養護的原則,合理選用適當的橋(涵)型。

公路橋涵應考慮農田排灌的需要。靠近村鎮、城市、鐵路及水利設施的橋梁,應適當考慮綜合作用。

公路橋涵必須能安全宣泄設計洪水量,必要時應修建導流構造物或防護構造物。6.0.2橋涵跨徑一、特大橋、大、中、小橋及涵洞的劃分特大橋、大、中、小橋及涵洞按單孔跨徑或多孔跨徑總長劃分,一般規定如表6.0.2。二、標準跨徑

標準設計或新建橋涵,當跨徑在60m以下時,應盡量采用標準跨徑。表6.0.2橋梁涵洞按跨徑分類橋涵分類多孔跨徑總長L(m)單孔跨徑L0(m)特大橋L≥500L0≥100大橋100≤L<50040≤L0<100中橋30<L<10020≤L0<40小橋8≤L≤305≤L0<20涵洞L<8L0<5注:①單孔跨徑系指標準跨徑而言。

②多孔跨徑總長僅作為劃分特大橋、大、中、小橋及涵洞的一個指標;梁式橋、板式橋涵為多孔標準跨徑的總長;拱式橋涵為兩岸橋臺內超拱線間的距離;其它型式橋梁為橋面系車道長度。

③圓管涵及箱涵不論管徑或K睚徑大小、孔數多少,均稱為涵洞。橋涵標準跨徑規定為:

0.75m、1.0m、1.25m、1.5m、2.0m、2.5m、3.0m、4.0m、5.0m、6.0m、8.0m、10m、13m、16m、20m、25m、30m、35m、40m、45m、50m、60m。

注:標準跨徑:梁式橋、板式橋涵以兩橋(涵)墩中線間距離或橋(涵)墩中線與臺背前緣間距為準;拱式橋涵、箱涵、圓管涵以凈跨徑為準。三、橋梁全長(總長度)

橋梁全長規定為:有橋臺的橋梁為兩岸橋臺側墻或八字墻尾端間的距離;無橋臺的橋梁為橋面系行車道長度。6.0.3橋涵設計洪水頻率永久性橋涵設計洪水頻率,一般規定如表6.0.3。表6.0.3橋涵設計洪水頻率構造物名稱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特大橋1/3001/3001/1001/1001/100大、中橋1/1001/1001/1001/501/50小橋1/1001/1001/501/251/25涵洞及小型排水構造物1/1001/1001/501/25不作規定二級公路的特大橋及三橋、四級、公路的大橋,在水勢猛急、河床易于沖刷情況下,必要時可提高一級洪水頻率驗算基礎沖刷深度。三級、四級公路在交通容許有限度的中斷時,可修建漫水橋和過水路面。漫水橋和過水路面的設計洪水頻率,應根據容許阻斷變通的時間久暫和對上下游的農田、城鎮、村莊影響以及泥砂淤塞橋孔、上游河床的淤高等因素確定。6.0.4橋面凈空橋面凈空應符合本標準第2.0.4條關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規定。特大橋及大橋的側向寬度可適當減小。中、小橋和涵洞宜與路基同寬。三級公路山嶺重丘區及四級公路上橋梁的行車道寬度一般采用7m,僅在路基寬度為4.5m的路段上采用4.5m。當改建四級公路時,在滿足行車條件下,對橋面行車道寬度為6m的原有特大橋及大中橋或暫不加寬。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一般宜設計為上、下行的兩座獨立橋梁。人行道的寬度一般為0.75m或1.0m;大于1.0m時,按0.5m的倍數增加。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上不設人行道的橋梁應設置欄桿和安全帶。小橋和涵洞可僅設緣石或欄桿。6.0.5橋下凈空橋下凈空應根據計算水位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確定,當在河流中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險或有漂浮物通過時,橋凈空應按當地具體情況確定。對于有淤積的河床,應適當增加橋下凈空的高度。在通航的河流上,橋下凈空應符合通航標準。6.0.6渡口碼頭渡口位置應盡量選擇在河床穩定、水力水文狀態適宜、無淤積或少淤積的河段。

碼頭引道縱坡:直線碼頭一般為9%~10%;鋸齒式碼頭一般為4%~6%。引道寬度:二級、三級公路不應小于9m;四級公路不應小于7m。7車輛及人群荷載7.0.1車輛荷載設計橋涵或受車輛影響的構造物所用的車輛荷載,分為計算荷載和驗算荷載兩種。計算荷載以汽車車隊表示,驗算荷載以履帶車、平板掛車表示。一、計算荷載計算荷載的汽車車隊分汽車-10級、汽車-15級、汽車-20級和汽車-超20級四個等級。車隊的縱向排列的橫向布置規定如圖7.0.1A和圖7.0.1B,其主要技術指標規定如表7.0.1A表7.0.1A主要指標單

位一輛汽車總重力kN100150200300550一行汽車車隊中

重車輛數輛—1111前軸重力kN3050706030中軸重力kN————2×120后軸重力kN701001302×1202×140軸距m4444+1.43+1.4+7+1.4輪距m1.81.8前輪著地寬度

及長度m0.25×0.20.25×0.20.3×0.20.3×0.20.3×0.2中后輪著地寬度

及長度m0.5×0.20.5×0.20.6×0.20.6×0.20.6×0.2車輛外形尺寸

(長×寬)m7×2.57×2.57×2.58×2.515×2.5注:一行汽車車隊中主車輛數不限。二、驗算荷載驗算荷載分為500kN履帶車(簡稱履帶-50),800kN、1000kN和1200kN平板掛車(簡稱掛車-80、掛車-100和掛車-120)四級,其荷載圖式及橫向布置規定如圖7.0.1表7.0.1B各級驗算荷載主要技術指標主要技術指標單位履帶—50掛車—80掛車—100掛車—120車輛重力kN50080010001200履帶數或車軸數個2444各條履帶壓力或

每個車軸重力kN56kN/m200250300履帶著地長度或

縱向軸距m4.51.2+4.0+1.51.2+4.0+1.51.2+4.0+1.2每個車軸的

車輪組數目組—444履帶橫向中距或

車輪橫向中距m2.53×0.93×0.93×0.9履帶寬度或每對車輪

著地寬度和長度m0.70.5×0.20.5×0.20.5×車輛荷載的選用及布載規定設計橋涵或受車輛影響的構造物所用的車輛荷載等級,應根據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將來的發展等具體情況,按表7.0.2-1確定。表7.0.2-1各類公路車輛荷載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二三四計算荷載汽車—超20級汽車—超20

級汽車—20級汽車—20級汽車—20級汽車—10級驗算荷載掛車—120掛車—120

掛車—100掛車—100掛車—100履帶—50注:①一條路線上的橋涵,一般應采用同一計算荷載和驗算荷載;

②當改建三級公路時,對達到汽車-15級、掛車-80荷載標準的原有橋梁可適當利用;

③有集裝箱運輸的一級公路,應采用汽車-超20級、掛車-120荷載;

④橋面行車道寬度為4.5m的橋梁,其平板掛車不作具體規定,設計時可按實際情況自行確定。橋梁設計應按本標準7.0.1條規定的荷載圖式布載。橋梁橫向布置車隊數應按表7.0.2-2確定。

當橋梁橫向布置隊數大于2時,應考慮計算荷載效應的橫向析減,但折減后的效應有得小于用兩行車隊布載的計算結果。一個整體結構上的計算荷載,橫向折減系數規定于表7.0.2-3。表7.0.2-2橋梁橫向布置車隊數橋面凈寬W(m)橫向布置車隊數車輛單向行駛時車輛雙向行駛時W<7.0

7.0≤W<10.5

10.5≤W<14.0

14.0≤W<17.5

17.5≤W<21.0

21.0≤W<24.5

24.5≤W<28.0

28.0≤W<31.57.0≤W<14.0

14.0≤W<21.0

21.0≤W<28.0

28.0≤W<35.01

2

3

4

5

6

7

8表7.0.2-3橫向折減系數橫向布置車隊數345678橫向折減系數0.780.670.600.550.520.50當橋梁計算跨徑大于等于150m時,應考慮計算荷載效應的縱向折減。當為多跨連續結構時,整個結構均應按最大的計算跨徑考慮計算荷載效應的縱向折減。縱向折減系數規定見表7.0.2-4。表7.0.2-4縱向折減系數計算跨徑L(m)縱向折減系數計算跨徑L(m)縱向折減系數150≤L<400

400≤L<600

600≤L<8000.97

0.96

0.95800≤L<1000

L≤10000.94

0.93用驗算荷載驗算時,不計沖擊力、人群荷載和其它非經常作用

在橋涵上的各種外力。履帶車在順橋方向可多輛布載,但兩車間距不得小于50m;平板掛車在橋梁全長內用一輛布載。7.0.3人群荷載設計公路橋涵時的人群荷載一般規定為3kN/m2;城市郊區行人密集地區一般為3.5kN/m2,但亦可根據實際情況或參照所在地城市橋梁設計的規定確定。8隧道8.0.1隧道設計的基本要求隧道必須根據隧道所處地區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等情況,綜合考慮運營和施工條件,按照安全、經濟、合理的原則進行設計。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隧道和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上的短隧道的線形及其與公路的銜接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定。

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上的特長及長、中隧道位置,原則上應服從路線走向,路、隧綜合考慮。當隧道線形為曲線時,其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路線布設的規定。隧道洞口的連接線應與隧道線形相配合。

隧道內的縱坡一般應大于0.3%并小于3%;時洞和短于50m的隧道其縱坡不受此限。8.0.2隧道凈空隧道凈空應符合本標準2.0.4條關于公路建筑限界的規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二級公路平原微丘區的隧道,其側向寬度可適當減小。

三級公路山嶺重丘區及四級公路上隧道的行車道寬度一般采用7m,僅在路基寬度為4.5m的路段上采用4.5m。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隧道,一般應設計為上、下行兩座獨立隧道。特長、長及中隧道,應根據需要按本標準3.0.6條的規定設置應急停車帶。

單車道隧道可視隧道長短按本標準3.0.7條的規定在隧道內或兩端設錯車道。

隧道內人行道的寬度,應按本標準6.0.4條的規定采用。不設人行道的隧道應設避車洞。8.0.3隧道分類隧道按長度分為四類,一般規定如表8.0.3。表8.0.3隧道按長度分類隧道分類特長隧道長隧道中隧道短隧道隧道長度L(m)L>30003000≥L≥10001000>L>250L≤250注:隧道長度系指進出口洞門端墻墻面之間的距離,即兩端墻墻面與路面的交線同路線中線交點間的距離。8.0.4隧道防水和排水隧道應根據防、截、排、堵相結合的綜合治理原則,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做妥善處理。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上的隧道,應有可靠的防、排水措施,保證行車安全及隧道結構和設備的正常使用。8.0.5隧道附屬設施隧道應根據需要設置通風設備和照明設備。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特長及長隧道慶設置通訊、警報、消防及其它應急設施;二級、公路、四級公路上的特長及長隧道亦可根據需要設置必要的上述設施。9路線交叉9.0.1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公路與公路平面交通的形式,應根據交通量大小及交叉口地形等情況選定。

平面交叉路線應為直線并盡量正交。當必須斜交時,交叉角應

大于45°。平面交叉點前后各交叉公路的停車視距長度所構成的三角形范圍內,應保證通視。當條件受限制時,這兩個停車視距均可減少30%,并應在適當位置設置限制為平坡。緊接該段的縱坡,一般不應大于3%,困難地段不應大于5%。

一級、二級公路的平面交叉,根據需要應設轉彎車道、變速車道、交通島或加鋪平緩的轉角。轉彎車道的寬度一般為3m,并根據各交叉路的等級設置適當的緩和段。9.0.2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高速公路與其它各級公路交叉,應采用立體交叉。立體交叉形式可根據具體情況采用互通式立體交叉或分離式立體交叉。互通式立體交叉的形式、設置的間距及加(減)速車道、匝道的設計,應根據有關規范及具體情況確定。

一級公路與交通量大的其它公路交叉,宜采用立體交叉。

其它各級公路的交叉,當交通條件需要或有條件的地點,也可采用立體交叉。

公路與公路立體交叉的跨線橋橋下凈空慶符合本標準2.0.4條的規定。當被交叉公路有加(減)速車道、排水溝等時,應包括這些部分的寬度。9.0.3公路與鐵路平面交叉公路與鐵路平面交叉時,交叉路線兩側應各有不小于50m的直線路段,并盡量正交;當必須斜交時,交叉角應大于45%。在平交道口處,應保證汽車距離交叉道口相當于各該級公路停車視距并不小于50m的范圍內,能看到兩側各不小于表9.0.3規定的距離以外的火車。當受條件限制,在距鐵路軌道外側5m處停車,應能看到兩側各不小于表9.0.3規定的距離以外的火車,以確保安全。當不能保證上述規定的要求時,應按有關規定設置看守。表9.0.3鐵路交叉道口視距交叉道口鐵路等級視距長度(m)交叉道口鐵路等級視距長度(m)I級400工業企業II級230II級340工業企業III級180III級、工業企業I級270公路在平交道口兩端鋼軌的外側,應有不小于16m的水平路段,該水平路段不包括豎曲線在內。緊接水平路段的縱坡,一般不應大于3%,困難地段不應大于5%。平交道口應設置易于翻修的鋪砌層,如鋼筋混凝土預制塊等,其長度應延至鋼軌以外2m。平交道口垂直于公路的寬度,不應小于平交公路路基寬度。9.0.4公路與鐵路立體交叉公路與鐵路交叉,在下列情況不應采用立體交叉:

一、當地形條件困難,采用平面交叉危及行車安全時;

二、與有大量調車作業的鐵路線路交叉;

三、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公路及其它具有重要意義的或交通繁忙的公路與鐵路交叉;

四、當地形條件適宜,經過技術經濟比較確為合理時;

五、確有特殊需要時。

公路鐵路立體交叉,應符合公路路線布設的要求。跨線橋下的凈空為:當公路從鐵路橋一穿行時,凈寬以及路肩或人行道的凈高應符合本標準9.0.2條的規定,行車道部分的凈高,一般為5.0m;當鐵路從公路橋下穿行時,跨線橋下凈空,應符合現行鐵路凈空限界標準。9.0.5公路與鄉村道路交叉高速公路、一級、二級公路與鄉村道路交叉的數量,應予以控制,在鄉村道路密集地區,當交叉點過密影響行車安全時,應合并交叉點。高速公路與鄉村道路交叉時,應采用分離式立體交叉;一級公路與交通繁忙的鄉村道路交叉時,也可采用分離式立體交叉;其余各級公路與鄉村道路交叉時,可采用平面交叉。平面交叉應選在視距良好的地點,鄉村道路應設置一段水平路段并加鋪與交叉公路相同的路面。鄉村道路從公路上面跨越時,跨線橋的橋下凈空應符合本標準9.0.2條的規定。鄉村道路從公路下面穿過時,應做好通道排水設計,保持暢通,其凈空可根據當地通行的車輛組成和交叉情況確定,一般人行通道的凈高不小于2.2m;畜力車及拖拉機通道的凈高不小于2.7m;凈寬不小于4.0。9.0.6公路與管線等交叉各種管線如電訊線、電力線、電纜、管道、渠道等均不得侵入公路建筑限界,也不得妨害公路交通安全,并不得損害公路的構造和設施。10沿線設施10.0.1交通安全設施為保證行車與行人的安全和充分發揮公路的作用,各級公路應按規定設置必要的交通安全設施。一、高速公路應在中央分隔帶設置防止車輛闖入對向行車道的護欄并在公路用地外緣設置防止行人等橫穿公路的防護網。高速公路及一級公路的橋梁,以及各級公路的高路堤、橋頭引道、極限最小半徑、陡坡等地段均應設置護欄。二、一級公路在未設置行人及自行車跨線橋或地下通道地點,宜設置行人安全管理設施;其它各級公路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必要的設施。三、為使夜間交通暢通和保證行車安全,在夜間交通量較大的公路上,應盡量采用反光標志及防眩設施;在運輸特別繁忙和重要的路段內,可配置路燈,在有條件的交叉道口、人行橫道等處可采用局部照明。四、為誘導駕駛人員的視線,保證行車安全,在需要的路段上,可設置路邊線廓標。

在積雪嚴重的地段的漫水橋、過水路面上,應設置標桿。五、在視距不良的急彎和交叉處,宜配合其經保證行車安全的措施,設置警告標志、反光鏡或設分道行駛的行車道中心線。10.0.2交通管理設施不同等級的公路應按相應規定設置必要的公路交通標志、標線、立面標記、緊急電話、公路信息板、公路通訊、監控、收費設施等交通管理設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設施應按交通量增長情況,采取“總體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進行設計。一、公路上應設置必要的警告標志、禁令標志、指示標志及指路標志等交通標志。標志的名稱、設置位置、形狀、尺寸和顏色等應按現行有關規定執行。二、高速公路和一有、二級公路應設置齊全的交通標線。運輸繁忙的三級公路以及視距不符合要求的路段,應設分道行駛的行車道中心線。三、應盡量利用跨線橋的墩、臺、上部構造以及交通島、安全島等設施設置立面標記。四、高速公路應在適當的間隔內設置緊急電話,供駕駛人員及時向管理機構報告事故、故障和求援等。特大橋,可根據需要設置緊急電話。五、高速公路在必要時應設公路信息板,隨時將氣象、交通情況以及與之有關的交通限制等通知給駕駛人員。六、高速公路應在可能發生事故(如火災、交通事故、堵塞等)的地段,根據需要設置交通監控設施。七、在收費公路上,應根據交通量大小和收費方式合理確定收費口數量和收費廣場規模。10.0.3防護設施在各級公路上,由于積雪、積沙、波浪、墜石、棄物等而妨礙交通安全安全的地點,均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適當的防護設施。10.0.4服務設施高速公路應根據交通量大小、路段長度、沿線景觀、地形條件,選擇適當地點設置服務區,并合理確定服務區的功能和規模。一級、二級公路可視實際需要設置簡易的報務設施。10.0.5公路管理房屋公路管理房屋,包括生產生活用房及場地,應以布局合理、設施適用、環境整潔、方便生產與生活原則,根據不同等級公路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勞動組織、機械配備等在適宜的地點設置。10.0.6綠化在公路用地范圍內應進行綠化,美化路容,保護環境。高速公路應進行專門的綠化設計,協調環境景觀。在公路路肩上不得植樹。在公路交叉范圍內和彎道內側植樹,應滿足視距要求。粗細樹技及矮林均不得伸入公路建筑限界內。附錄A各級公路主要技術指標匯總表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計算行車速度(km/h)120100806010060804060304020車道數8644444422221或2行車道寬度(m)2×15.02×11.252×7.52×7.52×7.52×7.02×7.52×7.09.07.07.06.03.5或6.0路基寬度

(m)一般值42.5035.0027.50或

28.0026.0024.5022.5025.5022.5012.008.508.507.506.50變化值40.5033.0025.5024.5023.0020.0024.0020.0017.004.50或7.00極限最小半徑(m)65040025012540012525060125306015停車視距(%)21016011075160751104075304020最大縱坡(%)345546576869車輛荷載計算荷載汽車—超20級汽車—超20級

汽車—20級汽車—20級汽車—20級汽車—10級驗算荷載掛車—120掛車—120

掛車—100掛車—100掛車—100履帶—50注:本表僅為簡單匯總,所列各項技術指標應按有關條文規定選用。附錄B本標準用詞說明一、對標準條文執行嚴格程度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

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反采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不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允許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采用“宜”或“可”;反面詞采用“不宜”。

二、本條文中應按指定的其它有關標準、規范的規定執行,其寫法“應按……執行”或“應符合……要求或規定”。如非必須按所指的標準、規范或其他規定執行,其寫法為“可參照……”。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條文說明1總則1.0.1適用范圍本準適用范圍為新建和改建的公路。城市道路以及廠礦公路、林區公路等專用公路,由于其使用任務、功能不同,故不包括在標準的適用范圍內。條文規定:“新建公路,必須按本標準執行,”以往標準執行情況基本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對執行國家統一的技術法規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嚴肅性沒有足夠重視。在新建公路時,常隨意改動技術指標,出現某些指標高于該級公路或低于該級公路的標準,不僅造成技術標準的不統一,投資增加而且使用效果也不好,特別是二級公路標準執行的很不一致。這次修訂將“必須按本標準進行建設”改為“必須按本標準執行”進一步明確強調按本標準執行。今后,在下達計劃任務書和對初步設計文件進行審查時,必須嚴格把關,凡新建公路必須嚴格執行本標準。對于改建公路,考慮到現有公路的存在,如果完全同新建工程一樣執行標準,舊路往往難以合理利用。因此,本條文規定,“改建公路,當利用現有公路的局部路段受條件限制時,對本標準規定的個別技術指標,經過技術經濟比較,可作合理變動。”執行這一規定時,如何掌握尺度是很重要的。所謂合理變動,一方面是在對舊路的各項技術指標進行綜合分析之后,即使個別技術指標降低后,仍能基本滿足該等級公路的行駛要求,不影響整條公路技術標準的連續性、均衡性,不會造成突變或技術標準降低過多,以至形成“瓶頸路段”;另一方面,在經濟上應合理,要進行全面技術經濟論證。改建路段,屬于新建公路,必須執行本標準規定,不得降低要求。1.0.2公路分級一、公路分級本次《標準》的修訂,對公路分綿進行了比較大的變動。《標準》中根據公路的作用任務、功能及適應交通量,把公路分為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五個等級。各省市公路部門的反饋意見以及兩次專題討論會上,絕大多數單位認為新《標準》對公路分級是適宜的。送審稿查會議為,《標準》將公路按其作用任務、功能及適應交通量分為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公路五個等級,高速公路按計算行車速度劃分檔次,取消了原標準的汽車專用公路,使公路分級概念明確,更加合理,符合我國國情及公路建設的實際。高速公路為專供汽車分向分車道行駛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本次修訂,為適應不斷發展的公路交通運輸需要,除四車道高速公路以外,還增加了六車道高速公路和八車道高速公路。本次修訂,不按地形硬性地劃分計算行車速度,只對高速公路分為不同的速度檔次,這樣就可以發揮規劃設計人員的主動性。一級、二級、三級和四級公路,改變了原《標準》的描述,概括為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干線公路(主要指一、二級公路),集散公路(主要是指三級公路),地方公路(主要是指四級公路),這樣突出了使用功能,便于選用,也有利于與國際接軌,便于交流。本標準的一級公路是各地要求恢復的。一級公路是連接高速公路或是某些大城市的城鄉縱使部、開發區經濟帶及人煙稀少地區的干線公路,安實際上是有兩種不同的任務和功能:一種是具有干線功能,部分控制出入;另一種是可以采用平交的距離不長的連接線等。一級公路強調必須分向、分車道行駛,《標準》規定一級公路一般應設置中央分隔帶。當受特殊條件限制時,必須設置分隔設施,不允許用畫線代替。二級公路為中等以上城市的干線公路或者是通往大工礦區、港口的公路。本次修訂,取消了汽車專用二級公路。原《標準》對二級公路的描述“為連接政治、經濟中心或大工礦區、港口、機場等地的公路”,實踐表明,大城市的機場公路均超過了二級公路的標準。目前,二級公路,在公路運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也有國寬的二級公路,這是由雙車道的汽車道和兩側慢車道組成的。三級公路的原《標準》描述為“溝通縣、鄉(鎮)、村等的公路”可按“溝通鄉、村等地的地方公路”掌握。二、公路適應交通量1.高速公路的適應交通量在進行高速公路規劃設計時,要保證必要的交通服務水平和車輛運行質量,同時要考慮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公路建設投資力量,并要避免高速公路不入因交通量不適應造成交通阻塞。美國高速公路設計服務水平鄉村選擇B級,城市選擇C級,對應選擇的V/C比為0.54和0.77。參考《美國通行能力手冊》中有服務水平分級標準,并考慮使用方便起見,宜將我國公路服務水平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根據我國國情,高速公路的適應交通量宜接二級(相當于美國的C級)來考慮,即計算行車速度為120km/h時,高速公路服務水平V/C比為0.8。根據國內外研究表明,隨著計算行車速度的降低,公路的極限最大縱坡增大,最小平曲線半徑減小,因此當計算行車速度減小,服務水平要保持與高計算行車速度基本一致的話,其V/C比應有所折減。參考我國汽車在坡道上運行速度減少及雙車道公路中計算行車速度對通行能力的因素的研究,計算行車速度從120m/h降至100km/h、80km/h和60km/h時,通行能力分別按0.9、0.85和0.8折減,因此其V/C比應從0.8減至0.72、0.68、0.64。此外,按照美國最近研究結果,高速公路上每車道以小客車計的基本通行能力大約為2200輛/h。由于我國小客車性能比發達國家差,卡車等大型車的混入率較高,目前已有高速公路觀測到的小客車平均運行速度大約在95km/h左右,比美國低約10km/h。因此,我國交通善下的極限值仍按每車道2000輛/h計。此外,對大于四車道的高速公路(尤其是山嶺重丘區),因我國載重汽車速度較國外低得多,即載重汽車的影響更嚴重,標準中又未規定設置左側路肩,其適應交通量應適當調整。目前世界上高速公路基本按單向單車道的設計小時交通量來考慮,但一方面因我國對某些參數尚待進一步研究,另一方面為便于進行公路規劃設計并與我國一直延用的適應交通量指標相銜接。因而用適應交通量作為高速公路選用的指標。其值按下式計算:式中AADT——遠景年限的設計年平均日交通量(輛/日);

CD——單車道設計通行能力(小客車/每車道/小時);CD=CB×(V/C)CB——理想備件下一個車道的基本能行能力,計算行車速度120km/h為2000小客車/小時;

N——單向車道數;

K——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我國目前尚未針對高速公路運行進行此項調查,參考部公路規劃設計院對一般公路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的研究,并考慮高速公路對日交通量的一定調節作用,K值大約在0.095~0.135之間,具體應用時,可根據當地的交通量觀測資料作適當調整;

D——交通量方向分布系數,根據我國實際交通調查情況,交通流方向分布系數D一般取0.6,具體應用時,可根據當地的交通量預測資料確定。

按上式計算并根據前述原則取整后,高速公路遠景年限的年平均日適應交通量大致范圍如表1。表1高速公路遠景年限的設計年平均日交通量范圍(小客車/日)計算行車速度四車道六車道八車道120km/h40000~5500060000~8000075000~100000以上100km/h35000~5000055000~7000070000~9000080km/h30000~4500050000~6500065000~8500060km/h25000~4000045000~6000060000~800002.一級公路的適應交通量一級公路與高速公路相比,主要差別在于未排除橫向干擾,車輛要經常變換車道及側向余寬不足,其運行質量不及控制進入的高速公路。因此其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較高速公路有一定的折減。參考日本公路技術標準中關于通行能力的計算公式及有關側向余寬,沿途條件和車道折減等修正系數,則可由高速公路公路通行能力推算出一級公路遠景設計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CD×R1×R2×2)/(K×D)

=(0.6~0.76)Cd×2/(K×D)式中CD——計算行車速度為60km/h和100km/h的高速公路設計通行能力,其值為1000~1300小客車/每車道/小時;AADT——一級公路等鄉車道公路遠景設計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輛/日);

R1——側向余寬修正系數,取值為0.85~0.95;

R2——橫向干擾修正系數,取值為0.7~0.8;

代入相應數值,則四車道一級公路遠景設計年限的年平均日交通量約為15000輛~30000輛小客車。3.雙車道公路的適應交通量由于我國雙車道公路的交通條件與國外相差甚遠,而且國內對雙車道公路的通行能力研究已開展多年,根據國內研究結果,首先確定二、三、四級公路各項技術指標的平原微丘公路為基準條件,在一定服務水平下(以平均運行速度作為服務水平的指標)得出各級公路在平原微丘區下的允許通告能力,然后考慮高峰小時交通量(即空話通行能力)與年平均適應交通量之間的比值,即可等到基本路段的適應交通量。根據我國交通量調查情況和研究結果,基準路段的AADT=容許通行能力/K=Ca/K。設計小時交通量系數K變化在0.10~0.115之間,至于各級公路基準路段的容許通行能力Ca,按照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取值。山嶺重丘二、三、四級公路應作相應的縱坡折減,平均縱坡分別按4.5%、5%和5.5%考慮,對應的縱坡修正系數為0.60,0.55和0.50,其適應交通量應分別按40%,45%和50%左右折減。按此進行修正后,即可行到雙車道二、三、四級公路在各種地形下相應的遠景設計年限的年平均日適應交通量AADT,列入表2:表2雙車道公路適應交通量范圍(輛/日)公路等級適應交通量范圍

(輛/日)公路等級適應交通量范圍

(輛/日)單車道四級公路200以下三級公路1000~4000雙車道四級公路1500以下二級公路300~75004.車輛折算系數研究結果表明,車輛折算系數不是一個定值,它受道路幾何備件、橫向干擾交通組成及交通量的大小和管理水平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是隨各種條件變動而變化的參量。如小汽車對中型汽車的折算系數在0.5~0.8之間,小汽車比例越高,折算系數越接近0.5。由于我國道路通行能力研究尚處于起走階段。因而提出新的車輛折算系數的時機沿不成熟,考慮至公路規劃建設的需求與車輛折算系數選用的連續性,目前,仍延用以中型載重汽車為標準的車輛折算系數,其值列于表3:表3各級公路通用的車輛折算系數車型中型汽車小客車拖掛車摩托車大中小型

拖拉機畜力車人力車自行車換算系數1.00.502.0.3公路等級的選用確定一條公路建設標準的主要因素是公路的使用任務、功能和交通量。因此,在確定公路技術等級以前,首先應做好可行性研究。掌握該公路各路段的遠期、近期交通量。避免一條公路投入使用不久,因為交通量不適應而又要改建。要克服這一情況,就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交通量預測,人真分析該公路在整個公路網中所占的地位,即公路的使用任務和功能,從而正確地確定公路的標準。為了做好這一工作,新標準規定了遠景設計年限,即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為20年;二級公路為15年;三級公路為10年;四級公路一般情況下為10年,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縮短。公路建設是帶狀的建設項目,沿途的社會環境、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其地形、地物以及交通量就不會完全相同,甚至會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對于一條比較長的公路可以根據沿途情況的變化和交通量的變化,分段采用不同的車道數或不同的公路等級。對于在本標準以前已存在的各等級公路,仍然可以繼續存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對于某些需要發行的公路,根據需要與可能的原則,按照公路網發展規劃,有計劃地進行改善,提高通行能力及使用質量,以達到相應等級公路標準的規定。對于分期修建公路工程,特別是半幅的高速公路,今后不提倡。對于某些由于建設資金不足等實際情況而確定需要分期修建的公路,一定要作好統籌安排,最好對前、后期工程進行一次設計,使前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1.0.4環境保護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交通環保的重要性和廣泛性愈來愈突出,道路建設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這要求我們必須按照交通行業建設環境管理要求,認真作好環境規劃,切實抓好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工作。環境保護貫穿于整個公路工程建設項目的全過程,并且隨著公路事業的發展,公路等級的提高,交通量的增大,其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新《標準》規定:“修建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以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公路時,應做出環境影響評價及環境保護設計”。新《標準》比原《標準》提高了對環境保護的要求,有僅要求做出環境影響評價,而且要求做出環境保護設計,即應有相應的工程措施和預算。2一般規定2.0.1設計車輛汽車的物理特性以及行駛于公路上各種車輛的組成是公路幾何設計中有重要意義的控制因素。研究制定公路幅組成、彎道加寬、交叉口的設計、縱坡、視距等都與設計車輛的外廓尺寸的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本標準將設計車輛分為三類:即小客車、載重汽車、鞍式列車。我國國家標準GB1589—89對汽車的外廓尺寸限界作了如下規定:汽車外廓尺寸限界即對汽車的總高、總寬、總長的限制規定,這項規定適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運輸用的汽車及汽車列車。汽車最大外廓尺寸應不超過如下限制規定:

1.總高4.0m;

2.總寬(不包括后視鏡)2.5m;

3.總長:

(1)載重汽車(包括越野載重汽車)12.0m;

(2)客車12.0m;鉸接式客車18.0m;

(3)牽引車拖半掛車16.5m;

(4)汽車全掛汽車列車20.0m。

車高——一般以載重汽車及半掛車的高度決定靜空高度,以小客車的高度確定駕駛員的視線高度。車寬——世界各國大型客、貨運輸汽車的寬度大致相同,一般為2.5m。如果超過2.5m,會嚴重地降低通行能力。本標準參照國際慣例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了設計車輛的寬度為2.5m。車長——載重汽車的長度為不超過12.0m,是考慮車輛的寬度作了限制以后,為提高運輸效率,車輛的長度有向長的方面發展的趨向而制定的。車輛前懸、軸距及后懸的尺寸是根據雙后軸的載重汽車考慮的。汽車拖掛分半掛車和全掛車兩種。一般是全掛車的車身較長,但在轉彎時則半掛車占用路面的寬度較大。故此,選用了半掛車的車身長度。隨著集裝箱運輸的發展,在確定車輛長度時,要充分考慮大型集裝箱車輛安全順利通行的要求,特別是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以及經常有大型集裝箱車輛運行的公路。根據國家標準GB1413—85,我國集裝箱系列采用5t、10t、20t和30t四種,相應的型號為5D、10D、1CC及1AA(5t和10t集裝箱主要用于國內運輸;20t和30t集裝箱主要用于國際運輸。其外部尺寸質量見表4。表4貨物集裝箱外部尺寸及質量型號高(mm)寬(mm)長(mm)質量(kg)1AA2591243812192304801CC2591243860582400010D243824384012100005D2438243819685000注:90年代1AA高2896mm;1CC總質量達24T;但國標未修改。在確定設計車輛長度時,充分考慮了拖掛車運輸和集裝箱運輸的要求。雖然,GB1589—89中對汽車拖掛車的長度規定為20m,但示列入本標準的設計車輛長度的要求。同時,也參考了國外規定的汽車容許最大外廓尺寸。其中最小的14m,最大的16.8m,多數為15m。因此,我們采用了16.0m。這個長度可以裝運一個30t的集裝箱或是兩個20t的集裝箱。

小客車的外廓尺寸中的長度對設計沒有什么作用。

自行車的外廓尺寸系指裝載后的尺寸。2.0.2計算和行車速度一、速度

評價一條公路首先要看它在客、貨運輸方面是否方便。這些是和運行速度和交通安全直接相關的。在駕車行駛中,駕駛人員采用的速度,除了他本身的駕駛技術和汽車的性能以外,還取決于以下四個基本條件:即公路及其路側的外部特征、氣候、其它車輛的存在以及不論是法定的還是通過管制設施采取的速度限制。上述任何一種條件都能控制速度。實際上當交通量與氣候條件良好時,公路的外廓特征(包括公路本身的道路條件)基本上決定著駕駛人員采用的速度。二、計算行車速度

在公路設計時,計算行車速度是確定公路幾何線形并能使其相互協調的基本要素,是在充分發揮各項道路設計要素功能的基礎上,具有中等駕駛水平的駕駛人員能夠保持順適行車的速度。

計算行車速度對確定公路的曲線半徑、超高、視距技術指標起著決定的作用,同時也影響著車道的尺寸和數目以及路肩寬度等指標的確定。三、計算行車速度與行車速度的關系

當氣候條件良好、交通密度小、車輛行駛只受公路本身的道路條件的影響時,具有中等駕駛技術的駕駛人員能安全順適地駕駛車輛的速度就是計算行車速度。因此,計算行車速度為80km/h的公路,當交通密度較小時,一般駕駛人員起碼都能以80km/h的速度安全順適地駕駛車輛。當線形幾何組成要素良好時,往往會出現高于80km/h的情況。在實際行駛過程中,駕駛人員往往不是以計算行車速度行駛,而是根據公路沿途的地形條件、道路條件、交通條件以及自身的駕駛技術選擇各自適合的行駛速度。就是說即使用權計算行車速度為40km/h時,如果交通量小,在直線和大半徑彎道上的行駛速度,就可能超過40km/h。計算行車速度越低,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越大。有的國家將計算行車速度和觀測到的平均速度進行比較,發現計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