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_第1頁
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_第2頁
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_第3頁
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_第4頁
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證[面試]:高中地理·2020年下半年真題與答案解析————————————————————————————————————————【1月9日上午】高中地理《南水北調的工程方案》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圖片導入。出示《南水北調工程標識》圖片,給學生講解標識含義,四條寬線代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三條窄線代表東、中、西三條調水路線,兩者相互銜接、疊壓,構成四橫三縱的大水網格局。整個圖案象征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是宏觀調控水資源的重大戰略舉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知識回顧【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緦W生活動】我國水資源分布存在明顯的不平衡性,北方地區水資源明顯少于南方水資源。因水資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我國的解決措施是跨流域調水,即南水北調。采用長江流域為水源地,長江年徑流量穩定,且季節分配較北方河流相對均衡。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區,中下游與缺水嚴重的華北平原相鄰,地理條件有利于興建從長江引水到北方的跨流域調水工程。2.南水北調路線方案【教師活動】出示《南水北調線路示意》圖,結合學生知識積累和收集到的資料,請學生總結南水北調共有幾條線路,路線是怎樣的?【師生總結】共有三條線路:(1)東線:從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揚州抽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出東平湖后分兩路輸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經隧洞穿過黃河;另一路向東,通過膠東地區輸水干線經濟南輸水到煙臺、威海。(2)中線:由丹江口大壩加高后擴容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從河南南陽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側過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方城埡口后,經黃淮海平原西部邊緣,在鄭州以西孤柏嘴處穿過黃河,繼續沿京廣鐵路西側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終點北京。(3)西線:在長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壩建庫,開鑿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調長江水入黃河上游。【教師活動】三條線路的工程建設各有優缺點,請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究,總結歸納?!緦W生活動】四個人一組討論,根據已有學習經驗分析,小組代表總結發言?!編熒偨Y】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除了我國采取了南水北調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其他國家也有相應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請學生舉例?!緦W生活動】澳大利亞的東水西調,澳大利亞政府不惜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在雪山河及其支流上修建水庫,通過自流或抽水,經隧洞或明渠。流入塔斯曼海的雪河水調入墨累—達令盆地。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搜集我國還有哪些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工程,下節課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除南水北調,我國還有那些資源調配工程?【參考答案】(1)西氣東輸工程是把西部(新疆、陜甘寧、川渝,甚至中亞)天然氣通過管道運輸到東部(珠三角、長三角等)的能源調配工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西部地區成為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2)西電東送工程北線:晉、陜、內蒙古(火電)和黃河上中游(水電)送到環渤海地區。中線:三峽和金沙江(水電)送到華東地區。西線: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水電)和黔、滇(火電)送到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2.地理教學鞏固應用環節的意義是什么?【參考答案】(1)強調重要的地理事實和規律,及時復習鞏固新知。(2)通過分析、比較、歸納或綜合,明確所學知識在地理知識系統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間的聯系方式,提示知識結構。(3)通過訓練,明確操作程序,初步學會地理技能。(4)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思路與解決問題的策略,促進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5)創設新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指導他們獨立解決問題。(6)通過評價活動使學生領悟所學知識的思想內涵,落實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培養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操。

高中地理《傳統工業區》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導入。教師展示鞍鋼、大連造船廠的圖片,引出東北老工業基地,引導學生思考東北老工業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決?進而導入新課《傳統工業區》。環節二:新課教學1.傳統工業區【教師活動】展示《傳統工業區分布示意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以下問題:(1)世界上有哪些主要的傳統工業區?(2)傳統工業區有什么特征?(3)傳統工業面臨什么樣的問題?【師生總結】(1)世界上的傳統工業區有魯爾工業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2)傳統工業區以豐富的煤、鐵資源為基礎,以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為主,以大型企業為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3)面臨著原料和能源消耗大、運輸量大、污染嚴重等問題?!具^渡】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后,傳統工業開始衰落,其原因何在?發展的出路何在?下面以“德國工業的心臟”——魯爾區為例,共同分析傳統工業區發展的一般規律。2.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教師活動】展示圖片《德國魯爾工業區》思考魯爾區有哪些區位優勢?!緦W生回答】魯爾區的主要礦產是煤炭,其附近有法國的洛林鐵礦;水陸交通便利;分布在歐洲中西部,這里經濟發達,市場廣闊,利于產品銷售?!窘處熆偨Y】魯爾區地理位置優越,又位于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對其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提供了有利條件。魯爾區擁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四通八達的陸路和水路運輸網,同時,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也是消費中心。在資源、交通和市場方面的區位優勢,使得魯爾區成為重要的傳統工業區。3.魯爾區衰落的原因【教師活動】展示視頻資料《魯爾區五大工業部門》,引導學生觀看并思考:魯爾區基礎工業是什么?主導工業是什么?與這兩大工業部門相關的工業是什么?魯爾區的生產結構的特點是什么?【學生回答】基礎工業是煤炭工業,主導工業是鋼鐵工業,相關的是電力、機械、化工等。生產結構單一?!窘處熆偨Y】魯爾區的工業部門類型單一,主要是重工業,并高度集中于少數工業,這就是造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之一?!窘處熁顒印空故尽遏敔枀^煤炭產量變化圖》,引導學生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用5分鐘思考:(1)煤炭在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有什么變化?原因是什么?(2)煤炭工業衰退對鋼鐵工業有什么影響?鋼鐵工業衰落還有其他什么原因?(3)魯爾區的工業集聚會產生什么問題?這些問題對當地的經濟活動有什么影響?【學生回答】(1)煤炭的能源地位在下降,原因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使得煤炭的市場需求量下降。(2)煤炭工業衰退使得煉鋼的耗煤量降低,同時,世界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越來越多,鋼鐵市場日趨激烈,鋼鐵代替品的廣泛應用,都促進了鋼鐵工業的衰落。(3)工業集聚會帶來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等問題,這會使得當地的許多企業往外遷?!窘處熆偨Y】魯爾區的衰落與當地的產業結構,煤炭的能源地位,鋼鐵過剩及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等密切相關,加上工業集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魯爾區的衰落不可避免。面對日漸衰落的困境,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綜合整治,其進行綜合整治的重點有哪些?4.魯爾區的整治【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剛才分析的衰落原因,同桌兩人用3分鐘思考整治策略?!緦W生回答】發展新工業和第三產業,拓展交通,發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魯爾區的生產布局也是需要調整的重要方面,如開發原來相對落后的萊茵河左岸和魯爾區北部。環節三:鞏固提高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傳統工業區的振興措施?!編熒偨Y】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促進科技革新;美化周邊環境,設立綠化帶。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自主分析遼中南工業區和魯爾區的異同點?!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傳統工業區有哪些特點?【參考答案】(1)一般是在豐富的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2)以大型工業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3)許多大型企業通過工業之間投入一產出的聯系高度集中。2.簡述對“采用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方式”這句話的理解?!緟⒖即鸢浮總€別差異式教學,即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采取有差異的教學方式,在符合課程標準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為學生提供不同深度和廣度的學習材料;布置不同復雜度的作業;給學生創造更多機會體驗主動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和“經歷”,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經驗、見解、想法和說法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積極探索適應學生差異的多種教學方式。高中地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介紹古揚州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觀看,并思考: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來形容揚州的繁華,未成為任何一個朝代都城的揚州為何能夠如此繁華呢?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優化資源配置【教師活動】出示材料:麗麗家住昆山,父母在上海上班,自己在上海上學。引發學生思考:(1)能夠促使這種現象出現的先決條件是什么?(2)這種生活方式有什么優勢呢?【學生回答】(1)先決條件的交通條件的改善。(2)可以為城市的發展吸引更多的勞動力,也使得教育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窘處熆偨Y】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產品、設備、勞動力等要素在區域內或區域間合理流動,實現空間上的優化配置。交通條件越便利、快捷,經濟各要素的流動速度越快、耗時越短、效率越高,實現的產值也就越大。2.縮短時空距離【教師活動】出示圖4.11《廣西憑祥交通位置示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1)憑祥成為我國重要陸路口岸的支撐條件是什么?(2)哪些因素促使憑祥成為我國著名的木質家具產地?【學生回答】(1)位于我國與越南交界處;公路鐵路網密集,交通便利;國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等。(2)地處季風氣候區,水熱條件好,氣候適宜,便于木材生長,原料豐富;依托陸路口岸等?!編熒偨Y】便捷的交通縮短了不同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促使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可以輻射其他區域,甚至世界各地。從而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經濟發展水平。3.推動產業發展【教師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陜西省武功縣發展交通脫貧致富”案例,討論:(1)武功縣為脫貧致富,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2)嘗試總結交通條件的改善,對相關產業的推動作用?!緦W生活動】以地理興趣小組的形式,進行為時5分鐘的小組討論?!緦W生回答】(1)對道路進行擴建改造,硬化路面,布局鄉村公路網,普及公共交通服務,(2)交通條件的改善,開拓了的蔬菜的銷路,促進了食品加工、生態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窘處熆偨Y】交通運輸不只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還能夠拉動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增加就業。例如我國的公路網、鐵路網、村村通等工程,不僅促使我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而且有效地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4.“一帶一路”與區域發展【教師活動】播放關于“一帶一路”介紹的新聞材料,引導學生觀看并思考:從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一帶一路”有何意義?!緦W生活動】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問題。【師生總結】“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結合家鄉交通條件現狀,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查找資料與案例,思考:交通運輸布局還會對區域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下節課與大家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請簡述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緟⒖即鸢浮?1)優化資源配置:交通條件的改善使得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產品、設備、勞動力等要素在區域內或區域間合理流動,實現空間上的優化配置。交通條件越便利、快捷,經濟各要素的流動速度越快、耗時越短、效率越高,實現的產值也就越大。(2)縮短時空距離:便捷的交通縮短了不同區域之間的時空距離,促使一個區域的經濟活動可以輻射其他區域,甚至世界各地。從而加快經濟發展速度,提升經濟發展水平。(3)推動產業發展:交通運輸不只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還能夠拉動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增加就業。例如我國的公路網、鐵路網、村村通等工程,不僅促使我國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而且有效地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和貧困地區脫貧致富。2.你認為在地理課堂導入環節,需要注意什么?【參考答案】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一節成功的地理課,巧妙的導入是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我認為在地理課堂導入時,應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導入的直觀性。新課導入時要注意直觀性,讓學生能通過材料知道信息反映的是什么,這主要是計對講授比較抽象的理論問題,教學時教師要用直觀教具或打比方的方法來講解,把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地理事物用模型、教具或通過音像教學表現出來。第二,注意導入的啟發性。地理導入是通過提供學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現象,啟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第三,注意導入的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地理教學的起點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所以教師在課堂導入時要注意從學生的興趣出發,以促使其積極尋求認識和了解事物的途徑和方法。

【1月9日下午】高中地理《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紀錄片《航拍中國》視頻片段,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在母親河流淌過的土地上,帶走的不僅是黃土地上人們的鄉愁,還帶走了這漫漫黃土。為什么黃土高原的泥土這么容易被帶走呢?這當中又有什么秘密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特殊的地理位置【教師活動】出示《地處過渡地帶的黃土高原》圖,并提問: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殊之處?【學生活動】黃土高原處于平原—山地、濕潤區—半濕潤區、森林—草原、農業區—牧業區過渡地帶,生態環境脆弱?!窘處熁顒印砍说乩砦恢玫奶厥庑灾?,黃土高原本身也具有特殊性,黃土高原黃土層厚實,能夠達到100~200米,黃土干燥時堅實,遇水容易分散,從而加劇水土流失。2.氣候帶來的影響【教師活動】出示《黃土高原降水量年際變化》圖、《黃土高原氣溫年際變化》圖,并提問:黃土高原的氣候具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氣溫冬冷夏熱,降水集中,強度大?!窘處熁顒印奎S土高原降水集中,強度大,對地表的沖刷能力強,帶走地表泥土,造成水土流失。3.自然原因間的相互關系【教師活動】播放《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探究》紀錄片,并引導: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討論水土流失自然原因間的相互關系?!緦W生活動】地理位置特殊,環境脆弱——黃土深厚,易被侵蝕——降水集中,強度大——水土流失嚴重?!窘處熆偨Y】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了環境的脆弱性,自身性質導致了其容易被侵蝕,高強度集中的降水則使得水土流失加劇,黃土高原還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同樣加劇了水土流失。環境保護的壓力顯著。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該如何治理?【學生活動】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措施:打壩淤地。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搜集有關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為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請簡要說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緟⒖即鸢浮?1)工程技術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來將所發生的水土流失狀況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繼續發生和發展。(2)生物技術措施:主要是采取種樹種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綠化的方法進行治理。(3)農業技術措施:主要是應用農業生產耕作中的農業技術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種改良、塬面改造、間作輪作、套種耕作、提高復種指數等。2.采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參考答案】(1)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2)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地理現象中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和處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3)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比較和類推思維,這些都是形成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條件。

高中地理《地球的內部圈層》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運用設置生活情境導入法。描述人們挑選西瓜時通常會輕敲西瓜外面,通過振動波來判斷西瓜的成熟與否,那么要研究地球這個大球體,我們用什么方法呢?地球內部又有怎么樣的結構呢?進而導入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橫波和縱波【教師活動】出示《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思考并回答:橫波和縱波傳播速度以及傳播介質的異同,推測橫波和縱波速度變化的原因?!緦W生活動】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傳播速度慢。【教師總結】橫波傳播速度慢,縱波傳播速度快;橫波只能通過固態,縱波能通過固、液、氣三態。橫波和縱波速度變化很可能是該處上部和下部的組成物質或者相態發生了變化,據此,我們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2.各圈層劃分的界面【教師活動】請同學們結合上述圖片和教材說出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界面位置以及名稱?!緦W生活動】有兩個界面,分別是: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教師總結】莫霍界面位于地下平均厚度17千米,該處是地殼和地幔的分界,以上為地殼,以下為地幔,古登堡界面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它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3.各圈層的主要特點【教師活動】請學生以地理學習興趣小組為單位,概括說出各圈層的主要特點?!編熒偨Y】教師結合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總結各圈層的主要特點,地殼是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間的部分,地殼是地球的堅硬外殼,它由巖石組成。地殼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洋部分較薄;大陸部分較厚;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之間的圈層叫做地幔,地??煞譃樯系蒯:拖碌蒯?,上地幔上部物質處于熔融狀態,故這一部分被稱為軟流層,人們人為它是巖漿的發源地。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的地幔),合稱巖石圈;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為地核,它主要是由鐵和鎳組成的。地核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研究表明,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狀態,包圍著內地核。內地核由于壓力極大,鐵原子和鎳原子被擠到一起形成一個固態金屬球。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并說出用生活中的哪個物質來類比地球的圈層結構?!編熒偨Y】教師點評并總結:半熟的雞蛋,蛋殼為地殼;蛋白為地幔;蛋黃為地核。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搜集有關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一些人類活動?!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利用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說明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參考答案】據圖可知:(1)在地球表面平均約17千米處橫波和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增加,說明該處上下組成物質可能不同,該界面被命名為莫霍界面。(2)在地下約2900千米處,橫波突然消失,縱波的傳播速度突然下降,說明此處上下的介質發生了變化,該界面以下可能為液態或者熔融狀態物質,該界面被命名為古登堡界面。(3)據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把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4)根據地震波的傳播速度的變化,又可以將地幔劃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將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2.簡述地圖法的優點。【參考答案】(1)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識記通過老師提問,學生在地圖上找、看和填充,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地圖,把學生的各項感官都調動起來,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從具體的感性認識中去把握抽象的理論知識,再根據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去分析現實問題,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深化學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識記。(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地理教學知識性強,枯燥乏味,傳統教學方式很難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多姿多彩的地理圖像和表現形式,給學生創設逼真、生動的案例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直接喚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3)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用地圖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推動學生地理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4)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特色地理圖像除了具有感官刺激強、信息容量大,表述簡明扼要外,在展現地理事物空間分布、解釋地理規律等方面也有著文字系統無法比擬的重要性,圖像系統增強,符合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這是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點,也是地理學科最大的特色。

高中地理《現代混合農業》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紀錄片《澳大利亞的農業》視頻片段,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與我國的農業生產有著鮮明不同。為什么澳大利亞的農業生產呈現出如此景象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現代混合農業概念【教師活動】展示《澳大利亞農業生產景觀》圖,并提問:什么是現代混合農業?【學生活動】飼養牲畜與谷物種植有機結合的農業生產方式?!窘處熆偨Y】現代農業在不同地區,根據不同條件,也有一些混合,以獲取更多的效益。如澳大利亞的現代混合農業——小麥綿羊業:一個農場同時種植谷物和放牧牲畜。2.現代混合農業的分布【教師活動】出示《世界現代混合農業的分布》圖,并提問:現代混合農業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學生活動】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東南、西南部;美國東南部;歐洲西部等。【教師活動】世界的混合農業主要集中于發達國家或地區。3.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特點【教師活動】出示《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分布》、《澳大利亞地形》、《澳大利亞氣候圖》圖,引導學生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討論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優勢?!緦W生活動】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窘處熆偨Y】氣候條件優越,水分和光照熱量較為充足;地處平原和盆地地區,耕地開闊,土壤肥沃;該農業區地廣人稀,有利于大規模經營;澳大利亞農業科技先進,專業化、機械化水平高。【教師活動】出示《澳大利亞小麥綿羊業的生產模式》圖,并提問:結合課本及圖片,說一說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具有什么特點?【學生活動】1.農民可以有效的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2.較好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3.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窘處熝a充】輪作休耕使得混合農業形成了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還具有典型的商業特點。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優勢明顯,有什么不足?【學生活動】但是澳大利亞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農業區淡水資源不足。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搜集我國農業資料,并思考: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對我國有何借鑒之處?!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澳大利亞農業生產的特點?!緟⒖即鸢浮?1)形成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農場內的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能充分保持麥田的肥力。此外,種植的飼料飼養綿羊,羊糞可成為麥田的肥料。(2)農民可以有效地利用時間安排農業活動。小麥的耕作活動和牧羊活動在一年內交替進行。小麥種植的忙季在秋春兩季,冬季為小麥生長季節,農事較閑。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動的忙季。(3)較好的靈活性和市場適應性。農民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對市場的適應性。2.本課采用了地圖法教學,有什么好處?【參考答案】地圖法的教學意義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圖片比文字更具有吸引力,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2)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地圖信息容量大,在解釋地理規律等方面比文字更加直觀易懂,有助于學生理解。(3)優化教學過程,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讀圖判圖,從地圖提取信息是地理學科的重要要求。采用地圖教學法可以鍛煉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4)體現地理學科的教學特色。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是學習地理的“工具”,也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地理知識的形象表達。

【1月10日上午】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含義》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電視劇《東宮》中頻繁出現的荒漠景觀,詢問學生原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荒漠化的含義【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說出荒漠化的含義。【學生活動】荒漠化就是指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這種土地退化。2.荒漠化的成因【教師活動】出示《塔里木盆地氣溫與降水變化示意》圖,以及當地居民日常農事活動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仔細觀看并以地理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為時5分鐘的小組討論,嘗試總結荒漠化的成因。【學生活動】塔里木盆地氣溫逐年升高,夏季高溫天數變多,降水量不斷減少。居民日常生活生產對于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荒漠化問題突出?;哪菤夂蜃儺惖茸匀灰蛩嘏c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3.荒漠化的形成過程及主要表現【教師活動】播放“荒漠化形成過程”的Flash動畫,引導學生總結荒漠化的形成過程和主要表現。【學生活動】荒漠化形成過程: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養分,植物就無法正常生長;而在沒有了植被保護的情況下,裸露的地面極易遭受風沙侵蝕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養分進一步流失。這一過程繼續發展,最終會導致土地生產力長期喪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觀。主要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窘處熝a充】荒漠化已成為當今全球最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之一。根據聯合國環境署推斷,目前世界約1/4的陸地、2/3的國家和地區受到荒漠化的威脅。中國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區則是我國風沙危害和荒漠化問題最為突出的地區。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展示關鍵詞: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區、氣候因素、人類活動和沙漠化,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運用下列關鍵詞解釋荒漠化的含義。【學生活動】學生自由回答。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課后收集關于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為下節課的學習做準備。【板書設計】【答辯題目解析】1.說說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參考答案】(1)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2)合理利用水資源。(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5)控制人口增長。2.請談談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作用?【參考答案】(1)直觀地顯示地理事物形象。教學地圖可以將地理事物真實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任何語言的描述都更利于學生接受。(2)顯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進行地理空間分布知識的教學,最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學地圖,它可以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地圖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顏色、符號和注記卻表示著地理事物的立體形象特征,經過形象思維可以從地圖的二維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維形象。如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可以通過國界、山峰符號和國名注記確定珠穆朗瑪峰的位置,通過顏色和數字注記可以確定珠穆朗瑪峰的高度等。(3)渲染氣氛。如果地理課教室的大屏幕上有與所教內容相關的教學地圖,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形成地理課堂教學特殊的氛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4)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學地圖的特點是比例尺大,內容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它可以促進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和記憶力的全面發展。高中地理《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詩歌導入。播放楊朔的詩歌《雪浪花》節選,以“那礁石滿身都是深溝淺窩,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塊柔軟的面團,不知叫誰捏弄成這種怪模怪樣”為懸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知識回顧【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緦W生活動】包括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外力作用中,風化、侵蝕使得裸露的整塊巖石支離破碎,變成碎石、泥沙,為搬運提供了可能,搬運過程中由于載體速度變化發生沉積,年長日久這些沉積物又會固結成為巖石。這樣造成地表形態不停的發生變化。2.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教師活動】出示《黃土高原景觀》圖和《崇明島景觀》圖,讓學生仔細觀看并思考圖中景觀的形成和哪種外力作用有關?【學生活動】流水侵蝕和沉積作用。【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河流水流的流速對于侵蝕作用有什么影響?【學生活動】上游由于河流的沖刷,使河床不斷加深,形成狹而深的河谷地形。河流流量越大,流速越快,這種作用越強。這些沖刷下來的泥沙,到了下游,河水流速減慢,便將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闊平坦的沙洲或平原?!窘處熁顒印空故尽讹L蝕蘑菇景觀》圖和《沙丘景觀》圖,提問學生這些景觀是如何形成的,讓學生以地理興趣小組為單位,進行為時5分鐘的討論?!緦W生活動】在干旱地區,因氣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風力作用為主,由于近地面的風含沙粒較多,磨蝕力較強,使巖石形成頂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狀外形,稱為“風蝕蘑菇”。而含有大量沙粒的氣流,當風速減小時沙粒沉積形成沙丘。沙丘可埋沒村舍、道路、牧場,帶來流沙危害?!窘處熁顒印客ㄟ^流水和風力這兩種外力作用對于地表形態的塑造的學習,了解地表每時每刻都受外力作用的雕刻,因此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平常所看見的地表形態,并不是內力作用下地表形態的“本來面貌”,而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解決課前疑問:礁石的怪模怪樣到底是誰捏弄的?【學生活動】海浪的侵蝕作用。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搜集在冰川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景觀并總結成因,下節課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請你談談河流流速對于流水作用的影響。【參考答案】河流上、中游在山區、高原流經時,受重力作用,河水不斷下切,使河床不斷加深,河流落差越大,流速越快,沖刷越嚴重,往往形成“V”字形的峽谷。橫斷山區的山高谷深、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都是流水侵蝕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典型例子。河流進入下游后,受岸基和地形影響,流速減小,河流以側蝕為主,使得河床不斷加寬,形成“U”字形的峽谷;同時攜帶的泥沙沉積,且在在入??诨蛉牒幍暮涌诘貐^,由于流速減慢,便將挾帶的泥沙堆積下來,形成寬廣平坦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是良好的農耕地區。2.請談談地理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參考答案】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師生交流方式和教師使用最多的師生互動手段。因此在提問過程中需注意幾個方面。首先,提問要具體。在地理課堂上,問題提得越明確,越具體,教學流程進行得也越流暢。這樣,既可以穩定學生情緒,增強學習信心,也為教師實施課堂有效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提問要適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基礎,教材內容的要求,提問要緊扣學情,恰到其分。最后,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情,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有淺到深、層層遞進的提問。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進入角色,去尋求知識的真諦。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電影中煙霧引起火災警報,自動滅火程序啟動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面對自然災害,能不能建立一個自動監測的機制以減少它的影響呢?激發學習興趣,進而引出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地理信息系統的作用【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回顧遙感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作用?!緦W生活動】具備全球監測能力,同時可以全天候監測?!窘處熁顒印刻釂枺哼b感監測到的大量數據,有沒有手段可以快速處理?【學生活動】可以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處理。地理信息系統(GIS)主要是對各種監測系統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和空間數據分析,具有空間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GIS可以對自然災害進行預報預警、動態監測、災害發生成因與規律分析、災害損失調查、災情評估等,還可以為制定減災預案和指導災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據?!窘處熁顒印空故綠IS工作原理的視頻,要求學生觀看后結合課本圖例總結GIS的工作流程?!緦W生活動】第一階段:收集信息,通過遙感自動檢測輸入或其他資料人工輸入的手段收集大量的信息并分渠道歸納整合。第二階段:將這些信息分類輸入GIS系統中,GIS根據已有的模型對其自動進行分析,生成分析報告。第三階段:如果系統發現問題可自動報警,并保留相關資料交由人工識別,工作人員可根據系統總結的信息快速制定相關對策?!窘處熁顒印客ㄟ^這三個階段我們可以發現:遙感技術在信息獲取方面的優勢與地理信息系統在空間分析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可以實現在災害發生前,能事先圈定危險區,并對危險程度做出評價,指導防災活動;在災害發生過程中,能對災情實況監測,指導抗災活動;在成災后,能對災害損失做出快速評價,指導救災活動,從而對減災作出貢獻。2.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防災減災【教師活動】展示課本案例1,組織學生以前后四人為一組,進行五分鐘的討論:案例中出現了哪些地理信息技術?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學生活動】出現了遙感技術和GIS技術。通過遙感的全天候監測,相關部門掌握了洪災發生情況的第一手數據,同時,經由GIS的計算,可能的影響范圍得到了及時的體現,幫助防災辦進行快速的響應處理。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思考遇到自然災害應該如何處理?【學生活動】要樹立科學嚴謹的態度,了解了具體的情況才能對癥下藥。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課后搜集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技術對于歷年災害的作用,與其他同學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地理信息系統是什么?【參考答案】地理信息系統(GIS)有時又稱為“地學信息系統”。它是一種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間信息系統。它是在計算機硬、軟件系統支持下,對整個或部分地球表層(包括大氣層)空間中的有關地理分布數據進行采集、儲存、管理、運算、分析、顯示和描述的技術系統。作為一種基于計算機的工具,它可以對空間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把地圖這種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與一般的數據庫操作集成在一起。2.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參考答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敏銳的觀察力是創造思維的起步器。第二,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維探索的翅膀。第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指從同一來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維過程。加強發散思維能力的訓練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環節。

【1月10日下午】高中地理《內力作用》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導入。多媒體播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從路邊撿起一塊石頭,發現這塊石頭竟是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提出疑問,為什么在高原上會有海洋生物的化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喜馬拉雅山的形成過程和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內力的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形式是什么?【學生活動】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有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等。【教師總結】內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在自然界中,有些內力作用進行得很快,如火山噴發或地震;有些內力作用則進行得極其緩慢,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窘處熁顒印坑捎谧冑|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2.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教師活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將學生分為水平組和垂直組兩個大組,為水平組提供紅海和地中海面積變化統計材料;為垂直組提供《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大理石柱》圖,學生仔細觀察,開展為時5分鐘的小組討論,分別回答下列問題:水平組:(1)引起地中海和紅海面積變化的地殼運動屬于水平運動還是垂直運動?(2)預測千萬年后紅海和地中??赡軙l生什么變化?垂直組:(1)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經歷了怎樣的海岸變動過程?【學生活動】水平組:引起地中海和紅海面積變化的地殼運動屬于水平運動,根據測量數據顯示紅海面積在縮小,地中海面積在擴大,預測千萬年后地中??赡茏兂纱笱?,紅海變成陸地。垂直組: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先經歷了下降運動后經歷了上升運動,所以引起了此地海岸大理石柱上分層的變化?!窘處熆偨Y】水平運動發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常在地表形成綿長的斷裂帶和巨大的褶皺山脈;垂直運動即上升或下降運動,它使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勢的起伏變化和海陸變遷。在地殼運動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運動結果也往往相互滲透、疊加在一起。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解決課前疑問:為什么在青藏高原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學生活動】由于地殼運動發生了海陸變遷,同時也可以推測青藏高原在千萬年前是海洋。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回顧我國的地形,思考為什么說“山脈是我國地形的骨架”?下節課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請簡述什么是地殼運動?!緟⒖即鸢浮康貧み\動又稱構造運動或大地構造運動,是指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和地殼物質變位的一種運動。例如,海侵、海退、隆起和拗陷等。根據地殼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基本形式。地殼物質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即沿著大地水準面切線方向進行運動,叫水平運動。它主要是由于地球水平方向作用力引起的,表現為地殼巖層的水平移動,使巖層在水平方向上遭受不同程度的擠壓力和引張力,產生褶皺和斷裂構造。我國的昆侖山、祁連山等以及世界上許多山脈,就是通過擠壓褶皺而形成的。所以,有人將水平運動稱造山運動。地殼物質沿著地球半徑方向緩慢的升降運動稱垂直運動。升降運動通常表現為大規模隆起和相鄰地區拗陷,引起地勢起伏或海陸變遷,故有人將垂直運動稱造陸運動。水平和垂直運動雖有區別,但實際在時空上常有聯系。2.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出主體作用?【參考答案】在課堂上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我認為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轉變思維,明確學生發展的主體性,教師首先要透徹地理解學生主體性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清楚地知道發揮學生主體性應從何入手、怎么發揮,才能更好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第二,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第三,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觀念是行動的向導,有正確的思想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作為教師,首先應明白誰是課堂的主人,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不能喧賓奪主。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主角。高中地理《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一、考題回顧二、考題解析【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視頻導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國》視頻片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什么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有這么大的差別?引導學生得出是因為農業種植類型,接著追問是什么導致了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種植類型?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有哪些?進而導入今天的新課。環節二:新課教學1.氣候因素【教師活動】播放南山荔枝的宣傳視頻,呈現南山區《年降水量分布》圖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引導學生結合荔枝的生長習性進行分析,為什么南山荔枝農業分布獨具地理特色?!緦W生活動】荔枝喜高溫高濕,喜光向陽,對溫度和降水的需求較大。南山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滿足荔枝生長的需求?!窘處熆偨Y】氣溫、降水、光照是影響農作物生長的重要因素,由此我們知道氣候是影響農作物分布和農業生產首要的自然因素。2.土壤和地形【教師活動】播放對荔枝的科普視頻,讓學生仔細觀看并按照地理學習小組,進行為時5分鐘的小組討論,除了氣候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學生活動】荔枝對山地紅、黃壤土,平地沙壤土、沖積土、甚至黏土都可適應,但以土層深厚、排灌良好、有機質2%以上以及能促進根菌繁衍的酸性沙壤土為好。而南山區屬于低山丘陵濱海區,有咸淡水相互影響,大量的生物殘體使灘涂土壤積累了豐富的有機質和礦質養分?!窘處熆偨Y】土壤是農作物的生長地,也是農作物所需養分的主要來源地。而地形也是影響農業的重要因素。3.水源【教師活動】展示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綠洲農業,引導學生思考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因素還有哪些?!緦W生活動】水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影響因素,尤其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表現最為明顯。因此,農業一般布局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如干旱區的種植業主要分布于水源豐富的綠洲地帶或河谷地帶。環節三:鞏固提高【教師活動】呈現案例組織學生分析影響農業選擇的區位因素是什么?【學生活動】塔里木盆地的綠洲——水源;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氣候。環節四:小結作業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內容。作業:課下預習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有哪些。下節課進行分享?!景鍟O計】【答辯題目解析】1.假設你現在有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