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前言母語:1指本族語。如漢語為漢族成員的母語。2指同一語系中作為各種語言的共同始源的一種語言。如俗拉丁語(VulgarLatin)被認為是法語、意大利語、羅馬尼亞語等羅曼語的母語。在歷史比較語言學中,為追溯同一語系諸語言的共同來源所構擬的基礎語亦稱為母語。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前言第一語言:指在幼兒時期由于父母和同一語言集群的影響而掌握的一種自然語言。它同掌握該語言的人的思維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一般情況下第一語言即本族語。國語:1由歷史形成或政府規定的一種標準語或全國通用的共同交際語。是國家在政治、外交、文化、教育各方面使用的語言。如蘇聯的俄語。2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舊稱。今習稱“普通話”。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前言從定義中看出,“第一語言”和“國語”與“母語”有一定關系,但又不完全重合。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母語就是他的第一語言,但也有例外,如果一個人從出生起就生活在外族環境里,他的第一語言可能就不是其本民族的語言——母語,而是某種外族語言。與母語和第一語言不同,“國語”的形成更多地與國家,尤其是“現代國家”的政治、文化密切相關,就中國而言,漢語是漢民族的母語,同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語,但它卻不是國內其他少數民族的第一語言和母語。“母語”的意義背景是民族,事實上就民族語言;第一語言的意義背景是個體學習語言的過程和順序,出生時接觸并習得的語言就是第一語言;國語的意義背景是現代國家的政治、文化秩序,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國家官方語言。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前言母語課程的設置和教學,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階段,情況有所不同,各自有所偏重。美國密蘇里州:英語語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英語語言與藝術加拿大安大略省:英語語言日本:日語韓國:韓語德國:德語印度:語言和文學俄羅斯:俄語,文學中國臺灣:國語,國文瑞典:瑞典語A,“瑞典語B”,“瑞典語C-口語與書面交流”,“文學與文學批評”,后三門是選修課。中國大陸:語文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前言從各國的情況看,各國母語教學的側重點不一樣,有的側重語言,有的側重文學;對母語課程教學內容的理解、選擇和組織也有很大差異,相應的,母語課程教學所發揮的功能和產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反映了各國母語教育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7.我國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與演變我國古代母語課程教學的發展與演變我國近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我國當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古代母語課程教學的發展與演變古代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古代語文教育內容古代語文教育方法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一)語文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以“教化”為根本目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是居統治地位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成為古代語文教育的主導思想。《學記》:“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社會應該像一所學校,管理者、統治者、教育者的共同職責就是使社會的運行符合仁道,使社會成為有道德的社會。這種以“教化”為本的教育觀,使得古代語文教育帶有濃厚的倫理化、政治化的色彩。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二)語文教育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材,多學科知識高度綜合古代的語文教育,無論是識字教學還是知識教學,無論是讀書作文,還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糅合在一起的。蒙童讀《三字經》等識字課本,首先是識字,其次是識物,同時進行初步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學語文,也是學知識、學思想、學社會。“四書”、“五經”:包含了政治、哲學、歷史、倫理、文學等,不僅文、史、哲不分,甚至人文知識、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也是融合在一起的,學倫理、學歷史、學哲學、學文化知識也就是學語文。總之,古代的語文教育始終是一身而數任的,從而表現出內容的綜合性和豐富性以及教育功能的多樣性特點。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內容古代語文教育內容,主要是以教材,即語文教育讀本為憑借的育讀本,大致上可分為三類,即:蒙學讀本,經學讀本,文選讀本。蒙學讀本:蒙學,即啟蒙之學。蒙學讀本,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而編成的讀本,也可看作是以識字教育為主的課本。最早的一部識字教材是周代的《史籀篇》,其后有秦代的《倉頡篇》、漢代的《急就篇》。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內容漢代以后,歷朝歷代都產生了許多作為識字教材的蒙學讀本。大體上可歸為以下種類:綜合類:《三字經》,《百家姓》,《干字文》,各類《雜字》等;倫理類:朱熹弟子程端禮的《性理字訓》,清康熙年間李婉秀編著的《弟子規》,太平天國編寫的《御制干字沼》等;歷史類:宋代朱熹的《小學》,王令的《十七史蒙求》,胡寅的《敘千古文》,呂本中的《呂氏童蒙訓》等;詩歌類:南宋劉克莊編選的《千家詩》,北宋汪誅撰的《神童詩》等;名物類的如宋代方逢辰撰的《名物蒙求》;工具書類:清代龍啟瑞編的《字學舉隅》,王笛著的《文字蒙求》等;作文類:清代車方育著《聲律啟蒙》、蔣義彬著《千金裘》等。在這些蒙學讀物中流行最廣泛的要數《三字經》、《百家姓》與《千字文》,習稱“三、百、千”。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內容經學讀本:經學讀本是指以“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著作為主的讀本。“四書”、“五經”是我國封建時代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古代蒙學階段之后官方所規定的主要課本。“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儒家經典著作的合稱。宋代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四書”之名始立。此后,它長期成為中國封建政府科舉取士的考試用書。“四書”、“五經”作為封建社會的主要經典教材,也是古文教育時期進行書面語言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本,影響時間之長,發揮作用之大,是絕無僅有的。在學習禮教、典章的過程中學習語文,又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了解有關禮教思想、制度及倫理道德觀念,以及一般的社會歷史知識、名物掌故知識。這類教材在穩定性、繼承性、綜合性等方面都有其顯著特點。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內容
文選讀本:各種文選讀本是古代語文教育用來進行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影響較大的文選讀本有下列幾種:《昭明文選》:《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語文閱讀課本。《古文觀止》:是由清代吳乘權、吳大職父子所編的散文選集,迄今已流行近三百年。《唐詩三百首》:由清朝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選,全書選詩313首。入選的唐詩,詩意較顯豁,言近旨遠、明白易懂、富有情趣且聲調和諧,易于口誦。宋代有真德秀編的《文章正宗》、謝枋得編的《文章軌范》、呂祖謙編著的《古文關鍵》和《東萊博議》,清代有李扶九編的《古文筆法百篇》、桐城派著名學者姚鼐編的《古文辭類纂》、曾國藩編的《經史百家雜鈔》等。這類文選讀本,既有選文,又有注、評、批或加圈點,便于教學,也便于自讀,形成了古代語文讀本的特色。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的基本特點(三)語文教育方法:以記誦積累為基本的學習途徑古代語文教育十分強調大量讀書,大量記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倡導的“讀”,主要是“誦讀”,即出聲地讀、熟練地讀,以至達到“熟讀成誦”即能背誦的地步。通過熟讀、背誦,胸中蓄積的語言材料多了,讀文章易于產生語感,產生聯想,寫文章便于選詞擇句,文思不至于枯澀。古代重視寫作訓練,寫作訓練的途徑也主要靠積累。歐陽修稱寫作要“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這“三多”,一重觀察,二重練習,三重修改,做到這“三多”,文章不會寫不好。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方法在數千年的語文教育實踐中,我國古代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語文教育方法。就教育內容來說,有識字和書寫訓練的方法、閱讀訓練的方法、寫作訓練的方法;從學的方向來說,有記誦積累的方法、多聞闕疑的方法、熟讀精思的方法;從教的方面來說,有導和喻的方法、序和貫的方法、適和問的方法……等等。古代語文教育方法,主要見諸歷代教育家的專著、專論,也散見于其他各類著作或文章中。《學記》,朱熹《朱子讀書法》,元代程端禮的《讀書分年日程》,明代陸世儀的《論讀書》,清代唐彪的《讀書作文譜》等等。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方法1.記誦和積累記誦,就是多誦讀,邊讀邊記。讀得多,自然積累豐富。劉勰說:“積學以儲寶。”(《文心雕龍·神思》)唐史學家劉知已在《史通·采撰》中談到,一部有價值著作的產生,必須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才能完成。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方法2.序與貫序,是次序、序列,即所謂教習方法的系統性、序列性。貫,是連貫、貫通,即所謂教習方法的連貫性、原則性。朱熹把“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教習順序,列入書院教育的學案之中。這“學、問、思、辨、行”,就是一個“序”。貫串其中的一條基本線索,即由學到行,學是讀之始,行是讀之終,落腳在一個“行”字上。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古代語文教育方法3.適與問適,是適當、適時,即所謂因材施教。問,是提問、反問,即所謂啟發提問,適時反問。張載在《經學理窟》里把勉強學生學習,好像把水放到石頭田里一樣,他是不會接受的。為什么?就因為不適當,不適時。教學,一定要注意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因人而異,適可而止。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近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我國近代語文教育,是從晚清到“五四”這一個時期,經歷了維新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前的幾個歷史階段。
近代學校的誕生與語文的單獨設科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近代語文教育的方法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學校的誕生與語文的單獨設科清代以前,我國只有傳統的封建教育。清朝末年,帝國主義的入侵;將其八股取土、科舉選人的制度的弊病暴露無遺。于是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日趨激烈。革新教育已勢在必行。1902年《欽定學堂章程》中規定設十二門課,其中有“讀經”(即讀《書經》、《周禮》、《儀禮》、《周易》,)和“詞章”(即學習記事、說理、章奏傳記諸文體及詞賦詩歌等。)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又改為“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學校的誕生與語文的單獨設科《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初小設“中國文字”一科,“其要義在使日用常見之字,解日用淺近之文理,以為聽講能領梧,讀書能自解之助,并當使之以俗語敘事,及日用簡短書信,以開他日自己作文之先路,供’謀生應世之要需。”《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中國文學”一科:“其要義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詞句,以備應世達意之用。讀古文每日字數不宜多,止可百余字,篇幅長者分數日讀之,即教似作文之法(詳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兼使學作日用淺近文字……并使習通行之官話,期于全國語言統一,民志困之團結。”《奏定學堂章程》的擬定與頒布實施,是傳統語文學科從綜合走向分科,也標志語文單獨設科開始。在教學方面已具有語文學科的性質,顯示其工具性。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一、“國語統一”和“言文一致”“國語統一”和“言文一致”是近代語文教育改革的出發點和主要目標。近代民族漢語拼音運動或文字改革運動,與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相結合,形成了一個以拼音為手段,以言文一致,統一語言,富強國家,挽救危亡等為目的的漢字改革運動。”這一運動與文體改革、與推行白話文,有著密切關系。“言文一致”是為了“普及教育”,“國語統一”是為了“以利團結”。這一運動是當時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產物,但它卻是我們今天的漢語拼音運動和文字改革運動的先聲。清末第一個切音字創立者盧戇章就在他的《一目了然初階》中寫道:“竊為國之富強,基于格致;格致之興,基于男掃老幼皆好學識理,之所以能好學識理者,基于切音為字;則字母與讀法習完,無師能自讀;基于字話一律,則讀于口遂即達于心……”。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1909年,清政府資政院開會,議員江謙向學部提出了語音標準的問題。提出要“規定語法”“編纂辭典”,正式提出把“官話”正名為“國語”,這時所指的國語,已經是一種語音有標準,語法有規范,語詞有辭典的法定語言。這一年,清政府學部召開“中央教育會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建議成立“國語調查總會”,對各地語言進行調查,然后“審定‘國語’標準,編輯國語課本、國語辭典和方言對照表等”。還提出建立“國語傳習所”,明確了“國語統一”是教育應該承擔的重要任務。1916年北京教育界以蔡元培為首,組織了“中華民國國語研究會”,規定了調查方言,選定標準語,編輯語法辭典,編輯標準語敦科書及參考書。編輯國語雜志等五項會務。1917年2月,第三次全國教育聯合會發表《請教育部定國語標準,并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語言統一案》。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1920年,教育部正式通令“從本年秋季起,凡國民學校一、二年級,先改國文為語體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清末開始的“國語統一”和“言文一致”的運動,不僅對語文教育改革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還為“五四”的白話文運動和國語羅馬字運動作了必要的準備。而且,它給予后來的漢語拼音運動以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漢語拼音方案,正是近百年來近代民族漢語拼音方案的總結。“國語統一”和“言文一致”的運動推動了清末以來語文教育的改革,影響了“五四”以來直至新中國建立后的語言文字工作和語文教育工作,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此外,以文體改革為主要內容的晚清白話文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為了擴大其宣傳的影響,以便“開通民智”,提出了文體改革的主張。陳榮袞、裘廷梁等提出“語文合一”,認為文言文是“禍亡中國”的一端,全張“崇白話而廢文言”、“報章宜改用淺說”。白話小報紛紛出現,白話文否定了古文的表達作用。梁啟超不僅提出文體革命的口號,還以自己的寫作實踐影響當時的文體。這一文體改革運動同“國語統一”、“言文一致”運動雖然所取的角度不同,其目的和捌重點也不盡一致,但它們卻匯為一股改革的潮流,沖擊傳統的古文,為語文教育的改革開辟了一條新路。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二、近代語文教育的教材自清末至“五四”運動前后,教材經歷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政治形勢的變化。清末維新運動對教育的一系列改革、辛亥革命以及以“五四”運動為高潮的新文化運動都是這個時期語文教樹變化的歷史背景。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一、早期語文教科書的雛形《蒙學課本》“教科書”或稱“課本”,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才出現的詞。始見于1871年。據《中國近代教育大事記》載:“是年5月10日—5月24日,在華基督教徒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傳教士大會,會上由狄考文、林樂知等人發起成立基督教學校教科書編纂委員會。曾先后編纂算學、泰西歷史、地理、宗教、倫理等教科書。如《教會三字經》、《耶穌事略五字經》、《福音識字課本》、《舊約識字課本》等,除供教會學校應用外,也贈送各地傳教區私塾應用。中國‘教科書’之名即自此始。”由此可知,帝國主義為了對中國人民進行文化侵略和奴化教育,成立了基督教學校教科書編纂委員會,但這種“教科書”的形式和名稱卻為此后不久在我國產生的分科教育所采用。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早在光緒四年,張煥綸所辦的正蒙書院有過一種國文教材,文本是以“俗語譯文言”的。然而,這套教材已無從考據。一般認為,我國自編的新型教科書,產生于光緒23年(1897年),是朱樹人編的南洋公學出版的三本《蒙學課本》。其編輯大意說:“泰西教育之學,其旨萬端,而以德育、智育、體育為三大綱。德育者,修身之事也;智育者,致知格物之事也;體育者,衛生之事也。蒙養之道,于斯為備。是編故事六十課,屬德育者三十,屬智育者十五,屬體育者十五,……物名實字三十課,物名但取通俗……淺說瑣說三十課,或敷陳淺理,或摹寫景物……”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由此可知這套課本有這么幾個特點:第一,它是綜合性的,既不名其為“國文”、“國語”,也不名其為常識或什么社會、自然,而混然名其為《蒙學課本》,它所包含的內容卻是修身、致知格物、衛生等“蒙養之道,于斯為備”。這里仍然留下了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嚴格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嚴格分科的痕跡。第二,它雖無語文與常識科目的分野,但究其實質,在編制上大體是以常識為內容、語文為形式的統一體。第三,它的行文雖然還是“文言體”,但文字已經比較通俗,而內容上與過去玄妙的經典教材更有所不同,比較接近日常生活材料。這套課本在光緒二十七年修訂,有了較大的發展。很注意語言文字的一般教學規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具備了語文教科書的基本條件,是我國語文教科書的一個雛形。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繼南洋公學《蒙學課本》后于光緒二十七年問世了另一部《蒙學課本》,是由俞復、丁寶善編寫的,先后由文瀾書局和文明書局出版的。這套讀本原本是光緒二十四年創辦的無錫三等公學堂所使用的教材。當時是每日自編一課,隨編隨教,令學生抄寫。之后編輯成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這套《蒙學課本》成為小學的首選教材。民國初年著名的出版家陸費逵曾盛贊“這本書寫畫都好,文字簡潔有趣,在那時有此種出品,實屬難得。”該書還比較強烈地反映了當時新興資產階級和愛國志士渴望國家獨立和民族富強的善良愿望,如教材的第三冊第二課:“祝我國,鞏金湯,長歐美,雄東洋,陸軍海軍熾而昌,全球翻映龍旗光。帝國主義新膨脹,毋庸老大徒悲傷!印度滅,波蘭亡,請看我帝國,睡獅怒吼劇烈場。”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以這樣的內容和形式編寫的教科書,在當時受到普遍的歡迎與好評,教師喜歡教,學生高興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編纂了這樣一部思想性與科學性兼具的課本,是十分難能可貴的。這套教材共七編,編者俞復所說:“前三編,就眼前淺理引起兒童閱讀之興趣,間及地理、歷史、物理各科之大端,附入啟示便函,逐課配置圖畫,為今初等小學國文教科之具體。第四編,專重德育……為今修身教科之具體,第五編,專重智育;第六編,選史漢通鑒……周秦諸子……以及唐宗迄近代名家論說。此后主編,為今高等小學國文教科之具體也。”在1922年以前,我國初等小學課程中根本就沒有“常識”或類似常識這一科目,其屬于智育之致知格物之事,當然只有借語文性質的學科來教學。因此,無錫公學堂的《蒙學課本》仍不能擺脫語文常識混然編制的辦法。不過,它在六、七編中以專門的語文內容來分編成書,又孕育著語文性質教科書的一個新舉措。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二、清末的小學《國文》教科書我國第一套正規的中小學國文教科書,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商務所編的,它既是新學制的產物,又促動了新學制的推廣與發展。這一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張元濟聘高鳳謙、蔣維喬等為編輯,日本人長尾、加藤等協助,對小學國文教科書先制定全部計劃,然后著手編輯,歷時兩年完成全稿,并陸續出版。其中,《最新初小國文教科書》在教育界占勢達10余年之久,可見影響之深遠。這套課本編審體制開始完全是自由制,即由民間自行為之。這是由于當時尚無專門政府機構干預之故。光緒三十一年,清政府成立了學部,第二年7月“第一次審定初等小學暫用書目”。之后再版的,都在封面印上“學部審定”的字樣,不過這種編審體制的教科書,就其內容而言和之前的自由制教材不無多大差別,因為學部在當時的編審,并沒有對原來版本改動了什么,也沒有加上任何批語意見。可見當時商務印書館的教科書確有一定的權威性。這套小學國文最新教科書,從初等小學堂至高等小學堂共9年18冊,供七八歲至十五六歲學生用。當時規定,每星期教授國文10小時,6小時用于講解、誦讀,4小時用于默寫、作文。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由莊俞、蔣維喬、楊瑜統編纂,時人稱贊該教科書“由淺及深,由遠及近,由已知及未知,按兒童腦力體力之發達,循序漸進,務使人人皆有普通之道德知識,然后進求古圣賢之要道、世界萬國之學術。”書中行文以平實活潑為主,間取游戲歌曲啟發兒童之興趣,而隱寓勸誡之意。《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由高鳳謙、張元濟、蔣維喬合編。這套教科書能反映當時國內外政治、經濟、科學等方面的情況。內容頗有新意。如:第一冊的第一至五課為《預備立憲》、《君主立憲》;第十八課為《深耕》、第五十五課為《水患》;第十二課為《聲光》、第三十五課為《電熱》,這些教材都是編者自寫,而一變過去按現成文章選輯的做法。就像編者所說:“按照初學程度悉心斟酌,每一課成,必經數手易稿,以期適用。”這套書的每冊還另編寫有教授法,按課數編次。凡誦讀講解、習問默寫、聯字造句等法無不詳備;其名物訓詁都細加詮釋,所引古籍、西籍都詳細注明出處,以省教員四處檢查的煩惱。一二班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三、清末的中學《國文》教科書
清末時期的中學國文教科書出現較遲,而且種類也遠不如小學國文教科書那么繁多。據《奏定學堂章程》規定,中學堂課程中與語文性質相關的為“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兩門,這時,也有學堂開設過“詞章”課,但未能看到使用過什么教科書。“讀經講經”是用過去的儒家經典,當然也沒有另編教科書。“中國文學”中較有影響的當推劉師培所編國學保存會印行的《中國文學教科書》。劉師培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史家,國學基礎非常深厚。他所編的這套教材十分重視“六書之文”的“小學”。他說:“編國文教科書,首明小學,以為析字之基。庶古代六書之教,普及于民,此則區區保存國學之教也。”《中學國文教科書》共編十冊,先明小學之大綱,次分析字類,討論句法、章法、篇法,一直到總論古今文體,而后編列選文。這樣的編法,別具一格,打破了歷來純粹是選文薈萃的文學讀本的成規。然而,劉師培的思想是守舊的,國學保存會的宗旨在于“尊經”、“存古”,實際上是適應了清末頑固派的需要。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商務印書館發行的《中學國文教科書》一直推遲到1908年才出版問世,由學者吳增祺選編的。全書分五編,按文學史時期逆推選文,先編本朝,然后是金元明,然后五代宋,再編晉唐,然后周秦漢魏,沿流溯源,由近及遠。這套教材不選詞藻華美德詞賦,而存應用之韻文。不拘于文以載道之說,而擴充采輯的范圍,注重于經世文字。因而它的取材范圍較寬。五冊選文700余篇,約三四十萬言,堪為洋洋大觀。在編寫體例上,也頗具特色。比如:每編之中,書眉加以細批,題下略述評語,概言其命意所在,間論其經營結構之法,但不過于刻畫,目的在于啟發學生實際有所受益。而且每集之首,有例言一編,綜論這個時期的文學淵源,文章之優劣,頗多獨到之處。讀這些綜論,可以對中國文學史及其常識有相當的了解。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內容這是清末編得相當好的一套國文教材。但從選材和教材的角度考慮,也正像有些學者指出的有兩點不足之處。一是教材的取舍之間,不是非常完美:金元明三朝,優秀文章不多,但為合成一集,不得不降格相從;而唐宋之文,反而因篇幅所限,不能多選;至于諸子百家、國語國策,一概不選,也很難理解。另外全書材料過多,不是中學五年所能學完。據奏定章程,中學國文五年總課時,除去作文習字的時間,不過1000課時,以1000課時讀古文700多篇,即使天資聰穎,也很困難,如果要學生深入領會理解,更是難以如愿。可以說,中學語文教科書選材的難度、深廣度、容量及其編排序列的問題,是從國文學科產生以來一直未能解決好的難題。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方法近代語文教育由于在內容上革新,教科書編寫開始有了系統。與此相適的是語文教育方法的研究探討。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當時的變化。第一是繼承古代語文教育的方法,注重識字教學,把識字、辨字作為學習文章及練習作文的基礎。尤其是注意從文字的結構入手引導學生學習識字,要求先認清字形,再念再寫。把認和寫區分開來。把認和講也區分開來。在認識漢字越來越多的條件下再去閱讀,就能較好地學習文章的內容了。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方法第二是強調記憶,對課文中精美文章或段落,要求在熟讀的基礎上流利地進行背誦。做到“爛熟于心”之后就可以進一步領會字、詞、句、篇的內在含義。第三是注重講解。課堂教學,以教師對課文的講解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凡學一篇文章,都由教師先讀,然后逐字逐句逐段進行講析,讓學生弄清字、詞、句的意思,同時教師看情況不同而分別補充一些有關知識,以對學生學習課文有所幫助。講后要求學生讀和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串講法”,它一直被人們沿用至今,尤其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仍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在閱讀教學方面還有一種傳統教學方法,就是“評點法”或“評注法”,教師對每篇文章內容、風格、段意、修辭特色及寫作技巧等進行評論或說明,用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近代語文教育的方法第四是寫的方面。首先是用范文帶寫作,教師在串講評注教科書中所選各類文體的文章時,就講清文章的作法,并從不同文章的比較中找出不同點,學會區別不同文體在實際作文練習時,又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進行。低年級先聯字造句,而后聯句成文,隨著年級的增高,作文要求也隨之提高。初步有了循序漸進的寫作訓練體系。近代語文教育的發展變化過程經歷的時間雖然不是太長,但是社會的變革,歷史的發展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清末的維新、辛亥革命、“五四”前夕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都大大促進了語文教育的變革、并為新的更深刻的改革奠定了基礎。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現代語文教育的方法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指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個時期的語文教育。現代語文教育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古代語文教育和近代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一方面又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推動下不斷發生變革。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標志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911年在蔡元培等人倡議,應該將由純文言構成的“中國文學”課變為“國語”課。1920年1月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教育部不得不把“國文”課改為“國語”課。從此,結束了文言文的統治地位,白話文真正進入語文教育領域。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是深刻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國語運動與文學革命。一、國語運動:與晚清進行廣泛社會啟蒙的白話文運動不同,辛亥革命以后的文字改革運動是緊密地配合國語教育進行的,且文字改革的任務多由教育界來承擔。1912年民國成立,召開“中央臨時教育會議”,會上決議組織“讀音統一會”。1913年,“讀音統一會”開會,議定了6500個漢字的國定語音,稱“國音”。議定了一套拼切國音的字母“注音字母”。1919年,教育部成立專管國語的機構“國語統一籌備會”。1926年,該會發布“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二、文學革命:國語運動進行得轟轟烈烈之時,正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狂濤以洶涌之勢與之匯合、相得益彰之時。文學語言形式的更新是新文學興起的一個突破口,新文學的啟蒙性和人生化、平民化也必然帶來五四文學語體的白話化,白話文運動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導和標志。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是當時倡導白話文的主要陣地,它率先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的《文學革命論》,引起強烈反應。918年《新青年》全部改為白話。由于五四白話文學運動的推動,國語運動出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局面。1918年胡適的《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發表后,“文學革命”與“國語統一”呈雙潮合一趨勢。白話文、注音字母、新式標點正式登堂。到1919年“國語統一”、“言文一致”運動和《新青年》的“文學革命”運動,完全合作。以“言文一致”的白話文學為有力媒介,打出聯合運動的大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兩股潮流合而為一,其洶涌澎湃之勢,不可遏制。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三、1931年,“左聯”成立,文壇上的文學革命發展成為革命文學。“左聯”文藝大眾化的方針,將作品的語言形式問題提了出來,展開了關于文藝語言大眾化的討論。四、由于方塊漢字的繁難,提倡大眾語就必然走到文字的拼音化道路上來。拉丁化新文字研制者的初衷就在于簡化漢字,以便工人學習文化與書面交流。1931年正式產生了又一個由集體制定的拉丁字母式的漢語拼音文字方案——“拉丁化新文字”。它以群眾運動的方式直接推向社會,適應了工農大眾渴求文化的需要,得到了社會進步力量的支持,傳布于海內外,有極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現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近現代語文現代化運動,經過清末切音字和白話文運動的過渡,到國語運動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深入,再到30年代以建立一種“大眾說得出、聽得懂、寫得順手、看得明白”為目的的大眾語和拉丁新文字運動,語文建設的大眾化、通俗化、實用化一步步向前推進,現代漢語的使用范圍與功能得到極大地拓展,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
(一)國統區的教育國民政府教育部于1936年頒布了經過修訂的中小學課程標準中關于初高中納教學目標做了不同的規定:初中:
(1)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
(2)使學生從代表民族人物之傳記及其作品中,喚起民族意識并發揚民族精神;3)養成用語體文及語言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4)養成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5)養成閱讀書籍之習慣與欣賞文藝之興趣。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高中:
(1)使學生能應用本國語言文字,深切了解固有文化以期達到民族振興之目的;(2)除繼續使學生能自由運用語體文外,并養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3)培養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4)培養學生創造國語新文學之能力。可以看出,當時的語文教育注重閱讀與寫作,又提出“除繼續使學生能自由運用語體文外,并養成其用文言文敘事說理表情達意之技能。”讓學生用文言寫作無疑使書面語言脫離現實生活中的口語,這種矛盾的要求,致使當時人們在口頭及書面表達中一度出現文白交雜的現象。當時不少教師針鋒相對地提出學生要學白話文,寫白話文。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此外,這個中小學課程標準里面關于教材選擇標準中還有要“合于黨國之體制及政策”及注意加入“黨意文選”。這明顯地是要對語文教育進行嚴密控制。在白話文逐漸代替文言文的變化過程中,教材的編選方面就有大量的反封建文學作品被選入。如魯迅的《聰明人、傻子和奴才》,葉紹鉤的《寒曉的琴歌》,冰心的《蒲公英》,朱自清的《匆匆》等,還有五四時期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論說文,如蔡元培的《勞工神圣》、《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等也都入選。再如《賣火柴的女孩》、《最后一課》這些生動通俗的用白話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也有不少選作語文教材。可見教材內容的革新是大勢所趨,不是誰可阻擋得了的。教學內容的改變必然使語文教育目標也隨之變化。
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二)革命根據地的教育革命根據地的語文教育突出思想性,注重文學作品及普通文的教學,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思想而進行教學。葉圣陶說:“解放區的國文教學的根本持立,就是用思想正確、感情健康、富于戰斗性的文學作品和普通文教育學生,使他們掌握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律,獲得一般知識,建立革命的人生觀,站穩立場,端正態度,掌握正確的思想意識和思想方法。”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中共領導的蘇區、革命根據地、解放區,先后出版了多種新編教材。例如:《紅孩兒讀本》是土地革命時期蘇區最早的初級小學兒童讀本。1930年5月湘鄂贛邊境暴動委員會編輯出版。內容通俗易懂,高思想教育于識字教學中。《工農讀本》是土地革命時期蘇區的成人識字課本。l932——l933年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文化部編輯出版的。內容由淺入深,旨在通過識字教學,向工農群眾進行政治教育。
《共產兒童讀本》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池初級列寧小學通用教材之一。1933年7月由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編輯出版。共8冊。課文緊密結合革命戰爭、根據地建設和兒童生活實際。編寫有特色,鄉土味濃,用形象、淺白的兒童語言,解釋政治道理。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抗日三字經》是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成年農民冬學課本。1940年邊區教育廳編。用舊的《三字經》形式,編入通俗易懂、瑯瑯上口的抗日救國的韻文內容,成為群眾喜愛之讀物。《中等國文》是1946年5月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輯出版,共六冊。課本內容既突出了思想性,又注意了知識性,尤其是強調了對于語文規律的學習和掌握。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三)淪陷區的奴化教育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三省之后,于1932年成立了偽“滿洲國”。日本軍國主義者把日語做為必學語言,強加在東北人民頭上叫做“國語”,相反,卻把中國語文稱作“滿語”,對待中國語文的教學,不僅壓縮課時,而且教科書采用中文夾日文的“協和語”,妄想以此來渦滅中國青少年的民族意識,使中國人從小就做日本帝國主義的奴隸,為其罪惡的侵略戰爭效力。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方法在五四運動推動之下,現代語文教育發生的深刻變化還表現在語文教育理論的研究及語文教育方法的不斷探索方面。語文教育方法的不斷革新是在語文教育理論研究不斷深入的影響之下進行的。葉圣陶先生就從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出發、強調應重視語文的訓練,以糾正忽視語文訓練的傾向。葉圣陶說:“國文教學有它獨當其任的任,那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訓練……這種技術的訓練,他科教學是不負責任的,全在國文教學的肩膀上。這種訓練應如何進行,那就是從普通文入手,這是因為普通文是中學生生活中所不可少的。”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方法閱讀訓練從普通文入手,也是從學生的讀寫實際和讀寫水平方面考慮的。陜甘寧邊區教育廳編寫的《中等國文》中提出,為了適應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讀寫水平,本書并沒有選很多“名”文,卻選了很多樸素的文字。因為樸素的文字更適合給初學者作基本練習使用。閱讀和寫作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呢?那時就提出要注意讀和寫的結合。這是語文教育方法上的革新,學生閱讀文章之后有了領會、理解的基礎,再去進行寫作,那寫出的文章就不是空洞無物,而是有了實際的內容,這對后來的語文教育方法上的改革有著很大的作用。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現代語文教育的方法葉圣陶與朱自清合編了《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精讀指導要求教師講得簡明扼要,抓住關鍵問題,為學生引路,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之后,再進一步自己動手、動口、動腦主動地去學習。略讀指導中教師要給學生提綱摯領的指導,其目的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自由閱讀,逐步具備自學能力。再有就是提倡啟發式,積極思考,反對沿襲古代語文教育中的死記硬背,不求對文章理解的做法等。這些對語文教育理論的研究探討,對語文教學方法革新和大膽實踐,對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發展,都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我國當代母語課程與教學的發展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當代語文教育的方法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一)新中國的建立,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在語文教育方面,中小學的語文課教學也實現了統一。首先是學科名稱一律叫作“語文”。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全國統一的“語文”教材:初中語文,高中語文。并在課本的《編輯大意》里解釋到“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這個名稱的統一和教材的統一,是我國語文教育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變化。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二)語文教育內容的不斷變化1.1949年到1955年在“語文”學科名稱到語文教材的逐漸統一階段中,我國教育突出政治思想教育,語文教育中有著鮮明的政治思想教育內容。在全國使用的初、高中語文課本中,都吸收了老解放區語文課本的篇目。并且選入革命領袖的政治文章及蘇聯等國優秀作品。在重視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時,也開始出現了忽視語文知識教學及語文能力培養的偏差。l951年3月,胡喬木在第一次全國中學教育會議上指出語文教學的內容包括文學和語言兩個部分,二者任務不同。l951年6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正確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的社論。社論中對忽視語言學習的現象進行了批判,把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1953年有蘇聯專家在北京女六中觀摩語文課《紅領巾》的教學。在教學評議會上,批評了語文教學中語言和文學因素過少以及把語文課變成政治課,妨礙語文發展等傾向。以上這些關于語文教育的討論和批評,對以后漢語文學分科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2.1955年到1958年這一階段我國語文教育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那就是漢語、文學的分科教學。早在l953年12月,中央語文教學問題委員會給黨中央寫的《關于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中就曾指出把兩個負擔不周任務的學科混淆在一起教學,得不到良好的效果。這就是從教材的角度出發所提供的分科教學的依據。195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組織編寫漢語文學分科教學的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參考書。1956年先后出版了《漢語》、《文學》教學大綱和《漢語》、《文學》課本,1956年開始在全國學校正式施行分科教學。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由此,語文教學建立了新的體系,教學目的明確,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統一,加強了語言文學教學創造和積累了豐富實用的經驗。但是,由于教材內容偏深,不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學生水平參差不齊,使語文教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遇到不少困難,出現不少問題。于是在施行一年半之后,于1958年3月,由中央國務院第二辦公室決定停止漢語文學分科教學,并重新規定了語文教學的目的任務,以進一步研究語文教育的革新措施。我國母語課程和教學發展和演變當代語文教育的內容3.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伺服馬達用線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規劃研究報告
- 中國電感線圈行業市場全景監測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 2025年中國反向二極管行業發展運行現狀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安全大反思大排查大整治活動總結
- 會議活動應急方案
- 2025年中國二手車檢測行業發展運行現狀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安全生產活動策劃
- 5月份安全會議記錄內容
- 安全生產負責人安全生產責任制
- 重大危險源安全檢查表
- DAISY SKY雛菊的天空:國貨眼油第一品牌
- (2025)《公共基礎知識》試真題庫與答案
- 2025盤錦市雙臺子區輔警考試試卷真題
- DB13T 2770-2018 焊接熔深檢測方法
- 關于衛生院“十五五”發展規劃(完整本)
- 夫妻存款贈與協議書
- 2025海南中考:歷史必考知識點
- 2024年常州工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公司財務內控培訓
- 付款合同協議書范本
- 陪玩團轉讓合同協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