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第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專題培訓課件_第1頁
必修第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專題培訓課件_第2頁
必修第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專題培訓課件_第3頁
必修第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專題培訓課件_第4頁
必修第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專題培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1第26課多極化趨勢的出現(復習)第26課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面對威脅,美國無法獨當一面。為應付挑戰,美國不僅要聯絡朋友,而且要聯絡對手;不僅要維持舊同盟,而且要組建新同盟。

我們要給同歐洲盟友的伙伴關系重新注入活力!

現在是時候按下重啟鍵,重新探訪美俄兩國有著共同利益的領域了!

對于亞洲各國,尤其是日本、中國、韓國、印度我們應當建立起比以前更深入的聯系!奧巴馬發表就職演說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課程標準1背景原因①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面臨共同的恢復經濟發展的任務。一.走向聯合的歐洲二戰使歐洲遭到了巨大破壞:在英國,1/4的財富毀于戰火之中。法國生產處于癱瘓狀態。德國被戰爭奪去700萬人口,主要城市被毀掉的比例從60%到95%不等,有人斷言,重建德國需要1000年。現在的歐洲是什么?它是一堆瓦礫,是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發地。

——丘吉爾二戰后的歐洲城市百廢待興②政治原因:為擺脫美國的控制和蘇聯的威脅,保障自身的安全與發展,提高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需要實現歐洲的聯合。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留下的混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教訓:如果我們歐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變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話,我們就必須從起了變化的形勢中作出必要的結論:歐洲的聯合是絕對迫切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

——《阿登納回憶錄》

美蘇核威脅下的歐洲③經濟因素:在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過程中西歐國家間的聯系日益密切。④思想淵源:歐洲有著相似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認同感。15世紀哲學家盧梭說:“歐洲國家必須建立聯盟,維護歐洲的和平。”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歐洲的聯合是歷史的要求。”⑤關鍵因素:西歐兩個宿敵法德和解。從814年至1945年1100年間,法德之間的大仗、小仗加起來73次,這意味著每15年就打一仗。要使歐洲國家統一起來,必須結束長達百年之久法德之間的沖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鋼生產置于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這樣結合起來的聯營生產意味著將來在法德之間發生戰爭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質上也不再可能。

——法國外長舒曼

思考:為什么積怨極深的德、法兩國能夠攜手合作?施羅德(右)希拉克(左)2003年的歐盟會議

法德在二戰后淪為二、三流國家,西歐任何一國都不是美蘇的對手。歐洲要自強,唯有聯合。2合作進程①1951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法德和解。②1957年簽訂《羅馬條約》,1958正式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③1967年三個共同體合并統稱為歐洲共同體。

美國與歐共體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3成立影響①歐洲共同體成立后,西歐國家不斷加強經濟合作,經濟實力大大增強。②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西歐國家開始擺脫美國的控制,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增強與美蘇抗衡的實力,沖擊了兩極格局,使世界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1974年,出任歐共體執行主席的聯邦德國外長謝爾說:“在‘九國’商談有關政治行動、組織機構和自己前途的每張談判桌上,我們不能保障都有美國的座位。”1993年歐共體更名為歐盟。歐盟現有27個成員國,人口5億,GDP為16.106萬億美元(2011年數據)。這標志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歐洲共同體(1967)歐洲煤鋼共同體(1951)歐洲經濟共同體(1958)歐洲原子能共同體(1958)歐洲聯盟(1993.11)性質:經濟實體性質:經濟政治實體1992:《歐洲聯盟條約》1965:《布魯塞爾條約》1999年歐盟單一貨幣正式問世真題演練①右側是一幅政治漫畫,畫中的法國人和德國人正在討論,最后達成的共識是A.我們太小,實在無奈B.他們相爭,我們得利C.趕快聯合,求得生存D.各奔東西,爭取自保C②196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聽到法國首先成功試驗原子彈的消息后高呼:“法國萬歲!從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強大了,更加驕傲了。”能夠和這一情景聯系起來的是A、世界政治的多極格局最終形成B、西歐國家的復興和兩極格局的削弱C、歐共體形成和經濟全球化加強D、西歐國家的衰落和美國霸權的穩固真題演練B

1945年8月,美國投擲原子彈后,廣島一片廢墟二、日本謀求政治大國地位戰后初期日本勞動者的生活“二戰”后初期,日本面臨的國內狀況和國際環境如何?國內:經濟衰竭,民不聊生。國際:美國單獨占領日本,日本在外交上追隨美國。麥克阿瑟與日本天皇裕仁

二.日本的崛起1崛起原因①二戰后美國在日本,強制推行民主改革,鏟除軍國主義的社會經濟基礎,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②出于冷戰的需要,美國的大力扶植日本經濟。③制定合乎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④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大量向日本采購軍火。⑤加強政府投資,重視科技教育。二戰后,日本的教育經費曾經占整個政府預算的25%,……二戰后開始實行9年義務教育……60年代開始強調產學研相結合,由各大企業集團對大學提供資助,大學則為工業界提供人才。1967年,這一做法擴大到了農業、商業和水產業。日本:領土面積377748平方公里,人口約1392萬,日本投降時,國家經濟陷于破產,戰爭中物質財富損失率達36%,全國有119座城市被美國的飛機炸為廢墟,236萬戶住房被燒毀。但到60年代末,日本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1.9萬美元,超過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國家之首。2崛起表現3崛起影響①日本逐漸不再受制于美國,開始擺脫美國控制。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在記者招待會上說:“日本跟著美國腳步走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同時,日本在日美同盟的前提下展開了所謂的“多邊自主外交”。

②隨著經濟力量的增強,日本開始謀求“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地位。20世紀80年代,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一次演說中明確提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強日本的發言權,不僅增加日本作為經濟大國的分量,而且增加其政治大國的分量”。③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日、美、歐三足鼎立之勢,沖擊兩極格局,推動了多極化趨勢的發展。真題演練①日本外務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動蕩的90年代與日本外交的新展開》中寫道:“當今世界20億美元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美歐各占5萬億美元,日本為3萬億美元……這也是共同分擔國際責任的結構比例,要建立國際新秩序,就離不開5∶5∶3的合作。”這表明日本的企圖是A.不愿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 B.謀求成為政治大國C.與美歐進行軍事抗衡 D.確立美歐日三足鼎立格局B②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一次演說中說:“朋友,是的,盟國,是的。但是他們正與我們競爭。”尼克松所指的國家是A、蘇聯和西歐B、中國和西歐C、西歐和日本D、西歐和東歐真題演練C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1背景原因①二戰后亞非拉地區誕生了許多新興獨立國家,希望擺脫美蘇的控制和維護自身的獨立。不結盟運動形成標志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召開政策:非集團、不結盟斗爭任務:(1)初期:制止新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現。(2)20世紀70年代開始,反對美蘇霸權主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2主要影響①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②標志著廣大發展中國家所構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兩極格局。易錯提醒不結盟運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不結盟”。不結盟的含義是不與大國結盟。不結盟不是消極的中立,而是要積極地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張用和平共處代替“冷戰”,實現全面徹底裁軍,銷毀核武器。另外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并不是不結盟運動的成員。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四、中國的振興

中國采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概括起來有三句話:第一,反對霸權主義。第二,維護世界和平。第三,中國永遠屬于第三世界。鄧小平1984年1970到2009中國在世界GDP的排名:

第2位東方巨龍的騰飛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和平崛起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中國的振興真題演練①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的問題是A.世界日益聯系成不可分割的整體B.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趨勢形成C.西歐、日本努力改善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D

三、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和中國的振興②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宣言指出:“現有的軍事集團正在發展成為越來越強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集團,根據邏輯和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看來,必然不時引起國際關系惡化。”這句話中“它們的相互關系的性質”是A.互相妥協B.互相競爭C.互相合作D.互相對峙真題演練D西歐的聯合日本的崛起不結盟運動中國的振興美國蘇聯實力迅速上升實力相對下降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西歐的聯合兩極格局

在多極化背景下,中國應該堅持怎樣的發展策略?課后延伸提示:1、堅持改革開放,提高綜合國力;2、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合作;3、重視科技與教育的發展;4、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維護和平;……1.歐共體成立時主要由下列哪些組織組成:

①歐洲煤鋼共同體②歐洲經濟共同體

③歐洲原子能共同體④歐洲貨幣共同體

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BC3.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是在:A.20世紀60年代B.20世紀7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D.20世紀90年代CC4.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要求與美國建立平等的伙伴關系。2004年1月,日本陸上自衛隊進入伊拉克,這是二戰以來日本陸上自衛隊首次踏上處于戰爭狀態的外國領土。其根本原因是:A.美蘇兩極格局即將瓦解B.日本開始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D.日本需要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5.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的標志是:A.1955年亞非會議的召開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國首腦會議C.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召開D.1973年第四次不結盟首腦會議C1、第三世界以獨立的力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的事件是A、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B、不結盟運動的興起C、亞太經合組織的成立D、中國加入聯合國2、二戰后日本政府的首要工作是A、發展教育B、力保天皇C、發展經濟D、重建政府威信CB3.70年代,在經濟上對美蘇兩極格局造成沖擊的是A、西歐、日本的崛起B、第三世界的崛起C、中國的崛起D、亞太經合組織4.不結盟運動誕生于A、1960年B、1961年C、1971年D、1973年AB

5、

“歐共體”成立的目的是:

A、聯合起來與美蘇爭霸

B、擺脫美國控制,實現聯合自強

C、實現政治體制一體化

D、抵制英國勢力均衡的傳統政策B、擺脫美國控制,實現聯合自強

6、1967年成立的歐共體屬于A、世界性的國際組織B、區域性的國際組織C、聯合國的下屬機構D、政治性的國際組織B、區域性的國際組織7、歐共體成立的時間:

A.1951年B.1957年

C.1958年D.1967年8、歐共體成立時的主要出發點是:

A.保證自身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步伐

B.爭取成員國之間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交流

C.密切西歐國家之間的關系、維護歐洲安全

D.建立與美國平等的伙伴關系AD9、西歐一體化,首先是在哪個領域里開始的:A.經濟領域B.政治領域C.文化領域D.經濟和政治領域10、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因素是:①集中物力、財力進行建設②大力發展科技③美國扶植④大力發展教育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AD11、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演說:“……同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相比,美國遇到了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過的那種挑戰.尼克松演說中的“挑戰”是指:

A、蘇聯的威脅B、西歐和日本的經濟競爭

C、第三世界的崛起D、美國經濟滯脹

12、二戰后,美日之間由經濟上的扶植轉為競爭,這種變化反映出:

A、美國有能力控制日益發展的日本

B、美國將日本變成對抗社會主義的據點

C、不同類型的國家經濟都在恢復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