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健康相關行為總論_第1頁
第一講健康相關行為總論_第2頁
第一講健康相關行為總論_第3頁
第一講健康相關行為總論_第4頁
第一講健康相關行為總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HO專家(

公衛學家AshtonJ)的建言

下游保健的方式一----醫院救治掛號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上游保健策略

一般人群的健康行為管理是“源頭”保健;危險人群的高危因素管理是“上游”保健;慢性病的行為干預實際上是“中游”保健;疾病的救治是“下游”保健。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高血壓部落的啟示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國人平均值2倍以上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醫學精英“改行”做健康教育“為了救更多的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健康的根本問題在于行為人出生時,99%以上都是健康的。后天的人生各個階段的行為因素引致各種病理狀態逐次發生。不研究人的健康相關行為,就無法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疾病,也無法長久地維護健康,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行為干預是維護健康、預防控制疾病的終極手段。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行為影響一生健康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SORstimulationorganizationreaction機體內外環境的刺激有機體行為反應行為反應內外環境第一節人類行為概述

一、基本概念1.行為的定義:行為(behavior)是“有機體對所處情境的所有反應的總和(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辭典)”。

美國心理學家Woodworth曾提出著名的S---O---R行為表示式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2.人類行為:是指具有認知、思維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人對內外環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動的反應,表現人們具有一定思想動機的行動。人類的行為表現錯綜復雜,體現為同一個體在不同環境條件下行為表現不同,不同個體在相同環境條件下行為表現亦有差異;即使同一個體在同樣的環境條件下由于當時的生理、心理等狀態不同,行為表現也不盡相同。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行為要素BECDA行為主體行為客體行為環境行為結果行為手段人人的行為所指向的目標行為主體與行為客體發生聯系的客觀環境

行為主體作用于行為客體時的方式方法和所應用的工具

行為對行為客體所致影響

3.人類行為的五大構成要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4.人類行為分類:行為一般可分為外顯和內隱行為,外顯行為是可以被直接觀察到,如言論、表情、舉止等;而內隱行為則不能被直接觀察到,如思想意識、情感、態度等心理活動。行為又可分為生物性行為(biologicalbehavior)和社會性行為(socialbehavior)。生物性行為是由個體先天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如攝食行為、性行為、躲避行為、睡眠行為等,多屬人類本能行為。社會性行為是人在社會活動中表現出的特性,如信念、態度、人際交流、語言、學習及文化政治經濟活動等。※

人的行為外顯行為內隱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人類行為區別于其他動物行為的主要特點是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會性。B=f(P·E)

B(behavior)為行為,P(person)代表人;E(environment)代表環境,主要指社會環境。5.人類行為的生物性和社會性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人類的生物性行為遺傳

生理形態和功能

本能行為攝食性行為躲避好奇睡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人類的社會性行為人類的社會行為主要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這個過程稱為社會化(socialization)。即,人們通過不斷地學習、模仿、受教育及與人交往的過程,逐步懂得如何使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的承認、符合群體的規范、具有社會價值,從而與環境相適應。沒有經歷社會化過程的人。只具有人的自然屬性,而不具有人的社會屬性。但人類的生物性行為和社會性行為不能截然分開,社會性行為是以先天性遺傳因素為基礎,生物性行為也必然受到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和文化修飾。案例:印度狼孩卡馬拉;會學習的大猩猩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6.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是美國是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對西方心理學影響最大的流派之一。行為主義的發展可以被分為早期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和新的新行為主義。早期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以巴甫洛夫、華生為代表,其主要理論是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們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并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華生曾說:“給我一打健康兒童,我可任意改變,使之成為醫生、律師等。”你認為這種說法正確嗎?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行為主義的代表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則為斯金納等,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斯金納的理論觀點對行為治療和不良行為的矯正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新的新行為主義則以班杜拉為代表,主要理論為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包含觀察學習(人類間接經驗學習)、自我效能、行為適應與行為治療等內容。他強調行為和認知的結合,既可以通過人的思維、信念和期待等認知過程預測人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改變人的行為,而通過行為的改變也可以改變人的信念、期待等認知過程。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7.行為科學行為科學(behavioralscience)是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的行為規律的一門綜合性學科。其理論基礎源于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及其他與研究行為有關的學科。行為科學的應用范圍幾乎涉及到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形成了眾多的分支學科,如組織行為學、醫學行為學、犯罪行為學、政治行為學、環境行為學、行政行為學、營銷行為學等等。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1人類行為的目的性2人類行為的可塑性3人類行為的差異性

二、人類行為特征目的性、可塑性、差異性、適應性、多樣性、動態性、可控性、發展性

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帶有目的性、計劃性。目的性也是健康教育的前提。不僅常常改變行為方式,經過學習或訓練可改變行為。可塑性特點是實施培養的前提。①遺傳素質不同②個性特征不同③外部環境不同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反射自我控制調適順應應對

人類行為的適應形式應激人體通過“反射弧”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方式叫反射,最基本的反射與本能行為相聯系。

通過直接改變自身行為的方式來增加獎勵性后果的發生概率,減低懲罰性后果的發生概率。

指個人與他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相互配合,相互適應的方式和過程。指不斷接受新的經驗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以適應和協調客觀環境的變化。

是個體對緊張刺激的一種非特異性的適應性反應。

指個體針對環境變化做出相對應的改變,以使行為適合目前或長遠的需要。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人類行為特征動態性: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環境的影響,人類的行為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的。這種變化既可能來自行為者自身,也可能由于社會生活條件改變所致。可控性:人類能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身的行為,使其保持和預期目標相一致。模式化:個體在成長過程中,行為經過反復強化,使得某種行為方式相對固定,成為模式化的行為,即習慣。行為方式一旦形成就會維持一定的強度和動力定型,對行為的改變的傾向力會產生排斥。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1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三、人類行為的發展階段成年以后12~成年3~12歲0~

3歲鞏固發展階段自主發展階段主動發展階段被動發展階段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人生保護階段生活質量階段人生準備階段自妊娠、出生到18~20歲。

機體發育、心理發展和社會化過程都很迅速,生理和心理都較稚嫩和脆弱。是健康教育的關鍵時期。自成年開始至老年之前,主要指中年人。出現在老年時期的許多慢性疾病往往在中年時期即已開始發展。中年保健是保護生命的重要環節。65歲以上老年人的生活階段。老年階段各種慢性疾病相繼出現,造成身心痛苦,而且社會角色和地位的變換也往往帶來許多心理問題。

“人生保健三階段”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四、人類行為的影響因素

(一)遺傳因素與人類行為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基因影響行為,決定人的一系列行為性狀和趨勢。基因的傳遞使人類在長期進化中獲得的部分行為得以繼承;基因的復雜性又導致人類行為的多樣性。

(二)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是人類行為發展的外在大環境。生態環境、人文地理、醫療衛生、風俗習慣、社會時尚、宗教信仰、教育環境、社會道德、制度與法規、社會角色、經濟基礎、家庭環境、大眾傳播、重大社會事件等對行為的影響可以是間接或潛在的。

(三)學習因素人類一般通過3種學習方式來發展和促進行為:通過無意模仿習得日常生活行為;通過有意模仿學到自己崇拜、羨慕的行為;通過被迫模仿獲得規定行為,如隊列訓練等。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第二節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促進健康行為和危害健康行為兩大類。健康行為則是指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等各方面都處于良好狀態時的行為表現,帶有明顯的理想色彩。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一、促進健康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health-promotedbehavior)是指個體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一)主要特征有利性:行為表現有益于自身、他人和整個社會的健康。規律性:行為表現規律有恒,不是偶然行為。和諧性:個體行為表現出個性,又能根據環境調整自身行為使之與其所處的環境和諧。一致性:個體外顯行為與其內在的心理情緒一致,無矛盾。適宜性:行為的強度能理性地控制。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二)促進健康的行為分類1.日常健康行為(基本行為)2.戒除不良嗜好行為3.預警行為4.避免有害環境行為5.合理利用衛生服務的行為6.道德健康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是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為基本健康行為平衡膳食積極鍛煉充足睡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指對可能發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預先給予警示,從而預防事故發生并能在事故發生后正確處置的行為。

預警行為

溺水、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發生后的自救、他救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道德健康行為道德健康是人的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WHO關于健康新概念、新發展,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道德健康主要內容包括仁愛、良心、公德、感恩心、責任感、義務感、崇高感、人道主義行為等。道德是人類所應當遵守的所有自然、社會、家庭、人生的規范的統稱。如有違反,人們的心身健康就會受到傷害。例如,性病、吸毒、犯罪、賣淫等是由道德行為不良所引起。巴西醫學家馬丁斯經過十年的研究發現,并用反證法證明,道德不健康會損害身心健康。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三)健康素養健康素養的英文譯作HealthLiteracy。衛生部《健康國民2010》將健康素養定義為:為了做出恰當的健康決定,個人所具有的獲取、解讀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務的健康決定。美國《國家健康教育標準》所做出的定義是:人們獲取、解釋和理解健康信息和服務,并且運用健康信息和服務來促進個體健康的能力水平。健康素養可以說是個體的健康認知水平和維護、促進健康能力的綜合體。健康素養應當包括:(1)健康知識、技能等認知元素;(2)處理健康問題的科學態度,如健康信念、健康價值觀,以及對健康的理解與重視程度;(3)運用科學的方法處理健康問題的過程和謀求社會支持的行動。

一個具有較高健康素養的人,應該具備:主動學習健康知識的意識;能夠熟練閱讀、收聽或收看并理解健康教育傳播材料;能夠從健康教育信息中獲取促進健康的技能;能夠判斷哪些事物、行為或活動是對健康有害的;能夠正確地選擇有利于自身健康的服務。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2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四)健商健商,即健康商數(HealthQuotient,HQ)。是指一個人的健康智慧和對健康的態度,是一個建立在最新醫學成果和健康知識基礎之上的全面的、全新的、有科學依據的健康觀念。健商這一概念由加拿大華人謝華真教授于2001年首先提出,主要反映個體或群體已具備和應具備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和健康能力。有學者認為,幸福成功人生=智力商數(IQ)+情感智商(EQ)+健康智商(HQ)。

健商的五大要素:

1.自我保健——不把自己的健康都交給醫生,而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樂觀的生活態度自我促進健康。

2.健康知識——一個人對健康知識掌握得越多,就越能對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選擇。

3.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作息、飲食等生活習慣和方式,對健康的作用舉足輕重。

4.精神健康——克服焦慮、憤怒和壓抑,對健商至關重要。精神上感到滿足的人,常能健康長壽。

5.健康生活技能——通過重新評估環境,包括工作和人際關系來改善生活,掌握健康的秘訣和方法。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危害健康行為(health-riskybehavior)是指偏離個人、他人/社會的健康期望,客觀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組行為。二、危害健康行為主要特點有:※①危害性;②明顯性和穩定性;③習得性:“自我制造的危險因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二)危害健康行為分類不良生活方式致病性行為模式不良疾病行為違規不道德行為A型行為模式D型行為模式C型行為模式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危害健康行為4.致病性行為模式1.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2.不良疾病行為3.違反法律、道德的行為如吸煙,酗酒,久坐懶動

,熬夜,吃的過飽,高脂、高鹽、高糖及低纖維素飲食習慣,嗜好不健康食物,不講衛生,藥物依賴,生活起居無節制等

如瞞病、疑病、恐懼、諱疾忌醫、不及時就診、不遵醫囑、迷信巫醫、不信醫學、放棄治療而自暴自棄等。如吸毒、賭博、斗毆、詐騙、施虐、不良性行為等。

如A型、C型和D型行為。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的特征①潛襲性和泛影響性:長期影響人,早期危害難以察覺,對健康影響無器官特異性,影響廣泛。

②多為后天習得的:③動力定型:一旦形成就會維持一定的強度和行為模式。④具有相互模仿性和重塑性特征: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在家庭和特定群體中通過相互學習、認同、模仿和適應性重塑會演化為一個群體中的“常態行為”(有此行為表現者≥95%)。例如,家庭的主要成員有嗜煙、酗酒、宵夜、愛吃零食、睡懶覺、不吃早餐、玩麻將及相互指責等習慣,往往對家庭其他成員的行為模式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并逐漸形成一個家庭共有的生活習性;⑤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具有致病性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危害健康行為

落后習俗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A型行為有什么特征?攻擊性雄心勃勃競爭性強一心想到工作缺乏耐心時間緊迫感強

A型行為類型者冠心病發生率、復發率及死亡率比非A型行為者高2倍以上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D型行為有什么特征?

個性孤僻,不愛與人交往;情緒壓抑,有時也容易沖動;

發生精神心理疾病的幾率較高。

C型行為有什么特征?

內向、多思;被動膽小、過分壓抑和自我克制;內心活動豐富;C型行為是一種與腫瘤的發生有關的行為模式。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醫療與保健行為Preventivehealthbehavior疾病行為illnessbehavior病人角色行為Sick-rolebehavior疾病與疾病相關的其他健康相關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第三節行為與健康和疾病半個世紀以來,人類行為與健康和疾病的關系愈來愈受到重視。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影響健康的根本因素:行為決定健康行為導致疾病行為決定壽命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3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WHO曾發布的健康組合公式:

健康=15%遺傳+10%社會因素+8%醫療+7%氣候因素+60%生活方式

提示人類的健康主要取決于個體的生活行為方式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我們自毀于自己創造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我們自毀于自己創造的環境污染,……我們自毀于容許有害的社會條件繼續存在。

美國衛生總署《健康的人民》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一、行為決定健康

目前,人類的健康正面臨著諸多挑戰,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罪魁禍首”。WHO原總干事中島宏博士曾預言:大約到2015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病原因將大致相同。與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將成為頭號殺手。WHO的專家指出: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癌癥和呼吸道疾病等)所導致的死亡人數,目前在發達國家占總死亡人數的70%—80%,在不發達國家中占40%—50%。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行為決定健康

在我國已公布的前三位死因分析中發現,在心臟病中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與生物因素的比例為47.6%:28.6%;腦血管疾病為43.2%:36.1%;惡性腫瘤為45.2%:45.2%,這三類疾病占全部死因的67.6%。也就是約有2/3的人死于與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有關的疾病。和行為因素密切相關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和腫瘤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迅速攀升。衛生部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有2.6億慢性病患者,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已經占到我國總死亡的85%。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我國人口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行為決定健康無論是傳染性還是非傳染性疾病,都與行為因素和生活方式存有密切關系: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可致癌癥(80%):肺癌: 長期吸煙與被動吸煙乳腺癌: 高脂肪、高熱量膳食食管癌: 霉菌污染食物、腌制食品胃癌: 高鹽、煙熏、煎炸及霉菌污染食品大腸癌: 長期高脂肪、低纖維膳食宮頸癌: 不潔性生活等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行為決定健康

WHO指出,現在每年有約400萬人死于由煙草制品引起的疾病,有200多萬人因久坐而死亡。我國成年人中,習慣久坐或活動極少的比例高達60%~85%。科學驗證了食鹽量與高血壓呈正相關,WHO建議每人每天食鹽5-6克,中國人平均達到12克以上。每人每天攝鹽量在30克以上者,幾乎都有可能患高血壓。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02年,我國成人超重人口已達到2億,肥胖人口超過6000多萬,每增加5kg體重,患冠心病的幾率將升高14%,腦卒中的危險率提高4%,缺血性腦卒中提高16%,運動不足和膳食不平衡引發的體重超標,已成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行為決定健康

有統計顯示,我國死于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和腫瘤的人吸煙率達51.1%,飲酒率達40%。有資料指出,造成意外死亡的因素中,社會因素占55%,心理因素占44%,多種不健康行為的致病作用,已為醫學科學所證實。據美國對近期死亡的230萬人的調查顯示,因為行為因素導致死亡的占了總死亡人數的45%。其中死因歸為煙草的占19%,歸為飲食不合理和缺少運動的占14%,歸為心理或軀體和創傷的占12%。也就是說有45%的死亡原因是可以通過個人或社會的行為方式加以預防的。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健康的保證我國對一組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進行兩年有效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指導后,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分別下降20%和18%。近期一項重要研究顯示,如果在幾年之間人們多一些運動,減少一點體重,就可以使糖尿病的發病率減少58%。改吃豬肉為魚肉,糖尿病和心血管病就有可能下降。適當運動不僅能控制體重、改善心肺功能,還能提高保護性高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加機體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并明顯降低致動脈粥樣硬化物質如甘油三脂、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的水平,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糖尿病腎血管病眼底血管病變超重/肥胖缺乏運動酗酒緊張咸食吸煙1.6億行為干預的目標行為貫穿治療與康復行為導致疾病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美國65歲以下腫瘤的病因病因最佳估計(%)范圍(%)膳食3510-70煙草3025-40感染101-?生育與性行為71-13職業42-8地理因素32-4飲酒32-4污染

21-5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4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不健康生活方式與傳染病喝不干凈的水痢疾吃不潔食物肝炎在血吸蟲水域游泳血吸蟲病夏天不用蚊帳(南方)瘧疾在被污染的浴盆坐浴性病不潔性行為多性伴艾滋病共用針頭注射毒品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二、行為決定壽命

人類期望壽命應為120歲,行為因素和生活方式影響了壽期。美國加州對6928名成人進行5.5年追蹤觀察,結果發現:遵守下列6—7項健康行為的人群比只遵守0—3項的人群期望壽命延長11年。

7項生活方式包括:(1)減少夜生活,每天吃早餐;(2)每天睡眠7—8小時;(3)一日三餐間不吃零食;(4)保持標準體重;(5)有規律的體育鍛煉;(6)不吸煙;(7)不飲酒或少量飲酒。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行為決定壽命英國研究人員多年跟蹤研究2萬名英國人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最近得出了結論:如果不吸煙、多吃水果蔬菜、經常鍛煉以及適度飲酒,人的壽命可平均延長14年。德國對幾項科學研究進行分析后指出,世界人口中,只有25%的人的長壽是遺傳因素決定的。修道士的壽命高于普通人的平均壽命,這歸功于沒有生活壓力和遵守作息時間。該報告提出,壓力是循環系統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對荷蘭1000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心態樂觀者的壽命也比較長。態度消極的人則容易受到疾病的影響。健康飲食是日本沖繩島居民的長壽秘訣――這里是世界上99歲以上居民比例最高的地區。當地人每日攝取的熱量比推薦值2300卡要低1/3,飲食主要是魚、蔬菜和豆制品。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三、引致疾病的主要行為

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估計,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歸因于吸煙、酗酒、不健康飲食等十種行為危險因素。(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指人們的衣、食、住、行、娛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行為,以及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良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曾提出16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吸煙,尤其是每天吸20支以上者,患慢性病的危險迅速增長。2.飲食習慣不衛生,攝入過多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3.過量飲酒。4.缺乏運動,導致心肺耐力下降,肌肉強度減弱和肌肉平均脂肪量增加。5.超負荷運轉,工作過度勞累,長期開夜車而又缺乏休息。6.情緒煩惱,焦慮,憂郁,神經緊張,人際關系不和。7.司機飲酒,造成交通事故。8.食物與飲水不潔,造成疾病感染。9.對某些藥物有依賴或藥物成癮。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10.對有毒廢物不處理,例如醫院含有傳染菌源的廢棄物。11.失眠或睡眠少于7個小時。12.醫療服務不方便,醫院離住地或工作地遠。13.不遵醫囑服藥,例如高血壓患者不按時服藥。14.膳食結構不合理,多鹽、多糖或常吃加工類食品。15.家庭或婚姻生活不和諧或過度縱欲。16.社會行業適應不良,易暴怒的沖動行為。調查數據顯示,超過50%以上的人在生活方式中存在著:吃得多,動得少;肉食多,果蔬少;飲料多,飲水少;油脂多,纖維少;電視多,活動少;壓力多,疏泄少。中老年人中普遍存在:難受才體檢;病重才治療;胖了才減肥;老了才鍛煉等不科學的健康信念和行為方式。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二)嗜酒、酗酒行為

長期大量飲酒對健康危害極大,可致酒精中毒、脂肪肝、胃十二指腸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胰腺炎、膽囊炎等。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損傷神經系統,影響認知和精神狀態,增加冠心病和腦血管病變的發病率。酒后駕車也易引發交通意外事故。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5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三)吸煙行為吸煙可以導致肺癌及其他癌癥,損傷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增加動脈硬化的危險,誘發心梗,降低免疫力,對胎兒有不利的影響。我國是吸煙大國,據調查表明,15歲以上男性吸煙率是60.01%,每日被動吸煙15分鐘以上者占39.75%,可見我國人人皆遭受煙的毒害,吸煙是我國最主要的不良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6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四)不良飲食行為

主要指飲食不節、不講衛生、營養失衡、能量攝入過多、飽和脂肪酸(動物油脂)和反式脂肪酸(甜點)過多、膳食纖維素(麥麩、粗糧、果蔬、菌類等)過少、含糖飲料過多、口味過重、飲酒過量、外出就餐過頻、飲食過燙過快、吃剩飯、不吃早餐、喜歡快餐、暴飲暴食、偏食、宵夜等,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最易導致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胃腸道疾病、脂肪肝等。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7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癌癥的三大“殺手”與不良飲食行為

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癌癥都是“吃”出來的。如咸魚可產生二甲基亞硝酸鹽,在體內轉化為致癌物質二甲基亞硝酸胺。一個人如果從出生到10歲經常食用咸魚,將來患鼻咽癌可能性比不食用咸魚的人大30-40倍。腌菜、蝦醬、咸蛋、臘腸、火腿、干酪、熏肉同樣含有較多的亞硝酸胺類致癌物。剩菜及泡菜、酸菜、腐爛的果蔬會產生亞硝酸胺。燒烤、油炸食品、臭豆腐和熏制食品等含有強致癌物3,4-苯并芘,常食易導致食道癌和胃癌。過期陳糧和豆類、花生等食品易受潮霉變,產生黃曲霉素等致癌毒素。檳榔是引起口腔癌的一個因素;被農藥、除草劑、殺蟲劑或有毒包裝袋污染的果蔬可能含有二噁英。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8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有毒食物與飲食行為河豚魚和雪卡魚含有河豚毒素和雪卡毒素;鮮黃花菜含有秋水仙堿;變綠和發芽的馬鈴薯、青番茄等含有茄苷(龍葵素);棉籽油中含有棉酚毒素;銀杏含有酚類毒素。顏色發紅的肉制品可能添加了亞硝酸鹽;有些剛打撈的貝類可能含有巖藻毒素;死甲魚、死黃鱔會產生毒素;酵米面、糍粑、吊漿和鮮銀耳、變質銀耳易受到米酵菌酸毒素污染;冰箱久存的熟肉、雞蛋可能會受到沙門氏菌或葡萄球菌腸毒素的污染。自制豆醬、面醬、臭豆腐可能存在肉毒桿菌毒素;油條、蝦片含鋁較多;粉條、粉皮含有明礬;爆米花、皮蛋、油漆筷子、內壁有彩釉的瓷器可能含鉛;被工業廢水污染的魚貝類、大米可能含有鎘;煙草含鎘;粉底霜、唇膏、報紙含鉛;“木乃伊月餅”含多種毒素。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59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五)久坐懶動行為

運動量不足易引起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動脈硬化、冠心病、骨質疏松、腰痛、結腸癌、乳癌等一系列疾病。世衛組織倡導應至少保持每周運動3—5次,每次30分鐘。低于此標準為缺乏運動。主觀意識不愿意運動為懶動行為。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史蒂文·布萊爾(是撰寫最新健康指導手冊的專家之一)表示:“我認為,缺乏運動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公眾健康問題。在我看來,缺乏運動所導致的疾病和死亡數量,也許僅次于吸煙。”實踐證明,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減少疾病、延緩衰老,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任何藥物和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久坐懶動會使身體逐漸衰弱,免疫力以及心肺功能越來越差。《黃帝內經》中記載“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是最常見的行為。中醫科學認為:久坐懶動有“五傷”,即傷肉(久坐則血外滯于四肢肌肉)、傷脾胃(氣血運行不暢,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傷心(血脈不行導致血瘀)、傷頸(氣血不暢則頸部骨骼不能被濡養)、傷壽(久坐不動者陽氣不足,新陳代謝率低,免疫力低下、不能抵抗衰老,易使人減壽)。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0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六)不講究衛生行為

有人自詡為不干不凈吃上沒病,水果蔬菜不清洗就吃,生食和熟食混放且共用同一個菜刀和菜板,用洗菜水洗鍋碗,碗筷不消毒就公用,大人咀嚼食物來哺食嬰幼兒;隨地吐痰,不愛洗浴,毛巾和臉盆多人混用,睡前不刷牙,飯前、便后不洗手,飯后不漱口,家庭居室不愛開窗通風,不愛打掃衛生,不愛剪指甲,睡前不愛洗腳,內衣、內褲和被單床單不常洗,常用手指挖鼻孔,豢養的寵物隨地大小便等等。

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1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七)生活無節制行為

常常表現為起居無常,餐飲無規律,勞累過度,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娛樂無度,常加班加點、廢寢忘食、夜以繼日。還有一些人則是通宵達旦地玩游戲、搓麻將、打撲克、上網聊天,甚至賭博,酗酒豪飲,完全打亂了一個人生物鐘的自然規律,結果導致身體逐漸衰弱,各種疾病逐漸發生。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2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八)濫用藥物

指沒有醫囑或醫生指導,自己隨意或不適當地使用一些鎮痛劑、催眠藥、抗生素、興奮劑,補養藥等。有關專家指出,當前藥害已成為僅次于煙害和酒害的第三大“公害”。全世界每年死于藥物傷害者有數十萬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3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

(九)成癮行為

成癮行為(addictivebehaviors)一般被認為是一種額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造成興奮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成癮行為可分為物質成癮和行為成癮。物質成癮主要包括處方藥濫用成癮(如止咳藥水、曲馬多、復方甘草片、去痛片、復方地芬諾酯)、阿片類藥物(如嗎啡、杜冷丁、美沙酮、丁丙諾菲等)、新型毒品(如K粉、搖頭丸、冰毒、麻古、五仔等)、傳統毒品(如海洛因、大麻)、安眠藥成癮(如安定類藥物等),以及酒癮、煙癮等。行為成癮通常包括對一些行為的強迫性依賴(無法克制),如性愛成癮、電子游戲成癮、網絡成癮、購物狂、盜竊癖、貪吃、工作狂、賭博成性、撒謊成性及其它類型的成癮行為。本文檔共69頁;當前第64頁;編輯于星期二\18點29分“信息成癮”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部的孫彼得教授曾提出“信息成癮”的概念。他指出,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對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數增長的,但人類的思維模式還沒有很好地調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階段,由此就會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強迫和緊張。目前國內外精神病學界已經普遍認為成癮性疾病尤其是毒品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病。國內成癮醫學和心理學專家何日輝提出成癮不僅是一類軀體疾病,更是一種心理疾病。這樣就將傳統上從道德角度來看待成癮性問題而轉入到從醫學和心理學角度看待病人,這一轉換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將有助于對成癮性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