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1頁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2頁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3頁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4頁
高中語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學情分析教材分析課后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讀懂詞意,了解典故的用意,理解詞人的復雜情感。2.指導誦讀,通過反復誦讀深入體會詞人悲壯的愛國情。3.背誦全詞。【教學重點】讀懂詞意,了解典故用意。【教學難點】理解、體會詞人復雜悲壯的愛國情。【教學過程】一、導入:(直接導入)導語設計: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一首懷古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者是辛棄疾(引領學生一起說)。有人說,對國家、對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此番登臨江南古地,這位豪放的愛國詞人又產生了怎樣的感懷呢?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這首作品。二、初讀:讀準字音,讀清節奏。1.自由朗讀全詞,要求:讀準字音,讀清節奏。2.個別朗讀全詞,要求:其他聽讀學生記下讀錯的字音和斷句。生評:指出剛才個別朗讀時存在的字音、斷句錯誤之處或者需要重點強調的讀音、斷句。教師點撥“封/狼居胥”一處的斷句,提示學生結合注解與詞義讀通詞意。3.全體學生朗讀全詞,要求:注意剛才強調過的讀音和斷句。三、再讀:讀懂詞意。1.關注題目:引領學生給題目“京口北固亭懷古”斷句,請一名學生說說對題目的理解。明確:京口北固亭/懷古(教師適時板書,體現斷句)在京口北固亭懷想古人古事了解大意:詞人想到了哪些古人古事?請同學們再次自由誦讀全詞。要求:邊讀邊對照課下注釋,畫出詞中提到的歷史人物。3.一名學生回答詞中提到的歷史人物。明確: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佛貍祠)、廉頗四、品讀:讀出感情。(一)上闋:1.一名學生概括上闋的兩個歷史人物及其歷史事件。明確:孫權、劉裕二人都是在京口建立功業的帝王。2.如此偉大的英雄人物,詞人對他們所持的情感是怎樣的?明確:仰慕、敬仰(“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遺憾、惋惜、傷感(“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無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3.指導學生分別讀出這種仰慕之情和傷感之情。誦讀提示及舉例:①重讀,體會詞人對古人的敬佩之情。(詞人很想象兩位古人那樣用自己的行動抗擊金人,學習孫權、劉裕的那種抗擊外敵的精神來保衛家園。所以,重讀“英雄”、“金戈鐵馬”、“萬里如虎”等詞。)②拖拍、慢讀,體現惋惜之情。(“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是說盡管孫仲謀創立了豐功偉績,但是他們的功業總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所以,“雨打風吹去”需慢讀;千古江山雖然永存,但是像孫仲謀這樣的英雄卻無處可尋了,所以,“英雄無覓”需要讀得低沉;“想當年”一句,遙想過去,再偉大的功業也已成為過眼云煙,想象著這一去不再來的偉業,要將“想”字要讀出渺遠的時空感……)③句子之間讀出語調的變化。(一、四句高揚語調,二、三句和緩、敘述語調,注意讀出前后語調的起伏變化。)4.知人論世:仰慕、惋惜的背后還有什么情感呢?提示:聯系背景,關注課下小注①,同時大屏幕投影補充詞人與背景的相關資料。明確:與孫、劉二位英雄相比,同是帝王,南宋統治者卻茍安求和,這背后隱藏的是不滿今人和諷刺現實的情感。5.指導誦讀,讀出這種不滿和諷刺。誦讀提示及舉例:遙想過去,英雄的偉業確實已經一去不返了,從此沒有明主明君了。何其諷刺啊!所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句不能一味高揚的抬升語調,還需低沉些,體現那種深沉與悲壯。6.自由讀上闋,將敬仰、惋惜與不滿之情都融注到上闋中,體會情感。7.齊讀上闋,運用上述層層強調過的誦讀技巧,讀出感情。(二)下闋:1.一名學生朗讀下闋。明確:三個歷史人物劉義隆、拓跋燾(佛貍祠)、廉頗2.一名學生簡明扼要地概括三件古人古事。明確:劉義隆草率出師北伐但最終失敗;拓跋燾打敗劉義隆后追至瓜步山并建立行宮;趙王想重新任用廉頗,派使者探視,但使者被郭開多賄賂而故意詆毀廉頗,使廉頗又一次被趙王誤解。3.詞人對這三件古人古事所持態度一樣嗎?(注意結合時代背景知人論世)明確:劉義隆——不滿、批評(批評當權者韓侂胄草率北伐);拓跋燾——對已淪為敵占區的宋室國土的心痛和憂慮;廉頗——自己無人問津的悲憤之情。4.分別指導誦讀,讀出這種不滿、批評,心痛、憂慮,悲憤之情。誦讀提示及舉例:①停頓體現情感的變化。(“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關注“贏得”即“落得”之意,“草草”、“倉皇北顧”等貶義色彩濃厚的詞語,誦讀時在“贏得”處可稍作停頓,體會詞句傳達出的批評與不滿。借對劉義隆的批評,也表達了對當權者韓侂胄企圖用北伐鞏固自己地位卻急于求成、草率出兵終致失敗的不滿之情。)(板書:古人古事→今人今事)②關注一個嘆號、一個問號傳達出的復雜感情。(“一片神鴉社鼓”的句末嘆號傳達出一種強烈的情感:已經成為敵占區了,可是這里的百姓一片安靜祥和,如果再不抓緊時間收復失地,老百姓就會忘記他們的帝王是誰了,體現出詞人擔心、憂慮、焦急之情。誦讀時需注意拖拍。“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句末問號在反問的同時傳達出一種強烈的悲憤之情:如果說詞人把自己與廉頗的相似之處作比是一種悲嘆,那么詞人始終無人問津的痛苦就是一種憤怒。誦讀時需一字一頓,語調低沉。)5.自由讀下闋,將不滿、憂慮、悲憤之情層層融注到下闋中,體會情感。6.齊讀下闋,運用上述誦讀技巧,讀出感情。五、總結:體會手法,悟出形象。1.回頭再來看全詞,原來,贊美也罷,諷刺也好,憂嘆也罷,詞人筆下的這些古人古事都是指向現實的。(板書)古人古事今人今事借古諷今2.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辛棄疾?明確:壯志未酬、憂國憂民、心憂天下……3.全體學生入境、入情地放聲自由朗讀全詞,爭取背誦。4.一名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全詞。5.結束語設計:大家的誦讀再一次拉近了我們與詞人的距離。就讓我們把詞人的這種襟懷和情思融入到血液中,讓它激蕩我們的情懷,濡養我們的精神,滋養我們的人生,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詞。(師生齊背全詞)下課。【注】課后播放關于古典詩詞中的用典的相關微視頻,指導學生將本節課所收獲的感性體驗進一步上升、內化為理性認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學情分析本節課是魯人版高一語文必修四的一篇必讀文本。學生在初中階段對宋詞這種文學體式已經有過一些感性的積累,能夠背誦一部分經典名篇,但是對詞的基本知識了解、積累不足,缺乏系統性認識。高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首詞之前,剛剛學習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對詞的基本知識已經有所了解。同時,由于蘇、辛二人詞風相近、兩首詞又同屬于懷古詞,所以學生對豪放派的詞風以及懷古詞的一些基本特點也能基本認知。但是,鑒于懷古詞使用典故借古諷今是個難點,而且學生缺乏相應的古詩古史積累,知人論世的能力相對薄弱。因此,課上采取詩詞學習的一般方法,借指導誦讀這根主線,串起學生對基本詞意、詞中用典以及詞人情感的理解和體味,特別注意指導學生結合課下小注知人論世、理解典故,同時,制作關于詩詞典故的微視頻于課后學生鞏固自學階段自主觀看,從而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進一步突破學習難點。《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效果分析通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課的學習,學生在三個維度目標的實現上均有較顯著的成效。一、評測工具與時間:1.評測工具:誦讀體驗+《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評測練習。2.評測時間:課上“入我”誦讀+課后鞏固(共計約55分鐘)二、評測效果分析:1.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這是一首懷古詞,對詞中典故含義和詞人用典目的的理解是解讀全詞的關鍵。課堂上,學生在讀順、讀懂的基礎上,梳理、歸納五個典故的內容,通過反復誦讀,一步一步加深對詞人復雜的愛國情的理解和體驗。從師生合作,合理挖掘詞作內涵以后的學生誦讀效果來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入情入境地誦讀,通過層層“暈染”式的品讀和體驗,深入解讀詞人復雜而深沉的內心獨白。其中,對“拓跋燾”這一典故的探討和爭鳴,充分展現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質疑精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恍然有所悟,從語言文字出發,結合詞作背景,闡釋與分析,最終,又回歸到語言文字本身,在深入理解詞人情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全詞進而能夠背誦,基本實現了本堂課誦讀、體驗、理解等幾個層次的學習目標。做到了課上有所獲、課終有所得。從評測練習的反饋情況來看,全體學生均落實了背誦與默寫全詞的學習目標,通過觀看關于用典的微視頻,也進一步理解了用典的基本內容和作用。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學有所用,運用本堂課的學習收獲鑒賞同類詩詞,拓展練習的完成質量較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誦讀體驗,學生能夠清晰、完整地把握詞人形象,理解詞人對英雄的仰慕、對國運的擔憂、對當權者無所作為的不滿以及對自己不被重用的憤懣。每一遍誦讀指導,突出一種技巧點撥;每一遍誦讀體驗,側重體味一種情感。整堂課結束之時,學生已經在反復多遍的誦讀中觸摸到了詞人的靈魂。這種體悟與感受勝過任何說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影響也就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學生的誦讀與表達中了。《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材分析《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魯人版高一語文必修四的一篇必讀文本。這首詞作于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當時66歲,在鎮江任知府。京口,即今江蘇鎮江。當時,韓侂胄正準備北伐。賦閑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知鎮江府,出鎮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政治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艱難,深感很難有所作為。一片緊鑼密鼓的北伐戰事喚起了他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又感到憂心忡忡。這種憂國憂民、深思熟慮的情懷在詞中表現得淋漓極致,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為壓卷之作(見楊慎《詞品》)。“懷古”二字,則明確了本詞的類型,所抒寫的一定是懷想古代的人和事,從而寄寓自己的感懷。這首詞主要懷想了五位古人,上闋兩位:孫權、劉裕,下闋三位: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一首一共104個字的詞中,古人出現的程度如此密集,對于讀者來說,想進入這首詞的審美境界是很困難的。因此,想讀懂這首詞,必須首先了解清楚這六位古人的事跡。一、上闋詞的上闋所寫的兩位歷史人物有何共同之處?因為作者是在“京口北固亭”懷古,自然會聯想到當地的歷史人物,所以,孫權和劉裕(寄奴)的第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跟京口有關。孫權作為吳國的國君,始置京口鎮。而劉裕生長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第二,兩人都是“英雄”,孫權北抗曹魏,開疆辟土,和魏蜀形成三國鼎峙的局面,而劉裕滅了北方的南燕、后秦,建立了劉宋。因此,兩人既都是一國之主,也都是建功立勛的英雄人物。第三,兩位英雄都有“北伐”的經歷,孫權成功地抵抗住八十萬曹軍南下,以少勝多,而劉裕從京口起兵北伐滅掉了北方南燕、后秦。第四,兩位歷史英雄人物都“被雨打風吹去”了。辛棄疾寫孫權和劉裕,除了因為身處京口而自然聯想到和京口有關的兩位英雄外,更重要的是表達對兩位英雄的仰慕和緬懷之情。同時,也有用同為一國之君、創業之主的孫權、劉裕暗諷當時的南宋朝廷茍安江南不思進取的意味,也許還有感傷自身雖然同為英雄卻不能像孫權劉裕一樣建立功勛的慨嘆和無奈。其中,“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一句既流露出作者向往北伐的熾熱、強烈的感情,又豪氣干云,氣勢宏大強勁,突出表現了辛棄疾豪放派的詞風。王國維對辛棄疾的評價也說:“稼軒之詞豪。”二、下闋詞的下闋主要寫了三位歷史人物,首先是用劉義隆的“元嘉草草”來影射現實。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寫古是為了諷今,而從中,我們也要看到辛棄疾的雄才大略,一直以收復失地為己任的他,當機會真的來到面前的時候他沒有頭腦發熱不顧一切,而是老成持重深謀遠慮,“以史為鑒”,委婉又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北顧”的哀愁。言下之意可能也有如果你們不以史為鑒,聽從老臣的建議,可能會重蹈歷史覆轍。四十三年前,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也是辛棄疾率眾南歸之時,金主完顏亮發動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南北分裂進入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志也就無從施展,“只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經營恢復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烽火揚州”和“佛貍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歷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懷想拓跋燾是在以古喻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后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貍,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貍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貍祠。“神鴉社鼓”,也就是東坡《浣溪沙》詞里所描繪的“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場景。在農民看來,只要是神,就會管生產和生活中的事,就會給他們以福佑。有廟宇的地方,就會有“神鴉社鼓”的祭祀活動。至于這一座廟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對農民說來,是無關宏旨的。佛貍祠下迎神賽會的人們也是一樣,他們只把佛貍當作一位神祗來奉祀,而決不會審查這神的來歷,更不會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當前金人的入侵聯系起來。佛貍祠在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貍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斗氣氛。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茍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復中原的壯志無從實現。在這里,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最后,辛棄疾懷想到廉頗,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以廉頗自比,意味深長,首先、他自詡和廉頗一樣,雖老,但是可擔當重任。廉頗的用舍行藏,關系到趙秦抗爭的局勢、趙國國運的興衰,而不僅僅是廉頗個人的升沉得失問題。辛棄疾作為主戰派的老臣,有勇有謀,洞悉局勢,目光深遠,從他訓練的“飛虎軍”能成為“江上諸軍之冠”來看,他是堪于廉頗相媲美的將帥級英雄人物,這體現出他的豪情;其次、可是辛棄疾和廉頗一樣,在晚年都沒有報國的機會。廉頗最終未能為趙王所用,辛棄疾都66了還沒能成為掌握實權可以實現北伐抱負的重臣,因而為之憤慨;再次,他和廉頗一樣,都期望有這樣一個機會,廉頗聽到趙王派人來的時候,“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辛棄疾也是一樣,被任命為鎮江府的知府他也欣然赴任,被作為北伐的幌子自己也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最后,他和廉頗一樣,遭人詆毀。廉頗被污蔑為“一飯三遺矢”,而辛棄疾一輩子但凡干出點成就總會遭到奸人詆毀,從而被罷官或者調任。一輩子快要過去了,仍然沒有這樣一個實現抱負的機會,屢遭小人奸臣詆毀,這是讓人多么憤怒無奈的一件事啊!用典是本詞的鮮明技法。所謂用典,就是在文學創作中引用“出于古書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李岫春(編著):《楹聯大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詞人借古人古事,諷今人今事,通過暗示、影射、諷刺、寄寓等作用,豐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含蓄雋永又意味深長,同樣體現了詞“要眇宜修”的美學特征和豪放派喜歡用典的詞風。給高中一年級學生講解這首詞,應首先引導學生了解詞中的古人古事,再逐步分析辛棄疾在他們身上所寄寓的感慨,教學中借誦讀這根主線指導學生深入體驗,就可以讀懂這首詞,體會到這首詞意深而味隱的美感,揣摩出這首詞豐富的意蘊,并感受到這首詞“豪放”的風格特征。《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評測練習一、反復誦讀,默寫全詞,自主訂正。觀看微視頻《詩詞中的用典》,注意做筆記。結合課上所學以及微視頻中的知識講解,完成拓展練習。水調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①辛棄疾長恨復長恨,裁作短歌行。何人為我楚舞,聽我楚狂聲?②余既滋蘭九畹,又樹蕙之百畝,秋菊更餐英。門外滄浪水,可以濯吾纓。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悲莫悲生離別,樂莫樂新相識,兒女古今情。富貴非吾事,歸與白鷗盟。【注】①紹熙三年(壬子),辛棄疾奉召赴臨安,在陳端仁的餞行席上賦此詞。②楚國隱士接輿曾唱歌當面諷刺孔子迷于從政,疲于奔走,《論語》因稱接輿為“楚狂”。

【問】指出“聽我楚狂聲”和“富貴非吾事”典故的出處。詞人借它們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思?《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課后反思基于詩詞教學的基本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具體學情,我設計本堂課的基本思路是:以“指導誦讀”為主線,串聯起學生對詞意的理解、手法的領會以及情感的深味。誦讀指導力求指向明確,每一步指導解決一個問題,同時,問題與問題之間又形成合理的梯度,借誦讀指導的層層“暈染”指導學生一步一步走進詞作,觸摸詞人靈魂。從整堂課的授課效果來看,基本完成了預期的教學目標,班級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并基本能在課上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背誦全詞。其中,“拓跋燾”的典故理解是個難點,我設計教學的初衷是,結合前面三句“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與此處的“拓跋燾”典故兩相對照,突出詞人為國效命的使命意識以及心憂天下的焦慮、急迫心情。前后相對,更能彰顯此處詞人對國土淪陷而統治者卻不思收復失地的擔心與憂慮之情。但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對這種對照的指導、分析略顯不足,因而幾組學生回答均不太理想。所以,我只借句末嘆號所表達的強烈情感作為指導的突破口,引導學生體會詞人的憂慮之情,從課上的整體效果來看,全班學生在我的點撥、引導下恍然大悟,學有所思,收到了不錯的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