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高一歷史綱要下統編版課件_第1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高一歷史綱要下統編版課件_第2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高一歷史綱要下統編版課件_第3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高一歷史綱要下統編版課件_第4頁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 高一歷史綱要下統編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48年9月9日)越南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45年9月2日)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1975年12月2日)

古巴共和國(1959年1月1日)目前世界上有5個社會主義國家,分別是中國、越南、朝鮮、古巴、老撾。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

由理想到現實“新和諧公社”藍圖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裝攻打冬宮列寧(1870年4月—1924年1月),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是蘇俄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他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并與俄國革命相結合,創立了列寧主義,被全世界的共產主義者普遍認同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條件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政治:沙皇專制統治,社會矛盾尖銳階級: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組織的工人運動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思想:2.形成:3.內容: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1)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2)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3)“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獲得勝利”。(4)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建立無產階級專政。(2)為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4.意義(1)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

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

十月革命現曙光十月革命的過程二、十月革命的勝利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市民武裝起義,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1.背景(1)二月革命——兩個政權并存1917年4月,列寧提出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2)《四月提綱》:2.過程(1)1917年11月7日,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2)1917年11月8日,成立蘇維埃政權,

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3.意義(1)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

開辟了人類新紀元(世界現代史開端)。(2)打擊了帝國主義(4)改變了世界格局。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3)背景:國內外的敵對勢力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目的:保證戰爭的勝利內容: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作用:說明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評價: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新經濟政策(計劃和市場的結合1921.3—1928)時間:1921年3月(1)農業:通過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工業:允許私營企業發展,以租讓制引入外國資本(實質是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內容:作用:◎蘇聯地圖(1940年)蘇聯的成立(1922——1991年)9世紀基輔羅斯16世紀初莫斯科公國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17世紀末成為地跨亞歐的大帝國1861年進行廢除農奴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917年3月爆發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1917年11月爆發十月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1922年蘇聯成立1918——1921年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21——1928年年新經濟政策1937年實現工業化1936年斯大林體制確立1941——1945年參加二戰1956——1964年赫魯曉夫改革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俄羅斯的發展概況3.“蘇聯模式”背景:(1)1922年12月,蘇聯成立(2)1924年,列寧逝世,確立斯大林領導。過程:(1)實施“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2)兩個“五年計劃”,1937年,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工業產量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特點:(1)經濟上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2)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蘇聯五年計劃一五:1928—1933二五:1933—1937三五:1938—1940沒完成工業化:1925年聯共十四大農業集體化:1927年聯共十五大評價:(1)積極性:①較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②為后來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2)消極性: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消費水平相對較低1.1921~1923年,蘇俄(蘇聯)多數電影院恢復放映,影院數量激增,看電影成為市民重要娛樂活動。僅莫斯科一地,影院數量就從10家增加到50家。這表明當時蘇俄(蘇聯)(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成效顯著 B.經濟和社會重新煥發出活力C.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 D.面臨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B2.在蘇聯農業集體化運動中,農莊的播種結構和面積牲畜種類數量、農畜產品的分配等各項指標,都由國家決定。國家實行義務交售制,以遠低于生產成本的價格收購農莊的產品。蘇聯的這一做法(

)A.完全符合了農民的意愿 B.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C.犧牲農業為工業化服務 D.增強了人民對集體經濟的認同C3.1918年,列寧指出:“這場偉大的革命是由我們這些落后的‘古怪’的俄國人開始的……應當說,歷史走的是奇怪的道路:一個落后的國家竟有幸走在偉大的世界運動的前列。”這說明,俄國革命(

)A.是無產階級奪權的首次嘗試 B.形成了社會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C.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D.鼓舞了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斗爭C4.列寧在《關于共和國的對內對外政策》中寫道:“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于此。”對“別的”理解準確的是(

)A.指令性的計劃體制 B.福利國家政策C.余糧征集式的政策 D.市場經濟機制D5.《一杯苦酒——俄羅斯的布爾什維主義和改革運動》中說:“20世紀30年代以來,生鐵、煤炭、鋼、石油總是優先于飲食、住房、醫院、學校和服務行業……對人的漠不關心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材料全面顯示了“斯大林模式”(

)A.不利于農業的發展 B.有利于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C.有利于蘇聯工業的迅速開展 D.致力于工業化的同時忽視了民生的改善D6.某歷史著作的某一章節含有“外省的‘電報革命’”“打倒10個資本家部長”“工農臨時政府的成立”“自上而下的政權”“簽訂合約,退出戰爭”等目錄。據此判斷該章節的主題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